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究竟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还是资本主义的物质刺激

合集下载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邓小平和江泽民等领导核心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以及实践的考察和分析,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

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重大贡献,也体现了邓小平等党的领导核心的富民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分配领域中的重大原则性问题。

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多年的邓小平理论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按劳分配的实质、重要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这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根本对立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法结合。

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也是近年来社会中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生对这一问题也有较大的兴趣,因此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这一理论,以澄清他们认识中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部分,帮助他们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一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一、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指社会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惟一依据;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等不同劳动之间存在差别,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的“天赋”权利,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

那么,按劳分配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重要意义呢?第一,它用劳动代替了资本,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益的惟一依据,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按劳分配的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的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的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将劳动所得全部分配给劳动者,不产生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先提出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进一步加以阐发。

对这一原则的认识及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贯彻,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

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在于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劳动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按劳分配强调通过劳动来创造和分配财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以资本为基础的分配方式不同,后者是以资本积累为导向,导致不断增加的资本存在于少数人手中,加剧了贫富差距。

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公平正义和激励机制。

按劳分配认为,劳动者应该根据其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相应的报酬,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原则。

与此按劳分配也具有激励机制,通过激励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这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无偿分配的问题相比,按劳分配更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从实践经验来看,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推行了以工资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更好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

通过划分劳动价值和提供相应的报酬,按劳分配能够更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发展。

按劳分配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劳动的价值往往只是通过市场行为来体现,而市场行为有时会失灵,导致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按劳分配容易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高技能和高收入的劳动者往往会获取更多的报酬,与一些低技能和低收入的劳动者形成明显的收入差距。

按劳分配也无法解决一些重要的公共问题,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分配不均等。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按劳分配以劳动为基础,强调公平正义和激励机制,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又能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

按劳分配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如何理解按劳分配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了解为什么,应该搞清楚以下问题。

一:按劳分配的含义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劳动报酬。

首先,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得消费品的条件。

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动不得食。

其次,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社会全部产品,是社会总产品中作了必要的扣除以后所剩余的部分。

按劳分配不是把劳动者创造的全部财富全部都用于分配,而是在扣除保证社会和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金的物资后,再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个人消费品。

社会总产品-(社会生产基金+社会消费基金)=用于分配的个人消费品部分。

社会生产基金(补偿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追加;应付不测事故的后备保险基金);社会消费基金(社会管理费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如学校、医院所需的费用、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再次,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特点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的实物分配。

由于他预计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消亡了,价值、价格、货币等范畴和关系不再存在,因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后,不再是获得货币工资,而是领得一种劳动证券,上面载明他提供了多少小时的劳动(社会扣除的部分已除外),凭这种劳动证券从社会储备中领取含有相同劳动量的个人消费品。

而且,根据马克思的设想,由于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按劳分配也是按照全社会统一的标准实行。

作为分配标准的劳动尺度,是根据平均的劳动技能、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量的。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起草的《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篇文章我看了,写得好,说明了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

有些地方还要改一下,同当前按劳分配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根据这个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

政治态度也要看,但要讲清楚,政治态度好主要应该表现在为社会主义劳动得好,做出的贡献大。

处理分配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

总之,只能是按劳,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

我们实行的是低工资政策,这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政策。

现在八级工的工资最高额是一百零几元,将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工资要逐步提高,各级工资数额要有所增加。

现在小学教员的工资太低。

一个好的小学教员,他付出的劳动是相当繁重的,要提高他们的工资。

将来,有些教得很好的小学教员,工资可以评为特级。

各行各业都要设立特级,以鼓励人们终身从事自己的职业。

要实行考核制度。

考核必须是严格的、全面的,而且是经常的。

各行各业都要这样做。

今后职工提级要根据考核的成绩,合格的就提,而且允许跳级,不合格的就不提。

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对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

我们实行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方针。

颁发奖牌、奖状是精神鼓励,是一种政治上的荣誉。

这是必要的。

但物质鼓励也不能缺少。

在这方面,我们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措施都要恢复。

奖金制度也要恢复。

对发明创造者要给奖金,对有特殊贡献的也要给奖金。

搞科学研究出了重大成果的人,除了对他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外,还可以提高他的工资级别。

