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的文化渊源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
中日文化交流及其历史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文化大国,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促进亚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历史回顾中国与日本的往来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隋唐时期,中日两国通过海路和陆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日本汲取了大量的中文和儒家思想,这种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在江户时期,中国与日本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哲学也给了日本极大的启发,使得日本的文化艺术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侵入下,中日两国也依然保持着文化交流,其中包括音乐、电影、文学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两国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2.文化交流的现状如今,中日两国以多种形式展开了广泛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在艺术、电影、文学、音乐、体育以及旅游等领域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合作。
例如,每年在日中心“文化交流年”中,中日两国政府举办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包括重要展览、交响乐演奏会、戏曲表演等。
同时,中日两国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非常广泛的,通过学校、社团、交流机构等途径,两国青年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3.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和艺术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日文化的交流不仅有着促进两国之间政治经济交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认知和审美体验,增强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更多具有亚洲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中日两国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也来自于两国领袖对促进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共同认知和贡献。
中国宋代文人苏东坡曾经对日本表示推崇,日本天皇昭和曾经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历史的独特性在于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赞赏和最终的和谐共处。
”这种文化的互相尊重和赞扬,推动了两国文化交流之间的发展,并给未来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及影响
历史上,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在公元57年,中国汉朝派遣了一支外交使团,到访许多国家包括日本,并展示了许多汉朝文化的特色。
从那时起,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开始了,持续至今。
在文化交流的初期阶段,日本社会主要受到了汉朝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影响。
在不久之后,中国的佛教信仰逐渐传入日本。
到了6世纪,佛教传到了日本,并迅速融入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宗教生活中。
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也对社会文化和美学有了重大影响。
日本的法律、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领域中,大多数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都源自中国。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的唐诗、唐纹壁画以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特别流行。
中国的创新思维、礼仪、哲学、绘画等也在日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最初的几个世纪中,许多日本皇室和高级官员都向中国派遣使节,以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技术知识。
日本这种文化“借鉴”和“吸纳”中国文化,一直持续到了现代。
例如,日本艺术家借鉴中国水墨画和丹青技巧,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日本绘画流派——日本画。
与此同时,日本的传统建筑和花园艺术中,也大量地吸收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元素。
在现代,除了文化方面的交流,中日两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上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家电制造和环保技术等,都给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总之,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贯穿了漫长而富有意义的历史。
虽然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起伏,但它始终是友好的、有益的,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
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1.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史记》记述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山东一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岛上有神仙和仙草。
秦始皇闻讯大喜,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
但以后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广泽”,自立为王。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评介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评介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一、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汉朝时期,日本就开始向中国学习文化,汉字、儒家思想等都被传入日本。
