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功能下的史学普及析明代纲鉴史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赫。除了冯梦龙为崇祯年间的贡生出身之外,余者 17 人皆为进士出身,且皆名噪一时,为世人所熟知景仰。 从这些标注的著者中进士的年份来看,除了 5 人为嘉靖年间进士( 唐顺之、张居正、汪旦、郭子章与王世贞) 外,余者 12 人皆为万历年间的进士。这些进士之中的翘楚被题注在纲鉴史书上,对梦想着科举成功的士子 们的影响力是不言自喻的。同时,这些著者生活年代的相近性也证明了纲鉴史书著作的盛行时期即在嘉靖 至万历年间,万历年间为其著作出现的高峰期。二是纲鉴史书篇幅较为短小精悍。除了叶向高《鼎锲叶太 史汇纂玉堂纲鉴》72 卷、汤宾尹《汤睡庵先生历朝纲鉴全史》70 卷及乔承诏《鼎锲献荩乔先生纲鉴汇编》91 卷外,其余书籍大多集中于 20 至 40 卷的篇幅之间,甚至短者只有 12 卷。这种短小精编版的史书大大减轻 了人们阅读史书的压力。从应对科举的士子角度来看,上述两种特点是很有诱惑力的。纲鉴史书既有科举 成功人士著书的权威性,又因篇幅短小而具有阅读的简洁性,这两大特点为纲鉴史书的流行奠定了极好的先 天基础。
2012 年第 7 期 总第 203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7 General No. 203
科举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的史学普及: 析明代纲鉴史书
左桂秋
( 临沂大学 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纲鉴史书兴起于隆庆年间,盛行于万历年间。适应科举需要而产生的纲鉴史 书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和明确的为科举服务的主旨。它在明中叶以后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 其影响上至帝王大臣,下至百工村妇,甚至还流传至国外。同时,纲鉴史书的内容还被其他书 籍所引用、论证。纲鉴史书的这种影响力典型地体现出它的史学普及功用。
除了上述题注为明代儒学大家所著录的纲鉴史书外,在明代地方史志中亦记载着一些纲鉴史书,如: 明 代嘉靖年代进士张淮著有《纲鉴集要》①、万历举人王升著有《纲鉴读要》②、明代广州府南海县的崇祯年间举 人冯光璧著有《纲鉴贯珠录》③、明代台州林天爵著有《纲鉴补注》④,等等。这些史书有些已经佚亡,但其共 同的特点仍然是著者都具有相同的科举经历。
[关键词] 明代; 纲鉴史书; 科举; 史学普及 [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145[2012]07 - 0042 - 04
纲鉴史书是明代中期出 现 的 将 司 马 光 的《资 治 通 鉴 》与 朱 熹 的《资 治 通 鉴 纲 目 》合 抄 到 一 起,并 以“纲 鉴”为其名的一种史书。它兴起于隆庆年间,盛行于万历年间。适应科举需要而产生的纲鉴史书在明中叶 以后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发挥出比较显著的史学普及功用。
一、科举功能下的明代纲鉴史书之特点 纲鉴史书产生并兴盛于明中叶是有其历史缘由的。明代学者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朱熹的《资治通 鉴纲目》在史学上的重要地位是有着共识的。“今之学者穷年累月无他求,守温、朱两先生之书而史学之大 备而无阙。”① 但是《资治通鉴》是一部 294 卷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纲目》亦有 59 卷,二者加起来共有 353 卷的长度。因此,这两部书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读而通之,且于经纶康济有所资籍效果的。而最为快捷 有效地阅读这两部史书的办法,莫过于将它们合抄到一部书中。合二书之精华且篇幅相对较少的“纲鉴”史 书便顺应这一历史需要而产生。 据称,纲鉴史书的始作俑者为嘉靖年间的明代大儒唐顺之,“纲、鉴二书,古未有合编者。合之,自荆川 唐老师始。”② 纲鉴史书的产生顺应了人们希望阅读简易且权威的史书的心理。标榜着“为举业家祈捷径”, 服务于科举士子的明代纲鉴史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 一) 纲鉴史书于嘉、万年间盛行一时 纲鉴史书自嘉靖年间产生后,迅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纂修者不断。刊刻于万历年间的题名张鼐所撰的 《纲鉴白眉》在其凡例中称“历代纲鉴之刻,近纂修者不啻百种。”③ 考察这些书目,从纲鉴史书的题名著者的 背景及身份来分析,可以发现两个特点: 一是著者多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著者皆科举出身且名声显
