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合集下载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
பைடு நூலகம்
《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 式,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 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将人们在阅读可能 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 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 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 心理的恐惧经历。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 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 ,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 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 于这里。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 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 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 问。
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 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 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 农,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 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 ,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 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 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 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 始渐次上演。随着三反五反、大跃进、文 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 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 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 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 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 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二、整体感知
• 1、先请同学叙述《活着》故事梗概, 即人物因为什么原因先后一一死去。
• 2、请同学谈谈自己对这部小说感触最 深的情节,人物或环境描写。
《活着》简介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 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 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 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活着》读后感1500字范文(一)《活着》是一部讲述从解放战争后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痛苦;其中也折射出眼泪的内涵和亲情友情的可贵。

作为读者,我却洒下了数不清的泪水,有感动,有愤恨,有同情,更多的是触动我心灵的人生真谛。

从此我知道了,活着如此一个简单的字眼,却承载着太多太多,更多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主人公福贵年轻时顽劣不羁,嗜赌成性,十年如一觉,他享受到了世间的温柔与富贵,弃家人的苦心劝说于不顾,终于将将家产全部败光,随之而来是父亲去世,母亲病重的噩耗。

生活的残酷与窘迫让他彻底从虚无缥缈的梦境中惊醒过来,却又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经受过枪飞弹打的痛苦,在福贵心中,家乡的月亮才是最圆最亮的。

有幸他于战场上苟全了性命,正想回家好好生活,而破败不堪的生活却让苦难继续上演,亲人们的相继离世成为他心中永远流血的伤口。

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拨开一片黄土地,将亲人连同自己的绝望埋葬在地下。

暮年之时,与一头老牛相守,在一抹灿烂的夕阳中引吭高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正是对福贵一生的最佳诠释,听起来是多么的凄凉与不堪。

世间的温暖多情,冷漠与凄苦让他留恋忘怀;动荡和苦难,平静和快乐的一生正是我们每个人走过的一生,无需过多的解释,只要好好的活着。

书中还有许多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景,想起年仅12岁的凤霞被父亲送到富人家做佣人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也许是因为同情凤霞坎坷的命运,也许是感激我们现在拥有美好阳光的生活;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忍受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生活,更不知道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拼搏的辛酸。

我们应该庆幸,活在了这个崭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里,我们展现给他人更多的应是积极与不解的奋斗。

眼泪只会增加我们前行的重量,而豁达坦然的接受才是人生快乐的信条。

罗曼、罗兰曾说过: 人生应该有两盏灯,一盏是勇气的灯,另一盏是希望的灯我真心觉得福贵是苦难中的幸存者,他心怀这两盏明灯,指引着他坚定的走下去。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

活着-余华  (整本书阅读)

《活着》的创作灵感来自一首美国民歌 《老黑奴》,余华说:“歌中那位老黑奴 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 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 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 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 态度。”
《老黑奴》以民歌的方式简单地概括一 个普通老人充满劫难却又乐观的一生。
《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 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 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 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 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SUCCESS
THANK YOU
2019/11/3
• 鲁迅曾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冻死撕碎了给人看 。我们班级的月度阅读书目定为《活着》,由于 这是一部情绪沉重的悲剧作品,关于阅读这本书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那么悲剧作品到底适不 适合高中生阅读呢?”
• 有的人喜欢悲剧作品,说它能给人启迪;有的人 认为它过于凄惨,容易让人消极。对于正处身心 发展关键期的高中生,适不适合阅读悲剧作品呢 ?请同学结合自身成长实际谈谈。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 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 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 问。
SUCCESS
THANK YOU
2019/11/3
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 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 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 佃农,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 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 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 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 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 才开始渐次上演。随着三反五反、大跃进 、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 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 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 为命。

活着:原文与解读

活着:原文与解读

活着:原文与解读一、简介《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92年首次出版。

这部作品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农村人福贵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所经历的曲折人生。

本书通过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折射出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二、原文摘录我和妻子挤在一条床上,她把我的手放在她肚子上,让我感受孩子的胎动。

