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网络语言

合集下载

方言与网络语言

方言与网络语言

方言与网络语言当今时代,网络正在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平台,网络上不断产生的新语言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些网络语言跟方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

即直接把方言词语拿来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义也可能略有变化。

如:“偶”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据说这一用法源于台湾。

台湾话题女王许纯美就经常“偶”不离口,比如她说:“十二岁时,有个外国人作势要打偶爸爸。

偶爸爸跪地求饶。

偶在旁看到那幕,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有钱人!”其实,第一人称代词“偶”在吴语区也比较流行,如闵家骥、范晓等编著的《简明吴方言词典》(1986年)就指出“偶”为常熟一代的方言,如“偶刚刚困下去,倒垃圾又来哉!”叶祥苓《苏州方言词典》(1998年)所列方言词“我”读音也与“偶”字相同。

可见,“偶”其实就是“我”的方言读音,为同音替代字。

“偶”被借用为网络用语以后,网友们还仿造“我们”创造了“偶们”。

“衰”源于闽粤方言。

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1993年)、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1998年)均收有“衰”字条,义为“晦气;倒霉;倒运”,如广州话“衰起上来有头有路(一倒霉就处处倒霉)”。

港台影视剧对“衰”字的传播流行起到了主要作用,特别是周星驰所扮演的人物常将“衰”字挂在嘴边,如:“……他的发型又衰又难看,又没什么钱,也没读过书……”(《千王之王2020》台词)“衰”字流行之后,语义又有所发展,用于指“样子丑”“精神萎靡不振”等,概括能力相当强。

港台影视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较大,其中有不少方言词语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得以广泛传播,如“作秀”“发烧友”“八卦”等。

网络上对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主要是一些普通话缺少对应说法或者没有方言词表达精练的词语。

此类词语在网络上流行后,语义、用法有时也会发生轻微的变化。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直接借用方言的词语还有“糗(出丑)”“靓(漂亮)”等等。

二是方言语音通假现象。

这种网络语言现象跟拼音输入法不无关系。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摘要:本文通过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代网络语言进行语音和语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弄清其方言成分和来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

关键词:方言网络语音现代语言学理论网络语言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有些与地域有关,有些与时间有关,有些与创造者的教育程度有关,但都容易打上方言的烙印,值得我们从普通语音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去认真研究,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借词、符号、方言等诸因素进行研究,从中可以发现语言演变规律,可以看出社会对语言的巨大影响,极大地丰富现代语言学理论。

一、从方言词汇到网络词汇网络上的词汇或多或少与其方言有关,这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音,都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经意流露出来。

如网络词语“冷松”就是西北方言,意为“竭尽”的意思;网络上把“我”说成“偶”,也是与西北方言有关,今陕北人就是这样说的,是典型的方音词汇。

但一经创制,因其具有新奇、趣味的特点,而迅速风行于网络之中。

那么网络上为什么把“喜欢”叫成“稀饭”?这也与方言因素有关。

在四川、重庆等地区的方音中,f、h不分是很常见的,如把“菜花”说成cai fua;把“开会”说成kai fei,那么把“欢”说成“饭”(fan)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在始创者看来,这样说还有点创新和戏谑的味道,别有情趣。

网络语言“木油”表示“没有”,来自于南方方言,南方方言中“木”与“没”都是入声字,甚至两个字是同音字,在很多入声方言中两个字完全同音,所以不可能产生于北方方言之中;网络语言“色友”的结构相当于“驴友”,其谐音是“摄友”,既然用“色”谐“摄”,应是无卷舌声母地区之人所为,决非华北或东北人所为;网络语言“好康”一词的意思是“好处”,源自闽南话,在台湾的综艺节目中经常出现这个词语。

据普通语言学理论,方言中的词汇由于使用频率很高而可能进入通语词汇系统,就像北方话的“忒”;西南官话的“搞”、“啥子”;粤方言的“垃圾”等词语一样进入了汉语普通话词汇体系。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精选资料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精选资料

网络方言谐音词新探网络语言是一种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与传统平面媒介语言不同的形式。

根据语义来源,郑远汉(2002)将网络语言分为:符号组形类、数字会意类、谐音替代类等。

其中谐音替代类中方言谐音词是根据各地方音谐音而成,如:介个、帅锅、女纸、肿么办、酱紫。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面目陌生的词?为什么它们会那么流行?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及其在大众媒体中流行的原因做个探析。

