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3/23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1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有瘀点、瘀斑,舌下瘀筋,苔薄白或白 腻、白滑、苔剥等;脉象可呈现沉紧、 沉细迟、细弦、弦涩、细缓、结、代、 促、滑等。
.
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 上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至旦 发夕死。
.
3、 病因病机
年老体弱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病位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脉痹阻心。 胸痹心痛病位以心为主,发病多与肝、
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无明显诱因而发病。 (3) 临床表现 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
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 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
.
证候特征
(4) 多伴随症状 气短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
代。 (5) 舌苔脉象 舌象表现有舌淡红、淡胖、暗红、或舌
.
真心痛诊断依据
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 以上,含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 汗出冷,面色苍白,唇甲表紫,手足冷 藏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 夕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 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 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白细 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 步明确诊断。
.
胸痹心痛病理变化
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 并以血瘀为突出。
胸痹心痛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 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最为常 见。
.
4、 诊断
1)主要症状 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 部等到,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 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中医内科学
胸痹心痛
.
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 上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至旦 发夕死。
.
3、 病因病机
年老体弱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病位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脉痹阻心。 胸痹心痛病位以心为主,发病多与肝、
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无明显诱因而发病。 (3) 临床表现 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
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 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
.
证候特征
(4) 多伴随症状 气短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
代。 (5) 舌苔脉象 舌象表现有舌淡红、淡胖、暗红、或舌
.
真心痛诊断依据
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 以上,含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 汗出冷,面色苍白,唇甲表紫,手足冷 藏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 夕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 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 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白细 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 步明确诊断。
.
胸痹心痛病理变化
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 并以血瘀为突出。
胸痹心痛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 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最为常 见。
.
4、 诊断
1)主要症状 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 部等到,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 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中医内科学
胸痹心痛
【医学ppt课件】中医内科学
中成
医都
内中
科医
中教 药 研大
总 论
医室 学 内 科
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任务 2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大病学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 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 、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邪正斗争,此消彼长
5.顺应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6.据证因势利导 7.先期治疗未病
顺应病势,就近祛邪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8.重视调摄护理
辩证施护,随证而异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 《辨证录》 《医学心悟》 ❖ 《医林改错》 《血证论》 ❖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 《温病条辨》
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 审证求机论治 3.明辨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医都
内中
科医
中教 药 研大
总 论
医室 学 内 科
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任务 2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大病学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 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 、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邪正斗争,此消彼长
5.顺应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6.据证因势利导 7.先期治疗未病
顺应病势,就近祛邪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8.重视调摄护理
辩证施护,随证而异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 《辨证录》 《医学心悟》 ❖ 《医林改错》 《血证论》 ❖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 《温病条辨》