收稿日期: 2012 - 02 - 20 作者简介: 左桂秋,临沂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①程元初《历代二十一传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②袁黄《袁先生合编大方资治纲鉴补凡例》,《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1997 年版。 ③据《中国古籍善本目录》,今尚存明代的纲鉴体史书,有: 唐顺之《新刊古本大字合并纲鉴大成》46 卷、张居正《刻注解标题历朝鉴纲论 抄》12 卷、王世贞《纲鉴大全》39 卷、王世贞《凤洲纲鉴》39 卷、王世贞《镌王凤洲先生会纂纲鉴历朝正史全编》23 卷、王世贞《王凤洲先生纲鉴 正史全编》24 卷、王世贞《重订王凤洲先生纲鉴会纂》46 卷、王世贞、郭子章《纲鉴标题要选》12 卷、王锡爵《新刊史学备要纲鉴会编》48 卷、王锡 爵《新刊史学备要史纲统会》23 卷、孙矿《历朝纲鉴辑要》20 卷、冯锜《鼎锲纂补标题论策纲鉴正要精抄》20 卷、李廷机《新刻九我要太史编纂古 本历史大方纲鉴》39 卷、叶向高《鼎锲叶太史汇纂玉堂纲鉴》72 卷、袁黄《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补》39 卷、焦竑《新锲国 朝三元品节标题纲鉴大观纂要》20 卷、汤宾尹《汤睡庵先生历朝纲鉴全史》70 卷、张鼐《新鎸张太史注释标题纲鉴白眉》21 卷、陈臣忠《纲鉴要 编》24 卷、乔承诏《鼎锲献荩乔先生纲鉴汇编》91 卷、顾锡畴《纲鉴正史约》36 卷、汪旦《新刊翰林考正纲目通鉴玉台青史》17 卷、冯梦龙《纲鉴 统一》39 卷。
关于明代纲鉴史书的编纂与出版发展规律,王重民先生认为“此类《纲鉴》之纂修,评注方面,在嘉靖、万 历期间,由简而繁,万历末年,达于顶点。天启、崇祯,又由繁趋简。”⑤总之,纲鉴史书自嘉靖年间出现后,各 种著者、版本的纲鉴史书如泉涌般出现。题注著者相同的科举出身及显赫的社会地位为纲鉴史书打造了一 层迷人的光环,吸引着科举士子们的目光; 而绝对数量上的增多则体现出纲鉴史书在嘉、万时期风行一时。 这种著述、刊刻纲鉴史书的潮流本身就意味着史学知识的流行与普及。
赫。除了冯梦龙为崇祯年间的贡生出身之外,余者 17 人皆为进士出身,且皆名噪一时,为世人所熟知景仰。 从这些标注的著者中进士的年份来看,除了 5 人为嘉靖年间进士( 唐顺之、张居正、汪旦、郭子章与王世贞) 外,余者 12 人皆为万历年间的进士。这些进士之中的翘楚被题注在纲鉴史书上,对梦想着科举成功的士子 们的影响力是不言自喻的。同时,这些著者生活年代的相近性也证明了纲鉴史书著作的盛行时期即在嘉靖 至万历年间,万历年间为其著作出现的高峰期。二是纲鉴史书篇幅较为短小精悍。除了叶向高《鼎锲叶太 史汇纂玉堂纲鉴》72 卷、汤宾尹《汤睡庵先生历朝纲鉴全史》70 卷及乔承诏《鼎锲献荩乔先生纲鉴汇编》91 卷外,其余书籍大多集中于 20 至 40 卷的篇幅之间,甚至短者只有 12 卷。这种短小精编版的史书大大减轻 了人们阅读史书的压力。从应对科举的士子角度来看,上述两种特点是很有诱惑力的。纲鉴史书既有科举 成功人士著书的权威性,又因篇幅短小而具有阅读的简洁性,这两大特点为纲鉴史书的流行奠定了极好的先 天基础。
2012 年第 7 期 总第 203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7 General No. 203
科举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的史学普及: 析明代纲鉴史书
左桂秋
( 临沂大学 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 纲鉴史书兴起于隆庆年间,盛行于万历年间。适应科举需要而产生的纲鉴史 书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和明确的为科举服务的主旨。它在明中叶以后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 其影响上至帝王大臣,下至百工村妇,甚至还流传至国外。同时,纲鉴史书的内容还被其他书 籍所引用、论证。纲鉴史书的这种影响力典型地体现出它的史学普及功用。
除了上述题注为明代儒学大家所著录的纲鉴史书外,在明代地方史志中亦记载着一些纲鉴史书,如: 明 代嘉靖年代进士张淮著有《纲鉴集要》①、万历举人王升著有《纲鉴读要》②、明代广州府南海县的崇祯年间举 人冯光璧著有《纲鉴贯珠录》③、明代台州林天爵著有《纲鉴补注》④,等等。这些史书有些已经佚亡,但其共 同的特点仍然是著者都具有相同的科举经历。
