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民工的主观幸 福感有重要影响。家庭经济状况 越好,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
感越高。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对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 有积极影响。良好的家庭关系可 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帮助农 民工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子女教育
子女教育对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 有重要影响。子女教育程度越高 ,农民工的期望和满足感也越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投入,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和公 租房,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社会地位
1 2 3
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 合法权益,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建立维权机制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农民工维权机制,为农民工提 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权 益。
,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05
提高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对策 建议
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条件
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岗 位,帮助农民工找到合适的工作。
提高工资待遇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的监管, 确保农民工获得合理的工资待遇。
改善居住条件
03
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01
02
03
收入水平
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与主观 幸福感呈正相关,收入越 高,幸福感越强。
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状况对农民工的 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健康状况越好,幸福感越 强。
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的 幸福感越强,因为教育可 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 ,增加就业机会。
大学生社会支持_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曹科岩,曾亚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问卷对37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在0.17至0.36之间,P<0.01);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r=-0.20,r=-0.26,P<0.01)。
②社会支持对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0.52,#=0.71);③心理控制源在社会支持的基础之上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回归效应显著(#=0.64),是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
结论:社会支持通过心理控制源的中介影响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主观幸福感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8)02-0195-03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Support,PsychologicalControlandSubjectiveWell-beingofCollegeStudentsCAOKe-yan,ZENGYa-chunShenzhenPolytechnic,Shenzhen518055,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support,psychologicalcontrolandsubjectivewell-be-ingofcollegestudents.Methods:376collegestudentsweremeasuredbyquestionaireof“socialsupport,psychologicalcontrolandsubjectivewell-being”.Results:①Socialsupport,psychologicalcontrolandwholesubjectivewell-being,lifesatisfactionandpositiveaffectioncorrelatedsignificantlywitheachother(r=0.17~0.36,P<0.01),whilesocialsupport,psy-chologicalcontrolnegativelycorrelatedwithnegativeeffects(r=-0.20,r=-0.26,P<0.01).②Regressionanalysisshowedfurtherindicationthattherewasgoodregressionrelationbetweensocialsupportandpsychologicalandcontrolwholesub-jectivewell-being(#=0.52,#=0.71),③psychologicalcontrolwasamediatorfactorbetweensocialsupportandSWBbe-causeitsgoodregressionrelationwithwholesubjectivewell-beingbasedonsocialsupport(#=0.64).Conclution:Collegestudents’socialsupportaffectedtheirsubjectivewell-beingwithlocusofcontrol.【Keywords】Collegestudents;Socialsupport;Psychologicalcontrol;Subjectivewell-being通讯作者:曹科岩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心理指标。
农民工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农民工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目的:探讨农民工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主观幸福感问卷对烟台地区进城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并作相关分析。
结果: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分别为±、±;农民工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和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安全、自我实现四项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分别是、、、、,p);年龄与工种因素对个体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影响。
结论:农民工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不同年龄与工种的个体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差异。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自尊,主观幸福感1引言20XX年,政府提出“城市化加速”政策,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速度迅速提高。
大约十年时间,中国的农民工增加了一亿多人,他们为城市的基础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城市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他们的所想所忧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们背井离乡,远离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和城市居民的偏见……他们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也是社会的热点话题,但其相关的心理研究却相对缺乏,而且大部分研究也只是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只做大体测量,并没有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次研究从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入手,旨在探索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估,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国外对于SWB的研究起步早,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较国内深入。
国内近年来关于SWB的报道数量有所增加,但研究对象多局限于青年人和老年人。
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自尊是对主观幸福感的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Baumeister、Camplell、Krueger等认为,高自尊个体往往从积极方面看待自己,相信在面临失败时更为自信,能较好的应对各类问题,导致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摘要农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研究以河南中医学院中农村大学生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法,以社会支持度、心理弹性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度和心理弹性及主观幸福感三个变量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度与主观幸福感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1 引言近二三十年来,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这些研究的结果促使人们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大学生走入大学后,可能面临更多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冲撞,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国内外学者针对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做了大量研究,例如社会学家Becker (2000)发现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社区等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密切。
李志凯(2009)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及各个维度与心理弹性均显著正相关,并且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心理弹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作用很大。
宋广文(2013)等研究结果发现,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其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并且心理弹性能显著影响并预测主观幸福感。
综合以上研究表明,大部分的研究对象较为单一,两者与三者之间的综合性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
本文将探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三个变量间的关系,试图构建以社会支持度为前因变量,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主观幸福感为结果变量的模型。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下,大学生即使遇到压力和逆境也能够表现出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
2 研究方法2.1 研究对象和施测过程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从河南中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中随机选取700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的调查问卷677份,有效问卷即农村户口为521份,有效率为74.43%。
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对农村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心理弹性在幸福感中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联合作用对农村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
为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幸福感,本研究提出相应策略并对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幸福感水平进行了分析。
