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同步练习3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戊戌变法1.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 )A.经济近代化B.政治民主化C.军事科技化D.文化大众化2.某同学在阅读历史书时,看到如图描述,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乃合十八省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A.公车上书B.废除科举C.保路运动D.武昌起义3.“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

下列属于其变法措施的是( )A.实行耕者有其田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创办福州船政局D.颁布剪辫法令4.“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自此开展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

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各门类兴起,几乎都可以在戊戌变革中找到源头。

”戊戌变法中与材料联系最密切的措施是( )A.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B.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5.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6.1895年以后政治的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

”这主要反映了这场运动( )A.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B.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C.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D.在思想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7.1895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发新闻图画《伏阙陈书》,画面左上文如下:“台湾为南洋门户,自经李傅相与倭订约,允将全省拱手让之……其闽省诸孝廉之在京会试者,会同京官、商民缮就呈词,洋洋数千言,赴都察院陈情。

……众口一词,皆谓此地万不可让。

”该新闻图画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 )A.割让台湾B.公车上书C.百日维新D.科举考试8.下面是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分布表,它反映出 ( )A.维新派行动落后于宣言B.维新志士注重启发民智C.变法运动参与阶层广泛D.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城乡9.“百日维新”一开始就遭到了朝廷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

八上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八上历史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训练1.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改良的人们放大了。

这里提及的有志于改良的人们()A.康有为、梁启超B.李鸿章、左宗棠C.孙中山、黄兴D.陈独秀、李大钊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的《醒世歌》曰“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此歌所表达的主旨是A.放弃天朝观念B.学习西方技术C.拥护民主共和D.反抗列强侵略3.长期以来,史学界因《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1895年)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

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详查清朝军机处等各类档案,证明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未送。

由此可见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4.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

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只为统治者服务C.不切合实际,不可以付诸实践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5.洋务派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图书偏重于自然科学、实用工艺和军事方面。

而维新派刊印的图书以介绍各国政治、历史、地理、法律和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的居多。

这一变化表明()A.欧洲列强对华侵略加剧B.近代民族工业加快发展C.救亡道路的调整与转变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6.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

这次“认识”使先进人士开始()A.创办近代工业以自救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7.维新派创办报刊不过几年工夫,全国风气大开,社会上出现了“上至朝廷,下至士人”,“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热烈局面。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21--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21--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八年级历史上2.6《戊戌变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冶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这说明戊戌变法()A.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B.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C.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2、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变法的失败最能说明的是()A.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C.有顽固派存在,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进步D.光绪皇帝没有实权3、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A.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D.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4、发动政变,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政诏令的是( )A.康有为 B.慈禧太后 C.光绪帝 D.道光帝5、甲午战争后,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危急形势下,表示“不甘作亡之君”,决心变法的清朝皇帝是()A、康熙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光绪帝6、晚清哀伤史,痛彻警世人。

120年前即1898年的6月11日,急于挽救中国危亡的清德宗(光绪)皇帝发出了《明定国是》诏,即日起正式开始了一场变革。

有人说,这场变革既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又得罪了军队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没有顾及广大农民的利益,仅仅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所以短短三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下图所示事件与材料所涉及的条约有密切联系的是 ( )A.B.C.D.2.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

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6.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7.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向敌人学习”指的是十九世纪末的()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从材料可见()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先进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人们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A.曾国藩B.康有为C.邓世昌D.左宝贵4.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

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

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5.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6.下列事件与结果的搭配,正确的是()7.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废除帝制,民主共和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8.“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9.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10.胖虎同学为撰写论文,列出以下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三、严复与《天演论》。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时同步练习卷:第6课 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时同步练习卷:第6课 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时同步练习卷:第6课戊戌变法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C.维新派缺乏经验D.顽固派反对变法【答案】C4.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

”这里的“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指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答案】C5.下边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B6.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

他们的意图是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C.维新变法推翻淸朝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答案】B7.某校为了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开展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活动。

其中有一道题目问:“领导戊戌变法的人物是谁?”答案应该是A.康有为、梁启超B.孙中山、黄兴C.陈独秀、李大钊D.曾国藩、李鸿章【答案】A8.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光绪帝颁布变法法令B.强学会的建立C.《时务报》的创办D.公车上书【答案】D9.“戊戌变法”法令中,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容是A.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D.训练新式军队【答案】B10.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选项事件结果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B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C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题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题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洪泽质检)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 ( B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维新派的主张,他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维新。

其余选项不是维新派的主张。

【拓展延伸】戊戌变法的起因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技术创新”转向“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B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鸦片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的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主张改良政治,B符合题意。

【概念链接】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 )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所以答案选A。

