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有效教学理论改革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第1篇:探讨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意义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社会心理学独立形态的确立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要素作为自己的基本话语时,社会心理学也就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而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典型样板则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证明,“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决定的”。
这也就是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
尽管现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截然不同于民族心理学,但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心理学作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源头,对今天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向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不仅使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而且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从而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之一。
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征和方向。
”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整个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它创立之初却与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关于神经病的治疗学说。
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社会心理学》为例
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以《社会心理学》为例摘要:本文以公共选修课《社会心理学》为例,指出了目前本科教育中公共选修课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制度三维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旨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多元人格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社会心理学教学改革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积极推行着以有效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改措施,努力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为此,在我国大学中一般都开设了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公共选修课程,又称为通识课。
通识课是在全面教育的思想下为达成通识教育的目标而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它以对多元价值尊重、对多种知识通融的态度引导学生开放思维、灵活思想,以全面促进学生内在素质和基本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和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涌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便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社会心理学存在着实用性较强、意义颇深、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的优点,也使其成为了各高校主打的心理学选修课程之一。
然而,《社会心理学》和其他公选课一样,因存在着课时紧张、学生人数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普遍问题,使其教学成效被相对制约。
为此,笔者以公共选修课《社会心理学》为例,尝试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进行探索。
一、存在的问题1.教材过于专业化,教学课时不合理一直以来,公共选修课上经常选用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存在着理论规律多于实践专题、对理论内容的阐述多于不同理论的分析比较的特点,更没有结合当下实际的典型实例,使得公选课的学生阅读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兴趣。
同时其教材内容过于繁冗,通常包括16个章节左右,四五十万字上下。
公共选修课社会心理学的授课时数通常为16-32课时,教师却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该学科内容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这一美好愿望与紧张的课时安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从而不能很好地将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的内在修养这一根本目标上。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整理,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题目: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兴起, 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强烈关注。
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 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个三个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 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关键词:网贷行为;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
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
比如20xx年,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 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 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
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 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大学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大学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开设了一门社会心理学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交往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
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它是社会学的范畴。
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
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
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关系,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学术思想,技术和科学发明只有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社会才能进步。
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
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生活。
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开的。
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实现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人际关系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大学生作为已“成年”但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人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也有特殊性,纵观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交际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大致分以下几种。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这学期感觉非常荣幸,因为我很幸运地选到了社会心理学这门通识教育教育课,更令我感到幸运的是由周晓虹教授来做我们的任课老师。
起初,是因为心理学这一门学科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展开,我发觉是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了我。
而每当临近期末的时候,都会写一份论文作为本次课程的总结。
今天就结合曾经的教学内容,来谈一下自己对社会心理的认识和见解。
在此之前,就我个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学科的结合,是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社会学,在社会学的基础上分析各种类别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心理学产生的各种效果进行,利用有积极作用的方法,摒弃负面作用的方法,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变得更加协调和睦。
社会学,是研究人际的一门科学,它将人放到一个群体研究;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个人的内心反应,更多的是重视个人的独立。
社会心理学则是将二者结合,研究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变化。
第一节课周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既有极其深厚的理论深渊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力求对人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做出解释。
通过理论方面的理解,我发现社会心理学涉及的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完全与纯理科对立。
只要涉及到人文科学的知识,社会心理学都会涉及到。
尽管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是综合性很强。
科学家都在研究对象上达成共识,其实在界定这门学科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争议的:心理学家侧重于个人因素,即人格问题;社会学家则侧重于社会因素,即群体与互动;而文化人类学家则强调文化因素。
可见,各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还没有将所有因素统一起来。
我们的老师周教授和其同事则在1990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作者:龙丽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02期【摘要】以教材为载体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理论多,实践少,容易导致课程教学的枯燥乏味,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从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35-0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社会工作专业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
