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改革开放30年历程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30年历程

改革开放30年历程

1994年夏日,成都的姑娘们身着长裙走在大街上。当年,姑娘们的
这种装扮曾被认为具有大胆、奔放、俏皮的特色。
时光飞逝,到了今天,我们的服装更美丽更多彩 也更有层次。
• 进入了20世纪,改革开放的浪潮进一步 洗涤着人们的视野,此时我们可以感受 得到,在服饰上的改变——我们和世界 的脚步越来越近,直至密不可分!
电脑的改变
手掌大小的袖珍电脑
• 改革开放30周年使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 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 中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思想 观念、生活方式有了根本转变。从露天 电影,到黑白、彩色电视,到电脑,引 起的文化传媒的变革,足以折射出文化 事业发展变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流行音乐 文化发展的30年
• 请欣赏80年代代表歌曲《少年壮志不言 愁》
• 请欣赏90年代代表歌曲《小芳》
• 请欣赏当代代表歌曲《我和你》
30年来最特殊的文化事业的 发展
• 高考
下面请欣赏视频资料介绍
露天电影
早期黑白电视
90年代初期的球面彩色电
纯平彩色电视
Hale Waihona Puke 等离子电视纤薄轻巧的液晶电视
袖珍迷你的掌上电视
电脑的发展与普及
• 20世纪末,拥有电脑(电子计算机), 已不是神秘的事情。台式电脑,笔记本 电脑。现在的社会,人人离不开电脑, 事事、处处、时时都有电脑在为人们服 务。真正是电脑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未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 发展。
改革开放30周年,在国家发生巨变 的时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也 悄然发生着变化。
• 作为六十年代末的这茬人,更能体会到三十年 的变迁,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这三十年来的变化, 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信息娱乐,不论是思想 观念,还是教育文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 能看到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将近30年的历程了。

3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在这一时期内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且在历史的颠簸前行中,一些东西已经沉淀下来并初步定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廓也开始越来越清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方面做一个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简洁的概念,但它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若干个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把握,比如它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个理想目标,还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实践进程,当然也是一种制度的设计,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的统一,就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单一性的存在,而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它是理论与实践、目标与过程、应有与现有以及活动与制度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其创立者是邓小平。

邓小平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断,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这一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系统阐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形态。

在这些理论中贯彻始终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改革开放30年大事

改革开放30年大事

三十年路线★1978-1992: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中国做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2001:中国市场经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总体开放格局;1996~2000,宏观调控使经济软着陆;2001年,跨入世贸组织大门。

★2001-2008:入世中国腾飞入世5周年盘点,最大的感觉首先是“出人意料”;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奥运会正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0、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1、1993年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2、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3、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1、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29、2007年《物权法》出台30、2007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之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2008年,转眼间,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已走过了30个年头。

回首这波澜壮阔的30年,你会发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也影响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它的出现与发展,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

听妈妈说,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

许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间,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张床或一个大立柜放在房屋的中间,拉上帘子把屋子隔成两间,前面是客厅兼饭厅。

而现在,家庭楼房格局最低档次也是三室一厅。

还有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摇式电话;九十年代,腰间跨着BB机,传呼信号随时呼叫;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征;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不止一个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改革开放把封闭和半封闭的中国带进全球化,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更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

正是30年前的改革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半封闭状态而走向现代文明,正如一度向北的九曲黄河,最终还是向东流入大海,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重新逐步融入世界文明,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日渐成为我们文明中的核心价值。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开辟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推动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初步发展,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使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并将继续发展下去。

30年来的历史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都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一般来说,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指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达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中国全方位崛起的战略道路。

也就是说,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实现崛起和发展。

纵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历程,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证明了确实是一个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开辟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这实际上点明了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实质。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成功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探索被"十年文革"中断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这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

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

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 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30年的时间,可谓弹指一挥间!30年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经历让我触摸到社会前进的脉搏,3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使每一个国人感觉到幸福之门以开启,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

1978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几大方面来讲,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2001年7月13日——对于每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来说,这一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全体委员将投票选举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