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 审证求机论治 3.明辨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中医内科学-01总论_PPT幻灯片
证型各有不同。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病 因、病性、病位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的 病机,从而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倘若 缺乏上述某一指标,就很难辨出准确的 证。
15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⑸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
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 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 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
19
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 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当 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分不出这个森林中这是什 么树木,那又是什么树木,这个树木 应当砍伐(祛邪),那个树木应当培 养(扶正),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 上则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
13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⑶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
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 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并 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 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 入盲目性。
14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⑷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
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⑴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⑵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⑶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方面内容 ⑷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⑸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成绩60%
1
主要教学内容
概述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辨证与辨病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塘/鞠通、王士雄/孟英
9
15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⑸证型分级不确导致混乱及重复 疾病范畴较大,采取分级命证,大证
分小证,于辨证当然有利。但证型分级 不确,则会分化出各式各样的小证,以 致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及混乱。
19
中医的辨证与辨病(3)
金寿山在《金匮诠释•自序》中指出: 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 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当 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分不出这个森林中这是什 么树木,那又是什么树木,这个树木 应当砍伐(祛邪),那个树木应当培 养(扶正),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 上则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
13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⑶病名范畴的扩大影响辨治的准确性 疾病的概念,应有一定的范畴,紧
扣病机及治法。若范畴太大,无确切的 针对性,容易与其它病和证的混同,并 伴随产生很多相应冶法。适应性越多, 准确性和特异性就会越差,治疗就会陷 入盲目性。
14
病、证命名问题(补充)
⑷证型缺乏病性病位指标 在每种疾病范畴之内,所分化出来的
本学期中医内科考试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40%
⑴考勤、提问等方面内容 ⑵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方面内容 ⑶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学习记录、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方面内容 ⑷教学实践活动、实验报告等方面内容 ⑸其它自选形式考核方式
终结性考核成绩60%
1
主要教学内容
概述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辨证与辨病关系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特点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塘/鞠通、王士雄/孟英
9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注 意 点 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11
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
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 注 意 点 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 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4
第
2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 2| 3|
|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外邪侵犯 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 从皮毛内侵。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 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临床表现)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
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临床表现)
虚体感冒之一:气虚感冒
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
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 注 意 点 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二:阴虚感冒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
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 意 点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11
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证
证候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
