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作用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作者:牟善英来源:《高教学刊》2019年第09期摘; 要:高等教育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与积极作用,将中国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思想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格品德与心理健康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有:1.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化哲理支撑;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命意义的源泉;3.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道德培养提供养分;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心理调节的阀门。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1. 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2. 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 有助于大学生激发抗压应变的能力;4. 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积极的心理情绪;5. 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为展开,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162-03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value and positiv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rodu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ir personality and moral character and mental health quality.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as follows: 1. Provide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support f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2. Education provides a source of life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3. Provide nutrient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4. Provide a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value and positive rol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re as follows: 1.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mselves;; 2. Helping to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college students; 3.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stimulate stress Ability to adapt; 4. Conducive to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motions; 5. Help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It is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rooted in the fertile soi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arried out with the edif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相关起源理论根植于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强调科学性、客观性与可重复检验性;但轻忽了社会性与文化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与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来不断积累的珍贵宝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心身健康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与方法,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睦相处、国家和平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个人行为举止对家庭、社会甚至国家的影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

现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着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困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孝道”、“仁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孝道”、“仁爱”,强调尊老爱幼、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价值。

这些传统美德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观念,增强情感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中华文化、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哲学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而深厚,在千百年的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种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能够为个体提供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儒家思想与心灵修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儒家思想倡导尊重和谦虚,追求道德、仁爱和诚信。

这些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注重自我反省与修养。

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个体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从而塑造良好的心态。

这种自我反省帮助人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其次,儒家思想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互助。

这种理念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增强自尊、信任和归属感。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滋养和提升。

二、道教思想与心身平衡道教思想强调追求自然之道,追求心身的和谐与平衡。

与儒家思想不同,道教更注重的是个体的内在修行和对生命的体悟,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有独特的作用。

道家主张个体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身心的平衡。

通过冥想、太极拳等修炼方式,个体能够放松身心,达到内外相合的状态。

这种修行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提升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另外,道家哲学中强调“养生”,注重饮食、运动和作息的调节。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适宜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从而保障心理健康的稳定。

三、佛教思想与内心宁静佛教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强调超脱尘世的烦恼和执念,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放。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压力日益增大的个体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

佛教倡导“修心养性”,通过冥想和默念佛号等修行方式,使内心渐渐远离纷扰,获得平静与宁静。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传统文化风靡全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广泛,包容性强,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启发性。

在当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调适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华文化强调“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提倡“忠厚仁义,尊师重道,孝顺爱家”。

这样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需要与老师、同学和宿舍、食堂等各种环境相处,其中交际、沟通能力是必备的素质。

而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之心”,追崇“止于至善、险于无功”的行为准则,教育人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同时也让大学生认识到了仁爱之心与品格修养的关系。

这种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相对薄弱,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校园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塑造他们的人格。

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积极作用1、陶冶情操。

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丰富多彩,被广泛地传承下来。

赏析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确立良好的生命哲学。

2、增进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文化的根基,增进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开拓视野。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学习其哲学和思想,使大学生开拓眼界,拓宽视野。

4、丰富内涵。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千年薪火,积淀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智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内涵,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让他们经常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的积极作用,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作用1、对大学生情感健康的保障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和顺”等,提倡人们互相尊重、关爱、帮助彼此。

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安全感,减轻他们面对压力时的孤独感,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对大学生道德心理的影响孔子强调道德修养,并把自身的能力归功于道德品质的提高。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建立起自己的道德体系,使自己能够把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增强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对大学生性格心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压力,优雅地承受生活中的苦痛和挫折,以平淡和积极的情绪面对一切挑战。

积极的设计自己的性格是有益的,可以让大学生更容易地看到新的机会和前景。

二、如何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健康教育大学生1、通过传统文化讲堂的形式来实现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各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学课程,其中,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方法。

通过庭训、佛学、林业、医药、音乐等传统文化知识,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这不仅可以加强大学和社会的联系,还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2、用传统文化理念指导日常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身心和谐发展,大学生除了学习百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身心健康和情感支持。

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得以彰显。

中华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应用中都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就应当充分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在联合国给健康所作出的定义当中,强调“健康是人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

