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生活地理”教学模式探讨
例谈建构主义在地理课堂中应用
相 同 的线相 连 可 以形成 闭合 的气压 中心 建构 主义理论 。我在课 堂教学设计 时 , 充
分考 虑到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 。 学 设计 说 明 : 要 求学 生 “ 将 四幅图气压 生具备 有关大 气在 高空 和近地 面水 平 运 相 同的线相 连可 以形 成 闭合 的气压 中心 动 知识 . 热 力环流 知识 , 降水形 成 条件 知 是 引导 学 生 建构 新知 识——高压 中心 和 识 . 课堂情景创 设正是基 于学生具有 的这 低压 中心 。 难度较大 。 小组讨论热烈。 上图 些背景知识。 提 出的 问题是学生在现有 知
例 谈 建 构 主 义 在 地 理 课 堂 中 应 用
霍邱 一 中 熊 定 富
摘 要: 建袖 主义核 心 内容是 以学生 为 中心 , 强调 学生对知识 的主动探 索、 发现 、 对所 学知识 意义的主 动建构 。在 地理课 堂 中体现 对 学生背景
知 识 的应 用 。 遵 重学 生个体认知发展规律 。 呈 现 全 新 的 师 生 角 色 定住 , 注重多边 互动的特征 。
意 义的主 动建构 。 利用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 地理 课堂教 学会取得 非凡效果 。
明: 通过前 五步 的建 构 , 学生 结合 教材 文 字表 述 , 最 终建构大气环 流系统核心知 识
。 填 灌“气旋 和反气旋的大气运 动特点及 其控制 下天气特 点 , 而是 引导 、 帮助学生 去发现 、 探究从而建构新知识 。 作为教 师我扮演 的是 。 导演 角色。 主 要任务是激发学生探究 兴趣 , 帮助 学生形 成 良好的学 习动机 , 通过创设符合教 学内
是 学生讨论 后绘制 的。 学 生依据 图形进一 步 建 构气 压分 布 特点 和高 空大气水 平运 动 特点 。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
支架式教学 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老师应当用直观的教 学方法给予示范。一旦学生的能力有所增强,就应 当逐渐减少指导的数量。就像脚手架一样的支撑作 用。
以《维护海洋权益》为例来说明。
搭建支架: 阅读教材, 找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海域 划分的几个概念( 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陆地海里 大陆架、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 填人导学案。 进入情景: 材料: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 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中国面临 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 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据《了望东方周刊》 报道,在黄海,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 区。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在南海, 我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从权威的海洋研究机构获取的 数字是: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1)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会有 哪些影响? (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2)旅游资源地应采取哪些 措施防范类似“ 到此一游”的涂鸦行为,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旅 游景区的环境?
确定问题( 抛锚) :
自主学习:
学生填写导学案, 梳理教材内容寻找并组织问题答案。在自学中初 步获取教材信息: 发展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促进作用和旅游活动对 地理环境的破坏等负面影响。进而, 瞄准确定问题, 结合情境材料 尝试调动和运用自学知识, 初步确定问题的答案。
随机进入: 学生自主选取某一主题, 通过多媒体和
网络查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素材, 并从不同角度探 究, 以加深对选定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自学) 。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地理课程作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其跨学科特性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理念、原则、策略及实施路径,以期为地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梳理了新课改对地理教育的新要求,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接着,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分析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策略,包括主题选择、内容整合、方法创新和评价优化等方面。
在主题选择方面,强调了主题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综合性在内容整合方面,提出了跨学科内容整合的策略和方法在方法创新方面,倡导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研学旅行等在评价优化方面,提出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实施路径和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成果,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理念、原则、策略及实施路径,为地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地理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跨学科整合教育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主张人的智能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浅探建构主义观下的地理课堂教学
浅探建构主义观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摘要】新课程更加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书本中的“显性知识”,更为重要是学会“隐性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教学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地理教学观、教学原则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5-059-0120世纪50年代,英国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应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为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方式表达,能通过教材、大众媒体进行传递,能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能通过逻辑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知识,也有人把显性知识称为“可表达性知识”。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及特征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知识是一种连续不断地建构,所谓建构是指知识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质及特征,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形知识”,尤其是后者的获得,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要以学生主动建构为中心。
教学之前,应认真考虑学生以前的基础,使要学的知识落在学生可能的建构范围内,并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2)要注重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建构主义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或实际应用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为只有了解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3)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并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循环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下地理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 高 中地 理 ; 建构主义; 开放 式 教 学 ; 思 考 中 图分类 号 : G6 3 3 . 5 5 文献 标 志码 : A
一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7 - 0 1 1 8 - 0 2
在教 学 中对 教学 理 念 、 教学 关 系 、 教 学 内容 、 教学 方 式 、 教 学空 空 间及 教学 评价 等 进行 全方 位 、 全 过程 开 放 的一种 教 学模 式 。我们 定 义地 理 开放 式教 学模 式 为 : 以建构 主 义思 想为指导 , 以学生为主体 、 教师为主导 , 以能力为根本 , 传
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协作 、 互动的学习 , 学习 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 , 使之形成一个 “ 学习共 同体” , 学 生在 教 师 的组 织 和 引导下 一 起讨 论 和交 流 , 从 而使 学 生 达 到更 高 层次 的意 义 建构 。
3 . 教学 内容 的开 放 。人 的知 识 不 是被 动 地 接 受 , 而是 通过 自己的 经验 主动 地建 构 的 。要做 到关 注 堂教学提供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 建 构 主义 理论 下 高 中地理 开 放式 教学 思 考 从上述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来看 , 其 目的
建构 主义的“ 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产 生 了深远 的影响 ,开放式教学强调以知识教学为载体 , 是
传授者变为学生学 习的组织者 、 引导者和参与者 , 主要表 现在突破教材的局限性 , 冲出教学空间的束缚性。 2 . 教学关系的开放 。教学关系指 的是教师 、 学 生和教
学 管理 人 员之 间 的关 系 。就教 师 与学 生 的关 系而 言 , 开 放
