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深松免耕种植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深松免耕种植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深松免耕种植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摘要:玉米免耕种植技术是播种前不进行翻地、耙地、旋地和起垄等作业,在田间留有上茬作物残碎秸秆和少量杂草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免耕播种,这样可减少作业次数,节省人力和物力。

本文主要介绍这种打破传统种植方式,可防止水土流失,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的玉米免耕种植技术。

关键词:深松免耕种植;土壤环境;玉米产量;影响前言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有些地区仅靠玉米种植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针对目前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种子的销售和生产不能按照季节需求来购买;种子本身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单位、个体都在市场上出售玉米种子,质量高低无法仅凭肉眼识别,所以混入劣质种子,和面对多品种的选择,让很多玉米农吃过亏、上过当;机械化程度低,现有的设备还不能大规模进行生产,创造的利润也受到影响。

土壤丰富程度不适合玉米种植,有些地区不适合玉米生长条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影响了玉米产量。

1深松免耕种植对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1.1深松免耕对土壤的影响由于玉米种植区的土地底层是犁底结构,距离地表大约有2公分,其硬度是耕地层的3倍,犁底层是0.7一1.1公分。

为了改变这种底层结构,使用深松技术,最大程度缓和土壤耕层的硬度扩充溶积。

进一步改变土壤种植生态环境,刺激玉米根系发达,让根更稳重。

深松免耕可以增加土壤水分,保持水土率高,可以缓解土壤受到水、风、沙侵蚀。

深松之后,改善土壤土质疏松让深度变重,从卜2公分变为3—4公分。

土壤变硬,能抑制沙尘暴,层架土壤的渗透功能,不断翻转土壤,保持最深层土壤结构蓄水性功能增强,提高雨水收集率,平均每亩耕地的增产高达百分之十八.1.2深松免耕播种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深松后的土壤储存水主要来自于雨水,但是在没有深松的土壤主要储水也是来自雨水,二者储水能力在不缺少水源的情况下区别不大。

一旦气候干旱,深松土壤储水的能力就凸显出来,当降雨量少于以往年减少100毫米,深松土壤的储水量比普通土壤多储存0.16毫米。

长期定位试验免耕覆盖对稻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长期定位试验免耕覆盖对稻田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属 紫色 冲积性 水 稻 土 , 地较 粘 重 , 质 土层 深 厚 , 水 保
公顷 。为探索免耕覆盖在该区主要轮作方式中的 技术措施及其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08 2 0 年 在西 昌市小 庙 乡 建设 了 3 组 7 理 的水泥 砌 体 区 处 长期 定 位试 验 设施 , 进行 中长 期免 耕 覆 盖对 土 壤性 状 和作 物 产 量定 位 试 验研 究 n 本 文为 2 0 年 第 1 , 08 期 小麦 收获 后栽 培水 稻 免耕覆 盖试 验结 果 。
天 内完成 。
14试 验数 据测 定方 法 .
为减少 田间数据测定工作量 , 试验数据测定 1 、 35 、 三个处理 , 土壤温度 由田间埋深 1e 0m的温度计 定 期测 定 , 壤水 分 在 土壤 含水 量低 于 田间持 水量 土 的条件 下 取样 用烘 干 法测 定 , 土壤 容重 于播 种 前及 收 获后 用 环刀 法测 定 , 土壤 养分 含量 于 播 种前 及 收 获后 分别 采样测 定 。 2 结果 分 析 21 -免耕覆盖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从 取 样 测定 结 果分 析 , 秆 还 田 比传统 耕作 土 秸 壤 有机 质 含 量 , 全量 氮 、 、 磷 钾养 分 含 量 均 有增 加 ,表 ,
1 材料与方法
11试 验基本 情 况 . 试验 地选在 四川 省西 昌市小 庙乡安 宁村 , 地处东
经 1 2 1 3 " , 纬 2 。5 2 ” , 0。 1 6 北 7 3 5 海拔 1 1m, 55
复合菌采用成都合成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腐杆灵。
13试 验设 计 .
试验 设 计 7 处理 , 个 每处 理 设 置 3 重 复 , 机 次 随 区组 排 列 , 区面 积 4 小 m×5 m=2 m , 0 区组及 小 区间

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2018年第7期(上)河南省土壤肥料站 主办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等,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等。

本文主要概括免耕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一)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容质量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用来衡量土壤的松紧程度。

关于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作用,研究中没有统一的结论,存在着较大分歧。

有些研究认为免耕使得土壤容质量增加,但有些研究认为免耕降低了土壤容质量。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少免耕的土壤容质量都较翻耕的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5年后土壤容质量在0~5 cm 的< 7.5%、在10~15 cm 的<5.6%、在20~25 cm 的<2.6%。

也有研究指出,免耕对土壤容质量影响不大,与传统耕作无差别。

(二)免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重要来源,其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状况。

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地表蒸发量等来影响土壤含水量。

免耕避免了土壤扰动,大孔隙数量减少,中小孔隙数量增加。

有研究指出,小麦免耕和玉米免少耕能显著增加<0.005 mm 小孔隙和减少0.05 mm 大中孔隙水分蒸发量,从而表明免耕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