总结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农村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研究结论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农村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大学生作为农村地区的新兴群体,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走进大学校园。
农村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如文化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压力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旨在深入了解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可以揭示农村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支持下,如何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并探讨农村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旨在为制定农村大学生幸福感提升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农村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水平。
通过深入研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能够为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升提供重要参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1.3 研究意义农村大学生作为农村人口中的一部分,其幸福感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以探讨农村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适应能力和幸福感水平,为提高农村大学生的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农村青年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Y G Gu n —i .CHE G o gj 。 AN a gj n N Y n -i a
( e n Nor a n v r iy, ho lo H na m lU i e st Sc o fEdu a i c tona in e,X i i n 53 07) lSce c nx a g 4 0
度 上存 在 差 异 ;4 幸 福 感 量 表 总分 、 理健 康 量 表 总分 、 () 心 自我 肯 定 两 两 之 间均 存 在 显 著 正 相 关 ; 郁 和 焦 虑 这 两 维 抑
度 与 以上 三 者 之 间 均 存 在 显 著 负 相 关 ; 抑 郁 和 焦 虑 之 间也 存 在 显 著 正 相 关 ; 5 心 理 健 康 总 分 、 虑 和 自我 肯 定 且 () 焦 联 合 解 释 幸 福 感 3. 的 变 异 。 72 关 键 词 : 村 青 年 ;主 观 幸 福 感 ;心 理 健 康 ; 准 化 回 9 方 程 农 标 3 -
p n so h r a o t r v sia e yGW B a dG HQ 一 2 . er s lss o t a :( )Th a t f eu b n y u ha ei e tg td b t n n o Th e u t h w h t 1 e
u b n y u h t t ls o e o e t lh a t s sg i c n l i h r t a h to h u a y u h;( ) r a o t o a c r fm n a e lh i i n f a ty h g e h n t a f t e r r l o t i 2
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S oC h a v e s o m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i d i t y f o r s u b j e c t i v e we l l — b e i n g o f r u r a l e l d e r l y p e r s o n s . KE Y Ⅵr C I R DS S e n s e o f c o h e r e n c e , S u b j e c t i v e we l l - b e i n g , Ru r a 1 e l d e r l y p e r s o n s
( S WB ) a mo n g r t r r a l e l d e r l y p e r s o n s . ( 3 ) Th e v a r i a n c e o f s u b j e c t i v e w e l l — b e i n g t h a t c a n b e e x p l a i n e d b y c o mp r e h e n s i b i l i t y
s c a l e ( S oc ) a n d P h i 1 a d e 1 p h i a Ge r i a t r i c C e n t r e Mo r a l e s c a 1 e ( P GC ) . R e s u l t s : ( 1 ) T _ h e a g e f a c t o r i s n e g a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i t h t h e i r s e n s e o f c o h e r e n c e ( S 0 C) . ( 2 ) T h e t h r e e d i me n s i o n s o f S 0C a r e r e l a t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t o s u b j e c t i v e we l l - b e i n g
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课题论证报告06021918 姚娇娇师范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1、研究现状述评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 - being)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它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参数[1]。
Diener[2] (1984)指出它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整体性等特点。
它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认知成分主要是针对个体的生活满意感而言,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
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3],并且积极情感会增强幸福感,消极情感则降低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来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评判,而不是根据专家和学者的看法来制定的标准[4]。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Wilson(1967) 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我国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对大学生的研究一般。
在我国,当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1)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属于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零散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
这一阶段一些学者开始接受西方实用主义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广泛吸收其中的优秀理论成果和测查工具。
其中的代表就是范肖冬[5](1993)等人介绍了西方一系列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论。
(2)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属于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几乎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发表,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教师和老年人的调查研究,样本都在400人以下,同时这一阶段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6]。
(3)本世纪初至今,属于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突飞猛现,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和城镇居民,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研究工具和理论,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和学术专著,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现端倪。
农民生活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
农民生活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农民是我国乡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群体之一,他们以辛勤劳动为乡村提供粮食和生活所需,承担着维护农村稳定与农业发展的重任。
虽然长期以来,农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压力和困扰,但农民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是农村振兴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农民生活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分析促进其提升的方法。
首先,农民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对个人和农村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精神、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良好状态。
农民如果拥有良好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他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有更高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同时,农民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也能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激励农民更加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然而,农民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在现实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压力和不公平感,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其次,农村社会环境缺乏多元化和公众文化活动,缺乏精神满足和社会支持,容易导致农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长期以来,农村缺乏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农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处理不足,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途径。
为了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应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其次,要加强农村社会和文化建设,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同时,要加强农民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农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此外,也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专业人员,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此外,农民本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首先,农民可以注重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思维。
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留守人口也越来越多。
留守妇女是农村留守人口中最薄弱的一群,她们的主观幸福感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其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
一、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留守妇女是指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赚钱、跟随丈夫、照顾老人或子女等原因而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女性。