构建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浅谈构建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高中地理课堂长期以来使用的主要是“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地、有效地接受较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认识过程的特点,对传授知识来讲,效率较高。
但这种模式“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如何构建基于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呢?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地理“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促进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为: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在教学策略上,一般先由教师提供自学材料及要求,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始终只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活动中给以启发指导,重讲要领、要点和关键,最后在教师辅导下,学生自行完成练习。
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更加具有弹性和针对性。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的选择”教学中,我首先提出自学要求: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除这些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是一成不变的吗?这些问题的多数答案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读书自学,边看书,边思考,边勾划重点,并试着归纳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图,形成系统知识网络,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待教师讲解、答疑。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避免了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弊端。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地理“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围绕一定地理问题组织教学,强调提出问题和质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来解决问题。
以问题教学为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
以问题教学为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高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和巩固的。
以问题教学为导向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成为了教师普遍关注和探索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问题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疑惑、困惑和探索的教学方法,它强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和学习。
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社会交往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主动的认知活动,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索,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而问题教学正是符合这一理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构建和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主动建构自己的地理认知。
问题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社会交往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在互动中共同建构知识。
问题教学能够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新的视角和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问题教学的教学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开启学习的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提出“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是怎样的?”,“如何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理论知识,并且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行深入思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作者:李丽娜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地理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应用、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几个方面对其作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应用;模块建构;合作探究;学习环境一、什么是建构主义20世纪70年代,瑞士学者皮亚杰首次提出建构主义概念,建构主义最初的研究领域为心理学,之后逐渐延伸到教育学中。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面向学生,强调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理论体系的建构。
与传统教学恰好相反,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师并无较多的关联。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社会实践,并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在当代社会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运用到教学中,对教学发展与研究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构成如下图所示)。
当代学习理论的要素框架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师逐渐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方法不同,其效果也有所差异。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注重凸显其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事物间联系的建构,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
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观点分享,教师给出相应的教学意见,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建立这样的合作探究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建构,课堂教学也将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然地理的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以及生物条件等方面进行思考。
2.按照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育学观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点。
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者通常以自身思维为主进行事物性质的建构,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具有其相应的差异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许大斌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2期摘要: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的教学为例,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尝试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理教学;气压带和风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
所谓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这样,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机制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但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旦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环境之间产生矛盾或认知冲突,就会出现不平衡。
再通过认知冲突的解决,又达到新的平衡。
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变化、发展和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
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真学习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学习借鉴并引进运用了认知结构建构教学模式(简称认知建构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用认知建构模式进行教学,其指导思想是教学应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出发,促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
认知建构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模式。
该模式有五个主要环节。
(见下框图)■教师在教学地理概念和一般原理内容时,可根据学生建构认知结构的认知心理规律,设计和运用认知建构的教学模式。
这里以“气压带和风带”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认知建构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设计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