就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北京”的名字时,所有的中国人都沸腾了,中国体育人士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一刻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数亿名中国观众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令人激动的一幕,在萨马兰奇确认北京赢得举办资格后,神州大地立刻进入陷入到了狂欢的状态中,在经历了1993年两票之差遗憾不敌悉尼的伤痛之后,北京始终坚持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最终认可。

2008年,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中国、投向北京。

在申奥成功当晚举行的庆祝活动中,数万名首都群众汇聚北京中华世纪坛,“热烈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标语随处可见。

国家主席江泽民也第一时间出席庆祝仪式,并发表了“热烈祝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衷心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们都来参加北京奥运会”等慷慨激昂的讲话,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热情。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饱乃至吃好的问题,这十年里全市农村经济步入较快增长的阶段。

1982年-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从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到延长土地承包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央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给改革初期的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前所未有局面。

据统计,1978年粮食总产量97.9万吨,首次打破建国以来全市粮食产量记录,到1979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6.5万吨。

198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6亿元(产值及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其增幅用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8亿元,牧业产值5.2亿元,农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0%和41.3%。

第二阶段(1989年-2003年),改革确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农村改革的成功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把农村改革引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

因此,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全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2ada802c-715f-11ec-bb13-7cb59b590d7d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人民日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30多年不平凡的岁月。

回顾过去,我们更深切地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取得,都是在老一辈革命家艰辛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也都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

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十二八”重要讲话深刻把握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广阔发展前景、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

很难知道发生了什么。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改革任务艰巨,党和人民经受并克服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我们冷静应对了一系列涉及中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克服了政治、经济和自然领域的困难和风险。

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动荡,或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洪水、大雪等重大自然灾害,历史上罕见的冰冻、地震和SARS等重大疫情,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勇往直前。

尤其是在决定中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这一切,生动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坚决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顺利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达到新水平;努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们成功地贯彻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迈出了重大步伐;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面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大成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