留守妇女虽然不能享受到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带来的机遇,但她们的主观幸福感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据统计,留守妇女中约有40%的人会选择一种相对积极的心态,即将留在农村作为一种自我选择,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寻找闲暇爱好、与家人朋友建立良好关系等方式来提高生活满意度。
二、影响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因素1. 家庭经济状况留守妇女往往会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在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的情况下,她们往往难以安身立命,这会对她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2. 社交网络的缺失留守妇女在农村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交网络,导致她们孤立无援,这会给她们带来不少的心理压力,降低她们的主观幸福感。
3. 社会支持的不足留守妇女在面对各种困难或问题时,往往需要得到社会支持的帮助,但现实中,社会支持往往存在种种问题,如不公平、不可及等,这也会对她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4. 个人情感健康留守妇女在长期的独居和孤独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健康的影响,情感健康的不良状态又会进一步增加主观幸福感的缺失。
5. 健康状况留守妇女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保证良好的健康状况。
生病不仅会增加她们的生活开支,同时也会对她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她们的主观幸福感。
三、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1. 家庭经济状况经济条件是影响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留守妇女在农村往往缺少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这给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从而影响到她们的主观幸福感。
而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家庭能够提供的支持往往能够缓解她们的生活压力,提高她们的快乐指数。
农民健康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提升
农民健康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提升。
农民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力量,其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对于构建和谐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民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民心理健康的现状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农民长期面临的经济压力、劳动强度大以及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心理压力的积累。
其次,农民普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
此外,农村地区心理咨询服务的匮乏也给农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了障碍。
二、农民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农民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收入水平是农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普遍存在经济负担重、生活压力大的问题,这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农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相对不足,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这也给农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此外,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因素也会对农民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三、提升农民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途径为提升农民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首先,加强农民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组织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农民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可以成立农村心理咨询中心,培训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农村心理健康热线等方式,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
此外,加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也是提升农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设立农民互助组织等方式,扩大社会支持网络,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提升农民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探究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操控之间的关系
探究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操控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
然而,幸福感的来源和如何达到幸福却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问题。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操控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探究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心理操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
它包括了人们对于自身情感状态、社交关系、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受到个体的价值观、人格特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操控是指个体通过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调节来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
心理操控可以通过积极的认知态度、情绪调节、行为控制等方式实现。
心理操控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表明,心理操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心理操控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当个体面临挑战和压力时,通过积极的心理操控策略,如乐观思维、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个体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其次,心理操控还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个体对于自身需求的认知和满足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心理操控,个体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满足这些需求。
例如,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行为控制策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工作满意度,改善社交关系,从而增加主观幸福感。
此外,心理操控还与积极情绪和心流体验相关。
积极情绪和心流体验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操控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培养积极情绪,提高心流体验。
通过积极心理操控,个体能够更加专注于当前的活动,获得更高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操控并非一种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手段,而是一种需要合理运用的技能。
过度的心理操控可能会导致个体对自身情感的压抑和忽视,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
农村社会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研究
农村社会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似乎越来越大。
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与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然而,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却让许多人感到惬意和幸福。
本文将探讨农村社会心理健康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自然环境与幸福感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而言,拥有更为广阔的自然环境。
大自然的美景以及新鲜空气可以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村居民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可以享受到绿色植物的陪伴、清晨的鸟鸣以及纯净的山泉水,这些都可以让人们感到宁静与平和。
因此,农村的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社交关系与幸福感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更加紧密。
由于人口较少,农村居民更容易建立起稳定而亲密的人际关系。
他们经常在村庄中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亲密的社区氛围。
这种互助与亲密的社交关系能够给农村居民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家庭关系与幸福感在农村地区,家庭关系相对更为稳定。
农村居民通常拥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并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乡村中的家庭还经常办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过年、丰收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提升幸福感。
四、自主性与幸福感农村地区的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在生活方式和工作选择上更具有自主性。
他们可以选择种植自己喜爱的农作物,或者开展小型手工业等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种自主性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增加个体的满足感,从而提升幸福感。
五、教育与幸福感虽然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但是农村居民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通常会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子女,送他们到城市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们相信教育可以带来更好的未来和更高的幸福感。
六、健康状况与幸福感健康状况对于个体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尽管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但农村的环境相对干净,人们生活相对规律,吃的食物相对新鲜。
农民工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03
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复杂,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也有研究显示低自尊的农民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关注于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心理健 康等方面的关系。
研究发现,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受多种因 素影响,如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应对方式 等。
张三, 李四. (2017). 农民工自尊和主观幸福感 受到相关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17(5), 23-30.