一、方言谐音词的分类汉语中的音节数量有限,同音或近音的字词都很多,这就为普通话向方言词进行谐音借音提供了先天的便利。

根据网络谐音词的谐音音节数量,把网络方言谐音词分为以下几类:1、词中有一个音节谐方言音我―偶(福建方言中“我”读“偶”)帅哥―帅锅(湖南话及四川话“哥”和“锅”同音)这个―介个(源于天津方言)女子―女纸(南方方言绝大多数不分平翘舌z/zh)怎么办―肿么办(源于不分平翘舌z/zh和前后鼻音en/eng 的方言)2、音词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谐方言音语法单位分为四个级别:语素、词、短语、句子。

网络方言谐音词在谐音前后,谐体词与源体词有时会发生语法单位级别的变化。

1)语法单位级别没有变化的非常―灰强(南方不少地方f、h部分,例如福建话,混淆了 f 和h ,c和q这两个声母)什么―虾米(源于闽南语的谐音,如“讲什么”,闽南语读音“拱虾米”)可怜―口年(闽南语中“可怜”读“口年”)这些词谐音之后还是词,谐体词在交际中的词性和用法跟源体词相同,所以语法单位级别没有发生改变。

2)语法单位级别有变化不要―表这样子―绛紫/酱紫那样子―酿紫这些词在方言中因快读谐音由短语变为合音语,语法单位级别发生了变化。

它们的意义都发生了变化,成了新的词素。

这些汉语中原有的字就因为与方言词谐音,固有的语义发生了转变,以全新的语义活跃在网络交际语境。

二、网络方言谐音词的产生及流行原因网络方言谐音词很流行,我们觉得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用模因论加以解释。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角度下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成为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探讨了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指出方言元素为流行语增添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其次分析了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丰富性影响,强调了方言在丰富网络用语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作用。

接着讨论了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传播方式,以及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地域特色影响。

最后展望了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未来发展,强调了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重要性。

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网络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需要得到相应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方言、网络流行语、影响、传播、地域特色、创新贡献、保护传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通过分析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影响和传播方式,以及对地域特色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旨在揭示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合对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创新贡献的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地位。

的展开,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作用和影响。

1.2 研究意义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汉语方言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汉语方言作为中国各地区特有的语言系统,融汇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在网络流行语中的体现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语言特色和文化传统。

研究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丰富性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结构中的语气词“哒”同方言中语气词“哒”都是“的啊”合音而成的。

通过对网络语言“XX哒”结构中“哒”的语义、语法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方言“哒”对网络合音语气词“哒”的影响。

此外,作为新兴网络语言的构成要素,网络合音语气词“哒”还具有方言“哒”所不具有的“萌化”“贬义形容词褒义化”等特性。

标签:哒网络合音语气词方言词汇化一、合音词“哒”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哒”[ta55]是作为拟声词存在的,如“哒哒的马蹄声”,同“嗒”[ta55]。

作为语气词的“哒”则是伴随着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的流行才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

虽然在普通话中“哒”并不作语气词使用,但在方言中语气词“哒”的运用却十分广泛,例如:江苏仪征方言、湖北荆州方言、湖南新化方言、湖南长沙方言、湖南汝城方言等,其中,江苏仪征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嗒(哒)”是“的、啊”的合音,表示对已然状态的询问。

这种疑问句的答句,在形式上都需要用“的”作为句末语气词。

普通话中语气词合音现象广泛存在,如:了啊→啦、了哟→喽、吧欸→呗、呢啊→哪、么啊→吗、嚜啊→嘛,这主要是因为语气词连用现象的普遍。

丁恒顺(1985)将最基本的六个语气词“的、了、么、吧、呢、啊”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其中“的”属甲组,“啊”属丁组,“的啊”连用于感叹句末,表示对听话人的提醒或警告。

有时也表示“不得不如此”的意思。

于亮(2008)将6个常用语气词分为5类,其中“的啊”连用,“的”表示确实如此,“啊”表示舒缓语气,“的啊”表示用舒缓的语气来确认或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

例如:(1)那样的往昔,于任何女人来讲都是不堪回首的啊!(《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2)年轻人学手艺,就是要付出一番心血才行的啊!(《李嘉诚家族传》)(3)“谢谢夫人,有你在身旁,我没有什么可以担扰的啊!”孙中山先生哈哈大笑,殊不知此时病魔已在向他进攻。

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语方言

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语方言

72现代交际·2019年4期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嬗变”(30290110)。

