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教育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的挑战一、教师角色转变面临的挑战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新课程,并不仅仅是指以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静态的“文本课程”,而是更注重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动态课程;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也不只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尊重学生本位、学生主体、学生个性;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为本”,视教材为“圣经”,而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

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

那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究竟该如何转化呢?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知断地涌现,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

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一)教育观念的挑战(二)专业能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一)教育观念的挑战(二)专业能
18
三、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二)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
长的有效途径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 为方式
19
(一)什么是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
称,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 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 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 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 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 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是一种 “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 文化”。
16
(3)专业能力
即教师在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
力的总和。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一般能 力(智力)和特殊能力两方面。教师在智 力上应达到一般水平,它是维持教师正常 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教师特殊能 力包括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特殊能力, 如学科教学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班级管理能力等等。学科教学能力主 要包括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教育活动实施 能力、教育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和教育 评价能力四种能力。
30
(二)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 有效途径
1、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1)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 主要目的
31
2、校本教研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 (2)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3)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批判性分析
者 (4)由教案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智慧的创 造者
32
3、群体研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5
6、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率,

浅谈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困惑及教师如何应对

浅谈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困惑及教师如何应对

浅谈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困惑及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实施以来,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

这十年里,我从学生转变成了教师,和新课改一起成长。

新课程改革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使教育工作者焕发了极大的热情,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逐渐形成,熔知识、趣味、合作、探究为一炉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教师产生了困惑。

本文就对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及如何应对提出几点体会。

一、教师面对新课改的困惑1、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经常出现。

2、教参、教具、学具的缺乏,教师只能依靠自己制作课件。

3、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不足。

在探索学习的实践中,他们却想动而不知如何动,敢做而不懂如何做。

如果老师启发、诱导不够,他们或者缩手缩脚、或者手忙脚乱、或者毫无头绪、或者乱七八糟,往往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

4、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教师对交流的内容、时间却不好把握。

太难了,不易讨论出所以然;太易了,又缺乏讨论的必要性。

时间久了,影响教学内容;时间太短,又停留于形式。

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

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

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

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二、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新课改的教学中,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材,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权威,发挥角色作用。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

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2023年,教育领域正在经历深层次的变革,新的课程改革将给教师们带来新的挑战。

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们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完成教育的使命。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教师们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

新课改将引入更加开放、自主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新课改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们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并提供适当的引导。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师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探索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发表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教师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同时,教师应该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课改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社交等多方面的素质。

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另外,新课改还将引入更多的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信息化素养。

然而,由于教师们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师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他们可以参加培训班、自学教程等,提高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素养。

同时,教师们还可以互相交流,分享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

他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提供更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四、课程中的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的能力
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向教师提出 哪些挑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六、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 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全新挑战
一、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 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教学改革将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 习
三、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 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面临的挑战一、教师角色转变面临的挑战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新课程,并不仅仅是指以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静态的“文本课程”,而是更注重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动态课程;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也不只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尊重学生本位、学生主体、学生个性;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为本”,视教材为“圣经”,而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

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

那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究竟该如何转化呢?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知断地涌现,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

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新课改的施行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给教师带来了许多难题也给了教师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我们这些即将走上教学岗位的师范生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为有这些挑战的存在而畏惧新课改或对新课改单纯地持批评的态度,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入了解,正视挑战,结合自身实际找到突破点,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牢牢把握住这个自身发展与才能展示的机遇。

1.教师在适应教育理念中面临的挑战应试教育中,分数决定命运。

为了这冰冷的数字,学生付出的是成长的艰辛来茫然,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传递的知识知识框架,教师热情早已泯灭,但竞争残酷,尽管枯燥,单调反复,毫无创意,谁又能敢冒险做出改变呢?没有教师愿意做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着,很多教师都想在学生心灵播下热爱生活与探索、追求科学的种子,但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这样的努力也只是微乎其微。

时代需要一场变革来打破应试教育中这样尴尬的境地。

任何教育理念若注重以学生为本,那无疑就更接近教育本质。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指向了人的发展。

