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名称演变图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革命武装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
以下从多个阶段来分步骤阐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
第一步:建军初期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和社会变革,形成了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军的建军初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与国民党政府和其他反动派的斗争中建立起了初步的军事实力。
第二步:威震华夏的红军20世纪3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英勇斗争,打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战役,如遵义会议、长征等,在国内外掀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战役不仅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力,更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军事指挥人才,为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贡献。
第三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面临的一次重大历史考验,也是中国的一场大大小小的战争的总称。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对国民政府展开的一场具有广泛意义的战争,最终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实现了对政权的掌控。
经历了这场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越来越稳定、壮大,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第四步:社会主义建设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参与国家和军队的建设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进行军事改革、拓展人民武装、启动军事预备役制度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历程,是党和军队的共同历程,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军民团结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核心精神,为中国的未来担当了重大的历史责任。
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秉承“人民军队人民的军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理念,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贡献更多更好的力量。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

中国不同时期军队称呼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为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各“路军”改编为“集团军”),并下达命令:将八路军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部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
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9月14日,朱德、彭德怀发布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的通令。
但此后仍习惯称为“八路军”。
新四军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从中国⼯农⾰命军到中国⼯农红军1927年8⽉1⽇,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在江西南昌举⾏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地领导武装⽃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国民⾰命军第⼆⽅⾯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9⽇,⽑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和⾰命⼠兵举⾏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部队编成“中国⼯农⾰命军第⼀军第⼀师”。
这是我党第⼀次公开打出“⼯农⾰命军”的旗帜。
1928年4⽉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同⽑泽东同志领导的⼯农⾰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农⾰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25⽇,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农⾰命军⼀律改称“中国⼯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起,各⾰命根据地的⼯农⾰命军及其他⼯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1936年7⽉,红军⼜先后编成了红⼀、红四、红⼆⽅⾯军。
1933年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农红军到⼋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将红军主⼒部队改名为国民⾰命第⼋路军,简称“⼋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五、第⼀⼆0、第⼀⼆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
同年9⽉1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路军改为国民⾰命军第⼗⼋集团军,属第⼆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军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发展历程,是这支军队全心全意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是战胜千难万险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为保卫祖国、巩固国防,维护世界和平付出巨大牺牲并建立丰功伟绩的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为建设强大的中国国防而奋斗的历程中,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具有无产阶级性质、又有严格纪律、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人民军队。
这支军队在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成长壮大。
土地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的主要称谓是中国工农红军。
在这一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路线、方针和原则,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组建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当时红军的编制装备十分简陋,主要是步兵,并逐步组建了少量骑兵、炮兵、工兵、通信兵分队,使用大刀、长矛和缴获的步枪、机枪、轻型火炮作战,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和以运动战为主的反对国民党军大规模"围剿"的战争。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取得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深入敌后,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
在八年全面抗战中,这支军队英勇作战12.5万余次,抗击了58%-69%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以伤亡60余万人的重大代价,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收复国土104.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亿。
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与此同时,人民军队自身也取得巨大发展,正规军由抗战初期的5万余人发展到抗战结束时的127万余人,民兵达268万余人。
红军、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几个名称的演变?_百度知道

从八路军、新四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独占胜利果实,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蓄谋发动内战。为适应国民党将要发动内战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各战略区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迅速调整战略部署:由关内各解放军抽调11万主力部队及2万余名党政军干部挺进东北;浙江、苏南、皖南、皖中地区的新四军撤至长江以北;湖北人民抗日救国军(即八路路军南下支队)及我河南军区部队分别撤至以桐柏为中心的鄂豫解放军,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
1946年6月,国民党公开撕毁国共两党签定的《停战协定》,悍然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各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人民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由于战略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从1946年9月中旬起,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和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司令。从此,我军一直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当时战事繁忙,各部队改称的时间不一,直到1947年年底才全部改完
1945年10月31日,由关内各解放区进入东北的部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周保中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建国后解放军各军的历史沿革

建国后解放军各军的历史沿革一、1955年全军授衔时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于1950年、1952年、1954-195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精简整编。
到1955年9月授衔时,全军还有39个军的番号,其中陆军34个军(在国内27个军、在朝鲜的志愿军7个军),空军4个军,防空军1个军。
1955年全军授衔时陆军共有34个军的番号:1、12、13、14、15、16、20、21、22、23、24、26、27、28、31、38、39、40、41、42、43、46、47、50、54、55、60、63、64、65、66、67、68、69。
空军有4个军的番号:2、3、4、5。
防空军有1个军的番号:1。
六大军区和志愿军所辖陆军的军是:西南军区:13、14军;华东军区:12、20、22、26、27、28、31、60、67军;中南军区:15、41、42、43、47、55军;华北军区:24、63、65、66、69军;东北军区:38、39、40、46、64军;志愿军:1、16、21、23、50、54、68军。
空军:空2、3军(东北军区)、空4、5军(华东军区)。
防空军:1军(华东军区)。
二、60年代初期55—56年,随着行政区的变化,全军由六大军区调整为十三个大军区:即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武汉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福州军区、广州军区、昆明军区、成都军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内蒙古军区。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
至60年代初期,全军陆军有33个军的番号,大军区所辖陆军的军是:沈阳军区:16、23、38、39、40、46、50、64军;北京军区:21、24、63、65、66、69军;南京军区:12、20、27、60、68军;武汉军区:1、15军;济南军区:26、67军;福州军区:28、31军;成都军区:13、54军;昆明军区:14军;广州军区:41、42、43、47、55军。
58年,22军撤消番号,整编为舟嵊要塞区。
中国军队的称谓变化

从中国工农革命军到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起义过程中并没有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仍称为国民革命军。
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湖南、江西边界地区,领导农民、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了秋收起义。
参加起义的主力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转战到井山,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28年6月起,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
1930年8月至1936年7月,红军又先后编成了红一、红四、红二方面军。
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朱德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周恩来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从中国工农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党的洛川会议和我党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部队改名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一一五、第一二0、第一二九师和直属队。
全军共4. 6万人。
同年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八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序列,并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