作者简介:王淼,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陈柯冉,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 究方向:社会语言学;陈沫澄,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语方言王淼 陈柯冉 陈沫澄(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34)摘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大背景下,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兴起,网络流行语也随之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其中较明显的就是汉语地域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渗透,这些汉语方言因其极具表现力、富于生动性并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等特点而受到众多网络使用者的喜爱,因此,方言网络流行语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基于此现象,本文对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语方言展开研究,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阐述汉语方言影响网络流行语的现状、方式及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方言 原因 方式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72-02在现代科学的推动下,互联网的使用人数激增,网络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创新和改变着我们生活,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环境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作为网络使用者最直接的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涵盖范围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近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几乎以不可抵挡之势进入我们的生活,这些社交平台也为自媒体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网络语言也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汉语方言对网络流行语的渗透和影响尤为明显,汉语方言因其极具表现力、富于生动性并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等特点而受到众多网络使用者的喜爱,在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和渗透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汉语方言影响网络流行语的现状从比较直观的角度来看,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汉语盘点”活动和由《咬文嚼字》杂志组织的“年度十大流行语”都是当下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记录和盘点年度最热网络流行语的平台。

老北京语言文化

老北京语言文化

老北京语言文化点个卯儿—北京土话,到那儿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的意思。

如:你好歹也去狐狸弟弟家点个卯儿,没准儿能蹭顿饭吃呢!鸡贼(鸡)—小气,吝啬,暗藏私心。

如:这人办事儿真够鸡贼的,就知道把好处全揽在自己身上。

砸窑儿—为了不与大家分享偷偷藏起来。

如:和他一起共事儿颗要小心,这孙子办事好砸窑儿。

局气(局)—仗义,大方,豪爽。

有时也指守规矩,例如玩儿牌,办事的时候不弄虚作假。

如:居士这人不错,办事特局气,绝对没的挑。

咱玩儿牌可要局气点儿啊,别弄猫儿腻!果儿—被泡的女孩。

尖果儿就是漂亮的女孩,类似网络语言“美眉”的意思。

如:这是谁家的尖果儿?苍果儿(或涩果儿)—难看的女孩。

类似网络语言“恐龙”的意思。

戏果儿—跟泡妞,嗅蜜一个意思,台湾话叫把马子。

孙儿—被泡的男孩。

但是和北京话的“孙子”不是一个意思。

尖孙儿—漂亮的男孩。

傍家儿—情妇,现在官称二奶。

如:你看楼上的小张儿,现在有两个傍家儿呢!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

如:呵呵,艺库斑斑真土鳖。

上厕所还要蹲在马桶上!小力笨儿---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

水三儿---老北京对送水的称呼,多为山东人。

言语---北京的口语,即说话的意思,其中“语”的读音是轻声(yu)。

如:京华论坛就是我们广大网友的家,谁要有事儿谁就言语一声。

翻车---北京土话,即翻脸的意思。

如:听说倾城斑斑不让狐狸弟弟打她们家玻璃,她俩翻车了?练家子---北京土话,练武术的人。

如:你看居士逃跑的样子,分明是个练家子。

瞎了---北京土话,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如:这菜炒瞎了,把味精当成白糖放进去了!念秧儿---北京土话,自言自语,但又故意让旁边的人听见。

如:你能不能不在我边上念秧儿啊?摔咧子---北京土话,发脾气的意思。

如:你小子是不是跟我摔咧子啊?有本事你自己抢沙发坐去!半不啰啰---北京土话,半截儿,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

如:你看“大二”兄,从来不发这半不啰啰的帖子。

大拿---北京土话,能作主管事儿的人。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摘要】网络语言的兴起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发展机遇。

本文从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传播与交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以及规范化与变革等方面展开讨论。

网络语言的兴起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交流,同时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学的融合,使得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未来,网络语言将会继续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影响,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规范化和变革的过程中,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将建立起新的关系,促进文学发展的多元化。

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将不断影响汉语言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为文学界带来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影响,发展,传播,交流,融合,创作,启示,规范化,变革,新关系,发展趋势,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的兴起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流行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语言表达方式。

它不同于传统的书面语言,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网络词汇、Internet缩写和表情符号,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方式。

网络语言的兴起,不仅仅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因为人们对于传统语言的创新和追求。

在网络语言中,表达简洁直白,节奏灵活,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能够简洁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想法。

网络语言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带动了社交媒体、网络游戏、新闻报道等领域的发展,使人们的沟通更加便捷和生动。