广东改革开放30年大事一、1978年,广东率先进行价格“闯关”.1978年,广州市芳村区最先放开河鲜、蔬菜、塘鱼价格.1981年至1983年,全市蔬菜、塘鱼、水果等价格陆续放开,价格改革几经曲折,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反响很大,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1990年,全省市场调节比重达到86.5%.二、1978年,“三来一补”外贸形式首度出现.1978年,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虎门镇太平手袋厂正式成立.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是中国内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地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同时,“三来一补”成为广东利用外资的典范,后来该模式被全国其他地方广为采用.三、1979年,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1979年1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同意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交通部《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省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2月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召集会议研究落实在蛇口建立我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中国经济重入世界经济大门.四、1979年,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特区成立.1979年7月15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包括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由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五、1979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广州“东湖新村”动工兴建.1979年,东湖新村的开工建设,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个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这个敢于尝鲜的创举撕开了中国住房商品化改革的一个小口,此后无数的中国人通过购买商品房的方式来得到住房,打破了靠单位分配福利解决住房这条单一的路子.接着,深圳等地以多种方式开发建设商品房.六、1979年,广东率先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从1979年之后,广东试行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办法.省对地(市)县在中央对广东实行财政大包干情况下,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省以下相应建立“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一定五年”和“调整部分财政收入上交市的上交办法”等形式.与此前高度集中的财政制度相比,包干制使地方有较大的自主权,更好地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七、1979年,穗港直通车恢复通车.1949年10月14日,穗港直通车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而中止.1979年3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粤港两地签署协议,并于同年4月在广州火车站举行首列穗港直通车的开行仪式.直通车在中断了30年后恢复通车,南面总站迁至红磡站.穗港直通车的恢复,大大方便了香港商人入粤投资和经营,以及两地人员的交往、交流.八、1980年,广东国营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1980年7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确定100户国营工交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试点.年末,扩权试点增加到179户,部分商业企业也加入试点行列.这是广东省在经济管理体制上一个新的重大变革.九、1980年,广东推进流通体制改革.1980年9月30日,省政府印发《关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促进商品生产、搞活市场的十项措施》,推进流通体制的重大改革,对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重生产、轻流通的扭曲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十、1981年,经济特区立法先行.1981年11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授权广东、福建两省人大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12月24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广东省经济特区四项单列法规,即《广东省经济特区入境、出境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广东经济特区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暂行规定》等.十一、80年代初,广东第一代个体户出现.80年代初,容志仁开了一间“容光”饮食店,以一毛钱“学生餐”闯开局面,成为广州市第一代个体户.他以100元起家,靠卖早餐成了广州首批万元户之一.广东因此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早在1980年,广东省工商局就出台了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1982年5月,佛山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个体劳动者协会.20多年过去了,广东的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广东已经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二、1982年,中国第一代农民工首现广东.1982年,中国第一代打工仔、打工妹首先出现在广东.由于广东在全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进一步,经济非常活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开始成为中国打工者首选的地区和中国外来工最密集的地区.社会上盛传“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之语.广东也由此引领了中国第一波外来工浪潮.如今,这股浪潮已经席卷全国.十三、1983年,中国第一个涉外宾馆“白天鹅”在广州落成.坐落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是个标志性符号,它开创了多项“第一”而名震全国——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落成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酒店;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大型中外合作酒店;同时,它还是中国第一家敞开大门允许老百姓参观游览的高级酒店.以“白天鹅”为开端,香港资本开始源源不断进入内地,形成了境内外经济合作的崭新格局.十四、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在深圳公开发行.1983年7月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股份制企业股票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这张股票催生了内地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深宝安.十五、1983年,广东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服务机构.广东最早的人才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星期六工程师”的初级形式出现的,它对当时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随着人才的流动,对传统的人才部门(单位)所有制和统包统配的人事制度带来很大冲击.1983年,省人事部门率先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随后各市县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也相继成立.1987年4月20日,广东省第一个劳务市场——广州市越秀区劳务市场开业.十六、1984年,邓小平视察广东.1984年1月24日~2月5日,邓小平视察广州、深圳、珠海、顺德,对广东改革开放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十七、1984年,广州、湛江被列为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广州、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11月和12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在湛江、广州两个开放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2年,广东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任省长朱森林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将韶关、河源、梅州三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同时将大亚湾、南沙两地区开辟为经济开发区.至此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粤北、粤东北山区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格局.