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讨论的艺术
“课堂讨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探讨,有层次地推进教学进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不同于单向的讲述和双向的谈话,而是一种主体多向、广泛参与的信息传输过程。它使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化,从而大大增加了信息流通的渠道和能量,促进了教学反馈,使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因此,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体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研究课堂讨论的艺术,就是要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克服讨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摒弃一些流于形式而无实效的“花架子”。尽量避免一些阻扰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如讨论的内容偏离主题,使用的语言粗糙,过于接近口语,部分论点具有片面性或不正确,以及讨论过程散漫、效率不高等。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在讨论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我在教学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组织讨论的教学方法。
一、讨论话题的选择
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话题至关重要。一次成功的讨论,首先应有一个确切的主题,把握好讨论的主题,既决定着讨论的方向,又关系到讨论的价值。
1、选择有价值的讨论话题
课堂讨论必须要为课堂目标的达成服务,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要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学习,才能学有成效。只要留心钻研教材,可供选择的话题来源丰富,大致有:1、着眼课文题目2、围绕写作目的3、抓住内容的关键处4、利用内容的对比处5、根据内容的含蓄处6、把握文章的含蓄处。
如《养花》一文,最后一段是全篇内容的关键所在。作者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为什么“忧”和“泪”是乐趣呢?这样的话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领悟作者所说乐趣的博大内容——赏心悦目是乐趣,多懂知识是乐趣,付出辛苦是乐趣,为心爱的东西奉献真情也是乐趣。
2、选择能展开的讨论话题
课堂讨论所选择的话题不当,就会出现冷场和偏离主题的现象,使讨论耗时费力都无成效。为使课堂讨论能顺利展开,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材及教学目的,找准重点、难点、疑点,并针对学生的生活实践、思维能力等设计可争议的话题。话题应难易适中(一般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要有趣味性,以便激发学生思维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中,“舍身”是核心部分,录像表现董存瑞的大无畏献身精神。对学生来说,也是个值得争议的话题。所以,我觉得紧扣“舍身”这一重点展开讨论应该是可行的。在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董存瑞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吗?”学生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可以在桥头挖一个洞安置炸药包,有的说把石头垒起来放上炸药包,有的说可以找一根长竹竿顶住炸药包……我趁热打铁,顺势问道:“你们有这么多的办法能让董存瑞不‘舍身’就可以炸暗堡,为什么他还要‘舍身’呢?”学生通过联系课文内容,认真思考,认识到在当时那千钧一发的时刻,董存瑞只有“舍身”才能快速炸掉暗堡,从而体会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二、讨论时机的把握
讨论不是一种机械的命令组织行为,它是学生主动学习意愿的反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不是说让讨论就能讨论得起来的,得看学生有没有希望讨论的意向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适时的契机,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把握讨论的机会。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当教学过程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
如《登山》一课,列宁下山时,已无须再走险路却又从险路下山,这是为什么?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列宁的话解释了他的行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但理解这段话,学生有困难,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去理解,去体会,去领悟,并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中遇到不明确的地方,更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唇枪舌战一番,真理往往是在思维的不断撞击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自我矫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也就理解了全文的中心。
2、当某一问题有多种不同答案或教材“留白”时
许多课文中常有作者故意“留白”之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补白”,能够
引起学生与作者,与课文的共鸣。如《军礼》一课,当司令员接到女儿告状的电话来到门岗后,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缓缓地向忠于职守的哨兵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为理解这一动作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我引导学生讨论:“此时,司令员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补白”的兴趣很浓,从自责、惭愧、内疚、致歉、赞扬等方面体会了司令员当时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明了了。
在学习课文中,也常有“一枝三花”,可供学生发散性思维之处,教学中教师要善加利用,不可轻易放过,同时注意引导,对讨论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3、当学生有疑而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学生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学习。”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更是主体精神的充分体现,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尤其当其提出的问题具有探讨价值时,要认真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如有位教师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红军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教师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的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上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还有的说:“陈庚,小红军都很疲惫,经过长途跋涉,马也累了、瘦了……”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又使学生更加了解红军过草地时非常艰难。对小红军为什么三番五次拒绝陈庚的帮助,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讨论过程的引导
正因为讨论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所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调节。
1、铺垫讨论的基础
要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言之有物,必须要有充分的自学准备。准备得不充分,思考得不全面,就无法达到有效的讨论,使学生的能力在讨论中得不到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主动搜集有关材料的习惯,为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做准备。若是在讨论中发现不足,教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熟悉内容,前后联系,品评词句,体会情感,这样,让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读,以读之领悟补理解之不足,从而使课堂讨论发挥了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