而在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大量的文化人士、僧侣和使节来往于两国之间。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还涉及到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奠定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基础。
二、宗教文化交流宗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宗教之一,通过僧侣和传教士的努力,佛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的禅宗、净土宗等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此外,道教和儒家思想也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两国的宗教文化交流丰富多样,为两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迪。
三、文学艺术交流中日文学艺术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代的《万叶集》到现代的小说、戏剧,中国文学作品一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时,日本文学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日本的俳句、狂言等在中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两国的文学艺术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寄托。
四、传统节日交流传统节日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例如,春节在中国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日本的“日本新年”也有着类似的庆祝活动。
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在庆祝形式和习俗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家庭团圆的重视。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融合和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亲近感。
五、现代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现代文化产品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
中日建交以来两国间文化外交的历程与评析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加强媒体合作、促进信息交流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是指中国和 日本之间开展的以媒体为主要对象的 交流与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 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电影制作等方 面的合作与交流,旨在加强两国媒体 之间的合作和促进信息交流。
要点三
成果与影响
中日媒体论坛与合作项目对于加强两 国媒体之间的合作和增进信息交流具 有积极意义。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提 高两国媒体的专业水平和相互了解, 还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 的机会和平台。
发展阶段:1990-2000年
总结词:多元化发展、深度 交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日本经 济的高度发展,中日文化外 交得到了快速发展。两国之 间的文化交流开始呈现出多 元化和深度化的趋势。
1992年,中日两国政府共同 设立了“中日文化交流推进 委员会”,旨在加强两国间 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外交逐渐涵盖了艺 术、文学、教育、学术、体 育等多个领域,双方的文化 交流活动逐渐丰富多样,包 括艺术展览、文艺演出、学 术研讨、体育比赛等。
VS
教育交流
中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 化。例如,中国多所高校与日本著名高校 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学生交流项目 ,增进两国青年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媒体合作与报道
媒体合作
中日两国在新闻、影视等领域的媒体合作不断加强,为两国间的友好交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例如, 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电视台的合作项目,共同制作纪录片并开展新闻报道方面的合作,增进了 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艺术展览
艺术展览是展示两国文化特色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平台。自建交以来,中日两国在艺术展览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如在中国举办的“日本美术展”和在日本举办的“中国美术展”,都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菊与刀”模式下日本外交政策的文化根源
戴琦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摘要]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日本一贯以虔诚的文化崇拜者和 “淘金者”的身份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时至近代,在深受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之下,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东亚文化圈的“束缚 ”而走上脱亚入欧之路,并由此深刻地影响其外交政策的制定,这种转变源于日本国民早已形成的“菊与刀”文化模式。
同样是岛国,日本与东亚大陆的距离明显远于不列颠与欧洲大陆的距离。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差距使日本更加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一道无形的墙隔在了日本和其它东亚国家之间,危机感和被孤立的心理开始在日本国民心中萌发,继而深刻地影响到日本外交政策的制定。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是 “光荣孤立”、“大陆均势” ,其之所以能够运用几百年而经久不衰是源于欧洲主要强国实力对等这个前提。相比之下的日本则不具备推行类似外交政策的条件,这无疑为日本推行如下两项对外方针提供了借口:一个就是通过武力扩张的手段把弱国并入自己的版图;另一个就是通过与强国结盟的方式来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从列强的既得利益中分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3]李时岳.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王锦花.文化对日本外交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5,(3).
