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专题强化卷含解析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声的歌荒煤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
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
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
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
他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
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那样灰黯,没有光彩。
他身材很高,但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
他慢慢地移动脚步,两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
其实,他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
到延安三天,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
随着人群走进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
有最新式武器的军队和荷着红缨枪、大刀的农民自卫队站在一起,铜号和唢呐用完全不同的节奏齐吹着。
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
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歌唱,歌唱斗争的热情,未来的希冀……是一种幸福!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六年前的秋天,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入狱三个月的他突然被送进一辆黑色的大囚车。
一切都是漆黑的,车厢空旷旷的。
死亡的影子以最清晰的想象掠过他的脑海,却又没有恐怖。
车走入了街道,他借了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同伴。
两个身材较高大的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着;两个人中间,有一个站起来斜靠着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
车子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窗前的人猛然地咬着牙闷声叫道:“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他也站起来,身子一晃,便挨近了那几个人。
那个高个子盯了他一眼,说:“唱!” 他摇摇头说:“我不……”汉子激怒地推了他一掌,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我们唱!”“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
2023届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高级中学高三二模强化训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高级中学高三二模强化训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
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
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
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
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
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
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
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
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
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
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
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
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
这是画中之主。
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
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
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
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必背金词金句】成语:①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②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③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④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⑤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富多彩。
名句: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发展过程中,难免会________,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②如果真像柴静说的那样开放几千家私营企业开采销售油气,必会________,假冒伪劣品充斥市场,那么谁敢到这些加油站加油。
③近几年来,从事介绍“越南新娘”、“柬埔寨新娘”行业的人员总是________,各种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端,造成不良的影响。
A.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C.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D.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解析:“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符合第①句语境。
“鱼龙混杂”虽也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但前者多用在动态语境中,后者多用在静态语境中。
符合第③句语境。
“鱼目混珠”用比喻以假乱真。
符合第②句语境。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广东各地将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公开招聘专职安全员,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
B.作为中小学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群体,中小学生能否充分利用好其中的馆藏资源,令其发挥育人作用,不仅在于中小学生自身,还受限于学校及家长。
C.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规范注册收费行为,保障注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发改委、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明确了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拓展与延伸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散文阅读——拓展与延伸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谢枚琼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
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
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
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