十八、1984年,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开始征费.1984年1月1日,全国第一座实行“以桥养桥”收费还贷政策的桥梁东莞中堂大桥开始征费.依靠“以桥养桥”和由此而来的“以路养路”模式,广东基本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交通不便这一重大瓶颈.十九、1985年,广东推行劳动合同制.1985年3月2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劳动局《关于改革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的意见》,新招收职工推行劳动合同制.从而在政策上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终身雇员制这一“铁饭碗”.二十、1985年,广东率先全国综合改革试点.1985年5月7日,广州、佛山、江门、湛江市进入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列.1987年11月21日,国务院决定广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范围,由原来的17个县市的“小三角”扩大为28个县市的“大三角”.二十一、1986年,我国第一份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政府规范性文件颁发.1986年,深圳市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并在一部分企业中试行,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国营企业股份化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第二年,广东省政府颁布《关于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稳妥进行企业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企业劳动制度和企业领导制度;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等.国营企业从此成为国有企业.二十二、1987年,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改革试点省.198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国家体改委明确广东成为全国唯一的金融体制改革试点省.4月18日,省政府批转《广东省金融体制改革试行要点》.主要内容有:改革信贷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分层次宏观调控体系;加快专业银行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专业银行企业化;开拓和发展资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金融企业等.二十三、1987年,全国首次公开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政府在中国内地首次公开拍卖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拉开广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培育土地市场的序幕.二十四、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4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并于7月3日正式挂牌营业.二十五、1992年,邓小平视察广东并发表“南方讲话”.1992年1月19日至29日,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两市和顺德县就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特别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继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等发表重要讲话.“南方讲话”发表后产生了重大影响,迅速在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二十六、1992年,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2年4月1日,广东省进一步改革粮食购销管理体制,从是日起,全省粮食收购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导价,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价格,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粮票的内地省份.1993年8月27日,广东省政府发出《关于保护和稳定粮食生产问题的通知》,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制度.到1995年,广东粮食产量上升,达到350亿斤,解决了“米袋子”问题.二十七、1992年,广东社保改革在全国最早全面推开.1992年6月10日,广东省政府批转《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这使广东社保改革制度化.从1983年开始,广东着手对“企业办保险”体制进行改革.1984年在部分地方试行国营和城镇集体企业固定职工退休费由社会统筹;1986年,建立国营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89年开始,部分市试行临时工个人养老保险办法;1990年开始,部分市试行固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1992年,建立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制度.广东社保所有改革探索,都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推开.二十八、1992年,全国率先直选村官.1992年6月底,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麻奢乡通过村民一人一票直接选举的形式,选出了该乡(村)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开全国直选乡(村)官先河.1999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直选村官的试点,轰动全国.村委会直选对于实行村民自治,促进民主管理,加快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九、广东掀起“开发区热”.1992年,广东涌起“开发区热”,随后发展迅速,各地纷纷借鉴,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大举措和重要途径.如今,开发区在出口创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济发展中傲然崛起的广州开发区已被人们视为全国开发区建设的典范之一.三十、1993年,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成立.1993年2月8日,深圳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跨地区产权交易机构.三十一、1994年,广东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5月25日,广东省政府批转省体改委、省经委《关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由主要靠放权让利调整为致力于明晰产权的制度创新.8月4日,广东省政府确定广州味精食品厂、深圳华强电子工业总公司等5家企业列为全国100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这是继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后进行的第三步改革.三十二、1995年,广东加快小企业改革步伐.1995年12月1日,省政府转发《关于加快我省小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合并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经营、出售转让、嫁接改造、易地改造、抵押承包、破产拍卖等8种改革形式,加快了小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十三、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996年,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揭开了报业经营集团化新的一页.到1998年,广东新增两家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形成报业集团“三足鼎立”局面.随后,报业集团这种媒体经营模式走向全国,引领新的传媒格局.三十四、上世纪90年代末,新媒体在广东横空出世,走向全国.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着中国人联通彼此和世界的方式.互联网首先在广东寻找到市场的突破口,1997年丁磊于广东创建了网易公司,隔年马化腾创办了“腾讯”.在丁磊的主导下,网易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几乎在同一时段,马化腾开始推出OICQ、QQ,打造出华人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网络.三十五、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召开,至今已成中国科技第一展.自1999年首次举办至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历经十年的发展,以“国家级、国际性、高水平、大规模、讲实效、专业化、不落幕”的特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科技盛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借由高交会搭建而起的高端平台,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阵地.三十六、2000年,江泽民考察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这是江泽民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十七、2003年,CEPA正式签署.CEPA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访问香港,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签署了这一历史性协议.