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
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
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2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来不断积累的珍贵宝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心身健康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睦相处、国家和平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个人行为举止对家庭、社会甚至国家的影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
现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困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孝道”、“仁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孝道”、“仁爱”,强调尊老爱幼、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价值。
这些传统美德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观念,增强情感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中华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哲学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一、社区与学校的合作为了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社区与学校可以展开紧密合作。
通过社区与学校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社区的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传统文化学习机会。
二、特色课程的设计在学校课程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是一种有效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途径。
通过设计特色的课程,比如中国书法、中国画、古诗词赏析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三、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可以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古迹、博物馆、美术馆等,通过实地体验和观摩,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比如春节庙会、端午龙舟赛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利用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形式,比如京剧、舞蹈、音乐等,开展教育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或老师为学生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六、传统文化活动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让学生扮演传统文化人物,比如李白、诸葛亮等,通过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人物的生活和思想。
七、传统文化游戏竞赛通过传统文化游戏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传统文化题目,进行团队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八、传统文化书画比赛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书画比赛,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
可以邀请专业书画家作为评委,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激励,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九、传统文化讲座与讲解在学校或社区组织传统文化讲座与讲解,可以提供专业的知识和信息,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士进行讲座与讲解,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二者有机融合的路径包括:一是培育一批洞察传统文化内涵、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二是构建一个专辅“双师课堂”,深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教研活动;三是深挖课程资源,开拓教学路径,探索中华文化中丰富的劳动元素;四是营造校园劳动教育氛围,协同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加速两者的融合进程。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融入路径和方法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都做出了细化的要求,并提到劳动教育是“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
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出台为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契机。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智”轻“劳”思想,劳动教育方式单一,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不够丰富,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建设实际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中融入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育人效果,对高校中华文化课程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提高认识、练好基本功,教师需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劳动教育的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须依托一支深悟传统文化内涵、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因此,每位教师需对照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及时改变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在新格局下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职责和重任,调整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前没有从事劳动教育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无关的老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然后准确领悟文件精神,把握各项教学要求。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
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大学生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大学生怎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3、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4、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才能传承它。
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传统文化。
并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
一些国粹越了解越喜欢,越热爱!大学生怎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形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
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
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载体,借助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各种机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比如,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礼仪教育,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起:(1)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拥有文化底蕴,并积极投身实践中,进行宣传活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培养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主动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随着各种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和冲击。
因此,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而学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构建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融合性、实践性、启发性等。
其中,融合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和现代文化相互交融,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
实践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教育。
启发性体现在传统文化应当通过激发和启发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具体操作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华文化、书法、绘画、音乐等相关选修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学校应当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将课堂重点放在古文阅读、古诗词欣赏和文学常识等方面,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历史课中,通过讲解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事件、名人故事,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在地理课中,可以将中国特有的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等元素融入其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美术课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国画、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输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推广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
例如,学校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中华文化模块,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让学生更加便捷地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了解中华文化,提高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诗词歌赋等等。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历史的了解和认同,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这有助于凝聚民族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
其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讲究仁爱和社会责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道德观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追求共同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以此开展诚信与守法的行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再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书画、音乐、剪纸等等。
通过欣赏、学习和创作这些艺术形式,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有一系列的路径建议。
首先,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立,将其纳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教材和课堂教学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比赛等,组织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
再次,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深入研究和学习的平台。
最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让传统文化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今天给各位分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初中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哪些途径?2、学习传统文化有哪些方法3、通过什么途径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4、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哪些?5、想了解中国的文化史,最好的途径是什么?6、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哪些初中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途径就是阅读,可以通过到图书馆借阅大量的传统的历史和文学类的书籍。
学习传统文化有哪些方法(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
学习的目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这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新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整理、选择和评价。
要防止两种偏向:既要反对一味美化传统,食古不化;又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玩能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而阉割其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对立起来。
因为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是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既应进行微观局部剖析,又该做宏观整体的鸟瞰,两者结合才会拓宽思想,获得新的启示与发现。
要做到点面结合,必须首先看到,在庞大而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可以从其发展历程、类型特征、内容要素等方面,解析成若干个条块。
但要全面渗透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各个掌握条块的问题。
应以弄清条块问题为基点,进一步运用系统整和的方法,从部分与整体、条块与系统、外层与内核的关系中寻求内在联系,挖掘新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相对独立的各个条块,给予系统整合。
