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试论王之春的禁烟观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有哪些“禁烟”措施

中国古代有哪些“禁烟”措施

中国古代有哪些“禁烟”措施作者:倪方六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6年第10期中国有句老话叫“烟酒不分家”,但相对于酒在中国的悠久历史,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不过从烟草传入后就一直伴随着“禁烟”措施。

烟草最早于明嘉靖年间由菲律宾传入明嘉靖年间(过去认为是万历年间),烟草由菲律宾(时称吕宋国)传入中国,至今还不到500年。

但烟草一经传入,即迅速流行开来。

最早记录烟草进入中国的是明代姚旅所撰的《露书》。

书里有这样的文字:“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

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

”到明末清初,烟草已与酒、茶一样,成了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品。

从史料上看,古人对烟草的嗜好甚至比今人还严重,这或许与古人对烟草的过度迷信有关。

古人并不仅仅把烟草看成是“提神”之物,而是作为一种“特效药”。

《露书》还记载,烟草“能令人醉,亦辟瘴气,捣汁可毒头虱”。

古人还相信,烟草能治畏寒、发热等所谓“寒疾”。

明末人姚可成辑《食物本草》中还有一观点,认为烟草能“当饭吃”,称:“凡食烟,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醒能使醉,醉能使醒,一切抑郁愁闷,俱可藉以消遣,故亦名忘忧草。

”明崇祯皇帝两次颁布“禁烟令”明清两代都曾不止一次地发过“红头文件”,要求国民戒烟,禁止官员在衙门等公共场所内吸烟。

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看到烟草的危害,曾两次颁布“禁烟令”。

《玉堂荟记》记载,“己卯,上传谕禁之,犯者论死。

”己卯年,即崇祯十二年(163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朝廷发出的第一道“禁烟令”。

朱由检的初衷是什么?据说是为了防止“亡国”。

古人多迷信,皇帝朱由检更不例外,崇祯皇帝乃“燕王”朱棣之后,京都又是“燕京”。

“烟”与“燕”音相近,“吃烟”就是“吃燕”,有吃掉燕王之后、破燕京之嫌,出于避讳,朱由检下了禁烟令。

烟草与明代灭亡的关系,当时还有一说。

明崇祯四年进士吴伟业在其撰写的《绥寇纪略》中记载,明熹宗天启年间,坊间曾流传过一首童谣,其中有一句是:“天下兵起,遍地皆烟”,这首童谣后被看成是预言明代灭亡的谶语。

孙中山禁烟从“与洋争利”到“严令禁绝”

孙中山禁烟从“与洋争利”到“严令禁绝”

孙中⼭禁烟从“与洋争利”到“严令禁绝”1921年9⽉20⽇,时任⼴州中华民国⾮常⼤总统的孙中⼭下令重申禁种、禁吸、禁运鸦⽚的法令。

法令内容⼤约有三:⼀、鸦⽚贻害⼈群,甚于洪⽔猛兽;⼆、督促各级地⽅官员严密查禁,杜绝“偷种”⾏为;三、告诫⼈民不要贪图⼩利,违反禁令,否则严刑以待。

由此可见,孙中⼭对鸦⽚毒害,确是深恶痛绝。

孙中⼭的禁烟理念虽贯彻⼀⽣,但其中有数次转折,从“与洋争利”到“严令禁绝”,⼤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阶段:晚清时期青年孙中⼭早在1890年,孙中⼭就认识到鸦⽚对中国民⽣、农桑的危害。

他那时并不主张严禁,反⽽提出了“以毒攻毒,最终绝毒”的建议。

在《上李鸿章书》中,他指出四川等省已⼤量种植罂粟,所出鸦⽚味道⽐印度“公⼟”要好,故应尽快推⼴全国,届时可尽夺印度烟⼟的利益,英国⼈见不能牟利,⾃然停种。

待其停种后,中国即可厉⾏禁⽌。

1895年12⽉24⽇《申报》,孙中⼭“欲在南海遍种莺粟”。

孙中⼭的观点,与当时部分改⾰派知识分⼦相类,这说明他们对中国毒品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

事实上,据总税务司赫德1897年估计,全国⼟产鸦⽚有334,000担,进⼝鸦⽚只有50,000余担。

这说明,清末数⼗年⼴泛种植罂粟的结果,反导致鸦⽚烟毒进⼀步弥漫全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受更⼤破坏。

所以“⼴种罂粟以争洋利”、“使其不禁⽽⾃⽌”的⽅法,根本⾏不通。

第⼆阶段:国民政府时期⾟亥⾰命以后,孙中⼭对鸦⽚危害的认识更多,“亡国灭种,其祸盖⾮敌国外患所可同语”,故就任临时⼤总统后提倡严禁之法。

孙中⼭不仅否决了副总统黎元洪“实⾏鸦⽚专卖以解决财政危机”的建议,更连颁《严禁鸦⽚通令》及《令内务部通饬禁烟⽂》等法令,提出四项明确的禁烟措施:⼀、剥夺吸⾷鸦⽚者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切公民权;⼆、令各级政府明⽰禁⽌鸦⽚,不要废驰;三、制定暂⾏条例,堵塞其他漏洞;四、加强宣传,使⼤众明⽩鸦⽚祸害,摒绝恶习。

后来,孙中⼭在内务部设⽴全国禁烟公所,⼜颁布了列有鸦⽚罪⼗条的《新刑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

专题二十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外的重要历史人物1.(课标Ⅰ,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9分)2.(海南单科,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赵孟(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

南宋灭亡后,赵孟仕元朝,官至一品。

现代有书论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

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

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

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

略论王之春的税赋观

略论王之春的税赋观

G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2018年第3期◎刘长林略论王之春的税赋观【内容简介】文章梳理了晚清湘籍著名政治、外交人物,著名的洋务官员王之春的税赋观,总结出其税赋观的形成受到西方“重商主义”税赋思想的影响,主张去厘金、增关税、开征“印花税”,并认为赋税的基础在于经济,经济的兴衰在于商务,故而商务之多寡决定税赋之多少。

