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身边的博弈现象

合集下载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运用
商是 否选择投 资 ,两家竞争 厂商都计 划推出生产一种新 商品 ,
的发展尤其是经济领域 中的恶性 贸易战是经常发生的, 战 贸易 是不利于各方利益实现的, 只有合作博弈 才能实现各 国共赢 。
参考文献 :
是生产 同种商 品还是选择不 同商 品……都会进行博弈 。H
3 博 弈 论 在政 治 生 活 中 的 运 用
利用各种措施对电压调节是电力系统中保证 电网安全和用 户电能质量的重要任务之一 , 由于无功功率不能远距离传输 , 实 现电压无功的分层分区控制与无功就地平衡是电力 系统无功调 节 的基本原则 , 熟悉各种调压措施的性能 , 在不同场合下根据实 际情况采用有效经济的调压措施 ,有利于有效地进行 电压无功
让座, 是去逛街还是去看电影 。 都体现 了博弈的知识。国家关 系
循环 , 两公司不断轮流降价 , 双方挑起价格 大战 , 这就是一种博
弈行 为。 当然 , 此博 弈行 为的结果 肯定 是两败俱 伤 , 这样的结果
是 鹬蚌相争 , 渔翁得利 。 消费者会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好处 。 在经 济生 活中不但 价格 战会 涉及 到博 弈论 , 我们通 常所 遇到的 , 厂
【】 张 建 英 . 弈 论 的 发 展 及 其 在 现 实 中 的 应 用 【. 论 探 索 , 1 博 J理 】
2 0 ,2 . 05 ()
通常我们所说 的博弈论都是在人与人之 间 , 厂商与厂商之 间, 涉及 的范 围很小 , 但是 国家之间也有博弈 的存在; 只要有 国 家存 在, 国家之 间的博弈 。各 国之 间的博 弈将 影响国家的 就有 安全 , 世界的和平 。国家之间 、 特别是大 国之 间的博弈有 战术 、 战役 和战略几个层次 。一场 贸易 纠纷 、 一次投标竞争属于战术 性博 弈 ; 关乎 两 国全局 、 延续一个 较长时期 的博弈则是 战略性 的。战略博 弈制约战术博弈 , 并通过一系列战 术的和战役的博

浅谈生活中的博弈论

浅谈生活中的博弈论
博弈论是博弈双方或者多方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使得其行为能够为个体带来最优的效益。
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博弈论专家开始,共有5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博弈论的研究有关,分别为:1994年,授予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海萨尼(J.Narsanyi)、普林斯顿大学约翰·纳什(J.Nash)和德国波恩大学的赖因哈德·泽尔滕(Reinhard Selten)。1996年,授予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莫里斯(James A. Mirrlees)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rey)。2001年,授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 Akerlof )生于194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迈克尔·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 )和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05年,授予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罗伯特·约翰·奥曼(Robert John Aumann)。2007年,授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里奥尼德·赫维茨(Leonid Hurwicz)、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埃里克·马斯金(Eric S. Maskin)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 2012年,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与罗伊德·沙普利因(Lloyd S. Shapley)。

浅谈身边的博弈现象

浅谈身边的博弈现象

浅谈身边的博弈现象

博弈论最基本的意思是弈棋,博弈本身是一种游戏,博弈论最初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象棋,桥牌,赌博,研究做出何种选择让自己打败对手,因而最初的博弈论是一种经验的描述而非一种系统的理论。直到20世纪40年代,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第一次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中;又在库克,纳什等研究后,20世纪60年代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如今博弈论已经成熟并向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哲学等领域广泛扩展。

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博弈的过程,满布着博弈的结果。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可见现代博弈论对我们生活的参透。

下面的一些例子来描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博弈现象。

网络投票评选

每年,除了除夕当晚播出的春节晚会外,晚会之后进行的“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网友参与,而评选结果最后也会在正月十五的央视元宵晚会上公布,并为获得的一二三等奖的节目颁奖。那么你是怎么投票的呢?

