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文学转向_民族志书写的另一种思考_王倩
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来自中国视角与经验的理论探索及反省

收 稿 日期 : 0 1— 9—2 21 0 8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招 标 项 目“ 国文 学 人 类 学 理 论 与方法 研 究 ” 1Z 10 的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中 (0 D 0 ) 作 者 简 介 : 云红 (9 1 , , 南 曲 靖 人 , 学 博 士 , 代 17 一) 男 云 文 曲靖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副 教 授 , 主要 从 事 文 学 人 类 学 、 艺 理论 与批 评 研 究 。 文
代 云 红
( 靖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 南 曲靖 6 5 1 ) 曲 云 5 0 1
摘 要 : 国 3 中 O年 来 文 艺 学 的 人 类 学 转 向 的历 史 大 致 经 历 了三 个 阶段 : 是 在 2 一 O世 纪 8 O年 代 的文 艺 本 体 论 讨 论 中 出 现 了文 学 理 论 、 艺 美学 和文 学 批 评 的 “ 类学 转 向 ” 由此 促 进 了中 国文 学 人 类 学 的发 生 及 形 成 ; 是 从 19 文 人 , 二 9 6年 始 , 视 东 西 方 文 重 化 的 内 部对 话 , 注少 数 族 裔 和 边 缘 的 、 势 的族 群 文化 及 文 学 , 对 文 学 的 认 识 蕴 含着 口语 文 化 与 书 面文 化 的 两 极 性 意 识 ; 关 弱 它 三是 20 0 5年 之 后 , 审 了 中 国 文化 的多 源 性 构 成 , 出 了 重 建 文学 人 类 学 意 义 上 的 文 学 观 的设 想 , 整 体 上 反 映 了 中 国 3 重 提 从 0年 来 文 艺 学 的人 类 学 转 向从 “ 方 全球 化 ” “ 球 地 方 化 ” 地 到 全 的本 土 文 化 自觉 意 识 , 示 出 文化 寻 根 和 文 化 整 合 的 新 文学 观 。 显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写作
阅读
写作
方法
文本
研究
包括
阅读
民族志
民族志 分析
读者
人类学家
人类学
技巧
对象
资料
指南
人类学家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内容摘要
在内容上,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民族志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包括民族 志的定义、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民族志文本的结构和特点等。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民 族志描述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的言行举止、如何选择和整理资料、如何 用文字生动地呈现研究对象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特点等。第三部分则深入探讨了民族志分析和解释 的方法,包括如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比较和归纳,如何挖掘研究对象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 能,以及如何对民族志文本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等。
目录分析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民族志阅读指南》是一本系统介绍人类学民族志写作方 法的书籍。通过对该书目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民族志写作的基本框 架和要点,以及人类学家在民族志写作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呈现方式。
从整体上看,该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 “导言”、“民族志写作的核心要素”、“民族志文本的构成”、“观察与参 与观察”、“写作者的身份与伦理”、“结语”。这六个部分相互,共同构成 了民族志写作的整体框架。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个观点深深吸引:民族志不仅是记录和描述,更 是一种理解和解释。这使我想到了自己曾经进行过的一项民族志研究。当时, 我深入到某个偏远地区,与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习俗、 信仰等。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民族志研究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让 我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更让我理解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_从肯尼思_伯克到格尔兹_叶舒宪

第36卷第4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6No.42016年7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l.2016收稿日期:2015-11-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
作者简介:叶舒宪,男,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文学人类学。
E -mail :yeshuxian@sina.com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从肯尼思·伯克到格尔兹叶舒宪,孙梦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摘要:19世纪后期诞生的人类学在20世纪中后期发生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转向,即从“人的科学”转变为文化阐释学。