虽然免耕保水能力增强,免耕处理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但其水分利用效率低于翻耕。

(三)免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土壤温度对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耕作措施改变了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导热能力,从而引起土壤温度大小变化,进而影响作物根系活性。

研究表明,免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

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旋耕和翻耕处理0~20cm 土层比免耕高,而4月以后免耕有更高的土壤温度。

二、免耕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一) 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原有有机质的矿化和外源有机物的补充。

田间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田间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耕作方式会对土壤的结构、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活动等产生各种效应。

本文将从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促进微生物活动三个方面,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保护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之一,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渗透性以及保水能力等。

传统的耕作方式中常采用耕翻整层的深耕措施,虽然能够达到除草和破碎土块的目的,但同时也会对土壤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翻耕会破坏土壤的团聚体,使土壤颗粒间的接触面减少,导致土壤的容重增加,通气性和渗透性降低。

而保护耕作方式中常采用不翻耕或少翻耕的方法,如保护犁、免耕播种等。

这些方式能够减少翻耕活动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根系伸展,减轻土壤侵蚀的风险。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分布有显著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中常采用机械化施肥的方式,将化肥直接投入到耕作层中。

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土壤养分的不均衡,使部分养分无法充分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土壤污染。

相比之下,有机肥的运用是保护耕作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有机肥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并通过慢释放的方式使养分逐步释放给作物,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

促进微生物活动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中的翻耕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暴露在空气中,使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保护耕作方式中的不翻耕或少翻耕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

此外,添加有机肥也能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作物生长。

总结综上所述,田间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蒋云峰;屈明秋;王月;钱瑞雪【摘要】对比分析了免耕、翻耕、深松耕作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免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方面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本文望能为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有效开展,营造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3页(P144-146)【关键词】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土壤理化性质【作者】蒋云峰;屈明秋;王月;钱瑞雪【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45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土壤进行耕作可改变耕层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水、肥、气、热之间的关系,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1].不同耕作方式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耕作方式,如翻耕、裸露休耕等可快速除去杂草、作物残留等,但会使耕层变薄,地表受损,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持水保肥能力下降,恢复功能减弱等不良后果[2].近些年来,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营造机能为特点的保护性耕作逐渐兴起,其取消了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进行免耕播种[3].保护性耕作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扬尘、减少侵蚀、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通过比较保护性耕作与常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以期为保护性耕作的有效开展,营造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基础,是土壤物理性质中不可缺少的指标.耕作活动对土壤水分有很大的影响.常年翻耕无作物覆盖,地表裸露,会增加水分蒸发,使土壤水分流失.而免耕秸秆覆盖较传统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扰动,土壤持水能力增强,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4].有研究表明,在降水量5~25 mm时,免耕水分平均入渗率比翻耕提高1.80倍;30~45 mm时,比翻耕提高1.71倍[5].深松耕作可缓解土壤紧实性,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量,也利于作物生长[6].土壤容重亦称土壤密度,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重量(g·cm-3),是反映土壤紧实程度、孔隙状况等结构性特征的重要指标.土壤容重直接影响土壤肥力、植物根系发育等[7].传统耕作方式不断地翻耕,农用机具频繁使用,特别是重型农用机具的使用,可导致土壤紧实度增强,加大土壤容重.有研究显示免耕土壤容重小于传统翻耕,且土壤容重随免耕年限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深松耕也可降低土壤容量,给作物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8].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长期免耕,在0~20 cm耕层土壤容重高于连年翻耕[9].由此可见,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依土壤类型、生态条件而存在差异.土壤硬度指土壤对外界垂直穿透力的反抗能力,反映土壤孔隙状况及土粒间结持力的大小[10].土壤硬度对土壤水分、养分、通气性、热特性以及作物根系的发育、耕作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影响.传统翻耕由于常年频繁翻动土壤,使土壤质地变得疏松,自然降低土壤硬度.相反,免耕则不会连续翻动土壤,硬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对土壤水分的传输、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适当的孔隙度可是土壤保持良好的水、气关系,并增强土壤生物的活性.免耕的土壤硬度虽然很大,但是免耕相对于翻耕,大孔隙减少,中小孔隙增多,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总孔隙度,很好地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传统耕作方式,常年翻耕土壤使大孔隙数量增加,中小孔隙减少.土壤pH在土壤肥力方面,尤其是供肥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Gal等的研究表明,耕作可以显著改变土壤的酸碱度[11].常旭虹研究表明,表层免耕土壤pH往往比传统耕作土壤低(尤其30 cm耕层内),影响作物生长[12].兰全美等研究发现,水作及旱作后,免耕土壤pH均低于常规耕作,免耕2年和3年土壤pH分别降低了0.29和0.46个单位,显著低于常规耕作土壤[13].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包括养分的多少、养分的有效性的影响大不相同.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使土壤养分增加.对比翻耕、旋耕等耕作方式,免耕储存了更多的有机碳,并不断积累.而传统翻耕,长时间持续地翻动土壤,使土壤结构不稳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下降,土壤养分严重流失.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在土壤粘性较高、排水量较差的区域,免耕并没有有效地提高有机碳含量,其储量与传统耕作差别不大.相比之下,旋耕在这种土壤质地下,土壤有机质储量更高[14].因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和土壤类型条件下耕作对于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提高土壤养分、肥力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与耕作方式密切相关,不同耕作方式下其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多.因为免耕作物秸秆覆盖使土壤温度变化小,湿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增加,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高云超等研究显示,连续免耕秸秆覆盖可提高0~10 cm土层土壤细菌总数、棒状细菌数、贫营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15].陈尚洪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活性碳、矿化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16].土壤动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交换的纽带,成为判断土壤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17].不同的耕作方式深刻影响着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免耕保护了对扰动敏感的土壤动物,少耕则促进了土壤动物繁殖,有利于提高大多数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免耕秸秆还田可为土壤动物提供稳定的栖身之处,有利于土壤动物幼虫的繁衍生长.因此,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更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保护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朱强根等在黄淮海平原研究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显示,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在玉米拔节期免耕要高于翻耕;并且秸秆还田量与土壤动物丰富度成正相关[18].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土壤结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而这又与耕作方式密切相关.传统翻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但常年频繁的翻耕会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减少,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随着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的提高,免耕秸秆还田、深松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相对传统翻耕,少耕或免耕,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蓄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养分的供给,为土壤生物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我国保护性耕作方式还不太成熟,需要不断的探索,要结合不同地区实际的经济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采用适地适法的耕作方式.农业现在正在走向数字化、绿色化,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要与其他国家交流经验,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推进农业进步.【相关文献】[1]孙利军,张仁陟,黄高宝.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07~211.[2]丁昆仑.深松耕作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作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7):13~16.[3]张海林,高旺盛,陈阜,等.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4]李永平,王孟本,史向远,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7):723~727.[5]Chen Y,Cavers C,Tessier S,et al.Short-term tillage effects on soil cone index and plant development in a poorly drained,heavy clay soil[J].Soil Tillage Res.,2005,82:161~171. [6]Lal R.No-tillage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crops in WesternNigeria.Soil.[J].Sci.Am.J,1976,40:762~768.[7]廖萍,黄国勤.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6,(5):31~32.[8]王昌全,魏成明,李廷强,等.不同免耕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19(2):152~154.[9]刘武仁,郑金玉,罗洋,等.玉米留茬少、免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4):123~126.[10]Yang X-J,Li C-J.Impacts of mechanical compaction on soil properties,growth of crops,soil-borne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J].Scientia AgriculturaSinica,2008,41(7):2008~2015.[11]Gál A,Vyn T J,Michéli E,et al.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with long-term no-till versus moldboard Plowing overestimated with tilled-zone sampling depths[J].Soil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7,96:42~51.[12]常旭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应用前景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4,(1):1~3.[13]兰全美,张锡洲,李廷轩.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土壤主要理化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1):145~149.[14]Divito G A,Sainz Rozas H R,Echeverría H E,et al.Long term nitrogen fertilization:Soil property changes in an Argentinean Pampas soil under no tillage[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11,114:117~126.[15]高云超,朱文珊.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0,19(3):27~32.[16]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等.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31):54~56.[17]时雷雷,傅声雷.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历史、现状与挑战[J].科学通报,2014,59:493~509.[18]朱强根,朱安宁,张佳宝,等.黄淮海平原保护性耕作下玉米季土壤动物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417~2423.。