如果他干了几年,干不出成绩来,就应该让他改行。

最近罗马尼亚作了个决定,干得好的工厂,干部、工人就可多得一点报酬;干得不好的工厂,干部、工人就要少得一点报酬。

这也是奖罚分明。

按劳分配的概念解释

按劳分配的概念解释

按劳分配的概念解释
按劳分配是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其基本原则是以个人的劳动力贡献为依据进行资源和财富的分配。

按劳分配旨在通过激励个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按劳分配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其现代意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的。

马克思认为,按照每个人的需要来分配资源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需要都不同。

相比之下,按照每个人的贡献来分配资源则更加公平合理。

在实践中,按劳分配通常表现为工资制度。

根据这种制度,一个人所得到的收入与他或她所提供的劳动量成正比。

这就意味着那些工作时间更长、工作效率更高、技能更强等方面做得更好的人将会获得更高的报酬。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按劳”可能会被滥用或误解。

有些企业可能会采取不公正措施来限制某些员工所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或者在分配资源时不考虑某些员工所面临的特殊困难。

此外,按劳分配也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因为那些拥有更多资源和机会的人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在实践中,按劳分配通常需要与其他社会分配制度相结合,以
确保公平和合理。

例如,在中国,按劳分配被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之一,并被纳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案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福利措施等方式来缓解贫富差距,并确保每个人
都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总之,按劳分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分配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这种制度,以确保其公平、合理和可
持续。

按劳分配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名词解释按劳分配是指根据个体劳动所贡献的力量或努力的程度来分配物质财富和社会资源的一种原则。

它强调个体应获得的回报应与其付出的劳动量或贡献成正比关系,这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

按劳分配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个人的劳动和创造来获得物质回报。

在按劳分配的体系中,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时间、努力和产出来分得物质财富或社会资源。

例如,一个人工作时间长、付出较多努力和创造的,相比工作时间短、付出较少努力和创造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报酬或福利。

按劳分配旨在激励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实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它认为每个人的付出和努力是不可替代和不可比较的,因此应该根据个体的实际付出来进行分配,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这种方式,按劳分配可以鼓励人们更加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的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按劳分配的原则也体现了人的价值和自由。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劳动和贡献来获得回报,体现了人的个体尊严和价值,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应得的报酬和物质回报。

同时,按劳分配还体现了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利。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工作,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幸福。

然而,按劳分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按劳分配难以完全量化和评估个人的贡献。

不同工作和劳动的贡献往往难以直接比较,导致分配不公平的情况出现。

其次,按劳分配可能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一部分人可能在财富和资源分配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而另一部分人则面临着较低的收入和不公平的待遇。

综上所述,按劳分配是一种基于个体劳动贡献的原则,旨在实现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

它强调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来获得物质回报,激励个人创造和社会发展。

然而,按劳分配也要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更加公正和合理的机制来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应得的权益和福利。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分配比例,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来决定个人的收入和财富分配。

按劳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激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本文将就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进行浅析。

一、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按劳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累和分配极不平等,导致了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而按劳分配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分配方式,充分尊重了每个人的劳动成果,有效地减少了收入差距,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

二、按劳分配的实践经验自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按劳分配作为基本的分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广。

在中国,按劳分配在农村和城市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农村,实行的是“包产到户”和“按劳分配”的制度。

农民根据自己的劳动和土地的质量不同,分得的收入也不同。

这样的分配方式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城市,按劳分配体现在工资分配上。

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度,充分尊重了劳动者的付出和贡献。

劳动者通过努力工作,提高了单位和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就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这样的分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在国际上,按劳分配的实践也得到了认可。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实行过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苏联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落后到先进、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证明了按劳分配的实践是可行的。

尽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在现实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按劳分配在分配公平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个体的劳动质量和数量的不同,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容易出现收入不均等的情况。

在现代经济中,按劳分配也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很难简单地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一个人的贡献。

鲜为人知的“按劳分配”大讨论

鲜为人知的“按劳分配”大讨论

鲜为人知的“按劳分配”大讨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一种分配方式,它根据个人劳动所得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的收入水平。

按劳分配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实践中,按劳分配并不总是能够完全实现公平与公正,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按劳分配的讨论也是经常发生的。

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个人的劳动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其贡献度和应得报酬。

按劳分配的核心思想是“劳动成果归劳动者”,即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获取相应的财富和福利。

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努力工作的人将获得更多的回报,而不努力工作或工作能力较弱的人将获得较少的回报。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按劳分配的实施容易产生劳动价值评估困难。

