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世界与均质世界—析杨光先和南怀仁的天文学争论
清朝的三个故事
清朝的三个故事清朝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
那你知道清朝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的故事:对西学情有独钟的康熙康熙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繁荣阶段。
康熙皇帝雄才大略自是众所周知,其不盲目排外,闭关自守,有意识地吸收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并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奖励研发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更是被后人称道。
在中国古代庞大的帝王队伍里,他是唯一一位认真学习西学的皇帝。
而在他之后的几位皇帝,均将西学视为洪水猛兽。
这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康熙并没有将自己学习西学的精神延续下去。
那么,他既然那么努力学习西学,又取得了很多成绩,从西学中,他又看到了西学的科学之处,他为什么不将这种认识传给后来的子孙呢?他为什么要学习西学呢?1.杨光先反教案事情还需从1665年说起,这一年,清廷发生了一件事,看似很小,但却对康熙触动很大。
历史把这件事称为“杨光先反教案”。
从历史对杨光先的记载来看,他年轻时就喜欢好强斗狠。
崇祯时,他来到京师,抬着棺材到阙下,上疏弹劾大学士温体仁,朝野称其为奇人。
明朝灭亡,他跑到江南,后又旅居京师。
顺治时,他在钦天监任职。
此人对西方的天文历法全凭感知,但他却是个爱国人士。
面对当时西方教士在朝中担任重职,特别是钦天监的重职,他忧患意识顿起。
他上疏顺治,认为《时宪历》封面不当题“依西洋新法”五个字,以此来攻击当时的天主教徒、钦天监正汤若望。
可此次上疏却如泥牛入海,原因是顺治帝对汤若望很宠幸。
到了康熙三年,杨光先再次上疏朝廷,认为这个外国人是混蛋,他骨子里肯定有着不可告人的勾当。
他举例说,汤若望的《时宪历》只推到二百年就没了,意图大大的坏了,这是让大清只存在二百年啊!他随后宣称:“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在他的统治下,清朝出现了盛世局面。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笔记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笔记摘要:一、前言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背景1.宇宙观念的演变2.科学家们的争论三、旷世之争的主要内容1.地心说与日心说2.恒星演化与宇宙起源四、旷世之争的影响1.科学发展的推动2.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深入五、结论正文:【前言】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过许多关于宇宙观念的争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揭示这场旷世之争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对人类认识宇宙的深远影响。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背景】【宇宙观念的演变】自古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对宇宙的观念不断演变。
早期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
这一观点在古希腊时期由哲学家阿里士多德提出,并在中世纪时期被基督教所接受。
【科学家们的争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地心说提出质疑。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尼古拉·哥白尼,他在16 世纪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这一观点引发了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也成为了现代天文学的开端。
【旷世之争的主要内容】【地心说与日心说】地心说与日心说是旷世之争的核心内容。
地心说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日心说则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
这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以日心说的胜利而告终,它推翻了地心说,并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恒星演化与宇宙起源】在旷世之争中,恒星演化和宇宙起源也是重要的议题。
科学家们通过对恒星的研究,揭示了它们的演化过程,从而为宇宙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宇宙探索提供了方向。
【旷世之争的影响】【科学发展的推动】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争论使得科学家们开始更加重视实证主义,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科学界的主流。
同时,旷世之争也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动力。
山东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山东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天文学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人类对天体、天象认识和研究的历史,以历史上的世界模型、天文仪器、天文观测等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科学水平的发展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但事实证明,如果仅仅从知识发展史的角度,把天文学史的研究目标放在对历史上天文学知识“科学性”的挖掘与论证上,就会使这一领域的工作产生很大局限性,也难以产生更大的知识效应。
其实,与一般科学门类一样,天文学也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从文明史角度探讨天文学历史就十分必要。
首先,天文学是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的自然知识类别之一,自然会成为早期文明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谈到“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时,恩格斯把天文学作为最早出现的自然科学部门:“首先是天文学——单单是为了定季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绝对需要它。
”尽管恩格斯在这里只举了“定季节”的例子,但他关于天文学知识是最早形成体系的自然知识的这一判断却是合理的。
因为,认识时间和空间的一些基本秩序和规律,以此来安排自己的各种活动,这无疑是早期文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
很难想象,在年月日时不分、东西南北不排的情况下,一个文明会怎样对自己的社会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
其次,尽管今天所说的天文学一词源于希腊名词“星”和“规则”或“认识”的组合,但这并不是说在希腊人之前没有天文学,更不是说在希腊之外就没有天文学。
由于其重要性,天文学在世界各大文明中都得到系统发展,从而成为这些文明发展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作者简介
关增建(1956— ),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 年毕业于中国科 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 年破格晋升 教授,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 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 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
第四章
课堂小结
内容总结