其观点对对于近代中国税赋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晚清;王之春;税赋观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王之春,湖南清泉(衡南县)泉溪镇人。

王之春一生阅历颇丰,曾官至巡抚,又奉旨到访西欧四国,是晚清湘籍著名政治、外交人物。

此外,王之春在经济问题上也颇有建树,时人称其为“少事诗书,转年独留心经济”。

[1]946作为著名的洋务官员,学界对王之春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王之春西学观、外交思想以及王之春晚年被刺案等,鲜有人对王之春的税赋观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王之春税赋观进行研究,以窥探出时代变革下开明官僚在积贫积弱国情下,革除时弊,为追求富国强民作出的努力。

从“去厘金、增关税”到开征“印花税”的转变(一)解决厘金制度现实的“困境”——王之春早期“去厘金、增关税”的税赋观厘金制度的产生是在晚清中央财政极度匮乏、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统治的背景下,清廷为筹饷不得已所采取的临时性财政措施。

内地厘金的征收,造成了当时收购土货的成本和洋货倾销价格的上涨,严重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

因此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而获得了子口税特权。

洋货在海关缴纳子口税后,不再缴纳内地厘金,但由于子口税存在的一系列弊端,为此,裁厘加税成为20世纪初中国外交的重要话题。

王之春“去厘金,增关税”的税赋观正是产生在这一背景下。

对于当时的厘金制度的批评,王之春主要是针对当时厘金制度下,奸商与洋人相互勾结,从而导致“洋商之包揽,华商之偷漏”[2]480,继而“徒供虚耗,未获实功”[2]48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人获得子口税特权。

禁毒三策

禁毒三策

禁毒三策前清南粤林公痛恨英商走私鸦片,兴烟沿海,贻害万民,缴烟销毁于虎门,震慑中外。

当时之际,公子王孙官僚兵丁地主绅士之徒吸食鸦片者不计其数,寇盗流民贸易者运烟于内地,当权者搜刮脂膏于民间,田产者剥削掠夺于田野,豪强者盗抢拐骗于乡里,烟馆继起,商司交通,子弟堕落,亿兆养命之财漏向外洋,肆无忌惮,民生凋敝,泛滥成灾。

毒品贻害于天下,金银失落于国门,以致国家交恶而战端起。

战事稍息竟以弛禁1中华,及至民国,鸦片烟毒亦有迹于租界各地,吏民苦之。

《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吾侪有识之士,晓国家大义,哀民生多艰,能泄泄视之乎!息烟禁毒关切经济民生,波及国家利害,势在必行。

林公严正而鸦片不绝,盖以朝夕命令乃个人主意,然左右不同,吏民不循,强行见挫,终以败毕。

是以禁戒毒品,当自立法执法始。

立法成,则根据可有;执法严,则万民循蹈。

种、售、吸、运及制造、宣传者皆入刑,并处以巨数罚款,严惩不贷,见诸法律条文方立禁毒法律威严。

法立而不行,令行而不止,是为虚设言辞,何足道又何以见信!公安、武警、海关、边防诸有司千万以执法为重,严厉打击,使泱泱大地无有罂粟种植、无有烟毒进出、无有贸易为祸,而执法必严令行禁止。

禁戒毒品,其次在矫治挽救、呼吁传播。

古人云:一失足成1弛禁:晚清间,朝廷以“土烟抵制洋烟”,弛内地栽种之禁。

最为代表者,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奏《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奏请弛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弛禁之策间施之。

千古恨。

毒品之祸不慎沾染者甚多,上瘾者不能自拔,自毁身体前程,累及父母妻子兄弟亲友同事,呜呼哀哉!更有媒体爆出,某市长吸毒滥交,违法犯罪自陷囹圄自不必言,伤及有司形象,辜负组织培养,可谓千古遗恨。

禁烟戒毒,重在矫治挽救祛瘾自立,而非惩处目的。

众人皆知烟毒之害而反吸食,何也?非毒品之短暂刺激耳。

观诸案例,为亲朋好友所引诱者甚多。

是故树立禁毒意识,净化相与游者,呼吁“拒绝毒品”,建立无毒空间,乃必要措施。

鸦片事略

鸦片事略

鸦片事略李圭●卷上鸦片为中国漏,为百姓鸩毒,固尽人知之。

而其于郡县流行之本末,禁令弛张之互用,与夫英人以售鸦片而兴戎乞抚,又以恶鸦片而设会劝禁:三百年来之事,则未必尽人知之。

用就见闻所及,或采自他书,或录诸邮报,荟萃成此,附以外国往来文牍,曰“鸦片事略”。

考亚细亚洲南境,有国曰印度,汉书所谓身毒,又称天竺者也。

广袤四千余里,东界缅甸,西界阿富汗、俾路芝,南际大海,北迄葱岭,东北界廓尔喀、哲孟雄、布鲁克巴诸部落,密迩三藏。

国区为五。

地形入海之处为南印度;温都士坦古称中印度,其厄纳特为四方适中之地;孟加剌为东印度,其会城曰加尔格达;西印度跨恒河,与阿富汗、俾路芝接壤;克什米耳为北印度,即古之宾国。

