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预习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高效预习的内容研究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是辉县市初中课改的先锋,多年来的课改,我校摸索出了一条“预---探---展----清”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适用于我校的任何一门学科,“预”就是学生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前预习什么内容呢?各门学科针对各自的特点,各学科教师每节课都编制了导学案以供学生课前预习。
一、语文课堂高效预习内容的探索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预习时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简单布置:只让学生预习课文,没有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内容,内容过于笼统,学生会出现不知道预习什么的情况,预习时就随便一看,把课文看一遍敷衍了事;二是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省时、省力,布置的预习内容太多,例如:扫清字词障碍,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诵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炼主题中心,做课后练习,欣赏佳句,了解写作特色等等,任务太繁杂,而大部分初中生课余时间有限,每天都有一大堆作业、练习,好多门功课都布置预习、复习,再加上初中生自制力不强、喜欢贪玩,面对老师布置如此繁多的语文预习任务,学生要么只查了几个生字词,或只了解一下文学常识,其他的也就因课余所剩时间不足而根本就不做。这就造成初中生预习普遍低效的现象。如何才能达到预习的
高效性呢?要想达到预习的高效性,首先要明确学生的预习内容。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学习水平,本着“省时、高效”的原则,将预习内容确定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初中生知识水平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以内,以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为目标,以课文相关背景知识为预习的外延。将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内容定为以下六点:
1.认知生字词。认知生字词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充满生字词的文章,学生在理解上会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弄懂生僻的词,做到通篇没有不认识的字,特别是文章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重点字词,要利用字典、词典寻求解答,掌握其字音和字义。对于个别不懂的词语要勾画出来,在课堂上质疑,由老师帮助解决。
2.通读全文。这里的通读全文,不仅仅指课文本身,还包括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课文下面的注释、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在教材中这些与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学生通读这些内容,可以根据其中的提示,更快地把握字词含义、文章大意和练习的知识点,对课文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这样做不
仅有效地减少学生课外预习的时间,降低预习的难度,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
3.阅读理解,整体把握。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过程是“全篇——部分——全篇”,因此在“通读全文”后,我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预习记人叙事的课文,要求学生提练出课文写了谁,在什么时间、地方,做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然后进一步概括。如:《最后一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时间)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地方),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事件),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人物)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感情)。预习写景状物的课文,要求学生抓住:写了什么景(或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如:《春》,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景)。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顺序),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特点)。
4.知识链接,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
世”。在布置学生预习时,特别是一些与学生生活时代相距久远的作家作品,通过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资料或上网查询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知人论世”与粗略的了解作家作品相比,使学生避免了与文本“错位”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了预习的效率。如在预习《背影》时,当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的家庭也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的写作背景后,就不会再产生“父亲违反了交通规章”的阅读错位问题。
5.感触最深的语句。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语文教材作为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情感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将德育和美育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灵。对于课文中感情浓烈、文辞优美、富含哲理的语句,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预习中把这样的句子勾画出来,多读、多体会、多理解,扩展语文课前预习的深度和广度。
6.我的困惑。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质疑和不理解的问题,如课文中一些隐晦的表达,生涩的词句,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认知很难把握其中的含义,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将这些疑问标出来。产生疑问,说明学生已经达到语文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课文的中心,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领会文章的主旨。
根据这六项预习内容,我校语文教师将本来过于笼统或繁杂的预习任务进一步目标化、明确化,每节课都制定了导学案,引导学生语文课前的预习活动更具有目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预习的质量。
二、数学课堂高效预习内容的探索研究
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和学生有效交流的保证,为了避免预习无目的笼统看书,我校数学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导学案要体现教材的知识脉络,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完成预先设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灵活性;要体现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要有温故而知新的功能;设置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初中数学知识的预习,应在通览本节课的内容后,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找出并画出当节课的知识点,做到熟记基本概念、法则;二是课本中的的提示,认真进行实践,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三是着重研读例题,结合新授知识能仿例题做练习,从例题中寻找当节知识点的运用方法。四是标注疑点,提出自己的困惑,把困惑反馈给老师,师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