此时有大家的意见参与,所以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最喜爱的节目,而是猜大多数会选哪个就投哪个一票,哪怕节目烂的不行。在这里,你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大众心里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是你真实的想法。

每个参与着必须挑选出并非他自己认为最喜爱的节目,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与者注意的节目,其他参与者也正以同样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要选的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真正最喜爱的节目,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见认为最喜爱的节目。我们必须做出第三种选择,即运用我们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应该是什么……这与哪个是我最喜爱的节目无关。你关心的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最喜爱的,又或者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最喜爱的。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生活中的博弈论

这学期我在人文课的选择上,我选了“生活中的博弈论”这门课。本来以为会很枯燥乏味,现在课要结束了,回想起来觉得还是挺有趣的。其中含有很浓的智慧气息,趣味横生。下面就是我关于这门课的小论文。

我们首先就会问,什么是博弈论?其实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生活中每个人,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出棋”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善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不管是在结构分析还是决策预测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理性人来说懂得如何博弈就显得越发重要。

博弈论论文--非合作博弈论

博弈论论文--非合作博弈论

非合作博弈论

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在彼此互动的情形下个人是如何做决策的。近年来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政治、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分析中。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

1944年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尽管对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甚至更早。例如,1838年古诺(Cournot)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利用博弈论方法帮助田忌赛马取胜等等都属于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其特点是零星的,片断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很不系统。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提出的标准型、扩展型和合作型博弈模型解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合作型博弈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了巅峰期。然而,诺依曼的博弈论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由于它过于抽象,使应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博弈论的研究知之甚少,只是少数数学家的专利,所以,影响力很有限。正是在这个时候,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了,它标志着博弈论的新时代的开始!纳什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学生,他经常旷课。据他的同学们回忆,他们根本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和纳什一起完完整整地上过一门必修课,但纳什争辩说,至少上过斯蒂恩罗德的代数拓扑学。斯蒂恩罗德恰恰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可是,没上几次课,纳什就认定这门课不符合他的口味。于是,又走人了。然而,纳什毕竟是一位英才天纵的非凡人物,他广泛涉猎数学王国的每一个分支,如拓扑学、代数几何学、逻辑学、博弈论等等,深深地为之着迷。纳什经常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自负,充满咄咄逼人的学术野心。1950年整个夏天纳什都忙于应付紧张的考试,他的博弈论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感到这是莫大的浪费。殊不知这种暂时的“放弃”,使原来模糊、杂乱和无绪的若干念头,在潜意识的持续思考下,逐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突然来了灵感!这一年的10月,他骤感才思潮涌,妙笔生花。其中一个最耀眼的亮点就是日后被称之为“纳什均衡”的非合作博弈均衡的概念。纳什的主要学术贡献体现在1950年和1951年的两篇论文之中(包括一篇博士论文)。1950年他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题为“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1950年11月刊登在美国全国科学院每月公报上,立即引起轰动。说起来这全靠师兄戴维·盖尔之功,就在遭到冯·诺依曼贬低几天之后,他遇到盖尔,告诉他自己已经将冯·诺依曼的“最小最大原理”推到非合作博弈领域,找到了普遍化的方法和均衡点。盖尔听得很认真,他终于意识到纳什的思路比冯·诺伊曼的合作博弈的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而对其严密优美的数学证明极为赞叹。盖尔建议他马上整理出来发表,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纳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根本不知道竞争的险恶,从未想过要这么做。结果还是盖尔充当了他的“经纪人”,代为起草致科学院的短信,系主任列夫谢茨则亲自将文稿递交给科学院。纳什写的文章不多,就那么几篇,但已经足够了,因为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内提一个教授,要求在“核心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文章。按照这个标准可能纳什还不一定够资格。

《身边的博弈》解读

《身边的博弈》解读

《⾝边的博弈》解读

简介

1. 现实⽣活中,⼈们关于利益争夺向来都是奋勇争先,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在⽤博弈论的理论

告诉我们,有时退⼀步往往海阔天空。

2. 在⾯临⼀些博弈对局的时候,我们现在应该采取的⾏动,常常取决于每个⾏动在将来会产

⽣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在将来别⼈会对此⾏动有何种反应。

3. 并不是所有威胁都是有效的,在学习了博弈论的理论之后,我们应该能通过更好的策略收

益分析来判定对⽅的威胁对其是否有⼒。

解读

博弈论⼀直是我很感兴趣的内容,还记得我当年在美国留学时怀着对博弈论的兴趣,在⽹上学习了耶鲁⼤学关于博弈论的公开课。但整个课程中教授拗⼝的表达和诸多晦涩难懂的矩阵及公式将我⽆情劝退,原来我以为⾃⼰这辈⼦都⽆法学好博弈论了,直到我遇见了这本《⾝边的博弈》。