追溯阐释人类学派对这场转向的驱动之功,离不开其代表人物格尔兹所受到的文学和修辞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美国的文学批评家肯尼思·伯克给格尔兹创立文化阐释学带来的重要学术启示:从戏剧主义、视角主义、隐喻过程和文化文本的构成这三个方面,剖析人类学的文学转向(或“人文转向”)之理论根基,从而揭示文学批评给人类学方法大变革带来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人类学的文学转向;阐释人类学派;肯尼思·伯克;格尔兹中图分类号:I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 (2016)04-0170-06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 ,1926-2006年)是美国人类学家,开创阐释人类学学派。
20世纪后期以来,该派学术影响与日俱增,在文化人类学之外也产生广泛反响,格尔兹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被引用率最高的当代学者之一。
其中,在国际学界引用最多的一部书是《文化的阐释》。
该书提出,人类学以认知文化为己任,需要努力建构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学科,而非寻找逻辑公式的实证科学。
方法论问题:文学的人类学转向——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青年学术论坛扎记

式 的出现 ,给 诸多 陷人 传统 学科 研究 方 法泥 淖 的人 文社 会科 学 提供 了理 论 创 新 的空 间。 然而 , 人文 社会 科 学 向人类 学转 向的萌芽 产生 于何 时 ? 于何 因呢? 源 通过 对 学 科史 的 回顾 , 者发 现 , 文社 会 科 学 的人 类学 转 向 , 非 只 属 笔 人 并
于今 天 的学界 , 它有 着厚 重 的学 术积 淀 。 以历 史 学 的人类 学 转 向为例 , 史学 历 的人类 学 转 向发端 于年 鉴学 派 的历史 人类 学 , 本质 在 于 2 其 0世 纪六 七 十年代 发生 的人 类学 的文 化转 向 ,这一 转 变引 起 了象征 和 符号 人类 学 的文 化取 向代 替 结构一 功能 主义 人类 学 的社会 取 向 , 而导 致 历史 学在 理论 、 法 与写 作实 从 方 践 等方 面 的一 系列 深刻变 革 [。回到文 学研 究 , 学 与人类 学作 为人 文社 会科 1 ] 文
— — —
Jn 02 a .2 1
V0 . 1 13 No.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 l卷
第 1期
..............
.
.
.
...—
—
方 法 论 问题 : 学 的 人 类 学转 向 文
首届 中国文学人 类学青年 学术论坛 扎记
学 中两 门重要 的学 科 , 两者 的融 合 , 历 了漫 长 的历 史过 程 。从早 期 人类 学 家 经 弗 雷 泽 的《 金枝 》 开始 , 到弗 莱 的原 型 批评 理 论 对 当代 文 学研 究所 产 生 的深远 影响 , 以及 进入 2 0世纪 以来 在 “ 西学 东渐 ” 的影 响 下 , 中国一 大批 优秀 的学 人 , 如王 国维 、 林耀 华 、 自清 、 朱 闯一 多等 , 力 于 东西 对话 的学 术尝 试 。 为 文学 致 都 研 究 的人类 学转 向 , 出 了不 可磨 灭 的贡 献 。 因此 , 首届 中 国文 学 人类 学青 做 在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以几种个案为中心的考察

学所 南发 生的历 史文 化语 境 的把 握 和分 析 。 笔 ① 者 以 为 , 除 上 述 原 因 外 ,中 国 文 化 诗 学 的 崛 起 还 有 一 个 不 容 忽 视 的 因 素 ,即 来 自于 人 类 学 领 域 的 影 响 。 对 世 纪 之 交 的 中 国 文 艺 学 界 而 言 ,如 何 在 摆 脱 意识 形 态 干 预 的 同 时 ,又 能 打 破 “内 部 研 究 ” 的 褊 狭 , 无 疑 是 亟 须 解 决 的 一 个 问 题 。 而 人 类 学 的 核 心 命 题 “ 化 ”,正 是 走 出 这 一 困 境 文 的 有 效 参 照 。 因 为 “文 化 ” 作 为 一 种 具 有 广 泛 包 容 性 的 概 念 ,可 以 容 纳 比 意 识 形 态 与 审 美 判 断 更 为 丰 富 的 社 会 、历 史 内涵 ,从 而 还 原 文 学 现 象
的 西 方 学 术 范 式 传 播 到 中 国 时 ,便 有 了 向 现 代 性 转 化 的 可 能 。 不 过 ,传 统 考 据 学 自身 的 局 限 也 是 非 常 突 出 的 ,正 如 有 论 者 所 言 : “ 代 中 后 期 不 清 少 治 诸 子 的 学 者 擅 长 文 献 考 辨 和 文 字 训 诂 ,但 他 们 除 了 盯 着 文 字 文 献 之 外 ,对 民俗 民 风 基 本 不 屑
义 的 文 化 概 念 来 审 视 文 学 是 最 为 可 取 的 ”, 却 又
对 第 三种概 念进行 了扩充 : “ 符 号义 的文化 概 按 念 ,文 化 的 样 式 主 要 有 语 言 、 神 话 、 宗 教 、 艺 术 、科 学 、历 史 六 类 。 我 想 还 可 以包 括 政 治 、 哲 学 、伦 理 、道 德 、 教 育 、 民 俗 等 。 ② 其 实 , 这 ”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立——《文学人类学新论》的理论探讨

31专题研究 >名作欣赏 /Topic 文学人类学研究专题上海 唐启翠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立——《文学人类学新论》的理论探讨“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学时代。
一门关于人的广泛科学是当代思想追求的主要目标。
一大批科学研究部门为此联合起来。
”(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0世纪德语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兼神学家潘能伯格一语道出了20世纪中后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诸如艺术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等交叉学科兴起的学术潮流及其时代背景。
文学与文化人类学这两个专业,是如何在20世纪后期发生交叉融合,并逐步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的主观虚构和想象,与人类学的客观取向与科学方法,是如何从对立走向对接、互补并交叉融合为文学人类学这样一门新学科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结项成果《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就是着眼于当代学术发展的跨学科大潮流,从学术史脉络首次系统梳理出两大学科转向的态势:文化人类学的人文(文学)转向和人文学科的人类学转向(文化转向),以及文学与人类学两大学科交叉带来的中国本土学术创新与理论建构的学术史意义。