本文探究了中国天文学上浑盖之争的起源、经过、 成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分析总结了浑盖之争重视实际 校验的优秀传统。浑盖之争没有受到政治和宗教迫害的 良好学术氛围,为当今科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榜样。
写作特点
(1)语言简练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通俗,也不像文言文那样过于深奥 。文言文与白话文互为注解,令文章深刻而不失简洁,风趣而不失严肃,琐碎中传递着 思考,平实中蕴藏着哲理。
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 孔子、曾子 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
不动
①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②宣夜”说
郗萌(记载 着)
日月星辰自由漂浮在虚空中 ,它们之间相互独立,没有 联系
①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 ②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
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 ,是人类进一步认识宇 宙的一个新起点
第一章
整体感知
解题
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第三讲“古代的科学技 术”,略有删改。
“天文学上”框定了争论的范围,“旷世之争”点 明了争论时间之久,“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在文中主 要指“浑盖之争”。
补充资料
“地心说”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 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 士多德完善,又经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成。该学说 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 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 落向地面。
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中的汤若望及“历案”
第28卷第1期2015年2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8No.1Feb.2015收稿日期:2014-12-02作者简介:夏秋(1991-),女,河南信阳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圣经文学、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关系方向)研究。
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中的汤若望及“历案”夏秋(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汤若望及“历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和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汤若望极力为自己构建了“宫廷天文学家”的身份,但这与他“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冲突,并成为“历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汤若望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冲突,凸显了异质文化交流中文化冲突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汤若望;中西文化;历案之争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5)01-0028-041619年,汤若望受耶稣会派遣来到中国传教,奉行利玛窦等人确立的“智力传教”等策略,以其在天文历法和仪器等方面的贡献,逐步在中国站稳脚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担任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
在职期间,他深受顺治皇帝的倚重,被册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是明清时期继利玛窦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传教士。
1664年前后在其身上发生的“历案”之争,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具研究价值的事件之一。
众所周知,这场发生于清康熙初年、震惊朝野、波及中外的案件,始于历法之争,进而扩大为政治事件,最终酿成一桩冤案,其实质是中西双方在科学与传统上的一场文化之争。
中国传统士大夫杨光先以布衣之身率先发动了对西方宗教和历法的持久的全方位攻击,一方面指责基督教教义的悖理之处,坚称其为邪教;另一方面积极参劾汤若望等人制作的西洋历法的种种谬误及主持时宪局期间所犯的错误,最终,在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以杨光先为代表的传统士大夫势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给予了传教士们沉重的一击———汤若望被判死刑(后因地震释放,但不久病逝);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被判充军;李祖白等五名中国官员被处死。
精品解析:人教版2019届高三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解析版)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单选题1. 据载,清朝初年尝用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员)的激烈反对,康熙便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结果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误差不断,杨随后被革职。
下列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A. 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落后于世界B. 康熙帝显然不信任朝廷中的汉族官员C. 康熙帝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D. 杨光先是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清朝初年尝用西方历法”“康熙便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即能够体现C项。
A项“落后于世界”,材料主旨无从体现;B项“不信任朝廷中的汉族官员”,明显具有片面性;朝官员杨光先观念比较传统和保守,不接受西方近代科技,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描述。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康熙2. CCTV-2《鉴宝》节目展出一幅名画,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应,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这种画具有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特征。
下列绘画作品的特征与该幅名画相同的是A. 《人物驭龙图》B. 《洛神赋图》C. 《墨梅图》D. 《步辇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应,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
这种画具有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人画的风格,A是帛画,BD是人物画,故本题答案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文人画【名师点睛】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ppt课件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框定争论范围
点出争论时间之久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旷世之争指的是什么?
