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经济地理 》复习指导
粮食地理知识点总结
粮食地理知识点总结一、粮食概念及分类粮食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品。
粮食包括谷类、豆类、薯类、油料作物及其他作物等。
在这些作物中,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米、大麦、高粱、谷子、黑米等。
根据粮食作物的种类和用途,粮食可以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作物及其他作物。
1. 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麦、高粱、谷子、黑米等。
谷物是人类主要的膳食能源来源,其中以小麦、稻谷、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
2. 豆类:主要包括大豆、绿豆、花豆、红豆等。
豆类是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也是农作物轮作的重要作物。
3. 薯类:主要包括马铃薯、甘薯等。
薯类是人类主要的蔬菜类作物,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4. 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菜籽、蓖麻、大豆等。
油料作物是人类的主要膳食脂肪来源,也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5. 其他作物:主要包括红薯、棉花、烟草、茶叶等。
这些作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粮食地理的研究领域粮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粮食作物的分布、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等问题。
粮食地理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粮食生产地理:研究粮食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土地利用、农作物轮作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规律等问题。
主要包括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地表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植被资源等。
2. 粮食消费地理:研究粮食作物的消费结构、膳食习惯、人口分布、城乡差异以及粮食供应体系等问题。
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城乡分布、膳食习惯、饮食结构及对粮食作物的需求等。
3. 粮食贸易地理:研究粮食作物的国际贸易模式、贸易地理、国际价格波动、地区间的贸易关系以及市场需求等问题。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市场、国际价格、国际分工、经济地理以及国际关系等。
4. 粮食安全地理:研究粮食作物的供应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生产增产、产地保障、产能保障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问题。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 经 济 地 理 学 》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概念:1. 城市区位型工业及其特点概念: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但收益回报很高的工业,如服装、出版、印刷工业。
特点:其空间收益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
2连结度:表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β越大,说明交通网络越发达。
= 边的数量/顶点的数量(β表示交通网连结度)3.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A i i 点到其他点的距离的总和,越大,说明不同顶点间移动更难。
(比较的是网络内部的顶点)(D ij 为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j=1改为i=1) 4.分散指数: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表示各顶点到其他顶点的距离的总和,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比较的是不同的网络间的通达性)5.供应园商: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指围绕某一使多种原材料的组装企业而形成的为该企业提供零部件供应商的聚集区。
供应商园的出现表明:现代经济活动区位已经不是以前那样被动接近原材料地,而是通过重新组织原材料地来达到现代社会生产的及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的要求。
P406.能源的分类:VE =β∑==n j ij i D A 17、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交通网(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8、交通运输发生的前提(美.乌尔曼):互补性、干扰性(可介入性)、可运输性。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集聚作用:便于协作生产、共享某些技术环节;减少成品或半成品的运费;共享基础设施而减少成本投入;共享某些企业所需的相关信息。
分散效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经济人:完全掌握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
这是传统经济区位论观点。
地理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经济可进入性:场所对外交往的成本高低,取决于运费、通信费等。
纯粹集聚: 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表现为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如分工、基础设施、协作等引起多个企业集聚。
表现为多个企业在空间的集中。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这里的某事物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区位主体:人类活动的内容或实体称区位主体,或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包括经济与非经济因子。
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一般区位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运费。
特殊区位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空气湿度。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定点的最短路径。
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遍在原料: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
如普通砾石。
偏在原料: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即能够向周围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性: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完整总结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完整总结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什么样的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的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的组合关系?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尺度的变化:微观到宏观微观尺度: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佳;中观尺度:追求区域经济发展;宏观尺度:追求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之间的效率与公平问题)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1)经济活动中企业是主体2)经济地理学理论主要来自对企业的研究3)现代区域关系主要为企业网络的综合3)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基本理论从环境决定论到区位理论、行为理论、结构理论、创新理论;思维方法则从规范性区位分析、实证性区位分析到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以及区域创新分析3.21世纪经济地理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及贫富差距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篇1.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及区位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意义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占有的场所区位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过程以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的理论称为区位理论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它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条件:指某区位(空间)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即空间所展现的自身的条件(包括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意义:1)影响区位主体的经济收益;2)影响区位主体的竞争力;3)区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作用2.各区位因子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交通)1)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原材料、能源2)市场:市场规模、市场战略、特性、其他条件A.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①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②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B.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经济地理学考试必备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1、经济地理学的前身是商业地理学。