西北距英吉利,水程约二万里,东南距粤省,不及万里。

国朝见据于英吉利,英设总督驻焉。

印度属英本末译附:印度幅员居中国三之二。

在昔,其国物产之备,文字之盛,制造之精,中国而外,无与比伦。

国内部落,各为君长。

明中叶,有部长名巴白者,霸于诸部,自立为帝,号其朝曰:“泰麦”。

万历间,有英京伦敦商贾数人,合资创贸易公司于印度,以通商东土,曰:“印度公司”,英君给以凭照,准在东土通商,不许他商继迹。

初仅于印度滨海数处,购地造屋,若村落然,不数年贸易日盛。

嗣因印人时与构难,英君又准其在印用兵自卫,于是购兵船,举官长,练兵丁,筑炮台,规模渐扩。

时印度泰麦朝犹盛,无可乘之隙,而英人亦尚安分也。

其后,国势渐衰,部落相继作乱,英公司自卫之兵因此而增。

其在印度之荷兰国人,法兰西国人亦皆以兵自卫。

诸部长相争,多求助于西人,西人立功恒索地以酬,最著者英人也,辟地故日大。

乾隆间,泰麦之君为英人所攻,不敌出走,继将辨嘉霸夏亚利撤诸地永属于公司。

公司且与之立约,每年取银八百万两,泰麦几不国,英竟以一贸易公司称霸印度。

时英君虽不自兼其国,而虑公司尾大,亦遣大臣驻其地以箝制之,又调军士数队戍焉,俸饷仰给于公司,又命于伦敦设署为印度公司总署,凡事由署议定,然后传令于印度。

拒法运动原因的真相与王之春被劾之由考论

拒法运动原因的真相与王之春被劾之由考论

王之春 , 阳清 泉( 衡 今衡 南县 ) , 的功业始 于作为 湘 人 他 军彭玉麟幕府 , 参与镇压太 平 天国运 动时期 。王之 春“ 以文 人兼武事 ” 由诸 生被 保 举 而入 仕 途 。10 , 9 1年后 为 山西 巡 抚、 安徽巡抚 和广西巡 抚。10 9 3年 , 在广西巡抚任上被革职 , 10 9 6年病逝 。本文 主要 围绕拒 法运 动 发生 原 因的真相 和 王之春被劾的根本原 因, 做一些考证和阐述 。
被免职 等史 实做 如下 的梳理 : 1 拒法运 动发生直 接起 因于 ()
广西巡抚王之春 的卖 国行径 。( ) 2 王之春卖 国消息首先来 自 10 9 3年 4月未经证 实 的 日本报 载。 ( ) 内掀 起 的拒法 运 3 国
动 是 由 于 中 国 留 日青 年学 生 的 推动 和 包 括 广 西 、 东 两 省 在 广
西 人士在 张园集会 , 电清政府 阻法 罢王 , 召两广 绅商 罢 致 号
工罢市。2 8日, 东京 留 日学生集会 , 抗议 王之 春 出卖 路矿 主 权, 掀起 了拒法 运动 。广 东 、 州 、 杭 香港 等地 纷纷 集会 致 电,
内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 ) 之春请求驻 防越南谅 山的法 4王
阻止。教育会乃 开临 时大会 , 电攻击 王之 春。 4目前 学 公 ”_ 术界和近代史教材多沿袭此说 。 很显然 , 这些研究 著作 或史 实汇编所 指事 实 , 都直 接或 者间接来源于 当时留 日学 生 的报道与 评论 。在 留 日学 生所 办刊物 中, 浙 江潮》比较 早 地报道 和评 述此 事 , 载文 称 : 《 其 “ 桂省 民乱久不能平 , 在位政 府畏 避不进 , 法人声 言 干预 , 今 巡抚王之春不独不能严拒 , 而反 与之 订约 , 以全省矿务 、 铁路 之利权 , 为平 乱之酬谢 。法人 闻斯约后 , 必再稽首 , 重谢王之

满清高官为何主张“土烟驱逐洋烟”?

满清高官为何主张“土烟驱逐洋烟”?

满清高官为何主张“土烟驱逐洋烟”?作者:叶檀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16期换个角度看,晚清的历史就是禁烟、又屡禁不绝的历史。

这中间不仅仅是道德高低的较量,而是现实、经济民生与利益同时裹挟在内的一潭混水,不是一句好或者坏能够概括的。

在高层政治生活中,雍正以来洋烟一直是个话题。

从道光以后,洋烟成为一个严肃的公开的政治话题。

在道德与现实之间,官员们来回滚刀板。

当我们可以平静地回顾这段往事时,会发现鸦片与国际贸易的变化、中国国内经济、官吏生存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道光年间朝廷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禁烟大讨论。

朝廷并不是一刀切地准备禁止鸦片,事实上,在道德的洁癖、体制的尊严与源源不断的税收之间,道光帝并非毫无动摇。

否则,他不会允许一场长达两年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最终沦为官员之间的相互攻讦。

最后阻断禁烟这一道德偏好的是英国人的枪炮,而不是连篇累牍的奏章。

1836年5月17日,曾任广东按察使的太常寺卿许乃济提出,禁止鸦片、中断鸦片贸易徒劳无功,严厉的禁烟只会在人民中间散播恐慌气氛,“内河匪徒,冒充官差,以搜查鸦片为名,乘机抢劫”。

1838年(道光十八年)6月2日,颇具道德感、以挽回颓势自命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了一道奏折。

这中间的奏折就没停过,只不过黄爵滋的比较出名。

他不但主张严禁鸦片,还想处死吸食者。

在此期间,道光帝共收到29份议复回奏,8份支持处死吸食者,其他主张重点打击鸦片进口地广州和走私贩子。

1838年7月10日,黄爵滋的朋友林则徐的禁烟奏章获得道光帝青睐,他连续19次被召见。

如果林则徐禁烟后清廷打了胜仗,驱逐了洋人,那么皇帝做主,把鸦片一禁了之,从此天下太平。

关键是,鸦片战争连战连败,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就不可能回到上国朝廷抚柔万邦的幻象中。

于是,烟禁还是不禁,就一直是个问题萦绕着所有人。

二每次朝廷遭遇财政困难,对“洋烟”征税的意见就不绝于耳,征税就意味着给洋烟打开合法化之路。

十九世纪中期,传统的田赋、盐税和关税外,朝廷增加了两种重要的收入来源。

历代名家治税思想

历代名家治税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赋税“度于礼”。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老子(春秋时间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朝苍除,田甚荒,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晏婴(?—公元前500年,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重敛于民,民必衰矣。

