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1(全国)
2016全国卷高考传记大题精选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6分)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实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
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项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却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2)迟子建的创作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①大自然的变化给了迟子建最初的人生感悟,引发她对于世界、人生以及生命的思考,这些感悟和思考激活了她的倾诉欲望,为她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充满灵性的黑土地、富有灵性的动植物,刻印在她的脑海里;生活在这里的淳朴故乡人的平和超然,“几乎决定了她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进而影响了她的创作人生。
③奇异的风景、多彩的神话、玄妙的梦境、“被神灵包围着”的充满温暖的北极村人,滋养了她的创作性灵,成为她永恒书写的对象,形成了她的给世界传递温暖、带来“春天”的创作观。
(完整)2016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
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 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 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 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 掘。学科&网
绝密★启用前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 实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 20 世纪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 的 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 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 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 源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2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 此 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 的 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 遗 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 个 新的时期。
2016全国卷Ⅰ语文试题和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学科&网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中学16—17学年下学期高二语文:中外传记作品习题(附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冯至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间回了几趟洛阳,他在长安已经整整九年,也许是他上左丞相韦见素的诗发生了作用,被任河西县尉。
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使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忍受的职位。
高适任封丘尉时,有几句诗写县尉的生活非常沉痛: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高适:《封丘作》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也曾经为他欣幸,因为他脱身县尉,再也用不着鞭打人民了。
如今他绝不愿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逢迎官长、鞭打人民的生活,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个官职,他却不加考虑便拒绝了这个任命。
他辞却河西尉,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
他决定接受这个职务后,又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
这正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的剥削都达到前此未有的高点的时刻,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比起开元时代好像翻了一个大筋斗,贫富的悬殊一天比一天尖锐。
杜甫在11月里一天的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零,寒风凛冽,手指冻僵,连衣带断了都不能结上。
他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官职,可以说是长安九年内不断地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他一路上便把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检讨了一遍。
他想起在长安内心里常常发生的冲突,他本来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政府,他把这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舍不得离开长安,他觉得自己好像倾向太阳的葵藿,本性不能改变。
如今头发白了,身体衰弱了,当年以稷契自命,如今获得的职务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
至于他所倾向的“太阳”呢?——他走过骊山下,天已破晓,他知道,玄宗正在山上的华清官里避寒,在歌舞声中尽情欢乐,把从民间搜刮来的财物,任意赐予,他追究这些财物的来源是——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而杨贵妃与杨氏姊妹饮馔的丰美,使他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这千古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16-2017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1 人教版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1 word版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单元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基础训练(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玷.辱(diàn)庇.佑(bì)彤.云(tónɡ) 怏.怏不乐(yànɡ)B.憎.恶(zēnɡ) 讥诮.(qiào)隽.永(juàn) 饮鸩.止渴(zhân)C.胆怯.(qiâ) 怂.恿(cǒnɡ )央浼.(měi) 吹毛求疵.(cī)D.泅.水(qiú) 悖.时(bâi)仓廒.(áo) 未雨绸缪.(móu)解析:怂,应读sǒnɡ。
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酒馔伏侍喝采交头接耳B.庇佑撮合恶梦哀声叹气C.严峻虔诚委屈成帮搭伙D.绊倒分辩报歉不假思索解析:A项,采—彩;B项,哀—唉;D项,报—抱。
答案: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家村集体经济企业原本是村委请来的财神,现在却变成村民眼中的“瘟神”。
相关职能部门执法却遭遇______,奈何不了企业的“躲猫猫”生产,只能寄望于电力部门联合协作。
(2)被告人的行为看似事出有因,但实际上也是无端______,打人发泄,侵害的对象是无辜工人,符合寻衅滋事罪的特征。
(3)听着父母温情的________,我们兄妹面面相觑:我们的愿望虽然五花八门,却找不到任何与父母有关的文字。
A.尴尬生事絮叨 B.尴尬挑衅絮烦C.难堪挑衅絮叨D.难堪生事絮烦解析:“尴尬”意为“处境困难,不好处理”;“难堪”意为“难以忍受,难为情”。
“生事”意为“制造纠纷,惹事”;“挑衅”意为“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絮叨”形容说话啰嗦,来回地说;“絮烦”指因过多或重复而令人感到厌烦。