长期免耕对褐土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长期免耕对褐土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1 试 验 材 料 与 方法
1 1 试 验 地 概 况 与 试 验 设 计 .
试验 地位 于山西 省 临 汾市 东 部 , 地处 E 10 , 1。N
3 。海 拔 50~6 0m; 下 水位 2 5, 5 0 地 5m。年平 均 降水
量 5 5 7 m, 蒸 发 量 19 3m 无 霜 期 17 d l .5m 年 3 m, 9 , ≥1 ℃ 积 温 39 0C。 试 验 地 土 壤 为 黄 土 母 质 上 发 0 0 o
影 响_ , 3 秦红 灵研究 了免 耕条 件 下农 田休 闲直立 作 J 物残荐 对 土壤 风蚀 的影 响_ 等 。但是 在黄 土高原褐 4
土 区长期免耕 秸秆 覆盖条 件下 土壤 酶活性 与土壤理 化性质 的 相 关 性 研究 相 对 较 少 。土 壤 酶 来 自微 生 物 、 物和动 物 的活体或残 体 , 活性是 土壤 生物活 植 其 性 和土壤肥 力 的重 要指标 j 。已有研 究表 明土壤肥 力状况 及土地 利用 方式对 土壤 酶活性 均有 明显 的影 响_. 。土壤 过氧化 氢 酶 、 化 酶 、 6 7 J 转 脲酶 是 土 壤 中最 重要 的三种酶 , 者之 间 以及 土壤养 分 与 其 相关 性 三
第 2 卷第 2 9 期
21 0 1年 3月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g iu t a s a c n t e Ard Ar a rc lur lRe e r h i h i e s
Vo . 9 No. 12 2 Ma . 01 r2 1
长 期 免 耕 对 褐 土 理 化 性 质 和 酶 活 性 的 影 响
在 2 4 B 层 和 4 ~6 m 层 , 壤 有 机 质 含 0~ 0C 0 0c 土 量 由 高 到 低 的顺 序 都 为 :7年 免 耕 处 理 >1 1 2年 免 耕