由于劳动的质量和难易度存在差异,如何准确评估劳动的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劳动价值,但如何确定各种职业之间的价值差异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导致了按劳分配中出现了一些不公正的情况,一些重要而有贡献的劳动被低估,一些不重要而没有贡献的劳动被高估。

按劳分配存在着贫富差距大的问题。

由于个人能力和机会的不同,一些人可能无法得到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相符的回报。

一些工人可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但他们仍只能获得较低的收入。

而一些人通过其他手段获取了更高的收入,这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按劳分配在分配财富时没有考虑到个人的不同需求和生活状况,这使得一些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福利。

按劳分配的实施容易出现“剥削”现象。

按劳分配根据个人的付出来分配收入,但在实际操作中,资本家可能通过控制分配渠道来获取更多的收入,从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不是完全根据其付出来决定,而被剥夺了他们应有的回报。

这使得按劳分配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而不是实现公平和公正分配的方式。

基于以上问题,人们对按劳分配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讨论。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种分配形式。

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因此,分配应该以劳动的贡献为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是不同的,因此分配的结果也应该是不同的,这就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实践中,“按劳分配”最早呈现出的是“工分制”,即各项工作由国家或企业定额配给相应的工分。

后来,根据实际情况出现了一些分配方式,比如按照劳动时间或生产的数量分配工资等。

这些方式都是以劳动贡献为核心,根据不同的工作量、工种、难度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

通过这种方式,每个人的贡献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中国的实践中,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实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这种改革就是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在保障土地分配的公平性的同时,鼓励农民积极生产,提高农业产值和个人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推行了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

这种分配制度除了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以外,还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劳动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这使得劳动者能够享受到自己辛勤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生产力。

总之,“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实践中,通过该原则的贯彻,我们能够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鲜为人知的“按劳分配”大讨论

鲜为人知的“按劳分配”大讨论

鲜为人知的“按劳分配”大讨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分配方式的一种。

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照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个人所得的多少,从而达到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的目的。

按劳分配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一场“按劳分配”大讨论。

这场讨论主要集中在按劳分配的具体操作和效果上。

一方面,按劳分配的支持者认为,按劳分配能够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大家都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们认为,按劳分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目标。

按劳分配的批评者则提出了一些问题。

他们认为按劳分配无法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

因为按劳分配只是根据个人的努力程度来决定收入,而忽视了个人的背景、资源和机会差异,从而导致一些人天生处于劣势地位。

按劳分配存在一些标准和定量化的难题,如何评判个人的劳动质量和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按劳分配容易出现贪污腐败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有些人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

在这场讨论中,一些学者和专家提出了一些改进按劳分配的方案。

他们主张引入一些纠正措施,以提高按劳分配的公平性。

通过适当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助,从而减少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现象。

他们提出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判个人的劳动价值。

他们还呼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贪污腐败行为,确保按劳分配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除了学术界的讨论外,按劳分配也成为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

很多人希望通过按劳分配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同时也希望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目前来看,按劳分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决之道。

按劳分配大讨论体现了对分配方式的关注和思考。

虽然按劳分配在某些地方和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相信我们能够找到更好的分配方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政治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

政治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

政治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一、按劳分配的内涵按劳分配是指个人按其在生产中所作的劳动量或劳动质量取得相应的报酬和收入。

按劳分配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指以劳动为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质量作为决定分配的标准。

按劳分配包括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需分配为补充两个方面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指按劳分配占主导地位,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分配中起着决定作用。

按需分配为补充是指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必要的按需分配,满足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和文化需求。

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分配是体现公平公正的一种分配方式,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制度的一种重要安排。

二、按劳分配的特点1、以劳动为中心。

按劳分配原则是以劳动为核心,以劳动的多少和质量为决定分配的标准。

劳动的多少和质量决定着个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和财富,也决定着个人在分配中所享有的权益。

2、公平公正。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公正。

按劳分配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是劳动者创造财富的典范,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的体现。

3、激励作用。

按劳分配原则对于激励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心起着重要作用。

按劳分配原则可以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努力创造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4、以人为本。

按劳分配原则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是服务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

三、按劳分配的实施按劳分配的实施,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按劳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制度,要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求,确保劳有所得、常有所得、劳适得所得。

按劳分配制度要突出劳动在分配中的决定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按需分配为补充的原则。