开头: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
扣人心弦。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②地 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 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 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小结
主旨概括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 构的几种主要学说,分析了“浑盖之争”的影响、意义、特点及其 所体现的科学原则,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指出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向读者普及了中国古代天 文学方面的知识,表达了对古人的智慧和探究精神的赞美之情。
“浑盖之争”的特点
①争议延续时间长,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 ②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 ③注重以实际测量的方式进行检验。 ④影响深远,成就丰富。 ⑤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
西汉末年 扬雄、桓 谭
东汉 王充
宇宙结构不同,测量仪器方法 《太初历》出,浑天说胜出 均不同
从观测理据、数理结构批驳“盖 《难盖天八事》,浑天说胜
天观点 击中浑天说软肋
晋 葛洪
针对王充提出“横破镜”依据
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南北朝 何承天 南宋 朱熹
观测角度,太阳从水中出没问 题
论的宇宙结构学说,虽然有明显的局 讲究分寸。
限性,但其理论有合乎科学的因素。
浑天说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软肋”形容浑天说具有明显的缺陷。
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 “从观测的角度”指出浑天说的正确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文赏析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文赏析原文呈现①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扣人心弦。
【1】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①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
【2】层解:第一部分(第1段),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引出“浑盖之争”。
名师圈点:①托勒密(约90—168):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地心说代表人物。
他认为地球居中央不动,日月星辰均环绕地球运行。
这一学说在天文学界占统治地位1300余年之久,后为日心说取代。
名师赏评:【1】开宗明义,将浑盖之争放在中西天文学史的大背景下讨论。
【2】由西方“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自然地引出中国天文学史上的“浑盖之争”,“对宇宙结构的认识”,限定了范围,间接说明了“浑盖之争”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
②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3】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一开始,人们主张“天圆地方”,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
【4】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曾子并不否认“天圆地方”说的存在,但他认为那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
他引述孔子之语,把“天圆地方”说成是“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即天所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属于“圆”,转动不休;地遵循的规律在性质上则属于“方”,安谧静止。
【5】孔子师徒的说法,固然可以弥补“天圆地方”说在形式上的缺陷,但这种修补却也使该说丧失了作为一种宇宙结构学说而存在的资格,因为它所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了。
明清之际天文学争论中的两种文化
-
i
rc
u ms t an c e R ob e r t B o yle
:
*
s L
it
e
ra r
y
T ech
no l o gy
.
So c
i
a l S t u d i e s o f S c i en c e
,
98 4
.
1
4
:
48
5 20
.
