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接古今的理论沉思——读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

合集下载

从“古代文论”走向“现代文论”-精选文档

从“古代文论”走向“现代文论”-精选文档

从“古代文论”走向“现代文论”?先秦到晚清两千多年间的古代文论思想,是中国文论发展不可缺少的古典根基。

20世纪传统文论出现转型,但也从中心地位走向边缘化。

1995年,四川大学教授曹顺庆提出中国古代文论存在“失语症”,引起人们对古代文论发展道路的探求。

从“古代文论”走向“现代文论”,是不可避免地历史趋势,在现代文论中,如何保持古代文论的特色,更加有利于现代人去做好文论研究,.笔者就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发展与继承做了几点思考。

?一、中国文论发展?(一)?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部分,从《尚书•尧典》的“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1]03到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2]P95再到传统文论中所强调气、神、韵、境、味。

纵观传统文论,儒释道三家思想始终贯穿始终。

儒家孔子重视文学(文化、学术),《论语》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11他认为诗歌有“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作用。

儒家的文论指向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功利主义的一面。

道家老子和庄子崇尚自然,强调自然美,反对雕琢堆砌,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老子》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 72即世界上万物都是由“道”所生,“道”是万物的根源。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尊重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

如果儒家是入世哲学,道家属于出世哲学。

释家即中国的禅宗,是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后与中国文化的互相磨合之中而形成的。

它的思想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和相互释放,几乎无法辨别,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文论充满感性的成分,缺少逻辑分析,文论思想融合于文学之中,强调文论只是文学活动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一种纯思辨的理论活动。

文论语言追求飘逸和意境。

如严羽《沧浪诗话》中“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

从古今观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作者:李波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古今观的视角探讨古代文论在当代研究的现状。

认为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本身有着相当厚重的文化意蕴。

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时,以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文论内容也显得相当必要。

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古今观念层面来考察古代文论的研究则较为欠缺,尽管已经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古今问题对中国文化包括古代文论尤其是文论中文学发展观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对传统文论中古今观念的重要性予以了理论上的强调和初步的论证,但是对文论古今观的具体阐释及其对古代文论思想内容的具体影响乃至文论与古今观之间的具体关联等问题,目前学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关键词】古今观;古代文论;研究现状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之一,这已间接说明,传统文化对古代文论的全面渗入和影响。

因此从文化学角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也的确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并不是照搬西学的盲目跟风。

但是从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由于“文化”概念的极大涵盖力,这样的研究还显得远远不够。

无论是对个案的研究还是在整体性的研究都还有向文化更广阔领域扩展的必要。

而从中国古代文化中较为重要的古今观念角度来审视古代文论的研究目前则显得更为欠缺。

一虽然西方学者非常注意对观念进行研究,但是因为古今问题主要还是一个中国化的问题,故而西学视野中的古今观研究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西方文化主要把古今概念视为纯粹的时间观念来进行科学的考察,譬如英国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改变世界的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一书就是如此。

鉴于此类著述与中国古代文论古今观研究的关系不多,于此本文不作过多引述。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在古今观念研究的问题上,西人的科学体系及其观念也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古今观念的认识和探索。

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文化观念的研究也取得不少实绩。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中国文论研究的历史问题与当前对策——评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

中国文论研究的历史问题与当前对策——评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

中国文论研究的历史问题与当前对策——评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韩书堂【期刊名称】《文艺评论》【年(卷),期】2011(000)004【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与美学的现代化过程,是伴随着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每次转型,在中与西、古与今二元对立的文化语境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焦虑和迷茫:在复数的、变化的、流动的"中"与"西"之间,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在传统和现代、全盘西化和本位复古、荣今虐古和荣古虐今之间,在中国"概无统系"的诗文评和西方具有结构性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在求是与致用、史和论之间,在内部和外部、文论和文化之间,在物和心、理与情、客观和主观之间,在结构和解构之间,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语境中,我们已经做出了何种选择并将继续做何选择?现在,"中西汇通、古今融合、交流对话,和而不同"业已成为共识.【总页数】4页(P157-160)【作者】韩书堂【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25001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党圣元研究员访谈 [J], 章辉2.中国文论话语重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近十年来"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及相关问题讨论述评 [J], 赖大仁3.中国古代文论当代性如何可能——评党圣元《返本与开新》 [J], 刘毅青4."发现西方"与反传统的"传统"--对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中传统与现代问题的一种历史考察 [J], 姜文振;王月宝;张爱武5.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与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诉求 [J], 陈士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张晶一、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在新的世纪里,我们的文艺理论体系应该如何建设?新的理论资源又在何处?文艺理论的发展途径又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或者说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个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学者如果不在这些问题有自己的明晰的认识和构想,将是无力承担自己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的。