这三个目标交融互进,没有一个脱离学生发展这个总体目标。

我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因新课程教育理念变革所带来教师在适应教育理念所面临的挑战的认识: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过去应试教育中,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新课改中,学生仍需要听和练,但在听、练的过程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

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教师需重新在课堂内外给自己定位,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材料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来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2新课程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我在这里将新旧教材中有关原电池的内容做比较。

旧教材中只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介绍了原电池构成——自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两个活动性有差异的金属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

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课改下教师面临的挑战张掖中学王鹏新课改的施行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给教师带来了许多难题也给了教师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到突破点,进而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牢牢把握住这个自身发展与才能展示的机遇。

一、教师在适应教育理念中面临的挑战任何教育理念若注重以学生为本,那无疑就更接近教育本质。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指向了人的发展。

这三个目标交融互进,没有一个脱离学生发展这个总体目标。

我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因新课程教育理念变革所带来教师在适应教育理念所面临的挑战的认识:(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过去应试教育中,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练,新课改中,学生仍需要听和练,但在听、练的过程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

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教师需重新在课堂内外给自己定位,并结合相应的教学材料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则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来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新课程重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物理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认识和启发、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若不抛开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旧有观点,利用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更新的教学方法,这些只是空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探究精神贯穿与教学始终,令学生深入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新课程注重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带领学生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游览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欣赏科学的魅力、体会科学家的个人魅力;将学习活动深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以受过教育的人的视角理性、客观地看待生活中的现象,要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将学过的知识用来更好地服务生活,帮助他人,用创新精神太开拓生或新的维度……这所有目标的实现都是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

青年教师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青年教师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青年教师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应对策略2023年,教育体制长期稳定发展,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虽然在工作中面临着很多挑战,但他们依然能够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和开创。

一、挑战1.新课改带来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青年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特点,混合式教学、MOOC教学模式将在未来得到广泛运用,教师需要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能够拓展思维方式和方法。

同时,新课改还强调对于学生素质的考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内容,对于学生的考验也更加具有挑战性。

2.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的知识面日益宽广,各种人文思想在课堂上涌现。

如何在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留白给他们的多元思想和选择方案,同时保温课内内功,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成为了青年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他们需要将教育理念、专业化教育和个人思想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对于各种思想观念的了解和掌握,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广度。

3.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多元化青年教师面对的问题不仅有教育上的挑战,还包括家庭和生活背景上的多元化问题。

不同的家庭、区域生活环境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打算,而产生挫折后家长的期望和信任等也会对学生的表现和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青年教师需要保持自己的专业性,站在教育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的开发,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家庭背景差异化,努力给予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二、应对策略1.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下,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他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以便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

2.注重教学的细节青年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的细节和细心的态度。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方 式对所 学 知识进 行 意义 建构 。教师 不再 是传 统 上的 外在 教 师 自身个 性相 符合 的教 学方 式有 时也 会遭 受批 判 。教师 权威 者 ,而 是使 学生有 效 学习 的指 导者 、促进 者 。在 课堂 有 时 出于 对 教育 体 制 的恐 惧 , 害 怕 失去 工 作 、形 象 和地 教 学 中,教师 要 勇于 从形象 、 工作 、地位 背后 走 出来 ,敢 位 , 因此不 敢正 视 自己内心真 正 的声音 。这 迫使 教师 与 自 我 相分 离 ,不顾 自身具有 的优 缺 点 ,一味 地采 用别 人优质
不 断提 高 。
大 纲教 授教 材知 识 的老教 师而 言 , 以往 “良好 ” 的标 准 教 气,正确对待 恐惧 ,从 而提 升专业化 水平 ,促进教 学水平 的 学 模式 受 到了挑 战 、质疑 ,使 他们 产 生 了一种 恐惧心 理 。 二 、教师应对挑战 的策略思考
( 一) 鼓足 教学 勇气 【 关键词 】课程标准 教学挑战 教学应对
这些认 知行为最终导 致了与学生 的分离 。 ( 二) 教 学恐 惧
途径 。教 师可 以通 过教 育 反思法 对 自己的课堂 行 为进行 分 析 、反 思。首 先要 弄清 自己恐惧 的原 因 。其次 教师 要 勇敢
1 . 与 自我 分离 带来 的 恐惧 。掩 饰 自我 个性 的教 学 技巧 面对 这种 恐惧 ,相 信 自己最 终 能够克 服恐 惧 。 2 . 接 受健康 的恐惧 。并非所 有的恐惧 都是病态 的 ,也有 迫使 教师 与 自 我 相 分 离 。这 些 与教 师 自身个 性相 背离 的教
战。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挑战
些教 师更 适合 使用传 统 的讲授 法 、对 话法 ,这样 更 能让他