4.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 )A.《时务报》B.《国闻报》C.《湘报》D.《万国公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后练习卷:第6课 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后练习卷:第6课 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历史课后练习卷:第6课戊戌变法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2019·北部湾经济区四市中考模拟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哪一问题上看法不一致(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进行社会政治改革C.维护清王朝统治D.建设近代化企业3.梁启超早年曾领导百日维新,没有成功。

在清王朝行将灭亡、人民革命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尽管他40年中未忘一“国”字,但他的政治追求始终没有实现,也不可能成功。

梁启超的政治追求不能实现说明 ( )A.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理想都可能变成现实B.对理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好高骛远不能成功B.实现军事的近代化C.实现工业的近代化D.实现思想的近代化7.北京承载着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

1895年居住在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B.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公车上书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D.火烧圆明园8. 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可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 B.迁都 C.革命D.变法9.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A.《时务报》B.《国闻报》 C.《湘报》D.《万国公报》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

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重点难点精讲】重点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包括四个方面,共16项措施。

在政治上,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上,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在中央设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兴办商会;改革财政。

编制预算决算;在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废八股。

设大、小学堂,设立译书局,创立报馆等;在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等?从内容可见,变法核心是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获得参政的权利;在经济上建立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文化上进一步学习西方,促进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军事上强调对旧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依照西方国家建立近代化军事力量。

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进步的和爱国的,但它触犯了旧的封建官僚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进行阻挠、破坏。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前后仅103天,就夭折了。

所以“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难点也是重点。

?变法法令的颁布,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所以说它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知识系统概述】“公车上书”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必要,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任用康有为等,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几方面改革旧制,实行新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新)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习题(含答案)

同步练习1.‚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

‛ ‚1895年以后,中国官绅产生普遍醒觉,行动日渐积极,并扩大方向。

‛这说明甲午战争()A.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导致了实业救国的热潮2.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成立强学会B.公车上书C.成立兴中会D.《中外纪闻》的发行3.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并推行‚百日维新‛的是()A.咸丰帝B.慈禧太后C.宣统帝D.光绪帝4.在中国近代史上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A.李鸿章、张之洞B.李大钊、胡适C.康有为、梁启超D.曾国藩、奕5.电影《大刀王五》是以戊戌变法运动为历史背景的。

其中有一镜头,侠客大刀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但他的好友执意不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

他的好友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杨深秀6.在《时务报》上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孙中山7.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怂望。

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维新派()A.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B.得到清军的支持C.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8.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务,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持此观点的人是()A. B. C.D.9. 维新变法内容中,能说明这次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是①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④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A.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B.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D.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课堂练习】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遇害D.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3.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变法维新运动中为号召变法图强而创办的报纸是( )A.《海国图志》B.《时务报》C.《知新报》D.《国闻报》4.“举国鼓舞欢蹈,征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这句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效果(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创办京师大学堂C.发展农、工、商业D.训练新式军队5.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是( )A.光绪帝B.慈禧太后C.邓世昌D.李鸿章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太后”是指谁?(2)临刑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材料中的哪一位?【课下作业】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鸦片战争的失败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3.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解析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共7题;)1.“公车上书”发生于()A. 1872年B. 1885年C. 1895年D. 1898年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 《万国公报》的创办B. 公车上书C. 维新团体的形成D. 强学会的成立3.1895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发起“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有()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④4.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这次行动是()A. 强学会成立B. 《万国公报》创办C. 公车上书D. 百日维新5.下列对“公车上书”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B.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议C. 他们联合各省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D. 由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顽固派阻挠,公车上书没有成功6.大声疾呼“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人物是()A. 康有为B. 梁启超C. 谭嗣同D. 康广仁7.如表是梁启超的人生履历(部分)。

由此可知,梁启超()时间活动1890年开始看到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1895年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A. 是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B. 是维新变法的最高领导C. 主张通过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制D. 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二、百日维新(共8题;)8.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并推行“百日维新”的是()A. 咸丰帝B. 慈禧太后C. 道光帝D. 光绪帝9.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基础同步练习试题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 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改革政府机构,裁辙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C.清政府腐朽统治 D.《马关条约》的签订3. 以下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A.谭嗣同 B.康有为 C.杨锐 D.刘光第4. 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5. 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A.训练新式军队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改革政府机构,裁辙冗官,任用维新人士6.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有(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7. 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A.公车上书 B.成立强学会 C.成立保国会 D.《中外纪闻》的发行8. 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A.1894年 B.1895年 C.1897年 D.1898年9. 下列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在戊戌政变后保留下来的是( )A.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B.设立京师大学堂C.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D.裁撤冗官,任用维新派人士10.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强学会成立B.“公车上书”C.京师大学堂设立D.《万国公报》创办11. 1902年北京城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

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阳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题: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题:戊戌变法

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题:戊戌变法
1、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

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行维新的工作。

”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 )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D.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
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

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减机构
D.裁汰冗员
4、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
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