3.不负责任的“外交流氓”。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战争的创伤似乎还难以愈合,战争的阴影在人们的心中还难以抹去,战争的遗留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战后的日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民主化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腾飞,但在对待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始终不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对战争责任问题一直在回避,要么说早已解决,要么置之不理。这种态度让曾受到伤害的众多亚洲人非常失望,对日本国家缺乏足够信任。从日本战后的第一届吉田茂内阁,历经佐藤荣祚内阁,直至“五五 ”体制结束后所建立起来的第二届羽田内阁,在日本的侵略问题上几乎都奉行双重标准甚至持完全否认的态度。不断逃避诸如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和慰安妇等问题。
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
浅谈日本的文化外交日本的文化外交是指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动来增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互信,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一种外交手段。
日本的文化外交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传统的艺术形式深受世界各地的欢迎和喜爱。
首先,日本的文化外交在传统文化方面表现出色。
日本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如茶道、武道、和服、浮世绘等。
这些传统文化代表了日本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通过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向世界展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观众和参与者。
例如,日本的茶道艺术以其独特的仪式感和精致的茶具而闻名于世,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学习和体验。
同时,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歌舞伎、能剧等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其次,日本的流行文化也是其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动漫、漫画、音乐、电影等流行文化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日本的动漫作品如《火影忍者》、《海贼王》等深受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喜爱,成为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纽带。
此外,日本的流行音乐、时尚、电子游戏等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例如,日本的乐团和歌手经常在国际舞台上举办演唱会,吸引了大批粉丝和观众。
日本的电子游戏产业也是全球最大的之一,其独特的游戏风格和创新的游戏设备深受玩家的喜爱。
此外,日本还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例如,日本每年都会举办“日本文化节”,在各地展示日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果,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
此外,日本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机构、艺术家和学者进行合作,共同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
这些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日本的文化产业开拓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总之,日本的文化外交在传统文化、流行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通过这些方式,日本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造力,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同时,日本的文化外交也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互信。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日两国是亚洲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
古代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公元200年左右,中国东汉时期的文化和技术开始传入日本,如书法、造纸、汉字等。
同时,中国传统思想之一的儒家思想也影响了日本的道德和政治观念,成为日本的一种文化传统。
日本的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提到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玉壶光转弯,金凤飞回望。
”这首诗表现了唐代盛行的日本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和流行。
而在日本的高度集中式的官方文化的生成中,中国的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日文化传统的联系,如儒家思想和诗歌,成为了日本的公共文化和教育文化的基础,对于日本政治的组织也有很大的影响。
现代文化交流现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不同于古代的比较自然流动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政府组织来实现。
中国于1972年恢复对日外交关系后,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两国政府和民间团体通过组织展览、音乐、电影、戏剧、舞蹈、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推动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例如,日本国家文化节目交流机构在中国开展的“日本艺术、书法和陶艺展”,以及中国国家大剧院在日本的巡回演出等,都多次受到了两国群众的热烈欢迎。
此外,世界知名的日本动漫、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也成为了中国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享受。