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说,真正的数学⼤师,是能够在乡间⼩道上向偶然遇见的农夫讲清楚什么是微分⼏何的⼈。那么,在博弈论圈中真正的⾼⼿,是能够通过讲故事,把博弈论基本道理向基本没有多少⾼等数学知识背景的读者说明⽩的家伙。显然,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认为此书作者就是这样的⼈。

简单地介绍下这本书的作者吧,他叫董志强,是华南师范⼤学经济⾏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导师。他本⼈曾留学和⼯作于新西兰奥塔哥⼤学经济系,美国⽥纳西⼤学经济系。他在今年的研究关注制度与经济⾏为建模研究,制度与发展,劳动经济问题实证研究,以及⾏为和实验经济学研究。同时他的这本通俗科普畅销作《⾝边的博弈》被誉为「华⽂媒体盛赞,读者好评如潮」的博弈论读物。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对⽣活⼯作中的思考和启发,确实值得这样的赞誉。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1000字!

“博弈”这个词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但是对我们普通人好像又是很远的事情。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吧。

你想谈一场恋爱了,这时正好也有一个你欣赏的男孩出现在你面前,这时你就出现了两种选择,你是全情的投入自己的感情去爱呢?还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去敷衍,等着男孩全情的投入感情来爱你呢?其实这就是一场博弈,和你恋爱的对象的一场心理博弈。你无法确定男孩是真的爱你,还是在玩弄你的感情。这其实就是囚徒困境的情形,囚徒困境下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三种。

一、就是你爱他,他也爱你,皆大欢喜。这也是帕累托最优的情况。

二、你投入感情爱他,他却在玩弄你,或者他投入感情爱你,你却在玩弄他。这是你们自己都选择的压倒性策略,保证自己的选择不受伤害,但对方都受到了伤害,这种关系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三、你玩弄他,他玩弄你。这种关系是最没有感情的,虽然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可以又有什么意思呢。在保证自己不收伤害的情况下,不投入感情是自己的最佳方案,但对方也一样会选择这种方案在这场博弈中可以达成纳什均衡,可以稳定发展,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的方案。

所以还是要对学点博弈的知识,在这次博弈中加入其他的砝码,增加对方选择玩弄感情的惩罚成本,让对方选择投入感情才是最优方案。打成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比如,可以让对方把这段感情宣之于众,让大家都知道,如果对方背叛,就会受到对方身边人的谴责,增加对方背叛的人格损失成本。又比如让对方送自己一下小礼物,即可以让对方表达爱你又可以增加对方背叛的经济损失,等等。只有做的混合策略下纳什均衡,这种均衡才能稳定下去。当然,任何稳定都是相对的稳定,在有

零和博弈的例子

零和博弈的例子

零和博弈的例子

【篇一:零和博弈的例子】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

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

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

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

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

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

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

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

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

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但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

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

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

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零和博弈的例子零和博弈的例子有:赌博、等

【篇二:零和博弈的例子】

我们来看看这个博弈可预测的均衡是什么。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

道b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显然,根据对称性,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在表2.2中的四种行动选择组合中,(抵赖、抵赖)是的,因为偏离这个行动

博弈论感想

博弈论感想

博弈论感想

博弈论感想

篇一:

博弈论给我的心得博弈论给我的心里体会潘慧明201702034049 12金融数学我是大学第二学期开始选修学习《博弈论》的,并且以前对它停留在表面意思。而在我的进一步对《博弈论》的学习下,我懂得了这门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未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无法用一个专业的学说来概述,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后,我才知道我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门课程概述。那么什么是“博弈论”,所谓的“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并且学习后我还有个感受就是:博弈论》的,并且以前对它停留在表面意思。而在我的进一步对《博弈论》的学习下,我懂得了这门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未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无法用一个专业的学说来概述,经过这个学期的学习后,我才知道我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这门课程概述。那么什么是“博弈论”,所谓的“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并且学习后我还有个感受就是》有了些比较肤浅的认识。诚然,一门学问想在短时间内有所深入理解是不现实的。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博弈,有人说没有,那是因为缺少发现博弈现象的眼睛。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学以致用,要会灵活的去使用这门学科。

