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五大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五大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五大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和社会的交互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基于这个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 指导式建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通过提供问题、引导讨论和提供资源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

2. 社会交往建构: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

这种模式重视学习社群的营造和人际合作的培养。

3. 个体建构: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主要起到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4. 基于情境的建构:学习环境和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通过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5. 反思建构:通过反思和共同讨论,帮助学生将个人经验转化为有意义的知识和理解。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模式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模式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模式一、引言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二、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结构主义),出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

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第四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三种教学模式

第四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三种教学模式
一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它 采用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建构主义认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 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 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 实。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 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 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所 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 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启示 (一)在布鲁纳的研究中,注重了学生智力的提高, 但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布鲁纳倡导的的发现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 可取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 有借鉴意义。 (三)布鲁纳领导的学科结构运动遭遇挫折的重要 原因,就在于他只注重了“科学世界”而忽视了 “生活世界”。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 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 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 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 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其 中,“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关键要素。
单纯以掌握化学知识-技能为目的教学显然已不能适应化学 科学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化学课程改革强调“给每一个学生 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 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 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科学素养可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维度。这与我国以往化学课程过于重视双基,忽视 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 在传统教学当中,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知识 结构;而在建构主义课程观指导下的教学中,是通过教师引 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来达到对化学学科结构的整体建构。 这种建构,不仅是让学生明了学科的知识结构,而是让学生 知道科学探索的过程及方法,更是让学生品尝到科学探索的 艰辛并体味到收获的喜悦,从而丰富、拓展化学教育的价值。

第八章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八章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建构主义

来源:维果茨基的理论 基本观点
①知识不仅通过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 且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来建构。 两类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 ②儿童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在与成人或同 伴的交往活动中,依靠他们的帮助,解决自己 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课例(一) 《让文件更安全》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 发生。在课上,我们首先向学生播放情景动画: 【播放动画情景三】:小红又想,如果别人打开我的电脑,不也是可 以偷看我的日记?我应该想个办法如何保护我的电子日记才行,但 是如何保护我的文件呀?(设下疑问) (2)确定问题:我们一起来帮小红保护电子文件,看谁的方法多 (“锚”) 。

情境性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 中。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它只有通过具 体情境下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解释和理解。
六、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一)

生成性学习(维特罗克)
理解的生成过程 意义建构的条件 (1)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加工活动 促成意义生成的策略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设计课例(一) 《让文件更安全》
教学过程: (7)课外扩展 教师演示黑客非法入侵他人电脑的动画情景,为课外探究任务再 抛一个“锚”: ① 什么是黑客和黑客工具? ② 请就如何防止黑客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报告用WORD电子文档、PowerPoint幻灯片或者网页等形式 提交。参考资源网址列表(略)。 知识迁移和课外延伸是网络课的一个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课后扩 展探究,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点,构建知识链。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尤其就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她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与抛锚式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

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就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与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从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Posner、Strike、Hewson、Gertzog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与经验之前,她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与现象有自己的瞧法与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她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与前概念(Pre-conception)。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毛新勇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

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一、建构主义教学原则(一)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

任何学习活动的目的对于学习者都是清楚的。

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是任何类型——关键的问题在于学习者清楚地感知和接受特定学习活动与较大的复杂任务间的相关性。

(二)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传统的教学计划特别强调学习目标,但不幸的是,学生通常并不接受这些目标,而只是关心能否通过考试。

因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达到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

我们可以从学习者那里获得问题,并用这些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

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三)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重要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

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四)设计任务和学习环境,可反映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能适应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建构主义教学不是简化环境,而是要学习者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并工作。

这与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和认知弹性理论是一致的,反映了背景在确定学习者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中的重要性。

(五)给予学习者解决问题过程的自主权学习者不仅应该确定所要学的问题,而且必须对问题解决过程拥有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习者的思维,激发他们去自己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概述在当代教育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起来的。

这一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社会互动的过程。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经历了从传统的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变。

教学模式上,建构主义提倡采用更为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如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模式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合作,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从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其深层次的学习。

教学设计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设计应关注学习者的整体发展,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教学设计应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这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和学习理论,它强调知识并非绝对、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通过个人与环境互动而建构起来的理解。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这一理念源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自身已有经验、信念以及对新信息解释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观构建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传递信息,更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的动态建构性:知识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映射,而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和解释的结果。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 群体讨论:在学生之间建立合作的学习环境,通过互相交流
和讨论来共同构建知识。

教师可以提供问题或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
提出观点,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建构。

2. 项目学习:以实际问题或项目为中心的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
选择和探究的方式,进行研究、实践和合作,从中获得有关课题的深
入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或虚拟的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
决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分析问题的不同
方面,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 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问、
探索和寻求答案。

教师可以提出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通过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

5. 模拟实践: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或任务,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
进行实践和体验。