2 32
对 于 科学 知 识 的理解
中
, ,
它代 表 的 是 作 者 在 当 时 的 语 境 下
是
一
个 整体
、
;
它 与 实 证 主 义 研 究 的 不 同 点在 于 回 到 历 史 截 面
,
从 知识
、
宗教
、
社会 制度
形而 上 学 观 念 等 综 合 的 大 历 史 观 中 重 构 这 段 争 论
关 于这 段 争论
以往 的 实 证 主 义 研 究 方 法 下 大 多 采 用
“
理 性重 构
,
”
模式
,
即
在 立足 于 当 代 已 知 的 天 文 学 知 识 并 据 此判 断 争论 结 局 的 前提 下
败 双方 作 出 说 明 和 解读
。
来 对 科 学理 论 的 成
,
而本 文 则 将 修 辞 分 析 方 式 作 为
一
。
这场 争 论 的 双 方 分 别 是 代 表 着 第 谷
。
、
开 普勒 水 平 的 西方 天 文 学 的 南 怀
一
仁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笔记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笔记摘要:一、天文学旷世之争的背景和意义1.天文学历史背景2.旷世之争的核心问题3.争论对于科学发展的影响二、旷世之争的主要观点和论据1.地心说与日心说2.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3.支持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论据三、旷世之争的转折点1.伽利略的实验观测2.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3.科学证据对争论的影响四、天文学旷世之争的启示1.科学发展的曲折过程2.勇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3.科学进步对于人类认知的推动作用正文: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指的是在历史上关于宇宙结构、行星运动等问题的争论。
这场争论从古希腊时期的地心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日心说,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演变。
这场旷世之争对于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宇宙认知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在天文学旷世之争的背景下,地心说与日心说之间的辩论成为了核心问题。
地心说主张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围绕地球运动。
这一观点曾在古希腊时期被广泛接受,并经过托勒密等天文学家的完善和发展。
然而,日心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受到关注,主张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哥白尼是日心说的主要倡导者,他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在旷世之争中,支持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学者们分别提出了一系列论据。
地心说的支持者认为,行星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是圆形,这符合地球位于宇宙中心的假设。
而日心说的支持者则指出,行星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是椭圆形,这恰恰说明太阳位于宇宙中心。
此外,哥白尼还利用日心说成功解释了金星和火星的逆行现象,为日心说赢得了更多支持。
然而,真正使旷世之争出现转折点的,是伽利略和开普勒等学者的实验观测和理论发现。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这一发现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而开普勒则通过观测和计算,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日心说提供了更加严密的理论支持。
这些科学证据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日心说,地心说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段落大意概括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段落大意概括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是指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发生的一场关于宇宙的争论。
这场争论主要涉及两个主要理论,即地心说和日心说,以及两位科学家的观点。
在传统的天文学中,地心说被广泛接受。
根据这个理论,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则绕着地球转动。
这个理论在古代希腊时期就已经被提出,并由托勒密在其《天文学大成》中进行了详细论述。
这个理论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是它符合人们对宇宙中人类的地位的观念。
然而,这个理论在近代天文观测的进展下受到了挑战。
尤其是尼古拉·哥白尼和约翰内斯·开普勒的工作,为新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日心说,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则绕太阳转动。
而开普勒则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发现了行星运动有着椭圆轨道,并提出了开普勒定律。
哥白尼和开普勒的理论对传统的地心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这引发了一场旷世之争。
这场争论不仅涉及科学观点的冲突,也涉及到宗教和哲学等领域。
因为传统的地心说与宗教教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人担心新的理论将对宗教信仰产生冲击。
因此,这场争论既具有科学性质,又具有文化和社会性质。
这场争论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才基本得到解决。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解释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并将哥白尼和开普勒的理论统一起来。
牛顿的理论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并成为了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这场争论之所以是旷世之争,是因为它不仅对天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人类自身的地位,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同时,这场争论也促进了科学方法的发展,强调了观测和实验证据的重要性,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参考内容:- 《伽利略的旷世之争》- 作者:马修·斯特劳斯- 《天文学革命:哥白尼、开普勒、啊里阿巴特鲁志斯》- 作者:托马斯·库恩- 《天空之火:科学革命的景观》- 作者:安杰萨·雷爱尔。
