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什么是中风

合集下载

中风的基本知识

中风的基本知识

中风的基本知识!中风是一个中医名词,西医称之为脑血管意外,又称卒中。

!中风是一组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性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中风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病!高血脂!口服雌激素含量高的避孕药中风的一般表现一、脑出血或称脑溢血,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约占全部中风的20%~30%。

非损伤性脑出血又称原发性脑出血,或称自发性脑出血,大多因脑内血管病变、坏死、破裂而引起出血。

以深部穿支动脉最为常见。

脑出血临床表现一、前驱期脑出血的前驱症状往往不明显。

仅有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眩晕、或晕厥、肢体麻木、动作不便、口齿不清、鼻出血、精神改变及嗜睡。

脑出血临床表现二、发作期多数脑出血病人起病急骤,一般于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

大多数表现为突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变慢、血压增高。

脑出血临床表现三、恢复期内囊出血恢复期表现为对侧肢体不完全瘫痪,瘫痪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部分运动功能恢复。

主侧内囊出血病人有运动性失语、少数合并感觉性失语。

瘫侧肢体出现皮肤紫绀、浮肿、温度改变、出汗异常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脑出血临床表现四、后遗症期不自主运动(震颤麻痹、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关节孪缩畸形、口吃、瘫痪肢体的疼痛、营养障碍、智能减弱。

中风的一般表现二、蛛网膜下隙出血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隙的统称。

临床上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后者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是由于软脑膜的血管破裂。

继发性指脑实质出血。

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起病前症状1、头痛,常以偏头痛的形式出现,往往是单侧搏动性痛或胀痛、眼眶痛;还可以出现头昏、头晕等症状。

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表现(二)起病时症状:1、头痛。

表现为剧烈头痛,开始为劈裂样剧痛,以后为钝痛或波动性痛。

中医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医院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诊疗方案

缺血性中风一、中西医病名: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由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引起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中风,亦称为卒中。

其中脑脉痹阻者为缺血性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二、诊断本病种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制定。

三、治疗(二)辨证口服中药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①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0.6g,生石决明先就30g,夏枯草10g,菊花10g,龟板先期20g,生地15g,丹皮10g,白芍10g,天竺黄6g,胆南星6g等。

②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0.6g,生地30g,钩藤后下15g,菊花9g,茯苓15g,白芍15g,赤芍15g,竹茹9g,川牛膝15g,川茸9g,丹皮15g,半夏9g,陈皮9g,桅子9g等。

推荐中成药:①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1~2次,或遵医嘱。

②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2次。

(2)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涤痰汤加减。

制半夏9g,制南星6g,陈皮9g,枳实9g,茯苓9g,人参15g,石菖蒲9g,竹茹6g,甘草6g,生姜6g等。

推荐中成药:①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1〜2次。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

中医对中风的分类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卒中。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中风可以分为两大类: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

一、中风痰证中风痰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痰湿聚积,阻滞了气血运行,导致脑血管供血不畅,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痰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青紫,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

中医治疗中风痰证的方法主要是祛痰化痰、通络活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小陷胆汤、清痰散、半夏泻心汤等。

此外,中风痰证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尽量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多食用一些具有祛痰作用的食物,如莲藕、山药、海带等。

二、中风血证中风血证是指中风发病时,病人体内有血瘀阻滞,导致脑血管供血不足,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证候类型。

中风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色暗红,舌质紫暗,脉象沉细等。

中医治疗中风血证的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桃红四物汤、大活络丸、通窍活血汤等。

此外,中风血证患者还应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中风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中风痰证和中风血证两大类。

中风痰证主要是痰湿阻滞,需祛痰化痰、通络活血治疗;中风血证主要是血瘀阻滞,需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注重整体调理,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汤剂等多种手段,以达到祛病救人的目的。

同时,中风患者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

对于中风的预防和康复,中医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可盲目使用中药或其他疗法,以免延误病情。