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中存在较大的压力,缺少对于自身发展目标的长远思考,相应的理想以及追求比较匮乏,因此很多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种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成长目标和方向,进而在缺少相关监管的情况下,出现旷课、逃课以及沉迷网络等现象,有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甚至会产生悲观的情绪,或者是在成长中,其性格相对孤僻,难以融入到大部分学生群体中。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指出人的富贵显达虽然是值得高兴的,但在仕途发展遇到坎坷也不必太过悲伤,其中就强调了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应当具备积极、旷达的乐观精神,对于名利则应当保持淡泊的态度。

人生不应盲目的乐观,也不应过于悲观,应当以乐观为基础,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自信心。

在《易经》中就提到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应当像上天运转不休那样,保持恒心和自信心,依靠自身独立的意志,不断奋斗,积极进取。

古代先贤孔子也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有着坚定意志的言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融入与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融入与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重要性
01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02
塑造良好行为习惯
03
强化文化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修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 立、自强等心理素质,增强其面对困 难和挑战的勇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言行一致,有 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 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价 值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特性的文化体系。
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承性、多元性等特点,其核心包 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 和谐统一。
弘扬道家思想的心理健康价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心境平和, 对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提 升适应能力有积极意义。
提高高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要点一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要点二
举办传统文化活动
在思政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 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文化素质拓展教育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 家思想、道家智慧、佛家精神等,帮助学 生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多元文化教育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与融合,教导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培养跨 文化沟通能力。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
个体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调适方法, 如禅修、冥想、书法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 心态,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国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国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国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发展传统的国学教育和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

在当今社会,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还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因此,将国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并促进其共同发展,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国学教育传统的内涵和价值国学教育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国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文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以及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旨在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它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国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国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

这种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文献来了解并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

例如,通过阅读古代文人的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2. 结合国学教育的传统智慧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理态度。

3. 在国学教育的课程中融入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应对挫折和困难,塑造健康的自尊和自信。

4.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互动氛围,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情感课程,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健康。

四、国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国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也为两者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机会。

1. 国学教育可以通过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其教育效果。

例如,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国学教育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培养健康
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

例如,儒家思想强
调仁爱与和谐,教导人们崇尚道德、尊重他人。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个
体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而道家思想则重视
安定自心、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这些传统文化
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缓解压力、舒
缓情绪。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心身的平衡。

中医学以阴阳平衡、
五行调和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整人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平衡来达到
健康状态。

而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也注重练习内功,培养身
心的协调和柔韧性。

这些传统文化中注重平衡的思想与实践,对心理
健康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审美与情感的表达。

传统绘画、音乐、诗词等艺术形式,既承载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又可以成为人们表
达情感、释放压力的媒介。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宣泄的途径。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
养内在修养、保持身心平衡、追求审美与情感表达,从而实现心理健
康的目标。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将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1. 引言1.1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人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学科领域。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和认知过程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并非简单地将西方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中国文化背景下,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心理学方法,探索中国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心理学强调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旨在促进中国人心理健康和文化自信。

1.2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观念等心理特征,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以促进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跨文化交流和跨学科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为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推动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国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提供重要支撑。

1.3 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多样且丰富的。

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借鉴了西方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调查方法等,同时也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研究方法,如基于儒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开展研究。

研究内容涉及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情绪表达、认知方式等方面,旨在揭示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和塑造。

在方法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倡导跨学科研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机制,丰富研究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理解。

在内容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着眼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涵盖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的个体与集体关系、中国式的情绪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下亟待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提出相应的路径和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心灵修养、家庭美德、国家情怀和天下同仁。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心灵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和谐,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增强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强调崇尚自然、追求内在修养和精神升华,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培养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可以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中,可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故事、先贤箴言等内容,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可以通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如通过布置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悬挂传统文化的宣传画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健康教育 的深厚 的文化根基 。针对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 念模
糊、 社会责任感缺失 、 人际关系紧张 、 抗挫 能力 薄弱等现 象 ,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非常重 要的
积极作用 。
收 稿 日期 :0 2—0 21 5—1 8
第8 期
王丽坤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文化 , 对性 的封 闭和压 制导 致 的性 错乱 、 心 理缺 失 等 问 性
信仰迷茫 。当今 中国处于改革 发展 的关键 时期 , 社会 经济 和文化环境 飞速 变化 , 型期暴 露 出来 的诸 如下 岗 、 败 、 转 腐 贫富分化 、 就业 难等 问题错 综 复杂 , 大 学生 感 到信 仰迷 使
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 中蕴含 着大 学生心 理健 康教育 的 其 文化根基 , 有利于大学生树 立正确 的世界 观 、 人生 观、 价值
观, 促进大 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

