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公共场所管理规定
公场所卫生管理制度
公场所卫生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环境,维护市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公园、景区、餐厅、酒店、医院、学校等。
三、管理机构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卫生管理标准、监督检查卫生情况,协调各部门开展卫生工作。
2.各公共场所负责人应指派专人负责卫生管理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卫生管理要求1.日常清洁:公共场所应每天对场所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地面、墙壁、玻璃等干净卫生。
2.垃圾处理:公共场所应配备足够的垃圾桶,定期清理垃圾,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垃圾不积存,不乱扔乱放。
3.卫生设施:公共场所应定期检查维护卫生设施,包括洗手间、洗浴间、饮水机等,确保设施正常使用。
4.食品安全:餐饮、食品销售等公共场所应遵守相关食品安全法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杜绝食品污染。
5.害虫防治: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害虫防治工作,保持场所清洁,消除害虫滋生的条件。
6.应急处理:公共场所应配备急救设备、药品,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市民安全。
五、监督检查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部门定期对各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场所进行整改督导。
2.市民也可以通过投诉电话、网络平台等途径向卫生管理部门举报公共场所的卫生问题,卫生管理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及时核实处理。
六、处罚规定1.对违反卫生管理制度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2.对于故意违反卫生管理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部门可以通报相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七、附则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由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调整,并经市政府审核批准后实施。
以上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的内容,希望各公共场所能严格执行,做好卫生管理工作,共同维护城市的卫生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八类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一、引言为了加强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以下八类场所:1.办公场所;2.公共场所;3.商业场所;4.娱乐场所;5.教育场所;6.医疗机构;7.交通场所;8.其他人员密集场所。
三、消防安全管理职责1.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确保各项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2.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得到贯彻执行。
3.员工:遵守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提高消防安全意识,掌握消防知识和技能,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报告。
四、消防安全管理制度1.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2.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确保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有效,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养。
3.用火用电管理:严禁违规使用电器设备,确保电气线路安全,禁止乱拉乱接电线。
4.易燃易爆物品管理:严格按规定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事故发生。
5.消防安全巡查:每日进行消防安全巡查,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整改,确保消防安全。
6.疏散通道管理:保持疏散通道畅通,禁止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
7.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火灾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8.火灾事故处理:发生火灾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扑救,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五、奖惩措施1.对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违反消防安全规定,造成火灾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追究责任。
六、附则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本制度由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3.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订。
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公共场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共场合消防安全管理,防范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资产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订立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类公共场合,包含但不限于商业综合楼宇、写字楼、购物中心、宾馆酒店、展览中心、剧院、娱乐场合、医院、学校等。
第三条公共场合应设置专职或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负责消防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消防设施和器材第四条公共场合应依照国家和地方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包含但不限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器、消防栓、疏散通道等。
第五条消防设施和器材应定期检查、维护和修理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六条公共场合应配备消防疏散指示标志,标明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信息,保证人员疏散的快速和有序。
第七条公共场合应订立消防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消防演练,提高应急处理本领和逃命自救本领。
第三章火源管理第八条公共场合应做好火源的管理工作,严禁在公共区域使用明火或使用易燃、易爆等不安全物品。
第九条公共场合应加强对电器设备的安全监管,严禁乱拉乱接电线、使用老化或破损的电器设备。
第十条公共场合应加强对厨房的管理,确保油烟排放管道畅通,并定期清洗厨房设备,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第四章安全巡查和检测第十一条公共场合应定期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确保消防设施和器材的正常运行。
第十二条公共场合应定期进行火灾隐患的检测,如发现隐患应立刻整改,确保场合内没有火灾发生的隐患。
第十三条公共场合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记录档案,包含设施检测记录、巡查记录、演练记录等,定期进行备案和存档。
第五章灭火救援和报警求助第十四条公共场合应配备灭火器具,并进行培训,保证员工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第十五条公共场合应建立健全火灾应急预案,明确各项责任和应急逃命措施。
第十六条公共场合应建立有效的报警求助机制,员工应知晓火灾报警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方法,并能快速报警。
第六章外部合作和培训第十七条公共场合应与本地消防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沟通。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共场所管理行为,加强公共场所管理,维护公共秩序和市容环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和权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场所,是指向社会公众开放或者经营服务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酒店、餐饮场所、娱乐场所、公交车站、银行、邮局、医院、公园、广场、地下通道等。