20世纪真是一个伟大的理论的世纪!出现了那么多哲学的、美学的思想流派,也极大地激活了中国的文艺理论。

而从80年代开始,西方的各种哲学的、美学的理论,都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固有观念产生了相当强劲的冲击,并成为很多学者进行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和方法论。

而中国本土的文艺理论也得到了颇为充分的重视。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文论界开展了一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术讨论,并且取得了并不空泛的丰满成果,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当代理论建设的资源的可能性和操作途径。

从今天来看,这场讨论的意义是相当深远的,对于我们在新世纪里探讨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颇为有力的借鉴。

古代文论研究本身的前景也必然地将这个问题提到无可回避的地步。

作为一个学科专业,古代文论的学者在当今这种“全球化”的浪潮中应该何以自处?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发展的空间又在何处?等等,这些都是使我们的理论研究产生新生命力的契机所在。

我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持这样的看法:这个命题的提出,其出发点自然是要发挥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当代文艺理论建立在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之上,使中国的文艺理论在面对西方文论的强势渗透中葆有一份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我认为:“现代转换”(或者是换一个什么别的命题)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演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转换的方式与途径是多极化、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单极的、一维的。

所谓“转换”,就是要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有生命力的、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的话语、范畴、命题乃至于体系,以当代人的观念加以阐释,使之成为新的文艺理论系统中的有机部分。

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新视野——读党圣元新著《在现实与历史交汇处

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新视野——读党圣元新著《在现实与历史交汇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11月,第47 卷第 6 期,Nov. ,2017,V〇1.47,N〇.6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书 评】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新视野-读党圣元新著《在现实与历史交汇处沉思一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学理论问题撕》汤敷一(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A D01:10.16152/ki.xdxbsk.2017-06-024党圣元先生是我国从事文学理论批评、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知名学者。

党先生将自2000年以来,其以新世纪文艺理论批评和思想文化史中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所撰写的一系列专题性的文章合为一集,名为《在现实与历史交汇处沉思——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学理论问题探析》(下文简称《沉思》),于2017年2月由辽海出版社出版。

《沉思》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及其相关问题(篇)。

论述马克思文论在当代文论话语建构过程中的范嘯型,从理论的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已经成为当代文论叙事话语的一部分;二是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篇)。

针对新世纪文论转型、文学史理论、问题域、大众媒介文化、文化研究的性质和定位、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等理论界前沿问题,做出了具有纲领性的理论研究和阐释;三是文学价值观念及其规范问题(篇)。

分别以文学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和文学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价为对象,对当下网络文学的基本问题、理论失范和价值观的混乱具有很好的纠偏作用;四是当下文艺理论批评热点问题透析(8篇)。

以消费主义和全媒体语境下,文艺创作、文艺传播、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气象等热点问题为对象做出了独到的理论批评。

总体来看,《沉思》中的四个部分既具有相互独立的学术体式,又在内在理路上相互贯通。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研究属于当代文论话语建构;第三部分文学理论基础问题研究属于当代文论价值系统建构;第二部分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和第四部分文艺理论批评热点问题则是针对新世纪文论问题域而发的,在当代文论的学科建设上均具有一定的拓荒性意义。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们的智慧。

而现代文化则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交融:古代文学在现代文化中的融合古代文学的作品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古代文学得以得到充分的传承和融合。

首先,古代文学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共通之处。

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传统美德如忠诚、孝道、友爱等,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被广泛传扬和弘扬。

其次,古代文学艺术手法的丰富多样也为现代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许多现代文艺作品中所运用的叙事、描写、对白等方式,都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

这些交融与融合,使得古代文学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二、传承:现代文化对古代文学的传承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现代文化对古代文学的传承已经呈现出多种形式。

首先,文化产业的崛起为古代文学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众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通过现代的媒介传播给更多的观众。

这种传承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古代文学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其次,学术领域的研究也是对古代文学的传承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从而将其传承给后代。

此外,各级教育机构也积极推动古代文学的传承,将其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三、影响: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与传承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方面,同时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思想、《红楼梦》中的人性观察等,都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精神搭建古代文学贯古通今之桥——“国学热”下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反思

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精神搭建古代文学贯古通今之桥——“国学热”下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反思

2018年6月第34卷第%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Xueqian N orm al U niversityJune2018Vol. 34 No. 6■学科教育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的精神搭建古代文学贯古通今之桥—-“国学热”下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反思窦春蕾(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历时久远,同当代人在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隔阂。