我说:“让孩子记住,他是从这里出来的。

”妻子笑了起来,说:“你这个人,总是说些让人笑不出来的话。

”我说:“我是认真的,让孩子记住,他是从这条河里出来的。

”妻子不再笑了,问我:“为什么你要让孩子记住这个?”我说:“这条河见证了我们的一切,它是我们的历史。

”妻子沉默了,然后说:“希望他永远不会知道这条河。

”三、解读这段原文摘录发生在福贵和妻子家珍的晚年生活里。

此时,他们已经历尽生活的艰辛,见证了亲人的离世和时代的变迁。

在这个平静的夜晚,两人在谈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福贵希望孩子能记住他是从哪里来的,即这条见证他们悲欢离合的河流。

对于福贵而言,这条河象征着他们一家人的历史,包含了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然而,家珍却希望孩子永远不要知道这条河。

这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痛苦和磨难的世界,不再重复他们曾经的悲剧。

这反映了福贵和家珍作为长辈的担忧与期望,他们希望后代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福贵和家珍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福贵更倾向于纪念和回忆,他认为这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家珍则更注重未来的美好,希望生活能有所改变。

这种对比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得《活着》这部作品具有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结论《活着》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历史画卷。

通过对福贵一家的描绘,作者余华传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独特视角。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余华《活着

余华《活着

余华《活着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深邃的思考力著称于世。

他所著作的小说《活着》更是打动了无数中国读者的心灵,成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巨著。

本文将结合两个例子,深度探究《活着》这部作品的深意,并阐述这部作品的启示意义。

例子1:从主人公福贵的经历看人生命运的不可预知《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原本生活拮据但家族富有且洋洋得意。

然而,上天的玩笑让他一步步沦为穷困潦倒的贫民,而家族的富裕也在军阀混乱的战争中化为乌有。

更令人心酸的是,福贵努力挣扎求生不易,但一位位至亲却相继离世,这让福贵很是痛苦。

然而在福贵深陷困境时,他没有选择放弃生活,而是不断振作,寻找生存的希望。

正是这种顽强不屈、勇敢坚毅的生命态度,让福贵化解了一次次生命的危机,最终生存了下来。

这个例子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起伏与不可预知。

即使生命再辉煌、再富裕,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处处掌控命运,或者掌握一张牌的归宿。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他已经拥有了怎样的物质财富,而在于他的生命史中,是否拥有了一份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生命态度。

正如福贵,他痛苦、坚韧而又透彻地感应了这一点。

当人在最为脆弱的时刻仍然能够振作起来,并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毅然决然地走下去,这种生命的韧性就是最珍贵的财富。

例子2:从历史的变迁看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启示小说《活着》中,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间随着中国大陆政治经济的巨变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迁,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启示。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作为一个封建落后的大国,国内的人民穷困潦倒,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局限于少量的地区。

而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改革,中国民族经历了若干次甚至铿锵而有力的革命运动。

这些历史的变迁恰好也个体到福贵的身上,福贵随着表弟去打台湾岛他们在荒郊野外给成吨的浸猪肉被美军轰炸,和灾害,最终福贵活了下来,国家复兴,整个国家和民族从堕落到崛起,而一代又一代人矢志奋斗让中国成为一个崛起的超级大国。