文化交流的未来尽管中日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但在现实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历史问题,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问题仍然像一面难以调和的墙壁,阻碍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除此之外,两国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的竞争和冲突也会影响文化交流。
但是,中日两国的新一代青年都希望通过文化交流,改善两国的关系并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的文化了解。
未来,中日文化的交流可能更加广泛,涉及到更多不同领域和文化形式,如博物馆、图书馆、学术交流、影视制作或数字化领域等,同时也可能会形成更多新的合作方式和模式,推动中日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入。
中日外交的历史文化基础
中日外交的历史文化基础作者:谢韫来源:《唯实》2020年第09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日本近代中国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先生认为,没有中国文化全面而巨大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成器的日本文化。
他指出:“日本民族在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至近代为止,在日本全方位地借鉴吸收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汉字、农桑文明、佛教、儒教成为中日文明共同的思想基础。
近代以降,日本成为东方引进西方思想的桥头堡,马克思主义成为中日文明的共同思想基础,人类的彻底解放成为中日共同的目标。
无论历史如何变幻,中日在长期历史交往中形成的文化纽带,都是两国人民友好的坚实基础。
一、汉字、稻米与日本古代制度的确立文明的标志以文字最为重要,而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字制度的形成起到极为深刻影响。
中国汉字在公元4至5世纪传入日本,在此之前日本没有文字,只有用于交流的语言。
然而,在日本文字制度形成之前,却有关于古代日本历史的汉字资料。
首先,中国史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对日本有所记载,这不但留下了珍贵的古代日本史料,而且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唯一的文字资料。
其次,日本流传至今的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成书于公元720年,由于当时日本还未形成自己的文字制度,故通篇采用汉文,编写体例也参照中国古籍。
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创造出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是全面引进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原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为使外来文化适用于本土,在吸收、消化上日本人民做出了不可尽数、坚忍不拔的努力,按照自己的传统和需求加以取舍,或做出改变。
日本的文字制度于平安时代(794—1192年)得以确立完善。
其过程是汉字传入日本之后,7世纪前后,用汉字标音的万叶假名得到完善。
在此基础上,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成“片假名”字母,以及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字母。
时至近代,为获取西方文明,中日两国创制出了一大批表述新概念、新技术的汉字新词,并在两国语言中互相渗透,形成一股环流,对丰富和发展现代汉字系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政治上。
然而,这段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友好交流的起源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学者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政治体制,这种交流为中日两国建立起了友好的基础。
此后,许多日本僧侣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将其传回日本,使佛教成为了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这一时期的友好交流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关系的转折点然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强国。
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期陷入了动荡和落后的局面。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益加剧,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状态正式结束。
三、和平友好的重建与发展二战后,中日两国开始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建设。
1952年,中日两国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条约》,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后,双方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文化和人民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日两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分歧。
例如,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痛点。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对话和合作的原则,努力化解分歧,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四、新时代的合作与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合作与发展成为了关系的主旋律。
2018年,中日领导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信进一步加强,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
中日关系简要回顾一、历史悠久的相互交流1.古代中日贸易:中日两国早在古代就有了贸易往来,以丝绸和茶叶为主要交易品。
2.日本的汉字文化:日本在唐朝时期就开始学习汉字,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二、近代关系的曲折发展1.日本的侵略战争:20世纪上半叶,日本先后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战后的对立与和解:二战后,日本投降,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日两国经历了长期的对立与摩擦,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和解努力。
