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论文

合集下载

文学学术论文模板(10篇)

文学学术论文模板(10篇)

文学学术论文模板(10篇)二、平等对话,实现课堂生成(1)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但各自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第一个案例偏重于“实用主义”,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掌握,让鲜活的历史成了表格方框中一个个机械的符号,后两个案例注重活动和情感,但从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则有点“虚无缥缈”。

“案例一”中,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环环相扣,学生参与度较高,知识点的掌握也基本到位。

但遗憾的是,教师将诗情画意的作品抽象于一张僵化的表格之中,鲜活的历史被人为地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了一些零散的无体系的历史知识。

这样的教学,不要说熏陶和陶冶情操,就是其试图追求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达成。

从教学方式上,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订正,似乎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其实学生所做的只是在教师和教材的束缚下“戴着镣铐跳舞”,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

“案例二”中,教师重视了学生的参与活动,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但是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有所欠缺,上台展示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多数学生处于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从参与的深度看,大多数学生学得并不深,只能简单介绍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因为学生要深入理解作品课前必须进行充分准备,而且需要教师的协助和指导。

比如,学生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屈原的生平,仅凭朗诵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体会不出诗人探求真理的不屈精神的。

“案例三”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美感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但是文学鉴赏毕竟不是历史课的主题,我们不能让文学史多了“文学味儿”而少了“历史味儿”,而是应该选择合适的作品,让文学鉴赏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从中感悟出作品背后的社会状况。

对于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以诗入史”,进而认识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二、寻求对策:“虚实结合”实现文学艺术与历史的交融通过对以上三种课例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文学艺术史教学要兼顾历史教学和文学艺术的特点,不妨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

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

文化人类学结课论文

文化人类学概论教育学院09心理班杨浩12009240838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

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

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

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1501年德国洪德最早使用人类学一词时,将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书成为人类学。

1831年世界上第一个研究人类体质和文化的学会——法国巴黎民族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人类学的诞生。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角度科学地研究人类由来。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是整个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基因技术可以由于民族识别,确定古尸种族,澄清历史事实。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见图)为个中翘楚。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白鹿、梦境和魂灵——对《白鹿原》的文学人类学分析

白鹿、梦境和魂灵——对《白鹿原》的文学人类学分析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

,白鹿、梦境和魂灵———对《白鹿原》的文学人类学分析杨秀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陈忠实的《白鹿原》有许多独特的意象,其中白鹿、梦境和魂灵这三个文学人类学意象尤为特殊。

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白鹿象征着人性的美好,梦境能反映白鹿原人民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魂灵这个特殊的存在物或者人民对魂灵的看法,也能探析出许多真实的人性因子。

关键词:白鹿原;白鹿;梦境;魂灵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2-000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2.003《白鹿原》是陈忠实耗费了六年的时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曾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且获得中国第四届矛盾文学奖。

书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人类学意象”具有丰富的人学性,包含着白鹿原人民的生存体验。

本文则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以人类学的态度来探究文学的生命力。

一、白鹿的象征在《白鹿原》中,白鹿作为一个重要的图腾,是白鹿原的一种美好生命品格的象征,这种人学文类学的意象在白鹿原中无处不在。

小说前面就开始对白鹿进行了一番的介绍,“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

黄布拉几的弱苗子变成了黑油油的绿苗子……”面对这只雪白的神鹿,使得白鹿原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进行咀嚼,尤其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人们尽是渴望着白鹿的出现。

白鹿,代表着原上人民所向往的五谷丰登、万家乐康,是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它包含着人类的真善美,是祥瑞之兆。

这种祥瑞之兆在小说当中最开始便是体现在白嘉轩的身上,白嘉轩发生死了六房的“灾难”后,在寻阴阳先生的路上遇到一个怪物,在询问一番后得知“那是一只鹿”。

于是白嘉轩接受了白鹿这个神兆,“既然神灵把白鹿的吉兆显示给我白嘉轩,而不是显示给那块土地的主家鹿子霖,那么就可以按照神灵救助自家的旨意办事了”。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论文报告文学人类学是一门涵盖了文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旨在以文学作品为样本,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历史、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内涵。