THANKS
感谢观看
主观幸福感与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联 系,高主观幸福感的农民工通常社会适应能力 更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有研究表明高自尊的个体主观幸福 感水平更高。
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文化背景、 生活环境、性别等。
自尊的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研究还发现,农民工的自尊水平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自我价值、社会认同和 自我满足,每个维度都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性。其中,自我价值和自我满足对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
05
讨论与结论
讨论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总体评价,它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自尊 的农民工往往对自己的生活更加满意,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女性农民工主观幸福感高于男性
在农民工群体中,女性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普遍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对 生活细节的关注度更高,对生活质量和情感需求更容易满足有关。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农村幸福感的社会心理学调查与分析
农村幸福感的社会心理学调查与分析一、前言农村是中国的基层社会,农民是中国的主要人口群体之一。
农村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然而,在中国,农村幸福感一直与城市相比落后,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一次有关农村幸福感的社会心理学调查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农村幸福感的定义幸福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舒适、安心、快乐等正面情绪的体验。
反之,如果个体对于自己的生活失望、不满、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体验,则为不幸感。
在农村,幸福感指的是农民对于自己的生活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感受,即个体的生活质量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和愿望。
三、农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 宏观因素:农村经济、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等;2. 中观因素:农村居民的个体因素,如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职业等;3. 微观因素:人际关系、对事物的看法和心理等等。
四、社会心理学调查与分析1. 调查内容:了解民众对于农村现状和生活质量的认知,农民对于社会政策和文化环境的看法等;2. 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扩大样本量;3. 调查结果:(1)农村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期望较低,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2)少数居民对于城市的好处和机会比自己的家乡更有吸引力;(3)农村居民普遍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政策落实不到位;(4)农村居民相对城市面临的矛盾与困境较多,特别是教育、医疗等方面;(5)农村居民普遍情感好,乐观向上,但也有人表现出孤独、追求更多社交生活的愿望。
五、解决方案从政策和文化两个层面入手,可以做出以下的建议: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2.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服务建设,消除城乡差距,增加农村居民的满意度;3. 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4. 增进职业培训和提高教育水平,扩大务农和地方非公经济等产业发展,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和自信心,带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农民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农民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农民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平衡量表对湖南省益阳市南县140位农民进行调查。
结果:①农民症状自评量表阳性检出率较高(61.4%),各因子分基本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②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一般(17.57±6.73),正性情感体验得更多(2.64±1.20),而体验到较少的负性情感(1.63±1.41);③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在主观幸福感的负性情感成分上有显著差异(F=5.139,P<0.01);④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均分及其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中的负性情感呈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方程可写为心理健康=0.516*负性情感+0.156*正性情感。
结论:农民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农民主观幸福感一般;农民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农民,其主观幸福感也高,体验到较少的负性情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农民;相关研究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40 rural residents from Nan County Yiyang Hu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Symptom Check-list90,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and Affect Scales (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lance). Results ①Rural residents had a high positive rate in Symptom Check-list90(61.4%),and almost all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norm(P<0.01); ②Satisfaction with life of rural residents was in general(17.57±6.73), and they experienced more positive affect(2.64±1.20)and less negativeaffect(1.63±1.41);③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of negative affec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levels(F=5.139, P<0.01); ④The total average and all factors of Symptom Check-list 90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affec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P<0.01); Regression equation can be writtenfor mental health=0.516*negative affect+0.156*positive affect. 