–日本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上世纪70年代,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帮助中国进行了经济建设。
–外交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友好合作的大门。
三、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1.日本对华投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日自由贸易协定:2018年,中日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合作,提升了两国间的经济关系。
3.旅游和人员交流:中日之间的旅游往来和人员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历史问题的影响与处理1.侵华战争历史问题:日本侵略行为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侵华战争的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敏感问题。
2.历史反省与道歉:日本政府多次就侵华战争向中国表示歉意,并承认历史责任。
3.历史教育与纪念活动:中日两国在历史教育和纪念活动上的合作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五、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
例如,中日友好青少年交流活动、日本动漫、中国功夫等。
2.古代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佛教、书法等。
3.现代文化交流: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电影、音乐、时尚等方面的交流更加活跃,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六、中日关系的前景与挑战1.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合作潜力巨大。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日本与中国是亚洲两个文明古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相互影响深远。
古代的横跨东海的海上贸易,将两国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密切,交流和影响也更加深远。
一. 古代的文化交流从古代开始,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了交往和文化交流。
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南方渡海与日本交往,后来唐朝时期有许多中国文化传入了日本。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是佛教文化。
公元538年,随着波斯人达摩带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开始传给了日本。
佛教文化的传入,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日本宗教、哲学、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建筑、服装、饮食等也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近代的文化交流近现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在科技、音乐、电视、电影、动漫等领域。
1. 科技领域中国和日本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汽车制造、高速铁路、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日本的技术一直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而中国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一些科技成果也逐渐被国际认可。
两国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队友的深入交流。
2. 音乐和电视节目在音乐领域,日本的歌曲受到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以及日本歌曲在中国的翻唱和改编也很流行。
而在电视节目方面,日本的动漫、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受到了大批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例如《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王牌对王牌》等等,这些节目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且还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粉丝。
3. 电影方面两国的电影之间也有许多交流。
作为亚洲电影的两大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电影交流一直都非常活跃。
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川明利用中国题材拍摄的电影《黑船》获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而中国电影在日本的大受欢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古天乐主演的《窃听风暴》等。
三. 互相影响的文化在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
日本外交的文化渊源
日本外交的文化渊源
秦英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7(019)002
【摘要】亨廷顿发表的《文明冲突论》和"9·11"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外交行为的文化探索.文化通过影响一国的外交行为进而影响国际关系.日本种种"不可思议"的外交行为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特殊文化"基因呢?日本的岛国环境使之具有了一种"岛国根性",危机意识异常浓烈,因此"集团主义"成为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外交上便表现为结盟外交和"不负责任"外交.独特的"耻感文化"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但是日本人的"町人根性"和特有的"中间人制度"完美地平衡了"耻感",这一点从日本顺从地接受美国占领便可见一斑.日本"特殊文化"打造的外交气质必须有所改变,才能在国际社会中有所作为.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秦英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日本文化与当代日本外交--兼析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 [J], 刘娅娜
2.文化视域下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J], 张铎
3.略论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渊源关系——兼论羌族与黄帝的渊源关系 [J], 徐学书
