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word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教学内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 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杜牧和背景知识,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诗歌。
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理解诗歌写作的技巧和主题。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掌握《渡荆门送别》的诗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了解作者生平、背景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渡荆门送别》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副有关《渡荆门送别》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这幅图片有什么了解和想法。
Step 2: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杜牧,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同时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或音频来展示杜牧的作品。
Step 3:诗歌解读(25分钟)1. 教师可以逐节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主题。
2.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问题,例如:“诗中的‘渡荆门’指的是什么?”、“诗中的‘倚楼’和‘眼穿秋水落日斜’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等。
Step 4:学习课文(10分钟)学生们进行课文朗读和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创作能力,写一首类似于《渡荆门送别》的诗歌。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Step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抄写一遍《渡荆门送别》,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和背景,同时掌握了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激动开朗送别——尾联——思乡、惜别积极乐观豪迈向上钱塘湖春行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1.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1.3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2理解离别是人生的一部分,学会珍惜当下,勇敢面对离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诗歌的朗读、背诵和默写。
1.2理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交流3.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3.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诗歌鉴赏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4.2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离别之情。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作业布置6.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6.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展示图片:渡荆门送别的场景,长江、渡口、行人等。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1.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离别的认识和感受。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醒:注意诗歌的韵脚、停顿等。
2.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13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怜"字立骨品真情——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渡荆门送别》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教读课文。
本课是全册第12课,题目为《唐诗五首》,选的五首诗都是初唐到中唐的律诗。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写景抒情,无论是前几篇歌山咏水的散文,还是这几首绘水描山的唐诗,都寄情于景;无论是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还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亦或是承天寺的空明月光、如澈月色,甚至是边塞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传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思。
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世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大意。
还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情怀之高尚。
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也练就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加之本课已经学过三首唐代律诗,但是,我认为这首诗有两个方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其一,诗人驾舟从三峡出蜀,来到楚地,意境上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到如今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很大的一个突变。
由于学生的思维还未成熟,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可能还不能深刻地体会这个突变。
其二,作为“思乡”题材的古诗,学生前面也学过几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难。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可能只是知道“思乡"这一字面化概念,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不舍和爱的情怀恐怕还不能走心,对于《渡荆门送别》中的情感的含蓄表达体会起来会更有难度。
所以,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和学生学情,教学这首唐诗,我把通过品读揣摩字词来赏析荆门山水美景和作者的“思乡”情怀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认识《离骚》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渡荆门送别》的故事背景和情节3.学习《渡荆门送别》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欣赏文学作品的美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重点难点1.《渡荆门送别》的情节分析和课文写作特点的辨析2.复杂的韵律规律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和欣赏3.学生阅读古诗文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提高读懂古文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绘有屈原头像的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屈原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学,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特点2.新课讲解(2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和成就,简单阐述诗歌的起源和创作方法•讲述《渡荆门送别》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用词造句的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诗词和骚体诗的区别•展示整篇诗句,并逐句解析和讲解韵律、造句、修辞手法等方面•提供相关阅读策略,如根据背景常识去理解诗歌细节,学习古文生字和词汇的用法等3.师生互动(30分钟)•手抄写下全文,分小组逐句朗诵,并在组间比赛•小组内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一些比较难的句子和引申出的异议点•学生挑选一个诗句,发表个人的文学评论和思考,多角度领略《渡荆门送别》的魅力4.拓展(15分钟)•展示相关古文物资料,让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和欣赏机会•带领学生欣赏其他古代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5.作业(5分钟)•布置学生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上课所学知识四、知识点总结1.屈原《离骚》的情节和背景2.《渡荆门送别》的故事情节和文学特点3.古代诗词的韵律规律和修辞技巧4.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文化背景五、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较为复杂,特别是对于一些阅读古诗文较为生疏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因此,在课堂上我加强了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学生间的互动活动,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消化。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和素材的呈现,吸引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认知,拓展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唐诗的文学背景和特点进行认识,重点解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作,让学生具体感受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等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6.增强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学科育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其次,在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应用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开始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对比、实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渡荆门送别》word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3.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8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字词,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同题扩读,体验本课学习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三、教学难点:推敲答案语言,规范答题模式,使形成的答案准确、流畅、雅致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4、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教材、预案、教学设计
六、预习内容:
(详见预案)
七、教学过程:
主备人:马存智审批者签字:年月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渡荆门送别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创作诗歌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在指导学生创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情感表达的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断提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离别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情感表达的方式、分析其效果并尝试改进。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共同学习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离别情感和豪迈的气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诗歌背景的介绍,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景,希望他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未来,我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或许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历史背景。
5.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在小组讨论和创作实践中,学会倾听、交流、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渡荆门送别》
教案名称:《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歌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对离别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激发学生对人间情感的共鸣,培养对古代送别诗的热爱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韵律。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离别场景的描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离别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感悟。