教师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

教师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

教师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革。

教育改革作为一种迫切的需求,为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了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应对挑战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注改革政策在教育改革中,教师首先需要关注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具体要求。

要及时了解并掌握政策文件,确保自己对于改革的要求有清晰的认识。

只有明确政策方向,教师才能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二、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推进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因此,教师应该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研讨会和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改革的需求。

三、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讨论和设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同时,教师还应主动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创新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手段,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关注学生发展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师在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时,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六、建立合作共享平台教育改革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教育团队的共同努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教师应该与同事们建立合作共享的平台。

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开展教学观摩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和方法。

七、关注自身成长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适应和发展。

因此,教师在应对挑战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成长。

要注重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参加专业认证和评选,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影响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育生活。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可以说,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一、教师应具有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从过去整齐划一的强调技能目标,转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老师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身心发展水平。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知识,得到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物质世界美的享受,激发起终身学习或探索的乐趣,建立自信心,从而促使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二、教师应具有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意识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所以,这就需要学生主动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生成学习,激发学生学会生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自主建构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

自主:这里特指学校条件下的学习自主,他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主要是由教师事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但学习的方法是由学生选择的,学习过程是调控的,学习的结果包括有学生自我评价,建构: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方式交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统一的信息储存过程,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间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知识,再同化,顺应融合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即建构的过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师生乃至生生之间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善于促进、启发、引导、组织和激励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积极协作、自主构建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就动机、竞争意识,为学生创作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条件,让学生有活动时间和空间,是学生愿意思考,动口、动手,交流和表现,让学生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喜悦,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

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

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时代在变化,教育在改革。

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新课改,究竟给教师们带来了哪些挑战呢。

教师角色的挑战一、在教学中,教师从主席变为首席。

过去,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教师就是权威,一人说了算。

现在,强调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只是教育教学平等的参入者,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二、在育人中教师从教育者变为主导者。

从教育关系看,过去,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

教师是批判是非的判官,学生间分不清的是非,只要找到老师就分清了。

现在,老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将法律与规则、道德与公约这些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处世准则。

三、在学生成长中,教师从园丁变为心理健康的护花使者。

过去总是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现在,园丁的职责更深更宽了。

许多学生由于来自父母、学校、社会及同年人的压力,使原来脆弱的心灵不堪重负,老师是较早发现并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也是有条件帮助未成年人校正心理人格隐患的人。

四、在学生人际关系上,老师从评判者转变为协调者。

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在这里学习做人和处世。

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慎重地处理、协调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让他们受到伤害。

五、从学校教育整合来看,教师从学校代言人到沟通者。

教师是未成年人在校期间的委托监护人,负责学生在校期间教育及安全工作。

此时,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宣传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改变家长陈腐的育子观念,做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工作。

六、从学校教育看,教师从学校的分级管理人到教育目标的贯彻者。

我国一直实行分班教学的制度,任务落实倒班,责任落实到人。

学校管理的责任主要靠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各项教育目标的实施也主要靠老师去实施行。