如何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以为就是要以“历史眼光”和“现实精神”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意识“推近”“拉远1并在其间建 立起一种“沟通”机制,在“推近”融人,和“拉远”审视中逐渐消除学生与古代文学之间的学习障碍,取得良好的学校效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的眼光;现实的精神;国学中图分类号:G206. 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 770X(2018)06 — 0084 — 03PDF 获取:http ://sxxqsfxy. Journal, cn/ch/index aspx doi:10. 11995/j. issn. 2095 — 770X 2018. 06. 018 Through theAncient ChineseLiterature to Study theHistorical View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DOUChun-lei{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65an 710061, China)Abstract:Cause of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s,it has a hug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with contemporary people’s thoughts,emotion and culture.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course? The author suggest the students can study of ancient literature with " historical view" and "realistic spirit",and esta mechanism" between students and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s,which can gradually eliminate the student learnin and achieve good effect of the school.Key words:the spirit of Chinese;ancient literature history;modern consciousness目前,国家正在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 领域中的分量与比重,教育部也早在2014年就印发 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1],各地 中小学普遍增开了 “国学”课,而与这门课程关系密 切的中国古代文学更是要有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和 积极姿态,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相关的内容与意识,以期获得与中小学“国学课”的有效对接。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①概述㈠文化根基:儒—释—道⑴儒家的文学观念:以社会功利性为主,也强调艺术性和娱乐性。

⑵儒家的文学观念:以自然为本位,不应有任何目的。

⑶释家的文学观念:以心为本的心性说,与道家可以互证。

㈡民族文化个性:气—神—韵—境—味⑴基本范畴“气”表现于文学语言层,“神”与“韵”表现于文学形象层,“境”表现于文学意蕴层,“味”表现于文学鉴赏。

⑵民族文化之根:和“和”是儒、道两家互补互通之处。

如果说儒家侧重于论述人与人之间的“仁”、“和”关系的话,那么道家就侧重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浑一。

中国古代哲人,特别是道家,很少把大自然看成是与人相对抗的存在,而总是以人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为荣。

⑶整体流动性:统摄文学的独特形式气、神、韵、境、味作为中国的审美范畴,都摒弃元素论,而以整体流动为美,以朦胧悠远为美。

中国古人所讲的“道”是一种非逻辑的整体存在,它在有无之间,却又至高无上。

天地万物都是由它生成的。

西方人重视事物的元素构成,其思维方式是分析型的,他们思考问题总是由树木推及森林,重实证和分析。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则像“悟道”一样,是直觉的、整体的,其思考问题是由森林而推知树木。

⑷空灵感:超越性西方的文论与其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具有更密切的联系,而中华古代文论则与超脱逍遥体道之学具有更密切的联系。

其中的原因在于中西方对文学的价值、地位的看法不同。

⑸社会经济原因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以及“上农”观念,形成了家邦制度和相互合作、亲近土地、“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

这种以家庭为形式的自然农业经济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是“以和为贵”,在文论上反映就是通过气、神、韵、境、味所体现的以和为美,这与西方海洋国家在文论上已冲突为美是很不相同的。

②“天人合一”式的文学本原论:感物—言志—原道㈠第一序列观念:感物东方的“感应”与西方的“反映”是不同的,“感应”不是像反映那样忠实地复制外物,它不是镜映过程,而是在对象物的引发下情感的对应、摇动、活跃、兴发过程,这是诗人接触到对象物之后一种比反映活动更为广阔更为无限更为微妙更为神秘同时也更具有诗意的心理活动。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硏究与推介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36)由党圣元研究员担任首席专家。

党圣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和研究生院文学系主任、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文学评论》副主编。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兼任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副主席。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理论批评等领域的研究,撰写并出版《返本与开新一一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阐释》《在现实与历史的交汇处沉思一一当代思想视野中的文学理论问题探析》《老子析义》等学术著作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200余篇,主编学术论著10余种(部)。

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项。

研究意义:1.促进传统文体思想的当代传承与转化;2.拓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文体思想和文体学视域;3.将文献学研究有效引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推动古项目负责人:党圣元研究员代文论研究方法论的“国学"化转型;4.通过对传统文体思想文献的整理、研究、编纂,为学界提供具有一定的集成性质的文体思想文献资料体系,从而更加夯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文体学研究的基础;5.通过对出土文献进行文体学层面的研究来探寻“有文体之前”的文体观念之生成与形态呈现。

预期目标:本项目期望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体思想观念发展史和文献典籍的研究,把握中华文脉之律动,探寻中华文化之基因,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有所献力。

力求在传统文体思想、文体批评、文体分类的历史发展演变轨迹考察和理论阐释,出土文献文体形态与观念辨析和阐述,传统文体思想和文体批评要籍考辨,以及在文献资料类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上有所拓展、有所推进、有所深化。