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的演讲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强烈。
【教材全解析】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一) 第一单元(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2015·江苏高考)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91110066】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
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根据语境,此处应该使用“徘徊”。
积聚:多用于财富、力量等。
积淀:多用于文化、思想、感情等。
根据后面的“智慧”一词,可确定此处应用“积淀”。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根据语境,此处强调读书需要有努力、勤奋的精神,所以应该用“废寝忘食”。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91110067】A.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来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这与国内许多富豪漠视慈善事业、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B.歌德作《浮士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作品,都是创作者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C.有些“编剧”为自己的出名摇旗呐喊....,做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裁缝”编剧满天飞,“抄袭之争”“改词风波”纷争不断。
D.人生道路的选择都只是在一念之差....的事,但结果却往往大相径庭。
要想将来不后悔,不怨恨,就要在那一瞬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解析】A项,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
B项,惨淡经营:这里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参考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参考版解析)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A【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几位著名的女性。
【解析】21. A 根据第二段首句可知她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再根据本段末句可知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2.C 根据第四段中because she was a woman可以判断因为她是女性而被法律公司拒绝。
23.D 根据末段倒数第二句判断选D。
24.C 根据对这些人的介绍可知她们都是各自的领域的先驱。
B【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介绍了目前社会上很多老人愿意搬到离子女近的地方居住的趋势。
C【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介绍了作者运送造血干细胞途中的一段经历。
【解析】29.B 根据下文判断作者是送造血干细胞的人,故选B。
30.D 根据第一段第二句可知冰盒只能保温这么久。
31.B 根据第二段末句可知作者要去Newark。
D【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沉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内涵。
【解析】32.C根据文章首段可知沉默是具有文化特点的。
33.A 根据第二段倒数第二句可知中国人认为人们沉默的时候是在思考。
34.D 根据末段末句可知作者建议护士要充分利用沉默的治疗效果。
35.B 文章主要介绍了沉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场合的不同含义,故选B。
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试题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密码的设置。
36.D 根据后句内容可以判断此处提到了有密码的设置就有破译密码的存在,D项可以承接上下文。
37.E 根据后面举的例子判断该空应该介绍藏起一个单词前面的字母的密码设置方法。
38.G 根据后面的解释内容可以判断这是介绍密码设置的又一种方法,判断G选项符合语境,对应词represent 和stand for。
39.F 根据后面的举例以及前句中的a code book可以判断该句是介绍密码书的使用。
2016年全国卷1(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单元检测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
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
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
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
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
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
2016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
传记阅读(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25年10月25日出生在维也纳。
在他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老施特劳斯已经是维也纳著名的圆舞曲大师,他的作品和乐队风靡全国。
小施特劳斯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音乐天赋。
6岁的时候,就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他自己构思的圆舞曲。
他表示长大后也要成为音乐家。
可是想不到,作为音乐家的父亲却反对孩子学习音乐。
一天,父亲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一气之下找来一条皮鞭,凶蛮地抽打孩子。
与父亲不同的是,妈妈安娜却为孩子在音乐上的早熟而感到骄傲,她悄悄地记下了孩子的处女作,从菲薄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请教师,指望小约翰有朝一日能超越他的父亲。
小约翰向霍夫曼教授学习对位法,向指挥家德雷施勒学习和声,他的天赋得到了极大的认可。
同样,他在小提琴家安东·科尔曼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他的学习进步很快。
由于他父亲的巨大影响和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剧院提供给小约翰演出的合约。
小施特劳斯第一次的演出是在城郊的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行的。
老施特劳斯宣布,在同一天晚上他也将举行一场音乐会。
但到后来,他得知自己的音乐会票在黑市上还不如他儿子的票吃香,则又取消了举行音乐会的计划。
老施特劳斯狂怒不已,终于病倒了。
老施特劳斯忠心的经纪人赫希深为“圆舞曲之父”的健康担忧,居然想出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计划。
他组织了一些人准备去小施特劳斯的音乐会捣乱。
和他父亲在巴黎的首场音乐会一样,小施特劳斯这天的第一个节目也是法国作曲家奥柏的一首歌剧序曲,这似乎是遵循一种家庭的传统。
一开始,听众的掌声稀稀落落,他并没有感到沮丧,接下来演奏的是他创作的一支圆舞曲《母亲的心》,这是小施特劳斯献给他妈妈的一曲颂歌。
美妙的乐曲使得听众欣喜若狂,他们爬上椅子,挥舞帽子,高声地喝彩欢呼。
而另一支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如痴似醉的听众们一再要求之下,竟然反复演奏了十几次之多。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模块质量检测卷一含解析
模块质量检测卷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对于是否存在美的欣赏的普遍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所有人都喜欢美的事物,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的审美偏爱。