人生就是在弈棋,学会博弈。虽说博弈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博弈现象存在的生活

是万万不能的。

社会生活中,共赢是一种优良的博弈方式。双赢策略其实是一种很高的智慧,帮助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帮助,双方最终将获得独自奋战所不能拥有的东西。放弃内心的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思想。中国人对竞争的理解大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胜利的含义似乎就是阻止别人成功,可是这“胜利”是那么虚假,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时间考验。拥抱双赢,拥抱明天。双赢强调的是博弈双方的利益都要兼顾,就是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但是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这些双赢的事例,在商务上经常可以看到的。如: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当我们面临纷杂的社会生活,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一场场“博弈之战”中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无法逃避。在学习了选修课的“博弈论”基础的知识后,竟然会很容易的发现,博弈如同空气般,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用一句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或许你很难想象,自己一天24小时,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内,你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生活中的大小事怎么个博弈法,下面的内容将娓娓道来。而说到睡觉,难道也有博弈在作祟?当然!一定程度上,你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博弈问题了。

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都有博弈在其中。可能有人会疑问,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相互交往中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再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的最优反应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最大的收益的战略。博弈论说法是科学的比喻,很多不被看作是博弈的行为,如竞争,战争和竞选等,都可以作为博弈来处理和分析。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很多新的概念,如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均衡论。我看也由纪实改编成剧本的纳什本人的电影《美丽的心灵》。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我看到人类心灵真正的美丽,以

博弈论在谈判中的应用

博弈论在谈判中的应用
2×2 矩阵展示
以矩阵方式演示的2×2博弈
支付 支付 ( 上,左) (上,右) 支付 支付 (下,左) (下,右)
囚徒困境
第一轮 场景:两名小偷被警察叔叔分别抓住,分开审讯。每个人可以选择招供或不招供。若两人都招供,各获5年刑。若一人招,而另一人不招,招者获3年,不招者获10年。若都不招,则各获5年。 将一轮获刑数相加,较少者胜出。
共进行两轮游戏。每轮中每组依次派出三名同学。进行游戏的两名同学在纸上写下选择,然后由裁判公示并计分。每轮总分由三次累加。
R, R’
S, T’
பைடு நூலகம்方 C D
C 甲方 D
T, S’
P, P’
乙方 C D
竖列博弈者(C) C1 (左) C2 (右)
R1 (上)
横排 博弈者 (R)
以博弈论解谈判
将复杂的、不确定的谈判行为通过简洁明确的博弈分析使研究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谈判的本质特征,也都与一般游戏一样,是在一定规则之下,参加方的决策较量,这就是博弈现象。 博弈有多种形式,这里我们主要借助于经典博弈问题分析,建立谈判合作的基本模式。
在博弈基础上的谈判程序 将谈判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建立风险值;二是确立合作的剩余;三是达成分享剩余的协议。 1、建立风险值 建立风险值是指打算合作的双方对所要进行的交易内容的评估确定,例如,要购买某一商品估计可能的价格是多少,最理想的价格是什么?最后的撤退价是多少?总共需要多少资金,其他的附带条件是什么?这其中包括产品风险、资金风险、社会风险、舆论风险等。在这里就是王二对车3000元的估价和李五对车4000元的评估。在实际交易中,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首先,许多合作项目的风险值的确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收益也的长远的,短期内难以确定。其次,还取决于谈判的双方是竞争者或是合作者,前者双方的利益是对抗的,后者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显然后者的风险值比较容易确定。

重复博弈的例子

重复博弈的例子

重复博弈的例子

重复博弈的例子

【篇一:重复博弈的例子】

1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两次重复下面的得益矩阵表示的静态博弈。如果你是博弈方1,你会采用怎样的策略。

3两次重复下面这个得益矩阵表示的两人静态博弈。问能否有一个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策略组合,实现第一阶段的得益是(4,4)?如能,给出双方的策略,如不能,证明为什么不能。如果策略组合(下,左)的得益改为(1,5)会发生什么变化,至少能在部分阶段实现得益(4,4)的条件是什么?