设计组织者改进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这已被大量的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则引导性材料,它是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
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大气运动形式。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摘要:现代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热点,也是当代培养人才的着眼点和根本点。
课堂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
通过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经验,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探究式和合作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意识;评价;思考本人将建构主义理论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相结合,实施引导、探究、建构的教学模式,并对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困惑。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地理教学实践的启示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新知识—检查评价。
它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教师讲授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神情漠然,疲于应付课堂笔记。
学生抱怨地理课枯燥乏味难学;教师抱怨学生木鱼脑袋难教。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完成。
但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打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那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跳出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我们应该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课堂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比如,借助地理图像、电视新闻、多媒体信息等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了解身边的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视运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太阳升起与落下的方向与平时所谓的“太阳东升西落”在描述上的差异;大气水平运动中的海风和陆风的形成可以用《军港之夜》的歌词“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导入,让学生探究其描述的不科学之处。
只有让学生带着疑问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会被唤醒。
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
建 构 主 义 理 论 指 导 下 的 高中地理教学实足 蓑 研 究
◇ 福 建 蓍 省 建 阳 銎 第 一 中 譬 学 … … 芳
摘要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 的建构过程 ,学 习者不是被 动地接 受外在信 息 ,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 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 当前 事物的意义。案例教 学法和 思维导 图的使用正是基 于 建构主义的理论 ,在 高中地理教 学实践 中能有效促进教 学 ,促进 学生认知 结构的 完善 ,具有很好 的
督 促这 些 学生 :A层 学 生 :此层 学 生成 绩 优 秀 ,如 果 教
课程 ( 教研) , 2 0 1 0 , ( 9 ) .
[ 4 1 刘列 侠 . 浅 析 高 中英 语 教 学 中 的合作 性 学 习[ J ] . 经 营 管 理
者, 2 0 1 0 , ( 1 1 ) .
师能 够对 学 生进 行适 时 的批 评 ,则 会更 加 激发 他们 的学
导 的地 理课 堂 教学 新理 念 提供 了坚 实 的理论 基础 。 作 为一 名 中学 地理 教 师 。笔者 认 为 ,有 效 的 地理 课 堂 教学 应 引导 学生 积极 、主动 地参 与 学 习 :应 使 教师 与 学 生 、学 生与 学生 之 间保 持有 效互 动 ;应 为学 生 的主 动 建 构 提供 学 习材料 、时间 以及 空 间上 的保 障 ;旨在使 学
习者形 成 对地 理知 识 真正 的理 解 :必 须关 注学 习 者对 自 己及 他人 学 习的反 思 :应使 学 生获 得对 地 理学 习 的积 极 体 验 与情 感 。下面 就建 构 主义 理论 指 导下 的 案例 分析 法 和思 维导 图在 地 理教 学实 践 中的应 用展 开说 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受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
而教学设计则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协商,自主建构的。
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加工的过程。
学生通过编码、储存、提取等过程,将外部信息转化为内在知识。
言语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分享和协商各自的观点,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教学设计也有其自身的原则和步骤。
目标设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
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并依据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任务分配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分配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交流方式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方面。
教师需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采用多种交流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深度参与。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在高中化学课中,教师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设定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的化学实验任务,如测定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观察化学反应现象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交流,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下教学模式的探讨
为, 知识不是客观的、 绝对的。每个教师与学生对于同一知 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每个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也
有着独特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主动建构 的, 过程, 不可由他人代替。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是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要依靠教师的随机应变和临场的掌握。教师在讨论过程中
(二) 自主学习模式设计 自主学习模式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 心内容。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与原有知识的联 系, 更不能代替学生领悟其中的意义。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教师在 自主学习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 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 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 自 身 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方案。 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时, 教师应把教学目 标锁定在学习者是否在进行主动的心理建构上。教师要给 学生留有说和做的机会与时间。 学生在做的过程中, 要运用 原有的知识经验, 甚至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 从而做出合理
种教育理论流旅, 9 钾P Y学生分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 心,
教师起组织者、 指导者、 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
协作、 会话等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 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
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具有较大 的差异。文章探讨 了 在建构主义模式下教师时教学模式的 设计。
建构 主 义教 育理 论下 教 学模 式 的探 讨
乔 宗楼
( 江苏警宫学院 侦查系, 江苏 南京 210012 )
摘 要: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 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建构主义者将“ 信息” 知识” 与“ 作 了区分, 认为信息是稳定的、 客观的 、 良好的。知识是 结构 不稳定的 、 结构不良的、 主观的。知识不像信息一样可以用 语言或符号来明示 。知识是复杂的、 主观的、 不稳定的、 结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2015年9月,我们申报了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以来,我们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按照课题设计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地理和用地理的时空界限,唤醒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经验、感受,将生活中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教学,理解、分析所学地理知识、现象。