具体而言,本书的学术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次集中地从学术史脉络上梳理清楚20世纪两大学术转向及其相互跨界交叉所孕育出的崭新研究格局,重点论述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及其方法论意义,尤其注重将文化视为一种可以深描和解读的符号文本、民族志,一如文学文本的阐释人类学范式,给文学与文化研究带来重要的理论启示,也为文学人类学派以文化文本概念为核心的理论建构奠定基石。
从学科发展的历时性看,作为学科的文学比文化人类学古老得多,然而,随着人类学时代的到来,文学的创作和批评实践常从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中借鉴主题、素材和思想,而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也或隐或显地向文学借鉴表述形式——比喻、象征、意象和戏剧化等。
浅析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

浅析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作者:哈那张云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0期摘 ;要: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有从方法论、认识论的文学创作方法对当代文学人类学进行分析,有从文学观念对当代文学人类学进行分析。
本文从文体的角度对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变进行分析,分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为:人类学的”隐形”转向、人类学的”常规”转向、人类学的“显性” 转向。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转向作者简介:哈那(1978.7-),男,蒙古族,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诒学院。
张云涛(1979.7-),女,汉族,中学语文,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0-0-01人类学是人文、自然、社科三位一体的科学,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反思性、理论联系实际性强等特点。
在人类学的民族志写作层面,人类学被认为是一种文学。
虽然我国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但从文体角度研究的文献依然比较少。
大部分是从方法论、认识论、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等方面着手。
文体作为文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相关研究文献比较稀少。
因此,本文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当代文学人类学的转向进行分析。
一、人类学“隐形”转向自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以来,中国主流文坛开始流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法则,而现实主义法则对当代文学的主要影响是高大上的人物形象以及因果循环的情节结构。
自80年代以来,作家和读者都无法再对现实主义法则产生兴趣。
因此,小说成为一种流行形式,但文体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作家。
于是一批作家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文体形式。
具有人类学”隐形”转向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九月寓言》、《万物花开》、《檀香刑》等。
《九月寓言》共有七章,每章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体”显性”小村庄过去几十年的历史。
从方法论到认识论_文学人类学转向的思考

论实践。过去人们提到证据法,仅仅将之视为一种 叙述被当作仪式或对作为整体的人类行为的模仿
方法论,但若从证据的被选择、认同和意义生成过 而加以研究。”④甚而将神话原型视为一部凝缩了
程来看,“证据”问题其实还是认识论的问题。①
的人类文化史,其间隐藏着某些超越了人类理解
作为引领未来的文学观、方法论和认识论, 力的信息,而今人却受制于自身认知力的限制,难
15
质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显然,认识自己、认识世 奇而事固有”,虚构世界不是实在世界的直接镜
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与诉求,而与认识论相 像,但却是现实的变形记。③变形的世界当然也是
伴随的证据问题也是始终隐匿于中国现代学术和 一种认识的反映。在原型批评家眼中,“文学的叙
文学人类学研究发生、发展中的治学线索和方法 述方面乃是一种重复出现的象征交际活动。……
三、文学人类学: 认识的可能世界
———文学人类学,也通常被理解为以人类学视野、
作为认识论的文学人类学,要从两个层面来
方法、材料研究文学的学派。④因此,有学人疑惑, 看,即理念和方法。这是一体二面的。认识论,即关
文学人类学: 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方法? ⑤一种方 于知识及其认知的哲学理论,至少从柏拉图以来,
肌理线索的学术现象,如何分析不同时代语境 可作的就是,尽量解蔽和祛魅,尽一切可能去认识
与不同学者学术主张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梳理、 一切可能的世界。所有可经验的、不可经验的“留
反思过往得失的同时,不坠入“伪问题”,而在不 痕”、“知识”: 史志、文物、遗存、民族志、神话、歌
断涌现的新材料、新视野中求得“真学问”? 都有 唱、仪式……都是人类创造的不同符号系统和据
法论的学派或者一门新兴交叉的学科,是不是“文 “人们一直重点关注的事情是: 是什么使得一个信
“人类学写作”的多重含义——三种“转向”与四个议题

2 0世 纪 以来 的文学 艺术 创 作 和人文 社会 科学 研 究 , 无不 深 受人 类学 的影 响。同时 ,0世 纪的人类 学 表述 范式也 经历 了从 “ 2 科学 ” “ 到 文学 ” 的转 向 。 理 梳 这 两方 面 的重 要转 向及其 相互 关联 ,是 把握 新世 纪思 想 变革 和学 术创新 的极 好 契机 , 也是 本次会 议 的主 旨。
关键 词 “ 类学 写作 ” 若从 字 面上 理解 , 人 , 具有 双 重含 义—— 兼 指文 艺创 作
方 面 的“ 人类 学转 向” 人类学 研究 与表 述方 面 的“ 和 文学 转 向” 。 除此之外 , 比喻 的意 义上 ,人类 学写 作 ” 从 “ 还可 以泛 指人 文社 会科 学研 究 方 面的 “ 人类学 转 向” 。下 面是 由这三种转 向现象 引发 出的学 理 问题 。