4 在 当前独生子女 家教 环境 的影响 下 , 学生 自我 意 . 大 识膨胀。当前 9 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来 自于独生子女 家庭 ,
定的调控能 力 , 同成 年 人 相 比, 但 大学生 的情绪 起伏 较
大, 带有 明显 的波动性 , 们对各 种事 物会 比较敏 感 , 遇 他 在
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或突发事件时 , 很容 易感情 冲动 , 不能冷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和历 史使命感 , 国家总理温家 宝 20 0 6年
在接受 国外记者 的采访 时还引用 了这句话来表达 自己的心 迹 。还有“ 而时习之 ” “ 贵有 恒 ” 学 、学 等学 习 观 , 于整天 对
第3 2卷 第 8期
20 12年 8 月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宝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这些压力会导致大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压抑。

在这种情况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由此孕育出了独特的思想、道德和审美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进行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过程。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有助于维护其健康心理。

其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具有启迪作用的古训、格言和习惯,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百里者半九十”、“俯仰之间,人生何其短也”等,这些古训可以帮助大学生摆正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最终提升其心理素质。

此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和诱惑,大学生容易被各种信息和娱乐所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恪守道德、遵循规范的观念,可以告诉大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最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学和艺术品,例如诗歌、书画、戏曲等,这些艺术品不仅美丽动人,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以此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总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提升我们民族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增强我们民族在世界文化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播快速,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挑战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存在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事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师生互动不够,心理咨询服务不足,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程度较低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心灵慰藉和情感支持。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作者:陈珊珊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7期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其次分析了目前高校中“98 后”、“00 后”大學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径,通过努力营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大学生是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是国家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在社会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没有特定的心理学部分,但却蕴含了许多心理健康思想和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对人的内心生活的探索与思考,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力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心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接纳和处理当下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铸造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自立自强的精神、包容善良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品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能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当代人们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身心互动、养生保健和心灵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与启示。

一、身心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体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这种身心互动的思想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平衡。

传统中国医学理论中的“阴阳平衡”、“五脏和谐”等概念,强调身体的各个方面需要保持平衡,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

这种平衡的思想对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要充分关注身体和心理的平衡发展,避免过度偏向一方。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自然调和。

自然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元素,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强调为调和共生。

在身心健康方面,中国人注重与自然同频共振,通过与自然接触、运动来调节身心状态。

例如,漫步在大自然中、练习太极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启示。

二、养生保健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保健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通过合理的饮食、锻炼和保持心态,人们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构建健康的饮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重要启示。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五谷杂粮的摄入,及时搭配荤素,讲究色香味形俱全。

这种饮食方式对身体提供了全面的营养,并且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体现了养生保健的思想。

另外,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身心健康的启示。

传统的武术、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追求身心的完美统一,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够调节心理。

这种锻炼方式能够让人们在运动中体验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对于改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心灵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内心的培养与修养,对于心灵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都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修行。

儒家思想倡导道德修养,注重家庭和谐、社会公德等。

这种修养方式不仅使人具备了正直的品质,也能够维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和应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为当代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和心理健康观。

在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更强调个体内外和谐的状态。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动,佛教的“慈悲”观念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这些观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二、传统文化在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对心理健康调适的积极作用。

例如,中医药理论注重身体与心灵的统一,通过药物、运动和音乐等方式调节身心平衡,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则通过舒缓紧张情绪、修身养性,达到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这些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心理学家提供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家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心理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健康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互融合,能够为当代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例如,传统的冥想和正念练习与现代的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帮助个体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和幸福感。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提供了参考。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慰藉,还培养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内在修养和情感的抒发,为人们提供了宽容包容的心态。