[关键词] 明代; 纲鉴史书; 科举; 史学普及 [中图分类号]K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145[2012]07 - 0042 - 04
纲鉴史书是明代中期出 现 的 将 司 马 光 的《资 治 通 鉴 》与 朱 熹 的《资 治 通 鉴 纲 目 》合 抄 到 一 起,并 以“纲 鉴”为其名的一种史书。它兴起于隆庆年间,盛行于万历年间。适应科举需要而产生的纲鉴史书在明中叶 以后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发挥出比较显著的史学普及功用。
一、科举功能下的明代纲鉴史书之特点 纲鉴史书产生并兴盛于明中叶是有其历史缘由的。明代学者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朱熹的《资治通 鉴纲目》在史学上的重要地位是有着共识的。“今之学者穷年累月无他求,守温、朱两先生之书而史学之大 备而无阙。”① 但是《资治通鉴》是一部 294 卷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纲目》亦有 59 卷,二者加起来共有 353 卷的长度。因此,这两部书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读而通之,且于经纶康济有所资籍效果的。而最为快捷 有效地阅读这两部史书的办法,莫过于将它们合抄到一部书中。合二书之精华且篇幅相对较少的“纲鉴”史 书便顺应这一历史需要而产生。 据称,纲鉴史书的始作俑者为嘉靖年间的明代大儒唐顺之,“纲、鉴二书,古未有合编者。合之,自荆川 唐老师始。”② 纲鉴史书的产生顺应了人们希望阅读简易且权威的史书的心理。标榜着“为举业家祈捷径”, 服务于科举士子的明代纲鉴史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 一) 纲鉴史书于嘉、万年间盛行一时 纲鉴史书自嘉靖年间产生后,迅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纂修者不断。刊刻于万历年间的题名张鼐所撰的 《纲鉴白眉》在其凡例中称“历代纲鉴之刻,近纂修者不啻百种。”③ 考察这些书目,从纲鉴史书的题名著者的 背景及身份来分析,可以发现两个特点: 一是著者多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著者皆科举出身且名声显
收稿日期: 2012 - 02 - 20 作者简介: 左桂秋,临沂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①程元初《历代二十一传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②袁黄《袁先生合编大方资治纲鉴补凡例》,《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 1997 年版。 ③据《中国古籍善本目录》,今尚存明代的纲鉴体史书,有: 唐顺之《新刊古本大字合并纲鉴大成》46 卷、张居正《刻注解标题历朝鉴纲论 抄》12 卷、王世贞《纲鉴大全》39 卷、王世贞《凤洲纲鉴》39 卷、王世贞《镌王凤洲先生会纂纲鉴历朝正史全编》23 卷、王世贞《王凤洲先生纲鉴 正史全编》24 卷、王世贞《重订王凤洲先生纲鉴会纂》46 卷、王世贞、郭子章《纲鉴标题要选》12 卷、王锡爵《新刊史学备要纲鉴会编》48 卷、王锡 爵《新刊史学备要史纲统会》23 卷、孙矿《历朝纲鉴辑要》20 卷、冯锜《鼎锲纂补标题论策纲鉴正要精抄》20 卷、李廷机《新刻九我要太史编纂古 本历史大方纲鉴》39 卷、叶向高《鼎锲叶太史汇纂玉堂纲鉴》72 卷、袁黄《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补》39 卷、焦竑《新锲国 朝三元品节标题纲鉴大观纂要》20 卷、汤宾尹《汤睡庵先生历朝纲鉴全史》70 卷、张鼐《新鎸张太史注释标题纲鉴白眉》21 卷、陈臣忠《纲鉴要 编》24 卷、乔承诏《鼎锲献荩乔先生纲鉴汇编》91 卷、顾锡畴《纲鉴正史约》36 卷、汪旦《新刊翰林考正纲目通鉴玉台青史》17 卷、冯梦龙《纲鉴 统一》39 卷。
关于明代纲鉴史书的编纂与出版发展规律,王重民先生认为“此类《纲鉴》之纂修,评注方面,在嘉靖、万 历期间,由简而繁,万历末年,达于顶点。天启、崇祯,又由繁趋简。”⑤总之,纲鉴史书自嘉靖年间出现后,各 种著者、版本的纲鉴史书如泉涌般出现。题注著者相同的科举出身及显赫的社会地位为纲鉴史书打造了一 层迷人的光环,吸引着科举士子们的目光; 而绝对数量上的增多则体现出纲鉴史书在嘉、万时期风行一时。 这种著述、刊刻纲鉴史书的潮流本身就意味着史学知识的流行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