— —
M a .2 1 r 01 V0 . 0 I3 No. 2
第3 0卷
第 2期
“ 类 学 写作 ’ 多重 含义 人 ’ 的
— —
三种 “ 向" 四个 议题① 转 与
叶舒 宪 , 彭兆 荣 , 新建 徐
(. 国社 科 院 文 学研 究所 , 1中 北京 1 0 3 ;. 门大学 人类 学研 究所 , 门 3 10 ; 0 7 2 2厦 厦 6 0 5
或 艺术 性 的“ 描 ” 乃 至转 向写作 来自 歌 、 说 类 的 厚 , 小
民族 志 呢 ?
和跨 学科 知 识创 新 的有 效 门径 。期 望 通 过本 次会 议集 思广 益 , 取长 补短 , 有所 突破 。第 四议 题 : ‘
“ 本 ”的概 念 在 2 文 0世 纪学 术 思想 变 革 中异
类 学 想象 ” 的变 革 和普 及 , 及其 在 各个 本 土文 化 、 西 方文 化所 激 发 的灵 感 与 非
民族志书写和“现代中国”想象——路遥《平凡的世界》再解读

第四章
路遥《平凡的世界》 再解读
路遥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路遥的生平经历:出生在陕北清涧县的一个贫困家庭,从小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但通过努力考入延安 大学中文系,并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背景:路遥在深入农村和农民生活之后,开始构思这部小说,旨在通过孙少安、 孙少平等人的命运变迁,展现中国农村和农民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巨大变化。
民族志书写和“现代中 国”想象
汇报人:
目录
“
壹目
录 文 本
贰民
族 志 书 写
叁现
代 中 国 想 象
”
肆 界路
》遥 再《 解平 读凡
的 世
第一章添加章节标题源自 第二章民族志书写民族志与《平凡的世界》
民族志书写:描述一个民 族或群体的生活方式、文 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知
识
《平凡的世界》:一部反映 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小说, 通过民族志书写的方式呈现 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
民族志的未来发展
数字化与民族志: 利用数字技术记录 和呈现民族文化
跨学科研究:与人 类学、社会学等多 学科交叉融合
全球化视角:关注 全球范围内不同民 族的文化交流与互 动
保护与传承:致力 于民族文化的保护 和传承,促进文化 多样性的发展
第三章
“现代中国”想象
“现代中国”的概念
特点:强调民主、科学、理性、 进步等现代价值观,注重民族复 兴和国际地位提升。
描述与解释:准确、生动地描 述民族文化的特点,并对其背 后的原因进行解释
跨文化比较:将研究对象与其 他文化进行比较,以更全面地 理解其独特性
民族志的现代意义
民族志书写是现 代社会多元文化 交流的重要载体
当代民族志书写内涵及其讨论学科史与方法论的思考【精选课件

当代民族志书写强调对人类行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同时注重对文化和 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的深入理解。
民族志书写的重要性
理解文化多样性
通过民族志书写,我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 和社会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 处,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
和理解。
社会科学的基石
民族志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 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为其他 研究提供了实证的数据和深 入的分析,有助于推动社会
03
展望未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民族志书写将会 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其内 涵和外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 域的发展。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期望
建议未来的研究在方法论上 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 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
杂性。
期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 拓展民族志书写的应用领域 ,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中,如环境、健康、教育等
目标
通过对民族志书写实践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内涵和特点,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方法与过程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当代民族志书写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过程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建立研究数据库,对当代民族志书写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实地调查结 果,总结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发展
随着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民族志书写在当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社 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02
学科史与方法论
学科史
早期民族志
01
早期的民族志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人类学家
开始对不同文化和民族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民族志写作中的人类学历程与反思