例如,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教导人们要以仁心对待他人,培养亲和力和耐心。

这种心态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和谐,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促使人们注重养生保健,循环自然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

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综合方法,注重养生和平衡身体。

这一理念的传承,使得中国人在生活中更注重身体的平衡、健康和养生,从而增强了身心的健康。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同样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一直以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崇尚家庭观念和孝道传统。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

这种价值观使中国人在家庭中注重相互沟通与理解,维护家庭和谐。

同时,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注重面子文化和尊重长辈的传统,有利于维系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现代化的快节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给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困难。

许多年轻人更关注于物质享受和个人成就,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因此,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强调内在修养、和谐共生和亲和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 1 年第 6期 01 总第 2 6期 0
黑龙江高教研 究
H i n j n ee r e O i e d ct n el g a gR sac s iH g r u a o o i h l h E i
No. 2 1 6.0l S ra . 0 e ilNo 2 6
中 国传 统文 化 知 识 与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的相 关研 究
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作 用方 面的研 究却较 为缺乏 , 因
此 , 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 的调查 和大学 本

问题提 出 生心理健 源自水平的测量 , 考察大学生传 统文化知识与
心理健康 的相关程度 以及对心理健康 影响方式 , 尤其
中国传统文化 是 中华文 明演 化 而汇集 成 的一 种
郑 红
( 尔滨 学 院 教 育 科 学学 院 , 龙 江 哈尔 滨 哈 黑 108 ) 506
摘要 : 以大学生为对 象, 采用相 关研究的方法, 考察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状况、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 育的态度及 中国传统文
化 知 识 与 大 学 生心理 健 康 的 关 系, 尤其 是 大 学 生对 传 统 文化 的 积 极 理 解 对 心理 健 康 的作 用。研 究 结果 显 示 , 学 生传 统 文化 知 大
传承 了几 千年 的 中国传 统 文化具 有强 大 的生命 力 , 藏着 巨大的精神财 富 。从现代 心理学 的角度来 蕴 看, 中国传 统文化对构建 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有 着极其
重要 的作 用 。