因此,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依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社会工作专业授课的对象一般都是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欠缺不容易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教材为载体,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理论多,实践少,注重对不同理论流派的阐述,容易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再次,以往的社会心理学教学主要采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容易变成填鸭式的教学,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尝试。
二、教学改革的尝试(一)教学内容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的教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
为此,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所选用的教材(周晓虹的《社会心理学》),还应参考多种社会心理学教材,对这些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内容进行慎重的选择,舍去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纯理论知识,选取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形成能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
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通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一、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心理学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特点,提高心理素质,还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然而,当前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探讨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心理学人才,成为我国心理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部分心理学课程内容陈旧,未能紧跟时代发展。
同时,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2.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心理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教学质量。
3. 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学师资队伍中,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4. 评价体系单一心理学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三、心理学教育教学实践改进策略1. 优化教学内容(1)紧跟时代发展,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心理学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
(2)结合实际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心理学人才。
2. 创新教学方法(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给高校的心理学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效果,并使其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心理学专家和教育家们一直在探索心理学课程的改革。
本文就心理学课程的改革研究做一些探讨。
首先,心理学课程的改革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
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与上一代已经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心理学课程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些年轻人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以及他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和独特的视角。
例如,引入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增加个性化学习、注重实践操作等,将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心理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是实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资源整合,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并整合这些资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课程的可视化效果;同时,可以从学生的实践经验、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等方面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
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将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且更有针对性。
第三,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针对性体现在设定的内容要更具实际应用需求,要紧贴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
实践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最后,心理学课程的改革需要在评价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课程改革只有在实现了评价方法上的调整与改革,才能真正地取得成效。
因此,在评价体系上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化和创新能力,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量化评价。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共五则范文)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大学生恋爱心理学小论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是群居动物。
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人际吸引的过程无非是人和人之间从互不相识到开始注意对方,到表面及进一步接触,以至于后来的建立友谊关系,最终到各种亲密状态。
而爱情大约就是人与人关系中最亲密的状态了吧。
就如莎士比亚说的:爱情是感情的最高位阶。
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占重要组成部分的活跃群体,感情生活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家相处,相识,相知。
友情、爱情,也许会有失去,但总能收获些什么。
谈到爱情,根据人际吸引法则,大学生的爱情可简单的分为如此三部曲:1、好感。
好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彼此欣赏的情感体验。
2、爱慕。
男女之间在好感的基础上,经过对对方的爱好、志趣、性格、为人等各方面的更多的了解,而产生的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以致这种内在感情使人心旷神怡,萌发了解希望与其结合的强烈情感倾向,并在理智支配下,发展成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3、相爱。
男女之间单方面的爱慕还不是爱情,只有相互爱慕,爱情才能建立。
在恋爱中,从单方爱慕到互爱,有时可能是同步到来,有时也可能是异步的,或者还会经受一些波折与非难,但只要双方心心相印,无论是谁首先打开自己的心扉,最终都会赢得对方的回,开出绚丽多彩的爱情之花。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绝无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就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的一样,“再没有比爱情更容易让人受伤的了”。
有光明存在的地方就有阴影,那么有相恋必然有人失恋。
解读爱情,解读失恋,让我们更好的把握爱情,让心不那么伤。
1、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自主性强文化层次高,思想开放,易接受新观念,独立意识强等特点。
在恋爱问题上,个性比较突出,不太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
注重情感注重情感体验和交流。
注较重形式比较重形式,有些表面化。
不稳定性大学生谈恋爱的成功率是很低的。
与自我概念紧密相关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自我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引言: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学科设置、课堂教学到评价制度的改革,不同层面的教育变革都在努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然而,很多教育改革的措施仍然未能带来明显的改善。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教育改革中可能的盲点,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教育与社会心理学: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的行为与思维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因此,将社会心理学融入教育改革中,将有助于优化教育环境与方法。
1. 标签对教育的影响标签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概念,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被贴上的某种称号或特征。
在教育中,学生往往被贴上不同标签,如聪明、笨、行为不良等。
这些标签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对待,影响学生的自尊和学习动机。
因此,教育改革中应该重视标签对学生的影响,并努力减少不合理的标签化评价。
2. 成就动机与激励机制成就动机是人们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内在动力。
教育改革应该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例如,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的积极行为,通过设定具体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同时,要避免过度竞争和唯分数论的倾向,以免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调整能力。
在教育中,学生常常面临压力和负面情绪,如考试焦虑、社交困难等。
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支持措施,如心理咨询服务、情绪管理课程等。
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4. 基于社交学习的教育方式社交学习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加强社交学习的培养和运用。
例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
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他人的行为和观点。
5. 教师职业发展和支持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社会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启示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改革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演变。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引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启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心理需求对其发展和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支持。