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地理能力。
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1)问题提出的背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
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地理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兴趣。
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无趣,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作为学校教育,不光是让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让地理学习使实际生活变得有意义。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的课题。
本课题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以生活化的地理资源为突破口,优化和整合初中地理教材,构建一种开放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教学环境。
根据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拓展学生的视野,用生活的例子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予地理教学以生活的意义,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从而产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地理教学生活化“旨在结合我市地理教学实际情况,改变教学中存在的偏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初中地理教学游戏化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游戏化学习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游戏化学习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游戏化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将游戏元素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从教学理论、实践策略和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初中地理教学游戏化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游戏化学习通过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反应。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游戏化学习中学生需要在游戏中完成各种任务,这有助于他们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游戏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有助于他们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二、实践策略1.游戏化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教育性的游戏。
游戏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游戏化教学实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如任务驱动、竞争合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3.游戏化教学评价:教师应关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表现,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
三、评价机制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等,以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结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游戏化学习后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如知识点的掌握、地理技能的运用等,以检验游戏化教学的效果。
3.综合性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关注他们在地理学习中的全面成长。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作者:韦晨杜嘉媚来源:《新课程》2023年第22期项目式学习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教学内容看作项目整体,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开展教学活动的探究型教学模式。
地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课内教学对于地理实践力培养是有所缺失的。
在地理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项目主题内容,对地理实践课程进行项目式转化,既能让学生主动探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能让学生将地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巩固基础知识,调动地理思维,还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项目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地理核心素养展开,主要包含项目主题拟订、项目学习目标确定、项目活动方案设计、项目活动探究、制作项目作品、项目成果交流及项目活动评价(如图1)。
一、项目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项目主题拟订、项目学习目标确定、项目活动方案设计。
(一)项目主题拟订——感知家乡城市发展项目主题是决定项目式学习内容和方向的关键,合适的项目主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且项目式学习十分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因此,本次项目式学习主题选择“南宁市城镇化发展研究”,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的内容。
项目主题拟订选择的真实情境就是学生的家乡南宁市,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镇化速度非常快,让学生探究南宁城镇化发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地理实践力,思考人类生活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确定项目式学习目标——结合素养明确目标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必修二模块中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结合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确定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南宁市城镇化发展不同年份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出城镇化的涵义和主要标志,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支架式教学2
例谈支架式教学在地理复习课堂中的运用[摘要]本文对当前盛行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中的支架式教学法在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依据教学实践,用具体的案例加以阐释。
以求更多的人了解、应用支架式教学,从而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地理复习课堂。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地理复习课堂一、支架式教学的概述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
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后经布鲁纳等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一种是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中,教师要介入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找到最适宜的介入点,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
(如图1)图1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应提供教学支架。
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
支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进入情境、搭脚手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该怎样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大气专题”复习课加以阐释。
二、地理支架式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以“大气专题”复习课为例1、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面临的难题,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热情,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展开。