4.文化潜规则对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 [J], 张建立
5.先秦散文文学及其文化渊源探究——评《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文化渊源》 [J], 方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与日本外交
文化与日本外交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日本的情况下,日本的独特文化和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日本的文化影响了其外交政策的制定。
传统的日本文化强调和平与谦逊,这在日本的外交政策中得到了体现。
日本出于对和平的追求,坚持推崇和平主义原则,恪守宪法中规定的“不具备战争的权力”。
这种和平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尤其是强调和谐与礼仪的东方文化。
此外,日本的文化还影响了外交决策的风格。
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强调尊敬长辈和崇尚权威等价值观。
这在外交场合中表现为尊重他国领导人和寻求妥协的态度。
其次,日本的文化对外交的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的文化重视团队合作和群体利益,这在国际事务中也得到了反映。
例如,日本非常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并主张在多边框架下解决问题。
这体现了日本文化中重视集体利益和国际合作的特点。
此外,日本的文化也强调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
因此,日本通过文化交流和外交手段,积极推广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遗产和日本文化产业,以此提升日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形象。
然而,尽管日本的文化与外交密切相关,但日本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例如,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一直备受争议。
日本历史上的侵略行为和对亚洲邻国的战争罪行引发了一些争议和紧张。
尽管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反省和道歉,但仍有一些亚洲国家对于日本的历史问题持有质疑和不满。
这使得日本在处理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另外,由于文化差异,日本在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日本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与西方的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
例如,日本注重谦逊和保持面子的文化传统,这在西方国家可能被视为缺乏自信或不够直接。
此外,语言差异也是一个挑战。
日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在外交场合的交流中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文化在日本的外交政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最早和中国有所外交的国家是倭奴国,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
《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约在汉武帝授予倭王金印50年左右之后,既后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倭国遣使来华献上生口(即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一百六十人,愿请见。
安帝接受了倭王礼物后,也回赠了赏赐。
倭奴国早于邪马台国181年与中国交往。
公元238年6月卑弥呼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员携带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为供品,从北九州海滨乘船前往中国。
当时的魏明帝为了表达对卑弥呼女王的赞赏而向女王颁以诏书和赏赐,诏书内容非常友好,魏明帝假金印紫绶。
魏明帝对卑弥呼女王的回礼名称和数量:“绛地交龙锦(红地有交龙花纹的锦)五匹、绛地绉粟罽(红地用毛做成的毡子)十张、蒨绛(红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绀青(青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
”另外,还单独赐给卑弥呼女王个人的是:“又特赐汝绀地勾文锦(青色的锦)三匹、细班华罽(毛织物)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
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回谢礼品中提到五尺刀,汉代一尺相当于23.3CM,五尺则约为1.17米。
另外,上述物品中,仅一枚铜镜便重一公斤,百枚铜镜便是一百公斤以上,远远大于卑弥呼女王进贡的数量和质量。
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和她的继承者壹与女王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47年(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间派遣使节出使魏国多达五次。
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太短),到了唐朝,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日本则处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变革时代。
文化与日本外交
文化与日本外交导读:本文文化与日本外交,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日本的自然环境总的来看不是那种需要男性力量征服才能生存的严酷类型。
由于有海洋这一天然屏障,日本历史上几乎从未受到外来侵略和统治,因而也没有抵抗外来侵略的体验。
这同曾不断与异民族作战、不断经历异民族统治的西欧或中国的情况不大一样。
日本自然和历史的这一特点与古代日本长期处于母系社会、日本文化带有女性特点的重要原因有关。
我们知道,传统日本人信奉的最高神是伊势神宫的“天照大神”,据说她是一位代表大地、具有极大包容性并给世界带来极大恩惠的女神。
与这种女神崇拜有关,古代日本将自己的国家称为“ぷなす国”,具有生育能力的大神叫“产土”(うぶなす),并对生殖、生育行为给予很高评价。
女神信仰与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相对和平的历史经历等因素相辅相成,对日本民族的价值观和性格带来了影响。
日本人的性格具有感受性和情绪性较高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通常被说成是女性更具备的。
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上,有的学者称日本的外交是“带有女性特征的外交”(注:)。
具体表现是:日本外交的理念常常不是基于某种理性的判断而是受某种情绪的支配,因而常做出一些非理性、非常规、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行为,有时表现出某种女性特有的间歇性的非理性表现。