按照协议规定,货物贸易方面,由2004年1月1日起,273个内地税目涵盖的香港产品,只要符合原产地规则,都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随着CEPA的签署和大珠三角战略的提出,广东与港澳经济联系更紧密,粤港合作也进入全新的阶段.三十八、2004年,胡锦涛考察广东时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2004年12月22日,胡锦涛在出席澳门回归祖国5周年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后到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三十九、2004年,广东启动户籍改革,“农转非”将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起,广东户籍改革再掀新篇章.从这年起,广东将陆续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条件成熟的地区取消农业户口.也是在这一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这个打破城乡二元化对立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铺开,公安部的消息显示,目前已有12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统一了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统称为居民户口,实现了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四十、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广东先行一步.广东的义务教育“免费大餐”从2001年开始起步,步步都领先全国.到2007年秋季,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的课本费由政府“埋单”,比全国提早一年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春季开始,广东全面免除全省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至此,全省实现了城乡全免费义务教育.而到2008年秋季学期,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覆盖全国.四十一、2008年,暂住证取消,深圳全面迎来“居住时代”.1984年,暂住证在深圳落地生根,至2008年8月,暂住证在深圳全面“告退”,前后24年.取代暂住证的居住证将“一证多用”,逐步增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教育、金融等多项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持证人员将能享受到一系列的便利服务,包括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等.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深圳再次为全国的户籍制度变革和人口管理提供了一个样本.四十二、2008年,广东产生我国首个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初,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在广东度过10年打工生涯的四川籍打工妹胡小燕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成为我国首个从农民工队伍中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是将人大代表和农民工两种身份合二为一的第一人,广大农民工的生存际遇和身份认定、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寄望通过这个代表找到“发声口”.四十三、2008年,深圳政治体制改革成全国试验田.2008年5月23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外发布《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深圳即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特区深圳也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试验田”.深圳拟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包括:在党内选举中引进竞争机制,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差额选举区长、副区长,条件成熟后进行市长差额选举;部分区人大代表直接竞选;逐步实现各区党政一把手、市政府各部门一把手由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无记名投票推荐人选,票数较高者和自荐、联名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公开演讲和答辩,最终由常委会进行差额票决等.这些措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创新之举.四十四、珠海成为全国首个“全民医保”试点城市.珠海的“全民医保”试点自2007年起筹措,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全民医保制度.其思路是:“小病”治疗免费、“中病”依靠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则通过医疗统筹救助.四十五、宝洁入驻中国,引领跨国企业进驻潮流.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引领下,1988年,宝洁公司在广州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广州宝洁有限公司.这是宝洁公司在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所建立的第一间公司,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闯开一条新路.改革开放至今,国际投资者在广州累积设立了18000多个项目,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广州作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场地,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150家在广州落户.四十六、广州地铁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广州地铁二号线对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是一个崭新的里程碑,它是1997年国家恢复批建地铁项目后中国首条国产化率超过70%的地铁线路.地铁三号线是目前全国最快的地铁,最高时速达到120公里.大学城专线则开创了国内轨道交通采用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的先河,并且是广州市轨道交通的第一条高架线路.广州地铁的兴建标志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地方经济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地方财政实力.四十七、亚洲最大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琶洲展馆)首期占地4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一、二层展厅13个,展示面积约13万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2.2万平方米,于200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是目前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会展中心.自2004年4月第95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同时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两馆分两期举办.琶洲展馆的投入使用,对于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对外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四十八、广东成中国玩具出口最大基地.1988年,世界玩具生产中心经历了从西欧向日本,从日本转向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又从香港转向内地和泰国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玩具出口基地.至今,广东玩具出口占中国玩具出口的6成以上.四十九、广东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努力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2007年底,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号角”,汪洋提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和《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全省上下广泛动员,迅速行动,兴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破除阻碍科学发展、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体制,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五十、广州新白云机场建成,成为中国客运量第二大的机场和国内重要的航空枢纽.2004年7月,广州新白云机场正式完成转场,它也是我国首个按照中枢机场理念设计和建设的航空港.广州新白云机场拥有定期国内航线120多条、国际航线52条,连通国内外140多个城市和地区,成为中国国内顶尖的航空中枢机构.2007年12月,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发送旅客超过3000万名.这使白云机场超过上海浦东机场,成为中国内地客运量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的第二大机场.新白云机场已经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改革开放成果的一张新名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