2、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是什么。
葛茨具体提出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是什么。
国内最古老的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有哪些?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该区位论包括1826年杜能(J.H.von Thunen)提出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的区位经济论。
5、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地域性、综合性、实践性。
6、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该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on complex,简称TPC)或经济区。
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7、依据教材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
1.经济活动的内容。
2.经济活动区位。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8、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
9、简要说明区位与位置、区域的主要区别;区位一词的提出者。
①区位只针对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而位置也包含了非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②区位主要指经济活动场所;③区位有“点的位置”的含义,还包括了影响位置形成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关系;④区位包含了尚不存在但却具备建设人类活动场所条件的位置;⑤区域是空间范围概念,区位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关系概念。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
粮食安全地理高考知识点
粮食安全地理高考知识点背景介绍: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学在粮食安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从产地分布、贸易和风险等方面介绍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地理知识点。
1. 粮食产地分布:粮食产地分布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
气候、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在决定粮食种植适宜性和产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亚洲地区,如中国、印度等国家因拥有广阔的平原和河流,适宜稻谷和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则适宜玉米和大豆等的种植。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因为气候和土壤等原因不适宜粮食种植,如澳大利亚和沙特阿拉伯。
2. 粮食产量和粮食贸易:地理因素也在粮食产量和粮食贸易方面发挥作用。
一些地区生产大量粮食,成为粮食出口大国;而一些地区却依赖进口粮食,成为粮食进口大国。
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全球粮食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主要的粮食出口国。
而中国、日本、埃及等国家则是粮食大量进口的国家。
这种产量和贸易格局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也受到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
3. 粮食风险与保障:地理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产生了风险。
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和病虫害等都会对粮食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例如,战乱、政治动荡和贫困等都可能导致粮食供给不稳定甚至短缺。
对于这些风险,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粮食储备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等。
4.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地理因素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广农业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对粮食安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可持续性方面,全球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确保人类足够的粮食供给,同时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学科。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学,多以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某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空间关系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等。
在我国的实践中,国土资源调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1.经理地理学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区域来源,并提供解释区域发展先后格局的理论2.经济地理学可以独到的解释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3.经理地理学提供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解释经济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1.经济地理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2.指导经济活动区位合理选择3.提供区域政策发展咨询4.对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提供建议5.区域差距诊断建议第二章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 自然经济技术交通政策。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1.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话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其中讨论经济话动的区位理论就构成了经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农、工、商业区位论等。
3. 区位条件是指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优劣。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二、自然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1)1. 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
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 文化转向” 。
经济地理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的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p2、3页〕〔1〕史志描述〔2〕商业地理研究〔3〕经济地理学研究2、经济地理学的概念〔p10页〕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是什么?〔p19——21页〕(一)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三)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五)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区位、区位条件、区位因子的概念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2、生产的三要素是什么?————①自然投入②劳动力③资本3、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有哪些方面?〔p41页〕①劳动力移动②劳动力成本③劳动力特色④劳动力素质4、对经济活动区位重大影响的市场因素有几个方面?⑴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其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⑵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包括:市场意识、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5、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有哪些?〔p45页〕6、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表达在哪儿?〔p46——47页〕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7、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在哪儿?①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②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③通过指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经济活动行为。