第三条公共场所管理应遵循“服务、安全、便利、卫生、文明”的原则,保障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创建和谐社会。
第四条公共场所管理工作应当依靠公共场所使用者、经营者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公共场所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
公共场所使用者、经营者有义务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规定,维护公共场所管理秩序。
第五条本条例适用于全市所有公共场所的管理行为。
第二章公共场所管理的基本要求第六条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安全、便利、卫生、文明,为使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七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承担保障公共场所安全、维护公共秩序的主体责任,并根据公共场所特点,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安全事故和两类及以上以上以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第八条公共场所使用者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共场所管理规定,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不得损坏公共设施、破坏公共秩序,不得有违禁品入内,不得干扰正常经营和服务秩序。
第九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保障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规范服务行为,节制经营行为,保护顾客合法权益。
第十条公共场所应当设立服务台,提供咨询、服务、投诉受理等服务,为使用者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第十一条公共场所应当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使用权益,设立专门的服务设施和设备,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
第三章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第十二条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演练,落实应急救援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和事故预防。
第十三条公共场所设立安全警示标识,指示疏散路线和出口,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的运转情况,保证消防设备完好有效。
公共场所卫生等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保障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预防疾病传播,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共场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责任与义务1. 公共场所的法人代表(负责人)是本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负全面责任。
2.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卫生法规,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1. 公共场所应保持室内空气质量、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等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 公共场所应设置清洁、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并保持正常运行。
3. 公共场所应定期对公共用品用具进行消毒,确保一客一换一消毒。
4. 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 公共场所应设立专门的废弃物存放设施,及时清理废弃物。
四、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1. 公共场所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明确安全注意事项。
2. 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设备安全可靠。
3. 公共场所应制定应急预案,发生安全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置。
4. 公共场所应加强对消防设施的管理,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5. 公共场所应加强用电安全管理,防止电气火灾事故发生。
五、监督与检查1. 公共场所应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2. 公共场所应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奖励与处罚1. 对在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公共场所卫生安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公共场所法人代表(负责人)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公共场所法人代表(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一、背景介绍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是为了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规范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该条例,制定本实施细则,明确具体的管理要求和措施。
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各类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餐厅、娱乐场所、公园等。
三、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1. 经营者责任: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卫生管理的责任,确保场所内的环境卫生达到相关卫生标准要求。
2. 监管部门责任:卫生、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卫生问题。
3. 公众责任:公众应当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卫生规定,保持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四、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1. 清洁管理:a. 公共场所应当定期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门窗、卫生间等。
b. 清洁工具和清洁剂应当符合卫生标准,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c. 废弃物应当分类收集,妥善处理,不得乱丢乱倒。
2. 病媒生物防控:a. 公共场所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蚊蝇等病媒生物滋生,如定期清理积水、设置防蚊蝇设施等。
b. 如发现病媒生物滋生,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灭蚊蝇措施,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
3. 食品卫生管理:a. 餐饮场所应当按照相关卫生标准进行食品加工、储存和销售,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b. 餐饮场所应当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4. 公共设施维护:a. 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检查、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b. 如发现设施设备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应当及时修复或更换。
5. 环境卫生管理:a. 公共场所应当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包括空气质量、噪音、光线等。
b. 如发现环境卫生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公众的身体健康。
6. 卫生宣传教育:a. 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卫生宣传教育板块,向公众宣传卫生知识和管理要求。
b. 经营者应当培训员工,提高卫生意识和管理能力,确保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8]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1. 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企业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确保员工和客户的健康与安全。