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
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
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
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
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
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
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
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
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
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
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
母亲偶有念叨,今天怎么了?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宁夏银川市2020届高三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必背金词金句】成语:①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②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③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④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⑤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名句: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⑦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⑧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________。
②对于房地产“救市”的话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问题一经提出,人们就争先恐后地_____。
③除非把这事________,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他稍助一臂之力。
A.和盘托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B.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和盘托出C.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和盘托出D.畅所欲言和盘托出各抒己见解析: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
各抒己见:各自坚持自己意见或见解。
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
“畅所欲言”侧重痛快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各抒己见”侧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侧重全部地说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被誉为工业设计界的“诺贝尔奖”的金圆规奖于2015年首次迈向国际,对于一位工业设计师而言,拿到“金圆规奖”是其设计生涯的最高奖项。
B.对那场战争、对那段历史能否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日经贸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
C.法律专家认为,“海淘”虽然属于买卖双方私事,但跨境消费的特殊性决定了消费者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有效维权,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出面予以法律支持和保护。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诊考试 语文含答案
成都市2021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地方志大家族里,小而美的村志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
村志是以村为单位,全面记述其自然环境、社会面貌的资料性著述,是别具特色的记述体裁,生动体现了乡村发展历史和村落文化丰富内涵。
村志编纂具有悠久历史,学界一般认为正式意义上第一部村志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村志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地区的村志开始编纂。
改革开放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村志编纂兴起。
20世纪80年代,《山城子村志》《常青村志》《大路村志》等多部村志得以编纂、出版;90年代,村志编纂持续发展,数量大幅增长,质量跨越提升;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地方志工作部门要积极“指导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和村庄(社区)编修地方志”,并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村志编纂发展迅猛。
村志虽小,“五脏俱全”。
它全面记述了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可谓是“乡村价值”全方位、多角度的承载者、展示者。
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的生活是靠土地,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
”村志就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果实,既为我们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像,也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以其丰富的编纂成果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深远意义。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0届高考全国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高考核心3套卷全国卷(二)语文【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②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③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带答案)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II(现代诗歌) 练习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现代文阅读II(共4小题,共16分)是考查小说、散文、现代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现代文阅读题。
两道选择题中,第6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7题侧重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
两道简答题会涉及到鉴赏人物形象、分析艺术技巧、赏析文章构思、探究类试题等问题,(山东省济宁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故园①别(节选)流沙河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就像熟悉自己的面影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在这里悄悄的结了婚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现在我要回城去了眼泪滴着恋栈之情别了我的小母鸡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别了我的老公鹅感谢你夜夜为我们守门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柴灶不须烧了让它去冷菜园不须种了让它明年野草青青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注】:①故园指诗人流沙河3岁到16岁(1935~1947),36岁到48岁(1966~1979)曾居住过的余家老宅。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在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三到六行,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写园庭生活。