No. 06, 2020Serial No.1682020年第06期(总第168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社会学研究民族志写作中的人类学历程与反思马婧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民族志是开展人类研究必要的学科方法和手段,民族志的产生以马林诺斯基之《西太平洋上的航海 者》为标志,其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文本写作范式,使得人类学进入"科学规范”的"现实主义”阶段。
此后民族志发展历经“现代主义”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八十在后现代的反思批判思潮之下,民族志的写作形式与文本内容,成为 人类学界研讨的重点内容。
人类学界开始对民族志这种重要的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和归纳,迸发了诸多有关于民族志方法论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文章总结和回顾民族志写作的各阶段特征,讨论关于民族志写作的一些浅 见和思考。
关键词:民族志;后现代;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6 — 0094 — 03民族志的写作是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范 式,在人类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民族志的写作 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范式。
在早期的民族志萌 芽阶段,民族志写作并不是人类学家的专有成果。
从旅行见闻游记到满足殖民政治需求的考察报 告,民族志写作并无专业的操作规范。
早期研究文 化的学者如弗雷泽运用这些资料,著成早期的人 类学作品,被称为“摇椅中的人类学者”。
从马林诺夫斯基之《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开 始,民族志写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随着 人类学研究范围的变化,所研究的文化内容所处 的社会背景的迁移,民族志的写作也经历了不同 的发展阶段。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处于全球 化的背景之下,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也由边远的初 民社会,转变成为多种场域的文化情景,人类学家 的研究内容也从异文化到后现代的多元文化形态 之中,在后现代的反思批判思潮之下,民族志的写 作形式与文本内容,成为人类学界研讨的重点内 容。
《文学民族志 范式与实践》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文学经典重塑乡土景 观:以川端康成《雪 国》...
文学想象与地域民俗 认同的构拟
附录一 文学民族 志的概念、方法及
实验
“红毛番”:一个 增值的象形文本
附录二 实验民族 志语体
第二部分 文学人类学
01
导论 文学 人类学:一 种新型的人 文学
02
再寻“金 枝”——文 学人类学精 神考古
04
民族志“书 写”:徘徊 于科学与诗 学间的叙事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文学民族志
01
导言 文学 民族志:一 种学科协作 的方法论 范...
02
“把种子埋 入土中”
03
金翼奋翔: 《金翼》的 近代探索之 路
04
乡土的表述 永远的秦腔
06
点石成金
05
两种权力博 弈中原景考
察
历史建构与记忆书写 的多重路径
后记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文学民族志 范式 与实践》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者
彭兆荣
民族
知识
文学作品
视野
实验
文学
志
乡土 方法论
传统
人类学
生活
民族志
范式
概念
文化
方法
01 内容简介
目录
02 第一部分 文学民族志
03 第二部分 文学人类学
04
彭兆荣文学人类学论 著、论文目录
05 后记
06
文字的人类 学
03
文学与学文: 一个比较文 化的视野
05
文学可以如 是说:人类 学的一种关 涉
口述传统与文学叙事 行吟之歌
略论文学写作与人类学民族志书写

略论文学写作与人类学民族志书写刘国欣本文是对人类学的文学转向问都具有美的特性,都是审美文学语言讲求话语蕴藉,讲究含的一些思考。
由于笔者对人类学的。
蓄、含混;民族志写作力求真的一些理论涉入不深,这里只谈实、确切、具体。
文学语言把使文学属性与审美特性。
陆机个人在文学人类学方面的一点浅读者读来回味无穷作为追求目《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薄看法,不展开全部讨论。
中国标。
越是读来有言外之意的作之论,曹丕《典论·论文》中有文学人类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品,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而这样“诗赋欲丽”之说。
文学要有情开始酝酿。
关于写文化的反思及的作品往往是虚构的、带有情感感,并且要优美,这大概是这两其最终成书,也发生在二十世纪属性的。
比如说普鲁斯特的《追位古代文论家所要表达的意思。
八十年代。
两者相遇之后,在中忆逝水年华》,就是叙述一种非在当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中,笔者国立即引发了对文学人类学及部功利的、人生飘忽不定的状态。
比较欣赏童庆丙教材中关于文学分作家的浓厚兴趣。
二十世纪西方流行的意识流作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
其品、荒诞派作品、存在主义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层意思:第审美与文学写作品,以及未来主义作品等等,其一,文学直接来说,是无功利中的许多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的,但它又间接地隐伏着某种功节,这与民族志的区别很大。
学。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利性;第二,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文学写作与头脑风暴。
虽说与“人”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首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先要区分两个概念——“虚构”第三,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文学来源于生活,但还有很多作与“文学创作”。