网络语言的兴起,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和风格。

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小说散文,汉语文学一直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历代文人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和风格。

探讨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的当代性和多样性,也有助于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网络语言与方言

网络语言与方言

窒堂茎查型型型:竺垦9三三曼:曼旦凹/_田网络语言与方言◎曾海葬(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i0405)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673—0992(2009)08—139—2摘要: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交际使用的一种特殊群体用语。

网络词汇在网络语言系统中最开放、最活跃、最具特色。

网络语言和方言的关系密切,方言进入网络语言,大大丰富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吸收方言,对方言的推广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方言进入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语言;方言;木油;策:山寨;雷人一、网络语言与方言的定义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是满足网民交际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用语。

它主要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区(如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等)。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本文主要讲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二、方言对网络语言的影响的原因首先从语言本身的特点看: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动态的,总是不断发展,语言表达一直在追求丰富。

用词用语需求加大,在不断创造新词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方言、91、来语等成分,网络语言也是如此,具有生命力的方言词汇会被吸收过来,成为网络词汇的一部分。

其次从网络语言本身特点看:网络语言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产生和使用的,互联网本身的自由性、无限性、开放性、虚幻性等特色导致网络语言也有广阔的自由度和随意性。

网民求新、求异、求快的心理使网络语言不断突破陈规,充满潮流感、前卫感等一些因素促使广大网民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交流中使用自己熟悉的方言。

再者从方言特点来看:方言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不具有全民性,正好满足网民求新、求异、求快的心理,mLgl、,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由于网民来自四面八方,他们的方言也千差万别,这样就会出现有一些网民有意无意地在网络中使用一些方言。

浅析社会方言——网络语言

浅析社会方言——网络语言

浅析社会方言——网络语言“菜鸟(刚上网的新人)、青蛙(外表不佳的男网民)、恐龙(外表不佳的女网民)、伊妹儿(e-mail电子邮件的音译)......”对于这些出现在人类语言历史中的“特殊入侵者”——网络语言,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全民语言的一部分;有人则说,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

本人同意后者的观点。

一、网络语言具有社会方言的两个特征在语言学中,社会方言指的是在某一社会团体,社会阶层或次文化群中被使用的语言。

他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而是由特定的交际场合。

要判断网络语言是不是社会方言,就要看它是否符合这两个特征。

1.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方言能够代表一个群体的特色,也体现为一种文化特色。

网络语言的生动新颖,幽默风趣,与现在个性张扬,独性格特的青年人的性格十分吻合,所以不难推断喜欢爬在网上的大多都是年轻人。

相关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13到22岁的年轻人占网民的绝大多数。

正是由于网民的年龄结构原因,网络在中国的用途是娱乐。

假如你走在大街上,或者是走进一家餐馆,你会发现,年轻人几乎是“机不离手”,感觉没有wifi就不能活一样,可见,网络对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影响很大。

不同年龄的语言团体往往会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差异,而富有个性的年轻人的语言变化最快,对于语言变化也最敏感,因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最容易变化。

当他们进入网络环境时,就自觉或是不自觉的将这一阶段年轻人的特点带进了网络世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回避“大众俗语”,用一种“不拘一格”的自由方式彰显自己的格个性,表示自己的反叛心理,这就产生了网络语言。

2.特定的交际场合人,在什么样的场合,要说什么样的话,要知道自己在不同环境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能说出得体的话。

在正式的场合,就不能做出“出格”的举动,讲不该讲的话;而在非正式的场合,就可以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对待,对于人的行为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

那么,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应该“紧张备战”呢?还是“放荡不拘”呢?毫无疑问,我们会选择后者。

方言与网络语言

方言与网络语言

方言与网络语言当今时代,网络正在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平台,网络上不断产生的新语言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些网络语言跟方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

即直接把方言词语拿来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义也可能略有变化。

如:“偶”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据说这一用法源于台湾。

台湾话题女王许纯美就经常“偶”不离口,比如她说:“十二岁时,有个外国人作势要打偶爸爸。

偶爸爸跪地求饶。

偶在旁看到那幕,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有钱人!”其实,第一人称代词“偶”在吴语区也比较流行,如闵家骥、范晓等编著的《简明吴方言词典》(1986年)就指出“偶”为常熟一代的方言,如“偶刚刚困下去,倒垃圾又来哉!”叶祥苓《苏州方言词典》(1998年)所列方言词“我”读音也与“偶”字相同。