C.“让蝼蛄来弹琴/让蟋蟀来吹笙”,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蝼蛄、蟋蟀在“我”离开后的喜悦。
2023届全国卷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届全国卷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同时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
《周易·系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仪文化。
《荀子·礼论》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强调礼仪文化依循三大伦理原则,即与天地协调的自然伦理、以祖先纪念情感为中心的家庭伦理、推崇君师为政教的政治伦理,这三者是“礼”的核心内涵,是传统礼仪文化的根本性质所在。
当代社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社会,新的社会生活自然需要相应的礼仪,传统礼仪遵循的三大伦理原则在当代社会必然发生根本的性质变化,即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而不是对天地神灵的被动膜拜;更强调家庭社会和谐的社会伦理,而不是上下尊卑的严格等级区分;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伦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牧民”统治。
以新的伦理原则处理人与自然、家庭、社会等的关系,既保留中华民族礼仪文化底色,又体现了礼仪文化融入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传统礼仪以什么形式与当代社会对接,转化创新,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也是值得思考的。
以人情社交礼俗为例,乡土社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民之间形成特定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守望相助的互惠关系。
北京市顺义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 第1页(共8页)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每当大的灾难降临时,文学都会被大众记起,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分外值得人细品。
一类是视文学为预言,从过往的小说中寻找佐证。
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国作家迪 恩•孔茨写于1981年的科幻小说《黑暗之眼》中就虚构了一种会在2020年蔓延的名为“武 汉400”的病毒。
一类则是视文学为镜子,从历史作品中窥见当下,洞察人性,反映现实。
如 加缪描写1940年法属阿尔及利亚的《鼠疫》。
而科幻文学作为涵盖两者的特殊文学种类,便被放到聚光灯下进行检视。
如某小说中 科学狂人培养低毒性病毒,任其在人类中传播,以这种极端方法持续化解危险的临界状态。
这也是在科幻小说中才能出现的思想实验,借此探讨一系列非常态下的科技与伦理问题。
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说并不必然地承担“预测未来”这一功能,而更多地是通过想象性 的叙事,提出种种未来的可能性,而其中许多故事的未来都是带有高度风险与挑战的。
正是 借由讲故事,我们传播关于科技、人文与美学的观念,引起问题意识,展开思辨讨论,以这种 实验来“摊薄”未来的风险。
对于这次疫情,孩子们最需要借助阅读科幻小说来获得的理解是,人类需要敬畏自然, 尊重其他物种与环境,才能让文明可持续发展下去。
我们常说人类是万物灵长,但当人类活 动过度破坏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乃至于整个星球的生态平衡时,这个庞大的系统必然会通 过种种方式来寻求再平衡,而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分子,与其他物种都应该是平等的。
今天发生的一切并非偶然,在可见的未来,倘若人类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生产方式,灾 难将会以更极端更频繁的形式再度降临。
而对孩子来说,如果能通过阅读科幻小说的方式, 在心智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我们的未来才不会重蹈覆辙。
(取材于陈楸帆的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食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科幻文学作品被人皐冶,/因为它能预言社会发展。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2》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2》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②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
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③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④贻笑大方: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学者或行家笑话。
⑤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名句:①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②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真正的君子不像那些________的伪君子,害了人还要往自己的脸上涂脂抹粉。
②体验式德育教育注重自我体验与反思,这种方式比起________地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
③古人论文,讲究气贯长虹,力透纸背;今人为文亦应有丹田之气,不可________。
A.道貌岸然装腔作势一本正经B.道貌岸然一本正经装腔作势C.一本正经装腔作势道貌岸然D.一本正经道貌岸然装腔作势解析: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在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
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
装腔作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摆出某种姿态。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李满春指出,必须从法律上对个人和政府微博进行规制,防止出现一些滥用微博打击报复的现象。
B.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实现从“制造型国家”向“创造型国家”的战略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而这又有赖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C.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愤怒的声讨。
2019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含答案解析)
2019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考点26 小说 5颗星考点27 散文 5颗星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来源】(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三实验班暑期第一次月考)考点26 中难第二种失败麦家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
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
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