对思想对 大学生 心理健 康 的作用 。但从 心理健 康
教育维度探讨 如何 能使 中 国传统 文化 更好 地发挥 维
家学 派强调 面对挫折要 保持豁达 与乐观 的态度 , 不怨 天尤人 , 不耿耿 于怀 , 而要 有 “ 天将 降大任 于斯 人 ” 的 心胸 , 要保持 “ 则独善其身 , 则兼善 天下 ”和谐 的 穷 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 怎样才能使人的心理尽量处于 平衡和平和的 状态呢? 首先, 孔子主张:“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 君子之中 庸。 庸也, 君子而时中。所谓“ ” 时中”据朱熹注:“ , 能随时以处中也。“ ”中 无定体, 随时而在, 是乃平常之理也。 君子知其在我, 故能戒谨 不睹, 恐惧不闻。 而无时不中。 小人则不知有此, 则肆欲妄行, 而无所忌惮矣。 意思是说, ” 君子能把握 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外 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 界居于适中状态, 即保持心理平衡。 孔子身体力行, 表现出“ 温 而历, 威而不猛, 恭而安” 的人格特征。同时, 他还要求别人善 于维护心理平衡, 以实现安泰而不骄傲, 庄严威风而不凶暴的 理想人格, 泰而不骄, 即“ 威而不猛”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 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富贵不能淫, “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 能移” 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准则之一。 其次, 在解决世人惯常的“ 目 盲 攀比” 以及由此引发的“ 嫉 贤妒能”“ 尊大’ 妄自 、 妄自 , 或“ .菲薄‘ ’ 等心理瘤疾方面, 孔子也为 世人开出了一剂醒世良 药: 提出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要求人们在群体生活中, ,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 三人行, 必有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弘扬儒家的 可见, 传统美德, 教学生学会运用有利于时代进步的 杠杆机制来维护 和及时调整内在的心理平衡, 形成一套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平衡 理论和实用的具体举措体系, 应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首要任务, 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三) 强调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 对于绝大多 大学新生来说,陌生的校园、新的人际关 系、新的学习内容和 式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 的适应能力。同时,由于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 上, 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 特别是高年级大学生即将走向
文化形态、 文化背景, 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全世界完全按一种范 式建立起来的“ 统一的” 心理学, 而产生了心理学的本土化和本 土心理学的问题。 在当前, 西方心理学占据世界心理学主流的情 势下, 心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文化取向的问题, 每个 国家的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 理论及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本国民 众的心理与行为, 这个原则适合于每个国家的心理学。 一、 心理是文化发展的归宿, 文化对人的心理有根本性的
传统 文化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 土化” 作用 本 的
苟增强 赵铁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河北 沧州 061001)
摘 要 :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 民族心理和行为的精髓
பைடு நூலகம்
反映, 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本土化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和制约。
关健词 : 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卫生 本土化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不同的国家、 民族有其不同的
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 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 我管 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 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
地 待 得 回 要反 己 度 够 敬矛 何 对 人而 不到 应, 问自 态 够不 恭 任 行
为得不到预期效果, 都应反躬自 好好检查自 孔门大弟 问, 己。
子曾参堪称“ 内自讼” 的典范,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 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日从三个方面去检查 每 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一是反省谋事情况, 自己所承担的工 即对 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 三 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 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 总 之, 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 通过 情感态度、 言论行动等各个方 面去深刻认识 自己、 剖析自己。 ( 二)修身养性与保持心理平衡 孔子提出:“ 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 身有忿愧, 则不得 其正。 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 患, 则不得其正。” 朱熹注:“ 盖是四者, 皆心之用, 而人所不能 无者。 然一有之而不能察, 则欲动情胜, 而其用之所行, 或不能 不失其正矣。” 这里的“ 按《 正” 说文》 解即“ 正中”可理解为一 , 种心理平衡。 忿愤”“ “ 、恐惧”“ 、好乐”“ 、优患” 属于固有的心理 体验, 一旦产生了这些情感而没有觉察, 便会有欲望, 情感冲 动, 如果顺其发展, 就必然心理失衡。这是从修身对心理平衡 的影响而言。 反过来心理失衡也会影响到修身。 孔子说: “ 所谓 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 恶而知其美, 天下鲜矣。 朱熹注:“ 犹偏也。 ” 辟, 五着在人本有当然之则。 然常人之情唯其所向而不加审焉。 则
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 ,
并提出理论模式或理论假设, 然后进行实证研究, 找出大学生行 为的真正意义,寻找适合研究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的设计与工 具, 用之来发展、 解释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模式与理论, 不仅对 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智育、 体育之间的关系等 一系列现实问 题有益, 而且对创建具有中国 本土特色的当 代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修身思想对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最早注意到修身养性与 人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关系,并提出了身心修养统一论 :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 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 必先修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心正而 “ 后身修” ,进而明确了思想品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 “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义。” 朱熹注: “ 德则能润身 矣, 故心无愧作, 则广大宽平, 而体常舒泰。 直到晚年, ” 孔子不 改初衷: “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 忧也。仍然把“ ” 德之不修” 看作是最大的忧虑。 那么, 在古代圣 贤看来, 如何才能发挥德育教化修身养性的功用呢? ( 一)通过日常内省、 我调整来维护身心健康 自 在心理控制上, 孔子强调“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又 , 说: ’ ‘ 己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 讼者也。”内自 即内 “ 讼” 心自责, 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 自 求诸己” 思想, 提 出: “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 其身者而天下归之。” 意思是说, 我
者和实践者根据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心理学体系和心理健 康教育体系的需要。 对于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学者们而言,中国传 统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发掘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 抓住当代大学生这个特殊年龄段中 存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考虑中国文化与社会体系反映在当代 大学生个体心理体系的情况, 追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影响和制约作用
“ 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 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 着人类, 创造着不同国家、 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 心理、 行为 方式、 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 研究心理科学、 。 从事心理 健康教育, 必须从研究文化人手。 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本土心理学思想,符合中国人的 哲学传统和思维习惯, 能真正反映中国人心理发生、 发展及变 化的规律,这些思想最能反映出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与行 为的影响, 对此进行全面、 深入、 系统的研究, 既是弘扬传统文 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