而《罗摩衍那》作为印度史诗巨著,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多位学者利用文学人类学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本文将以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来解读《罗摩衍那》中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内涵,旨在探究其对人类学、宗教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启示和贡献。

提纲:一、《罗摩衍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罗摩衍那》中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三、《罗摩衍那》中的英雄形象和心理学四、《罗摩衍那》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政治五、《罗摩衍那》中的幸福观和人生价值观六、《罗摩衍那》中的道德观和社会秩序七、《罗摩衍那》中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八、《罗摩衍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九、《罗摩衍那》的跨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递以上这些主题都是文学人类学视阈下解读《罗摩衍那》的方向,不同的主题又侧重于不同的文化和人类学问题,因此各有独到的研究价值。

例如,第四个主题关注的是《罗摩衍那》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政治,旨在从文学人类学和女性主义视角来研究《罗摩衍那》中的性别角色和社会结构,探究其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女性被动的表现形式,并提取其中可供借鉴的女性力量和崇高品质。

而第八个主题则关注《罗摩衍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旨在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解码《罗摩衍那》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寓意和艺术形式,探究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启示,分析其文学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罗摩衍那》是一部跨学科、跨文化的重要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解读和探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历史和宗教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同时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宗教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之间的对话交流。

一、《罗摩衍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主题关注的是《罗摩衍那》作为一部印度史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邱玉祺;李永平【期刊名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年(卷),期】2022(5)3【摘要】文学人类学被理解为以人类学视野思考和研究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流派,是20世纪比较文学领域催生出的跨学科研究。

作为人类学与文学交流互动的成果,文学人类学天然的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萌芽要追溯到20世纪早期闻一多、郑振铎等学者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由方法到学科、由奠基到壮大的时期。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始终坚持“世界性”与“中国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从西方引入的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吸收与改造,使其能被灵活运用到本土问题的研究上来。

本文以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脉络为线索,从文学人类学产生的学科背景、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中国学者对文学人类学理论的革新与实践三个方面,梳理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从理论创新方面来看,文学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对早期经典的重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学民族志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

从研究方法的开拓来看,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贡献集中在“四重证据法”“N重证据”等跨学科方法上。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体现着其与中国文化、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总页数】28页(P47-74)【作者】邱玉祺;李永平【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相关文献】1.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一种认识2.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理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兴起3.文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发展——ICLA2019文学人类学专题4.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理论建构——评《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5.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人类学转向视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人类学的现实价值

文学人类学的现实价值

O 引 言
在 风 云突变 的 2 0世纪 , 文 学研 究经 历 了从 传
评、 文学人类学等流派 。这其 中即包括弗莱的原 型批 评 , 卡 西尔 的文 化哲 学 、 新 历史 主义 学派 的文 化诗学 , 还有费尔南 多 ・ 波亚托斯和马尔库斯等 人 的 民族 志诗 学和 实验 民族 志 , 人 类 学家 w ・ 恩
向的热 潮 。 因此 , 文学人 类 学 的产 生 既 是 世界 范 围 内文 学 研究 的一 种趋 势 , 也是 人 类 思 想 史 发展 到一 定
格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指导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文 学人类 学 的研究 。 …“
回望 国 内 , 中国 文学 人 类 学 研究 的主 要 方 向
尼特 的文 学 人类 学 等 。 另外 从研 究方 法 上 , 有 结 构 主义 的列维 一 斯 特 劳斯 的神话 学研 究 , 有 以荣
统到现代的转型。启蒙运动以来的认识论走 向边 缘, 体 验论 渐趋 于流 行 。理性 与非 理性 的纠结 , 结 构主义 的流行 ,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 主义的变身 , 文 学研 究在 历经 了语 言学 转 向后又 出现 了文 化转
1 文 学 人 类 学 及 其 在 国 内 的发 展 现 状
文 学人 类学 , 就是 以人 类 学 的视 野 反观文 学 ,
并将 人类 学研 究 的经验 和方 法运 用 到文学 观念 的 建 构 中。在 西方 以人类 学命 名 的相关 文学 批评 理 论种 类 繁多 , 例如 以人 类 学命 名 或者 使 用 到 人 类 学研 究 方式 的 文 学 批 评 就 包 括 文 学 的人 类 学 批
方现代及后现代文艺理论的学习 , 也是对 2 O 世纪 以来 中 国学人 的各种 理论 与实 践 的整 合 。然而具 体 的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与探索还是近三十年的事 情, 起点是 1 9 8 7年弗莱等人 的《 神话——原型批 评》 和弗雷泽的《 金枝》 的中译本在 国内的面市 , 标志是 2 0 0 7年 的文学 人类 学第 三届 年会 。