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
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
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
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
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
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
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冲!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
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
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
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
枪声紧密。
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
新高考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任务群二文学性文本阅读突破练9散文阅读语言类题
任务突破练9 散文阅读(语言类题)(赋分32分用时40分钟)一、(2024·广东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重庆的懒腰李海洲在食客的世界里,江湖和武侠、码头、恩怨无关;一口锅里的江湖,只和民间、游鱼、美食、老饕有关,只和厨中的人、盘里的芳香、月亮下各种颜色的空酒瓶有关。
那么,江湖里的一尾游鱼原委有多少种吃法?我所居住的山城重庆,江河纵横,游鱼肥美,烹鱼的手段各有短长,生煎、红烧、炭烤、水煮……运刀的人出手如风,一尾鱼被完备解开的过程,就像生活被晨光丝丝照亮。
一盆热气奔腾的鱼,加上半壶人约黄昏的酒,鱼汤泡饭,鱼肉佐酒,即使是冷雨萧索的冬日江湖夜,整个人也会愉快得荡气回肠。
有多少挑剔的食客,就有多少讲究的哈姆莱特。
在我看来,所谓八大菜系,也就是山野江湖和田间地头那些原初的味道,随着时间的消逝最终登堂入室。
很多年过去,岁月已老,那味道仿佛还在,形式上却难免有些沧海桑田,无论是氛围营造、雕花摆盘,还是旗袍浮动、莺声引路,时间送给古老美食的,是一个漫长的粉饰过程。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起先从雕梁画栋的酒店撤出来,重新回到民间和江湖的味道里,去酷爱那些粗糙、简洁、麻辣,甚至狂野、火爆的美食。
多年来,重庆的餐饮大亨曾清华,最喜爱干的事情就是拉着我和诗人梁平,咆哮在各处街头巷尾,去海吃琳琅爽口的民间美食。
我们曾经为一盆鸡杂在中午驱车狂奔三小时,尽管用餐时间不到二特别钟……在性格耿直的山水重庆,小店老板们的脾气和生意同样火爆,他们根本不相识业界大腕。
有一次,在某个喜爱把回锅肉切得手掌那么大的排档,曾清华儒雅地小声质疑:这道菜是不是盐下多了有点咸?老板尽然听见了:咸就不要吃,你不用买单,立刻离开。
曾清华一改在数百员工面前讲话的威历,讨好地说:兄弟脾气不要太大,我问一下都不行吗?那边冷漠地回答:不行。
我和梁平在旁边干脆笑出一嘴的肝腰合炒。
重庆的民间菜馆有傲骨,特立独行,装修和服务简陋到没有,味道却让人一日三秋地相思。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2013届高三二轮专题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二)(全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秋水徐迅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分外敏锐----那时候,在疲惫的田间劳动之后,有时,我也像其他乡亲一样到水里冲洗一番。
直到有一天站在水中央,忽然发现身边的水就变得异样的稠密,温凉,掬在手心的一捧在指缝间透明着四散流溢,手指有种酽酽滑腻的感觉。
湿淋淋的从水里爬起来,浑身禁不住打了个冷噤----这时,我才感觉到节候真的是立秋了。
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闭封起它那张开了的智慧的壳。
大地进入了一个休整期。
无法涉入秋水。
只可观看----当时我想,几千年前那不事稼穑的庄子和惠子,应该也是在这天立于濠梁之上观看秋水的。
那时,大地被收拾得一片干净,空气澄明,纤尘不飞。
他俩人尽管一个刚死了老婆,一个刚失了相位,但恰如秋水剔除了曾经的繁华和喧哗,转入到这生命的休整期一样,他们的心境如同秋水般祥和,十分清亮。
于是一个说:你总害怕相位让我取而代之,因此将大梁城瞎折腾了一番,现在尝到了失意的滋味了吧?一个嘴巴也不饶人,说:你老婆死了,你却鼓盆而歌,自以为惊世骇俗,就不怕留下那千古骂名?----面对秋水,两人已不再尖锐对立了。
只哈哈一笑,眼睛就一齐投向了水中的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秋水无言。
两位哲人那袒露着的襟怀,就如同一条更为清澈明晰的秋水。
生命的彻悟有时竟就是秋水所滋生的。
立秋前后的水真的迥然不同。
刚刚过去的夏天因为阳光的渗透,水过于炙热和喧闹,作足了表面上文章。
而曾经汹涌四至的春水,又是水性杨花,春心泛滥,似乎肩负着过重的责任,努力的孕育着生命,无疑它也就拥有生命成长的冲动和朝气了。
滞后的冬天,山瘦水寒,形容枯瘦,在不断的冻结和流失。
只有秋天的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既无孕育生命的痕迹,又没有冬天的刺骨寒冷。
它平静地流涌,只需保证自然生命必备的涵养。
它横淌在生命的存在与死亡之间。
秋水茫茫。
在秋阳的照耀下,一泓秋水泛出的层层涟漪,也会轻轻叩击着岸边的岩石和青草。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2》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2》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贫穷。
②不名一文:连一文钱都没有。
形容极为贫穷。
③惨淡经营:a.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
b.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④侧目而视: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⑤明日黄花: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名句: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⑦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小张被提拔为部门领导三个月以来,凡事______,消瘦了不少。
②面对肆虐的大火,消防队长____,冲进火中去营救被困的人们。
③作为班长,你应该________,不能在这么点小事上也犯错误。
A.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身先士卒B.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身先士卒C.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身体力行D.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解析:“以身作则”着重于自身作出榜样;“身体力行”着重于亲自实践,努力去做;“身先士卒”原指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多引申为职位高的人首先干在前面,带头去做。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3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B.说实话,当时的我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C.如果说,古代中国人文精神是以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和男权中心主义观念为基础的,那么,现代中国人文精神在内涵上则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D.大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文学类文本阅读(2) 高三第一轮复习训练语文试题(六)
高三第一轮复习训练题语文(六)(文学类文本阅读2)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给我一支枪茹志鹃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
我要是有一支枪,哪怕是一支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
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