《活着》全文阅读

《活着》全文阅读

徐福记得,那是在他十三岁那年,也就是民国二十五年,他父亲徐景达去世的时候。

他父亲是个富有的地主,留下了一大堆债务和一家人。

徐福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

母亲李妈妈是个勤劳的妇女,但是她不会经营庄园,不会还债,不会管理家庭。

她只会哭,哭她的丈夫,哭她的命运,哭她的儿女。

徐福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庭破产了。

他们失去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家园、田地、牲畜、家具和珠宝。

他们不得不卖掉他们的房子和土地,还清他们的债务。

他们变成了贫困的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或穿。

他们不得不依赖邻居和亲戚的施舍来维持生计。

徐福的母亲和姐姐们为了生计,到城里去做工。

徐福则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妹妹。

他们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没有水电,没有煤气,没有厕所。

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天都是挣扎和煎熬。

徐福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读书读得很好。

但是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辍学去赚钱养家。

他做过许多工作,包括卖报纸、送货、骑车送信等。

他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徐福的妹妹很小,只有三岁。

她是个可爱的孩子,很聪明,很活泼。

徐福非常爱他的妹妹,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她身上。

他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挖野菜,晚上回来后给妹妹做饭。

他把自己的一份食物都分给了妹妹,自己只吃些粗糠和菜叶。

徐福的生活非常艰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一直坚持着,一直在努力着。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一定能够给家人带来幸福。

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相信自己的未来。

徐福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余华《活着》PPT课件

余华《活着》PPT课件
2021
死亡
万二喜和凤霞走到了一起。不久后凤霞有了 身孕,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然而好景不长。凤霞生把孩子生下来不到十 分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夺去有庆生命的 那家医院里。巨大的悲伤的阴霾笼罩于这个 已经残缺的家庭,家珍一病不起,不久去世。
2021
死亡
福贵与二喜悉心照料凤喜的儿子苦根。苦根 长到四岁的时候,二喜在一次工作事故中惨 死。福贵便与苦根爷俩相依为命,一直到苦 根七岁。因为生活条件差,苦根嘴馋,把一 大锅煮豆子吃了,腹胀而死。
2021
书摘
“做人不能忘记四 条,话不要说错,床 不要睡错,门槛不要 踏错,口袋不要摸 错。”
2021
作品及风格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但是并 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 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 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 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 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 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 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 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 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 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2021
Yu Hua 余华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
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
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
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活着》余华 ppt课件

《活着》余华 ppt课件
死亡解放战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去--《活着》
• 作者把如此众多的苦难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向 读者展示了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生命是如何让 自己的灵魂靠向彼岸的, 一个被苦难不断蹂躏的生 命最终还是选择了真实的活着的生命



主人公: 福贵
妻:家珍
要 人

儿子
女:凤霞
关 女婿:万
:有 庆
二喜 系
外孙: 苦根
《活着》余华
《活着》余华
《活着》的结局
• 美丽的生命如花飘零, 一个个亲人都不可抗拒 地走向死亡, 去得无情而无奈。穿过极尽真空的时 光隧道, 在生命的荒原上只留下福贵这个孤独的生 命个体在寂寞孤独中游走、呻吟。灾难接踵而至, 打击绵延不绝, 但他还得活下去, 像牛一样活下去。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活着》余华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死亡
解放战争


人民公社
文化大革命
老 年
改革开放
《活着》余华
内容简介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 ,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 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 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 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 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 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 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 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余华小说《活着》阅读

余华小说《活着》阅读

余华小说《活着》阅读活着余华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

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第二年,我买牛的钱凑够了,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

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

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

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转着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

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

想想做牛真是可怜。

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

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知道他们都在笑我,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

”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禁止)子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

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

衍生作品:
• 1994年张艺谋指导的电影《活着》 • 2012年9月演出的,由孟京辉执导的话剧
《活着》 • 2006年上映的由朱正指导的33集电视连续
剧《福贵》
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人活着就是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 ——罗德·斯泰格尔 (美国著名影视演员)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 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去忍 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
主要人物介绍
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 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 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 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 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 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 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 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 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 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 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 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 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
主讲人:杨叶
作家简历: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 杭州,现代作家。1977年中学 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
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 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 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 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 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 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朴树《活着》歌词

朴树《活着》歌词

三一文库()〔朴树《活着》歌词〕
《活着》一早就讲了苟且、远方咋回事。

我们都是很柔软的动物,活在壳里,发誓抵抗,最后不过丢盔卸甲,慢慢地顺从。

歌的唱法很奇怪,是rap吗?怒火攻心,嗷嗷乱叫,听得我心乱如麻,少年老成,一夜就忧郁了。

活着
词曲:朴树
你看那些可怜的人
正缝缝补补唯唯诺诺
这么活着又算什么呢让我搞不懂我有那么多的理想
我还有那么大力量
我要改变世界
任凭我想象
隔壁老张对我讲
年轻时我和你一样狂
天不怕地不怕大碗喝酒大块地吃肉后来摔了跟头老了就变得谨小与甚微就忘了梦想只乞求能够平安地活着
我是要做个英雄
要吃好大一片天空
现在懂了这都无所谓。