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论文

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论文

文学人类学专业
多重证据法研究
杨骊2009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本文以多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尝试。

论文着重分析了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的学术史、理论源流、学术价值以及实践意义,考察多重证据法如何利用实证与阐释之间的巨大张力,在人类学的视阈进行文学与历史的对话,从跨越实证与阐释、融合人文与科学的维度来评述多重证据法的方法论价值。

族群身体叙事
张颖2010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本文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视作一类独特的民族志文本,将其置于“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下,研究这一文化事件所承载的多重模式的族群身体叙事,并以此来重新认知与定位多元的“族群身体”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价值。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歌谣人类学研究
龙仙艳2010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且后者是源,前者是流。

本文在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下,苗族古歌的歌谣人类学研究是对“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的个案考察,通过对其歌辞与民俗、唱者和受众、功能和传承等整体研究系统地探讨无字民族的口语诗学表达。

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

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文学和人类学是两个看似独立,却又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探究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意识;而人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和行为。

然而,当这两个学科相互融合交叉,产生了跨学科研究,其效果和价值则显现无疑。

首先,文学和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拓展了两门学科的视野。

传统文学研究聚焦于文本本身,如语言、情节和美学等。

然而,通过借鉴人类学的方法和理论,我们可以将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和文化的载体来研究,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群体文化之间的关系。

人类学的考察对象是真实的人类社会,通过田野调查和文化分析等手段对人类社会进行深入观察。

将这种观察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隐含的社会习俗、意识形态和群体行为。

其次,在方法层面上,跨学科研究为文学和人类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研究工具。

文学研究通常依靠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批评方法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忽视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而人类学研究则更加注重人的行为模式、意义构建和文化符号的解读。

将人类学的观察方法引入文学研究,我们可以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背景以及读者对作品的解读等方面,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此外,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挖掘出的新领域和新问题。

文学和人类学结合,不仅可以对文学史和文化传承进行深度分析,还可以关注一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和文化现象。

比如,在跨性别研究方面,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边界的反映,而人类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调查和分析这些现象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通过这种跨学科研究,我们可以拓展原本狭窄的研究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对象,并引发更多的学术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并非一帆风顺。

因为两者各自具备不同的学科边界和理论框架,将其结合需要有足够的学科素养和交叉学科的视角。

另外,文学和人类学也各自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如文学是否能真正反映社会现实,人类学的观察方法是否有偏见等。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

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罗摩衍那》的论文报告介绍《罗摩衍那》是印度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是一本史诗,记录了印度神话中的众多故事和传说。

这部史诗被认为是对印度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记录,同时它也为我们探讨人类文化和宗教信仰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本论文将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罗摩衍那》的意义,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宗教信息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背景《罗摩衍那》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印度古代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特点。