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
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
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支枪!”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
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支枪。
”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
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
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支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
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
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趴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
“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支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支枪,已经不是问题了。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
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
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
小鲁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
孩子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同年的秋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考点26 小说 5颗星考点27 散文 5颗星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1.第二种失败麦家第九次冲锋被击溃下来的时候,他悲愤得像一头因重创而恐怖、因恐怖而咆哮的困兽,禁不住仰天嚎叫了一声。
这粗壮的悲鸣,似雄狮的怒吼,歇斯底里,撕心裂肺。
这是一个有风有阳光的日子。
就像以往许许多多个美丽的清晨一样,山雾袅袅,轻风送爽,小鸟鸣唱,晨曦把半个山头映得霞光四射,整个是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
但是,突然的,这往日的宁静和美妙很快被粉碎了。
是战争打扰了它!他奉命在天黑前拿下山头。
他在八点钟组织了第一次冲锋,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次又一次冲上去,一次又一次被打下来。
现在,绛红的太阳跌落在山顶的另一边,四射着早晨一样的金色光芒,但照耀的已全然不是同一个山坡。
这是一个卧满尸体、烈焰升腾的山坡,远看,像开满了杜鹃,又像布满了红旗,既悲惨,又壮丽。
山坡上犹如惨遭浩劫一般的褴褛,破败不堪。
他看一眼还在继续跌落的太阳,心想,太阳走得真快啊。
山坡下,士兵们又一次在整队集合。
他要组织第十次冲锋。
队伍终于横出来了。
站在他面前的,只是四十几个衣衫不整的伤兵和哀兵。
同志们……他觉得自己的声音也是很陌生的,又哑又黏,像喉咙里堵满了稠血,敌人还在山上,我们还冲不冲锋!冲!他觉得听到了四百个人的喊声,好像山坡上的尸体也在喊。
太阳在继续西沉。
他抬头看看落日,又回头看看队伍,知道自己现在只能做最后一次努力了。
我再也输不起了,他想。
第十次冲锋开始了。
士兵们猫着腰,吼叫着,疯狂地直往山顶扑去。
枪声紧密。
呼啸的子弹如同雨点一般泼下来,中弹的士兵一个个倒在了大地的怀抱里。
他冲在队伍的前面,时而匍匐,时而跃进,那挥舞手枪的样子,就像在指挥千军万马。
可士兵们却一个个在和他告别。
突然,他一下子跪倒在距离堑壕十几米远的山坡上,热乎乎的血瞬间从几个黑暗的窟窿里奔涌不息。
子弹钻进他大腿了!“我冲不上去了!”他悲愤地吼叫着。
他看见几个战士飞快地越过了他。
这叫他振奋,他拉开嗓门大喊:冲!给我冲!往上冲。
不一会儿,所有没有扑倒的战士都越过他,冲到了堑壕外沿。
终于,一个熟识的身影突然领先跃进了堑壕。
很快,第二个也跟着上去了。
三、四、五……七……九,他激动了,又一次挣扎着想站起来。
可两条腿简直像被灼热的焦土熔化了。
他站不起来!渐渐地,厮杀声开始冷落了下来,而这时一声突然的枪响,似乎像是打出了一个句号。
从此,山顶如同死光了人,再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他知道,胜负已经摊牌。
谁胜?谁负?他激动得要死,也害怕得要死。
他希望山顶上马上跃出一张他熟悉的脸,或者一个声音。
是的,捷报应该是他的。
他已经经不起打击了。
他努力尽了,也损失尽了,接下来应该请他收获和交代了。
终于,山顶上突然颤颤巍巍地站出了一面旗帜。
那是一面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但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就觉得脑浆飞溅……那是敌人的旗帜!山坡上,静静的。
还有人吗?他回头扫视山坡:山坡上,只有一具具静卧的尸体。
对着无数尸体,他也忍不住吼叫起来:还有人吗?谁还能冲锋?只有山谷的回音:谁还能冲锋……还有人吗……一阵风过,他打了一个寒战,同时也清醒了。
恍若一场梦醒来,他接着又看见了辉煌的落日,和满山满坡的尸体,还有那面迎风招摇的旗帜。
难道我这样趴着等着来人把我抬下去,或者拖上去?他想。
不,我不想作为一个伤兵被人抬回去,也不能做俘虏,被他们拖上去。
他自言自语道,我要爬上去,我没死,我应该爬上去,爬上去决一死战。
这叫宁死不屈。
他一拱一拱地爬起来了,夕阳的光辉照耀着他,像照耀着一片熠熠发光的金属。
他丑陋的身躯如同一条断尾的蚯蚓,只是不息地、顽强不屈地蠕动在焦土和血泥之中,直逼山顶,直逼那面狰狞的旗帜。
堑壕就在眼前,这是多么激动人心!接下去,他只要来一个翻滚就上了山顶了。
此时此刻,他需要的是拿生命作最后一搏的勇气和毅力。
但是,他的目光又看到了那面狰狞可怖的旗帜。
旗帜似一个威风的巨人傲然凌立,孤独中透露出一股杀气腾腾的神气。
它是对方胜利的铁证。
看着它,他的冲动和勇气顿时损失了大半。
他想,你一个没腿的伤兵爬上去又能怎样?让对方再次享受屠杀的快乐?他对自己说,我被打垮了。
与其上去让他们屠杀,让他们享受屠杀的快乐,我宁可自杀……于是,枪口顶在了太阳穴上。
是右边的太阳穴。
是的,他是不害怕死的。
他害怕的是失败和失败以后的一切。
晚霞如血,光辉抹在他身上,他感到了光辉的压力。
其实,作为军人,最重要的是看你关键时候是不是有那种大无畏的、不怕死的、宁死不屈的精神和风度,他想。
既然败局已定,那么还有什么可留恋的?于是,他开始下达此生的最后一道命令:开枪!枪声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一个小时后,增援部队赶到,不费一枪一弹便冲上山顶。
当他们冲上山顶后,发现阵地上惟一的活物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他双手紧紧拥抱着旗杆,连松手的力气都没。
(有删节)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以时间为序,用悲壮的笔调讲述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惨烈战事。
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B.文章把他的嚎叫比作“雄狮的怒吼”,把他比作“一头暴怒的、歇斯底里的狮子”,生动地写出了他暴怒的情态,着力表现他对敌人强烈的愤慨、誓与敌人拼到底的决心。
C.第十次冲锋结束后,山顶终于竖起了一面旗帜,“褴褛得失去了真实和原貌的旗帜”“他几乎不用看”“只是用鼻子嗅了一下”等描写为敌我双方此时的胜负设置了悬念。
D.他有军人的风骨,宁肯壮烈地死,也不肯屈辱地活,所以当败局已定时,他毫不犹豫地向自己举起了手枪,增援部队赶到时,他已全军覆没,点明了“第二种失败”的含意。
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朱成玉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
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可是她老了,病了。
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
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
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
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
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2.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临近结尾部分提到“这是祖母的哲学”,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