其次,按劳分配要实行合理的分配比例。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按劳分配”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中的一种分配方式,其理论基础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来分析,实践经验则可以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市场和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从理论基础来看,“按劳分配”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时长和强度是衡量价值的标准。

按劳分配正是基于这个理论基础,根据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

按劳分配既体现了劳动者个体劳动的价值,也是劳动者得到相应报酬的一种正当方式。

按劳分配也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而按劳分配能够体现这一目标。

按劳分配有助于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劳动者的努力工作和提高生产效率。

按劳分配也能够防止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出现,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权益。

从实践经验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分配体制。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得劳动者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他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行业来获得更好的报酬。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使得劳动者不得不通过提高技能和学习新知识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进而获取更高的报酬。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按劳分配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实践环境。

我国对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也推动了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

从集体所有制到个人所有制的转变,从保障型分配到激励型分配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我国积极探索和实施绩效工资、股权激励、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使得按劳分配更加灵活多样化,体现了更高效率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相辅相成,共同支持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按劳分配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按劳分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是当前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按劳分配是指根据劳动力或者某种劳动贡献来决定个人或者集体获得的财富、收入和福利等。

这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模式,相较于过去的按企业分配等方式,按劳分配不仅可以激发劳动者积极性,更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效率的提升。

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按劳分配符合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就是要求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其获得的报酬也应该与个人的努力程度和贡献相对应。

这种分配方式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作用,并反对财富和权力的大量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而按劳分配可以准确地测量每一个人所给予的贡献,从而使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强了个人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的意愿。

其次,按劳分配鼓励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按劳分配的核心是奖励劳动者的贡献,而不是靠指令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这样,个人就有了一个获得奖励的机会,从而可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公司和企业这一级别上,按劳分配也促进了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同时,由于按劳分配使财富和权力更加平均和均衡,这也可以减少企业间的不公当竞争,推动经济整体发展。

最后,按劳分配是激励人才的关键。

按劳分配支持人才的发展,因为才能被视为贡献的一种,而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是显著的。

实行按劳分配机制,激励个人努力工作,也能使高效率人力得到妥善的利用和分配。

这样,可以打破大公司和小企业之间的劳动力平价现象,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发展自己能力的平台,也可以激发其他人的求知欲和竞争欲,使他们更多地提供现代商业和技术能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分配具有许多优点,既满足公正合理的分配原则,也可以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和才能,还可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繁荣发展。

当然,按劳分配也存在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如何制定合理的衡量标准和政策,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等,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浅析“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分配制度强调按照个人劳动的贡献来确定个人应得的收入和物质待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旨在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提高生产力。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对按劳分配进行浅析。

一、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按劳分配的出发点是以劳动为分配的核心要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按劳分配适应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有着以下几个理论基础:1.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因此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绩效和贡献,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2. 体现公平正义原则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即个人的收入应该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相一致。

这样的分配制度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减少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的稳定。

3. 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按劳分配制度鼓励每个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劳动多者得到的报酬也相对较多,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分配制度,有其坚实的理论基础。

它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分配形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符合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按劳分配的实践经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分配方式,在我国得到了长期的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经验与成果。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有关按劳分配的实践经验:1. 健全完善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在按劳分配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落实,建立劳动者参与分配决策的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和劳动安全环境等。

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

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

按劳分配知识点总结1. 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因此,按劳分配的核心思想是,个人获得的收入应该与他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成比例。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并剥削工人的劳动,导致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按劳分配无法得到实现。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社会的公共财富,个人根据自己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就能实现按劳分配原则。

2. 按劳分配的特点按劳分配的特点主要包括公平、激励和调节。

首先,按劳分配被认为是一种公平的分配方式,因为它要求个人获得的收入要与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成比例。

其次,按劳分配能够激励个人努力工作,因为劳动者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将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最后,按劳分配还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调节社会分配的结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 按劳分配的实践探索按劳分配的实践探索主要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开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按劳分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劳动者的收入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劳动量和质量,也有一部分收入来自于国家的分配。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按劳分配原则也逐渐淡化,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收入分配主体,市场化的分配方式逐渐增加。

4. 按劳分配的现实挑战按劳分配的现实挑战主要来自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分工愈发细化,一些企业可以挑选全球最便宜的劳动力,压低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另外,在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不仅仅取决于劳动的因素,还受到资本、土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者所获得的收入与其贡献并不完全成正比。