中风简介

中风简介

中风简介一、简述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为(50~100)/10 万,约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10%,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217)/10 万,患病率为(719~745.6)/10 万,死亡率为(116~141.8)/10 万;脑卒中发病率为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5 岁以后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为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年龄逐渐趋向年轻化,20~40岁发生脑卒中者逐年增多。

二、病因:1、遗传。

父母中有一方在65岁之前得过中风的人,他们在任何年龄段得中风的几率增加了一倍,到65 岁时得中风的几率增加了三倍。

在母亲得过中风的病例中,她们的女儿得中风的风险最高。

2、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

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脑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

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3、过度的肥胖也可以导致朋友们产生脑中风情况,现在你还能蔑视肥胖的存在吗?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

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中风概述】(1)

【中风概述】(1)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 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2)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 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 钟。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1.痿证的治则、处方、及方义如何? 2.为什么说“治痿独取阳明”?
不寐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或“不得眠”、 “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 获得正常睡 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 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 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 或瘫痪。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 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 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 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及操作: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本病的主症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因而发 生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 “口歪”、“口僻”、“面瘫 ”、“歪嘴风”等, 多列在“中风”门下。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太阳、 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中风的PPT课件

中风的PPT课件
心理影响
中风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如抑郁和焦虑,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
社会影响
中风可能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需要额外的照 顾和支持。
应对策略
早期识别
健康生活方式
了解中风的症状(如突然的面部、手臂或 腿部麻木或无力,视力模糊或言语不清) 并尽快寻求医疗帮助。
保持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等,以降低中风风险。
诱发因素
01
02
03
04
情绪激动
情绪激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 血压升高,诱发中风。
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 态,增加心脏负担,诱发中风

不良生活习惯
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也 会增加中风风险。
其他疾病
如肺炎、心脏疾病等也可能诱 发中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中风的预防
健康饮食
总结词
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详细描述
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机械取栓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导管将血栓从血管中取出,恢复脑组织的血流。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对于颈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以有 效地解除狭窄,预防中风的发生。
其他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
中风后,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功能恢 复至关重要。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控制慢性疾病
总结词
控制血压,降低风险
详细描述
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定期检测和积极治疗这些慢性疾病,将血压、 血糖和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
避免诱发因素
总结词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详细描述

中风诊疗常规

中风诊疗常规

针灸科2010年中风(急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于脑,以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甚至突然昏仆为主要临床表现。

以其发病骤然,变证多端,变化迅速,犹如风之善行而数变,又如石矢之中的,若暴风之急速,故类比而名“中风”,又称“卒中”。

西医称为急性脑血管病或脑卒中。

脑卒中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出血性脑卒中占20%,以脑出血最为多见。

一、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脑出血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二、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脉络空虚,风痰入中证候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酸楚、拘急等,舌苔白腻,脉浮滑。

治法:疏表祛风,化痰通络方药:大秦艽汤秦艽10g 生石膏15(先煎)当归10g 白芍10g 生地10g 熟地10g川芎5g 白术10g 茯苓10g 黄芩10g 防风10g羌活5g 独活10g白芷10g 细辛3g 甘草3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候头痛眩晕,腰酸耳鸣,突发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代赭石30g 牡蛎30g 龙骨15g 龟板15g 怀牛膝15g 白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9g 茵陈9g 生麦芽9g 甘草6g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或对侧肢体拘急,抽搐,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代表方羚角钩藤方羚羊角5g(另煎冲服)桑叶10g 川贝母12g 鲜生地15g 钩藤10g菊花10g 茯神10g 白芍10g 鲜竹茹15g 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口服;(2)阴闭证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半身不遂,静而不烦,面白唇暗,四肢欠温,苔白滑腻,脉沉滑。

中风

中风
中风
zhangfengwisdom
概述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 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 症状。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 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 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 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 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 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 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
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 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 决明平肝熄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 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 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 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 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 黄厚,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 舌质干红,苔黄糙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生 地。
风阳妄动 阳亢风动
5、气虚邪中
风邪入中 气血不足 形盛气衰 络脉空虚 痰湿内盛 外风引动 气血痹阻 经络闭阻
病机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心脑 病理基础 肝肾阴虚 (本) 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