教学行为的挑战。

一、教育培养目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挑战。

过去是一种以传统系统知识为主的教育,现在要求以学生为主题,倡导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要求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探讨新课改教学工作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探讨新课改教学工作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探讨新课改教学工作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2023年,新课改教学工作正处于全面推进的阶段,各省市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然而,新课改教学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困难新课改教学工作的推进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高,很难适应高水平、个性化、多样化教学的需要。

因此,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是新课改教学工作面临的首要难点。

针对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的衔接,确保新课改教学的培训质量和效果;2.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加大教师关爱力度,鼓励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中小学教育教学行业;3.积极推进教师职业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激发教师创新教学的激情和积极性。

二、师生教学互动难度加大新课改教学工作要求教师与学生尽可能坚持“教”和“学”同步、同时进行,提高教学互动的效果和质量,但是现实中,在面对国内外的巨大教育资源变化时,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面对这样的转变,师生教学互动难度加大已是必然。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学科之间的管理和交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上的总体规划,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改教学任务的完成;2.推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张扬群体优势,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互动体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氛围;3.采用有效的互动教学策略,重视“学生自主、教师优化、情境发挥”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发掘和创新教育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个性化和效率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政策推行与教学实践融合难度大新课改教学工作的政策推行过程与教学实践融合难度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制定相应的有效的应对策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1.积极落实新课改教学政策,组织相关培训和讲座,向学校和教师宣传新课改教学的方针、政策和理念,引导教育教学的想象和创意;2.注重教学实践和理论等多方面的融合,重视理论所具有的指导性作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创造各样丰富的教育教学环境。

新课改下的中学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

新课改下的中学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

新课改下的中学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教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还要求教师在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有所突破。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其适应策略,以期为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新课改下的中学教师工作挑战(1)教育理念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学方式的挑战: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

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师角色的挑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和反思能力。

三、中学教师适应新课改的策略(1)更新教育理念:教师应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

(2)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提高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合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身心健康。

四、结论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也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转变教师角色,中学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同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浅论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doc

浅论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doc

浅论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挑战及教师教育的应对-“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挑战应对[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教师教育应积极寻求应对举措:调整院系设置、研究并设置新型综合专业、调整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与前七次课程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不只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修补,而是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它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是为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所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作出应对举措。

本文分析我国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反思目前教师教育存在的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期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一)新课程挑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教学观和课程观两方面。

传统的教学观强调的是“输入——产出”。

即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产出”;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解释信息,主张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

传统的课程观念是“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外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只是接受、存储前人发现的知识:新课程观念认为课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的“际遇”中动态生成的,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发生“际遇”的文本。

课程是内在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创生者。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怎么教”,而且要关注“教什么”.r即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自主权,而且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专业自主权。

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

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

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答: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挑战:1)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2)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3)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应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自我做起。

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改革中教师主观能动作用是否得以发挥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首先要充分分析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的距离。

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发展计划,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向老师们提供在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在职短期或长期深造、培训、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

首先,将教师完成教学职责和任务的情况作为业绩考评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并以其作为教师津贴、晋升、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

其次,针对目前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实际情况,应形成教学与科研工同发展的考评机制。

5)如何使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内容,并使他们能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6)针对当前课程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的种种挑战,不仅高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开发,完善学校的考评体系,引导教师主动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为课程改革付出更多的努力。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的新挑战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的新挑战

浅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的新挑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秉承民主、科学、开放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培养能力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将新的改革精神落到实处呢?一、转变教师角色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起。

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

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

我们教师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

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

1.变传统的“教书匠”为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讲授者,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指导者、促进者,客观公正的评价者,热心的社会工作者,课程设计的专家,令人信服的心理医生。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2.变传统的“管理者”为引导者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制定的“格式化”的知识,也不是忠实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知识的过程。

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带领学生走进知识,引导学生进发智慧火花,闪出创新,闪出个性。

3.变传统的“灌输”知识为“平等中的首席”我们知道,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洗脑”,还要“充电”。