该书刻画了印度宗教的核心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中。

这使得《罗摩衍那》成为了印度文化的象征之一,并在印度社会中拥有着极高的地位。

文学人类学视角下的《罗摩衍那》1. 《罗摩衍那》的文学价值2. 《罗摩衍那》所反映的宗教思想3. 《罗摩衍那》中的文化元素4. 《罗摩衍那》对宗教和文化的贡献5. 《罗摩衍那》与其他文化作品的比较6. 《罗摩衍那》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7. 《罗摩衍那》的翻译问题8. 《罗摩衍那》文学批评的争议9. 《罗摩衍那》中的历史考据问题结论《罗摩衍那》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印度古代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的特点。

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印度文化和宗教信仰,还可以通过它来探索人类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共性。

此外,《罗摩衍那》作为一部诗歌,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其翻译和文学批评等方面还有着一些未解决的争议。

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这部作品,以更好地理解印度文化和宗教信仰,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罗摩衍那》的文学价值《罗摩衍那》是印度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史诗,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其以诗歌形式传达多个故事和传说,融合了印度文学中的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其深刻的艺术魅力。

此外,史诗中各种增订和修改的版本也丰富了其文学价值。

2. 《罗摩衍那》所反映的宗教思想《罗摩衍那》是以神话故事为基础的宗教作品,其中体现了古印度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关于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关于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关于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文学人类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它将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关注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文化认同、价值观、社会关系等。

然而,随着文学人类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批评声音,认为文学人类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旨在推动文学人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批评: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论问题文学人类学的方法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过于主观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但是解读过程往往受到研究者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有些文学人类学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文学作品上,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多重意义。

这种主观化的解读容易导致结果偏颇,甚至失去了研究的科学性。

2. 缺乏跨学科的视角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但是文学作品本身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现象,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

然而,很多文学人类学者仅从文学本身出发,缺乏跨学科的视角,无法深入探究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3. 忽视文学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文学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着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文学人类学研究应该考虑这些背景因素对作品的影响,但是有些文学人类学者忽视了这一点,将文学作品从历史和社会中割裂出来,导致研究结果缺乏深度和广度。

二、自我批评:文学人类学的问题与发展除了上述批评,文学人类学也有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自我批评。

1. 缺乏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规范文学人类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规范,导致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可比性,也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和成熟。

2. 研究对象和方法单一化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和解读。

这种单一化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容易导致研究的局限性,无法深入探究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3. 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和解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论文 文学人学 5000字

论文 文学人学 5000字

文学即人学首先,文学和人学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要清楚人学:人学就是文学。

文学所记载的是人的行为,以行为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人的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出现的是石器时代,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叶的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

1928年,高尔基在苏联地方志学的一次会议上说他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地方志学,而是人学”。

高尔基曾经指出,“文学家的材料就是和文学家本人一样的人,他们具有同样的品质、打算、愿望和多变的趣味和情绪。

”1[1] 作为文学家,高尔基显然也是一位积极提倡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他认为,文学应该以写“人”为中心,表现和描写“大写的人”。

高尔基的文学思想比起长期流行且影响广泛的“文学工具论”显示了十分可贵的历史超前意识和勇敢精神,显示了令人敬佩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文学是人学”这几个字,虽然高尔基并未直接将其拼接组合在一起,但事实上他已将其作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命题意味深长地提了出来。

文学就是人学这个概念产生来源于,19280612高尔基被选为苏联“地方志学”的成员,他在苏联地方志学中央局的庆祝会上致答词时,把自己主要从事的工作称为“人学”。

他说:“我还是想,我的主要工作,我毕生的工作不是地方志学,而是人学。

”人所尽知,高尔基是文学家,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但他毕竟主要是个文学家,他的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也是以文学家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人们有理由认为,高尔基所说的“主要工作”即指文学工作,而这种文学工作即是“人学”。