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非所以君国者。

”孟轲(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重视富国问题,“欲利尔身,先利尔君;欲富尔家,先富尔国。

”“国荒则府仓虚,府仓虚则国贫。

”“悉租税,专民力,所以备难,充仓府也。

”墨翟(约公元前480—前420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以其常征,收其租税。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先秦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在改革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即免除徭役。

“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

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

”主张重税,“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指出“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赵奢(?—前260年,赵国名将):坚持以法治税。

“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

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年,先秦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创立荀派儒学):“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仓廪者,财之末也。

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

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禁烟主张及其历史意义-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禁烟主张及其历史意义-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禁烟主张及其历史意义-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正是这场战争,将中国拖入了世界的泥潭,在战争中清政府所表现出的懦弱和妥协成为了中国人民噩梦的开端,资本主义侵略者以为依仗在中国大地,向中国输入数以千计的鸦片,致使社会衰败,民生凋敝,给国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75.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在清政府统治期间,中国历着名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爆发,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天国运动深感于鸦片输入给国人的危害,在其起义对抗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期间,颁布了全面的禁烟主张和法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2]46,下面我们对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禁烟主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略作分析.一、洪秀全的禁烟主张洪秀全出生于广东地区,两广作为清政府对外进行贸易和交流的重要港口,也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以鸦片输入为例,两广地区包括广西、平南在内的中国西南部地区鸦片,荼毒慎重,到处可见烟铺林立[3]91.正因为目睹了鸦片的危害,洪秀全在起义伊始就怀抱着坚定的禁烟决心,并且在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之后,毫不迟疑地实施自己的禁烟主张与措施.可以说,在太平天国长达十四年的历程里,禁烟运动和政策一直不曾停歇,且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外国侵略者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洪秀全生活的两广地区作为白银外流严重,深受鸦片危害的重灾区,在金田起义发生之前,洪秀全在引导农民进行起义准备的过程中就不断向民众宣扬鸦片的危害,并阐述自己的禁言主张和理论.他曾说:洋烟为妖夷贻害世人之物,吸食成瘾,病入膏肓,不可救药.黄烟有伤肌体,无补饥渴,且属妖魔恶习.[4]52他认为造成民众现如今贫困和衰弱的根源就在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鸦片输入,清政府在抵抗鸦片输入中的弱势行为加重了这种苦难,因此他也强烈谴责清政府统治者的软弱,将这种软弱与其剥削民众的残酷与无情相对比,让参与起义的民众加深了对于鸦片危害以及软弱清政府的仇视,成为了促使起义民众更加团结的一种重要动力.在洪秀全为宣传自己思想所作的《原道救世歌》中曾指出,鸦片、洋烟是削弱国人精神和体质的毒药,烟枪的,让国家乌烟瘴气,让民族缺乏血性[5]66.因此,他多次活动呼吁民众不要吸食鸦片,并且加入到禁烟中的行列中来.在他的拜会教义中,也有着明确的禁烟主张,教义规定,吸食鸦片者,说明了洪秀全坚定地立场,这也对他后来制定禁烟法令产生了重要影响.二、禁烟法令的颁布与实施在金田起义成功后,洪秀全制定了全面的严格的禁烟法令,并且毫不犹豫地贯彻实施.在《十款天条》的第七条中,吸食鸦片被作为与犯天条同等级的罪行,在太平天国建立后,其《刑律》中也有严峻的禁烟条文[6]33.他为劝人禁食鸦片,颁布了《劝人戒鸦片烟诏》,在诏书中他讲述了吸食鸦片的危害,并且将吸食鸦片的人称作鬼,戒烟的过程被他称为从鬼脱胎成人的过程,并且对戒烟成功的人加以褒奖,在太平天国内部,他还颁布了新的戒吸鸦片诗,以敦促人们远离鸦片.太平军行军途中,也有着关于禁吸鸦片的禁令,违者立斩无赦,定都天京后,他又在以前禁烟活动的基础上颁布了更加详细的禁烟法令,将贩卖鸦片、吸食鸦片者均定为重罪,加以惩治.太平天国的禁烟措施是以宣传教育和严厉惩治为主,二者互相辅助,共同在太平天国统治境内贯彻实施禁烟措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命太平军对天京境内的民众进行筛选,对于面色不佳者就会询问其是否吸食鸦片,如果拒不承认,就查看其手指是否有黄色,如果还不奏效,就进行关押,对其进行勘察,观察是否有鸦片上瘾症状.这种政策致使天京境内大批烟民被查出,洪秀全命人对其实施教育及惩治等措施,如果犯人多次再犯,便不再姑息,执行死刑,直到愿意悔改不再吸食为止.洪秀全的禁烟法令实施过程中不仅有他自己独到的体会,同时也汲取了林则徐等人禁烟失败的经验,坚决贯彻实施.比如将颇有影响力的吸食鸦片的于顺天等三人斩首以儆效尤.1853 年,两江总督杨文定在上表朝廷的奏章及给英美公使的照会中指出,两江地区吸食鸦片之人均遭到了太平军的,屡犯不禁者大量被杀,轰动一时[7]74.比如太平天国丞相陈桂堂的部下检举他吸食鸦片,在确定调差属实后,洪秀全毫不犹豫地将这个人处以极刑.