“日本人平时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比较淡薄,但非难和侮辱一旦超过一定限度,或者一旦切身感到生存威胁的时候,便会无视合理性计算和力量的对比,出现一种强烈的国家意识,爆发一种具有母性国家特征的集团性歇斯底里,会表现出超越限度的猛烈抵抗,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注:)这一点也许就是日本学者和迁哲郎所概括的“静穆的激情”、“战斗的恬淡”性格的表现。
根据日本学者会田雄次的看法,日本人的歇斯底里症有三个特征:第一,无视周围的状况、自己的立场和能力等客观条件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第二,当要求不能马上得到满足的时候会变得发狂;第三,不进行努力的准备工作而指望获得成果。
中日交往史
中日交往史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的变迁和挑战,但也有着一些积极的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时刻。
首先,中日交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公元三世纪,中国的汉朝与日本之间开始了贸易往来,这是两国最早的交往之一。
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文化和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政治制度和艺术形式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
在这个时期,中日之间的交往是友好和互补的。
然而,中日交往的历史并非一直是和平的。
在13世纪初,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中国试图入侵日本,但未能成功。
此后的几个世纪,日本处于封锁状态,对外交往严格限制。
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幕府政权的衰落,才重新开启了中日之间的接触。
在近代,中日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复杂和紧张。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开始走向帝国主义扩张,并试图将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这种侵略行为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长期冲突和敌对情绪。
例如,在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数百万中国人丧生,这对两国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开展经济合作。
此后,两国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例如,中日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加,并且在旅游、教育以及科技合作等领域也有显著进展。
然而,中日之间的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以及对彼此的战争罪行认知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需要双方以对话和合作的方式解决,以确保两国之间的稳定和友好关系。
总的来说,中日交往史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挑战的历史。
虽然两国之间曾经历了一些冲突和敌对情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逐渐走向合作和友好。
中日两国的关系对于地区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并加强这种友好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 节着一切社会科学〔7 那么, ’。 ] 8 文化是怎样影响
国际关系的呢?研究这种影响的意义又何在呢?我
是揭示隐藏在外交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 因素既可能促进国际合作也会引发国际冲突。同源
文化无疑会促进同一文化体系的国家进行国际合作,
n e es a C n c a It Pr nl ot t n Al rud r o a d la n 一o D v om n o u n e et H a B i ee P l f m g n
秦 英
(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7) 60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摘 要]亨廷顿发表的《 文明冲突论》 9· 1 事件的发生引起 了人们对外交行 为的文化探 索。文化通过 和“ 1” 影响一 国的外交行为进 而影响 国际关 系。 日本种种“ 不可思议” 的外交行 为背后 到底 有 着怎样 的“ 特殊文化 ” 因 基 呢? 日本的岛国环境使之具有 了一种“ 岛国根性” 危机意识异常浓烈 , , 因此“ 团主义” 集 成为 日本文化 的典型特 征, 外交上便表现为结盟外交和“ 负责任” 不 外交。独特 的“ 耻感文化” 也在 此基拙上形成 , 但是 日本人 的“ 叮人根 性” 和特有的“ 中间人制度” 完美地平衡 了“ 耻感” 这一点从 日本顺从地接受 美国 占领便 可见一斑。 日本“ , 特殊文 化” 打造的外交气质必须有所改变, 才能在 国际社会 中有所作为。
人”即 定政策的 ,决 人。在日 还有一个词aa 语中 m e (甘之‘ 它的大体含义是指一种类似儿童对母亲 “ , , ) 撒 特 依 娇的 殊的 赖感情或行为。日 本文化的 一个突
出特点是人与人之间的依赖与被依赖关系, 孩子对 父母、 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和依赖。这种关系表现在 国民与政府的关系上, 日 对 本内外政策的决定方式 有影响。国家、 政府就是 oa , k m 政府与国民间有一 i
[ 本; 关键词』日 外交; 文化 [ 中图分类号]D 0 [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1 8 68 (07 0 一 皿9 以 0 一 25 2 )2 。 一
一、 文化与国际关系
如果说 1 年亨廷顿发表《 9 3 9 文明冲突论》 以
后, 人们开始关注并相信文化对国际关系有着不可 忽视的影响的话, 那么2 1 邃 年发生在美国的“ · ” ) X 91 恐怖事件则警示着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作 用可能比人们通常估计的要大得多。本 · 拉登以宗 教的名义号召全体穆斯林反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 西方文化的侵蚀, 而美国则以捍卫民主和 自由为旗
把握一个国家的外交以及国际关系的走势并在此基
础上做出中长期的预测。 日 不可思议” 本种种“ 的外交行为引起了世人 的关注。在传统的国家利益理论无法解释日 本外交 行为时, 人们开始求诸于 日 本文化。日 本外交行为 背后到底受到怎样的“ 特殊文化” 的影响, 成为许多 学者努力研究的课题。
L H n og I og n y
( n e n二 i , n 亡 ( 《 , i ) u h gU Yc n r u h t Y ‘心 润 X c n 4 旧h a
〔 责任编辑 唯 舜1
〔 2 6 0 一 收稿日 期1 0 一 2 4 8 〔 秦 英( 8 一 , 山西阳 作者简介〕 1 9 )女, 0 泉人, 青岛大学法学院国 际关系 硕士 专业 研究生。