8、可进入性包括哪些方面?9、交通三要素是什么?①交通网②交通流③地域10、如何计算交通网的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p51、52页〕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假定条件?同心圆结构如何配置?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给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河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重点考点解析
河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重点考点解析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学科,涵盖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领域。
而在河南省考研地理学的复习中,经济地理是一个重点考点,它关注着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本文将对河南省考研地理学经济地理的重点考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内容。
一、经济地理概述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地理条件、资源分布、产业布局、交通运输、城市与乡村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在河南省考研地理学中,经济地理的概述是一个必考的基础知识点,考生需要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二、河南省的经济地理特点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交通枢纽。
其经济地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省份,农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次,河南地处中原经济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资源,工业发展较为突出;此外,河南省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在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河南省的主要经济区划为了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河南省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经济区。
其中,黄河中游经济区、豫北冀南经济区、豫东南经济区是河南省的主要经济区划。
具体地,黄河中游经济区以郑州为中心,重点发展农业、制造业、物流业;豫北冀南经济区以洛阳为核心,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冶金、化工为主;豫东南经济区以南阳为中心,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进程较为突出。
四、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省份,其农业发展备受关注。
在复习中,考生需要重点关注河南省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农业区划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其中,河南省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
而在农业区划方面,河南省划分为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洛阳盆地等多个区域。
另外,河南省也在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注重科技创新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五、河南省的工业布局河南省工业发展较为突出,其工业布局具有一定的特点。
高考地理粮食非粮化知识点
高考地理粮食非粮化知识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粮食非粮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粮食非粮化是指将应该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转变为生产其他农业产物或非农业产物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粮食安全形成了挑战,因此,了解高考地理粮食非粮化的知识点对于备考生们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粮食非粮化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导致农地被占用,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品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三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土地资源减少,四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机械化和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这些原因使得农地转变为非粮产地,造成了粮食非粮化的现象。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粮食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粮食是人类的基本生活物资,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和民众的根本利益。
粮食非粮化会导致粮食生产减少,进而引发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导致粮价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压力。
此外,粮食非粮化还可能会导致农民转产转行,进一步加剧农村人口的流失现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我们需要了解粮食非粮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减少对农地的侵占,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留足够的耕地面积。
此外,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资源。
同时,构建良好的市场体系,加强对粮食储备和农产品市场监管,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这些措施的落实对于解决粮食非粮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粮食非粮化的国际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粮食非粮化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也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如何解决粮食非粮化问题成为了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应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推动全球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粮食非粮化问题。
2023年地理会考《粮食安全》热点板块
2023年地理会考《粮食安全》热点板块粮食安全”涉及今年中考的多个热点板块:••••【答案】1.B2.A3.A【解析】1.印度孟买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结合图示来看:全年高温,降水年内分配不均而分为旱季和雨季,正处在洪涝灾害多发期,B正确,A错误;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CD错误。
故选B。
2.由题意可得,印度持续热浪高温导致小麦减产,旱涝灾害频繁导致粮食产量不稳定,俄乌战争导致国际粮食供应紧张,这些都是印度发布通知立即禁止小麦出口的原因,雨热同期是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与题意不符。
因此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3.世界上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资料中提到的国家有印度、中国、西班牙、法国、美国,这些国家都是人口稠密区,这些国家都位于中低纬度,A正确;印度位于热带地区,有旱雨两季,C错误;中国、美国、法国、西班牙主要位于北温带,B 错误;中国、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美国、法国、西班牙是发达国家,因此经济发达与资料中提到的国家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区不符,D错误。
故选A。
【答案】4.B5.B6.D7.C【解析】4.读图可知,我国水稻集中产区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较多,故A错误;我国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故B正确;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故C错误;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故D错误。
故选B 。
5.题目要求自然条件,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属于社会经济条件,故A错误;海水稻适合种在咸淡水交界的出海口三角洲、海边滩涂、低洼盐碱地等地方,故B正确;青岛地处温带,四季分明,并非长夏无冬,故C错误;青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季节变化大,故D错误。
故选B。