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思想的交汇

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思想的交汇

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思想的交汇在人类思想的漫长历史中,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既是一个深邃而又引人入胜的话题。

古代哲学家们,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孔子,探索了存在的本质、道德的原则以及宇宙的结构,为后世的科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形而上学的理论,探讨了实体的本质及其运动的原因。

他的逻辑体系和分类学对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术发展有深远影响,同时也为科学方法论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修养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与伦理观念的结合。

他提出的仁、义、礼、智等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道德哲学。

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启蒙时代以来,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兴起,使科学方法论成为了知识探索的核心。

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量子力学的诞生,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和数学建模,不断拓展我们对自然界和宇宙的理解。

然而,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对世界和人类本质的探索。

哲学强调理性的推演和智慧的体验,而科学则依赖观察、实验和理论的验证。

二者的交汇点在于它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普遍真理的探索,尽管方法和范畴不尽相同。

在当今世界,哲学与科学的互动依然深刻而广泛。

哲学家探索科技发展背后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而科学家则借鉴哲学的思辨方法来解决复杂的伦理和价值问题。

例如,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环境伦理等领域的发展,无不需要哲学和科学共同努力来找到平衡点和道德标准。

总之,古代哲学和现代科学虽然有着不同的起源和方法论,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多维面向。

它们的交汇点不仅仅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对智慧和真理不懈追求的象征。

[其他论文文档]接续传统文论的自觉与自信基于中国文学不能失根讨论

[其他论文文档]接续传统文论的自觉与自信基于中国文学不能失根讨论

接续传统文论的自觉与自信基于中国文学不能失根讨论在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传承关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应将隐性传承转化为积极自觉的显性传承。

该书作者显然致力于探索和建构一种积极的显性传承模式。

他用转换来表达自己的这一主张,并赋予转换以继承和创新的内涵。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常常陷入两个冲突情境:一个是新学与旧学的冲突,一个是西学与中学的冲突。

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妥善解决这些冲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最终建构起一种不失自己文学传统、融新旧与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念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文学写作非汉语化非中国化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以新学反旧学,以西学抗中学,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若敝屣。

就文学而言,因为蔑弃旧学,我们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信任。

许多当代作家写作的文学理念和经验资源,完全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家。

离开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几乎不知道该如何谈文学。

这种文学上的趋西去中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学写作的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中国当代文学在语言、情致和格调等方面,均跌落至低水平,有些作家的语言半通不通,纯然一副翻译腔。

同样,因为排斥中学,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论和批评的自信。

很多学者写文章,也必以西方学者为圭臬,要么是福柯和德里达如何说,要么是罗兰巴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怎么讲,全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九》论韩愈说: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

这样的批评,是中国格调的,也是充满诗性的,卓识内蕴,文采外烁,多么精彩!显然,无论当代中国的文学写作,还是文学理论和批评,均需解决这样两个迫切的问题:一个是如何接续中国文学传统,另一个是如何重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

反求诸己重新扎根近读古风教授的《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欣喜地看到他对中国文论现状和问题的深刻思考,也看到他在接续文学传统文论上所表现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从古代至现代的延续与断裂

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从古代至现代的延续与断裂

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从古代至现代的延续与断裂卜松山著谢谨译“文学批评”这一术语在英语中具有双重意涵,即是一种文学理论研究,也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

文学批评的此二种意涵之间并无明晰的界限,因为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既是对作品具体的评论,也可包含对文学艺术本质的洞见。

以中国为例,许多传统的文学批评著作本身就具有诗歌、韵文或骈文等文学形态。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批评实践与理论观念的并行并重对文学观总体而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为现代思想所承继。

由于中国的现代性仅有不足百年的历史(若将五四运动视作中国现代史之开端),且“现代性”这一概念在其界定、范畴、划分等多方面都存在许多争议,本文作者将在严格的时间意义上使用“现代”这一概念。

因此,本文所指的“现代中国”是与“封建时代的中国”相对应的,即1912年之后的中国。

1.古代1.1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许多观念都是全球共通的,人们因而试图找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与原则。

然而,由于大多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都始源于欧洲,对概念的界定及分类往往建立在欧美传统之上。

但是,西方的现代性仅仅是西方本土文化传统的延续,文学研究也只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之一种。

以对文学这一概念的现代界定为例,欧美学界普遍将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视作文学艺术之发端,将现代小说及戏剧视为文学艺术之顶峰。