美的欣赏的普遍性可以列举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与风景和人体有关。
所有人都喜欢草原景观,这种景观偏好的一致性,超越了文化差异和特定的阶层差异。
就人体来说,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通常会被认为是美的。
第二种类型是对整体自相似形式的欣赏,如葵花籽的排列,海螺壳的构造。
在黄金分割比中,我们能发现典型的整体自相似性。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我们对美的欣赏是决定性的,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具有黄金分割比的形式。
第三种类型是对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这种欣赏的普遍性与非凡的艺术作品有关。
泰姬陵、《蒙娜丽莎》或者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让不管具有何种文化背景的人们都为之着迷。
当我们将风景或者人体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这种感知依赖某种神经模式的高度局部化的激活;当我们将整体自相似形式作为美来感受的时候,相邻皮质区的共振产生更加深远的皮质并行激活;对那些伟大的、惊人的美的艺术作品的经验,依赖我们整个美的欣赏和认识构造的整体激活。
这三种类型都意味着审美实际上就是大脑愉快,但神经刺激的范围有所不同,而经验的质量也有显著的差异。
在局部刺激中,我们经验到吸引力;在并行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意味深长的愉快;在整体刺激中,我们经验到惊人的美。
对风景和人体的偏好之所以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选择效应,这种效应对智人的基因组产生影响,它们先于任何文化区分,这就是它们一直传到我们这里,在今天仍然保持普遍性的原因。
这种类型的美是在人类原始文化时期确立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它明显朝生殖和生态方向发展,因此,在美学范围中,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善的体现。
对于整体自相似形式的审美偏爱,也是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发展和选择出来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 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导学号50700026)中国哲学精神的兴起、演进和繁荣,与先秦子学息息相关。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不同的文明都经历了一个轴心时代。
这是一个颇具启发的说法。
至少对中国哲学而言,子学的兴起可以视作哲学的开创期,子学构成了轴心时代精神突破的核心内容。
先秦哲学家面对当时社会的空前危机,自觉反省夏商周以来的文化传统,对天人关系、内圣外王以及人生态度等问题作了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格局。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遗产。
当然,和其他的文明不同,中国的哲学突破自有其独特之处。
先秦诸子大多着眼于人世,有浓厚的社会关怀,致力于理想世界的建设。
孔子、孟子、荀子如此,老子、庄子代表的黄老学派同样如此,其他各家也不例外。
中国哲学的基本性格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发展。
黑格尔说,欧洲人每想起希腊,就会有家园之感。
这句话,用在中国人之回想先秦,应该也是恰当的。
但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格局并没有继续下去。
秦王朝建立后,以法家思想为蓝本治理国家,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甚至于焚书坑儒,这是国家权力对思想的第一次压制。
到了汉代武帝时期,又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最终形成了经学一统的思想格局,这是国家权力对思想的第二次压制。
自此后,中国哲学就在国家权力和正统意识的压制下迂曲而行,经学的地位日益无法挑战,多元思想被视为异端而屡受打击。
唐代犹能三教共存,而宋代之后,在政治权力的挟持下,“道统”成为思想压制的新武器。
尤其是明清两代,陆续有各种迫害异端的惨剧发生,文祸不绝,士人寒心。
集权制度下的社会慢慢僵化,集权意识下的思想慢慢退化。
失去了多元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思想文化的活力不断弱化,直到整个民族丧失创造力和改变自我命运的能力。
当然,无论怎样强大的专制,也无法真正统治人们的思想与精神世界,因为这违背了人的内在要求,也无法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1 Word版含答案
综合测评(一)(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传记专项训练新人教版
2016 届一轮复习传记专项训练(1)(45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琴南先生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仪式的表演性,人们很容易把仪式当作戏剧,但仪式不是艺术,仪式与艺术本质的不同在于仪式的集体性情感与艺术的个体性情感,表达个体性情感是从仪式转变为艺术的根本因素。
学界认为,体育是从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的游戏,不是艺术。
实际上,体育与戏剧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都与仪式同源共生。
古希腊戏剧节与运动会都和祭神仪式相关;中国古代屡屡诉诸文献记载的“迎神赛会”亦表明,“赛会”是为了“迎神”,“赛会”不仅有戏剧性的表演,亦有体育性的竞赛。
人类学家哈里森认为,仪式体现的是死亡与再生之争,所有的仪式都暗含比赛的因素,比赛的实质是人战胜神、他人乃至自身。
当作为个体的人凸现,艺术就具有了从仪式中分离的条件。
因此,体育也是艺术。
将体育与戏剧进行比较,即可看出体育作为艺术的特征。
体育赛事与戏剧表演是如此相似:运动场就是剧场,运动员就是演员,运动场上的观众就是剧场上的观众。
不仅如此,作为个体的“运动员”和“演员”,能使观众从他(她)身上想到与他(她)竞争的其他运动员或演员,以及他(她)所属的团体、民族、国家。
运动员和演员之所以都具有“明星”的特征,是因为他们作为个体照亮了一个更为庞大的集体,这个集体甚至是全人类。
当作为个体的运动员和演员越来越显出“明星”的特征,艺术就完成了从仪式中的分离。
体育与戏剧不仅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相似,在内在精神上亦相通。
古希腊悲剧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表达宣传社会伦理教化的目的,宋元戏剧则以英雄的冤屈表现善恶有报的民族国家伦理内涵。
与担负着建立民主、和平社会秩序使命的戏剧相比,结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奥林匹克原则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难发现奥林匹克运动会追求的是人类整体的和谐与强大。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
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数学和诗一样让我喜欢很多人觉得搞数学很枯燥,谷超豪却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
”1946年,在浙江大学他师从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开始了研究数学的历程。
因为才华出众,他被破例允许同时参加两位名家的课程——苏步青教授主持的微分几何专题讨论和陈建功教授主持的函数论与傅里叶分析专题讨论。
从两位著名数学家那里,谷超豪学到了治学的方法,而且在几何及分析两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从1948年到1956年,谷超豪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在苏步青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学研究生涯,在K展空间、仿射联络空间及芬斯拉空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展现出数学方面创造性的才能,迅速成为苏步青领导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学术骨干。
法国科学院院士布瑞艾特曾经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这样介绍谷超豪:“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数学家。
我最初是通过他的著述认识他,特别是他首次阐明的关于杨—米尔斯场的存在定理的著作。