可见,“偶”其实就是“我”的方言读音,为同音替代字。

“偶”被借用为网络用语以后,网友们还仿造“我们”创造了“偶们”。

“衰”源于闽粤方言。

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1993年)、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1998年)均收有“衰”字条,义为“晦气;倒霉;倒运”,如广州话“衰起上来有头有路(一倒霉就处处倒霉)”。

港台影视剧对“衰”字的传播流行起到了主要作用,特别是周星驰所扮演的人物常将“衰”字挂在嘴边,如:“……他的发型又衰又难看,又没什么钱,也没读过书……”(《千王之王2020》台词)“衰”字流行之后,语义又有所发展,用于指“样子丑”“精神萎靡不振”等,概括能力相当强。

港台影视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较大,其中有不少方言词语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得以广泛传播,如“作秀”“发烧友”“八卦”等。

网络上对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主要是一些普通话缺少对应说法或者没有方言词表达精练的词语。

此类词语在网络上流行后,语义、用法有时也会发生轻微的变化。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直接借用方言的词语还有“糗(出丑)”“靓(漂亮)”等等。

二是方言语音通假现象。

这种网络语言现象跟拼音输入法不无关系。

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_张薇

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_张薇

第19卷第1期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No.1 2009年JOURNAL OF UNIVERS 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网络语言研究”笔谈主持人按语:网络语言是互联网催生的语言变异现象,汉语、英语、德语、日语中都有网络语言。

近年来,汉语的网络语言一直受到新闻界、语言学界以及语文教育界的关注,各方面对网络语言看法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网络语言的性质、特点以及表达功能有不同的理解。

对待语言变异,我们应该客观地研究它的性质、功能及其产生的原因,这是我们组织网络语言笔谈的动因。

我们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认为网络语言不仅具有独特的使用者和交际场合,也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完全符合社会方言的条件,是一种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形态,既不可能也不需要规范。

李秉震《网络语言的奢化和简化》把网络语言的特点概括为奢化和简化,前者是过度使用语言符号,后者是节俭使用语言符号,网络语言的这两个特点都是语用效度造成的。

语用效度是发话人为了使语境与受话人处理信息的努力达到平衡的效度,语用效度由于被网络语境的种种因素所降低,就使网络语言出现奢化和简化现象。

韩志刚《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认为,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造成网络交际拥挤,而网上语码输出的效率又很低,这迫使网络语言简化。

网络匿名促成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化,使得网络语言新奇独特,大胆创新。

网络信息的线性化传输,使得网络语言负载副语言信息,网络言语因此具有很强的表情性。

季安锋《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分析了网络语言中折射出来的求简、求趣、求新求变、从众模仿、调侃戏谑、追求自由与宣泄几个方面的社会文化心理。

(主持人简介:王红旗,男,1958年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语言理论、语法。

当方言进入网络流行词汇

当方言进入网络流行词汇

当方言进入网络流行词汇作者:巩瑜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6期摘要: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以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本文所论述的是地域方言对网络词汇这一社会方言的进入式的现象与影响。

关键词:方言;网络流行词汇;网络方言词汇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以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在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方面的反映,只在某个特定的地域通行。

网络新词汇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通过非传统媒介所传播的语言形式,其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推崇,甚至在约定俗成后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例如在最近5月26日的《快乐大本营》节目中主持人李维嘉与杜海涛就有这样一组对话:李:选择了我就选择了胜利,有木有!不选择我,你们是肿么了!杜:你刚才在说神马?神马都是浮云!李:有木有?杜:伤不起呀!Mark你快来呀,你来了我们这队就不坑爹了!由此可见,今日网络词汇的拓展与丰富与地域方言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因此,本文就从方言进入网络词汇的形式及影响两方面来论述地域方言对网络词汇这一社会方言的进入式的现象。

一、方言进入网络词汇的形式1、方言谐音。

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并不是网友新创的义项,而是运用了方言的谐音而流传开来,这样的说法很新鲜,又俏皮,在网络上也不影响交流,出于新奇,网友喜欢使用,因此流行一时。

“肿么了”,是“怎么了”的方言说法,是山东枣庄一带方言(我国其他地区也有)。

比如问:“你肿么了?”,就是“你怎么了?”。

“菇凉”,是姑娘的口语化,由于我国一些地方的方言发音限制(如徐州、安徽等地),"niang”音会变成"liang"音,所以姑娘又可以说成“菇凉”。

“神马”,是“什么”的陕北方言的说法,比如“你说神马了?”、“这个是神马东西啊?”等,而在网络语言中,这个词也有与其在方言里类似的用法,是“什么”的网络语言版。

“捉急”见于网络用语,表示“着急”的意思,是赣语的说法。

专业的语言变体分类方法

专业的语言变体分类方法

专业的语言变体分类方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各种语言变体。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不同的语言变体,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一些专业的分类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语言变体分类方法。