如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而言,有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史学等,其中任何一项还可以划分为几个分支系统。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浅析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高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途径,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一、加强相关课程设置在高校教育中,课程设置是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知识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传统节日习俗体验等课外实践,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知。
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推动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不仅限于专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学相融合。
可以将传统文学、历史、哲学等内容融入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示范性案例、实地考察等形式,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和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种融合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使传统文化的内涵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三、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高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专业的研究平台和资源支持。
通过开展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活动,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接触与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路径建议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形成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思想内涵。
传统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指导他们正确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1. 加强民族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智慧。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更加自信自强,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崇尚仁爱、诚信、和谐等价值观念。
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向上的精神风貌,使他们能够具备更高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3. 提升文化素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
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魂和灵。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在大学生中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等民族精神,引导他们始终保持对民族民族的尊重和喜爱,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回馈祖国和人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议1. 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精神理念等,并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德、审美和智慧。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与情怀。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传统文化与爱国意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传承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其中一项核心价值观。
爱国意识是指对自己的祖国有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并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民族发展史,从而培养出真挚的爱国情怀。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情怀。
首先,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了解并传承它有助于加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其次,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再次,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弘扬这些道德观念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德和道德情操。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
1. 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大学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传统文化课程,开设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等专门的课程,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2. 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价值,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3. 利用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互联网时代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线上课程等方式,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
4.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研究: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研究社团或课题组,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鼓励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案例近年来,我国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科技和西方文化所淹没。
然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这些讲座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者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进行,让学生们从专业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厚重感。
学生们可以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古迹,如故宫、长城等,了解这些古代建筑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专门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等。
通过这些参观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绘画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音乐,了解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学习传统舞蹈,感受古代舞蹈的优美和独特韵味。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让他们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意境。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学生们可以学习制作传统节日的食物,参与传统节日的游戏和庆祝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表演,如京剧、杂技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逐渐式微。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对塑造个体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大学生中,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导致一些人在道德修养上出现偏差和缺失,甚至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道德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在未来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1.2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推广,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提供有益启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字数:251】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建议,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摘要】现代社会,理工科大学生面临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在理工科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移动应用和虚拟实境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兴趣。
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接着,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与传统文化相关社团合作开展活动,拓展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为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奠定基础。
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促进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理工科大学生, 普及, 现代科技, 课程, 讲座, 体验活动, 奖励机制, 社团合作, 有效方法, 普及前景, 进一步研究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理工科大学生们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逐渐失传,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理工科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精神支柱。
而理工科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群体,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文化传承。
研究如何在理工科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让更多的理工科大学生能够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问题提出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由于专业学习繁重,时间安排紧凑,以及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局限,往往存在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不感兴趣甚至忽视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挑战。
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在理工科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困惑,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最终达到健康成长、成熟自信和快乐生活的目标。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和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路径。
1.1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弘扬“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认同,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发展方向,增强自尊、自信和自主意识。
1.2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弘扬与强调儒家的“仁者爱人”、“义者顺天”、“礼者序之”等思想,提倡正直、忠诚、廉洁、宽容等高尚品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递着文明和谐的教育价值观念。
通过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素养,增强情操修养和品德力量,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追求。
1.3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安宁和情感调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思想,注重心灵的宁静、情感的平衡和情感的调适,主张修心养性,提倡致良知、和而不同、怡然自得,传递着情感调适和心灵安宁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平衡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调适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灵体验,增强心理的健康和稳定,有利于减缓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对发展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进校园宣传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大学生进校园宣传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大学生进校园宣传传统文化活动方案1为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职业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与加强学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及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既有职业技能、又有文化知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活动时间及内容(一)活动时间20xx年12月至20xx年5月(二)内容形式1.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每学期开展一次主题为“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人人诵读中华经典活动”。
充分利用学院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推荐读物、读本,开展“我与好书同行”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由教务处、宣传部、团委负责)2.组织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黑板报,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班会。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省委“五礼五耻”10字和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友爱等开展讨论。
每学期各班出一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的黑板报,并进行评比。
利用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开展礼仪培训。