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

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

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

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

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想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回顾从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情况,真是一脸无奈。

那时接近解放已经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由于国从一穷二白贫困线上走来,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与解放前相比,生活状况的确有了很大改善,但当时生活水平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

普遍物资匮乏,什么东西都供不应求,“千种商品千种票”。

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离开了票无法生活。

那时人们只能节衣缩食,一切只能将就将就,谈不上满足二字,生活窘境,几乎大家都如此。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改革的速变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全国进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二个凡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不断地解放,特别是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全国兴起了持续经济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目前国家空前发展与强大。

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他不说,单说们一家发展情况,足以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新飞跃。

民生的改善在住房方面,我细细的听我爷爷开始说起,30年前一家6口人局促在不到40平方旧厂房里,一家老小起居在一处诸多不便,那时做梦也想要一间房子,然后说起当时20年前单位自建职工宿舍,根据当时政策,家分到一间60平方米三层楼,真是欢天喜地,像是做梦一样。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共5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共5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共5篇)第一篇: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一部快速发展的历史。

党中央在总结我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在“发展观”前面冠之以“科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发展理念。

今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不是别的什么发展观,需要首先问一问,我们的做法是否符合科学精神,是否具有科学态度,是否掌握了科学方法。

科学诞生于西方,进入中国也就一百多年。

古代的中国,有技术、有发明,但没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科学家逐步形成了“为科学而科学,为思想而思想的”的传统和习惯;中国历史上不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但鲜有为科学献身的志士。

科学精神的缺失是中国思想领域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十分重视发展科学事业。

遗憾的是,反右斗争扩大化使科学精神被无情地抛弃。

在大跃进期间,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等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口号。

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丧失了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这些观点论证作注。

“文化大革命”期间,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撅,个人崇拜登峰造极。

这一时期,科学事业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缓慢前行,不时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庆油田的自主勘探开发等,正是其中辉煌的例证。

但在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并没有成为中国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弘扬科学精神成为时代进步的需要。

但是,由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水平比较低,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加上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封建愚昧落后的东西在干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泛起。

在工作中不讲科学甚至违背科学原理和规律行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尽管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某些方面、某些项目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从总体上看,科学创新还很薄弱,科学精神还非常欠缺。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

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

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

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由此引起的议论和争论在所难免。

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

首先,从经济层面来说, 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同时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加入了WTO,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将直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外资进入的部门和行业不断增加。

挑战是中国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改革的步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部分产业在世界经济的浪潮的冲击下会显得不堪一击,某些企业存在倒闭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部分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国文化事业迎来一个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春天;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需要和可能;经济体制改革为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

最后,从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谈,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和经验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集体领导带领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改革带来了中国的深刻变化,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繁荣与发展。

改革使中国的僵化体制不断被打破,开放使封闭的大门被推开,世界的空气徐徐吹进中国,神秘的中国面纱被揭开,自此中国走上了一条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开放大道。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历程让我们感到激动自豪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冷静看待中国发展中的成绩,准确判断我们面临的国内国际挑战与压力,居安思危,坚定中国的正确道路与前进的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1976年10月中国在政治上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遭到破坏。

从经济方面看,文革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

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

从与世界其他国家对比的角度看,而这时的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这个浪潮涉及国家之广泛、涉及领域之全面、持续时间之长久,都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

这是许多国家抓住机会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

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甚至落后于亚洲新兴的“四小龙”。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周期1980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掀开了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新篇章。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革和发展的周期。

本文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的转折点和取得的成就。

一、初期改革的起步阶段(1980-1992)在改革的最初阶段,中国政府主要以农村经济改革为重点。

1978年,中国启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并在农村地区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活力。

同时,中国还开放了一些经济特区,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入。

1980年代,中国经济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

这一阶段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国有企业减少了对经济的控制,私营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

这些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二、进入高速增长期(1992-2007)1992年,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措施,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持续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

随着外贸的扩大和外资的引入,中国经济迅猛增长,GDP增速长期保持在两位数水平。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中国的出口也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

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上的提升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三、转向新经济增长模式(2008-至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包括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等。

这些政策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同时,中国开始转向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强对创新和科技的重视。

中国政府推动了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由以出口为驱动转向以内需为主导。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成就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动,象征着国家试图寻求更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注重效率的活力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人本民生为主导,使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进入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成就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成就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7年上升到246619亿元,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成就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了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3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72534亿元。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148万人。

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成就五:交通发展日新月异1980年以后,我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多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百姓健康而发展的房山区卫生事业(房山区卫生局)概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房山区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最突出的成绩是实现了卫生资源与居民健康水平同步快速增长。

2007年,全区共有公立卫生机构(包括区属卫生机构、驻区中央市属厂矿医院及社团医院)53个、卫生人员5956人,包括卫技人员4401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1572人、执业助理医师178人、注册护士1561人;医院床位4730张,业务用房45.94万平方米,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629件,固定资产8.9亿元。