所有职能部门的员工必须遵守本制度,并负责监督和执行卫生管理工作。
2. 责任与职责2.1 管理部门责任•确保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制定相关卫生管理计划,并监督执行;•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宣传,以提高员工对卫生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定期检查公共场所卫生情况,并记录检查结果;•及时处理卫生问题,并跟踪整改进展;•定期组织卫生知识培训和演练。
2.2 员工责任•遵守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提高卫生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严格按照卫生规范进行操作,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和整洁;•及时上报卫生问题,并积极配合整改工作;•参加培训并积极宣传卫生知识。
3. 环境卫生管理3.1 环境清洁•室内公共场所每日进行清洁,包括地面、墙壁、门窗及家具等;•室内公共场所每周进行大扫除,包括清洗地毯、擦拭设备等;•进口场所和出入口必须保持清洁,避免积尘和杂物;•每日检查一次公共场所的清洁情况,并记录检查结果;•发现异味或其他异常时,及时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3.2 垃圾管理•室内公共场所的垃圾箱必须密闭、干净,每日进行清理和消毒;•每日及时清理室外公共场所的垃圾,确保环境整洁;•垃圾分类指导和设施必须齐全,员工必须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定期清理垃圾箱周围区域,查找漏渗垃圾并及时清理。
3.3 病媒生物控制•定期检查公共场所的防虫装置,如粘虫板、杀虫器等,并记录检查结果;•室内设置显著的防虫和防鼠条幅,定期更换;•建立定期除虫、除鼠的工作计划,并记录执行情况;•发现病虫害或有媒介传播疾病的情况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4 公共设施管理•公共设施必须坚固、安全,符合卫生要求;•定期检查公共设施的卫生状况,包括洗手间、更衣室、休息区等;•室外公共设施必须维护良好,如通风设备、照明设施等;•发现公共设施损坏或异常情况时,及时修理或报告相关部门。
各类公共场所的8个制度
各类公共场所的8个制度
1. 公共交通场所制度:公共交通场所要求乘客有序排队,不随意插队,上下车时要礼让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
2. 公园场所制度:公园场所要求游客保持公共秩序,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破坏公共设施,不大声喧哗。
3. 商场场所制度:商场场所要求顾客文明购物,不进行价格欺诈、偷窃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4. 图书馆场所制度:图书馆场所要求读者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乱翻书籍,不随意携带食品饮料进入。
5. 游泳池场所制度:游泳池场所要求游客按照规定穿着泳衣,不穿衣短泳池,不随地吐痰,不跳水危害他人安全。
6. 电影院场所制度:电影院场所要求观众关闭手机,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抢占座位,不携带食品进入放映厅。
7. 健身房场所制度:健身房场所要求健身者遵守健身规则,不占用器材时间过长,不乱扔垃圾,不随意调整器材设置。
8. 公共厕所制度:公共厕所场所要求使用者保持卫生,不随地乱扔垃圾,不破坏公共设施,不占用过久。
第 1 页共 1 页。
2023年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2023年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2023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宾馆、酒店、商场、超市、影院、剧场、展览馆、学校、医院、养老院、体育场馆等。
第三条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预防、综合、法治的原则,维护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防范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健全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机制,推动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不断完善。
第五条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当强化社会共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二章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第六条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当以预防为主,控制风险源,并具备必要的灭火救援能力,提高灭火救援效果。
第七条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当保证公共场所内部人员和外来人员的生命安全,确保安全疏散,防范人员遇险与伤亡事故的发生。
第八条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各类消防设施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灵敏可靠,随时满足灭火救援的需要。
第九条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当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普及火灾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条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值班制度,确保消防安全工作24小时不间断的运行和值守。
第三章公共场所消防设施和设备的要求第十一条公共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合理设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和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报警器、消防器材等。
第十二条公共场所消防水源应当满足消防灭火需求,保证消防水源的供应充足、供水压力稳定、供水设备运行正常。
第十三条公共场所消防通道应当合理设置和规划,通道宽度不得小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并保证通道畅通无阻。
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公共场所的安全,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共场所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由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各部门、各岗位应积极配合,共同落实安全责任。
2. 安全管理部门职责:(1)负责制定、修订和完善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安全管理措施;(2)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各部门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工作;(3)负责对违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并上报上级领导;(4)负责公共场所安全培训、宣传教育工作。
三、安全管理措施1. 人员管理(1)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安全培训,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2)对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禁止携带危险物品;(3)对公共场所内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 设施设备管理(1)公共场所设施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安全运行;(2)对损坏、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设备,应及时修复或更换;(3)对公共场所内的消防设施、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等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完好有效。
3. 安全通道管理(1)公共场所应设置明显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确保畅通无阻;(2)定期检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情况,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疏散;(3)加强安全管理,防止人员非法占用疏散通道。