6.海水稻的培育成功与滴灌喷灌技术的推广、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无关,故ABC错误;海水稻的培育成功主要得益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得益于育种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故D正确。
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要点总结
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要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
而在考研地理学中,经济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就陕西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的经济地理要点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一、经济地理概述经济地理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它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地理因素以及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陕西省的经济地理特点陕西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北地区,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
在陕西省的经济地理中,农业、工业和旅游业是三大支柱产业。
1. 农业:陕西省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尤其是小麦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
除此之外,陕西省还以果树及蔬菜种植等为主要农业经济,如苹果、葡萄等水果的种植。
2. 工业:陕西省的工业发展较为活跃,主要以能源、煤炭、有色金属和装备制造为主要支柱产业。
例如,在能源领域,陕西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开采和利用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3. 旅游业:陕西省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秦始皇兵马俑、华山、西安明城墙、大雁塔等。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陕西省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促进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陕西省的经济地理问题与挑战在经济地理的发展过程中,陕西省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地理环境问题:陕西省位于地震带和黄土高原区域,地质灾害频发。
同时,水资源短缺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限制了陕西省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2. 区域发展不均衡: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这是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陕西省正致力于加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度,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四、经济地理学的培养目标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培养目标包括:1.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前沿。
2. 培养学生扎实的地理学基本功,包括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
河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重点内容梳理
河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重点内容梳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其中经济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经济地理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涉及到地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准备参加河南省考研地理学的考生来说,掌握经济地理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河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对经济地理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
一、河南省经济地理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现状1. 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河南省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中部,处于华中与华北经济联结区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2. 经济发展特点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制造业和能源基地。
农业发展以粮食生产为主,同时兼具畜牧业和水产业的发展。
制造业方面,以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导,能源方面以煤炭、电力为主要支撑。
3.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东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水平较高,中部地区由于交通便利的优势也有较为发达的地区,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为落后。
二、河南省经济地理的发展问题和对策1. 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河南省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2.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区域发展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需要优化农村区域布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3. 工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发展河南省工业结构依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在工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中,需要加强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制造,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补齐。
4.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河南省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粮食经济地理》复习指导.doc
《粮食经济地理》公选课复习指导世界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对世界粮食女全做出巨大贡献全球金融危机和粮食产需,对我国粮食女全的影响第一讲绪论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在币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币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经济,与地域的关系更为密切,用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生产布局的理论來分析与研究粮食经济问题十分迫切和必要。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空I'可组织或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研究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布局规律的学科。
简单地说,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或社会生产的空间表现形式。
其屮生产布局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最重要的部分。
生产布局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是指社会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分布,以及国家或地域内的牛产联系。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牛产布局包括部门布局和区域布局两个方面。
部门布局:以社会经济部门或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布局;区域布局:以一国或一-地区为单位,包括域内各生产部门的综合布局。
根据研究区域的人小,生产布局乂可分为宏观布局和微观布局。
宏观布局:较大区域的总休轮廓、基本方向;微观布局:宏观布局的具休化,拟建项目的位置选择。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都决定于它的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生产布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和影响。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经济科学、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
1.经济地理学的社会性:生产布局受生产方式的制约;2.经济地理学的区域性:区域是生产布局的依托;3.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生产布局的复杂性-综合性。
地理粮食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粮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粮食生产1. 粮食作物种植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米、谷子等。