这里的“文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简家没有经过生活的历练就写作了学”指的是通行的文学,即“包单来讲,文学是无功利的、形象举世瞩目的作品,比如卡夫卡及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审美的,但也隐伏着功利其作品《变形记》《城堡》等。
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民族志的转身r——读《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民族志的转身r——读《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吴彤【摘要】本文通过对《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一书的研读,结合《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及其所引发的米德-弗里曼之争,对20世纪60年代掀起的有关民族志写作的质疑和争论进行分析.本书及同派观点主要是采用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人类学的视角,对传统民族志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表示质疑,认为人类学家在民族志中缺少与当地人的对话,更多表达了研究者的主观观念.基于以上批评,他们提出了发展实验民族志的倡导.本文作者通过研读与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中国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相关材料,认为人类学的再研究也将会是民族志发展的关键路径.【期刊名称】《南方论刊》【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写文化》;民族志写作;米德-弗里曼之争;实验民族志;人类学再研究【作者】吴彤【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民族志写作,又称为文化写作,是表征他者所处社会现实的特殊实践,这种表征是基于研究者自身的经历和研究者在具体田野的语境上的分析。
[1]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成果与学术思想,是主要以民族志为载体呈现给大众的,因而民族志写作是每一位人类学学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对《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一书的深入研读,笔者系统了解了在后现代主义反思人类学的视角下,20世纪末人类学研究领域中有关“民族志文本写作”的探讨与争论。
本篇文章也是怀着对“如何进行民族志写作”的疑惑与思考,在阅读与分析相关田野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以下简称《写文化》)由美国学者詹姆斯·克利福德和乔治·E·马库斯编辑出版,是当代人类学反思的经典理论著作,在人类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84年4月,十位具有不同背景的学者聚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以“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为议题,召开了一个高级研讨会。
与会者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民族志的写作问题,他们试图解释文化人类学的过去,探讨文化人类学的将来。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以几种批评个案为中心的考察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以几种批评个案为中心的考察苏永前【期刊名称】《百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5)003【摘要】Researches in such fields as hlstory and hterature began to be conducted trom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since the late 1980s. However,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when compared to that of history. This paper will,through exploring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cultural poetics and minori- ty literature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examine th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with the purpose of getting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ircle to it so as to conduct more study about it.%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史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
不过相比较史学而言,文学领域的人类学转向目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文章以文学人类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释、文化诗学对人类学知识的借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移植等个案为例,就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进行了考察,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转向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民族志书写的另一种思考王倩内容提要就人类学研究程序而言,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属于民族志写作实践范畴。
自人类学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民族志就是一种文学式的叙述,而不是科学的书写。