但异质文化间的交流融通也有利于文化认同和相互 吸收借鉴, 且这是文化相互作用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有助于国际合作。文化间的矛盾是国际冲突的诱因 之一, 以文化为手段的政治扩张与政治抗争构成了 国际冲突的重要内容, 文化冲突强化了解决国际冲 突的难度系数。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国家之间的交往 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国际冲突, 消除国与国之 间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偏见和误解, 而这些偏见和误 解通常是国与国构筑建设性关系的障碍; 也有助于
新秩序, 本与德意结盟; 日 二战后, 为重新成为国际 舞台上的强者, 本又与美国结盟。 日 这种“ 集团主义” 下的集团中, 虽然存在竞争, 但要以不危及集团整体团结为限度。由此我们不难
就常因 担心自 处于较低位置而感到不安L , 己 ‘ 产 〕 7
生过度的被害意识和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构成了日 本其他文化表现的基础, 并同其他文化表现一起影 响着日 本外交行为。
① 更详细的阐述可参阅张骥、 刘中民 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 人民出版社, 31 一 ; 2 : 01 以及张清敏. 0 3 3 2 外交政策分析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与
地位· 论坛, 3()3o 国际 2 , :6 7 0 4
2 9
第1 9卷 第2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 2月 07年
沉重的“ 【4 可见, 本人首先考虑的 债”〕。 ’ ’ 日 并不是
“ 应不应谢罪” 的问题, 而是谢罪的“ 恶果” 。有的日 本人一直认为中国人要求谢罪和赔偿也仅仅是为了 钱。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苦苦求索, 再揭尚未愈合 的历史伤疤, 一次次远赴 日 一次次被拒绝, 本, 又一 次次艰难地坚持着的“ 正义” 和要求 日 本人承担“ 责 任” 的行为。中国人习惯于践踏“ 正义” 者必须承担 “ 责任”而日 ; 本人却不明白“ 正义” 是什么, 更不懂 得用什么方式承担“ 责任” 。 3“ .耻感文化” 本外交的自 与日 我调节。“ 他人 本位” 的行为取向造就了日 本独特的“ 耻感文化” 。 鲁思 · 本尼迪克特在《 菊与刀》 一书中讲到, 本的 日
第 1 卷 第2 9 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 2月 07年
作用, 承认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最好不要拥有核 武器。稳固的日 美同盟充分反映了日 本人的集团主 义精神和“ 义理” 意识① 。 2“ .集团主义” 日 与 本的“ 不负责任” 外交。上 文我们提到 日 本的“ 集团主义” 文化的一个重大特 征, 就是固守团体, 不欢迎少数意见,和”“ “ 、一致” 被摆在相当重要的地位, 强调集团和睦, 回避直接冲 突。做出的决定要始终是“ 合意” 事前协商, ( 达到 全体一致)“ 、根回U ( ” 与各个关系方面协调)这一 , 点似乎很难做到, 日 因此 本的外交态度总是显得很 “ 暖昧”给他国一种“ , 不负责任” 的感觉。但这在很 大程度上照顾了日 本国内的感受, 也有利于日 本在 外交场合左右逢源, 游刃有余, 不得罪他国, 特别是 那些与自己结盟的国家, 反而有利于牢固集团关系。 9 年, 美在纤维贸易方面发生摩擦, 10 日 7 美国总统 尼克松向当时日 本首相佐藤荣作提出批评, 佐藤首 相当时回答说要“ 善处”美方认为这是一个承诺, , 但后来日 本并没有处理此事, 美国很生气, 本没 说日 有兑现承诺, 不负责任, 日本否认做 出过承 但
准, 而容易被某种外在的力量推着走, 当出现问题的 时候个人由于缺乏对 自 我灵魂的拷问而趋于逃避责 任。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中国人民要求日 本对战争进 行谢罪和赔偿的问题上可以略见一斑。桑木崇秀在
《 与孙辈们的对话》 一书中讲到日 本之所以拒绝谢 罪的逻辑是: 如果国会通过谢罪决议, 受害国家就会 要求赔偿, 这不光是钱的问题, 本将会因此背负更 日
影响 。 仅如 现在, 越来越多地成为 ① 不 此, 文化 各国
外交的一种手段,文化外交”“ “ 、文化全球化” “ 、国 际文化” 等各种与文化相关联的新词汇充斥着人们 的视听。文化使一国的外交具有连续性。从文化的 角度研究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是分析外交活动本身而
化” 下的定义: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 货品、 技术、 思想、 习惯及价值而言的, 这一概念包容着及
种更大的信赖关系。最终决定皆由 o m 做出, ki a
oai k 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n l 完全可以依赖, 不用国民 操心, 反映在外交上就是 日 本依赖某一强大的外国 力量。同强大的国家结盟来达到战略目的是近代以
来日 本外交的重要特征。日 俄战争前, 对付俄 为了 国, 本与英国结盟; 日 二战期间, 为建设所谓的东亚
( 日 二) 本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1岛国意识与日 . 本的结盟外交。日 本的心理学 者小此木启吾指出:由于日 “ 本人的心理太图示化, 总是将攻击自己的人视为一种强大而狡猾的存在, 自己是软弱的牺牲者, 从而认可自己的侵略行为。 日 本人总是要设置一个自身忍耐的界限, 尽管自身 是否弱者还不知道。由于这种岛国根性, 本人常 ” 日 常做出“ 自己是受害者” 或者“ 自己将是受害者” 的 判断, 其外交行为有时便表现为“ 与其被害于后, 不
第1 卷 第2 9 期 (07年 2月) 20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 CA CE C SJ U N L0 0 L G SO H N I 0 I LS I N E 0 R A FC L E E FS A X
V l 1 No 2 o.9 .
( e. 07 Fb 2 )
日本外交的文化渊源
如 加害于 〔 一 1 5 月3 日 朝鲜发射 先”〕, 9 年5 1 , 2, 9 ”。
“ 大浦洞” 导弹后, 本的航空自 日 卫队便开始在绝密 状态下研究利用战斗机空袭朝鲜导弹发射基地事
宜川 。 果 本的 安全 还不能 , 如 仅日 不 反映 完全说明
问题的话, 那么我们对比一下韩国拒绝美国提出的
号动员其他国家加人美国的反恐事业。 关于文化的定义学术界有许多种说法, 本文采 用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给“ 文
们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各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文化对
国际关系的影响。 文化是通过影响一国的外交来影响国际关系 的。文化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目标选择和制定机
制; 文化影响一国外交政策执行和实施的方式和手 段, 从而形成独特的外交风格; 文化影响外交决策 者, 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 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历史、 使国民形成一定的文化心态, 进而对国家外交产生
3 0
理解为什么在冷战后日 本反而更加强了与美国的 联 盟, 通过了“ 美防卫合作指针” 新日 。随着日 本实力 的不断增强, 其对美“ 独立意识” 也不断加强, 美 日 之间并不是没有竞争、 没有摩擦, 但是日 本并没有脱 离日 美同盟, 更没想取代美国在同盟中的领导地位。 日 本所谓的“ 帝国理论” 就明确承认了美国霸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