一、地理分类法地理分类法是根据语言变体所使用的地理位置进行分类的方法。

地理位置对语言变体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地理分类法:1. 地区方言:地区方言是根据地理位置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例如,中华大地上各个地区的方言就是地区方言的典型代表。

这些方言之间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2. 地理区域方言:地理区域方言是指根据地理分布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方言。

比如,英国的南部地区方言与北部地区方言有明显的差异。

3. 方言群体:方言群体是指由某地域内共同语言特点的方言所组成的群体。

方言群体内的方言相似度较高,但与其他方言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

例如,中国的粤语、闽南语等可以作为方言群体进行划分。

二、社会分类法社会分类法是基于社会因素对语言变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语言使用方面有着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因此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变体。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社会分类法:1.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指特定社会群体内所使用的方言,与其他社会群体有区别。

例如,某些行业、职业或社交群体常常会形成自己的社会方言。

2. 社会群体用语:例如,年轻人常常使用特定的网络用语或俚语,这些用语在年长一代中可能并不常见。

三、历史分类法历史分类法是根据语言变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进行分类的方法。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历史分类法:1. 古代语言变体:古代语言变体是指已经不在日常使用中,只存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场合的语言变体。

比如,古汉语就是中国古代语言变体的代表。

2. 古老方言:古老方言是指发展至今仍保留较古老特征的方言,它们在某些方面仍与古代语言变体保持着联系。

例如,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方言被认为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基础。

我国方言使用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方言使用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方言使用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有着广泛的使用。

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系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方言使用现状也发生了变化。

本报告旨在对我国方言使用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方言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方言使用现状方言地位的变迁长期以来,普通话在我国被普遍用作标准语言。

这导致了方言在正式场合的使用被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

人们普遍认为方言是“土语”,不够正式和规范,因此对方言的使用持排斥态度。

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和流动性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的语言,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受到压缩。

方言的保护与发展尽管方言的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但对方言的保护与发展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焦点。

首先,在学校和大众媒体中推广方言的教育,以及方言文化的传承,对于方言的保护非常重要。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方言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方言的使用和传承。

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方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方言经验,从而形成方言社区和方言文化。

方言的使用场景和变化虽然方言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但在特定的场景和社群中,方言仍然被广泛使用。

比如,方言在家庭、社区和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另外,方言也被用于一些艺术形式中,如方言歌曲、方言戏剧等。

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年轻一代的关注,方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新关注和发展。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与我国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

不同的地方方言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留和传承地方特色的一种载体。

尊重和保护方言不仅是保护语言多样性,也是保护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结论方言作为我国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了普通话的冲击,但在特定的场景和社群中仍然得到广泛使用。

方言的保护和发展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措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方言的使用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承我国的语言和地域文化。

论述百练: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

论述百练: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

论述百练:方言对网络语言影响研究材料一:方言是语言的变体,通常指不同地区的人们特有的讲话习惯。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互相交流时产生的语言,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互联网,所以方言开始慢慢地在网络上出现。

方言进入网络语言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谐音进入。

近些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交际的需要,网民们利用谐音表义的方式创造出了大量的网络语言。

例如,“胖纸”即“胖子”的谐音词,是对胖子的幽默称呼。

在平翘舌不分的方言区,“胖zi”很容易发音成“胖zhi”,在发现用来称呼较胖的人更为亲切时,受到网民们的欢迎。

再如“集美”,本意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或集美大学,因为网上一位视频博主带有方言口音,把“姐妹”说成“集美”,所以“集美”现在在网上通常指的是“姐妹”。

填补空位进入。

任何发达的语言都存在着空档缺位,方言作为彰显不同方言区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国其独特的语音、语法、语汇系统,常常承担起填补语言空位的重任。

例如在语音方面,陕西有一种特色面食,因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被当地人称为“biang biang面”,但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却没有“biang”这个音节。

随着大家对这种地方名吃的喜爱,网民们用“biang”填补了音节上的这一空位。

又如在语汇方面,“蒙圈”常用来形容对某些事情犯迷糊、搞不清楚状况的精神状态,在网络语言中填补表示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这些含义的空位。

