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地被重视和发扬。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包括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包括了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可以对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重塑和创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新的解读和重新评价。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都得到了现代社会的重视和发扬。

传统文化的这些价值观念和符号,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化更新:随着现代化的不断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和自我更新中不断发展。

比如中国画、中国书法等艺术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更与现代艺术结合,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艺术形式。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需要一些创新的手段和方式。

比如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宣传传统文化,进行文化教育,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发扬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信仰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准则,影响了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文化审美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审美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3)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6) 宗教影响的弱化与泛神论性质的宗教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更突出并强调(现实)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本(以人为核心)文化而非神本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宗教的态度是一种理性(“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实用(为现实政治服务)相结合。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其表现是:①政治上,神权从属于皇权。②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不能取代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而只能作为儒学的附庸和补充。③中国人的人生观或者说生活信念是重现世而轻来世,宗教观念相对淡泊。④佛、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比较大,但远不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信奉的宗教(以佛、道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质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信奉多种形式的宗教。这与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独断及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明显对比。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而现代化则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是一种全面的现代社会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首先,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这些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孝道”等价值观念一直被人们所推崇,这些价值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

此外,中国传统医学中积累了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知识,这些知识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和谐”、“稳定”等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理念指导。

例如,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提倡“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这种思想也被应用于现代国家的治理中。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涵盖了丰富的艺术、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可能已经过时或者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曾经是普遍存在的,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这种观念已经开始逐渐淡化。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效率”、“速度”等价值观念也成为了重要指导原则,而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则强调“慢节奏”、“静心养神”等观念,这些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平衡点。

一方面,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变革,不断开拓新的文化领域和形式,满足现代社会对于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诸多方面,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诗词歌赋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1. 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风尚的人才。

2. 促进国家和社会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注重社会秩序和法制建设,这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和公民素质,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更多国家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1. 文化多元性加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背景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所占据的地位。

2. 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例如,婚姻观念、家庭观念、职业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都会对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

3. 传承方式面临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障碍。

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联系

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联系

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悠久辉煌,古老丰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性交相辉映。

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具体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必须与之同向并行、相辅相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滋养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现实,强调个人应通过自身求实、务实的积极努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经世致用”一词,他们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都作为“当世之务”的具体内容。

“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维特点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实、务实,经世致用理念和思维方式的传承和践行。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基,现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首先,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在不断流传,形成现代文化的根基在日益扩散发扬。

古今中外,历史证明世界的很多精神文化都来源于中国,因为时间的推移凸显传统的底蕴,文化的内涵来源于古文人的科考传扬,时代在变,传统的习惯依然还在,这就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发展。

与时俱进,传扬古文化美德是我们的使命,更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初心,耐心学习传统的内涵和定义,联想未来的美好生活。

现代文化,要追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要想韵色蓝图规划,必须读懂传统古人的习惯和表述方式,方能提升文化空间的思维,犹如泰山脚下无云行走在人间。

因为,文化的基础就是人灵魂所在,没有魂魄的魅力在延续何来发展,又能如何提升翡翠的价值和生活历练。

所以,传统文化改变的是思想未来,开拓的思路规划,成就的是文化的魅力在不断的光辉闪耀。

一、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其中,包括物态的、制度的、思想的和习俗的等不同层次。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中国传统文化,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5000年之久。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

世界上曾经有过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媲美的文化类型,如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及古希腊、罗马文化,它们对于人类文明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的消失了,有的衰败了,有的中断了,唯独中华文化传承不绝。

虽然它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样,一往无前,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

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蕴含深刻,形式多样、悠久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表现。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答: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两个环节,既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

传统文化是昨天文化创造活动的积淀,是能影响后人的文化成果。

现代化则是当前历史进程的目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国粹主义的态度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偏颇的。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扶贫济困、具有重民本、崇正义的价值追求,为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严,道德境界高尚,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内在根据;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等观念信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撑;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贤能治国、以民为本,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文化沃土;强调兼善天下、见贤思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厚滋养;强调亲仁善邻、大同世界等理念追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厚重的支撑。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政者正也、为政以德、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居安思危,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原则提供了丰厚支撑;强调民为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等,为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提供了丰厚支撑;强调革故鼎新、改革变法,为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证据。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契合,中华优秀治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和丰富实践,成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历史根基和文化沃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民族特色的结晶,而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既有冲突与矛盾,也有融合与共生,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经典著作、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观。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倡导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和谐共处。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涵盖了丰富的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和饮食等方面,展示了独特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二、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化的加速进程,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现代化为市场经济、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但也带来了商业化、功利主义和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改变。

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不同层次的复兴,但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已经大打折扣,许多年轻人甚至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