正如一位XX
局,XX局长无不忧虑地说:“以目前教师的素质,要实施好新课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务之急是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的确,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

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新的素质教育质量观迎接新课程的改革:
一、教师应树立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教学质量观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总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强度的作业训练,离不开长时间的课外补习,不是立足于提高授课质量,追求课堂效率,而是立足于大量课后作业补习,“课上不足课后补”。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许多教师,为了把学生“教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时间”。

上课“拖时间”,课后,各科教师都布置一大堆作业交给学生带回家做,而且都强调不完成不行!至于学生什么时间睡觉,则不管不顾,老师只管第二天的检查,于是学生只好开夜车到深夜。

这种“拼搏式教育”在过去可能是被一些人称道的,“像这位老师多么负责呀,多么奉献呀,一天从头到尾,真是老黄牛精神等等”。

可在今天,它是不适应素质教育的。

那些违背教育规律,将宝押在加班加点、书山题海、频繁考试上的教师,其做法不但不值得称赞,反而应遭到谴责,因为他是以摧残学生身心为代价的。

那种“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的观念应当抛弃。

学校应当加强监控力度,要求所有的教师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开课,不增加课时,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和文化活动时间,不加班加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抓住了每堂课的质量也就抓住了教学质量。

这就需要教师苦练“内功”,向40分钟要质量。

1、抓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做到课堂教学规范化。

一是开课标准化。

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起码的条件。

二是教学常规条列化。

对课堂教学要求:“讲授正确精要,并具备下列五性”,即①目的性:教学目的明确,要考虑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诸方面。

②科学性:无知识性错误,系统性、逻辑性强,结构严密紧凑,合乎认识规律。

③实践性:讲练结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

④艺术性:方法好,安排巧,课堂气氛和谐而又活跃,紧张而又愉快。

⑤实效性:无效劳动少,教学效果好。

三是备课集体化。

教师之间应密切合作、互相关心、资源共享。

四是上课规范化。

教师要有文明的课堂行为习惯,克服不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上课东拉西扯,语言不文明、不健康的“语言病”;不美不雅、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习惯性动作的“教态病”;上课心神不定,板着脸的“情绪病”。

五是开展听课、评课、说课活动。

将教师听评说课活动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促使每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常规教学,更需要教学中要有创造。

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会学”上来;突出“思”字,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学问”上来;突出“乐”字,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

教师应少讲、精讲,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

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在于学生提不出疑问,提不出疑问恰恰证明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不能作深入地思考。

因此,一堂课质量如何,从每堂课产生问号的数量多少以及问号的质量的高低就可以衡量出来。

3、提倡教师勇于参加教改实验,走科研兴教的路子。

教改对教师本身要求很高,很多教师不能一下子适应。

可以先“模仿”后“创造”,先“形似”后“神似”,先“入格”后“出格”。

争取人人下水。

对于少部分科研效果好的教师,可以作为典型推广,形成一种“人人搞科研,个个出成果”的局面。

二、重视课内与课外结合,用脑和用手的结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质量观
学生的一些素质,比如动手操作能力、手工制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是很难在课堂内形成的。

因而在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课外活动,成立各种兴趣
小组,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形成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在活动中应随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加强课外活动并不等于削弱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但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那种“素质教育没名堂,课外活动加特长”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坚持让所有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及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只有致力于全体学生发展,才算是实施素质教育。

如果教育只是发展了少部分人的素质,或者说只让人素质的某一方面得到片面发展,则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基础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同样,一个学校里,如果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基本的发展,即使该校出了一个世上有名的科学家,亦或一个世界冠军,也不能认为其教育质量高,更不能认为其实施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搞教育平均主义,要保证所有学生做到基本发展的同时,又要照顾差异,注意挖掘各类学生的潜能,为培养造就各类拔尖人才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以上几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各方面素质的作用是明显的,我们应认真总结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转变观念,抓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主线,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四有”人才,为素质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黄瑞锋(71.03―),男,大学本科,中学一级。

从事初中物理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