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陶行知提倡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以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为最终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知识本身的传授,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2、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陶行知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智育只是其次要任务。

他主张学校应该在德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品德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够培养出健康而有用的人才。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

他认为,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知识只是能力的一部分。

他主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到实践,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

他认为,这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5、班主任作为家长同样重要陶行知认为,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他主张班主任应该像学生的家长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一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一)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包括三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

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

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3)教育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

他说:“整个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云卿,号维庵,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以“爱”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自律、独立思考和社会责任感,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

陶行知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其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陶行知主张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公德、集体观念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教育的使命是塑造良好的人格,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

陶行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主张学校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关联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内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陶行知主张将学校与社会、家庭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的教育理念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关联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一生中所形成的独特教育理念的总称。

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其教育思想已经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为人先为教后”,这是陶行知对于教育导向的明确要求。

他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品德、情感、智力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陶行知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人才。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尽可能地进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陶行知主张学生要多实践、多动手,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教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还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陶行知主张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陶行知还主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简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62),原名陶铭,原籍山东烟台,中国近代思想家,立志教义和智慧谋国,公认为中国教育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其著作涵盖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影响深远。

下面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 注重品格教育
陶行知深信,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美好的
品格才能真正成功。

因此,他倡导要学会做人,努力尊重他人,要做
诚实守信的人,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智慧,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
会改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规划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重视个别内容,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
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教育规划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要
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课程,包括思想、中华文化、各门学科知识等,
既注重普及基础知识,又强调拓展创新精神,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3 注重实践教育
陶行知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结合实践教育,而
不只是理论学习。

他倡导学生要树立实践哲学,以十足地学习生活和
实践实践,去熟悉生活,去体验世界,去实践理论,去使思想有了锻炼。

4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陶行知认为,文化自信是思想正路的基础,自信是一个民族的根。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相信中华文化的优秀与博大,要有实实在在的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入到科学的体系中去,在科学技术的支
持下,把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以上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发展,
成为了影响无穷的智慧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

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年-1946年),字玉林,浙江宁波人,中国近代教育家、作家、思想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儿童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他主张“以儿童为本”,强调儿童个体的发展与独立性。

他的教育思想在进步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

陶行知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出发。

他主张在教育中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点,不将儿童简单地看作成人的缩小版,而是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通过自主的实践与探索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陶行知提出了“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工作应围绕儿童的需求与兴趣展开。

他注重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鼓励儿童自主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机械的灌输教育和应试教育,认为应该通过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儿童在学习中得到实践与体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陶行知提倡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实际教育法”、“做中学”、“生活化教育法”等。

他认为教育要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与体验,让儿童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关注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并通过生活中的经历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陶行知还特别强调教育的人性化。

他认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儿童的个体差异,不刻意追求标准化的模式,而是应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他主张通过关心和呵护来激发儿童的人性化需求,给予他们温暖与爱护,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儿童为本,注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实践与体验,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与动手能力,倡导儿童的自主学习与创造性思维,注重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儿童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 理念

陶行知 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简单点说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

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

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

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

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

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名子修,字行知,回族,生于1879年,逝于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以“爱、信、念、教、育”为基本原则,强调师生相互尊重、志同道合、共同发展的教育关系,致力于培养中国国民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

首先,陶行知强调爱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用心去爱学生,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生活和发展。

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采取打骂惩罚的方式,而是要用真心、耐心和爱心去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其次,陶行知强调信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仰和理想,让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中。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铸就高尚的品格,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第三,陶行知强调念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基础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品德形象。

他提倡落实教育的程序和纪律,让学生在自觉遵守规定的同时,把自己的心思用于学业上,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通过严格要求学生在行为、思想和品德上做到全面的提高,力求实现“言行一致、不言虚行”的教育理念。

第四,陶行知强调教的教育。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迪者,用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使其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实践经验的人。

他主张教师把“师为人师,先教门徒读书写字”放在第一位,注重授课内容的质量和方法,关注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倡导教育的多元性和个性化。

最后,陶行知强调育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使其成为有用之才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通过学校管理的改革、教师能力的提升、教育体制的创新等方面来凸显学生的育的教育。