此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使得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然而,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传承和融合。

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也被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学校普遍增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此外,传统文化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例如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传统建筑和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推广。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及提高生态意识。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社会凝聚力。

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浅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取其精华: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等优 秀思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瓷皮影等技艺诗经诗歌文言文 等文化
去其糟粕:剔除三纲五常等封建落后的 思想反对腐败贪污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行为
二者的关系
• 继承与发展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树立 正确价值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 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 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作为大学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 培养自己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热爱;
• 踏实努力学习优秀文化知识;
• 克服困难大胆应用与创新自己贮备的知识
• 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 青年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 应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 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总体特 征
•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和 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 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另还有 农业文明等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继承和发 扬不能仅仅用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 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 为准则
例如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谦让诚实等自古至今都是我们应奉行的美德还有 敦煌文化戏曲文化等我们不仅要继承而且要学习 并融入实践让其发扬光大
二者的关系
• 继承与发展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重整体具有系统性 • 重人伦具有教化功能 • 重传承能够保持和发扬
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一、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1、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是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互动关系。

传统文化在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2、传统文化是教育现代化最根源的源泉,它为现代化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储备和潜力,为现代化提供了历史和思想上的沃土,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要和可能的途径。

3、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可以互相促进,形成巧妙的融合。

面对传统文明的振兴,现代教育可以诠释传统价值,从而让古老的文化价值得到升华,从而可以有效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实现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途径1、使教育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教育标准及标准要求办学,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2、以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运用传统文化里的精髓精华,让学生从道德修养、文明素养等方面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3、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尽量呈现出来,提升教育内容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从而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人群,实现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4、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加强资源开发和加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影响和发挥。

5、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努力共同探索一种既能保留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又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使文化与教育现代化融为一体的模式,更好地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

总之,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是前者与后者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复杂互动关系,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且独特的组成部分,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发展出方法和途径,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融合和冲突等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会得到体现。

一、融合和互补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融合和互补的关系。

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其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艺术和文化符号等元素不断地被挖掘和发扬。

比如,传统文化的节日文化、宗教文化、书法艺术、武术文化等,都得到了现代社会的更好发展和传承。

在现代文化中,也不乏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的烙印。

比如,春节联欢晚会不仅保持了在中国新年期间的传统形式和内容,同时又融入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冲突和相互对立关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也不断地出现着冲突和相互对立的现象。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比如,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礼仪、美德等方面,而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于消费、时尚、个性等。

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生冲突时,它们可能会互相排斥,产生矛盾和纷争。

比如,在现代化进程中,街头的商业广告和传统文化广场上的舞蹈活动经常会发生冲突,这表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斗争与矛盾。

三、相互借鉴和文化创新关系在全球文化互动交流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也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了相互借鉴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传统文化借鉴现代科技发展和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

而现代文化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发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华元素,使之成为现代文化生成的源泉之一。

比如,当代文学中经常涉及到传统文化的题材和元素,也不乏以传统文学研究为背景的创新作品。

总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关系。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知和融合既需要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又需要开拓前沿文化的创新,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1】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首先深入理解什么是我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模式。

它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某些特点,又保留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精髓。

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文化自觉、文学艺术、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构成了我国文化的核心,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4】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理念,对于解决当代社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5】然而,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下,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可能面临着淡化与消失的压力,如孝道、宗族情感等。

而在现代价值观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可能变得过时和不适用。

【6】如何处理好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当代我国面临的重要议题。

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现代化的累赘,而是应该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让其与时代相结合,引领社会的发展。

【7】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

在我国大地上,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探索出一条我国特色现代化的道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文章的总结和回顾性部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需要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和融合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和对抗的一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注重人的修养、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这种文化传统培养了中国人的勤劳、坚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为社会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儒家强调勤劳致富、诚实守信,这与现代化要求的创新创业、市场竞争和法治社会的建设相契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和社会信用基础。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指引的作用。

中国在进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传承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根和灵魂,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孝道、信仰等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寄托和人生的指引,增强了人们对于现代化的认同和自信。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稳定,而现代化所要求的则是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权利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观念的崛起使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传统受到了冲击。

例如,传统的家长制度、尊老爱幼观念等在现代家庭中逐渐被摒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这些冲突可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

社会现代化需要现代的组织管理、科学技术、法治社会等现代化要素,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可以为现代化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约束的补充。

另一方面,现代化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和发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概述“我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它指的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特点和路径。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就此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度分析。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特点1. 迅速崛起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2. 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国家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3. 公共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4. 民生领域的改善与健康发展5. 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 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2. 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对我国社会的深刻影响3. 传统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4. 尊重家庭、尊重长辈和传统礼教的重要性5. 饮食文化、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千年传承四、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融合和共融的关系。