在江浙地区,太平军在禁烟法令指导下,在各地设关卡对买卖、走私、吸食鸦片者进行严查,搜查力度之大、惩治力度之严,一时间让与鸦片有所关联的人风声鹤唳,闻风丧胆.在严查过程中,销毁了大量的鸦片和吸食烟具,并且对众多走私买卖者处以极刑,其中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侨民,因此,也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畏惧和痛恨.在太平天国控制地区,禁烟法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决的贯彻与实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江浙文人曾多次作诗作词描绘这种景象,烟筒酒壶见即夺,缚献巡查法不宥即是对当时景象的描绘.同时,当时在华的外国人有一些关于太平天国禁烟方面的记录,比如美国公使随行人员曾用笔名匿名发表了一篇他当时与麦克连访京的文章,其中讲到太平天国不仅颁布了完善的禁烟法令,并且毫不犹豫地坚决贯彻实施,吸食鸦片之人无论男女老幼等级高低都被实施教育惩治.从天京出逃的人向周围人讲述说天京之内旱烟、水烟均被管制,不能吸食,违犯者立即被投入刑狱.香港的英文报纸和清政府的上谕转发材料中都提到天京禁烟法令执行的狠与绝,正是这种坚决的贯彻实施,致使鸦片在南京及周围地区一度绝迹,对于社会积极的风气的形成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后期太平天国的持政者洪仁玕在洪秀全禁烟法令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禁止与洋商进行鸦片买卖,并且禁止鸦片进入天京,将众多需要经过天京港口的运烟船所走航路进行封锁,也因此加深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对于太平天国政权的歧视.以洪秀全和洪仁玕为领导的太平天国禁烟法令和禁烟运动得到了坚决的贯彻实施,一度在其统治境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三、太平天国禁言主张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以洪秀全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禁烟立法和禁烟运动不只针对吸食鸦片者,还有走私者和贩卖者,并且明确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入鸦片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抵制[8]51.太平天国政权建立之后,同意在平等互利条件下与外国资本主义建立友好通商关系,但是唯独对鸦片输入严格禁止,并且对外商的走私活动进行了严厉打击.鸦片战争期间,鸦片输入作为外国侵略者从中国攫取财富和权利的重要来源,禁止鸦片输入等于断其财路,因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响强烈,极端仇视太平天国政权,并且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踢开侵略路上的绊脚石,主动与清政府合作,帮助其境内的太平军,上海租界华尔的洋枪队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英国公使在出访天京后曾回报国内,太平天国只准许平等经商,拒绝一切鸦片贸易,与清政府的禁烟虚名不同,打击鸦片走私、贩卖与吸食力度极大.石达开与杨秀清在与外国公使进行交涉过程中都曾多次重申太平天国政权对于禁止鸦片输入的政策,禁烟立场十分坚决,洪秀全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时也几次重申这个政策.李秀成攻占宁波后,严厉取缔鸦片买卖,并且严禁鸦片输入和走私,据说,当地一家着名的商行老板想要与太平军做交易,结果运烟船在港口停留了六个月连一箱鸦片也为卖出,只好黯然回航.当时在中国进行商业活动的英国鸦片公司事后曾对宁波分行的财务报告进行总结,结果发现自从太平军入境之后,商行利润最大的鸦片买卖活动几乎停止,营业利润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太平军清剿鸦片活动之强力.进驻天京之后的太平军的强力的禁烟活动,使上海等鸦片消费利润惊人的城市出现了鸦片市场交易疲敝的现象,鸦片价格一跌再跌,利润空间被挤压,众多商人苦不堪言,连带着国内的鸦片价格也出现巨大波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利益受到巨大损害,因此更加仇视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所占的江浙地区是清朝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且港口众多,对外贸易数额巨大,太平军的禁烟运动不仅致使鸦片输入骤减,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利益,同时作为丝茶大宗出口的产生,从外国商人手中回收了大量的银钱,改善了当时银贵钱贱的局面,在扼制鸦片泛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江浙地区的经济,改善了社会风气[9]102.太平天国的禁烟主张和运动严重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同时极大地制约了鸦片输入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危害,对于保护国家和民族作出了积极贡献.参考文献[1]史式.让太平天国恢复本来面目[J].开放时代,2001(1).[2]夏春涛.关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几点想法[J].扬州大学学报,1987(2).[3]马冠武.浅谈太平天国的禁烟政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1).[4]罗尔纲.太平天国建都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8(2).[5]马德东.评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所犯的严重错误[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杨世英.太平天国失败原因探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张英明.洪秀全太兄暨朕登极节考释[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01).[8]雷颐.太平天国:一场腐败的实验[J].半月选读,2007(15).[9]夏春涛.客家人与太平天国农动[J].东南学术,1998(5).。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及答案解析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及答案解析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二)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如图为二里头文化兴盛期,其他不同文化遗址中陶酒器(孟、鬻、爵、觚)的分布情况。