伪史一生之痛,地球概念形成史,附录:伪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第一卷》南怀仁《历法不得已辨》
伪史一生之痛,地球概念形成史,附录:伪托勒密《天文学大成·第一卷》南怀仁《历法不得已辨》《天文学名著选译·天文学大成(第一卷)》托勒枚著,黄一勤译第一卷1 前言亲爱的希勒斯,在我看来,那些真正的哲学家将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
即使实际知识在它成为实际知识之前原来就是理论知识,两者间仍存在巨大差异。
不仅因为一个没有学识的人虽然可以品德高尚,但若不学习就不可能了解整个科学理论,而且还因为在实际事物方面通过对事物本身不断重复的操作即可获得最大效益,而在理论知识方面最大效益只有通过向前进步才能获得。
因此应当使我们习惯于即使在使用想象力时也不要忘记去思量事物的美妙与和谐,并冥思苦想地去揭示那些美妙的定理,特别是那些称之为数学的定理。
亚里士多德非常恰当地将理论知识分成物理学、数学和神学三部分。
所有物体都依赖物质、形式和运动而得以存在。
如果把这三者分开,无论哪一个都无法单独看见,只能凭想象来推测。
如果一个人想要寻求无比淳朴的、宇宙第一运动的第一因,将发现那就是无形无象的、永恒不变的上帝。
寻求上帝的科学就是神学。
它探索的是物质世界的彼方,与我们所感觉的、接触的事物截然不同。
而研究物质及其运动,以及白、热、甜、软等性质的科学叫物理学。
这类本质由于一般仅仅是事物之所是,故可以在月球层下面有生有灭的物体中找到。
用形状运动、图形、数目、大小、位置、时间等等来显示物性质的科学叫数学。
这类本质位于神学与物理学之间,不仅因为它可以通过感官也可以不通过感官来想象,而且还因为它是所有世间的和永恒的事物的一种绝对的非木质属性;按照事物不可分离的形态,随着那些不断变化的事物一起变化;在神圣的和具有神圣性质的不变事物中则保存其形态的不变性。
因此对神学和物理学的探索,宁可推测的语言而不用科学的语言来闸述。
因为神学所研究的决不是可见的和可及的事物,物理学所研究的又是不稳定的和含糊的事物,为此,哲学家永远不会对它们持一致意见。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笔记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笔记
摘要:
1.引言:对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概述
2.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起源和发展
3.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主要内容
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结果和影响
5.结论:对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总结和评价
正文: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充满神秘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学者的研究。
然而,正是在这门学科中,一场旷世之争曾经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著名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争论。
这场旷世之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日心说”的雏形,但是这一理论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直到16 世纪,天文学家哥白尼在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提出了完整的“日心说”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行。
然而,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当时教会的强烈反对,因为教会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运行。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还是地球的问题。
这一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直到17 世纪,伽利略和开普勒等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这一争论的结果是“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成为了天文学的基本理论。
这场旷世之争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准确。
其次,它也反映了科学和宗教的冲突,使得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了独立的学科。
总的来说,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争论。
它不仅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分层概括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分层概括在天文学领域,旷世之争是一场历经数个世纪的激烈争论。
这场争论主要集中在太阳系的结构和行为上,涉及到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多个天体的起源、性质和演化。
旷世之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古典、现代和后现代。
在古典层次上,旷世之争主要集中在哥白尼的日心说和托勒密的地心说之间。
哥白尼提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着太阳旋转的说法。
托勒密则主张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着地球旋转。
这场争论持续了几个世纪,直到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卫星并公开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才结束了这场争论。
在现代层次上,旷世之争集中在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的起源和演化上。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行星撞击说、天体捕获说等。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为何太阳系中的天体会有如此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不仅需要进行综合研究,还需要进行实证观察和模拟计算。
在后现代层次上,旷世之争集中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上。
宇宙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天文学分支,致力于研究宇宙的结构、演化和性质。
神秘的黑暗物质和黑暗能量的存在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无数争论。
宇宙学家们还在探索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寻求回答宇宙中最伟大的谜题之一:宇宙是如何产生的?