丰富词义进入。

词语多数是多义性的,且不同方言之间同样的词语只是在彼此某个义项上等同,还可能存在不同的义项,因此方言在与其他语言接触过程中会出现义项相融的情况,达到丰富词义的效果。

例如:“几点整啊?”“九点整。

”在普通话中这组对话我们认为时间刚好是九点钟,而在东北话中则表示两人相约,因为在东北方言中“整”是一个万能动词。

“整”可以表示“吃喝”,如“整两口”:可以表示“做、弄”,如“这事儿整挺好”。

方言网络传播形式、成因及问题探析

方言网络传播形式、成因及问题探析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第五篇:方言网络传播形式、成因及问题探析摘要:网络的开展促成了语言的革新,网络用语也应运而生,其中不乏方言。

网络方言一经出现就以极快的速度成为流行热词,这一现象对于汉语的丰富和开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然而,方言的传播流行也存在着不可防止的问题,如影响语文教学,过于粗俗化等。

初步分析及研究方言在网络中传播流行的方式、原因、表现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方言的进一步传播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方言; 新媒体; 流行;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开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

千百年来,方言一直存在。

随着新时代新媒体的开展,方言传播流行的方式越来越多样,范围也越来越广,并因其搞笑幽默、便于发泄等原因,在网络中得到快速传播。

网络传播有利于方言的保存与流传,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查找问题所在,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方言。

一、方言在网络中传播的方式〔一〕文字传播人们在网络上阅读,并使用文字交流,因此文字是方言在网络中传播的主要方式。

一局部方言在进入网络之后,词义没有发生变化,仍旧保存原有的意义,如:抓狂:台湾俗语,表示非常愤怒或者郁闷。

忽悠:东北方言,有欺骗、蒙骗的意思。

膈应:东北方言,有反感、讨厌、恶心、厌恶的意思。

猴赛雷:广东话“好犀利〞的谐音,表示“好厉害〞的意思。

坑爹:河南和山东地区的方言,多用于挖苦、嘲笑或吐槽不满。

另一局部方言在进入网络之后词义发生了变化,如:菜鸟:闽南语,最初是“计算机初学者〞的意思,后来词义有所扩大,用于各个领域内对事务操作不熟练的新手。

给力:闽南语,本义是再使点劲的意思,后来词义有所转变,表示精彩、棒。

〔二〕图片传播方言图片传播的方式以表情包为主,网络流行语中有一些方言被网友配图做成表情包发布到网络上,因其生动、有趣而被广泛传播使用,甚至一些官方媒体的公众号推文插图、微博配图都用上了方言表情包,可见其在网络上的流行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与网络语言
作者:侯超
来源:《语文建设》2013年第02期
当今时代,网络正在成为语言创新的重要平台,网络上不断产生的新语言现象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些网络语言跟方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

即直接把方言词语拿来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义也可能略有变化。

如:
“偶”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据说这一用法源于台湾。

台湾话题女王许纯美就经常“偶”不离口,比如她说:“十二岁时,有个外国人作势要打偶爸爸。

偶爸爸跪地求饶。

偶在旁看到那幕,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有钱人!”其实,第一人称代词“偶”在吴语区也比较流行,如闵家骥、范晓等编著的《简明吴方言词典》(1986年)就指出“偶”为常熟一代的方言,如“偶刚刚困下去,倒垃圾又来哉!”叶祥苓《苏州方言词典》(1998年)所列方言词“我”读音也与“偶”字相同。

可见,“偶”其实就是“我”的方言读音,为同音替代字。

“偶”被借用为网络用语以后,网友们还仿造“我们”创造了“偶们”。

“衰”源于闽粤方言。

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1993年)、白宛如《广州方言词典》(1998年)均收有“衰”字条,义为“晦气;倒霉;倒运”,如广州话“衰起上来有头有路(一倒霉就处处倒霉)”。

港台影视剧对“衰”字的传播流行起到了主要作用,特别是周星驰所扮演的人物常将“衰”字挂在嘴边,如:“……他的发型又衰又难看,又没什么钱,也没读过书……”(《千王之王2000》台词)“衰”字流行之后,语义又有所发展,用于指“样子丑”“精神萎靡不振”等,概括能力相当强。

港台影视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较大,其中有不少方言词语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得以广泛传播,如“作秀”“发烧友”“八卦”等。