据图文可知()A. 夏朝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B. 农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富足C. 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D. 二里头文化具有强大辐射力2. 汉初因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吴玉濞有豫章郡铜山铸钱,文帝又赐邓通以蜀严道铜山,得自铸。

以致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这说明汉初()A. 吸取秦朝灭亡教训B. 铸币权收归中央C. 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 王国问题已解决3. 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发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

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

同时发现下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铁犁的铧头较长,套进犁底的部分凹入,比较进步。

这反映了()A. 曲辕犁已经传入新疆B. 唐代开始实施屯戍政策C. 胡汉民族的差别消失D. 边疆地区农耕经济发展4. 王钦若出任宰相之后,宋真宗又把与王钦若派系不同、政见不同的寇准任命为宰相。

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宋真宗将个中奥妙说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

”由此可见,宋代()A. 统治宽松促进言论自由B. 防范重臣置于效率之上C. 皇权相权矛盾不可调和D. 重视台谏政治发展完善5. 如图为清朝咸半年间浙江临海县一户人家门牌,门牌中关于该户成员的排序,不再以丁壮老弱为原则。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思想观念变化B. 赋役制度改革C. 商品经济发展D. 外来侵略加剧6.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

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该传教士认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海防设施落后B. 中央集权弱化C. 行政效率低下D. 民众愚昧无知7. 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禁烟的困境_以_重治吸食_为中心的考察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禁烟的困境_以_重治吸食_为中心的考察
① 无论是有所查获 还 是 无 所 查 获 的 省 区 , 破 获 的 毒 品 案 件 数 与 严 重 的 毒 品 犯 罪 形 势 相 品案件 。
一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 明禁暗弛 ” 局面的形成
由于史籍记载简略 , 档案资料整理公布不久 , 史学界对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禁烟政策缺 查禁鸦片烟 乏深入研究 。 这一时期清廷是否继续坚持既定的禁烟政策? 1 8 3 9年6月1 5 日公布的 《 章程》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是否得到贯彻和执行?需要借助系统的档案资料加以研究 。 晚清时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 即 奏 报 打 击 毒 品 犯 罪 较 多 的 年 份 通 常 就 是 禁 烟 运 动 达 到 高 潮 时期 , 禁烟运动的成效与禁烟文 件 的 数 量 基 本 成 正 比 。 应 当 说 , 打 击 毒 品 犯 罪 奏 折 数 量 的 多 与 少 , 反映了清政府对于毒品犯罪重视程度的变化 。 下表统计情况与上述现象基本一致 。
·1 0 0·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禁烟的困境
学界历来重视第一次鸦片战争 前 的 禁 烟 运 动 研 究 , 在 林 则 徐 收 缴 鸦 片 与 虎 门 销 毁 方 面 发 表 大量研究成果 , 同时围绕 1 严禁派” 和 “ 弛禁派” 8 3 8 年的 禁 烟 大 讨 论, 有 学 者 认 为 当 时 存 在 “
① 有学者认为并不存在 “ , 当时 参 与 讨 论 的 2 的对立 。 弛禁派 ” 9 位 将 军 和 督 抚 无 一 不 赞 成 禁 烟, ② 只是在对待吸食者是否采用重刑方面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鸦片贸易合法化问题也是关注的热点 , 但由于现 存 中 文 档 案 资 料 甚 少 , 当事者又没有留下笔记资料 , 因此 相 关 论 著 大 多 语 焉 不 详 , 甚 至 被 误 以 为 清 朝 官 员 迫 于 兵 饷 筹

《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译文

《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译文《《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译文《吕氏春秋·去私》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

后文解狐、午、腹(tun),均为人名。

译文: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

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

”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

”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

《王粲敏慧》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粲敏慧》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粲敏慧》原文及翻译译文《《王粲敏慧》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王粲敏慧》原文及翻译译文《王粲敏慧》原文及翻译原文:王粲①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②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

一坐皆惊。

邕曰:“此王公③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到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其强记默识如此。

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④,亦不能加也。

(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②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

③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

④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

1、解释下列字词。

(1)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徙:(2)宾客盈坐盈:(3)因使背而诵之因:(4)性善算善: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2)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3)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3、就蔡邕的言行,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答案:1、(1)迁移(2)满(3)于是,就(4)擅长2、(1)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

(2)我家的书籍文章,全部都应送给他。

(3)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

3、蔡邕关爱、推重年轻人才的心胸令人感动(敬佩);或年轻人才的成长需要前辈的关爱和支持;或人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

译文: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

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也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看到了他感到很吃惊。

当时蔡邕的才学都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权重,受到重视,常常车马充塞了住宅前的巷子,宾客满坐。

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来访,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

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 炳 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 炳 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章炳麟长素足下: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

呜呼长素,何乐而为是邪?热中于复辟以后之赐环,而先为是龃龉不了之语,以耸东胡群兽之听,冀万一可以解免;非致书商人,致书于满人也。

夫以一时之富贵,冒万亿不韪而不辞,舞词弄札,眩惑天下,使贱儒元恶为之则已矣。

尊称圣人,自谓教主,而犹为是妄言,在己则脂韦突梯,以佞满人已耳;而天下之受其蛊惑者,乃较诸出于贱儒元恶之口为尤甚。

吾可无一言以是正之乎?谨案长素大旨,不论种族异同,惟计情伪得失以立说。

虽然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长素亦知种族之必不可破,于是依违迁就,以成其说,援引匈奴列传,以为上系淳维,出自禹后。

夫满洲种族,是曰东胡,西方谓之通古斯种,固与匈奴殊类。

虽以匈奴言之,彼既大去华夏,永滞不毛,言语、政教、饮食、居处,一切自异于域内,犹得谓之同种也邪?智果自别为辅氏,管氏变族为阴家,名号不同,谱牒自异。

况于戕虐祖国,职为寇仇,而犹傅以兄弟急难之义,示以周亲土付之恩,巨缪极戾,莫此为甚!近世种族之辨,以历史民族为界,不以天然民族为界。

借言天然,则禘祫海藻,享祧虫爰虫隹,六洲之氓,五色之种,谁非出于一本?而何必为是聒聒者邪!长素又曰:“氏、羌、鲜卑等族,以至元魏所改九十六姓,大江以南,骆、越、闽、广,今皆与中夏相杂,恐无从检阅姓谱而攘除之。

”不知骆、越、闽、广皆归化汉人,而非陵制汉人者也。

五胡、代北,始尝宰制中华,逮乎隋、唐统一,汉族自主,则亦箸土傅籍,同为编氓,未尝自别一族,以与汉人相抗,是则同于醇化而已。

日本定法,夙有蕃别,欧美近制,亦许归化。

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受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

今彼满洲者,其为归化汉人乎?其为陵制汉人乎?堂子妖神,非郊北之教,辫发璎珞,非弁冕之服,清书国语,非斯邈之文。

徒以尊事孔子,奉行儒术,崇饰观听,斯乃不得已而为之,而即以便其南面之术,愚民之计。

通用2024高考历史备考双练之政治史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十年真题练含解析

通用2024高考历史备考双练之政治史考点10两次鸦片战争十年真题练含解析

考点10 两次鸦片斗争1.(2024·江苏卷·7)《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行允倭人割地之请”。

与此报道相关的斗争应是()A. 鸦片斗争B. 其次次鸦片斗争C. 甲午中日斗争D. 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答案】C【解析】在1894年甲午斗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斗争是甲午中日斗争,故选择C项;鸦片斗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斗争,解除A项;其次次鸦片斗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斗争,解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解除D项。