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面对各种情境并作出决策,从而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些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关注
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教师在其中扮演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

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

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

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

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

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 ogotsgy)。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

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

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和理解的。

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然后重点讨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

接着,我们将探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并分析这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讨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框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也期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和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协作者。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自我反思。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共同构建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通常采用项目式学习、情境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四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四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院冯维本节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1、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3期。

3、王希华:《建构主义促进了学习理论的三次变革》,心理科学,2005年第28期。

什么是建构?建构(construct)一词通常运用于建筑学,指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通过合成建造成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客观主义知识观1、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知识是现存的,是独立于认识者的。

2、知识只有在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3、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4、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体验一下知识的建构过程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卖雪糕的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希望工程”捐款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即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模式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这种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

CTGV把“锚”视为一种“宏观背景”(macro-contexts),而与“微观背景”(micro-contexts)相区分。

微观背景是课本后的不相联系的“应用题”的特征。

创设这种真实的“宏观背景”是为了重新使儿童和学徒制中人们能够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根据吉伯逊(Gibson)的“供给理论”(Theory of Affordance)。

“供给”指情境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潜力。

吉伯逊认为,不同的环境特征能够给各种特殊的有机体供给不同的活动,如“能走的”“能爬的”“能游的”等。

相似地,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也能供给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因而,应该设计能够供给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教学材料,这些活动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教材所促进的活动类型。

“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新型教学模式】5E教学法、对分...

【新型教学模式】5E教学法、对分...

【新型教学模式】5E教学法、对分...教学创新,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

下面分享几个新型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应用,分别是5E教学法、ADDIE教学模型、对分课堂、BOPPPS教学模型、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CDIO教育模式。

供各位老师参考学习。

01“5E”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1989)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是BSCS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就在BSCS的总课程设计中被应用,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描述了一种能用于总课程、具体学科课程或某一节具体课的教学程序,是一种致力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5E”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5E”教学模式共分五步,这五步分别是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因为五个步骤的英文单词首字母都是“E”而得名。

1.吸引这一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

为吸引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5E”教学模式一般强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的问题情境应尽量与现实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与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

情境中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兴趣。

教师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任务已经形成的前概念.分析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形成差异的原因,然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演示实验或其他常见情境与学生已知的前概念产生认知冲突,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探究兴趣,产生探究意愿。

2.探究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上一环节产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认知学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随即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Cognitive Flexibility)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模式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这种教学要求创设鼓励学习者积极地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

CTGV把“锚”视为一种“宏观背景”(macro-contexts),而与“微观背景”(micro-contexts)相区分。

微观背景是课本后的不相联系的“应用题”的特征。

创设这种真实的“宏观背景”是为了重新使儿童和学徒制中人们能够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

抛锚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根据吉伯逊(Gibson)的“供给理论”(Theory of Affordance)。

“供给”指情境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潜力。

吉伯逊认为,不同的环境特征能够给各种特殊的有机体供给不同的活动,如“能走的”“能爬的”“能游的”等。

相似地,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也能供给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因而,应该设计能够供给建构主义学习活动的教学材料,这些活动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教材所促进的活动类型。

“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发现新学习的必要,从而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自主学习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该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探索问题,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互动来建立知识,并且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和实践。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学习等。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得知识,并且自主地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和成长。

案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学生需要探索真实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实际中获得知识。

2.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问题,并且需要自主决定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3.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知识。

4.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探索知识。

5.评估过程应该基于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基于表面的记忆和熟练度。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并且促进学生的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学实践: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学实践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需求为中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真实问题,并促使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发展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有些探究式学习能够考虑开展学生走访社区、与企业合作等实践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尤其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他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

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和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从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Posner、Strike、Hewson、Gertzog 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教学模式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和经验之前,他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和前概念(Pre-conception)。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尤其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他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

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和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从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Posner、Strike、Hewson、Gertzog 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教学模式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和经验之前,他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和前概念(Pre-conception)。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简介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图式。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是指研究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即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平衡是指研究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中,XXX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XXX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研究理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研究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建构主义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类研究过程的认知规律,包括研究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研究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有效的认知研究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研究环境。

建构主义研究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从研究的含义和研究的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尤其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他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

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和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从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Posner、Strike、Hewson、Gertzog 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教学模式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和经验之前,他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和前概念(Pre-conception)。

替代概念是指学生在先前的正式教学中形成的错误理解;前概念是指源于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经验的那些概念。

这些前概念有些是对客观世界的朴素的反映,但更多的则完全与科学概念相悖,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这些错误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新的错误概念。

这是因为,学生不仅会对这种错误概念深信不疑,而且还会试图将这些错误概念迁移到对新环境、新现象的解释中去。

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概念的转变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完成,一是充实(Enrichment),二是重建(Restructuring)。