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式现代化以“创新”为核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国式现代化侧重于“和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保持稳定与和睦。

我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国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有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自信心。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式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摒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反,它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自主、自立、自强”。

六、总结与回顾我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富有深度和广度的课题。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讨,我们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我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现代化建设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一样,都背负着传统文化的沉重包袱。特别是在构建现代观念和发展科学理性与技术创新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相对单一封闭的思维模式和僵化凝固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实现现代化的严重障碍。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而又不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对任何一个迈向现代化的社会来说,无一例外都必须以科学理性和技术创新即工业文明为基础。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汉代到明代初期在世界上一直领先长达14个世纪之久,但是科学技术却从未在我国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里占据主流地位。有人说,中国人民从来都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可是,这种文化优越感往往游离于现代化之外,有的甚至还同现代化格格不入。这说明,在我国搞现代化建设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缺陷。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尊重科学从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候所想不到的。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既定的文化和社会关系模式,往往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种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又决定着人们当前的行为方式。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几乎无法摆脱从历史上承袭下来的现实境况、制度及价值观的制约,我们似乎只能在传统文化的范围内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审视并建设现代化。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实现现代化的力量。正是这种由历史因素造成的现实困境,常常使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相适应或可利用的积极的一面视而不见。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不能简单地作整体化的抽象讨论,如果这样,就在实质上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都视为一个逻辑上周详严谨的、抽象的、统一的整体,从而认为,每个民族只有一个唯一的传统文化,而且至少到目前为止就是这个样子;现代化也只有一个唯一的模式,欧洲社会天然地具有实现现代化的潜力,现代化首先在欧洲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要进行现代化就要在各个方面都以欧洲社会为榜样来一番脱胎换骨的“革命”。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文化还原为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事实上,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作时代化的理解,就是假设“时代”在地理上和文化上是绝对同一的统一体或前後完全一致的整体。这样的假设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文化的发展有不平衡性,这包括文化各个子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发展的个体、群体、地域、民族、国家的不平衡性。这样,文化发生、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性就不能被忽视。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在时代化的理解的观点同时还忽视了,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多姿多彩的,远远不是一个逻辑上统一的整体。文化既然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那就不可能是抽象的,而只能是具体的。现代化作为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可能是抽象的。既然是具体的,那麽,在不同的国家,由不同的人所进行的不同的活动,其现代化就不会是只有一个模式,同样也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这样,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探讨就不能再用整体性的思维模式作泛泛而论,而要在不同的个人、群体所特有的不同的生存活动中进行具体的深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1. 前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份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也是中国社会前进的指引。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份传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密切的关系。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为人所熟知。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这一点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世界各国都为之瞩目。

然而,与欧美国家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经济结合起来,使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4.1 价值观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道德经济等方面的规范。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在现代化建设中可以体现为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的福祉,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4.2 形象的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形象,如孔子、孟子、文天祥等,具有耐人寻味的智慧和榜样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这些形象可以被用作塑造和表达中国文化的象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4.3 创新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研究和对人类发展的思考,可以灵活应用于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文社会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积淀下来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与现代化相矛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地域和社会背景下,由某一民族或社会群体所创造的具有独特精神内涵和文化表现形式的文化体系。

2.2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对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具有很高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2.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家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相关机构和专项经费,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教育力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融合3.1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时代变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冲击,许多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价值观冲突: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和社会秩序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

•技术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手工艺和艺术形式造成了冲击,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3.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

•价值延续: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伦礼仪、道德观念等价值观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关怀、情感交流等特点可以提供给现代社会一种平衡和疏导的力量。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互动与共生4.1 互动促进•文化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和认知。

正确处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罗归国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过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

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的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今天不少国家已达到现代化的成熟阶段,经过了机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个阶段,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时期,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国家仍处于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过程之中。

现代化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运动,它使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是,到底什么是现代化?对这一根本问题却因为考察人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而有各式各样的回答。

我们从发达国家已经获得现代化的完成形态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正在经历的现代化的进行状态来看,现代化最直观的标志就是它的经济发展水平。

美国学者英克尔斯根据他的综合研究列出了现代化社会的诸多量化标准,其中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5%以下,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5%以上,非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的比重在70%以上,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指标的中心含义就是从以人力、物力为基底的农业社会转向以科学技术为基底的工业社会。

人均3000美元也许只是一个近似的指标,但是它表明了现代化社会是一个有较丰富的物质基础的社会。

现代化社会的这种经济特征必然从客观上要求建立起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它包括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标准、文化观念等等。