4求出下列得益矩阵表示的静态博弈的纳什均衡,并说明有限次和无限次重复该博弈时两博弈方的均衡策略。

【篇二:重复博弈的例子】

[] 什么是重复博弈顾名思义,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许多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stage games)。重复博弈是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是的重复博弈,也可以是。

在重复博弈中,每次博弈的条件、规则和内容都是相同的, 但由于有一个长期利益的存在, 因此各博弈方在当前阶段的博弈中要考虑到不能引起其它博弈方在后面阶段的对抗、报复或, 即不能象在一次性中那样毫不顾及其它博弈方的利益。有时, 一方做出一种合作的姿态, 可能使其它博弈方在今后阶段采取合作的态度, 从而实现共同的长期利益。

下面给出两个重要定义:

定义1:可信性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动的博弈方是否该相信后行动的博弈方会采取对自己有利或不利的行为。

定义2:如果动态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策略在动态博弈本身和所有中都构成均衡, 则称该策略组合具有子博弈完美性。

身边的博弈——精选推荐

身边的博弈——精选推荐

身边的博弈

“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萨缪尔森

■关于博弈论

假如你正跟恋人用手机通电话,突然信号断了。这时,你会立即拨电话过去,还是等你的恋人拨电话过来?

很显然,你是否应拨电话过去,取决于你的恋人是否会拨过来。如果你们其中一方要拨,那么另一方最好是等待;如果一方等待,那么另一方就最好是拨过去。因为如果双方都拨,那么就会出现线路忙;如果双方都等待,那么时间就会在等待中流逝。

这,就是博弈!

在一场博弈中,你必须考虑对方的选择以确定你自己的最优选择,而对方也必须考虑你的选择来确定他的最优选择。你从博弈中得到的――在博弈论中称为赢利(payoffs)――不仅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也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同样,对方从博弈中得到的赢利,不仅取决于对方的行动,也将取决于你所采取的行动。而你们当中的每一方,都试图尽可能地最大化自己的赢利。

在这场电话博弈中,如果你知道恋人不会拨过来(比如以前断线时就是她在等待电话),那么你的最优行动就是拨过去;当然也可能相反,比如她打给你的电话免费,而你也知道这点,那么你的最优行动就是等待对方拨过来。总之,你们的行动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这正是博弈最本质的特征。

■博弈范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际之间的博弈互动行为,我们先来看几个小故事。

别人的红包更诱人

如果你与对手的行为相互影响,那么你们之间就构成一个博弈局势。

身处博弈之中,你需要运用策略思维来选择行动。若无策略思维,结果几乎等于失败。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故事模型

话说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张三和李四。转眼到了年关,地主给了张三、李四每人一个红包。两个人都看到自己红包里装的是1000元钱,但不知道对方红包里装的是多少。这时地主发话了:“你们拿的红包里,每个红包的钱可能是以下两个数字之一:1000元和3000元。现在你们如果愿意跟对方换红包的话,可以由我来公证,但你们每人要支付100元公证费给我。”

用博弈论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博弈论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用博弈论分析生活现象论文

博弈论分析生活中现象

博弈论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是研究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假定条件下,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其实博弈现象不只现身于经济领域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所以博弈论的思想不仅仅能够用来分析经济从而获得最大的盈利,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的策略。

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女朋友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女朋友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女朋友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女朋友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女朋友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女朋友一束花女朋友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生日非生日

买花 1 ,1 2 ,1

不买花-1,-1 0 ,0

确定今天是女朋友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女朋友的生日,但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谈到博弈论我们不得不说到囚徒困境,其内容大致为两名罪犯A 和B隔离审讯。如果两个都不招,因为证据不充分,两人都只能判1年。如果一方招了,属立功表现,功罪相抵,无罪释放;而另一方则属抗拒从严,判10年刑但如果两人都招了,则各判 5 年。结果大家都知道:两个人争先恐后地招了,结结实实地各判了5年。两个犯