免耕制度下耕作土壤结构演化的数字图像分析

免耕制度下耕作土壤结构演化的数字图像分析
趋势 。
1 研 究 方 法
1 1 供 试 土 壤 .
选 择 两 类 粘 粒 含 量 高 的 耕 作 土 壤 : 是 法 国 中 西 部 L 地 区 的 黑 色 石 灰 土 ( 土 样 ) , 于 室 内 一 L 用 模 拟 研 究 ; 是 美 国 Ii i 州 中 部 C T o a 二 un s m hm s试 验 农 场 发 育 于 黄 土 母 质 的 粉 壤 质 软 土 ( h / ̄ C T olB土 ll 样 ) , 于 田 间试 验 研 究 。 两 类 土 壤 的 主 要 粘 土 矿 物 类 型 均 为 伊 利 石 , 皂 石 层 间 矿 物 . 中 蒙 皂 石 含 用 蒙 其 量均 高 于 5 0% 。
1. 土 样 的 采 集 与 处 理 2
免 耕下 在 作物 生长 期 内影 响 土壤 结 构 的主 要 因素 为 阶 段性 的 自然 降 雨 。两 类 土样 所 在 地 区在作 物 生 长阶 段 基本 均 是 每 隔 1 1 0 5天 降雨 一 次 , 次 降雨 2~4天 。阶 段 性 自然 降 雨作 为 一种 自然 干湿 交 替 每


利 用 数 字 图像 方 法 . 究 了 室 内 模 拟 和 自 然 田 间 免 耕 下 的 土 壤 结 构 演 化 状 研
况 。 图 像 定 性 表 明 随 免 耕 时 间 的 推 移 土 壤 中 团 聚 体 由小 变 大 . 体 逐 渐 趋 于 紧 实 。 图像 定 量 土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随 着 免 耕 时 间 的 推 移 , 团 聚 体 和 小 孔 隙 减 少 而 大 团 聚 体 和 大 孔 隙 增 加 。 田阿 小
L T土 样 试 验 方 法 : LT土 样 破 碎 后 ( 径 <2 m) ^ 直 径 f r、 2 c 的 塑 料 圆 筒 . 部 用 两 张 a 将 a 粒 c 装 e 高 0m n 底 直 径 le 的滤 纸 封 闭 , 于 盛水 器 皿 中利 用 毛管 作 用充 分湿 润 土壤 l Om 置 2小 时 , 后 沿 圆 筒 上 缘 加 水 至 高 然 出 土 表 2 m, 土 壤 达 到 水 分 饱 和 状 杰 后 取 出 放 在 网 架 上 , 土 样 完 全 风 干 , 为 一 次 模 拟 自然 降 雨 ( c 在 至 此 约 需 4—6天 ) 分 别 设 置 了 2敬 、 。 3次 、 7敬 和 9敬 四 个 模 拟 自然 降 雨 处 理 。 CT o s土 样 田问 试 验 : 玉 米 生 长 期 内 ( hma 在 5—9月 ) 1 以 0~l 5天 的 间 隔 ( 本 为 ~ 次 阶 段 性 降 雨 过 基 程 ) 在土 壤 较干 燥状 态 下 用 同一 直 径 的塑 料 圆筒 连 续 l , 0次 取 样 , 样 深 度 为 1 采 5~2 e 0 m。 土 样 风 干 后 , 圆 筒 边 缘 注 ^ 浸 渍 剂 (O rlt G 8 沿 IV Aa e Y 7 3树 脂 :V H rnr 2 6固 化 剂 : 量 E o d 4 ade HY 9 适 p一 研 e 光 有 机 染 料 ) 高 出 土 表 0 5 m, 止 一 夜 待 浸 渍 剂 固 化 用 电 锯 每 隔 2 m 或 3m 切 割 土 样 , 得 荧 至 c 静 e e 所

免耕覆盖对红薯生长发育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免耕覆盖对红薯生长发育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wih sr w o e a eWa ih s , n h o t n d c n u a n l b e s g rW ih rt a h t f h r d t n lc l v t n t me t ta c v rg S h g e t a d t e c ne t r u i g s g ra d s u l u a a h s e n ta e t ii a u t ai o s f o e o S h ot a o i o o
Ab t a t I h x e i n ,Gu s u 3 fs e tp tt s u e n r e d f r n u t ai n r e in d t t y e e t o t lg sr c :n t e e p rme t ih 1 1 o w e oao wa s d a d t e i e e t li to swe e d g e o s h c v s ud f cs o n -i a e f l wi ta c v r g n a r n mi h rc e s h so o i a h rc es,y ed a d q a i f t e s e o a o a d s i fri t . 1 1 e u t t srw o e a e o g o o c c a a tr ,p y i lgc lc a a tr h il n u l y o h we t p tt n ol e t i t l y 1e rs l s
ex ent t .
Ke r s Srw c vr eo otlg utvt n;S e tp tt ;Ago o cc aa tr ;S i frly;Yil n aiy ywo d : t o ea nn ・laec lia o a g i i w e oao rn mi hrces ol eti it eda dq l u t