充实是指在增加或删除现存的概念结构,包括对现存概念结构的区分、合并以及增加层级组织。

这一途径是对原有概念结构的量的扩展,是一条“进化”的、连续的途径。

这种转变发生在学生的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一致的情况下;重建就意味着创造新结构,新结构的建构是基于解释旧信息或说明新信息,这种转变的特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概念与科学概念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这是一条“革命性”的、不连续的途径,它发生在学生的概念与知识概念不一致或完全冲突的情况下,认知冲突策略在不连续的情况下起关键作用。

也就是说,一旦引发了学生的认知上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变。

为了促使学生进行观念转变,1982 年波斯纳(Posener et al.)等人在皮亚杰认知建构理论和库恩(T.S.Kuhn)“范式更替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观念转变学习的条件理论。

为了促使学生进行观念转变,他们认为必须提供以下4个条件:第一,对现有概念知识的不满;第二,新概念知识要有可理解性;第三,新概念知识要有合理性;第四,新概念知识要有有效性。

根据波斯纳的观点,一旦满足了上述观念转变学习的四个条件,学生所持有的错误概念知识就会被科学概念知识所替代或改变。

当然知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需要上述的学习条件外,课堂动机因素、情绪因素、学生的认知因素程度等都影响学生观念转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条件,促使学生的数学观念转变学习。

(2)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德赖弗(R.Driver,1989)以观念转变学习理论为基础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提出了观念转变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①定向。

教师创设特定的探究性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明确方向;②概念知识引出。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不充分的思想(错误概念)尝试解释问题;③概念知识重建。

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实验、讨论、澄清和变换概念知识,揭示和解决冲突情境,建构新概念知识,并作出恰当评价;④概念应用。

学生应用新概念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⑤反思概念知识变化。

通过将新概念与自己先前已有概念进行比较,反思观念转变学习的过程。

在德赖弗模式的基础上,1992 年斯考特(Scott)提出了另一观念转变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步骤是:①定向和引出学生的概念知识;②导入科学理论的性质和通过模拟与讨论建构理论;③学生建构自己的理论;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回顾、反思、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趋向可接受的科学理论;⑥提供可接受理论的应用环境。

在斯考特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拥有获得自己经验和建构意义的机会。

同时,在这个模式中,建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关键特性即关注科学理论的性质、范围和建构也非常明显。

此外,学生在此模式中,还不得不提供证据以验证自己的假说。

在此模式中,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四个中心属性。

2 支架式教学模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 Model)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不同于教师的认知,知识也不是简单机械地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而是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思来主动建构的。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对人类的数学知识构建起自己的正确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建构主义者借用了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概念,形象地提出了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调控)、通过支架,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

借助该知识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逐步撇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独立建构意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这种框架中的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

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里的观念可以是学习新的知识所必备的数学概念,也可以是学习新知识时所涉及的思想和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在高等数学概念知识的教学中,有利于把较为复杂的概念知识分解为相对简单一些的概念,然后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适当的“脚手架”,学生能更容易地自行进行新概念知识的建构与概念网络的组织。

提供了一条针对较为复杂的概念知识的教学有效的可行之路。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而这两个发展状态的差异性是由教学决定的,也就是说,教学能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儿童的现有智力发展水平,而是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到他可能达到的较高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向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在这一区域内学生虽然自己很难完成学习的任务,但在教师的指导或与更优秀的同伴交互作用的合作中,外部活动所传递的知识经验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据此为学生搭设支架,它可以使学生减少或避免认知过程中的弯路。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支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①搭建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即先行组织者)。

②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或某个节点)。

③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的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给定概念、知识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行分析探索,沿教师提供的脚手架逐步攀升,起先教师可能要给予适时的引导或提示,最后做到无需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独立地建构自己的概念、知识框架。

④协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带领学生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分析,使原来几种意见相互矛盾或不完全一致的局面逐渐变得一致,最后达到统一。

在此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⑤效果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主要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所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对所学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等。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搭好“脚手架”以形成知识的框架,将学生引领进入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框架内自行建构意义。

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主题应是“脚手架”,而问题情境是“脚手架的节点”,学生们的合作交流与自主学习则是沿“脚手架”攀升的过程即建构的过程。

3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Model)1991 年,斯皮罗(Spiro)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初级学习是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只需掌握一些概念和事实,并能够从相同或相似情境中再现这些概念和事实;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掌握复杂得多的概念,而且在面对具体的情境能够广泛而灵活地应用,本文中对导数概念和定积分概念知识的学习就属于高级学习。

传统的教学混淆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不合理地应用到高级学习中。

建构主义寻求一种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对同一教学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

这就是源于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的随机进入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为数学概念知识中复杂概念知识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认知弹性理论随机进入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

这种理论是斯皮罗(Spiro)等人于1990 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流派。

他们指出:“所谓认知弹性,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境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