这是高尔基第一次虽不直接、但明白无误地把文学称为“人学”。

以后,在《谈手艺》和《论文学》等谈话和文章里,高尔基也表述了文学即是“人学”的思想。

于是,“文学即人学”作为高尔基提出的文学命题和文学的经典性定义,为世公认,广为传布。

文学人类学的新阶段与新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永平教授访谈

文学人类学的新阶段与新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永平教授访谈

李永平(1970-),陕西彬州人,古典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在美国麻州波士顿大学(UMASS)、英国牛津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日本京都大学访问交流。

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学术委员、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等。

出版《包公文学及其传播》(繁体字版)《禳灾与记忆:宝卷的社会功能研究》《丝绸之路与文明交往》《文化大传统的文学人类学视野》《中国文化历程》《古典学的大传统视野》《海外藏中国宝卷汇刊》(50卷)《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读本》等著作多部。

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理论研究》《民族艺术》《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思想战线》文学人类学的新阶段与新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永平教授访谈李永平,赵周宽■■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收稿日期:2021-09-23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中国宝卷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26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永平(1970-),陕西彬州人,古典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文学人类学与跨学科研究;赵周宽(1971-),陕西扶风人,文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审美人类学、美学理论。

摘要:文学人类学对文学表述的发生、文学意义的生成、原型编码的变异、神话观念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中经世累代的嬗递等关乎文学价值的基本问题做出历史性阐释。

它的效应是多方面的。

没有对边界的试探就难有对边界的突破,作为文学“元理论”的文学人类学,通过对禳灾、治疗、通天、追求丰产和永生、创世神话的仪式性重演等论题的多方探源,提供了具有观念史意义的文学发生学原理。

文学人类学概说

文学人类学概说

文学人类学概说文学人类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跨学科学科。

它结合了人类学、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究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蕴含着作者和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不能忽略它们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例如,在研究《红楼梦》时,不仅要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等方面,还要考虑清代封建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以及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文学人类学也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和影响。

文学作品常常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们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风貌、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它们可以改变读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推动社会的变革。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对清代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第三,文学人类学强调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传统文化、现代媒介等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学作品常常与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相互交织,形成多元的文化表达方式。

同时,文学作品也常常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媒介的影响,如诗歌和戏曲等传统文化形式,以及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对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

文学人类学强调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

文学作品不仅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财富。

因此,文学人类学也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比研究,以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例如,在研究《红楼梦》时,可以将其与日本的《源氏物语》、英国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进行比较,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文学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究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不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也关注它们对社会文化的反应和影响,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传统文化、现代媒介等之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文学人类学也强调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以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推荐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

