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拔高训练[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三篇

合集下载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背景介绍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苏联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经济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决策。

经济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全都按照预先规定的计划进行。

这种体制强调国家掌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益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进行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军工生产。

这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农村地区因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落后。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领导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苏维埃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 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65年。

1965年11月,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23届全会上,贝利亚被捕,勃列日涅夫和顿涅茨克尔克雷姆林宫的力量对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苏联各层级的领导人感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开放经济市场,鼓励农民和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出售给市场。

这些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改变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3. 科技革新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也认识到科技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高科技、能源、电子和材料等方面投入巨资,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的过度集中和计划化,导致了产品效率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

同时,苏联对于追求高质量、卓越标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认识是滞后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5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课程标准(考纲):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1、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2、掌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

3、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影响。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学方法:人物评价、问题比较、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1、学生复习课本基础知识,完成填空题。

2、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言:(1)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有何启示?(教师总结)
3、教师讲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课堂检测:复习资料P91随堂巩固选择题1—5
课堂小结:
面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赫氏、勃氏修修补补,戈氏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改革都没有根本上纠正斯大林体制的错误,以至于积重难返,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入停滞。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课后作业:复习资料P49课后强化作业。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中心发言人:李文课标要求:1、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过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说明改革不可避免,第一个站出来担此大任的人是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改革。

(3)苏共二十大(1956 “秘密报告”)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扩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2)工业改革。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与原因(1)结果: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历史人教版必修2训练: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解析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故A项正确。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C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项是斯大林时期提出的口号。

2.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3.“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

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

”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捍卫了斯大林的威望,巩固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B.不彻底,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C.扩大农业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推行对工业经济的市场化管理D.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适度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背叛者”,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改革并不彻底;从材料“但无论如何,他对‘斯大林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一次冲击”,可见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4.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始终放在重工业方面C.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D.未彻底改变“斯大林模式”5.与斯大林相比,勃列日涅夫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进步之处是( )A.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彻底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C.将部分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D.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项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C、D两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存 在的弊端: 在的弊端:
改 革 势 在 必 行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1课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谢尔盖耶维奇
(Хрущев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 1894年4 , 年 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 日 年 月 日 原苏联领导人。 日至1964年10月14日,任苏 从1953年9月7日至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共中央第一书记。 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美苏核对抗, (1958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 年 年)。美苏核对抗 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 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 共二十大上 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 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 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 起震惊。 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 年 月 日 曾经叱咤一时、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沉寂中病逝, 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 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 米哈伊尔 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 谢尔盖耶维奇 夫 (Михаил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 1931年3月2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年 月 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从 他是一位苏联政治家, 1985年至 年至1991年他是苏联共产党 年至 年他是苏联共产党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 的结束,他于 年获得诺贝尔 和平奖, 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知识点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知识点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2 经济史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四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C、重点放在工业D、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

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经济体制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况D、表明赫鲁晓夫要废除农业集体化【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1953.9~1964.10 1964.10~1982.11 1985.3~1991.12.25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思考:勃列日涅 夫进行了哪些方 面的改革?
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 нев
(1906-1982 )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9 8 7 6 5 4 3 2 1 0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6165 6670 7175 76- 1982 80 基建投资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 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 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 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 7%;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竟高达 85%。
(二)内容
项目 内 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 重点放在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重点)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方面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 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
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
4.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 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发展重工业 【答案】D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都
(
)
A.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直接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答案】B
2003 年3月4 日,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
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
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
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 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 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 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 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
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
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
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
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二、非选择题 6.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 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2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2张PPT)
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 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 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 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
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 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 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 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 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 现象?(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6分)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 政?(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 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 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
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协调协商委员会等。其中, 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独联体总部设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1991年独联体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晤
2004年9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阿 斯塔纳举行
历史
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
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
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1)苏联解体;
(2)由苏维埃联盟共和国转 变为各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 家;
(3)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 霸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 结束,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 极化。
4.有人认为苏联解体责任主要在戈尔巴乔 夫,由于他的无能而导致苏共权力丧失, 国家易帜,因此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 免的;而有人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苏联的解体早已经注定,是不可避 免。你是如何认为的?同时在你研究过程 中,能否给同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中国改革提出些借鉴的经验教训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 主要内容
农业:用收购制代替义务交售
制;容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 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扩 大谷物生产,大种玉米等;
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 分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结果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 击了斯大林模式;
改革收效甚微,1964 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 改革随之结束。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3—1964年 1964—1982年 1985—1991年
1953—1964年
1.历史背景 2.主要内容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1.改革背景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尤 其以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
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 遭破坏严重;
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 夫作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主要内容
恢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特点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 的工业部门。
4.评价
使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 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长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 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 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结果:最终导致了苏联的 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探讨?
苏联二战后经济改革的启示
1.历史背景 2.主要内容 1953—1964年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1.背景 2.主要内容 1964—1982年 3.特点 4.评价
1.背景
1985—1991年
2.主要内容及结果
4.失败的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 济模式;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 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 复无常,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人教版必修2)