这项由一位数学家完成的关于物理问题的工作是谷先生独特、高雅、深入、多变的工作风格的典型范例。
他是一位向难题进攻(有时是几何学,有时是物理学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难题的偏微分方程专家。
”这段话是对谷超豪数学人生的精妙写照。
谷超豪正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一个喜欢挑战难题的人。
1956年,正当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的时候,他却敏锐地看到尖端技术发展对数学提出的新要求。
为了满足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他毅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偏微分方程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中来。
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做出了贡献。
“数学与古典文学都十分重视对称性,许多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
”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
“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含答案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吴晗的文章和诗吴晗早慧,有“神童”的美誉。
一个证明,是他六岁就写出一首《无题》——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
人人谓我读好书,吾谓耕者比我高。
文采之外,末句里表达的对农事内涵、平民本色的体认与尊重,为不少成人所不及。
他后来成为学界一流的历史学家、内战时曾与闻一多齐名的民主斗士,其来有自。
本是书生,遭遇放不下书桌的时代,为争取继续读书、写书、教书的机会,只有走出书房,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希望合力制止内乱。
内乱一日不除,就一日看不成书。
时代如此,正派、有骨气的文人实在难有更好的选择。
1946年12月4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写文章是愿意的,困难的是别人不把你当作可以写文章的人,被安排做太多自己才力所不愿作的事,于是一方面疲精劳神做牛马,吃力不讨好;一方面又颇想偷闲动动笔墨,成天要接见许多生疏然而是热诚可爱的面孔,说太多自己也记不起来的话;有时还得被牵上讲台,被挤上游行队伍前排,如此如此,就永远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能读自己该读的书,然而,又能怨谁,只怪自己是生在如此一个时代。
”当时是黄裳写信约稿,吴晗遇到了知音,有了写文章的机会,自然高兴。
他表示情愿写《旧史新谈》,写短文章,几百字就是一小篇。
每天写半个小时,每个月写一两万字。
他很快就写出了四篇,寄给了黄裳。
大苦闷中,有了些小快乐。
小快乐抵消不了大苦闷。
吴晗写给郑振铎的信中曾有一句:“世界整个变了,我们也已经变了。
”当时的吴晗,用不少精力参与《民主》周刊,学术渐远,政治日近,乃至置身其中,奋力其间,欲罢不能。
”1947年6月30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我极喜欢你的趣味情调,二十年前我们相熟,你的现在也许就是我的过去。
那时代,我还喜欢写旧律呢。
现在都是梦了,想一想,成天是政治,说的,看的,写的,谈的,连做梦都是,就是剁烂了也分析不出一丝丝趣味,情调澈头澈尾的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人教版传记阅读单元测试(全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爱书之人范用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
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
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
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
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
“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
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
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
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
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
这其实并非易事。
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
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
无稽之谈。
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
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
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
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
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
“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
对于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是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
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
但是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
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
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
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
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的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
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
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有删改) 相关链接: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书痴”范用:书多酒多朋友多》)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称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
“造反派”把他看作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畏惧,从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
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地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作泥土为他人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
B.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材料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材料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的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
E.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答:★3.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6分)答:4.文章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答:二、(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朱东润自传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
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