因此,虚构性被视为文学的本质特征。

同样,“纯文学”(belles-lettres)这一概念也是18世纪欧洲的产物。

若从传统视角来审视文学,则文学首先意味着“书面语”。

因此,文学的概念在古代并不像“纯文学”那样强调文字的精巧华美,而是更加强调其学术性。

这也意味着文学研究的对象与整个写作传统有着紧密的关联。

上述的情况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也同样存在。

尽管在中国古代最备受推崇的文学类型是诗歌而非叙事诗或者戏剧,但中国文论中的“文”这一重要概念与欧洲古典文论中对文学的界定是相同的。

在现代汉语的“文学”或“文章”等词语中,“文”意指宽泛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党圣元研究员访谈

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党圣元研究员访谈

作者: 章辉[1]
作者机构: [1]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重庆630031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63-68页
主题词: 古代文论研究;研究员;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建制;古代文化;社会现代化;学术研究;西方文论
摘要:章:党先生,您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

今天想就古代文论这门学科百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

在百年现代学术研究中,古代文论似乎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位置。

研究西方文论我们不必说明研究的前提,而研究古代文论则需要证明: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古代文论?在“五四”之后,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研究古代文论还有意义吗?古代文论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化,而研究方法和学科建制又是现代的,这是否导致了古代文论这门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现代学科的两难处境?。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展示了一种思想的连续性,虽然它们在时间和文化上相隔甚远,但它们的核心关注点却显示出惊人的一致性和持久性。

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老子,探讨了关于存在、知识、伦理和政治的深刻问题。

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为后世的哲学家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现代哲学在文化和科学的进步下,有着更为复杂的背景和语境,但它们所追求的哲学问题与古代并无二致。

康德、黑格尔、尼采以及近现代的哲学家们,继续探讨人类自由、道德责任、现实的本质等核心议题,展示了对于知识、存在和价值观的不懈追求。

哲学的连续性体现在它们对于基本问题的共同关注上。

例如,古代的伦理学探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义务,而现代的社会哲学则扩展到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问题的共通性上,还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上。

古代哲学以逻辑和推理为主要工具,强调智力的辩证方法;而现代哲学则倾向于结合实证科学的发现,采用分析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哲学发展的连续线索。

哲学思想的连续性还体现在其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上。

从古希腊的城邦理论到现代的社会契约论,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构建公正和理性的社会秩序。

尽管时间变迁,社会条件差异,但对于普世人类价值和真理的探索始终贯穿其中。

因此,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不仅是时间上的连续,更是思想上的交融。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智慧的宝贵遗产,提醒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深刻而持久的哲学思考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思想连续性,尽管它们在时间和文化背景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探索了关于存在、知识和道德的根本问题,他们的理论成为了后世哲学发展的基石。

然而,现代哲学在科学方法论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柏拉图的理念中蕴含着普遍真理的信念,他提倡的“理念世界”概念,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则通过他的形而上学系统,奠定了逻辑推理和自然哲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实证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些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不仅仅是哲学体系,更是对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深刻反思。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现代哲学家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和重构。

笛卡尔通过怀疑主义方法质疑一切,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理论,开启了现代哲学的新篇章。

康德则在他的批判哲学中,探讨了理性的极限和道德的基础,重新定义了人类认知的框架。

尽管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在方法和结论上有显著不同,它们却共同探索了人类存在和理解的深层次问题。

古代哲学家通过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哲学家则通过逻辑分析和科学方法推动了哲学的进步。

哲学思想的连续性体现在对基本问题的不懈追问和对新观念的开放态度中,这种思想传承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延续,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礼赞和传承。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对基本问题的持续探讨上,也体现在哲学方法和思想的传承上。

古代哲学,如古希腊哲学、中国先秦哲学等,奠定了人类对世界和生命本质的初步理解,而现代哲学则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关于真理、美、善和存在的概念,至今仍是哲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包括现代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这些现代哲学家在继承古代哲学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对古代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和重构,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派,提出了关于道德、政治和宇宙的哲学观点。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现代中国哲学家在继承传统哲学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哲学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体系。

此外,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在方法论上也有连续性。

古代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归纳法,至今仍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现代哲学家在继承这些方法的同时,也发展了新的哲学方法,如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等。

总之,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连续性体现在对基本哲学问题的持续关注、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上。

这种连续性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不断进步的体现,也是人类对世界和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哲学思想的连续性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展现了一种深刻的连续性,虽然它们在时间和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道德、真理和政治组织。

他们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和观念体系,试图通过理性分析和思辨来揭示宇宙的秘密。

然而,现代哲学家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笛卡尔和康德等哲学家,通过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重新定义了知识的基础和人类思维的可能性。

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解释,而是试图用更系统化和精确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尽管如此,古代哲学的影响仍然深远而持久。

例如,柏拉图的观念论直接影响了现代的认知科学,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成为了现代逻辑学的基础。

古希腊的伦理学思想也在现代道德哲学中找到了共鸣,对伦理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影响深远。