推荐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

推荐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

本位就以文学专业为例,为大家提供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

1、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2、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3、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4、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民族性的建构之研究5、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研究6、李渔生活美趣研究7、中国古典意象史论8、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9、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10、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11、道咸宋诗派研究12、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研究13、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14、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15、朱彝尊交游考论16、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17、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18、汉代神话研究19、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20、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21、唐代游艺与诗歌22、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23、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24、民国以来重要唐宋词选研究25、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26、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27、元散曲风格特质及其成因研究28、《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29、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30、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31、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32、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研究33、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34、宋元词曲递变研究35、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36、当代小说中的土地问题37、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38、周扬与现代革命文艺运动39、文化突围与文类重构40、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41、从中国三部小说看中国江湖文化42、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4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44、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45、曹植文学思想研究46、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47、从农民到农民工48、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49、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50、神话与儿童文学51、西方净土信仰与唐人创作研究52、魏文帝曹丕研究53、《史记》文学研究54、汉代文学中的神话研究55、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56、苏轼谐趣词研究57、唐代小说的明清传播58、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59、论女性意识视域下的当代女性诗歌60、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61、宋初南北两大文学群体研究62、宋词音乐专题研究63、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64、黑土地的守望者65、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66、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67、明清游历小说研究68、发现与重读-20世纪80年代“被遮蔽”历史小说研究69、民俗与政治的互动70、台湾后乡土文学研究71、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72、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73、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74、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75、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76、西方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1917-193777、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78、围城内外的变奏79、中国现代谍战叙事研究80、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81、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82、汉代楚辞学研究83、人性清流濯心田-孙犁人道主义文学论84、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85、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86、日本《诗经》传播史87、论北岛及《今天》的文学流变88、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89、中国古代城市笔记研究90、版印传媒与两宋文学的传播及嬗变91、女性书写:智性·情感·身体92、河南长篇小说(1949-1999)研究93、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94、王夫之《诗经》学研究95、韩愈古文评点整理与研究96、明清戏曲选本“宗元”研究97、宋仁宗朝诗歌研究98、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99、广西苗族歌谣研究100、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都市空间101、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研究102、唐传奇题材演变与影响论稿103、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104、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105、日常生活与文学上海106、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107、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108、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109、文学与法律: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研究的别样视角110、中国耽美小说中的男性同社会关系与男性气质111、多元文化冲突与《三国演义》传统观112、《诗经》押韵及相关问题研究113、唐前曹植接受史114、瓦解与重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形象的书写(1999-2011)115、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116、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117、《西游记》佛禅思想考释118、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119、《诗经》郑、卫诗歌研究120、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121、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122、江苏明代作家研究123、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124、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125、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126、严歌苓小说研究127、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128、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129、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130、唐诗人物形象描写艺术研究131、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132、《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133、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134、唐代侠风与文学135、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136、唐代长安与文学137、晚清报刊小说研究138、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139、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140、宋南渡词坛研究141、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142、唐代乐府诗研究143、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144、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145、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146、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147、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148、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149、《韩非子》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150、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151、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152、宋前咏物诗发展史153、清代《诗经》学研究154、《牡丹亭》的传播研究155、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156、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157、《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158、清代女诗人研究159、唐代女性诗歌研究160、文学中的上海想象161、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162、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163、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164、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165、南宋遗民词人研究166、白居易闲适诗研究167、清代词选研究168、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169、清商曲辞研究170、唐代乐府制度研究171、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172、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173、近代宋诗派研究174、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研究175、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176、谢灵运诗歌研究177、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178、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179、《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180、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181、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182、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183、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184、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185、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186、铁凝与新时期文学187、《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188、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189、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190、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191、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研究192、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193、“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194、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195、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196、“样板戏”研究197、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198、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199、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200、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20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202、唐诗与西域文化203、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204、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205、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6、汉魏六朝女性着述考论207、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208、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209、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10、《左传》评点研究211、王小波小说研究212、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213、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214、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215、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216、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217、论网络文化视野中的穿越小说218、曹操形象演变研究219、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220、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现象探析221、论中国网络小说影视的改编222、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王安忆《长恨歌》英译本中的女性与时空223、《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研究224、张爱玲翻译研究225、《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226、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元素赠送论文选题思路:毕业论文选题思路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摘要】:“文学人类学”分歧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个人现象。

我们在看待“文学人类学”概念、历史、理论、方法及价值观方面的分歧时,应首先考虑上述几方面的原因。

文章遵循的思考路向是从现象梳理入手,辨析分歧,探寻原因,发现“同一性”,然后在理论阐释中提出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整合及建构的问题。

文章包括前言和结语,正文按照概念、历史、理论、方法、价值观的认知框架来分析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文艺本体论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分歧,学科交叉中的“文学人类学”分歧和学科分类中的“文学人类学”分歧。

文章指出,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首先是80年代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的分歧影响了对“文学人类学”的概念、内涵、学科归属的“定位”问题,同时也影响了“文学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路向。

无论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部问题上的分歧,还是把“文学人类学”依附于文艺学、人类学、比较文学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都缺乏对“人类学”和“文学”两个熟知概念进行必要的批判性反思。

文章在辨析各种分歧后指出,理解“文学人类学”的关键还在于确定“文学”与“人类学”结合部的问题。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四个基本问题:历史起点、历史分期、对1950-1970年代学术的评价、海峡两岸的“文学人类学”。

文章指出,对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的重构包含着对“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认识问题。

