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小学语文四下《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新部编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违、妄、执”等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懂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了解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懂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伽利略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伽利略,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初读感知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名人,他就是——伽利略。
1)你们了解他吗?师介绍: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2)课文中有一段话介绍了年轻时的伽利略,出示: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伽利略年轻时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抓“很不寻常”,“常常”,“辩论家”。
(善于思考,善于发问。
)(你说得很好,抓住了重点词语来体会)还有谁也能这样说,抓重点词语是体会句子的好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的句子。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伽利略真正为世人所认识、熟悉,还得缘于他年轻时一次伟大的试验。
这个实验就是——2、引导读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强调多音字“着”3、检查预习: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查一下你们预习得怎样?4、认读词语。
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拴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1)读词语:“辩”的形近字,有没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出示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答案(第25课)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二十五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责备违背更改解释的确试验固执怀疑
2.寻常违背真理怀疑
3.(1)??(2),“”。
4.(1)zhe zháo (2)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奇地呼喊起来。
我们全家取消了出门旅行的计划,因为天气特别的不好。
5.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
——刘少奇坚持真理的人是伟大的。
——雨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6.这是怎么回事?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青年真是一个执着追求真理的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一定上对的,实践才是检验真是的唯一标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知识改变命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标分析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通过一个个的故事,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这些人物身上都具有一种执著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
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让孩子了解17世界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事迹,并受到其伟大科学精神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中要瞻前顾后,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工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材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专题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严谨的思考推理,以及反复的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文故事引人入胜,叙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教学时可有多条线索进行教学。
我从“胆大妄为”“固执”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孩子们找找为什么人们认为他胆大妄为、固执的句子,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力求让孩子在习得语文方法的同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伟大科学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落后,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符合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 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 落下, 落下,总是 同时着地 ,铁球往下 落的 速度 与铁球的 轻重 没 有关系。 有关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前
胆大妄为、 胆大妄为、 固执, 态度变化 固执, 会让他丢尽脸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搜集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伽利略的科学小 1.搜集有关伽利略的科学小 故事。 故事。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2.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在家中动手把试验做一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会读: 我会读: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磅重 拴住 拖住 解释 的确 宣布 比萨 固执 胆大妄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1564~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 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 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 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 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17岁进入比萨大学攻读医学,后来 转攻数学,毕业后任大学教授。他 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 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 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 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 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 会拖住落得快的, 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10磅重的铁球 慢 。 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 就有11磅重, 11磅重 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会比 10磅重的铁球 10磅重的铁球 快 。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预习、课堂阅读和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培养细心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学习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态度。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科学探究场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学习之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出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科学原理。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得出了结论:在地球表面,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都将以相同的加速度自由下落,这就是重力现象。”
2.教师强调伽利略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写一篇关于重力现象的小短文。
3.讲解伽利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的探究精神。
师:“伽利略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实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分段讲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出音节,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给自然段标出序号。
3.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信奉、胆大妄为、固执、惊讶、宣布。
4.查阅资料,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语境认识“妄、执”等生字,辨析5个多音字“着、的、当、更、为”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并能区分1组形近字“辩、辨、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品读,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品读表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语段,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1.课前交流:“赠名言”。
师: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
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
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谁愿意现场来交流?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课件出示)“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预设: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
(要求语言简练)(4)课件出示: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
(简表)师: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伽利略能这样说,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
他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时候,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但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拴在一起,那么这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
当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塔顶释放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结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两个铁球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重的铁球下落得快,轻的铁球下落得慢。
相反,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的。
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著名实验,展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首先,课文揭示了伽利略的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他不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理论,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品质。
其次,课文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