水稻主要分布在湘、鄂、皖、鲁、豫、苏等省份。
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鲁、冀、豫、陕等省份。
玉米主要分布在鲁、豫、冀、川、黑等省份。
2. 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是靠农业技术的创新。
包括改良种子、推广高效肥料、加强农业机械化、疾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3. 农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气候分布,将我国农业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区划,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
二、粮食贸易1. 粮食输出和进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逐渐开始了一部分粮食的进口。
2. 粮食贸易关系中国粮食出口主要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例如东南亚、中亚等国家。
而粮食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三、粮食消费1. 粮食结构我国的主要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
其中,稻谷和小麦是主食,而玉米主要用于加工成其它食品。
2. 粮食消费水平粮食消费水平与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粮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四、粮食储备1. 粮食战略储备粮食战略储备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根据国际经验,国家需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粮食储备,以应对突发的情况。
2. 粮食市场储备粮食市场储备是为了保持市场价格的稳定,避免市场的剧烈波动。
由政府进行收购和储备,然后在市场价格波动时进行适时的投放,以维护市场秩序。
五、粮食安全1. 粮食供给安全粮食供给安全是指国家保障人民基本的粮食供给,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这包括国家的粮食产量、进口量、储备量等。
2. 粮食安全战略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国家需要制定粮食安全战略,包括增加产量、保障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等。
3. 粮食安全政策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国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包括补贴政策、保护政策、扶持政策等。
六、粮食生产与环境1. 高产与环保高产粮食生产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知识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知识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知识点商品粮基地历来以产粮为主,粮食商品率较高,能稳定地提供大量余粮的农业生产地区。
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整理的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知识点,请考生及时学习。
1、建立商品粮基地的好处
①建立商品粮基地可以充分考虑合理利用多种地域性条件,为粮食生产选择最适宜的自然环境。
它可以充分利用地区内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资源,便于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发展粮食生产进行必要的基本建设。
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的专门技术水平,积累经验。
②商品粮基地的建立可以为一般地区生产粮食树立榜样,对推动全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③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平衡粮食余缺有很大的作用。
④合理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可以缩短过远距离的不合理粮食运输,密切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节约社会劳动。
2、建立商品粮基地须具备的条件
①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
②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
③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水源足,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
④运输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经济地理》公选课复习指导世界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我国粮食连续增产,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全球金融危机和粮食产需,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第一讲绪论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经济,与地域的关系更为密切,用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发展、生产布局的理论来分析与研究粮食经济问题十分迫切和必要。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研究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布局规律的学科。
简单地说,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或社会生产的空间表现形式。
其中生产布局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最重要的部分。
生产布局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是指社会生产部门在地域上的分布,以及国家或地域内的生产联系。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生产布局包括部门布局和区域布局两个方面。
部门布局:以社会经济部门或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布局;区域布局:以一国或一地区为单位,包括域内各生产部门的综合布局。
根据研究区域的大小,生产布局又可分为宏观布局和微观布局。
宏观布局:较大区域的总体轮廓、基本方向;微观布局:宏观布局的具体化,拟建项目的位置选择。
二、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都决定于它的研究对象。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生产布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和影响。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经济科学、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
1. 经济地理学的社会性:生产布局受生产方式的制约;2. 经济地理学的区域性:区域是生产布局的依托;3. 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生产布局的复杂性--综合性。
第二节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布局规律的反映,是在长期生产布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指导生产布局的客观依据。
(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生产地接近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区。
(二)正确处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的关系,使生产逐步趋向均衡运用均衡原则,正确处理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关系,在保证加速发展先进地区经济的同时,积极帮助落后地区进行区域开发和发展,促进生产力平衡,缩小区域差别,将是中国经济建设中长期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
就我国具体国情而言1.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3.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4.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发挥区域优势,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1. 区域优势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多方面的综合优势。
2. 专业化是指社会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区域优势形成的各具特点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生产专业化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3. 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和协调状况。
4.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四)必要的集中和适当的分散相结合,兼顾经济和政治效益1. 必要的集中,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2. 适当分散可以避免过于集中带来的种种问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做到工业生产接近原材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促使更多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3. 现代化的大生产,也促使农业布局从分散到集中,逐步集中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最优的地区,这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的客观要求。