在校园营造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由学工部、各系负责)3.利用道德讲堂,举办系列讲座,上好一堂传统文化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新形势下大学生传统文化内化教育路径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引言 •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
挑战 • 新形势下大学生传统文化内化
的路径 • 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内化的策
略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显著,如何在这样的新 形势下保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文化活动路径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传统文化内化的 重要载体。高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 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节、诗词朗诵 、书画比赛等,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感
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社团或兴趣小组 ,鼓励学生自发组织相关活动,如读书 会、研讨会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传
承传统文化。
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 传统文化氛围,如在校园内设置文化墙 、展示传统艺术品等,让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传统文化内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通过本研究发现,传统文化内化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等 方面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传统文化内化教育需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新的形势下,传统文化内化教育需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拓展传统文化内化教育的领域
未来研究可以拓展传统文化内化教育的领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将传统文化内化教育应用于职业教育、继 续教育等领域,以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提升我们民族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增强我们民族在世界文化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播快速,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挑战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存在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事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师生互动不够,心理咨询服务不足,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程度较低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心灵慰藉和情感支持。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逐渐被忽视。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承载着灿烂的历史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非常必要。
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或者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共课等。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戏曲、礼仪等方面,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展示其魅力与精髓。
还可以组织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相关知识和经验,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开发传统文化教育APP等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观看传统音乐、戏曲演出的视频、阅读相关经典文献的电子版等。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传统文化艺术社团或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艺术社团,如古琴社、书法社、民乐团等,给予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学生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演出、比赛等活动,增加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的曝光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并了解传统文化。
可以邀请一些知名艺术家或者传统文化专家来校园进行讲座、示范等,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一些具有传统文化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之美。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项目研究和创新实践,如编写古籍整理的目录、设计制作传统文化艺术品等。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普及教育方法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措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等。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修养、审美情趣、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显得尤为必要。
1.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忠孝、礼仪、诚信、宽容等美德,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这些美德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可以使广大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德的内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增强文化自信。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冲突现象日益增多,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使其能够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展现中国风采。
3.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它强调的是全面发展的理念,主张形成全面素质的人才。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上的成功,更关注身心素质的提高。
4.培养国际化人才。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可以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和胸怀的人才,使他们在国际交往中更好地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1.丰富课程设置。
在大学生的思政课程中,可以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课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2.组织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中华传统文化展览、书法绘画比赛、古典诗词朗诵大赛、传统舞蹈音乐表演等,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摘要:当前,在民族文化日益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是:开设通识课程,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文化素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当今世界,在政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
在中国迅速和平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正像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
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
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
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不容推卸地肩负着保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维护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重要使命。
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做如下阐述:
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
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二、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学科课程,尤其是对文科课程,我们在讲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譬如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基于课程本身浓厚的人文特质,可以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资源,从哲学、政治、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
其他文史哲课程亦如此。
对自然科学课程则可以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等方法,强化专业的历史教育,如法制史、财政史、金融史、经济史、建筑史、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等,使学生对中国科技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三、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现在,尽管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对它们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
然而,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传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却十分受人欢迎。
“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首先,要注重对传统经典中的现代因子进行挖掘,从“现代视角”,在新时期语境下,进行阐释和调整,做到古为今用。
其次,在注重对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需要,不能居高临下,故作高深,过于强调学术性,要采取“平民立场”和普及的态度,从学术研究的高阁中走出来,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甚至可以“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努力实现从“曲高和寡”向“和之者众”的转化,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
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在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虽然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有的已作为大学传统文化教材进入课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教材暴露出一些“大而空”的缺陷,泛泛而谈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今后我们非常有必
要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选择那些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尝试“以实为主,以问题带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问题”的方法,尽快编写出高水平、规范化、深受师生喜爱的大学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和提高质量,逐步将全国的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并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张贴古代先贤的语录,通过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古诗词朗诵、古诗词写作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开设讲座和论坛,传习传统技艺等,还可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紧紧围绕节日主题,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
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中,学生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七、有效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我们还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渠道,使其成为大学生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校外课堂,促进学生们的文化认同与认识深化。
在运用上述途径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时,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视基础文科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不能用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观点看待基础文科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文化观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因为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化品位,丰厚文化底蕴,锻铸自己的文化品格。
第二,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能只讲文化的继承,也应该重视文化的批判和创新。
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我们还要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绵延不绝、长盛不衰、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是培养一个人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旨在通过多种渠道,给大学生搭建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的平台,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淳化风气,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和谐发展,帮助他们修养身心并达到较高的人格境界,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2006-09.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3]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7.
[4]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何静,何怀仁.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6]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