哲学思想的连续性体现在对普遍问题的持续关注上,如自由意志、道德责任和社会正义。

虽然现代哲学倾向于更加分析和具体化,但其根本问题却往往与古代相通。

哲学家们继续关注人类的处境,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的行为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因此,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并非断裂,而是一种持续的对话。

每一代哲学家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试图理解并解答那些永恒的问题,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

这种连续性不仅丰富了哲学的历史,也为人类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失根_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文化失根_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文化失根_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摘要:当代文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摘要: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即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例如王国维将“意境”理论成功转换,他的“境界”说就是从古代文论中提炼出来的,还有鲁迅的“白描说”、朱光潜的“诗境论”说等等,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概念与范畴根本不须刻意转换,就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当代文论,成为当代文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如气势、感悟、主旨、意象等等⑨,这都证实了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论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关键词:失根当代文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摘要: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即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

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症”的药方,就是重建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

而建设这种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古代文论。

本文着重探讨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三个途径。

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论建设基本上走的是“西化” 路线。

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更是进入了一个众语喧哗的时代。

许多西方理论从精神分析学、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被一波又一波地引进到中国,偌大的中国成了西方理论的“实验场”。

而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话语或观点来解释中外文学现象。

仔细审视之,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众语喧哗的时代,我们听到多是形形色色西方文论的叫卖声,却唯独缺少我们民族自己的声音。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近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踪外国人的理论与批评,忙于学习,把握外国人的新说”①,“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助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的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中。

”② “失语”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的显著特征,而“失语症”也成为当代文论的一种症候。