按全区户籍人口75.8万计算,千人口拥有医生2.31人、护士2.06人、病床6.24张,居民就医难、住院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事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7年),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房山县、燕山区合并建立房山区,为改革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1988——2002年),从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乡镇卫生院、防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启动“新三项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急救、老年康复体系)到房山区被评为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区,为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阶段,积极探索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从完善“新三项建设”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新世纪跨越式发展阶段,创新机制、体制、制度,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十年间,区属卫生机构由38所调整为36所,其中区级医院由2所发展到4所,乡镇卫生院由31所撤并为20所,其它卫生机构由5所增加到12所。

由于行政区划变动,1987年房山县、燕山区“两山”合并后,组建房山区卫生局和房山区燕山文卫分局,负责全区卫生行政管理;房山区卫生局前身为1973年建立的房山县卫生局,现辖属31个医疗卫生机构;燕山文卫分局前身为1984年建立的燕山区文化文物局和燕山区卫生局,现辖属5个医疗卫生机构。

随着撤乡并镇,1992年撤消六渡、黄山店2所卫生院,1994年长操、班各庄卫生院合并设立佛子庄卫生院,2004年岳各庄、坨里、窑上、南召、交道、葫芦垡6所卫生院分别并入韩村河、青龙湖、琉璃河、窦店、长阳卫生院,官道卫生院更名为良乡镇卫生院。

由于卫生系统功能升级的需要,1982年撤消城关卫生院建立中医医院,1996年撤消妇幼保健所建立妇幼保健院,1979年建立结核病防治所,1980年建立输血站,1993年建立精神卫生保健院,2001年房山卫校更名为“北京市房山区社区服务与管理职业学校”。

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2001年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撤消卫生防疫站,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药检所划归区药品监督管理分局隶属。

区属卫生资源快速增长。

2007年与1978年相比:区属卫生人员(包括燕山文卫分局所属)由1402人增加到4064人,增长189.87%;其中卫生技术人员由1128人增加到3020人(包括执业医师1132人、执业助理医师130人、注册护士1045人),增长167.73%。

高级职称人员由24人增加到237人(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评定始于1988年),增长887.5%;中级职称人员由70人(1979年统计数字)增加到1244人,增长1677.14%。

医院病床由632张增加到3194张,增长405.38%。

万元以上医疗设备由不足10件增加到2102件。

固定资产由546万元增加到71300万元,增长12958.61%。

建筑面积由30910平方米增加到305500平方米,增长888.35%。

卫生资源的快速增长,源于卫生投入的快速增加。

卫生事业费由174.4万元(1980年统计数字)增加到2007年的26230万元,增长149.4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基本建设总投资70705.1万元,开工面积29.37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23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占区属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建筑面积的79.33%。

其中:1978年至1987年10年间,投资767.1万元,建筑面积3.112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占30年总和的1.08%、10.595%,主要是完成县第一、第二医院和中医院、卫生学校等扩建项目;1988年至2002年15年间,投资10938万元,建筑面积5.452万平方米,分别占其总量的15.47%、18.56%,重点实施乡镇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三项建设”,启动医疗急救、社区卫生、老年康复体系“新三项建设”,及良乡医院病房楼建设;特别是2003年以来五年间,卫生基本建设进入跨越式快速发展新阶段,投资5.9亿元(包括设备投资8904万元),建筑面积20.8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15.6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占30年总和的83.45%、70.845%,分别是前25年的5.04倍、2.43倍。

医疗条件的改善,促进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2007 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期望寿命由66.85岁增加到78.74岁,增长11.89岁;其中男性由65.98岁增加到75.93岁,增长9.95岁;女性由67.71岁增加到81.76岁,增长14.05岁。