2.(2024·浙江卷·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同等条约,有学者留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惊奇习俗的夷人应当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 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 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 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答案】D【解析】晚清不同等条约中的治外法权条款严峻破坏力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当时的统治者却认为这一条款是权宜之策,一方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同时还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一箭双雕,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的危害,说明晚清统治者对于列强通过治外法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行径懵懂无知,D正确;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解除A;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惊奇习俗的夷人应当获准管理自己”,说明其在观念上依旧坚持了闭关锁国,解除B;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赏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解除C。

3.(2024·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试论王之春的禁烟观刘长林,李惠康,刘联锋(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晚清咸同以降,西方鸦片在国内进一步倾销,为解决国内财政危机,清廷以“寓禁于征”为名,开始对鸦片征收厘税。

其后,国内更是掀起“以土抵洋”的思潮,导致鸦片贸易在中国泛滥成灾。

这一时期,针对当时朝野上下弥漫的鸦片思潮,王之春旗帜鲜明地提出“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的禁烟主张,对当时国内的鸦片政策予以批判。

王之春禁烟观点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晚清社会弊病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王之春;税收;民本;禁烟观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2-0078-05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府独大’:清代长沙府的崛起与湖南地方权势的转移”(CX2018B678)。

作者简介:刘长林(1992—),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李惠康(1968—),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泛滥是中国近代史上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学界有关禁烟[1]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2],但多是从国家宏观层面研究禁烟问题,以人物为切入点研究禁烟运动成果较少。

晚清官员王之春以知洋务而著称,早年投靠湘军,入幕多年,曾官至巡抚,又奉旨到访西欧四国。

晚清政府正处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王之春为挽救国家危亡曾提出许多主张,禁烟是其救亡主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界鲜有人对王之春的禁烟观进行研究[3],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王之春“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的禁烟观研究,以期拓宽学界对王之春以及晚清禁烟史的研究。

一、王之春禁烟观形成的历史背景道光年间,清政府对于禁烟问题,曾有“弛”、“禁”之争。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决定“羁縻抚夷”,道光年间虽没有正式承认鸦片合法性,但事实上禁烟政策形同虚设。

至1850年为止,英印政府输入国内的鸦片已经增加到50000担。

[4]440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英印政府一直致力鸦片在中国社会的合法化。

[5]30咸丰八年(1858),随着清政府与英国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6]46。

至此,鸦片贸易在华正式确定合法地位,鸦片在华输入量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因两次鸦片战争巨额赔款,以及旷日弥久的太平天国战争,晚清财政早已捉襟见肘。

为支付镇压太平军的高额军费,清政府已是“各省库储支绌,历年欠饷积至一百八十余万两”[7]212。

为摆脱“地方著名瘠苦,并无额外可筹之款”、“进款愈少,出款愈多,遂至罗掘一空”[7]921的现实困境,扭转因战争消耗所带来的巨大财政赤字,洋务官员无不想方设法扩充国家财政收入,以致国内开征厘金之税。

但普通货物开征厘金,对于弥补财政赤字往往是杯水车薪。

因此,鸦片贸易所产生的巨大利益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

洋务派重要官僚李鸿章认识到禁烟已经“几无可能”,所以主张“寓禁于征”,认为“洋药流毒甚深,既难骤然禁止,只可先加厘税,借以稍济饷需,而烟价较增,吸者或渐减其瘾”[8]394,主张对鸦片征收厘金和关税,认为这样一来,朝廷既能增加收入,又通过遏制国民购买力,达到禁烟目的。

对洋药(外国鸦片)开征“厘税”,渐为地方督抚追捧,如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甘肃推行禁烟政策无效后,转而主张“寓禁于征”的政策,认为 “禁食鸦片,宜先增税”、“价贵瘾轻者必戒,瘾重者必减,由减以至断瘾尚可期”。

[8]397自光绪五年(1879)以来,清政府开始统一征收鸦片厘金和关税,其中规定每百斤征收关税30两,厘金80两,共计110两[7]1964。

对鸦片征收厘金和关税,短时期内78“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使清政府获取了较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代价极大,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1840)到民国三年(1914),不足百年时间内国内共输入鸦片约471万余担[9]101,总价值超过23.4亿两白银,致使国内平均每年流失白银3124余万两[10]10。

针对以上局面,为避免因鸦片大量流入而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当时国内有识之士纷纷寄希望于“以土抵洋”,即通过鼓励国内种植鸦片,达到抵制洋药倾销的目的。

如早期改良人士王韬就提出,“烟禁既开,且榷其税,势已难禁,与其多縻数千万以益西人,曷若自我栽种以收其利”[11]62;郑观应也主张,“弛令广种烟土……徐分毒饵之焰,此与鸦片战者。

”[12]294这一时期,洋务官僚李鸿章在主张“寓禁于征”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提出“土烟之毒,究比洋药为轻,而民财亦不外耗,倘将来洋商无利可图,洋药渐不来华,再增土烟厘税,亦加厉禁,尚未为晚”[8]396,认为鸦片“既不能禁”,不如大力提倡国内种植以驱逐进口鸦片。

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清政府遂准许本国自种鸦片,并开始征收土药(本土鸦片)税。

同时,清廷给予土药的税收,每百斤仅为洋药税银的70%左右[8]396。

清廷的鸦片政策促使本土鸦片产量迅速提高。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土产鸦片已逐渐取代进口鸦片,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烟禁既开”后,晚清社会中鸦片吸食人数迅速增加到2000万,占全国总人口5%左右。

可以说,这一时期鸦片肆虐下的晚清社会已是“千疮百孔”。

就王之春而言,他对鸦片贸易给晚清社会带来的危害深恶痛绝。

一方面,他认为吸食鸦片严重损害“民力”,认为“其吸食之人,荒时废业,毁体伤财。

”[13]489在《椒生随笔》中,王之春收录同乡张琴舫“戒烟”诗句六首,如“亲故交疏妻妾怨,沉思总觉为何来”、“发渐飘萧眼渐花,形骸土木骨槎枒”,[13]872都较为细致的描述了吸食鸦片对人身体与精神层面上的摧残。