余华《活着》赏析

余华《活着》赏析

忍受是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余华《活着》赏析首先,我想用一段我自己非常喜欢的话作为书评的开始,它出自余华《活着》韩版自序:“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认为,这是对“活着”这个无比深厚的词语最中国化的诠释。

《活着》这篇长篇小说成书于1992年,曾经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如今已名扬海内外,是作者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文学特征的作品。

作者余华,1960年生人,1983年开始写作,先锋文学的尝试者,也是坚持先锋试验时间最长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主要的长篇小说有《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等。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

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我认为这是理解苦难与对待苦难最好的诠释,正确对待苦难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性一种最本质的要求。

从主人公福贵能这样活下来的经历中,使我感到再没有比活着更迫切的渴求,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的面对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力量。

余华《活着》PPT课件

余华《活着》PPT课件

福贵自己与一头也
叫做福贵的老牛度
过残年。
-
23
故事的惊人之处
故事虽然悲惨但是某些时刻也不缺温情脉脉, 和简陋的欢乐。
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 乎残忍,让人震撼。
-
24
活 记叙方式——

《活着》运用第一人称,以主 人公福贵的口吻,从讲述 “一 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角度, 表现原先难以表述的对人及时 代真相的认识。
-
8
作者中文自序——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 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 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 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 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9
作者中文自序——
余华在自序中说:就是这篇 《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 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 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失 为未来或者之外的任何 事物而活着。
-
6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
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
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获法国学骑士勋章。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
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
7
余华作品及风格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但是并 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 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 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 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 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 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密和残忍的独立于外 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 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 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 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 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
人的生存状态,不可改变,所做的只能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何况,农民历来处于社会的底层,像福贵这般遭遇的农民也不乏其人。在《活着》中当福贵被拉了壮丁时,他只有无奈的待在了部队里,在不可改变的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遭遇无法回避的灾难,“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受痛苦,接近痛苦”,福贵的农民身份为他一个人吞下苦果、承受一切提供了有得砝码。“热爱人生的人,是敢于将生活的苦酒一饮而尽的人”,基于这点,福贵是热爱人生的人。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这是余华的残酷,“他残酷的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苦难,领悟生活的方式”。这是中国农民在面对苦难时最真切的反应。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

余华作品《活着》简介

主要人物介绍
徐福贵:
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 赌又嫖,后来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 产后,幸得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 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 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 本以为就此以后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又不得不经 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潮流更迭。更加让他惨淡的是, 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 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但是后 来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 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后来他的女儿在生孩子 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 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 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 最后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
人物评价:
①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 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
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评)
② 先锋的余华在语言、结构、叙述方面为中国当代
文学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南方网评)
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 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 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
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 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 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 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 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 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代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世事如烟
个伟大的作家。(孟京辉评)
《活着》内容简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被誉为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当代野史,确实名副其实。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它是张艺谋十六年前拍的一部电影,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张艺谋的电影。

尽管在此之后,张艺谋在电影艺术上仍不断地尝试创新,依我看来《活着》作为张艺谋电影艺术的巅峰之作的地位至今仍未能被撼动。

《活着》是一部史诗般的影片,它叙述了一个普通人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间所遭遇的艰辛苦难和种种悲剧。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似乎暂时放弃了他对表现中国民俗本身的热衷,而转向用中国民俗去表达他对人在世上的命运关注。

没有一部其他的张艺谋的电影具有《活着》这样深刻的内涵。

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以前老是瞧不起"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话。