究其病因,我们认为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就是它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年第 ' 期
( ) * ) + , ./ 0 1 .2 3) * )4 2 5 ) !"#"
麓山书评
契接古今的理论沉思
读党圣元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 吴子林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7北京7#""8!" %
富性" 一种不是建立在思想丰富性基础之上的视界狭隘 的# 现代文论$ !其对 # 现代文学 $ 的诠释力恐怕也难免是 有限的!也就是说局限%封闭在所谓 # 现代 $ 而拒绝历史智 慧的启发!恐怕恰恰很难对现代文学活动作全面% 深入的 理解和把握" 在第四章 ( 思想体系上的古今对话0 以范畴 研究为例) !以及第五章 ( 学术方法上的古今融通0 以钱钟 书为例) 里!党圣元非常具体%深入地解析了古代文论研究 中# 视界融合$ 的问题!此不赘述" 党圣元指出!我们在古代文论研究中必须贯彻历史主 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学观上采取多元%多样化的立场!加 强对原始文献的进一步挖掘与整理*在探究古文论发展规 律方面!文献材料与理论假设乃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0 极端地强调理论只能从文献材料中出也即强调由材料而 理论的单向线性关系!往往会使研究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 前畏缩不前而放弃理论上的抱负*过分地强调理论建构也 即强调由理论假设而文献的单向线性关系!其流弊则是削 足适履!如此建构起来的所谓理论缺乏的正是历史的深度 和传统的力度" 为此! 他特别强调古代文论研究要回到 # 文化原点$ !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 0 其一!回到学术史语境" 学科分化首先对文论材料的 择取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把文论材料的搜罗范围定位在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之尾的 # 诗文评 $ ! 今天依然非常通 行!而这种定位其实是很值得反思的!不管怎么说!这种定 位显然大大缩小了相关研究的范围" 因此!回到学术史语 境!首先要重视回到古文论所由形成的哲学思想史语境! 古文论的基本思想与古代哲学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古文论 研究固然要上升到哲学层面! 而 # 哲学 $ 首先必须是作为 古文论发展语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从学术研究具体 展开的方式来说!在文献搜罗上要由 # 醇 $ 返 # 杂 $ ! 扩大搜 罗范围!高度重视所谓 # 诗文评 $ 以外的文献的收集% 整 理%诠释!在不同学科关系上!要尽量打通文史哲" 回到学 术史语境!将有助于我们从最为基本的学术思维方式上形 成我们自主性的文化视界" 其二!回到文学史语境" 在这方面! 古文论的一大特 点是极少脱离作品品评!而西方则有相对脱离于文学史的 # 纯理论$ " 在早期研究中! 像郭绍虞等先生还是极重视 文论研究的# 文学史路径 $ 的! 但是移自西方的现代学科 体制本身对研究者的研究思路又必然会产生非常大的影 响!当# 文论史$ 剥离于 # 文学史 $ 而成为一门独立自足的 + +这 现代学科时!客观上就会形成抽离于文学史的态势+ 种影响在郭著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就已有所体现! 而随着 后来学科分化的进一步细化!文论史与文学史之间的距离 变得越来越大!从而滋生了诸多流弊" 脱离文学史语境! 其实也影响到我们对古文论材料的去取! 因为重视 # 纯理 论$ !所谓# 诗文$ 直接之 # 评 $ 受到过多重视! 而古人文学 思想不仅仅只通过诗文直接之 # 评 $ 来表达! 而且还通过 诗文之# 选$ %# 注$ 等来进行表达" 比如!如果讲魏晋南北 朝人文学思想对唐人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恐怕首先还不是 哪一种具体的文学 # 理论 $ 或 # 思想 $ ! 而首先是一部 ( 文 选) !唐人的诗学教学书首先不是一部 # 诗歌基本原理 $ 之 类的东西!而是一部选本" 其三!回到价值论语境" 在这方面盛行于现代研究中
! 收稿日期" #!"#" $ "= $ "& ! 作者简介" #吴子林$ #%&% $ % &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学评论/ 编辑&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
某种回归$ -!. " 以钱钟书先生者为例! 他就从不屑于所谓 理论体系之创构!而是用# 心 $ 读书! 用自己的精神陶冶熔 铸!深造 熟 思! # 化 书 卷 作 吾 性 灵! 与 古 今 中 外 为 无 町 畦$ -'. " 钱钟书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从幽微处发端! 在几千年浩瀚的文化时空中纵性穿行!凭一双慧眼悟到字 里行间蕴藏的诗心和文心! 深刻地体味人生! 使自己的心 灵面对一个陡然开阔的境界! 而寻找到了亘古不变的精 神*其学术之魅力表现在与传统相向时那会心一笑的默契 与超脱" 这种独到的悟性是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关键!也 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理性思维的高妙和独特 之处" 牟宗三先生说得好0# 凡以西方那种外在的%观解的思 考路数!以及其所派生的一切!来解析中国学问!甚至整个 道德宗教的!俱是差谬不相应" 55 凡是那种外在的% 观 解的思考路数所决定的学问! 对于人性俱无善解" 因此! 不能知性尽性! 即不能开价值之源! 树立价值之主体"$ -9. 因此!# 中国古代文论$ 的大部分 # 研究 $ ! 不过是把历史事 件化%量化%空间化!极少能真正贴近% 切合中国传统文论 的# 文心$ !更遑论将它们与西方理论相会通! 并予以实践 运用了*至于通过历史陈迹而直透中国文化生命之源! 接 通中国文化之慧命! 则更是遥遥无期了" 在某种意义上! 甘阳提出# 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 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 方$ -=. !不无可取之处" 党圣元在第三章 ( 视界融合0# 荣今虐古 $ 还是 # 荣古 虐今$ ) 中指出!# 传统 $ 与 # 现代 $ 这一组范畴! 始终起着 # 关键词$ 的作用!而成为一个关系到中国文学命脉% 走向 的原点性问题" !" 世纪以来! 相当一部分人在价值判断 与选择上陷入了古今% 中西二元对立的认识误区! 形成了 # 荣今虐古$ 与# 荣古虐今$ 两种文化发展观的冲突" 比较 而言!# 荣今虐古 $ 思潮对现代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要更 大一些" 我们看到百年文学思想的历史进程中!一些人往 往在社会政治思潮的策使下! 反传统意识极度延伸! 