因此,按劳分配在现实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总的来说,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1. 引言按劳分配是一种分配资源的方式,旨在根据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来确定其所得。

按劳分配被视为一种公平的原则,根据个人的付出来回报,并鼓励个人通过努力来提高收入。

本文将探讨按劳分配作为一种主体的分配原则,以及其优势和限制。

2. 按劳分配的原理按劳分配的核心原理是根据个人的劳动力投入和贡献来分配收入和资源。

根据这个原理,工资和其他收入来源将与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成正比。

这种分配方式鼓励个人通过努力和自我提高来获得更高的回报。

3. 按劳分配的优势按劳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原则,具有以下优势:3.1 公平性按劳分配可以被视为一种公平的分配原则,因为它根据个人的付出来确定其所得。

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来获得回报,这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公正的方式。

3.2 激励个人努力按劳分配可以激励个人努力工作和提高自身能力。

因为个人的收入和回报与其劳动力投入和贡献成正比,所以个人有动力通过努力工作来提高自己的收入。

3.3 鼓励创新和创业按劳分配可以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

个人有机会通过努力和贡献来提高自己的收入,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业热情。

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有益的。

3.4 理论基础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原则相一致。

按劳分配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和正义的目标,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按劳分配的限制虽然按劳分配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限制与挑战:4.1 难以衡量和评估按劳分配的实施需要对个人的劳动力投入和贡献进行准确的衡量和评估。

然而,这并不容易实现,因为劳动的价值往往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不容易量化和衡量。

这可能导致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和争议。

4.2 加剧社会不平等虽然按劳分配可以鼓励个人努力并提高收入,但也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一些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高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或无法得到公平的机会,从而陷入经济不平等的困境。

4.3 忽视其他贡献和价值按劳分配将个人的劳动力投入视为唯一的价值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其他贡献和价值,如社会和环境贡献。

按劳分配的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的名词解释

按劳分配的名词解释追求公平与效率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按劳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制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按劳分配,简单地说,是根据个人的努力、能力和贡献来确定其获得的收入或资源的一种分配方式。

它旨在鼓励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价值,并根据其贡献程度获得相应的回报。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按劳分配。

一、按劳分配的历史背景按劳分配作为分配制度的一种形式,并非是近代才出现的。

早在古代,按劳分配就已经存在。

在部落社会时期,人们根据狩猎、采集和种植等劳动活动的贡献来分配资源。

然而,在农耕社会和工业化阶段出现之后,这种分配形式逐渐演变为劳动力与资本利益的碰撞,劳动者的努力与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进而引发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二、按劳分配的原则按劳分配的核心要点是公平,即以劳动为衡量标准,按工作所需的时间、努力和技能进行分配。

这是一种以“公平竞争、公平分配、公平代际交替”为基本原则的制度。

在按劳分配中,劳动者的收入取决于他们为生产做出的实际贡献。

这种制度激励了个人的努力和创造力,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尽力而为。

三、按劳分配的优点1. 鼓励个人努力:按劳分配制度激励个人通过更多的努力和提高技能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这种鼓励个人努力的方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2. 促进社会公平:按劳分配基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来决定其收入水平,强调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减少了不劳而获的现象。

这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增强社会的内在和谐与稳定。

四、按劳分配的局限性1. 不同行业和职位之间的差距:按劳分配往往导致不同行业和职位之间的收入差距。

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往往获得较低的收入,而那些从事知识性、技能性劳动的人通常获得更高的收入。

这种差距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

2. 忽略非经济贡献:按劳分配往往只考虑劳动者的经济贡献,而忽略了一些非经济贡献,如家庭劳动、社区和环境服务等。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社会角色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按劳分配究竟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还是资本主义的物质刺激?
最早提出不是马克思,而是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1839年约翰,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矛盾暴露出来,提出改革但是没有社会根据,最完整的是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前提条件:生产资料柜社会共同占有,二是社会首先对总产品做各项必要扣除,三是分配的唯一标准是劳动。

列宁后期多老多得,少劳少得,不老者不得食。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贫富差距很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后来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按劳分配作为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苏联社会主义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农民集体占有的集体所有制)、实行计划经济(无政府的状态)、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消灭剥削。

1956年之后例如我国八级工资制度从苏联引进,文化大革命开始否定按劳分配,歪曲按劳分配,说是物质刺激,是资本主义的腐蚀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