伽利略没有停留在理论争论上,而是选择了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实验的结果和人们的反应,展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伽利略的实验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勇气、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四年级语文下册-基础讲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七单元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知道吗?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
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
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伽利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科学革命的先驱。
教材展示·感悟课文课文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文梳理感悟课文准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①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③点拨:①这句话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和连续两个问句,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界狂热崇拜二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更表现出了他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点拨:②伽利略在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后证明自己是对的,才向学生宣布结果,并要在比萨城斜塔上作一次公开试验,主要目的是想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
点拨:③事实胜于雄辩。
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文结构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l自然段):写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就善于提出问题,常常使人无法解答。
第二段(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将他的话视为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就是自由落体定律。
两个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物体,因为物质和密度相同,根据自由落体和重力原理,下落速度相同。
测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最直接的方法是:取两个质量相同但成分不同的物体,排除其他干扰因素,让它们在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它们下落过程中是否有细微差别。
但在地球上,物体落地的时间往往很短,即使有这样的力,也很难观察到有什么不同。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把环绕地球轨道上的物体看作是环绕地球坠落过程中的物体,但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两个铁球,一个重10磅,一个重1磅,同时从高处落下。
10磅的球必须先落地,它的速度是1磅的10倍。
”这句话让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伽利略想: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绑在一起,慢的一个会拖快的一个,下落的速度应该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绑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成一个整体,它们的重量是11磅,应该比10磅的铁球下落的速度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这个怎么解释?伽利略因为这个问题重复了很多次实验,所有的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确实是错的。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落地。
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重量无关。
当时伽利略只有25岁。
他已经成为一名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实验结果,同时宣布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一个开放性实验。
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伽利略是对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3课时)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那些人都保持着惊讶的表 情,有些人使劲眨了眨眼;有些人仔细回想铁球抛 下来的过程;有的人甚至想去掂一掂铁球的重量, 检查一下有没有作弊…… 当大家验证了这些实验物品没有错误后,大家 议论纷纷:“看来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也不全是对 的。”“是啊,你的能力原来不输给亚里士多德, 我们应该相信你!”那个责备伽利略的青年说。大 家都说:“他说的没错,我们误会你了。”而伽利 略却谦虚地说:“不,亚里斯多德先生的毛病不是 很多,人的一生一定也总会存在错误,不可能十全 十美,神仙至少也有毛病的。” 听了这句话,人们不禁感到:心一下子温暖了。 而且那一刹那,把羡慕的眼神投向了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让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 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 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 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 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伽利略走下斜塔后,围观的人们都大声呼喊起 来:“伽利略教授,你真棒!”人们争先恐后地蜂 拥而上,有的说:“伽利略教授,你真是好样的, 感谢你让我们明白了‘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会有出错的地方’这样的一个道理!”有的说: “伽利略教授,你冒着生命危险帮我们纠正了错误 的想法!”还有的说:“伽利略教授,请原谅我刚刚 对你的不敬,我向您道歉!”伽利略说话了,他说: “我们是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是不要迷信它。 记住,盲目地迷信和崇拜是愚蠢的行为!”伽利略的 话说完了,斜塔周围又是一片欢呼声,那声音传得 很远,很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两个铁球着地》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科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实验步骤的理解与运用,对科学原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伽利略的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两个铁球着地,这是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实验环节(1)教师演示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和科学原理。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成果分享(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感受。
(2)教师点评,鼓励学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
2. 拓展作业:搜集有关伽利略的资料,了解他的其他成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观察。
(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的批改。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的反馈等,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 1 讲课题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型精读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主备学校实验小学主备人张小菲审核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4、检查自读: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
(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新课标
【精品】四年级下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人教新课标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勤学好问的伽利略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éng fè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zé zhé)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bèi bēi)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ān shuà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1.我会选出正确的读音。
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怀疑( ) 责备( ) 信奉( )3.亚里士多德讲的那段话意思是什么?4.“一个事实”指什么?请用“~~~~~”线画出来;两个相反的结论又指什么?请用“ ”线画出来。
5.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改为陈述句:勤学好问的伽利略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
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
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
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
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含答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给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zh í ( ) de ( )zh ì ( ) d í ( ) zhu ó ( ) xi ān ( )zh áo ( ) xu ān ( )二、你能给汉字寻找到它们的词语伙伴吗?辨 辩分( ) ( )论 争( )( )别竞 竟( )至 ( )然 ( )赛( )争三、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例:研究(科学)传播( ) 解决( ) 提出() 相信( ) 违背( ) 得出()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允许改变。
2、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五、把词语朋友送回家。
违背 违反1、这种( )纪律的行为是错误的。
固执. 宣.布 着.地 的.确2、难道要()人类的真理吗?惊讶惊叹3、精巧的工艺品令人()不已。
4、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地呼喊起来。
六、我来给句子化化妆。
1、铁球落下来。
()铁球()落下来。
2、人们呼喊起来。
()人们()呼喊起来。
七、课文精彩内容回放。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1、伽利略的这个试验证明了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有关系。
2、围观的人惊讶地原因是:A、原以为两个铁球,但看到的却是。
B、原以为胜利者是,但事实证明却是。
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八、我来给广告词改错。
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脍炙人口)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营养液广告词:口蜜腹健——()部分答案:五、1、违反 2、违背 3、惊叹 4、惊讶八、随心所欲刻不容缓其乐无穷口蜜腹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
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 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 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 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 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 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 听。 2、找一找文中的反义词, 并写下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西宁市城北区友谊学校 张蓓
25 两 个 铁 球 同 时 着 地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做了试验,结 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说错了。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 次试做做看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