以致 粗暴对待传统!# 妖魔化$ 传统! 最终将传统置于被审判的 位置!从对其展开的一次次的批判中获得即时性的政治效 应!这就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传统资源价值的利用" 在党圣 元看来!这种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两军对垒! 无益于中 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事实上!包括文学理念在 内的新世纪中国人文的发展进步只能是走中西融会贯通 而综合创造的路子!以建构出既内蕴了切身体验而流淌着 民族文化血脉!又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 能适应文化交 流%对话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学价值体系" 综观百年学术 史!古代文论研究中的 # 文化视界融合 $ 问题是其中一个 极其重要而迄今尚未厘清的问题" 在党圣元看来!文化时 间上古与今的关系%文化空间上中与外的关系! 以及科学 主义与人文主义%求是与致用% 研究者个体与理论传统整 体%经典解读与理论创造等等诸般关系!皆可置于此# 视界 融合$ 中加以融会贯通的分析!# 视界融合 $ 似可作为分析 传统文论现代遭际的收结点" 在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 建构中!古代文论在建构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将 发挥重要的作用" 党圣元认为!古文论作为一种深厚的文 化精神传统的价值有两个方面0一可以开阔我们现代文论 研究者的理论视界*二是可以彰显人类文学思想的无限丰
面!就是各种 # 通史 $ 的大量诞生! 这种模式一直影响 至 今!并给后来的研究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从前几十年的 情况看!批评史界所选择的研究范围多数未超出这些通史 所列出的条目!大量的原始材料被搁置起来! 更不用说对 原始情境的认知及进行有效的原创性研究" 在评价上也 是这样!很多是延续旧说! 批评史研究的道路只能越走越 窄" 如果先不论研究者的本意! 而只从已成的研究实情 看!以上这种研究方式的长期传承导致了古代文论研究中 的一些问题0一是批评史和文学史的割裂* 二是批评史与 更宽泛意义上的批评观念的割裂*三是批评史与复杂的文 化语境的割裂" 对# 中国古代文论 $ 这一学科构成方式与 运作模式的作了批判性反思之后! 党圣元提出! 我们必须 尽可能地直接面对古代文论话语资源!追寻古代文论的事 实本体!重新认识古代文论史真实%完整的形态!通过对其 全面揭示来确定新的学术运行范则!开拓出崭新的研究模 式"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宏大史学建构与西方进化论 的%决定论的%线性论的历史观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在关 联" 当西方解构主义大行其道时!西方传统的系统结构性 的文化思维方式就面临着挑战! 那么! 古代文论研究中过 分偏重系统结构的学术运作方式是不是也面临着挑战呢, 至少这已值得我们加以深刻反思了!那种唯体系是瞻的看 法与做法至今已受到了深刻的质疑" 在第二章 ( 路径难 题0# 求是$ 还是# 致用$ ) 中!党圣元对 # 求是 $ 与 # 致用 $ 作 了深入的文化分析! 揭示了其中 # 科学主义 $ 与 # 人文主 义$ 之纠结!提出寻求文学的真魅力! 破除唯科学主义之 执!是解决路径难题的关键所在" 在党圣元看来! 人文之 用就在于展示人文物事之 # 可爱 $ ! 古代文论研究的最高 目的不在于揭示古代文学及其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而是 在参透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哲学的精髓的基础上!展示文学 本身的# 可爱$ 与人文魅力* 为此!# 从研究方法的基本特 性来说!应由过分偏于逻辑思辩而转向同时还能融入感性 体贴!重视涵泳%体贴%体认%体证等等!此乃古代文学理论 乃至哲学理论等重要的运思特点!同时也是对民族传统的
77在一次访谈中!叶嘉莹先生指出!多年来!我们热衷于 学习西方的新理论!但是对于自己国家的古典文化传统却 已经相当陌生!这种陌生造成了要将中西新旧的多元多彩 的文化加以选择取舍和融会结合时! 存在一个重大的盲 点!无法将这些理论和术语在实践中加以适当的运用"-#.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虽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叶嘉莹先生所 说的# 盲点$ 赫然存在" 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在古代文论 研究领域!党圣元研究员是用力颇深的学者! 其新近出版 + +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 ) 一书! 的(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积二十余年研究之功!以深沉的历史意识和饱满的理性精 神!探究了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困扰% 路径难题% 视野融 合%文化对话等诸多问题! 在批判性反思百年中国古代文 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令人警醒的论说! 实有廓清 学界积弊之功" 兹择其要予以评述" 在第一章( 文化困扰0# 诗文评$ 还是# 文学批评 $ ) 中! 党圣元指出!# 中国文学批评史 $ 这一现代学科的 # 基本范 式$ 移自域外!是在# 诗文评$ 这种传统基本范式遭遇危机 时产生的*其现代转换的动力源于自身内部! 但其现代转 型所依凭的文化资源% 运作方式等却来自 # 外部 $ " 作为 一门现代性东渐后兴起的现代学科!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 遭际是比较尴尬的0其研究对象是古代文化! 而研究方法 和学科建制又是现代的*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这是中国古 代文论研究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学科定位" 从中国古典学 术体系看!主要还是在# 经% 史% 子% 集 $ 的大框架下所作的 进一步分类!这跟当时各学科运作的实际状况是一致的! 并没有西人那样强烈的 # 理论史 $ 意识" 从集部所附的唯 一与现在所称的古代文论学科相关的 # 诗文评 $ 类所体现 的内容看!也与现代以来形成的 # 古代文论 $ 的表述样式 差异甚大!其中包含的如纪事% 感悟% 评点% 摘抄% 说理等! 以及对法式%理论或概念的讨论等多种含混的记述方式! 甚至有些是学科边界相对模糊的" 近代以来的西方学术 运作模式则将所谓的 # 理论形态 $ 从事实状态中抽取出 来!将它们与多要素混杂的具体性相剥离! 形成了所谓的 # 概论$ 等"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在 !" 世纪前一阶段!学术 界最繁忙的是引进体系与构造体系的工作!反映在史的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