4. 日常安全管理(1)加强公共场所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2)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确保公共场所环境卫生;(3)加强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和演练。
四、事故处理1. 发生安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2.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上报上级领导,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事故调查、处理;3. 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对因管理不善导致事故发生的,依法追究责任。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 本制度由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各类公共场所的8个制度
各类公共场所的8个制度
1. 安全制度:公共场所需要制定安全制度,包括应急疏散、防火、防滑等安全措施,确保人员身体安全。
2. 环境卫生制度:公共场所需要制定环境卫生制度,包括定期清洁、垃圾分类、卫生设施维护等,保持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3. 预约制度: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电影院等,可以实行预约制度,控制人数,避免拥挤和超载。
4. 禁烟制度:公共场所需要禁止吸烟,保护非吸烟者的健康,并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5. 社交礼仪制度:公共场所需要制定社交礼仪制度,要求人们在公共场合中保持秩序,不打扰他人,遵守场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6. 声音控制制度:一些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剧院等,需要制定声音控制制度,避免噪音干扰他人的学习、工作或观影体验。
7. 资源节约制度:公共场所需要制定资源节约制度,包括电力、水资源等的合理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8. 防盗制度:一些贵重物品较多的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展览馆等,需要制定防盗制度,保护展品和参观者的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公共场所管理制度文档内容
公共场所管理制度文档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共场所内的秩序和安全,提高服务质量,保护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安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商场、餐馆、影剧院等各类公共场所。
第三条公共场所管理部门:公共场所的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第四条物业管理:公共场所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应当加强对物业的管理,保持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转和维护。
第二章规定第五条入场要求:公共场所应当明确入场要求,对于未满年龄或身体不适合进入的人员,应当加强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
第六条安全管理:公共场所应当配备专门的安全人员,设立安全管理值班制度,保障场所内的秩序和安全。
第七条救援设施:公共场所应当配备适当的灭火设备、急救设备等救援设施,并进行定期维护检查。
第八条消防安全:公共场所应当遵守有关消防法规,进行必要的消防设施检查和防火安全培训。
第九条卫生管理:公共场所应当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定期开展卫生清洁工作。
第三章行为规范第十条保持安静:公共场所内要求人员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损坏公共设施。
第十一条禁止吸烟:公共场所内严禁吸烟,应当设置明显的禁烟标识并进行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禁止酗酒:公共场所内禁止酗酒行为,严禁酗酒者进入。
第十三条禁止打架斗殴:公共场所内严禁人员打架斗殴,一经发现即报警处理。
第十四条禁止涂写:公共场所内严禁擅自在墙壁、地面等处涂写、刻画。
第四章管理措施第十五条信访投诉:公共场所应当设立专门的信访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和反馈信访投诉情况。
第十六条宣传教育:公共场所应当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员的文明素质和安全意识。
第十七条处罚措施:对于违反公共场所管理制度的人员,应当给予警告、劝阻,必要时可以采取责任追究、罚款等处罚措施。
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十八条监督机构:公共场所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构,定期对公共场所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公共场所管理制度模板
公共场所管理制度模板一、总则1.为规范公共场所的管理,维护公共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制定本管理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共场所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餐厅、娱乐场所等。
3.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以及所有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4.公共场所管理部门对公共场所的管理负有监督责任,同时公民也应积极参与和配合管理工作。
二、入场管理1.公共场所应设立明显的入口和出口,并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维持秩序。
2.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应依次排队等候,遵守管理人员的指引,不得擅自插队或者推搡他人。
3.进入公共场所前,人员应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或凭证,配合场所工作人员的检查工作。
4.进入公共场所的人员应接受安全检查,并按规定进行安全防护。
三、秩序管理1.在公共场所内,人员应保持良好的秩序,不得大声喧哗、辱骂、打闹或者扰乱他人。
2.在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乱丢垃圾、乱涂乱画或者进行违法违规活动。
3.在公共场所内,人员应遵守公共场所管理部门的规定,按指定区域、通道和设施使用。
4.公共场所内不得滥用公共设施,不得毁坏、破坏公共设施,对设施的损坏要进行赔偿。
5.在公共场所内禁止进行赌博、传销等违法违规活动,如发现应及时报警并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
四、消防安全1.公共场所应配备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火灾报警器、疏散通道等,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2.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掌握灭火、疏散等应急处理能力。
3.公共场所应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并及时修订完善。
4.禁止公共场所内存在防火安全隐患,特别是对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和使用要严格控制。
五、安全保卫1.公共场所应配备安全保卫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公共场所的安保人员应随时保持警惕,发现可疑人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报警。
3.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应及时整改。
4.公共场所应配备监控设备,并登记存档相关监控资料,以提供给公安机关使用。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细则首先明确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范围,包括餐馆、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医疗机构、学校、娱乐场所等。
这些场所是公众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区域,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细则强调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责任的落实。
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应当制定卫生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义务。
例如,餐馆要加强员工对食品卫生的培训,学校要加强校园环境的卫生管理等。
这样可以确保管理主体对卫生管理的责任与义务有明确的认识,并真正将其付诸行动。