【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新人教版必修2)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不断滑坡,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 结果: 结果: 续下降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原因: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 原因: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 展重工业
10
改革前期: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 推行“新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 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得发展, 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 逐渐提高, 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 国力增强, 匹敌的超级大国。 匹敌的超级大国。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1906-1982)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11
17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
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 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 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 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 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 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 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 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18
13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4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苏联改革的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阻碍生产力发展(1)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停滞不前;(2)农业、轻工业落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思维拓展】世界三大发展模式优秀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素一、评价教学目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一是看知识教育,二是看思想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同时.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本为“这样一来,教学的目的就仅是使学生了解到“过程”、“结果”,而忽视了锻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发现事件的本质,推导其历史影响的能力。

从而把教学目的简单的变成了教学内容索引,从而丢弃了思想教育目的,也没考虑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堂课的教学目的要能体现教材的中心思想,对学生来说又要深浅适度。

二、评价教学内容首先,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要讲求科学性,这就要要求教师所讲的史实必须真实可靠,遣词用字必须准确无误。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事实作出科学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历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要求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在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有,在评述历史人物方面不承认矛盾,也不承认发展变化,好便绝对的好,坏便绝对的坏。

在评议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方面,还需注意概念正确把握,否则往往一字之差,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三、评价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具体操作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是最适合本课教学内容需求,其次是看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能力的锻炼情况。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积极思考,做出结论。

从而由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人。

当然,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教学效果也是检验教学方法运用情况的重要方面。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7.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7.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7.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1、学习目标:1)根据课本正文第一段及历史纵横,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2)根据正文第二段,概括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3)根据P99正文二三段,归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依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及失败的原因;4)阅读课本100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概括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5)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重点: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3、温故知新: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上节课的相关知识4、预习体验: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a 、b 、c 、2、主要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____________(1)农业(2)工业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思考: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主要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______________1)恢复2)扩大3)运用4)注重发展2、改革的结果材料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拥有了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舰队;舰艇总吨位已接近美国,作战舰艇和攻击型潜艇数量超过美国40%,在亚非拉地区获得了20多个海空军基地使用权。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其改革的结果如何?3、根据所学分析,导致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主要内容:改革的重点:减少调整3、改革最终结果如何?4、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缺少继续发展5、自我构建:6、发现问题:【课中导学区】合作探究思考:1、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散了,你怎样认识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苏联解体还与哪些因素有关?2、二战后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先后失败了,你认为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3、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变式练习: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D、都适应了各自国情3、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导致了工人农民的不满C、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不切实际,急躁冒进4、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目的是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课小结【课后导学区】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江苏专用讲义: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学法·素养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的素养。

通过对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及素养。

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分析苏联的三次经济体制改革,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学习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感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在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2.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3.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历史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历史: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历史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2 历史: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2. 结果 (1)执政前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3. 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3. 影响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 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 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1.根本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2. 具体原因: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燥,反复无常
苏联解体
科学社会主义
比 转向 政治领域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成为超级大国
未能从根本上 突破斯大林 模式限制
苏联剧变并 放弃了 社会主
最终解体
义和苏共领导
苏联几次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1、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 提;2、社义1、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 发展; 3、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理论 联系实际;4、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宗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不断 调整生产关系;5、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 三者之间的关系。6、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7、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 改革并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社会动荡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重点人:民用经生济活管水平1下.缺降少宏观决策
2、时间理命:方令1法(98代实5替 质年行 :政 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重点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拔高训
练[含答案解析]第六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体,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对外不慎。

”该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
A、思想领域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

这项改革( )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B、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

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

文中的“他”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该主编认为戈尔巴
乔夫的错误是
A、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
C、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

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

”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l888-1938),联共(布)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1920年初,他完成《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认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否定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作用。

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派反对并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在经济落后的苏联,只能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增加赋税等牺牲农民的办法来发展工业。

布哈林批驳托洛茨基派现点,他指出:“俄国将拉着农民的大车以蜗牛爬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

”他认为解决工业发展缓慢问题,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手,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只有农村富裕了,有了市场,工业才能徉到发展;在农业社会主又改造中应该先组织消费合作社,再转到生产合作社,通过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发展,反对过早地实行农业集体化;反对不顾现有的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指标。

他认为要注意发展轻工业,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哈林反驳“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时提出的主要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哈林经济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0题【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概括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