例如,可以在学校中设立心理辅导中心,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
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和环境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引入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关注教师的情绪与情感教师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与情感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关注教师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为教师提供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情感支持。
同时,也应该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帮助他们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压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四、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育改革应该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学习,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积极性。
五、关注教育公平和多样性社会心理学认为,教育公平和多样性对个体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多样性。
应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
社会心理学对于教育改革的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于教育改革的启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经历了数十年的历程,我们的教育制度逐渐向国际化、现代化方向靠拢。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改革的质量,希望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其贯彻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够实现教育改革的良好效果。
首先,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必须注重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自我评价、对未来的期望、无私的爱、自我控制等方面。
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影响其学习成绩,也会对其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而现代的教育改革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空间。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
第三,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必须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育评价不仅仅是考试和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潜力的发掘。
在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学校应该注重发扬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创新和试错。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学习中产生更多价值。
最后,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必须注重教师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质量与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积极性。
因此,在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教育机构和学校应该注重完善教师的培训体系,深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和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是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证。
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师的发展,都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只有通过教育改革的科学理性,才能够实现教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2)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2)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篇二《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摘要:对比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1)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2)研究方法的变革和大数据的使用;(3)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关键词:当代社会心理学;新方向;大数据;文化视角1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1.1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
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
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方面。
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
性别与领导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cliffs)理论。
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
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感受、思维和行为的科学。
它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并帮助我们了解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论文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论文将重点阐述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这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并展示其在解析社会问题、提升个体生活质量以及培养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上,如顺从、偏见、态度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心理学逐渐关注人类的群体行为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成为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现象,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问卷调查和模拟实验是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能够揭示人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
具体来说,认知一致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集体认同理论等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及应用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中,社会认知探讨了人类个体对他人行为和态度的理解。
社会影响则关注他人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集体行为研究了群体思维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助于解析各种社会问题,如偏见、群体暴力和社会追随等。
此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还可以应用于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和培养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如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促进合作和共享资源等。
结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通过深入探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
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对解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关系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报告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教育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而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理论应用以及实际案例分析,旨在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文章将从整体概述、结构安排、研究目的和内容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社会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揭示社会心理学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教育改革中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探讨社会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希望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探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理论应用和研究案例的分析,探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实际应用及意义。
同时,通过对教育改革中的社会心理学实践意义、对教育改革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旨在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
1.4 总结总结本报告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首先,我们概述了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了社会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以及社会心理学研究在教育领域的案例分析。
进而,我们总结了教育改革中社会心理学的实践意义,探讨了社会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发展方向。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篇1浅谈腐败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腐败是当前较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本文从社会心理角度透视腐败现象,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及泛滥的原因。
腐败心理的形成是腐败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部分质变到心理结构总体质变的过程。
关键词腐败现象社会心理学分析心理救治1产生腐败的社会心理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性的全面张扬和“解放”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动因。
腐败从心理上说,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性的非善良因素的恶性膨胀。