病理因素(标):风火痰气瘀 脏腑功能失调
中经络,不伴神志障碍 中风 中脏腑(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闭证 脱证 闭转脱
3、阳闭和阴闭 阳闭:属阳实证,常由于瘀热痰火引起。 症见身热面赤、气粗息鼾、痰声如拽锯、 躁扰不宁、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 脉弦滑而数。 阴闭:属阴实证,常由于寒湿痰浊引起。 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痰涎壅盛、四 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
辨病期 急性期:发病后二周以内或一月以内(中 脏腑)。 恢复期:急性期后的半年以内。 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中医中风证型分类

中医中风证型分类

中医中风证型分类中风,又被称为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起脑功能损害的疾病。

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对于中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将中风分为六个证型,即痰瘀阻络型、气血两虚型、阳气亏虚型、阴虚火旺型、痰湿困脑型和肝肾阴虚型。

每个证型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痰瘀阻络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痰瘀阻络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细或沉涩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瘀阻络型中风是由于痰湿瘀阻血脉所致,治疗时应以祛痰、活血化瘀为主。

气血两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气血两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舌体胖大无苔、脉象虚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两虚型中风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所致,治疗时应以补气养血为主。

阳气亏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阳气亏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畏寒肢冷、舌体胖大无苔、脉象沉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阳气亏虚型中风是由于阳气不足,导致脑部气血不畅所致,治疗时应以温阳散寒为主。

阴虚火旺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阴虚火旺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潮红、唇舌色红、口干咽燥、舌质红绛、脉象数弦等症状。

中医认为,阴虚火旺型中风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脑部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治疗时应以滋阴清热为主。

痰湿困脑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痰湿困脑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唇舌色黯、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困脑型中风是由于体内湿气过重,导致脑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时应以祛湿化痰为主。

肝肾阴虚型是中风的常见证型之一。

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常常出现面色晦暗、唇舌色暗、头晕目眩、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型中风是由于肝肾阴虚,导致脑部气血不足所致,治疗时应以滋阴养血为主。

对于不同的中风证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中风的中医药常常包括中药内服和针灸疗法。

中风定义(精)(1)

中风定义(精)(1)
3.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痫症为阵发性神 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 四肢抽搐而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 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15
相关检查
脑脊液、眼底等CT、MRI
16
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 体不用。
证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 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22
痰热腑实证(中脏腑闭证)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 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神识欠清 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28
肝肾亏虚证 (恢复期)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 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 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证机: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29
辨证论治简表
30
预防与调护
预防: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
36
37
结束
38
病势:
根据有无神昏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中脏 中腑
闭证 脱证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
痰火瘀热 阳闭 阴闭 痰浊瘀阻
后遗症根据有 无热象气血瘀返3回9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 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 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老年疾病
薛家岛医院医师
什么是中风?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它是由于各种原因突发急性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头痛、意识障碍以至偏瘫、失语等症状。

此病多在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

发病急、症状重、病情变化快,是直接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严重疾病。

中风又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的某一血管发生阻塞,造成脑缺血;出血性中风通常称为脑溢血,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了脑组织而发生的脑功能障碍。

怎样预防中风?
1、积极治疗原发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

2、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每年体检1次,发现上述疾病要积极治疗。

3、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防止情绪紧张。

4、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使大脑得到锻炼,防止脑动脉硬化的提前到来。

5、防止便秘,尽量避免做猛烈的动作,如弯腰、低头、抬举重物等,防止脑部血压突然增高而出现脑血管意外。

6、当出现手脚发麻、头痛、烦躁、视物模糊、血压不稳定等症状,即是中风的前兆症状,应立即去医院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哪些人容易患中风?
1、中老年人:由于人体的逐渐衰老,血管壁的退行性改变,尤其是患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