已经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和正处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就是指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

而在国情中,文化传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传统文化,不能不是中国国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将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蕴深厚、聚合力强、扩散性大的传统型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历史的沉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特征。

文化描述主要侧重于精神层面或者说观念层面的文化。

因此,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从中国历史上沿袭和保存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的思想意识、信仰、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会心态等。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要把握这样几个尺度: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也就是说,它是历史形成的、与一定历史社会(主要指封建社会)相联系、有其特定历史阶段标志的传统型的文化。

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具有包容性。

由于文化具有民族性、传递性(继承性)、阶段性和滞后性的基本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统一的。

互相联系的流动过程。

③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总结实际是基于对其他文化模式比较后的结果(这里主要以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方欧美文化模式为基本参照模式)。

④特点的总结只能取其大要,难以周全。

以主要特点为纲,次生(派生)特点为目;以类相从,辩证分析-既避免一味赞美的理想化,也不可采取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

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是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及法、墨、阴阳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派生性特征:
1)思维方式上的中庸之道。

我们常说在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上,中国人主中庸,西方人主竞争;中国人取相对,西方人取绝对;中国人讲含蓄,西方人讲直率;中国人主静,西方人主动;这主要是由思维模式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由孔子提出并在中国封建社会为整个社会所接受的中庸思想强调,于己、于人、于家、于国、于事、于物都要取一种执中和适度的态度,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在传统中国,中庸思想基于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渗透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乃至中国人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上,其表现形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中庸思想的派生性特点有三方面:一是调和折中的处世方法;二是温良和顺,忍耐性强的人格特征;三是重安定,忌变革的社会心态。

中庸之道的从正面效应讲:①有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因素。

②主张和平,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③刚柔相济,有理有节的处世之道。

④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行为有致,社会有序。

从负面效应看:①调和矛盾,强求平衡,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创新,不利于个性的张扬。

②容易形成因循守旧,恪守传统,缺乏良性竞争意识,不敢为天下先的社会心态以及个人的惰性心理及抗争意识的缺乏。

2)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

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却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宗法制或家族式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支柱就是宗法制度以及由宗法制延续变化的封建家族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在结构体系上是“家国一体”,这种结构的基本构架是:家庭-家族-宗族-社会(国家)。

家族(或
宗族)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国家的治理机社会各种关系的处理实际是家族关系和家族原则的外延。

家与国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三纲五常”来概括。

这种家族本位的文化派生出一系列特点;①崇宗敬祖的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

②尊老重孝,由孝入忠,以孝道治天下的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

③家长意识和君主意识相结合的权威意识浓厚。

④社会关系的取向主要依据血缘关系及由血缘关系外延的地缘关系,由亲情关系到地缘关系到政治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往往通过这种多重的人情关系来构建。

⑤重群体,轻个体。

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

3)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

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

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

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

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

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

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

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

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

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

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
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

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4)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务实、求稳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其派生特点是:①重经验、重感性认识;轻科技,不追求精密严谨的思辨体系。

②安土重迁、安定自保与知足守成的社会心态。

③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价值观念。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

5)专制集权一贯制的权威文化。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表现。

中国自奴隶制时代就形成专制主义的政体,至封建社会而高度强化,由此形成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

农耕经济、儒法学说、宗法制度(家族制度)分别构成专制集权政治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其派生特点是:①民主精神的缺乏(有民本,无民治)。

②官本位意识。

③君权至上和君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

④苟且心理和奴性意识。

6)宗教影响的弱化与泛神论性质的宗教文化。

在人与自然、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更突出并强调(现实)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本(以人为核心)文化而非神本文化。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宗教的态度是一种理性(“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和实用(为现实政治服务)相结合。

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

其表现是:①政治上,神权从属于皇权。

②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
不能取代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而只能作为儒学的附庸和补充。

③中国人的人生观或者说生活信念是重现世而轻来世,宗教观念相对淡泊。

④佛、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比较大,但远不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信奉的宗教(以佛、道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质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信奉多种形式的宗教。

这与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独断及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明显对比。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即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都可以纳入广义文化的范畴。


2)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

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

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

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

舍此则一国无根,所
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

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

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中外)文化素质。

②拒斥某些新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糟粕部分)文化素质。

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民族认同观念、爱国主义意识、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制度中的借鉴部分等等)。

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专制政治和价值观念中的官本位、保守主义、平均主义、重农轻商意识、人情观念、地域观念、重人治轻法治思想等等)。

3)关系之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

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传递性看。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

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因此,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实际上就是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
本位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

这对长期以来以文化悠久,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文化尤有必要。

当然。

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