心理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后天无法改变的,也不是完全由客观环境决定、个人无力抗拒的。
它是腐败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
外在诱因包括微观社会环境,即与腐败主体在各个方面保持着长期而密切联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中观社会环境,即以腐败主体的交际圈为范围,包括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乡、邻居等;宏观社会环境,指一定时期的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
比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风气不正,监督机制乏力,使得少数腐败分子得不到及时查处,即使查处了也是不痛不痒,有的甚至边查处边升官;而一些清正廉洁的干部却往往吃不开,被斥为没本事。
1.1贪婪心理有些人从小打小闹开始,贪污受贿达到一定数额后,贪欲已无法控制,有的受贿多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仍感到不满足,聚敛金钱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心理。
违纪违法金额高达100多万元的浙江省台州市原市长孙某一次收受一笔美元后,竟与妻子两人坐在床上一张张地数着、欣赏着。
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论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叛逆期。
以我个人为例,这种叛逆一般发生在小学三、四年级。
叛逆的表现主要为:厌恶学习,追求奇特,为吸引异性而闯祸,自我英雄主义等,而自我英雄主义则表现为与父母、老师作对,而且感觉很光荣,自己很威风等。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三观得到初步启蒙,受到了外部世界的一定刺激,认为除了同辈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外,没有人了解他们。
因此,一般也不愿意同家长、老师交流,以上种种,为学校及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带来较大压力。
然而,如果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原理,那么将有效减小管理的难度,有利于让学生平稳度过叛逆阶段。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所谓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实际上就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
举个例子,学生们在一起打篮球的时候,有拉拉队和没有拉拉队的表现是不同的,尤其对于男生来讲,在场有女生的话,男生通常都会格外卖力,这就是社会助长,即通过增加外部因素,使得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提高;而社会抑制也叫作社会干扰,即个人受到外部干扰,降低了效率的现象。
比如说,适当的压力可以使学生成绩提高,但是压力过大,则会使学生成绩降低。
学生们考试的时候,总是会有发挥失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压力过大,形成社会抑制。
所以,学校管理者或教师应该主动创造这种机会,对于孩子的正确行为,要主动“助长”,而越轨的行为,则要进行“抑制”。
比如说,处在叛逆期的学生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那就给他机会,让他表现,但是这种表现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合理的。
冬天清雪的时候,男同学干活的时候,可以让女同学去送几杯热茶,或协助男同学一起打扫,男同学自然会干的更卖力,而且以后也会愿意更加地主动劳动;厌倦了学习的同学,给他一次当众给全班同学讲解数学题的机会,他就算再厌学,为了不在同学们面前丢脸,也一定会好好准备,这就很好地助长了该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果讲得非常成功,得到了赞扬,那么他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会认真地学习数学,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导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如何认知他人、自己和整个社会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
多重视角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他人时会同时考虑多个角度,通过这些角度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
社会认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互动,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探讨了集体行为和群体思维的特点。
当个体融入一个群体时,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会受到群体影响。
集体行为和决策的心理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群体决策的集思广益效应、噪音与偏误等现象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受到他人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
从康申韦效应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社会影响的种种表现形式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出于关心和同情而采取的行为。
研究表明,人类在生活中常常展现出亲社会的特质,帮助他人、分享资源是人类社会中的常见现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结论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并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
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论文心理学是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其他教育类课程系列的重要基础,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新时代下心理学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体系、教材编写质量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就成为影响这门课程能否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理念不清晰。
就高职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而言,目前就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以及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很少。
而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些毕业生,其心理学知识却大多是毕业后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自学而来的,或在职期间参加各种培训或进修时学到的。
教学理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是这门课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的直接原因。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内容大多重认知而轻人格。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感觉、知觉、记忆等认知过程的讲授占了一半以上的课时,而人格部分所占的课时比重相对较少第二,课程的实践性或体验性不够。
现行高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阐述过多,而对这些概念、原理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的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对一般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性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以及调控的操作性知识较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多,要求学生对一些个案进行体验和展开讨论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较少。
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首先,高职公共课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理论的讲授内容过多,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不够,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影响,社会心理学教学上还是倾向于理论研究以及对学生知识的灌输。
这种方式不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和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在学科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专业助人而言,学习的效果不仅影响到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也影响到学生专业助人活动的成效。
因此本文在本专业发展需要的背景下,试图对社会心理学课程学习进行多种方法的探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以社会情景下,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手段,以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需要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方法。
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视角和研究内容方法有助于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受助者偏差心理或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进助人活动的成效。
社会心理学课程改革是专业发展的需要社工专业培养的社会工作者是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倡导通过专业的方法以帮助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社会心理学是有效的把专业需要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相结合,既体现提供宏观的分析视角,也能为深入了解受助者的问题并实施解决提供科学且人性化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型的课程,但在教学中却一直倾向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差,积极性不高,而且这门课的学习也不能和其专业有效地连接,使学生在专业活动中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出来,甚至缺乏深入的思考。
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弊端1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能动性发挥和能力的培养传统式的教学注重老师单方面的讲授,以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学习者。
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认为循循善诱等那是小孩子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就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行了,事实上由于现在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是科研而非教学,也使得很多老师不愿去花更多时间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课程有效教学理论改革论文