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of rural residents was low;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residents was in the medium level; Rural residents who had a high mental health level were in a high subjective well-being, experienced less negative affect.Key words: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Rural residents; Correlation study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农村建设、农民生活越来越重视。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和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心理控制源是Rotter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控制生活环境的能力的知觉,研究者常用内控量表和外控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起一定的中介作用,DeNeve与Coope发现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曹科岩等发现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显著。
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
相对于人口学变量、情景变量,人格特质成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外倾性、神经质最为突出。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与预测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现实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选取潍坊医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58份(94.2%)。
其中,独生子女188人(52.51%),非独生子女170人(47.49%);城市210人(58.65%),农村148人(41.34%);男生204人(56.9%),女生154人(43.1%)。
1.2 方法1.2.1 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Questionnaire) 该量表是坎贝尔根据被试目前能够体验到的幸福感程度所创建的量表[6]。
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性研究论文.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性研究论文2019-04-08【摘要】目的探讨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内在餐庠谛睦砜刂圃戳勘矶260名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控制源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平均值为10.13;不同性别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差异(P<0.01),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高二学生(t=2.042,P<0.05)。
心理控制源的平均得分为10.40,偏向内控;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无显著差异(P>0.05)。
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负相关,内控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优于外控型个体。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控制源;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目前,学术界把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
为探讨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以及高中生心理控制源的整体特点,心理控制源在主观幸福感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性,作者以高中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样本选自荆州市某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共抽取被试学生26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4份,被试平均年龄17 a。
1.2 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集体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测试并及时回收。
1.2.1 调查工具(1)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
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
该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部分。
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后者仅1项。
总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平均分+生活满意度问卷得分(权重为1.1),其范围为2.1(最不幸福)~14.7(最幸福),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1]。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幸福感,同时也开始研究幸福感的相关因素。