他强调学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Just be happy, remember on the morning of June 18, 2022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诚如先生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显然不利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成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全民教育”和“平民教育”思想;即面向全民;实行终身教育;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能力培养;追求“生利”价值;为平民服务;为平民子女健康成长服务;多方面体现教育的服务宗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学校;在生源质量严重“滑坡”的压力下;放弃了职业教育的全面质量标准;片面奉行“衣食主义”的职业教育;或一味地降低学校的育人标准;或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把技能及生存训练当作职业教育的全部目的;而忽视学生的精神成长;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忽视文化课对“人的精神成长”的不可替代作用;对照行知先生的“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观;显然是十分失策的;值得警醒..因此;职业教育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方针;把握“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的内涵;通过职业教育的学校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企业社区等多种途径;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和转化;促进有效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二、奉行“教人求真;教人生利”的教育准则职业教育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原则呢这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共性和个性要求..对照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我们认为;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德性、培育“真人”为教育的首要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德育目标及新时期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基本一致..对照“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我们认为光有德性还是不能“行之甚远”——要给予学生“生利”的本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渗透“利群”“乐业”等职业情感;培育“爱业乐业敬业”之职业精神..两者结合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全面人才质量观..行知先生的学做一个人可以看作进一步的补充注解;在此他提出了培养“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干;做事才有快乐;要成功就要有才干生利本领..这些对于职业教育的启示是;培养人要以“求真”“生利”为教育准则..为此不仅要关注学生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要求和未来生活幸福;既要关注学生德性培养的首要要求;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做事生利的本领;强调实践能力、生活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思想的有机统一;培养“整个的人”..三、实行“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策略教育策略是指实现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那么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和教育准则呢“教学做合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指南..“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突出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只有“做”了;才可能有学习收获;二是学习要有情境;有个体体验;三是教学要根据“做的体验”进行反馈、调整和总结;四是教学要针对所要完成的任务;遵循工作逻辑主线;按照“做—学—教”的顺序实施教学..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就是主张以工作任务为第一驱动力、以职业岗位实践要求为导向;按照工作程序或项目流程来组织教学;强调“动手做”;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加深或验证学习体验;突出实践第一的先导地位;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建构教学的有效意义;颠覆传统教学按照知识逻辑主线组织教学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现实需求..值得指出的是;行知先生的“做”的内涵;不同于“只需做会;不求明理”之类似是而非的职教流行理论;自然也不同于由此派生的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机械的劳动操作等肤浅的教学实践;而是强调“劳力上劳心”: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行动的最终指向;是由从职业技能的形式训练;产生思想体验和学习后的新价值;目的在于提升劳动者的社会从属地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形成诸如技师类等智能型、高素质劳动者..这对当前职业教育中片面强调技能训练的、所谓“短平快”类的职业教育教学;显然意味深刻长远得多;值得深思..四、开发“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课程;规定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教材则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交流的平台..一切教育思想理念、策略方法;最终必须汇聚到这个平台上;否则;难以形成聚焦;难以整合实施..那么;如何编制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呢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系统地阐述了编制教材的理论依据、方法、标准和体裁内容的组织结构;即依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将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力量生活力;一一列举出来;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编写相应的生活用书系统..这种教科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并有三种判断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是看它有没有产生新价值力量;有没有引导人精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在内容安排上提出十四项建议:一做的目标二做的材料三做的方法四做的工具五做的理论六从做这事想到做那事……十三在做上学的人引导他记载做的过程;做的结果;做上发生的问题与心得十四在做上教的人可引导他指示进行考核成绩..前四项和最后两项建议;正是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而五六两项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意义所在;是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因此;这些富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的论述;对我们编制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真实能力发展的课程与教材;具有直接的思想和方法论启迪..至于课型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课程应以生利为主;按事施教;采用小班制:“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来对照体会;行知先生其实提出了“项目教学”的理论主张和操作办法;即分析学生的职业技能生成的核心和基础;围绕生成或培养一种核心技能;对技能项目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学理与实习相结合;并采用小班化教学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切磋、交流、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这些自然是符合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符合实践需要..这些深刻的论述和明晰的示例;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是;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应遵循全面发展质量观;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调研学生的就业市场;摸清岗位工种以及岗位技能基本要求;协同企业内部职业环境和外部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给予学生应对职业变动的迁移能力..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配置;突出课程培养某种对应能力的核心优势;有效地组织课程资源;形成整体的课程优势;以利于微观领域的教学变革;从整体规划的角度;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整体发展..五、倡导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系统工作;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杜威;需要爱的情怀智慧和实践创新精神;需要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最为突出的印象..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孜孜以求的创新实验精神;在动荡罹乱的旧中国;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精神、改善大众生活的变革事业;并亲自创立了晓庄师范实验学校..他的“创造宣言”、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等论断;显示出教育的博大情怀;是对教育实践者的思想启蒙..他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视野;而且富有教育实践智慧;善于通过形象的说理;用浅易的生活语言;传达简约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如批驳传统教育“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强逼鸡吃米”案例、教育工友的“四块糖果”故事等;采用童谣和打油诗等形式来启发民众的做法;无不闪烁教育实践智慧..他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和实训设备的论述;以及“导生制”的学习方式;育才二十三常能、高级七常能的能力分层等;可以看作是对职业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为实施城乡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正因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融合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促进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力量的发育和发展为己任;比较好地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本土化;具有简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智慧;与当代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内在相通;并在实践策略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因此;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通过学习研究转化;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策略方法手段的深层次转变;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促进职业教育变革;必将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 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 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 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 去创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学习陶行知的“大爱”之心