(五)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需严格控制工业过分集中,避免污染源集中;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将污染源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工矿企业选址要注意环境,避免废弃物排放对水源、生活区、风景区和农业产生的影响;农业布局要维护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不过度滥用;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要珍惜耕地;产业布局要严格执行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
第三节粮食经济地理一、粮食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
粮食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粮食经济地理研究对象是粮食(包括油料)产业(生产和流通)的空间分布、变化、发展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研究粮食产业的生产布局规律。
2.粮食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⑴研究对象学科特性;⑵粮食生产条件;⑶粮食作物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⑷粮食流通体系建设与布局(粮食收购、储存、运输、贸易和市场布局);⑸粮食工业生产布局。
粮食经济地理与经济地理一样,同样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影响,也是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特点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
第二讲中国粮食生产发展与布局第一节粮食的概念一、我国传统的粮食概念狭义:指谷物类,广义:指谷物类、豆类和薯类的集合。
粮食经济地理中粮食的概念,是指中国传统的广义的粮食概念。
《粮安天下》《Food Security Global Stability 》food crisis 粮食危机;food security 粮食安全;food consumption 粮食消费;food production ,grain production 粮食生产;weight of grain 粮食重量;Food security and Construction of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主产区建设第二节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一、粮食生产的特点:不稳定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地域性.综合性.二、中国粮食生产发展概况第三节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一、由长期短缺到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粮食增长中心逐渐由南方向北方转移,粮食供求格局由“南粮北调”变成“北粮南运”三、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粮食生产布局逐渐向区位优势地区集中四、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发生变化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粮食的供求压力主要不再是总量问题,更强烈地显现出粮食品种和品质等结构性问题。
第四节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发展战略一、区域布局战略(一)沿海和经济发达区: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并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自给率(二)粮食主产区:调整农业结构,进行区域化布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核心产区,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三)生态脆弱区:加强生态建设,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开发粮食增产潜力,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二、品种布局战略粮食主产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淘汰劣质品种,压缩一般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建设优势粮食品种产业带,主动适应粮食流通、粮食消费和粮食国际贸易的新形势。
(一)重点建设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大兴安岭沿麓的3个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二)重点建设长江流域、东北地区和广西等优质水稻产业带(三)重点建设东北(含内蒙古东部盟市)和黄淮海2个专用玉米产业带(四)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和黄淮海高蛋白大豆等专用大豆产业带(五)优质专用杂粮产业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杂粮主产国,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是世界上杂粮生产优势最强的国家。
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以及西南广大地区都是“杂粮王国”,应建设优质专用杂粮产业带,以适应市场需求。
初步形成了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十大优势产业带。
第三讲中国粮食作物分布水稻、小麦、玉米是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本讲主要介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主要粮食作物在中国的分布。
第一节稻谷分布中国的稻谷主要分布在雨水较多的南方和北方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的特点。
一、南方稻谷集中产区1.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是中国水稻栽培面积最大,单产较高,总产最多的稻谷产区。
2.华南双季稻作区3.云贵高原稻作区二、北方稻谷分散产区1.东北早熟粳稻区---是中国北方稻谷第一大产区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北的稻区。
2.华北单季粳稻区3.西北干旱稻作区第二节小麦分布小麦是中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位主要粮食作物。
成分:小麦种子含碳水化合物60~76%,蛋白质10~17%,小麦面粉富含面筋,可塑性强,具有良好的食品加工性能。
第三节玉米分布第四节大豆分布第四讲油料生产分布第一节中国油料生产概况一、油料的分类1. 按植物学的分类草本油料:花生、油菜、芝麻、胡麻、向日葵木本油料:油茶、油桐、核桃可制取油脂的其他农副产品:棉籽、纤维用麻籽、大豆、米糠、玉米胚等2. 按油料的化学性质和经济用途可分为:食用油料和非食用油料1.油料播种面积增加面临压力;2.油料产量增加趋缓;3. 食用油消费逐年增长;4.油料、油脂产不足需,消费缺口逐年扩大第二节中国油料生产分布木本油料是植物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林中面积广、产量大的主要林木,是为国家提供食用和工业用植物油源的“绿色油库”。
第五讲粮油工业地理第一节粮油工业发展与布局第二节制粉工业一、中国制粉工业概况(二)制粉工业发展现状1.行业实现战略转移,主产区成为竞争主战场2.生产规模走向大型化和集团化3.加工技术与装备实现系列化、成套化4.小麦的深加工和副产品利用受到重视(三)制粉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1.加工能力过剩2.集约化程度低3.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4. 企业竞争加剧5.小麦品种结构不合理,小麦粉品种比较单一二、制粉工业布局的市场格局(一)区域市场格局(二)企业市场格局制粉企业在北方地区多而集中,在南方地区少而分散,并主要集中在小麦主产区和大中城市消费区。
3.分类企业市场格局。
企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市场格局,国有企业比重继续下降,民营企业比重大幅上升,已占主导地位,外商企业数量少,但产能比最高,经济效益好。
三、制粉工业的布局与发展1.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制粉工业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制粉工业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
①依托小麦专业化生产区域的原料优势,大型龙头企业运用土地流转政策向前端延伸,逐步形成小麦生产和制粉工业产业带;②在大中城市依托食品工业发展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发展优势和特色制粉工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向后端延伸,实现制粉工业与食品工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小麦精深加工,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
2.继续扩大原料地的加工规模3.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走联合之路4. 大中小企业、多元化格局依然共生共存5. 在加工技术层面上,重视小麦的深加工和副产品利用6. 在品质市场层面上,呈现精、专、粗等多样化需求第三节碾米工业(二)碾米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1.企业布局点多面广,企业规模小,粗加工能力过剩2. 加工技术粗糙、设备落后、行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三、碾米工业的布局与发展(一)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生产规模(二)加快企业重组整合,培育规模化龙头企业(三)发展糙米流通技术糙米流通是将收获的稻谷就地干燥、脱壳,以糙米形式储存、运输,然后经调制、加工成精米进入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