传统上,人们认为物质条件的提高是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科学技术和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物质条件的提高之间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甚至可能相反。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基本相同,可以理解为人对自己生活的主观感受,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而心理幸福感则是指人对自己幸福的内在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1、分析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概念以及区别。
2、研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3、了解影响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因素。
4、提高个体和社会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认知。
三、研究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明确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概念和区别。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不同人群的幸福感进行统计分析。
最后,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四、研究内容1、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概念和区别。
2、分析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3、了解影响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因素。
4、提高个体和社会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认知。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概念和区别,深入探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了解影响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同时,研究结果可以提高个体和社会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认知,推进幸福社会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3 幸 福 感 指 数 与 年龄 和心 理 控 制 源 的 多 元 方 差 分 析 平 方 和 自由度 ( d f ) F值 显 著 性 ( S i g . ) 控 制 源
年龄
该 量表 由 C o m p b e l l 编制 , 包 括两 个 部 分 : 总 体
情 感 指 数量 表 和生 活 满 意度 量 表 。前 者 由 8个 项 目组 成 , 描述 了情感 的 内涵 ; 后 者仅 一 项 。 由于 总
体 情 感 量 表 有 两 个 项 目超 出农 民 的理 解 能 力 , 故
施 测 量 表 删 除 了这 两 个项 目 ,计 分 项 由原来 的 7
平进 行 进一 步 的多重 比较 , 如 表 2所 示 : 3 5岁 以下
刘 毅 等
农 民 主 观 幸 福 感 与 心 理 控 制 源 的 关 系 研 究
四、 分 析与 讨论
以往 有关 心 理 控 制 源 的研 究 均显 示 了它 与行
为等 变量 的关联 情 况 ,研 究 者们 一 般将 个 人 的 心 理 控 制 源倾 向看作 性 格特 征 ,即一 种具 有 某 种稳
1 . 心 理控 制源 问卷
该 问卷 由 R o t t e r 内控/ 夕 控 量 表修 订 而成 , 共 1 6个 题项 。在 量 表修 订过 程 中作 者深 入农 村 进行 质 性研 究 , 使 问卷题 项 内容符 合农 民 的实 际情 况 。 进 行 小样 本测 试 后得 到修 订 问卷 的分 半 信度 为 r = 0 . 5 0 4 。 对 部分 题 目进行 反 向计 分 , 求 和得 到每 个样 本 的心 理 控 制 源 总 分 , 分数越高 , 表示越外控 , 反 之 越 内控 。 问卷最低 分 1 6 , 最 高分 3 2 。
级 改 为 5级 。幸 福 感 指数 量 表 总 分 的 范 围在 2 . 1 ( 最 幸福 ) 和 1 0 . 5 ( 最不 幸 福 ) 之 间 。总 体 情感 指 数
与生 活满 意度 的一致 性 系 数 为 0 . 5 5 ,时 隔 8个 月
6 . 7 5 7
3 . 2 2 4
l 3
定性与概括性的个体差异 。 此外 , 个体的心理控制 源倾 向和 主观 幸福 感 状况 受 到 社会 文 化环 境 的影 响 。在 此基 础 上 , 我 们认 为 , 心 理控 制 源倾 向代 表
个 人 对 影 响未 来事 件 可 能性 的 一般 看法 ,基 于 这 种看法 , 个 人 可 以预 期未 来将 要 发 生 的事 件 ; 主 观
5 2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4 7
3 . 0 7 6
. 0 0 0
. 0 0 O
的重 测信 度 为 0 . 5 6 。
三、 结果
( 一) 心 理 控 制 源 状 况
控 制 源 年 龄
2 _ 3 1 6
6 8
2 . 2 1 0
. 0 0 7
农 民 在 心 理 控 制 源 水 平 上 的 平 均 得 分 为 2 2 . 2 9 , 比期 望平 均数 2 4 偏低 , 标 准差 为 3 . 1 6 。 结 果 显示 ,不 同性 别 和 文化 程 度 的心 理控 制 源 差异 不 显著 , 不 同年 龄 的心 理 控制 源 差 异 显 著 ( F = 1 2 . 1 3 , P < 0 . 0 0 1 ) , 见表 1 。对 不 同年龄 组 的心理 控 制 源水
2 . 主观幸 福感 量表
( 三) 农 民主观 幸福 感 与心理 控 制 源的关 系
农 民在心理控制源 问卷上的得分与总体情感 指数 的 P e a r s o n积 差相 关 系数 为 2 8 7( p < . 0 0 1 ) ,
达到 显著 性水 平 。依据 先前 的假 设 , 将 幸福 感 指数 作 为 因变 量 , 心理 控制 源和年 龄作为 自变量建 立一 般线 性模 型 , 进行 方差 分析 , 如表 3所 示 : 心理 控制 源与幸 福感指 数 的主效应显著 ( v - - 6 . 7 5 7 , p < . 0 0 1 ) , 年 龄 与幸 福感 指 数 的 主效 应 显 著 ( F = 3 . 0 7 6 , p < . 0 0 1 ) , 心理 控制 源 和 年龄 的交互 作 用 对幸 福 感 指 数影 响
・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
农 民心理 控 制 源与 主 观幸 福感 的探 讨 ,可 以从 侧 面反 映农 民生 活 现状 , 对 国家 “ 三农 ” 政 策 的制 定
均不 显著 。
表 1 年 龄 与 心 理 控 制 源 的 方 差 分 析 样本 N 平均数 标 准 差 自由度 F值 显 著 性
2 l 2 . 1 3 5 . o 0 0
山西省 五 台县 豆村 镇新 庄 村农 民 1 8 0人 , 收 回 有 效 问卷 1 6 7份 。 其 中男性 8 9 人, 女性 7 8 人; 文 化 程 度小 学 3 4人 , 初中8 9人 , 高 中及 以上 4 4人 。
( 二) 工具
M S D. d f P ・
在 一定 程度 上 提供建 设性 建议 。 二、 研 究 方法
( 一) 被 试
3 5岁 以 下
3 6 — 5 0岁 5 1 岁 以 上
7 l
5 9 3 7
2 1 . 0 1 3 . 2 0 5
2 2 . 9 3 2 . 5 8 6 2 3 . 7 0 3 . 0 6 3
表 2 不 同年龄组 的心理控制源 比较分析
平 均 差
1 — 2 1 — 3 2 — 3 —1 . 9 2 - 2 . 6 9 - 0 . 7 7
标 准误
0 . 5 2 3 0 . 6 0 2 0 . 6 6 2
显 著 性
. 0 0 0 . 0 0 0 . 2l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