教学准备:《渡荆门送别》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诗中描述的荆门及长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歌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离别情感描绘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中描述的荆门及长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离别情感描绘: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诗中离别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离别场景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描述,模拟诗人在荆门送别的情景,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离别情感和自然景观的感悟。
2. 离别情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离别情感的描绘,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班级初二一班授课教师杨薇课题《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3.品味语言,把握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4.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1.基本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领会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2.品味语言,了解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与学生一同回顾李白的送别诗,探讨古今“送别”的差异,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介绍诗人李白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基本了解诗歌的写作缘由,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自小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朗读诗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朗诵诗歌,朗诵时注重诗歌的停顿、语速和情感。
四、检查预习,解释重点词语。
比喻,将明月映入江水比喻成飞下的天镜,云霞比喻成海市蜃楼。
衬托出江水的平静和云霞美景。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我还是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伴送我的行船。
手法:拟人,把故乡的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诗人远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六、诗歌主旨诗歌描绘了初次离乡乘船过荆门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七、布置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2.完成研学案《渡荆门送别》全部、《钱唐湖春行》第一题。
3.预习《钱塘湖春行》4.练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缺少板书;2.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笔记;3.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发言较少。
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渡荆门送别》教案 新人教版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讲授《渡荆门送别》,我安排了一课时。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这次出蜀,可谓是一次壮游。
全诗气势磅礴,情思绵长,包含在诗歌中的壮志雄心,依恋惜别之意,学生从直觉上会有所感受,但要真正进入作者内心,还需读懂作者营造的意境。
【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饱读诗书,又睿智勇敢,所以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让我们共同领略古诗的魅力与风采,我来说诗歌的名字,你来背诵作者与诗句。
大家准备好了吗?从大家铿锵有力的回答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大家必胜的信心。
好,一首思恋家乡与亲人的小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二首: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看来说大家饱读诗书,还真是名不虚传啊。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别有情味的小诗《渡荆门送别》。
二、古诗鉴赏四步法鉴赏古诗有方法,首先,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种方法,那就是古诗鉴赏四步法:1.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结合背景,做到读得流畅,读懂诗意;3.抓住诗眼,做到读出韵味,读出深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南木四中刘艺贤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德育目标1、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2、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会赏析诗句。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二)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探究,赏析诗的颔联、颈联、尾联。
2、小组交流颔联: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渡荆门送别》市级优课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创意三条线索:一是诵读;一是知识穿插;一是发现、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学过程导入:江淹《别赋》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己矣。
”柳永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
”面对离别,人们黯然神伤。
而129()年前,当25岁的李白离家远游时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从笔下流淌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渡荆门送别》。
其实,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一段寻找美、感受美的旅程,今天老师做导游,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美的旅程吧。
学习活动一:诵读,领略音韵美1、知识撷萃:(屏显)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诵读,领略音韵美(1)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同学们读得缺少一点古诗的韵味,你们有什么办法?明确:第一招:整体要慢一些,慢火久炖,味道才香。
第二招:朗读每句第二个字和一、三、五、七句的最后一个字时拖一点长音,有点藕断丝连的感觉,诗的韵味就出来了。
第三招:在其I'可,教师提示,如果再晃一晃脑袋,韵味就更足了。
3、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送别是肯定存在的,作者写的是告别故乡,而非送别朋友,而且写出了故乡之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是故乡水送别诗人,这样的“送别”实在别具-•格。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八上)《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教学反思(一)《渡荆门送别》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的第四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诗阅读要加强学生反复吟诵古诗文本的意识,本节古诗阅读课反映出学生过于注重过往的阅读体验,重视过往习惯的`方法指导,对于古诗的字词句扣得不紧,不习惯反复吟读,仔细斟酌,往往使诗歌阅读留于字句的表层,还未深入景物所抒发的诗人的内部情感中去。
比如,当要求学生“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景象”时,大部分学生仍习惯于把描写古诗画面理解为翻译古文,全然没有考虑到“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的特点,把诗歌画面描绘得干巴巴,完全失去了诗意。
在今后的古诗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朗读与品析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绘景悟情,学会字斟句酌品诗味。
本节课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成功之处:1、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始终遵循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训练,老师引导。
整节课至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多大10多分钟。
2、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到拓展检测,始终围绕“诗歌意境赏析,语言品味,主旨探究”进行,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高考诗歌考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3、本节课运用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4、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情感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不足之处: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前松后紧。
由于朗读次数多,自主学习时间长,再加上开始电脑病毒导致课件播放不出声音,中途往返于中控台、黑板等,后面当堂检测时间就比较仓促。
人教版八年级上《 渡荆门送别 》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趣和理趣,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唐宋诗词,唐宋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为生活在诗风盛行的国度里,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研究古诗,以陶冶情操,丰富语言,提高欣赏能力。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渡荆门送别》。
(板书题目)1.简介作者和文体。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三十一岁考取进士。
曾供奉翰林院,因受权贵排挤,投笔而去。
后又经友人推荐,被任为太子宾客、散骑常侍。
因长期生活在歌舞酒色之中,触犯了朝廷刑律,被流放夜郎。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好饮斗酒,常作诗歌。
他的诗以想象丰富、气势雄浑、风格豪放飘逸而著称于世。
近人郭沫若曾辑校《李白集》,其注释较详尽。
另有《李太白全集》等。
古体诗包括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等。
内容较为广泛,可叙事,可抒情,不讲究严格的韵律;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就形式上说,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从诗句的字数看,主要分五言、七言两种;从句数上看,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
1.检查预习情况。
(正音正形后齐读)2.研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并正音正形后齐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试着意译全诗并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并强调重点词语的用法及意思。
(3)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质疑并讨论解答。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4)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结合问题小组讨论后回答)①首联中“远”字用得好在哪里?“下”字能否改为“人”?为什么?②颔联中“随”字用得好在哪里?“入”字能否改为“映”或“照”?为什么?③颈联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结合注释思考本联的作用是什么?是否与标题中的“送别”无关?④尾联这两句诗中的“送”字用得十分巧妙,既是送别诗的题眼,又是其精髓所在。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1、首联写送别之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
析。
2、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课堂小结《渡荆门送别》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
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
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
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反映了
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
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的真挚感情。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
风格雄健。
板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
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
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