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一、引言在农业生产中,耕作制度是指农田土壤的管理和处理方式,对土壤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耕作制度会导致土壤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因此,研究田间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翻耕制度翻耕制度是传统农耕中常用的方法,其通过深耕、翻动土壤,使土壤松散,增加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

然而,长期以来大面积的翻耕也给土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频繁的翻耕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化,增加土壤的密实度,降低土壤容重。

其次,大规模的机械化翻耕会造成土壤有机质流失,同时还可能导致土壤侵蚀问题,加速土壤的退化和贫瘠化。

2. 免耕制度免耕制度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耕作方式,其通过不翻耕、不翻土的方式来保护土壤结构,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免耕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损失,同时减少耕作成本和劳动量。

然而,免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不翻耕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难以分解,影响养分的释放和吸收。

其次,免耕制度容易诱发一些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三、现代耕作制度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保护性耕作制度保护性耕作制度是在传统耕作制度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耕作方式。

其通过减少或合理控制翻耕的频率和深度,保持土壤表面覆盖物,保护土壤结构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避免土壤流失和侵蚀。

保护性耕作制度能够明显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2. 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改良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有机肥的施用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改善土壤的肥力状况。

3. 秸秆还田制度秸秆还田制度是指将作物的秸秆经过处理后还原到农田中,用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的肥力。

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2 . % , 耕 的 生 物 活 性 主 要 表现 在耕 层 。 96 免
关键词 :免耕f 土壤微生物量碳I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量磷
中图分类号 : 1 83 S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11 6 (0 61—030 10—4 320 )20 0—4
Ef e t f No tla e o o lM i r bi lBi m a s C , a f c s o - il g n S i c o a o s N nd P i i f d Ag i u t r n Ra n- e r c lu e
保护性耕作亦称水土保持耕作 , 泛指所有 以保 土、 保水、 保肥为手段 以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主要 目的的耕作措施。 大量研究表明, 耕作方式严重影响 微生物活性 , 同常规耕作相比, 免耕土壤有更丰富多 样的土壤微生物、 线虫、 节肢动物 , 并能显著提高土 壤微 生物 的数 量及 活性 [。土 壤微 生物是 土壤 有机 1 ] 质和土壤养分( 、 P S等) c N、 、 转化和循环的动力, 它 参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腐殖质的形成、 养分转化和 循 环等 各个 生化过 程 。土壤有 机质 的活性部分 是土 壤养分 的贮备 库和 植物 生长可 利用 养分的 一个重要 来源 , 为 土壤肥 力 的活指标 , 已 日渐受 到土壤 科 作 它 学工 作者 的关注 [ 引。氯 仿熏 蒸提 取法 是 目前 普遍 采 用 的测 定 土壤 微 生物 量 的标 准 方 法【 , 们采 用该 3我 ] 方法分析测定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实行 免耕及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后土壤微生物量 的变化情况 , 以探索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 量 c N、 、 P的影响 , 为提高该区的土壤 自然肥力 , 保 护 生态 环境和 推广保 护性 耕作提 供理论 依据 。

免耕技术

免耕技术

免耕技术[编辑]什么是免耕[1]免耕又称零耕,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不清理作物残茬,直接在原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编辑]免耕技术的发展及应用[1]1.国外免耕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代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起源于美国。

20世纪30年代。

美国发生特大沙尘暴,造成农田肥沃表土大量损失,生产能力下降。

40年代美国开始进行少耕和残茬覆盖试验,50年代初试验成功免耕法,并发现免耕法具有保持水土、保蓄土壤水分和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但草害、虫害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

之后除草剂的应用使杂草防治不再依赖于土壤耕翻和中耕,化肥的应用减少了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其使用也不再借助于耕翻完成,农业机械的发展使保护性耕作技术日趋完善。

至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免耕,各类免耕技术相继出现并逐步发展为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美国作为保护性耕作的起源地,70多年来,从技术到机具及除草剂,尤其在降低耕作强度和增加地表作物残留物覆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试验,目前田间作业次数由7-8次减到1-3次。

随着农具、农药、技术的改进,保护性耕作得到了迅速发展。

2000年采用保护性耕作的面积达2 4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1.0%。

2002年增加到了6769.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0.0%。

澳大利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8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广。

澳大利亚谷物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1996-2002年间。

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由60.O%增加到73.O%,已经基本上取消铧式犁。

加拿大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试验保护性耕作技术,70-80年代研制成功配套机具和除草剂,1985年开始在3个农业省大面积推广,1996年加拿大保护性耕作面积达495.5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0.5%。