不论是英美人类学还是法国人类学,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写作都是一种建构他者文化与自我文化的双重行为,因此民族志书写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而不是科学的。
文学转向本质上是对书写权威的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田野考察,也绝非提倡一种权威的叙述范式,而是强调人类学书写模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人类学民族志文学转向书写一、/文学转向0的现代性内涵与情境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学被视为一门自然科学,人类学者因而以/硬0科学的方法来对待研究对象,以至于他们时常宣称田野考察是区分人类学与人文科学,尤其是文学的主要标志。
但这种论调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了人类学者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chard)的强烈批判,人类学继而被质疑为一门具有/文化翻译0意味的伪自然科学。
①在更多学者眼中,人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人类学者拥有类似于自然科学家收集精确数据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阐释而理解他者文化。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人类学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人文科学,其根据又是什么?换言之,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譬如文学之间的共性何在?看上去这是一个很老套的问题,但在后现代主义质疑元叙述的真实性、人文学科的表述危机波及人类学领域、宏大理论根本无法解释具体文化细节之后,这个问题便无可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概括地讲,对人类学文学转向的探讨涉及众多问题,其中包括人类学的书写历史以及民族志实验文本与修辞的合法性问题。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探讨人类学的文学转向并非是为了凸显人类学的/人类学性0而故作高调,更不是试图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贴上一张/跨学科研究0的标签。
探讨这个问题最为根本的意图是,弄明白人类学何以成为/人类学0,而前提是对人类学的/文学转向0做明确界定,因为/文学转向0这个词语在当下的表述中已经变得极为模糊,失去了确切的含义与所指。
因文学转向与人类学研究的操作程序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还得返回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之中。
一种事实就是,尽管传统人类学的四个基本学科之间在方法论上存在巨大差异,②但它们均以田野考察为基本立足点。
如果将田野考察作为一个互动的进程,那么人类学者的研究过程就可以划分为前田野、田野、后田野这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前田野的主要任务是人类学①②〔英〕梅瑞#威#戴维斯、皮埃罗著,张丽红等译:《视读人类学》,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这四个基本学科分别为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
者在为田野实地考察进行各种准备,其中包括人类学训练、田野考察点的选定以及相关考察计划的拟定;田野时期则重在进行各项田野作业;后田野主要是民族志的写作。
从这个过程来看,/文学转向0属于后田野的民族志写作实践阶段。
后田野进程中的民族志写作是人类学研究的最后阶段,也是本文/文学转向0的情境所在。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0是针对人类学写作实践而言的。
确切地说,这个术语指的是人类学者在写作过程中赋予文本一种明确文学虚构性意味的过程。
/而正在生发的民族志的文学意识则在某种程度上会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作为职业活动的写作之特殊地位在人类学中从来没有像在历史学中那样是当然之事,而且还因为这种意识产生在这样一种时刻:20世纪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更为宏大的理论工程正处于混乱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文本表述,而且产生这些表述的职业过程,都成了学科的争论焦点,并都受到质疑。
因此,从文学角度对民族志加以审视,就不只是一种对过去占据主导地位的表述惯例进行去神秘化,而是使更多的东西都成问题了。
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批评使得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对各种选择所进行的实验和探索都合法化了,而这种实验和探索是应该与在当代人类学思想中影响甚大的解释性分析模式的各种主张和抱负同等重要的。
0①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就叙述视角而言,人类学写作或民族志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究竟是什么促成了人类学的这种文学叙述趋向?问题的探讨离不开具体的民族志文本,笔者以人类学历史发展为依托来展开这个话题。
二、虚构的图像:英国人类学派的民族志写作众所周知,人类学田野考察的前身是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殖民活动,民族志写作也是在欧洲文化对他者文化的征服中而产生的,其表述充满猎奇色彩。
早期的人类学民族志类似于探险家的游记,主观地描述异国文化,其中不乏一些想象性的因素,比如,食人族之类的表述。
从这个层面来看,早期人类学书写在本质上是文学式的,民族志只不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类型罢了,因为它与/客观真实0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其中尤以弗雷泽的《金枝》为典范。
就研究手段而言,/人类学方法论的中心主题是如何利用-本国.语言再现-其他.文化的问题0。
②说得确切一些就是,人类学要借助考察他者文化而反观本土文化,用本民族语言表述异文化现象。
在这个层面上,弗雷泽的《金枝》不啻一本典型的人类学著述,它比任何人类学者的民族志都要经典。