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5、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了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历史同步练习题:戊戌变法,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2.6《戊戌变法》同步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2.6《戊戌变法》同步练习(有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2.6《戊戌变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

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是光绪帝()A.提倡办洋务,推进全盘西化B.提倡办实业,实行宪政C.提倡兴共和,推行民主政治D.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 A.《中外纪闻》《湘学报》 B.《时务报》《国闻报》C.《洲学报》《知新报》 D.《天演论》《变法通议》4、戊戌变法因发生在戊戌年而得名。

戊戌体现的是干支纪年法,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这一年是指( )A.1897年B.1898年C.1899年D.1900年5、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四部影视作品,请你按历史发展进程安排观看的顺序()①《甲午风云》②《火烧圆明园》③《鸦片战争》④《百日维新》A. ②①③④B. ③②①④C. ③②④①D. ②③①④6、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而戊戌变法的参与者谭嗣同临终愤慨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这两个不同的事件却有着相类似的结局,主要说明( )A.他们失败的相同根源在于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B.他们都没有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D.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自救运动和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7、某中学八年级要排演一场《戊戌变法》的历史剧,某同学饰演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那么他应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B.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D.训练新式军队8、“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
一、填空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事件是。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年,当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和请求。

3、公车上书后,和创办。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继续宣传。

4、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5、维新派组织,标志着维新派的形成了。

6、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7、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次上书帝,痛切陈述国家处于危亡的时候,惟一出路是任用维新参预谋划,倡导变法。

皇帝也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

命他全面筹划变法。

8、戊戌变法的时间是,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9、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是。

10、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为首的派,发动了。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逃往国外,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11、“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这句话是说的。

1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分歧在于。

13、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14、戊戌变法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15、强学会属于阶级政治团体。

16、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

二、列举题。

1、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

2、戊戌六君子。

3、戊戌变法运动的内容。

三、简述题。

1、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变法维新都做了哪些活动?(1895年到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2、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四、思维拓展
1、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会如维新派所设计的那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
2、戊戌变法作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引起深刻的反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请说说你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五、材料分析
1、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

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请回答:(1)这些话是谁说的?
(2)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
(3)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
(4)“贼”指何人?
(5)为什么“无力回天”?
(6)“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7)他参与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2、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
(2)他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句话的?
(3)这句话反映了他什么样的主张?
(4)他为了实现这一主张,都进行了哪些活动?
3、材料一: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

材料二: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材料二中光绪帝令各省“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你认为光绪帝颁布的这些“新政诏书”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4、材料:“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四项建议。

请回答:(1)这是什么的内容?由什么人提出来的?
(2)这些建议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3)在四项建议中哪条是最根本的建议?
六、识图题
1、见书32页《谭嗣同就义图》问题同材料分析题1.
2、见书32页《公车上书》
请回答:(1)右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历史事件?此事造成了什么影响?
(2)此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原因)、代表人物、目的。

3、见书32页《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头像。

请回答:(1)这两个人分别都是谁?
(2)说说二人的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公车上书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康有为、梁启超、同日本议和、变法图强。

3、康有为、梁启超、《万国公报》、政治经济、维新变法。

4、《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5、强学会、政治团体
6、《中外纪闻》
7、三次、光绪
8、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百日维新
9、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10、慈禧太后、顽固派、戊戌政变、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

11、梁启超12、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13、为国家救亡图存14、光绪帝15、资产阶级16、谭嗣同。

二、列举题。

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2、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

3、(1)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2)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4)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三、简述题。

1、(1)发动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创办报刊《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3)组织强学会等团体,定期讲演,标志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4)发动戊戌变法,制定和发布一系列变法法令。

2、(1)没有依靠和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仅局限于上层。

(2)维新派手中无实权,所依靠的皇帝光绪帝也只是傀儡。

(3)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4)袁世凯的出卖。

四、思维拓展。

1、(1)不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因为戊戌变法是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一次改良运动,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发展资本主义,这只能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这样几点:
1.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与某种社会需要相联系,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变法或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
往往出现挫折甚至失败,有时还得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

收获:我们要学习他们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

五、材料分析题
1、(1)谭嗣同说的,在戊戌政变中被杀害。

(2)一同被杀害的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3)“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4)因为维新派只依靠一个手无实权的光绪帝,又没有发动群众,当顽固派发动政变时,无力反抗。

(5)“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我认为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

(6)他参与了戊戌变法,说明要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不过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就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2、(1)梁启超(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要求实行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3、(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
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

(2)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

(3)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维新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受到阻挠和破坏。

4、(1)公车上书。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

(2)《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3)最根本的一条是“变法成天下之治。


六、识图题
2、(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等,目的是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1)康有为、梁启超。

(2)参与发动和领导了“公车上书”;参与创办《万国公报》;组织了强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