旷世之争不仅是天文学家的研究,也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
这场争论激励着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发现天宇之谜,推动着天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测试题2
专题二测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最为显著的息)A.指南针B.印刷术C.火药D.造纸术【答案】D【解析】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最为显著的是造纸术。
2.郑和下西洋时采用的一项技术,与今天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
这项技术促使欧洲()A.告别了骑士时代B.加速了文化进程C.推动了地理大发现D.引发了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与"GPS全球定位系统”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相似功能的技术是指南针,它推动了地理大发现。
3. (2014.盐城)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材料中突出强调了“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这一信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代,最早的活版是泥活字,所以A和C项是错误的。
活版印刷之前有雕版印刷,排除D项。
战国有司南,指南针出现最早;造纸术发明于西汉;火药发明于隋唐;活版发明于宋。
所以答案选B。
4.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的《名宪历》等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吏)的攻击。
康熙帝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
于是……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
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落后于世界水平B.南怀仁是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者C.康熙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D.杨光先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答案】D【解析】由“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可知A项正确;根据南怀仁的身份可知B项正确;”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说明C项正确;杨光先反对西方历法与反对西方文化侵略无关,D项错误。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4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开卷有益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学常识关增建,1956年生,科学史博士,1984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师从李志超、钱临照教授。
毕业后,进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同年破格晋升教授。
2000年调入上海交大,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写作背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严重。
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相关知识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浑天说,盖天说一、浑天说浑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也是古代天文学的一个学派。
肇端于西汉落下闳,形成体系于东汉张衡。
西汉末期的扬雄和桓谭最早谈到“浑天说”。
扬雄在《法言·重黎》中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像之。
几几乎,莫之能违也。
”《宋书》称这三人是“制造浑仪”的人,落下闳是首创者。
有些人猜想浑天说和浑仪制造发生在落下闳之前的先秦时代,但是,至今尚未找到有力的证据。
东汉顺帝时,张衡又制浑仪,并著《浑天仪注》,文曰:“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子天内。
天大而得小。
天表里有水。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分歧所在
争论结果
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 浑天说胜出,汉
司马迁、邓平
汉武帝时
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 武帝采纳邓平的
落下闳
方法不同。
《太初历》。
批驳盖天说关于“天至高, 发现了盖天说的
西汉末年 扬雄、桓谭 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地壳 诸多破绽撰写了上Biblioteka 动”的观点。《难盖天八事》。
东汉
王充
责难浑天说关于“天在外,
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
观点一:务实进取的实干态度
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而
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自身的积累、准备和能力。只有务实进取,
苦练内功,充分地积累和做准备,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抓住
机遇,最后获得成功。
观点二: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有效避
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
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
而地小。
② 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