在大气专题复习课中,我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的五个主要组成要素(大气、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大气这一要素,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能说出气候、天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但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而且欠缺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生活地理”教学模式探讨摘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能有效的将生活地理融入地理课堂,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需求和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提升课堂生命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生活地理”课堂,打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活地理”课堂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生活地理建构主义地理教学模式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地理教学基本理念中“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旨在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即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中学地理教学生活化势在必行,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出了指向性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生活地理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有独特的优势,由此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生活地理”教学模式。
1 生活地理与地理教学
1.1 生活地理的概念
教育作为通过文化传承的手段来影响人的生活和发展活动,其本
质规定了它必须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所谓生活地理即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一方面,地理知识就源于生活。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地理知识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最终是服务于生活,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因此,生活地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生活地理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最终以生活为归宿的地理知识。
1.2 生活地理教学的内涵
(1)生活地理教学源于生活。
生活地理教学的素材是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谈论的话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话题,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
(2)生活地理教学高于生活。
地理教学是师生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
生活地理的教学的素材虽然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必须经过教师提炼的、概括的、贴近新课程标准的案例或实验等,即是高于生活的地理教学。
(3)生活地理教学为服务于生活。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创造理想的生活、能够享受幸福
的生活、能够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的生活。
因此生活地理教学最终是服务于生活的。
2 建构主义理论及教学模式
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是主体对客体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
“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
这四要素的关系和作用显然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因而成为一种新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
经过探索和实践,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人。
这一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起到支撑和引导学生的智力发展,使其提升到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支架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图1)。
(2)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
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有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图2)。
(3)随机进入教学:由干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问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
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
随机进入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图3)。
三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的教学模式具有的共同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
④注重提供充分的
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
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生活地理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有独特的优势,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地理知识为背景,有利于构建新的知识。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生活地理”教学模式及其实践
根据以上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模式的分析,及其同地理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的探讨,我们可以形成较明确的教学观念和思路(见图4)。
下面笔者仅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一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说明如何将该教学模式融入地理教学实践。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次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两个情境:(1)PPT 展示一则关于爱情故事并配上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适时引入爱情话题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导入洋流的概念以及分类。
(2)通过课前DV录制的实验,在浴缸中放半浴缸水,将红色塑料纸片裁剪呈1cm×1cm大小,放入浴缸中央,用吹风机水平对准浴缸中央持续吹风,红色塑料纸片便会发生环流运动。
通过生活中的实验说明洋流的主要动力及影响因素,让抽象的地理问题
变得具体。
分组讨论,主动构建。
在本次教学中分组讨论的问题设置三个探究任务。
探究任务一: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及影响因素。
①画出水的运动轨迹;②沿着吹风方向的水流运动的动力是什么?③水流到浴缸一端,为什么向两侧分开?④浴缸内未吹风的地方为什么水也在流?⑤在实际海洋中,洋流的运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探究任务二:表层洋流模式图的建构及规律。
第①组:观察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北纬60°(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②组:观察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北纬30°(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③组:观察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南纬30°(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第④组:观察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南纬60°(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南半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高纬度海区洋流分布特点。
探究任务三:北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
观察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洋流运动方向并探究其成因。
代表发言,及时反馈。
在小组合作完成每个探究
任务后,及时的展示成果,并对有错误的地方予以修正。
师生交流,共建图式。
通过学生小组的探究和构建最终获得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及分布规律。
回归情境,总结课堂。
PPT展示开篇爱情故事并配上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让学生能描述这个传递爱情的漂流瓶是如何从非洲佛得角到达英国海滩的。
本次实践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将生活中的地理运用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建构。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寻找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巧妙逐步设计教学实验,将学生复杂且难于理解的地理过程简化。
4 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和信息反馈,这两个环节主要是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也是最多的。
在这两个环节中,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中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形成意义建构。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创设情境主要是教师用客观事物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并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共建图式是教师指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去发现规律,去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使学生朝着
有利于建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2000(6):22-28.
[2]董宝量.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