• 所谓大爱,即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热 爱之心并由此衍生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 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 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 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 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 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 “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 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 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 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 ②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指导书代替以文字为中 心的教科书。
• ③主张把社会之需要与能力,个人之需要与能力及 生活事业本体之需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 的主要依据。
1、对旧课程的深刻批判 (1)教科书仅仅是以文字为中心的“识字 书”、“论文书”。 (2)教科书是“死的书籍”,不是“活的书 籍”。 (3)教科书是“吃的书”、“读的书”,不 是“用的书”、“生活的书”。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 有教”。
“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三)生活课程理论
• 生活课程论的主要特点是:
• ①把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做的工具, 主张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
Hale Waihona Puke 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 “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 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 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 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 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第六、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 本” 。 明确学习目的性。 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
民主的斗争。
• 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
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 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
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二改行知 又受唯物主义熏陶,“行是知之始”,改为行知(1934-1946);
三改“衙”字 其后主张辩证法,独创一个“衙”字作笔名,行知、知行,循环往复。
• 1906年,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 读书,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 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 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 一些贡献来”。 • 1914年,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学市政, 后主攻教育,师从于杜威。 • 1917年,学成归国,投身于平民教育,受挫 后开展乡村教育。
教育内容体系:
• 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
• 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
• 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
• 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
• 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
• 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 • 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 在教学生学”。 •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 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 来”。
生活教育理论
• 陶行知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改造,用他 的话说是翻了半个筋斗,形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主 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 1.生活即教育。是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 而来。二者都有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意义,反 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但又不同,陶行知说:杜威 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必须从个人的实际生活出 发,教育这个领域太偏狭了,应把它翻半个筋斗, 而为“生活即教育”,以实际生活为教育源泉,教 育领域才宽广。
• 方面特殊才能教育,以培养人才的幼苗。陶行知 聘请各方面的名家学者到校任职或讲课,他鼓励 学生发挥创造精神,要求学生动脑又动手,学校 出现一派蓬勃生动的景象。学校有地下党支部, 成为一个民主战斗的堡垒,培养出一大批革命战 士和专业人才。陶行知拥护党的抗日团结、进步 的政策,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并为此进行了不 懈的斗争。他摆脱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成为了一 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 陶行知著作很多,由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 所辑成《陶行知全集》8卷本,1985年由湖南教 育出版社出版。
2、以培养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理论:
(1)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 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 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 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 的教科书。”
(2)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基本原则。 社会、个人及生活事业本体需要的原则。 以实际生活作中心的原则。 “用处最大最多最急的事物在课程中占有优 先权”的原则。 “活”的生动有趣的的原则。 (3)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材的具体方法。
• “生活即教育”包括以下含义: • ( l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 生活决定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有生活就有教育。 因此这种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与生 俱来,与生同在。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算毕业。 • ( 2 )“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便 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从 这个观点出发,陶行知在1929年,具体指出,晓 庄学校学生主要过六种生活,就要受六方面的教 育,即:健康的教育、劳动的教育、科学的教育、 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教育。 • (3)“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 育,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陶行知提倡“抗战教育”, 成立战地服务团。1939年7月,他在重庆附近合川 创办育才学校。培养由于日帝侵华造成的难童。他 在育才学校实施生活教育理论。如果说晓在学校时 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期,那么,这时可以说是 生活教育理论成熟的时期。他将学生的学校教育与 社会教育、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与生产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认真学习前人经 验与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等较完美地结合起来,把 育才学校办成了一个现代教育史上新型的学校。他 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因材施教原则, 进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美术、音乐、戏 剧、舞蹈等各
•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 乡村师范学校,并于1927年3月正式成立晓庄 师范。此期间形成并实践了自己的生活教育 理论。
哥伦比亚大学求学
墨西哥演讲
小先生 犁宫
陶行知在社会大学
• 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 制。 • 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 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 际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并与沈钧儒、章 乃器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 • 1939年7月创办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的一株奇葩。 • 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成为一座民主 革命的堡垒,并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 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 为了开展乡村教育,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于 1927 年 3 月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于南京北郊劳山 下,后改称晓在学校。以晓庄学校为中心,设小学师范 院、幼稚师范院、晓庄小学,后发展成中心小学 8 所, 中心幼稚园 5 所,民众学校 3 所,中心茶园 2 所,还有乡 村医院等。晓庄地区群众性文教活动普遍开展起来。在 这个时期初步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 1931年春,陶行知发起“科学下嫁活动”,向贫苦大众、 贫苦儿童介绍通俗科学知识,办“自然科学园”、主持 编辑《儿童科学丛书》,要使做工、种田的人,拾拉圾 的孩子、烧饭的老太婆也能享受近代科学知识。1932年, 他在上海大场办山海工学团,开展工学团运动。他对工 学团的解释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4、生活课程提出了衡量教科书编得好坏的标 准。 第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 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 的力量。” 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 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 力量。”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的生平及教育活动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原 名陶文濬,后改名知行、 行知。卓越的民主主义 和共产主义战士,现代 中国杰出的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清光 绪十七年九月六日)生 于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 农家。
三易其名
一改知行 原名文濬,安徽人;信奉王阳明知行合一,改名知行(1913-1934);
第七、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 “六大解放” : 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大胆地想象,大胆 地思考,大胆地创造; 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教师和家长,不要 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 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 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 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 陶行知的大爱具体化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
• 陶行知的大爱还体现在他对儿童的了解和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