2002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l 300.0万hm2,占全国耕地的80.0%。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影 响 不 大 。 M ee 18 ) U gr 18 ) l 和 Ma. i ( 94 、 ne (9 4 I | k u h
bui19 ) o b(9 3 等人 _ J 1 曾指 出 , l 免耕 土 壤 的物 理条 件 等
同或优 于 传 统耕 作 土壤 ; 而 , 有 少 数 人L l 然 也 11 曾 报 道过免 耕条件 下 土壤 容 重 有所 增 加 的情 况 , 是 但 秸 秆覆盖 保持水 土 的效果 非 常 明显 。因此 , 作 物 在
产技术原 理 , 旨在 为深 入 了解 半 干 旱地 区农 业 活动 对土壤 性质 的影 响机制 , 确立产 量 的变化趋 势 , 我 为
过程 … , 理的 土地利用 方式 可改善 土壤 结构 , 强 合 增 土壤对 外界 环境 变化 的抵抗力 』 。不合理 的土地 利 用方 式会 降低土 壤质量 j 。免耕秸 秆覆盖 可减少 耕 作次 数 , 变土壤 结 构 和容 重 , 节 土 壤水 气 分配 , 改 调 进而使 土壤 的水 、 、 、 状况 重新 组 合 ’ , 一 肥 气 热 5这 J 系列 的变 化可 以反映免 耕覆 盖条件 下土壤 性质及 作
土地利 用方式 可改 变土壤 状况并 影响很 多生 态
行, 试验 地土壤 为栗 褐土 , 养分 含 量见 表 1 。试 验 地 前 茬 为燕 麦 , 采用免 耕耕作 法进行试 验 , 常规耕 作采 用 翻耕 。试验 采取 燕 麦 、 豆 、 大 玉米 顺 序轮 作 , 免 设
耕 留低 茬 ( L 、 N ) 免耕 留低茬 覆盖 ( L ) 免耕 留高 茬 N S、 覆盖 ( H ) 免 耕 留高 茬 ( H) 常 规耕 作 ( ) N S、 N 、 T 5个 处 理 , 复 3次 。常规 耕 作 处理 分 别 于作 物 收 获后 和 重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N U X n se g MA Yo gl n , I iga , O J — i , H G S u k i I i—h n , n — a g N U Ln -n HA i m n Z AN h —u i n ( oee f a r R su e n ni n et c ne C iaA r u ua U i rt,e i 10 9 , h a C lg t e e r dE vo m na Si c , h g cl r n e i B i g 0 04 C i ) l oN u o c a r l e n i t l v sy j n n
c ae y5 5 % t 1 。 % i t a et fN M (otl ewt m i t w)cm a d wt o e t am nssi r s b 。6 o 7 0 e n r t n o T S n.l h a esa em ia i z r g o pr h t r r tet,o e i h e l b l dni erae( —1 a sfl e) y .5 t 1 . % cm ae t o e t am nssita pr i (0 uk esydce t s 0 0c t a r b 3 % o 0 9 o prdw h t r r tet, lo l o sy 1 o y 9 i h e o t o t
( . 5am, ≥0 2 0—1 a si lyr n raeb 0 5 c m ae t N (iaew t osrw rtr ) As h e 0c ola e)ic s y 14. % o p dw h T tl h n t u 。 l ter・ e r i l i g a e n o
牛新 胜 , 永 良, 马 牛灵 安 , 晋珉 , 郝 张树 奎

连续免耕对土壤氮、有机质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连续免耕对土壤氮、有机质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品种与 技术
DOI 1;9 9 .s.0 6 8 8 .0 1 1 1 : 03 6/i n10 - 0 22 1. . 4 js O 0
中 固 米 2 1 ,7 1 :0 5 0 1 1 ( )5 - 1
பைடு நூலகம்
连 续 免耕 对 土壤 氮 、 机 质 及 物理 性 状 的影 响 有
姜 心禄 1 郑 家 国 2 池 忠 志 ’ 王 少华 2 张庆 玉 张 冀 、 、 2 . 3
收稿 日期 :0 0 0 — 2 2 1 - 9 1
合均匀后 取样进行测定 。用 容积为 10c , 0 m 的环刀每 处理对角线五点取样 , 测定土壤容重和总孔 隙度 。
用碱 解 扩 散 法 测 定 速 效 氮 ,用 凯 氏定 氮 法 测 定 全
( 四川 省农 业 科 学 院 作 物研 究 所 , i成 都 6 06 ; 四川 省 德 阳 市 水 稻专 家 大 院 , ’ 四JJ 10 6 四川 广 汉 6 80 ; 四川 省 广 汉 市农 业 13 0
局 , i广汉 6 80 ; 四j l 13 0 四川省农科 院土壤肥料研 究所 , 四川 成都 6 0 6 ; 10 6 通讯作者 , m izj 08 @16cr) E a : g 50 2 . n lh u o 摘 要: 采用免耕撬窝移栽高产栽 培技 术 4年后 , 测定 0 2 m土层的速效氮 、 氮 、 — 0c 全 有机质 、 容重和 总孔 隙度 。
点 ;- 0c 1 ~ 5c 1~ 0c 5 1 m、0 1 m、5 2 m土层 , 免耕撬窝移栽
比对照高 02 .个百分点左右 。
2 . 土壤 容 重 和 总 孔 隙 度 4
0 1 m土层 ,免耕撬窝移栽 的土壤容 重低于 翻 ~ 0c 耕移栽 ;0 1 m土层则高 于对 照 。说明采用免 耕撬 1~ 5c