2、高血压病患者:中风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发病率占70%左右。

3、冠心病患者:患有冠心病的病人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4-5倍。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使冠状动脉、脑动脉、主动脉等重要血管发生硬化性改变,因而易发生中风。

5、高血脂患者:高血脂可发生脑动脉硬化,是发生中风的主要因素。

6、家族遗传:直系亲属上一代患有中风者,其发病率是一般人发病率的2-3倍。

7、A型行为的人:性格急躁、固执、好冲动、情绪波动大的A型行为的人,比B型行为的发病率高3倍。

8、喜好吃咸食的人。

9、有烟酒嗜好,并且量较大的人。

10、高血压伴有严重的便秘者。

中风
中老年人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病,降压药已成为生活中之必备。

但要知道,降压不当可以引起中风。

高血压的病人,因脑血管硬化、变窄,本身就造成血液供应不足。

降压时,如果用药量过大,使脑血管内的血流突然变慢,血液粘滞度
增强,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很容易沉积形成血栓,造成中风。

此外,在服降压药过程中,有的患者认为血压正常了,或症状消失了,就自行停药,待有症状或血压过高时,又开始服药。

这样服服停停,掌握不好,有时血压过高,也会发生中风。

因此,经常测量血压,选择平缓的降压药,严格按医嘱服药,对预防中风是有利的。

发生脑溢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
脑溢血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它是怎么回事呢?
脑溢血是指大脑内部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脑组织,从而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的脑组织,使颅内压增高,进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状。

此病发病急,进展迅猛,可以几分钟至几小时之内意识完全丧失、肢体瘫痪,死亡率甚高,位于诸病之首,是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观察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其中约90%的脑溢血发生于长期患高血压的50-70岁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最易发病的时间,几乎都是病人在清醒状态下,突然活动、用力过猛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怎样预防脑溢血?
中老年人积极预防、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减少患脑溢血的各种危险因素,是降低脑溢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凡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在经过积极治疗后,脑溢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未接受治疗或中断治疗者低。

因此,预防脑溢血,首先要避免血压的骤然升高。

对于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控制高血压必须长期、有效、积极地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因为,高血压是发生脑溢血的重要原因,约70%-80%的脑溢血是高血压引起的。

2、保持良好的精神情绪当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或激动时,血压会突然升高,从而诱发脑溢血。

当中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要避免焦虑、烦躁、忧虑、悲伤等情绪波动,始终保持一个心境开阔、情绪乐观、幽默平和的心理状态,这样有助于调节大脑皮层的植物神经功能。

3、积极治疗易引起脑溢血的原发病糖尿病所致的脂代谢异常易发生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患者高2倍。

另外,高脂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纠正高脂血症可明显降低脑血管病的危险。

4、增加自身保健意识 40岁以上中年人应每年定期查体1次,及时发现高血压及糖尿病等。

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遗漏,即使错过查体机会,也应及时补上,至少要测血压,做心脏、血脂和血糖化验等项检查。

5、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中老年人要做到工作、学习忙而不乱,生活起居规律有序。

每日保持充足的睡眠,晚间不要长时间沉溺于电视、麻将、舞会等娱乐活动中,防止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而影响睡眠。

合理营养,每日三餐选择新鲜蔬菜、蛋白质及豆制食品,少食过甜、咸和高脂食物,多食水果,晚餐不宜过饱,控制体重,以减少心脏负担。

戒烟酒,常锻炼,动静相结合。

中老年人可选择散步、体操、太极拳、家务劳动等运动量较小的活动。

平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情趣,经常参加绘画、书法、阅读、写作、缝纫、编织、各种手工制作等活动。

这些活动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脑部软体操,对预防脑动脉硬化、脑萎缩是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好方法。

此外,要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因便秘、排便时腹腔压力过大,造成血压升高。

平时要尽量避免做猛然弯腰、低头、抬举重物等动作,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年人,防止突然脑部血流压力过高,而发生脑溢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