老师也叫我们"生得伟大死的光荣"。

但是现在我觉得这句话是先人通过平凡但不平静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

有无奈,有希望,有努力,有生生不息。

有些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是给外国人看的,但我觉得更是给我们看的。

外国人能懂文革吗,能看懂秋菊那种复杂的村里人的关系吗?
它虽然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

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

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

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

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

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

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

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

情节上,张艺谋在原著的基础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

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的过程中并没有王教授这个角色。

但是引入王教授这个角色,更加直白地揭开掩藏在凤霞之死背后的隐情。

观众在经历过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下,看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摧残。

另外一个重大的改动,是福贵谋生方式的改变。

从小说中福贵向龙二借了两亩田过活,变成了向龙儿借了一副皮影戏做流浪艺人。

皮影戏又至始至终贯穿了整部影片,恰恰将小说的农村背景搬到了城市,开拓了视角,利于电影语言的表达,达到了更加平民化、普遍性的效果。

而给我的理解,“皮影戏”的意象又可以有一种人生如戏、悲喜皆空的意味。

电影将有庆的死因由原来的为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改为疲劳中被拉去学校做工而导致被春生撞死。

揭开有庆裹尸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将人物的悲惨性充分视觉化。

虽然不及原著的情节在政治上那么尖锐,但是学校逼迫学生搁置学业投入全民大炼钢,在另一个层面上投射出大跃进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荒谬和行为方式的粗糙,中国走的社会主义的伪科学路线以及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肆意横行。

与之前工作人员来福贵家中收铁器有庆翻开福贵放皮影的箱子提出箱子上的钉子和皮影上的铁丝也是金属又有某种隐秘的联系。

相较之下,改动之后的情节避免了绝对化,更显意味深长。

在结尾也有大手笔的改动。

原著的结尾是这样的:凤霞难产死了,她的丈夫在打工的时候被石板压死了,二喜的儿子由福贵养着,后来吃豆子撑死了。

福贵的家人全都离他而去,只有一头老牛伴着他,他说:“人嘛,就是要活着。


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

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

然而电影的结局显得温和得多,凤霞死后,她的儿子取名为馒头,福贵和家珍带着二喜和馒头一起生活下去。

这样的处理使悲剧停留在一个适可而止、容易让人承受的范围之内,使观众的视角从纯粹的悲剧更多地转移到生命和历史的关系上。

有几句比较经典的台词。

当年儿子问福贵:“小鸡长大了变成什么?”有庆的回答是“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而结尾处,孙子再次问起他同样的问题,他不再回答“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改成了“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

我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对社会寄托的塌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语美好梦想的粉碎,而后生活最终还是落实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所有的修饰都显得多余,这就是活着最坚实的表达。

还有是福贵和春生在战场上面对尸横遍野的情景,不像其他大多数电影,眼睛里流露出的不是悲伤,而是惊讶,这种情感也许是面对死亡更直接更真实的感受。

他们目瞪口呆地说“家里人都不知道——就这么死了”,“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

“好好活”这句话深深刺到了我的神经。

这是每个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愿,但是“好好活”的标准又因人而千差万别。

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

这部平静的影片却被列为中国十大禁片之一,在意识形态上强行批注了“不和谐”。

时至今日,这个国家已经有勇气承认过去犯下的一些错误,但是又为什么没有勇气承认得彻底呢?既然有勇气面对过去了,又为什么要遮遮掩掩,没有勇气面对现在改正现在呢?
每每谈到“活着”﹑“活着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是不免会严肃、沉重甚至迷茫的,
但这恰恰是人生无法逃避的问题,尽管在完成生命旅程时也不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对于这些问题,《活着》很成功的用叙事的方式做了自己的探讨和诠释,这也就注定了作品的经典和不朽。

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是渺小的,而语言是空白的,也许是因为问题太过本质了吧。

尽管如此,无论人生惨淡荒凉,抑或辉煌幸福,保留生命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地前行终究是可取的。

也许终究无法彻悟为何“活着”,但只要还“活着”,那就好好“活着因而面对历史和现实,除了付诸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呢?面对充满苦痛的“活着”,又能说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