免耕与秸杆覆盖对土壤特性、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免耕与秸杆覆盖对土壤特性、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良好 的土壤 结构 , 宜 的土壤 团聚 度 , 适 能较 好地贮 藏 和 释放养 分 , 同时具备 较强 的保水 能力 和通 气性 , 可为作 物 的生 长提供 优 良的环境 。<O o . lmm 的土粒 团聚度
已消 除 了机械 组 成对 团聚 状 况 的影 响 , 土壤水 稳 性 是
1 1 免 耕覆盖对 土壤 结构 的影响 . 土壤 容重 是 土壤 的重要 物 理性 状 , 衡量 土 壤肥 是
力状况 的重要 指标 之一 。土 壤团聚 体是 土壤养 分和水 分 的“ 藏库 ” 其数 量 的多少 , 贮 , 一定程 度上 反映 了土壤
农 田实 行免 耕 、 少耕 , 用作 物 秸秆 代表 性 的指标 [ 张光旭 等[] 1 。 1 。
报道 小麦秸 秆覆 盖还土 , 土壤 孑 隙度增加 2 L %~4 , % 容 重降 低 0 0 ~ 0 0 /m 能 使 土 壤 疏 松 , 气 性 提 . 6 . 9g c , 通 高 , 持 和创造 土壤 团粒 结构 。高 明 等13 为连 续种 保 -认 1 9 植 , 期垄 作免 耕 浸 润具 有促 进 水稳 性 团聚体 形 成 的 长 效应 , 并且 垄作 免 耕 和水早 轮 作 可提 高 土 壤 中有 机物

要: 综述 了国内外免耕覆盖技术 的研究进展 , 括免耕覆盖对土壤结构 、 包 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 、 土壤水分 和土壤温度
等 土 壤 特 性 的效 应 , 及 对 玉 米生 长 发 育 及 产量 的影 响 , 出 进 行 免 耕 覆 盖 应 注 意 的 研究 方 向 。 以 提
关 键 词 : 耕 ; 盖 ; 壤特 性 ; 米 ; 培 免 覆 土 玉 栽 中 图分 类 号 : 5 30 S1.1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2 0 2 0 ) 50 3 —5 0 15 8 (0 7 0 —640

免耕玉米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研究

免耕玉米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研究
式 是在 常规 耕作 播 种模 式 下 形 成 的 , 必真 正 适 用 未
规 耕 作 处 理 提 高 2 . %[ 耕 层 硝 态 氮 降 低 5 6 引, 4
3 .5 3。但也 有研究 指 出 , 03 %- J 秸秆 覆 盖 能提 高 土 壤 有机质 、 速效 钾和 有效磷 含量 , 免耕 条 件下 效果更 明
K e r s: —ilg Maz S i n tiin y wo d No t a e; ie; ol urt l o
夏 玉米 免耕播 种技 术在 华北 平原 区 已经 得到 了 大 面积 的推 广应 用 , 与 之配 套 的施 肥技 术 并 没 有 但 得 到相 应 的发展 与 改进 , 喇 叭 口期 一 次性 追施 尿 大 素仍 是 目前 施肥 技术 的 主流 。由于这 一传统 施肥 方
1. % 5 .% 。2 4 m 土壤 硝态 氮含 量 , 53 12 0— 0c 免耕 处 理 比 翻耕 处 理 低 4 .% ~4 .% 。 O9 67
关键词 : 耕 ; 米 ; 免 玉 土壤 养 分 ; 态 变 化 动
中 图 分 类 号 :13 S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0 79 (08 增 刊 一 21 3 1 0— 0 12o ) 0 0 0 —0
杨云马 , 贾树 龙 , 春 香 , 孟 孙彦 铭
( 北 省农 林 科学 院 农 业 资源 环 境 研 究 所 , 河 河北 石 家 庄 00 5 ) 50 1
摘 要 : 用 微 区 模 拟 方 法 , 究 了免 耕 条件 下 , 采 研 玉米 田 土壤 硝 态 氮 、 效 磷 和 速 效 钾 含 量 的 动 态 变 化 。结 果 表 明 : 速
S i zun 0 0 5 , h a h i h ag 50 C i ) j a 1 n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旱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有机碳是维持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旱地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备受关注。

旱地农业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然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法常常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和环境污染。

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

而免耕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土壤结构和水资源,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旱地秸秆覆盖是一种常见的免耕技术,通过在农田表面覆盖秸秆来形成一层保护层,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防止土壤中的有机质流失。

此外,秸秆覆盖还可以提供植物营养物质和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这些效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进一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

旱地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维持土壤肥力和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至关重要。

有机碳可以提供养分供给,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进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根据研究,旱地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一方面,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减少土壤中的有机碳流失。

秸秆对水分具有良好的保持能力,可以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率,使土壤保水能力得到提高。

此外,秸秆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提高土壤容重,减少土壤侵蚀风险。

这些效应有助于保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并提高土壤质量。

另一方面,秸秆覆盖还可以促进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微生物活动,从而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秸秆覆盖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增强了微生物的生物活动性。