细则还对公共场所的卫生设施和设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例如,公共场所要配备必要的卫生设施,如洗手池、消毒设备等。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设施和设备的使用状况,确保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这样可以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水平,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细则明确了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措施。
例如,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场所,要求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操作,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对于医疗机构,要求加强废弃物的管理,禁止将医疗废弃物随意丢弃。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潜在的卫生风险,保护公众的健康。
细则还对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查和评估提出了要求。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卫生监督部门可以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同时,还要建立公共场所卫生评估制度,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公示。
这样可以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的监督,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
细则还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公众可以通过举报等方式参与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监督管理者的责任履行情况。
同时,公众也要自觉遵守卫生管理规定,保持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针对各类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问题进行了具体细化,旨在加强卫生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细则的宣传与培训,确保各方对细则的理解和遵守。
同时,各场所的经营者或管理者要认真履行管理责任,加强卫生管理工作。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规定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规定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是保障社会安全、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保障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公共场所安全管理规定。
一、场所环境管理规定公共场所的环境管理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
首先,公共场所应保持干净整洁,便于行人通行。
场所内的杂物、垃圾应及时清理,保持通道的畅通,并设立垃圾分类回收区域。
其次,公共场所应做好消防安全管理。
必要时应设置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和检查,确保场所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应对。
另外,公共场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设计合理的人流和物流通道,避免拥堵和安全隐患。
应设置紧急出口、安全通道、疏散标志等,提供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通道。
二、设备设施管理规定公共场所的设备设施管理是保障场所安全的重要手段。
首先,设备设施应具备必要的安全认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场所管理者要定期检修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其次,公共场所应配备适当的安全设施。
如,电梯要定期维修保养,安装紧急停电按钮和报警系统;公共厕所要设立清洁人员,保持卫生,避免滑倒和传染疾病;游乐场所要定期检查游乐设施,确保安全可靠。
另外,公共场所要设置有效的安全监控系统,以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监控系统应覆盖关键区域,并能够实时监测和录像,对可疑行为进行及时报警和处理。
三、人员管理规定公共场所的人员管理对于维护场所秩序和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场所管理者应具备相关从业资质,了解场所的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能够有效组织和处置突发事件。
其次,公共场所要做好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
员工应了解应急处理措施,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和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另外,公共场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巡查制度。
定期巡查各个区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并留下巡查记录和处理情况,以备查验和事后分析。
四、应急处理规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公共场所管理制度范本
公共场所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公共场所的良好秩序,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公共场所的正常运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公园、图书馆、剧院等)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依法经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负责场所的安全、卫生、服务等管理工作。
第四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立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五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责任,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安全管理第六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场所的安全。
第七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安全设施,如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监控系统等,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确保设施的完好有效。
第八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确保其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九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场所的安全监测,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第十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章卫生管理第十一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场所的卫生环境。
第十二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包括场所内外、设施设备、卫生间等。
第十三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配备专人负责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卫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十四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确保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
第四章服务管理第十五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制度,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贯彻落实,提高服务质量。
第十七条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应当接受规范的服务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第十八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立投诉处理机构,及时处理用户的投诉。