网络上对方言词语的直接借用,主要是一些普通话缺少对应说法或者没有方言词表达精练的词语。

此类词语在网络上流行后,语义、用法有时也会发生轻微的变化。

目前网络上流行的直接借用方言的词语还有“糗(出丑)”“靓(漂亮)”等等。

二是方言语音通假现象。

这种网络语言现象跟拼音输入法不无关系。

目前汉语拼音输入法的使用非常普遍,打起字来又快又方便,已经很少有人再使用需要记忆字根、拆解字形的形码输入法了。

拼音输入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即方言区的人因方言语音的影响打字时经常出现错别字,这形成了一批网络语言。

如:
“稀饭”即“喜欢”。

“稀饭”“喜欢”之间在语义上本无任何联系,其产生原因是有的方言区(如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福建等省份的一些地区)f、h不分,来自这个方言区的人在进行拼音输入时将“喜欢”打成“稀饭”。

“男盆友”即“男朋友”。

有些方言区的人因前后鼻音不分(如江淮官话、吴语的大部分方言点),将eng念成en,打字时便出现以“盆”代“朋”的现象。

于是“男朋友”成了“男盆友”。

受此影响,“女朋友”“小朋友”中的“朋友”也相应地变成了“盆友”。

属于方言语音通假的网络词语数量不少,除上述几条外,还有“好康(好看)”“米有(没有)”“耐(爱)”“银(人)”“灰常(非常)”“灰机(飞机)”“粉(很)”“大锅(大哥)”“7饭(吃饭)”等等。

网络语言中的方言语音通假现象本是不规范的错误用词,但这种语言现象在追求新奇的青少年看来很时髦,引得他们纷纷效仿。

此外,一些公众人物因受方言语音影响,普通话不够标准,这本是个人语音缺陷,但在个性张扬的时代反而成为“特点”。

其他人或出于调侃,或出于崇拜,纷纷模仿这种语言现象,使之成为一种时尚。

于是,有些本来不会受到方言语音影响的词语也被网友故意打成同音替代字,以彰显个性,如“矮油(哎哟)”“围脖(微博)”“油墨(幽默)”等等。

三是对方言词语加以改造。

有些网络词语源自方言,但其语音、语义、用法已经与源方言有区别。

例如:
“吃货”意思是“爱吃、能吃的人”,感情色彩中性。

北京方言有“吃货”一词,意思是“能吃不能干的人,饭桶”(陈刚《北京方言词典》1985年版),感情色彩为贬义。

“货”是方言词缀,在山西方言中很常用,如乔全生《晋方言研究》(2000年版)所列“货”缀词就有“乱货”“傻货”“吃嘴货”等等。

现代社会女性流行减肥,为变苗条而“不择手段”,当面对美食诱惑难以控制时,就嘲讽自己是个“吃货”,久而久之,“吃货”的贬义色彩消失,甚至变成了“昵称”。

如广告语“本店新进美味食品,广大吃货有口福了。

”由于“货”的贬义色彩消失,又出现了“睡货”之类的新词。

网络语言诞生以来,关于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的讨论从未间断。

对于上文所描写的由方言造成的网络语言现象,我认为不必恐慌,网络词语中只有适合汉语特点,且普通话中基本没有表达同类概念的词汇才容易被吸收为新词。

大部分网络词语只能作为一种社会方言现象存在,带有时代、社会的印记,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就像是当年的“皇帝”“牛鬼蛇神”一样成为历史词汇,有的甚至消失在人们记忆中。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第一、三类语言现象中,普通话已有对应说法且两者用法完全对等的网络词语,基本不会被普通话吸收,如“偶”。

个别普通话中没有对应概念的,或者用法不完全相同的,或者经过语义改造的就可能被普通话口语吸收,如“吃货”“给力”等。

此前,普通话也吸收了一些缺少对应说法的方言词汇,如“买单(粤语)”“按揭(粤语)”等。

第二类语言现象中的网络词汇基本不会被普通话吸收:一方面,从概念对应来看,这类所谓“网络语言”在普通话中已有对应词语,且无明显差异;另一方面,从汉语本身特点来看,汉语词语表达有见形知义的要求,而语音通假本身很难从字面上推知其意义,不符合这个特点。

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
说,第二类网络语言现象自然是不规范的,因为写的都是别字。

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此类语言现象,语文教师不能对此置若罔闻,要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此类网络用语,然后告诉学生这些网络词语是怎么来的,与普通话词汇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在正规场合不要使用此类词语,引导学生使用规范词语。

当然这些网络词语也不是绝对不能用,只是要注意使用的场合,要知道网络词语毕竟有其适用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