人陷入的就是囚徒困境,

A

B

招不招

招 5 ,5 无罪释放,10 不招10,无罪释放 1 ,1

其结果就是A和B都招,判5年刑。如果两人协商后选择不招,但如果A或B其中一人招了,另一人就会判10年,而招的一人就会无罪释放,这样的诱惑足以让两名罪犯违背两人协议。而选择招。这样最有可能就是俩人都招。

浅谈生活中的博弈论

浅谈生活中的博弈论

浅谈博弈论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消费或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田国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并如何权衡取舍选择的学问。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博弈论,是生活中的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博弈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一定的规则进行决策并从中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精妙的博弈策略。许多成语及成语典故,就是对博弈策略的令人叫绝的运用和归纳。如:围魏救赵、背水一战、暗渡陈仓、釜底抽薪、狡兔三窟、先发制人、借鸡生蛋等等。当然,博弈策略的成功运用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博弈框架中进行。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出棋”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策略性思维

策略性思维


在博弈中存在一个必须的因素,那就是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毫无干 扰的真空作决策。博弈者的身边充斥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决策者, 他们的选择与其它博弈者的选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互动 关系自然会对博弈各方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 直接影响着其他参与者的决策结果。

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Information)
世界级公司对智力游戏的作用


微软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出过非常“儿童化”的招聘考题:
“某合唱团的4名成员A、B、C、D往演出现场,他们途 中要经过一座小桥。当他们赶到桥头时,天已经黑了,周 围没有灯。他们只有一只手电筒。现在规定:一次最多只 许两人一起过桥,过桥人手里必须有手电筒,而且手电筒 不能用扔的方式传递。4个人的步行速度都不同,若两人 同行,则以较慢者的速度为准。A需花1分钟过桥,B过桥 需花2分钟,C需花5分钟过桥,D需花10分钟过桥。
博弈思想的重要性

实际上,博弈之道是古已有之,但博弈思想的
系统化、数学化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虽然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中国已是一门显学, 但却逐渐变成阳春白雪、弃之不用的高深学问 或是概念混乱而被滥用到极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博弈论的思想方法赖 以分析甚而解决实际问题。 “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 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身边的博弈现象

博弈论最基本的意思是弈棋,博弈本身是一种游戏,博弈论最初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象棋,桥牌,赌博,研究做出何种选择让自己打败对手,因而最初的博弈论是一种经验的描述而非一种系统的理论。直到20世纪40年代,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第一次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中;又在库克,纳什等研究后,20世纪60年代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如今博弈论已经成熟并向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哲学等领域广泛扩展。

由此可见,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博弈的过程,满布着博弈的结果。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可见现代博弈论对我们生活的参透。

下面的一些例子来描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博弈现象。

网络投票评选

每年,除了除夕当晚播出的春节晚会外,晚会之后进行的“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网友参与,而评选结果最后也会在正月十五的央视元宵晚会上公布,并为获得的一二三等奖的节目颁奖。那么你是怎么投票的呢?

此时有大家的意见参与,所以你的正确策略并不是选自己最喜爱的节目,而是猜大多数会选哪个就投哪个一票,哪怕节目烂的不行。在这里,你的行为是建立在对大众心里猜测的基础上,而并非是你真实的想法。

每个参与着必须挑选出并非他自己认为最喜爱的节目,而是他认为最能吸引其他参与者注意的节目,其他参与者也正以同样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要选的不是根据个人最佳判断确定的真正最喜爱的节目,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意见认为最喜爱的节目。我们必须做出第三种选择,即运用我们的智慧预计一般人的意见,认为一般人的意见应该是什么……这与哪个是我最喜爱的节目无关。你关心的怎样预测其他人认为最喜爱的,又或者其他人认为其他人认为最喜爱的。

在选择时,参与者必须同时设身处地从其他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这是,他们选择胜者与其说取决于真正的好的标准,不如说努力找出大家的期待是不是落在某个焦点之上。假如某个节目中某个人的名气要比其他人高很多,那么这个节目就可能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又或者所有节目的水平不相上下,都具有特点,但这些节目中有个节目是这几年评选中一直得第一名的原班人马,你会不会选这个节目呢?