第十九条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用户的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及时改进服务工作。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公共场所安全管理规定一、公共场所须有专人负责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各公共场所结合各自特点,制订出有关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二、公共场所必须保持通道畅通,必须配备相应种类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和设施。
并设置应急通道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器具。
三、公共场所配备的消防器材和设施,必须由专人管理,确保消防器材完好,并掌握所配消防器材和设施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消防器材不得挪用、玩弄和损坏,违者处罚。
四、公共场所必须加强电源管理,切实执行安全用电规定,严禁乱接拉电源,严禁各种违章用电。
严禁超负荷用电,不得擅自拉接临时电线。
五、严密火源管理,切实执行安全用火规定,严禁各种违章用火、玩火。
六、组织大型活动,必须具备各项安全措施,进行安全检查、整改隐患,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执勤人员,做好值勤工作,维持秩序,处理违章或应急事件。
七、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或各类刀具、凶器等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贵重物品、现金、有价证券等要妥善保管,谨防在公共场所丢失、失窃。
八、进入公共场所应文明礼貌,遵守各公共场所的各项规章制度。
严禁在公共场所哄闹、肇事、打架斗殴、偷窃赌博、酗酒、流氓、有伤风化、损坏公私财物等违纪违法行为。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一、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1.本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
2.此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二、定义1.公共区域:包括办公室走道、会议室、卫生间,每天由行政文员进行清扫;2.个人区域:包括个人办公桌及办公区域由各部门工作人员每天自行清扫。
1. 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应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公共区域及个人区域地面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2)保持门窗干净、无尘土、玻璃清洁、透明。
3)保持墙壁清洁,表面无灰尘、污迹。
4)保持挂件、画框及其他装饰品表面干净整洁。
5)保持卫生间、洗手池内无污垢,经常保持清洁,毛巾放在固定(或隐蔽)的地方。
6)保持卫生工具用后及时清洁整理,保持清洁、摆放整齐。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范围与要求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范围与要求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范围与要求
什么是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1987年4月1日国务院发布)是为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而制定的条例。
公共场所包括范围
公共场所是指人群聚集,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社交、休息、娱乐、体育锻炼、购物、餐饮、旅游和居住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七类28种:
1.住宿和交流场所,如宾馆、饭馆、旅店等;
2.净身与美容场所,如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等;
3.文化娱乐场所,如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等;
4.文化交流场所,如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
5.商业活动场所,如商场(店)、书店等;
6.就诊和交通场所,如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等;
7.体育、休息场所,如体育(馆)、游泳场(馆)、公园等。
此外,邮电局、照相馆、银行营业厅、集贸市场等尚未纳入法定监督管理范围,有待今后从立法上修改完善。
公共场所的下列项目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
(一)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
(二)水质;
(三)采光、照明;
(四)噪音;
(五)顾客用具和卫生设施。
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和要求,由卫生部负责制定。
公共场所管理制度范文
公共场所管理制度范文第一条为保障公共场所的安全、秩序和舒适度,规范公共场所的管理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共场所指的是公众经常出入的地点,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酒店、餐厅、公园、图书馆等。
第三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公共场所的正常运营,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第四条公共场所管理主体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公共场所的安全、卫生、秩序和服务质量等事项。
第五条公共场所管理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各项安全措施,并加强对人员、设备和资产的管理与保护。
第六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第八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设立投诉处理机构,及时处理公众的投诉和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第九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定期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施的完好和安全使用。
第十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定期进行卫生清洁工作,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第十一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消防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第十二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安全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三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公共场所的管理和服务。
第十四条公共场所的管理主体应当定期进行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第十五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公共场所管理主体应当依法进行处罚,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公共场所管理主体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S·模板库
第 1 页共 1页公共活动场所使用管理规定
1为提高会议室、活动室、篮球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使用效率,使其使用趋于合理化,特制定本规定。
2公共活动使用场所的使用管理由办公室负责,钥匙由办公室保管。
3公共活动场所内的固定用具、设备、设施由总务部负责检查、维护与管理。
场所卫生清洁与保持工作由保洁员负责,办公室监督、检查以上工作。
4公司的活动室、篮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实行限时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天下午的17:00—21:30和周日的下午。
其他时间,严禁进场活动,以免影响他人工作、休息。
否则处以20元/次的罚款,办公室负责监督、检查。
在公司举行文体联谊活动期间除外。
5办公室负责编制“公共活动场所使用申请单”,各部门在举行会议、进行培训、举办文体活动等活动时须提交申请,方可使用。
如需使用茶具等物品,由主办人凭获批的申请单向总务部申领。
6使用公共活动场所的部门主办人应负责维护场所的用具、设备、设施及室内卫生。
7各部门在会议、培训及其他活动期间如有损坏和丢失用具的情况,应由主办人及时通知总务部,并说明原因。
如属于人为破坏,则由当事人按照原价进行赔偿。
8公共活动场使用完毕后,主办人应及时通知办公室和总务部。
9总务主管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同主办人员一起对全部用具和室内设备设施进行检查。
10本规定由办公室制订,经总经理批准后施行,修改时亦同。
11本规定如有未尽事宜,随时修订。
本规定自发布之时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