《戒洋烟诗》虽然不是王之春所写,但王之春将其收入自己的文集之中,表明王之春对此深表认同。

另一方面,王之春认为鸦片贸易严重损害国家经济利益。

他认为鸦片大量输入使得中国“利源之涸,可立而待也”[13]488,这种认识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魏源提出的“鸦片耗中国之精华”[14]471的论断相似。

但王之春所生活的年代已与鸦片战争前后决然不同,当时清廷朝野上下,无论朝廷贵胄、还是地方督抚乃至改良主义者,都对征收洋药厘金、税收用来扩充国家利源相当推崇,甚至喊出“以土抵洋”,鼓吹国内大肆种植鸦片。

因此,王之春禁烟观的产生还体现在他对当时国内几种流行的禁烟主张的认知。

二、王之春对国内禁烟思潮的批判与反思自鸦片流入国内以来,国内各种禁烟主张层出不穷。

王之春对当时国内主要流行的几种禁烟主张,都予以批判,认为“其中皆有弊焉”[14]488。

(一)“严禁鸦片”说王之春认为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

首先,王之春认为鸦片贩卖在洋人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极大,他指出“外洋入口之货,以鸦片为大宗,利源所在,谁肯遏之?”[13]488其次,王之春以鸦片战争中禁烟失败教训为诫,提出“既不能禁之于前,何能禁之于后”的观点,又认为盲目的禁止鸦片输入,将导致“相持太甚,适启衅端”[13]488。

基于以上认识,王之春认为盲目的禁止鸦片输入弊端太多,实不足取。

当时的国情正如王之春所言,清廷完全禁止鸦片输入已无可能,鸦片已经成为英印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正是为确保鸦片贸易的合法性。

因此,此时要求禁止国外烟土输入,对于当时羸弱不堪的清政府而言势必是一场灾难。

因此,王之春对企图依靠禁止鸦片输入,以达到禁烟目的的主张予以否决,是为王之春老成谋国之言。

(二)“寓禁于征”说对于“寓禁于征”的观点,王之春也是持反对意见。

首先,王之春认为征收“鸦片厘税”对于国家财政而言,所获取的税收远远低于因鸦片贸易所流失的财富量。

他认为“计鸦片进口之数,每年约七万余箱,每箱售银五百两,总计值三千五六百万。

中国每箱收税三十两,计银不过二百二十万。

中国漏出之银,每岁实三千数百万两之多。

”[13]488针对鸦片贸易中,清政府征收的关税数额远远低于国内白银流失量的事实,王之春不得不发出感慨,“果孰得而孰失乎?”[13]488其次,王之春认为通过增加鸦片厘金和关税,提高鸦片价格,以此达到禁止鸦片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

王之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其79《三峡论坛》2019年第2期,总第332期一,对国内百姓而言,此种办法并不能达到禁烟的效果,他认为“吸食之人虽饔飧不给,尤必多方设法以谋烟资,几见有因价贵而不食乎?”[13]488其二,在他看来,如果增加鸦片的关税和厘金,对于洋人并未造成损害,因为政府所加的关税和厘金可以“隐增售价之中”[13]488,这样只能是使“吸食之贫民益促之贫也”[13]488,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以土抵洋”说针对“以土抵洋”的禁烟主张,王之春尤为反对。

王之春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内“以土抵洋”的思潮泛滥。

早期改良主义者王韬、郑观应都大力主张“以土抵洋”。

在鸦片泛滥,又无法禁止洋烟输入,从而造成大量白银流失的局面,改良主义者主张鼓励国内鸦片种植,企图以“商战”之法与洋人争雄,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洋烟输入,但结果造成国内鸦片进一步泛滥,助长国人吸毒之风。

王之春极力反对“以土抵洋”,认为鼓励内地种植鸦片虽然可以“借分洋人之利”[13]488,但实行之后,必然导致国内鸦片产量增多。

在王之春看来,鸦片增多的后果只能是“愈多则价愈贱,价愈贱则吸者愈多,遍地而种之,必尽人而吸之,将使中国之人生尽为吸食鸦片之人,死尽为吸食鸦片之鬼,可不悲乎?”[13]488王之春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国内鸦片产量增多后,必会导致鸦片价格降低,鸦片降低的后果只能是进一步增加吸食的人数。

另外,王之春从“民本”思想出发,认为鼓励国内鸦片种植只能是饮鸩止渴,对于百姓的民生问题无疑是致命的。

王之春反对“以土抵洋”的禁烟观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以土抵洋”的主张不但没有解决“抵洋”的问题,却造成国内“土”、“洋”鸦片互为泛滥,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的政治、经济问题。

与此同时,“以土抵洋”的政策虽然成功的“抵制”外国鸦片的进口,表面上看来是成功遏制晚清国内白银外流,但因为鸦片吸食所产生的花费,属于非生产性浪费,造成晚清社会财富持续性消耗,与进口鸦片所造成国内白银大量外流本质上没有区别,它只会进一步加剧晚清社会贫困化。

我们从晚清政府实行“以土抵洋”政策后,国内吸食鸦片者在同治年间就已达到4000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0,消费了世界鸦片总产量的85%[15]229。

王之春清楚认识到鼓励鸦片种植对国人的伤害,他的禁烟观点更符合国家的长久利益。

在当时片面地追求国富论下,他的禁烟主张更具有时代责任感与理性意识,这是时局下其他改良主义者所不具备的。

三、“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王之春禁烟观的提出基于对鸦片危害的认知,以及对当时国内禁烟思潮的批判与反思,王之春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的禁烟观,用以挽救时局中鸦片日益泛滥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