传染病发病率由964.8/10万下降到444.79/10万,孕产妇死亡率由247/10万下降到22.31/10万,婴儿死亡率由61‰下降到6.69‰。

主要成效与做法实施“123”工程,即以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加强卫生队伍和卫生体系两项建设,突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振兴中医药事业三项重点,是贯穿改革开放三十年卫生事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建立起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新农合”撑起农民医疗保障一片天房山区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经历二十世纪70年代初期的全面兴起、80年代的整体滑坡、90年代后期的再度启动,以及2003年10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的整体推进,几经反复、波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龙乡大地。

1970年,房山区(当时为房山县)458个生产大队全部建立了合作医疗站,配备了经过短期培训的赤脚医生(即乡村医生),实行“村办村管,群众办医办药”,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1995年房山区被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确定为全国7省14县合作医疗试点单位;1996年周口店、窦店、韩村河(原东营乡)3乡9村启动“村办乡管”合作医疗试点;2001年全区农民参合率达到93%,人均筹资水平11.2元,受益人口1642人次,每人次大病补偿1173元,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新农合”以不同于“旧农合”的奋斗目标、筹资机制、补偿水平、管理模式,撑起农民医疗保障一片天,2006年被评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区县。

【参合率稳步提升】农民对新农合的态度实现了由“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根本性转变。

2008年,参合率由2004年的65.6%提高到100%,参合人数由285860人增加到404818人,实现应入尽入。

【筹资水平持续增长】为了化解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筹资难问题,建立“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的筹资增长机制,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以及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个人出资部分由区财政负担,村级支持资金不纳入区统筹。

2004年以来四年间,全区累计筹集资金16122.8万元,其中政府补助12314.05万元,占76.38%。

2007年与2004年相比:人均筹资由58元增加到210元,筹资总额由1671.22万元增加到8297万元,其中政府补助由71.21%增加到81%。

2008年人均筹资320元,筹资总额12954万元,其中政府补助占87.5%。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今后两年人均筹资年递增100元,到2010年达到520元,是2004年筹资标准的8.97倍,是2001年“旧农合”筹资标准的46.43倍。

【保障水平迅速提高】2004年以来四年间,参合农民享受补偿资金14339.9万元,补偿门诊和住院41.7万人次,其中获5000元以上补偿的4313人次,10000元以上的1549人次,20000元以上的372人次。

2007年与2004年相比:参合农民享受大病住院补偿由3391人次增加到30981人次,增长813.62%;住院平均报付率由11.8%提高到49.2%,增长37.4个百分点;参合农民实际报销由765万元增加到7726万元,增长909.93%;门诊费用补偿比由0提高到11.5%;受益家庭由2%增加到98%。

2008年,住院平均报付率可达到50%以上,门诊平均报销比例达到40%以上,住院最高封顶达到20万元。

【区办区统筹保障资金运行安全】实行区办区统筹、区乡两级管理模式,强化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年度专项审计制度,区、乡、村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报销发放情况,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建立医疗机构初审、乡镇复审、区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终审的三级审核制度,对大额报销单据用药、诊疗及收费合理性定期分析评估,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

在全市首创“1+1”收支平衡调控机制,即在资金支出方面留有余地,每年年底根据资金结余情况给予住院参合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二次补偿,2004年至2007年二次补偿资金支出1419.1万元,既避免了资金风险,又促进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

2007年3月,率先在全市启动门诊和住院专网直报系统,实现门诊随诊随报、住院出院即报,有效解决了农民报销难的问题。

二、社区卫生服务开启“医改”新篇章1978年以来,是卫生改革与时俱进的三十年。

1980年至1991年,相继实行联奖责任制、经济承包责任制、综合目标责任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拓展自我生存发展空间,重点解决卫生服务效率偏低、医疗补偿不足的问题。

1983年放宽私人开业界限之后,1997年发展社区医疗门诊,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多种形式办医格局。

1991年卫生院实行区、乡两级管理,1996年至2003年引进社会赞助资金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房山儿童康复中心、佛子庄卫生院、史家营卫生院,调动各方面发展卫生事业的积极性,重点解决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

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房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意见》(京房发【2007】1号),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医改”新方案的突破口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致力于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与看病贵这一社会热点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凸显政府主导作用】2005年以来,投资3.5亿元,转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4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10个,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