(共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高师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有关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时间和投入程度有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学说、内容体系、以及学科位置、等均未定性,仍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来完善其知识体系。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师范生能广泛深入、简洁扼要地掌握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认识本学科在教育实践及个体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获得初步实践体验,发展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本文依托高师院校的教学资源和自主的教学环境,在多年社会心理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将社会心理学课程与有效教学理念结合运用,进一步提高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一、高师社会心理学课程及其教学目标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对各种简单或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及所引起的社会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的发生机制,从而帮助群体预测和调控其社会行为,帮助个体理解和调节自身和他人的行为。
不同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但支配着它们的是地位和情景等社会因素、不同的生存方式等文化因素以及生物学的和经验的个人因素,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不同行为背后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它们共同组成了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支配系统。
高师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力求使学生在多维视野下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和微观的个体层面理解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或文化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其中社会层面包括风俗、国民性、民族心理特征、时尚等,群体层面包括社会影响、群体心理氛围、群体凝聚力等,个体层面包括自我意识、个体社会化、社会知觉、社会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人际交往等。
在掌握社会心理学原理及理论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利用心理学实验设计及测量等间接方法观察和了解人的社会行
为,进而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把控班集体行为、管理教堂。
具体目标有: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形成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素养;其次,通过实践和实验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次,能够设计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的实验研究,同时具备数据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最后,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将社会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和课堂管理。
高师院校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有效学习能够使师范生认识自我心理发展特点,了解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并运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优化个体的心理素质,指导自己的社会交往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运用于教育实践,了解、处理和引导学生在班级及其他团体中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二、有效教学理念及其本质特征
有效教学理念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是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其“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采取有效教学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
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教师具有效益观念和不断反思的意识、教学目标具有可行性、教学效果具有可测性等。
有效教学即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具体如下:1、有效益。
指教学目标是具体可行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
2、有效率。
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是简洁、省时、高效的,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教学效率为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的进展越大,或者学生获得相同提升所用时间越短,教学效率越高。
3、有效果。
指教学效果是量化可测的,学生在学业成绩、认知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有着明显并且具体可见的提升,学有所得。
三、高师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社会心理学既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的学科,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
心理学史家墨菲说:“社会心理学的一只脚站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另一只脚则是处于社会变革的波涛起伏之中。
”1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获得初步实验体验,发展独立研究的能力,需要探索使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全程,包括教学之前学习兴趣
的培养、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目标的明确;课堂进行中的策略实施与监控、课堂行为的管理、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度的提高等;同时要注重学习结果的反馈及评价。
(一)有效教学准备策略
有效教学准备策略是教师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量化的教学目标为前提,根据课程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学生是教学的核心
在“全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其所有能力的价值,不能过分关注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而突出某一学科或者高估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教学的核心。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呈正相关,学生通过认知、行为和情感三种形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问引思、以理导思、以变发思、以情激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学生的自主活动。
2.关注教学目标的量化,导向教学成果的可测
桑代克认为,凡是存在的事物必有其数量,凡有
数量则可以测量。
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应是有效的、明确的、具体的、可测的、多层次统一的。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其行为是外显的,能通过学生的表达、操作、演示等具体的活动观察到,并作出可以量化的、分级的、有进步目标的评估,一方面展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由此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为进一步的评价打下基础。
3.基于内容的操作性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的细致的安排和规划。
社会心理学课程采用基于内容的教学计划模式,强调内容第一,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关注内容,第一步考虑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第二步是活动方式和策略。
这种计划并不仅是指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而是设计每节课将课程变成学生的活动、作业和任务的实际操作的教学计划。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以及从起点到最终目标之间所需要完成的子目标,并据此安排逐级完成目标的教学活动及其顺序。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使其获得生成性进展的一切合理方法和手段,可采用基于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其获得进步
的效率。
1.关注课堂的生成
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知识联动、问题驱动及对知识的理解、体验、感悟即课堂的生成,其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情境设计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教学活动不拘泥于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在学生的“旁逸斜出”时给予恰当的引导,促使学生在教学中淡化教师牵引的感觉,在自由的氛围中实现对教学知识、技能的主动内化,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生成性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方式上课采用学生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根据设计好的问题情境选择合作的具体方式,安排实施步骤。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如小组讨论、相互训练、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辩论、团体游戏等。
原则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负责一部分任务,成员间相互帮助、互促互利。
例如,讲到“偏见”时,抽取两组学生,可采取模
拟辩论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出论题如“农民工子弟应该与城市孩子一起读书”,把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模拟,探究偏见产生的根源,使学生加深印象并努力消除自身的偏见。
讲“图式对人的影响”时,通过编排传话小游戏,编一段情景故事让学生逐一传下去,最后接到的同学复述情景故事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传得面目全非的内容是如何受到了图式的影响,同时也深刻明白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的信息的不准确性。
另外,对于一些理论性知识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借鉴以下模式: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小组抽出一人组成若干个“专家”小组;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每个“专家”小组接受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深入学习,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写出较高质量的教案,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向全班同学讲解本单元知识并答疑释惑。
每个学习小组必须学习所有单元的内容,其每个成员同时是专家、教师和学习者,依据不同学习单元进行角色转换。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其一是指导,即根据问题设计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指导;二是调控,即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采取的调控措施;三是测验,结束后的测验用以检查每个学习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