这些微生物通过降解和转化有机质,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

同时,秸秆中的营养物质也可以为微生物提供丰富的养分,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免耕法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

免耕法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

免耕法对土壤结构影响的研究
刘世平;庄恒场
【期刊名称】《土壤学报》
【年(卷),期】1998(035)001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5大农区5个点连续免耕两年后土壤容重收缩性能和破碎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免耕能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排水通气状况。

体变率与土壤〈0.01mm的物理性粘粒和〈0.001mm粘粒含量相关密切;常耕与免耕破碎强度的差值也与粘粒含量有一定的相关。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刘世平;庄恒场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45
【相关文献】
1.免耕条件下玉米残茬处理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性能的影响 [J], 张雯;丛巍巍;赵洪亮;衣莹;侯立白
2.少免耕土壤结构与导水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水保效果 [J], 陈强;Yuriy S Kravchenko;陈渊;李续峰;李浩;宋春雨;张兴义
3.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杨永辉;武继承;丁晋利;张洁梅;潘晓莹;何方
4.油菜连续免耕土壤结构变化初探 [J], 谭春燕;孙芳;冯泽蔚;张文满;范成林;钱晓刚
5.免耕对稻油轮作系统土壤结构的影响 [J], 刘玲玲;李超;房焕;赵杨;张中彬;彭新华;尹力初;周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作者:胡娜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8年第07期
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等,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等。

本文主要概括免耕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一)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
容质量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用来衡量土壤的松紧程度。

关于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作用,研究中没有统一的结论,存在着较大分歧。

有些研究认为免耕使得土壤容质量增加,但有些研究认为免耕降低了土壤容质量。

在其中一项研究中,少免耕的土壤容质量都较翻耕的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5年后土壤容质量在0~5 cm的
7.5%、在10~15 cm的
(二)免耕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土壤水分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的重要来源,其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状况。

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影响地表蒸发量等来影响土壤含水量。

免耕避免了土壤扰动,大孔隙数量减少,中小孔隙数量增加。

有研究指出,小麦免耕和玉米免少耕能显著增加
(三)免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土壤温度对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耕作措施改變了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导热能力,从而引起土壤温度大小变化,进而影响作物根系活性。

研究表明,免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

在冬小麦生长前期,旋耕和翻耕处理0~20 cm 土层比免耕高,而4月以后免耕有更高的土壤温度。

二、免耕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一)免耕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原有有机质的矿化和外源有机物的补充。

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

研究发现,二氧化碳释放量随着翻耕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翻耕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均大于免耕,说明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矿化强烈,而免耕处理避免了土壤扰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提高了土壤供肥能
力,从而保证作物高产稳产。

同时由于秸秆残留和覆盖,在免耕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主要集聚在土壤
表层。

(二)免耕对土壤氮磷钾质量分数的影响
关于免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没有统一结论。

有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显著增加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随着保护性耕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连续免耕 8 年,土壤中全氮质量分数达到3.1 g/kg,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95.8%、61.0%。

但有试验指出,连续免耕6年,在0~20 cm比常规耕作土壤层次的速效磷质量分数低
63.88%,速效钾质量分数高25.64%。

也有研究表明,免耕和翻耕土壤耕作层的氮素储量相当,不同之处仅在于免耕土壤中氮主要分布于表层,而耕翻土壤中,上下层全氮质量分数相差较小,分布较为均匀。

连续免耕对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程度还因土壤质地的不同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差异。

对黏土而言,连续免耕各土层的速效磷均有增加,而中壤土免耕后,历年各土层速效磷均出现下降。

在水稻田进行免耕抛秧,免耕1年后黏质土速效钾质量分数增长12%,免耕2年后降低16%~33%;而中壤土免耕后,速效钾呈现上升的趋势,免耕1年后升幅为0.6%~33%,免耕2年后升幅为3%~18%。

大量研究均指出,长期免耕使得土壤养分在表层富集。

三、免耕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状况是反映土壤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免耕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作用明显。

研究表明,免耕具有较稳态的土壤环境和较稳态的生物类群,两者有极其显著的相关性。

同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土壤有更丰富多样的土壤微生物、线虫、节支动物,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活性。

免耕处理的微生物趋于集中在0~7 cm的土层中,该层微生物数量占土层总和的52%~73%;而翻耕处理则相对均匀分布于0~7 cm和7~14 cm土层中, 0~7 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占土层总和的24%~56%。

免耕结合秸秆还田较传统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作用更大,在耕层中固氮菌、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分别增长了24.8%、10.1%和
65.4%。

然而有研究指出,长年免耕会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但是短期试验系统下,多数研究认为耕作对细菌产生轻度抑制,通常情况下耕作会减少土壤中微生物总量。

总之,免耕可以说是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内容,该项技术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特别适用于在降水量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应用,如我国西北地区。

免耕尤其免耕覆盖较好地维持了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同时,由于免耕减缓了地表径流,土壤养分损失减少,从而可达到减少农业环境的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目的。

免耕技术是提高农业尤其旱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