何以如此?因为弗雷泽使用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对/金枝0这种文化现象做出了阐释,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何在古罗马的内米(Nemi)湖畔会存在杀死祭司的奇特习俗?甚至有人类学者认为,弗雷泽是抱着/假如我是一匹马0的臆想方式来写作《金枝》的。
③撇开这些不说,《金枝》引起众多质疑的关键还在于其表述手段并非是人类学的客位表述法,而是讲故事的方式,也就是文学式的阐释法。
虽然弗雷泽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标榜他采用了比较法,实际上,《金枝》从最初的两卷本直到后来的十二卷本,一直都采用了文学描述的手法来阐释/金枝0这种文化现象。
换言之,弗雷泽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解读了古老的/金枝0风俗。
在此过程中,弗雷泽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讲述故事:其一,为何古罗马内米湖畔狄安娜神庙里的祭司不只是祭司,还拥有一个/森林之王0的称号?其二,为什么阿里奇亚的祭司在就职之前,必须先杀死他的前①②③〔美〕乔治#E#马库斯著、李霞译:《跋:民族志写作与人类学职业》,载〔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16页。
〔韩〕金光忆:《人类学研究方法》,载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
〔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著、孙尚扬译:《原始宗教理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9页。
任?其三,为何在杀死前任祭司之前,首先要折取一段叫做/金枝0的树枝?①弗雷泽以这三个问题为核心讲述了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与风俗,其间还穿插了民间传说与仪式,这种叙述方式使《金枝》看上去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小说或史诗。
从这个意义上讲,《金枝》不只是最早的人类学民族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较之于文学文本,《金枝》的描述性语言丝毫不逊色,它创造的文学意象,比如,金枝、生命树、替罪羊,等等,比以往的任何文学文本所创造的意象都富有想象力,而其视野也更具穿透力,超出了一般的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知识范畴。
与后期人类学者不同的是,弗雷泽并没有从事田野考察,他在图书馆里完成了资料的收集,以一种富有想象性的文学写作手法将这些资料加以分类,继而创造了这部关于人类宗教历史发展的巨著。
换言之,弗雷泽借助于二手资料来撰写《金枝》:那些到欧洲殖民地旅行的官员、传教士与观光者的游记。
撇开其资料来源的真实性,这种按照写作意愿将资料加以分类并组合的做法就是文学创造的手法,只不过其中缺少了主观的想象。
关于/金枝0习俗在世界各地文化中不同的衍变版本,以及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所有这些都是被弗雷泽建构出来的。
资料本身不能够说话,代替它们的是弗雷泽的阐述。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枝》本质上是文学文本,属于文学阐释型的民族志。
当论及田野时,可能会有人反驳说,弗雷泽没有从事过田野考察,《金枝》无法客观地还原原住民居住的文化空间,因而不能将其划入民族志。
这种论调下所包含的一种潜在逻辑论就是,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区别于文学的主要标志,只有田野才是获取知识的客观途径,通过田野考察,人类学者才能够写出客观而真实的民族志。
从人类学资料可靠性来看,这种观点无可厚非。
但另外一方面,人类学不单是关于文化的客观考察与记录,它还是关于文化的写作。
尽管田野是原住民的生活空间,但田野考察行为却属于人类学者,考察者自身的学术涵养决定了其田野工作方法与考察对象的选择,不同学者眼中的田野是不一样的。
另外,/人类学家的知识总是带有偏见的,因为人们不可能告诉你每一件事情。
某些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对你来说是最难捕捉的。
给你提供信息的人的知识无论如何总是不完全的,在某种意义上总是-错的.0。
②在这个意义上,田野工作未必是人类学写作真实性的可靠保障,田野也不是验证人类学者获取知识的唯一路径。
即便经过了多年的田野考察,人类学者写出来的民族志也未必就具有十足的真实性。
相反,人类学者的民族志充满了文学性,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人类学书写是一种富有虚构性的文学性文本,就连/科学民族志0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也不例外。
表面看来,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一部具有浓郁功能主义色彩的人类学论著,但仔细阅读后便会发现,这部被称为/现实主义民族志0的文本却采用了航海历险的文学叙述模式,来表述特罗布里恩德人的海上库拉贸易行为,将库拉的流动与原住民的海上交换行为予以文学化。
这样说来不免有些抽象,我们先看看《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的整体叙述结构。
该书共计二十二章,核心部分为第七章到第十五章,主要讲述库拉的流动,其他部分都是围绕库拉所做的铺垫性与后续性叙述。
倘若再继续深入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叙述库拉流动的这一部分内容其实是一部原住民与叙述者在海上漂流的历险小说,类似于航海小说。
文本的叙述者首先从库拉旅程的起航开始,一直到船队的返航,交换库拉的整个过程成为民族志表述的核心,在此过程中,叙述者同时叙述了船队所历经的各种危险。
船队首先从锡纳卡塔出发,然后在穆瓦短暂停留,随后驶向皮鲁卢海湾,经过安福列特,进入特瓦拉和萨纳洛阿,停靠在萨卢布沃海滩,然后驶向多布,在多布进行库拉的交换,最后返航。
库拉的交换过程类似于19世纪文学家笔下漂流者的探险与猎奇旅程,只不①②〔英〕J#G#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上),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中译本序,第4页。
〔爱〕泰特罗讲演、王宇根译:《本文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过缺少了殖民的暴力行径,而多了一份对非欧洲文化的观察。
就在沿途的航海历险中,马林诺夫斯基叙述了特罗布里恩德人的库拉交换过程与风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