参与者的工作,是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确定人们究竟将打成怎样的共识。“选出最喜爱的节目”可能是书面规则,但这比选出声音最高的,人数最多的要难的多。任何可以将他们区别开来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一个焦点,是大家意见得以会聚一处。出于这个理由,当我们发现最喜爱的节目不是最好的的时候,我们并不惊讶;实际上他们只是接近最好而已,都有一些瑕疵,这些瑕疵使他们各具特色,成为一个焦点。

生活中还有许多例子与这个模型相同。比如“十佳运动员”的评选,再比如“网络选美比赛”。投票人能够选中的话,或者说他能过被提名当选的话,关键是猜测别人的想法,猜对了你就能获胜,猜错了你就不能获奖。

在这种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正确与否,或者谁应该被选上,谁应该不被选上的问题,而是投票人相互猜测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导向作用是很大的,它似乎告诉人们谁会被选上。

红包困惑

假如你和你的同事各自从老板哪里得到一个红包,里面的钱可能是500元,1000元,2000元,4000元,8000元或者16000元。你知道同事红包里的钱要么是你的两倍,要么是你的

一半。在你拿到自己的红包,知道了红包里的钱数后,如果你的同事要求和你交换红包,你会同意吗?

常人往往依靠直觉来判断,但直觉却常常是错误的。

如果你依据直觉来思考,则你就会的到错误的结论。假如你拿到的是4000元的红包,则你知道你的同事的红包要么是2000元,要么是8000元,两者的概率相等,所以你的期望收入是5000元。高于你自己现在的4000元。如果按照这样的常理进行思考,你会得到应该和同事交换钱包的结论。

但是,你的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考虑你的同事的反应。显然,如果他拿的是16000元的红包,他肯定不会提出和你交换,又因为他知道你不比他傻,你拿到16000元的红包也不会和他交换,你之所以同意和她交换仅仅是因为你拿到的比16000元少的红包。以此类推,只有当你的同事拿的是500元的红包时,他才会和你交换,因此你当然不能和他交换。

由上的推理可以发现,无论是谁提出交换红包,另一个人都不会同意,也就是说,交换现象都不会发生。

所以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因为直觉不习惯与策略思维,也就是说,不习惯与考虑别人可能的反应。而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恰恰是策略思维。所以博弈要求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注意逻辑中隐藏的陷阱。

电话中断

假如你正在和你的女友通话,电话断了,而话还没说完。这时有两个选择,马上打给对方,或者等待对方打来。注意:如果你打过去,她就应该等在电话旁,好把自家的电话线路空出来,如果她也打给你,你们只能听到忙音;另一方面,假如你等待对方打电话,而她也在等待,那么你们的聊天就没有机会进行下去。

一方的最佳策略取决于另一方会采取什么行动。一个是你打电话她等在一边,另一个则恰好相反。这两种情况就是这次博弈最“稳定”的结果,或者说是最可能出现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均衡。这里便有两个均衡。

一个解决方案是,原来打电话的一方再次负责打电话,原来接电话的一方则继续等待电话铃响。这么做的好处是原来打电话的一方知道另一方的电话号码,反过来却未必是这样。另一种可能性是,假如一方可以打免费电话,而另一方不可以(比如你在办公室而她用的是住宅电话),那么解决方案是拥有免费电话的一方负责大第二次电话。

假如不考虑以上因素,那么打这个电话又得用到这种混合策略了:设想双方都投硬币决定自己是不是应该给对方打电话,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两人这种随机行动的组合成为第三种均衡。

假如我打算给你打电话,我有一半的机会可以打通,还有一半的机会发现电话占线;假如我等你电话,那么,我同样会有一半的机会接到你的电话,因为你有一半的机会主动打给我。每一个回合双方完全不知道对方将会采取什么行动,他们的做法实际上对彼此都最理想。因为我们只有一半的机会重新开始被打断的电话聊天,我们知道我们平均要尝试两次才能成功接通。

因此,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结果,在“囚徒困境”中,均衡是一起招供,站在群体的角度,是最坏的结果。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虽然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也是他们所得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但是这个结局是他们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这是最糟的结局。人应该为别人着想,但不是每一个美好的愿望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凡是三思而后行,才会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圆满结果。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从博弈论中得到解释,大到裁军和世界和平,小到如何使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恐吓变得可信,博弈论的作用无处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