值的信息。
③ 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
述是错误的。
① 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
好。
② 没有地球观念,没有
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
的一部分。
3.中国古代历史上围绕着盖天说与浑天说发生了哪些旷世之争?
时间
主要参与人物
“地心说”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学派
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
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经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
成。
该学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
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
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认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秩序 世 界 ” 与“ 均质 世 界 ”
以往 对 这 段 争 论 的 解 释 通 常 认 为 这 是 一 场 关 于 天 文 知 识 的纯 粹 辩 论 , 因而 使 用 判 决 性
实验等 方 式 依 靠 经 验 和 逻辑 就 能分 出 高下 。
清 晰 的理 解 , 继 而 管 中窥 豹 地 了解 这 个 冲 突 的 时 代 。这是 一 段 科 学 史 、 政治 史 、 哲 学 史 合 而
为 一 的 历 史 。本 文 将 指 出 , 知 识 的 问 题 不 仅 仅 是 经验 和逻 辑 的 问 题 , 知 识 的 问 题 也 是 社 会 秩
思想 。
征的同时 , 本 文 将 杨 光 先 和 南 怀 仁 重 新 放 入 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一O 7 一O 4 作者 简 介 : 谭 笑 , 首都 师 范 大 学政 法 学院 讲 师 。
亚里士 多德 物 理 学 的主 题 词 是 “ 统 一 整 来自2 0 1 3年第 6期
宇宙 框 架 之 外 的政 治 宗 教 问 题 、 争 论 评 价 标 准
利 略研 究 》 , 用 以 表 征 科 学 革 命 前 后 宇 宙 观 的
变 化 。前 者 用 于 指 称 古 希 腊 和 中 世 纪 宇 宙 中 和谐 有 序 、 层 次 分 明的封 闭世 界 , 强 调 的 是 和 谐、 秩序 ; 后 者 指 在 时 空 中存 在 的 所 有 事 物 的
之 间展 开 了一 场 影 响 深远 的争 论 。二 者 处 于 不 同的 范 式 中 , 宇宙观 、 研 究方式等迥异 , 其 特 征 可 以分 别 用秩 序 世 界 和 均 质 世 界 来 刻 画 。从 他 们 的 交 锋 中可 以看 到 知 识 的 问 题 不 仅 是 经验 和 逻 辑 的 问题 , 也是 社会 秩 序 的 问题 。 关 键 词 :秩 序 世 界 ;均 质 世界 ;西 学 东渐 ;范 式 中图分 类 号 : P 1 -0 9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7 0 9 5 ( 2 0 1 3 ) 0 6—0 5 2—0 6
谭
笑
秩 序世 界与 均质世 界
5 3
体、 宇宙秩序 : 这 些观 念 意 味着 , 在 宇宙 中, 所 有事物 都是 ( 或应 该是 ) 以 一 种 十 分 确 定 的 方
是 在 人 们 对 于 自然 的 控 制 力 及 相 关 信 心 极 大 增 强 的情 形 下 , 在 祛魅 后 的世界 观 中, 将 自然
本文将重新考 察这一段 争论 , 认 为 杨 光 先
和 南 怀仁 的 范 式 可 以 用 秩 序 世 界 和 均 质 世 界 的概 念 来 概 括 。 在 阐 释 这 两 种 世 界 的 不 同 特
革命 , 进 入 到 了 近 代 科 学 的 思 维 体 系 之 中 。二
者 的 典 型 代 表 即 为 亚 里 士 多 德 和 牛 顿 的 物 理
1 .概 念 缘 起
秩序 世 界 ( C o s mo s )和 均 质 世 界 ( Un i —
v e r s e ) 的概 念 及 其 重 要 性 源 自于 柯 瓦 雷 的 《 伽
在这些标准下 , 南 怀 仁 应 当 获 得 毋 庸 置 疑 的 胜 利 。而 实 际 的 辩 论 中却 涉 及 除 了 历 法 、 历理 、
2 O l 3年 第 6 期 第 2 1卷 ( 总 9 4 期)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S J TU ( P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式分布和排列着 I . . …・ 每 一 位 置 都 为 某 一 事 物 所专 有, 而 每 一 事 物 也 都 呆 在 自 己 的 位 置
上。 ” [ 1 ] 这 典 型 地 是 一 种 秩 序 世 界 : 从 运 动 学
现象 与 本 体 论 、 社 会 秩 序 等 分 离 开 来 单 独 处 理 。这 样 就 产 生 了 下 面 几 点 两 种 世 界 的 具 体
NO . 6.2 Ol 3 V0 l _ 2 l De c , No . 9 4
秩序 世界 与 均质 世界
析杨光先和南 怀仁 的天文学争论
谭 笑
( 首都 师范大 学政法 学 院, 北京 1 O O O 8 9 )
摘 要 :明 清之 际 以杨 光 先 和 南 怀仁 为 代 表 的 中 国古 代 天 文 学 和 西 方 近 代 天 文 学
序的问题 。
一
中 以杨 光 先 为 代 表 的 中 国 古 代 天 文 学 与 以 南
怀 仁 为代 表 的 西 方 天 文 学 之 间 展 开 了 一 场 著 名 的争 论 。争 论 的 结 果 也 是 耐 人 寻 味 的 : 清 代 社 会钦 定 使 用 了 西 洋 历 法 , 历 算 大 家 对 西 方 天 文学的宇宙 体 系努 力理 解 、 调和, 然 而 中 国 的
在 明清政 权 更迭 、 西 学东渐 的背景 下 , 天
自的文 化 背 景 中 , 能 对 双 方 都 有 相 对 公 平 的 宽
厚诠 释 , 同时也 能 对 科 学 争 论 和 范式 冲 突 有 更
文历 法 作 为 中 国古 代 传 统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 信 仰 体 系、 实 用 需 要 的集 合 体 成 了 争 论 的 焦 点 。其
问题 等 , 通 常都 解 释 为 守 旧 的杨 光 先 借 重 政 治 和宗 教 、 民 族 情 感 等 来 阻 挠 南 怀 仁 所 代 表 的 先
进科 学 文 化 。
总体 , 强 调总 体性 。 _ l 1 柯 瓦 雷 认 为 完 成 了从 秩
序世 界 到 均质 世 界 的 转 变 , 才 算 是 完 成 了科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