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 注 意 点 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 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4
第
2章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 2| 3|
|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外邪侵犯 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 从皮毛内侵。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 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临床表现)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
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临床表现)
虚体感冒之一:气虚感冒
证候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
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 注 意 点 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辨证论治
虚体感冒之二:阴虚感冒
证候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
咽燥,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注 意 点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证
a
气滞血瘀 脉络阻滞
5
寒湿热 诸邪
侵袭人体 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 痰浊内聚 痰食交阻
气机 阻滞
聚证
积证
病久入络 脉涩血凝 结为积块
a
6
黄疸日久不退
久疟不愈 气血凝滞
感染血吸虫 虫阻血络
虚劳日久
络脉不畅 瘀血内阻
结为疟母
气血运行不畅 血络瘀滞
气滞血瘀
a
积证
7
辨证论治
a
8
聚证病在气分,故重在调气,疏肝 理气,行气消聚为其常法;
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则去乌药、桂心加丹皮、栀子、黄芩、龙胆草、菊花、石决明、
夏枯草等药以清肝泻火;
a
14
若肝郁日久,化火伤阴,证见头晕, 耳鸣,两目干涩,咽喉干燥,心烦失 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则可加 沙参、麦冬、首乌、杞子、玄参、天 冬、菊花、合欢皮、夜交藤、生龙骨、 生牡蛎以养阴安神。
缓解期间宜服逍遥散以疏肝健脾, 防止聚证复作。
a
15
主症:腹胀或痛,时有条索状物 聚起,按则胀痛加剧。
兼次症:便秘纳呆,脘闷不舒。 舌象:舌苔腻。 脉象:弦滑。 治法:行气化痰,导滞通腑。
a
16
方药:六磨汤。
方解:方中大黄、枳实、槟榔导 滞行气,推陈出新;沉香、木香、 乌药疏利气机,引气下行。
若在积证初、中期时,病人获得及时正确的治疗,
尚有治愈之希望,至积证末期,若立法处方得当,
部分患者,仍能减轻症状,改善体质,甚至带病延
年。若病人不能获得有效之治疗,肝脾肾俱损,则
可出现水液聚于腹中而成鼓胀,进而出现脾不摄血
而外溢,肝虚动风而振颤。如此则病笃已极,预后
凶险。
a
28
1、畅情志。 2、节饮食。 3、早期治疗。
a
17
加减:
若食积较甚,酌加山楂、莱菔子,以消食除胀;
痰湿较重者,则加半夏、陈皮以化痰浊;
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者,可配服乌梅丸驱虫杀蛔;
反复发作脾胃虚者,可服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中,或以大建中汤补益中土,温中
散寒。
a
18
积证
a
19
主症: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 兼次症:胀、痛并见或口苦,脘痞。 舌象:舌质青紫,舌苔薄,或见瘀斑。 脉象:弦。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若重在瘀血者,则加三棱、莪术以活血散结。
亦可酌加茯苓、白术,以防脾胃之伤。
a
22
主症:腹部肿块明显,硬痛不移。 兼次症:面暗消瘦、纳减乏力或见女
子不月、男子阳瘦。 舌象: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 脉象:弦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调理脾胃。
a
23
方药:膈下逐瘀汤为主,间服六君子汤。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红花、赤芍、五灵脂、 丹皮活血化瘀,乌药、元胡、香附、枳壳行气止 痛,甘草和中缓急。其间可选服六君子汤以调理 脾胃,以顾护后天之本。二方并进,一以攻邪, 一以扶正,取攻补兼施之义。
脾;三棱、莪术、苏木、五灵脂活血化瘀;阿魏、浮海石、瓦楞子、雄黄化痰软坚;香
附、槟榔疏肝理气。两方合服或间进,取八珍汤大补气血,用化积丸软坚散结。
a
26
加减:
若呕血、便血、衄血者,可减川芎、三棱、莪术等,加入三七、仙鹤草、藕节等止
血活血,或以独参汤补气摄血;
阴津大伤者,酌加石斛、黄精、玉竹等养阴生津。
积症无论初、中、末三期,皆可配合使用阿魏膏或水红花膏外敷,以助消积散癥止
痛。
a
27
聚证易已,积证难疗是积聚证预后的一般规律, 然而若聚证失治误治,转成积证者,临证亦时有所
见。积证所以言其难治,是因为积块显现之时,大
多经历了相当长的病程,正气已有较大程度之损伤,
故治疗较为艰难。虽言积证难疗,但非言其不可治,
a
29
谢谢!
a
30
若积块日久而坚硬作痛者,可用鳖甲煎丸以化瘀 软坚,兼服扶正之品以益气健脾。
a
24
主症:积块坚硬,疼痛加剧。 兼次症:面色萎黄或黧黑,形脱骨立,
饮食大减,或呕血、便血、衄血。 舌象:舌质淡紫,无苔。 脉象:细数或弦细。 治法:大补气血,化瘀散结。
a
25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九。
方解:方中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
积证病在血分,故重在理血,活血 化瘀,散结软坚乃其常规。
a
9
分证论治
a
10
聚证
a
11
主症: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 聚时散,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
兼次症:脘胁之间时或不适。 舌象:舌质淡红,苔薄。 脉象:弦。
a
12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发作时以木香顺气散加减,缓解时以逍遥散化栽。
积聚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a
1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
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积聚分述有别,积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触之无形,聚散无常,痛无
定处。
古代文献中亦有癥瘕、痃癖之名,此亦属积聚范畴。
a
2
积聚的发生,乃多种致病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凡外感邪毒,日久不去,或情志抑
郁,久而不解,或饮食伤脾,酿生痰浊,以及虚劳、黄疸等病缠绵不愈,均可导致气滞
血瘀,而成积聚于腹。
但聚证以气机阻滞为先,积证以瘀血凝结为要。
a
3
情志抑郁 所愿不遂
聚而不散
聚证
气机阻滞
气滞日久 血行不畅
瘀血内停 脉络受阻 结而成块
积证
a
4
酒食不节 饥饱失宜
损伤 脾胃
湿浊痰饮 内聚阻 滞气机
聚证
气 滞 日 久
木香顺气散适用于气机郁滞、寒湿中阻证。方中木香、砂仁、苍术、厚朴、橘
皮、甘草行气温中,散寒燥湿;青皮、乌药、香附、桂心疏肝解郁,温经散寒;
更配川芎以行血中之气,枳壳宽中以利滞气之下行。
a
13
加减:Biblioteka 若寒邪较甚,应加高良姜、荜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若肝郁化火,证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苦而干,烦燥易怒,胁肋胀痛,尿黄
a
20
方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方解:方中川楝子行气舒肝,玄 胡索行气活血;五灵脂通利血脉, 蒲黄活血祛瘀;两方相合,用金 铃子散以行气,取失笑散以活血, 气畅血通,积块得消,疼痛自止。
a
21
加减:
若见口苦者,加柴胡、黄芩以清肝火脘院痞者加木香、枳实以行胃气;
若偏于气滞者,则加青皮、槟榔以理气行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