当代文学人类学历史的探讨主要限于神话的视角以及神话仪式学派和原型批评理论,这造成了一定的偏狭性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1950-1970年代学术研究的评价。

文章认为,应当把台湾(也包括港澳)地区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纳入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中来考虑,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状态。

另外,文章初步认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它们揭示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的思想语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三章以辨析人类学意义和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学写作”分歧为前提,探讨文学人类学理论的整合与建构问题。

人类学博士简介

人类学博士简介

人类学博士简介人类学博士是一种高级学位,通常要求在人类学领域深入研究并完成一项原创的学术研究。

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生物和语言等各个方面,因此人类学博士的研究范围也十分广泛。

人类学博士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社会关系与组织结构、语言与符号系统等。

在这些研究领域中,人类学博士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实地观察、访谈、档案研究等,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研究和解读,人类学博士能够揭示人类的多样性和共通性,并为解决各类社会和文化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人类学博士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需要修习一系列的课程,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生物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

此外,还需要参与导师指导的研究项目,并撰写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人类学博士学位的一项重要要求,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项原创性的研究,并进行系统的论证和阐述。

论文的完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高的写作能力。

人类学博士毕业后,可以选择从事教学、研究或应用工作。

许多人类学博士选择在大学担任教职,培养和指导新一代人类学研究人员。

同时,他们还可以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并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此外,人类学博士还可以在非政府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博物馆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工作,为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

人类学博士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广泛的研究视野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此外,人类学博士还需要具备跨学科合作的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人类学博士的研究成果不仅要具备学术价值,还应具备实践意义,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人类学博士是一项需要全面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高级学位,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等各个方面,为解决社会和文化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论文艺人类学的学科问题

论文艺人类学的学科问题
质文化 遗产研 究所 , 州大 学在 2 0 兰 0 6年成 立 了文
性 > 其争 论 的论 辩 》 , 出建 立 文 学人 类 学 的 及 中 提 必 要性 。明确提 出“ 艺 人 类 学 ” 科 名 称 , 对 文 学 并
这 个学 科 的名称 概念 、 学科 目标 、 知识边 界 和理 论

样 入侵各 个 学 科 , 其研 究 疆 域 不 断地 拓 展 。以
展 中 的文 艺人 类 学 来 说 , 清具 有 本 体 论 意 义 的 厘 基础 性学科 问题 是 十 分 必 要 的 , 为 该 学 科 体 系 这 建构 提供 建设 性 的启示 。

文艺 学家 的“ 艺人 类 学 派 ” 文 和人 类 学 家 的 “ 艺 文 人类 学派 ” 主 的两 大 阵 营 构 成 了文 艺人 类学 的 为 研究 队伍 , 批 著 名 的 学 者 , 朱 狄 、 舒 宪 、 一 如 叶 萧
兵 、 新建 、 徐 彭兆 荣 、 列生 、 王 郑元 者 、 杰 、 金城 王 程

名 称 与 概 念
等在 艺术人 类 学 、 美 人 类 学 、 化 诗 学 、 学 人 审 文 文 类 学 等领域 做 出 了突 出的 成 绩 。复 旦 大 学 、 华 清 大学 、 中央 民族 大学 、 国社会科学 院 、 中 中山大 学 、 云南大 学 、 四川 大学 、 兰州 大学 等 高校纷 纷 开展 文
积 极 的作 用 。
关 键 词 : 艺 人 类 学 ; 科 名 称 与概 念 ; 科地 位 与 构 成 ; 究对 象 与 范 畴 ; 科 品 格 ; 文 学 学 研 学 学科 价 值
中图分类号 :924 C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2 4 ( 0 0 0 - 0 5 ~0 1 7 — 5 4 2 1 )4 0 5 5

文学人类学书籍 -回复

文学人类学书籍 -回复

文学人类学书籍-回复[文学人类学书籍],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文章,一步一步回答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社会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学科,而文学则是反映人类思想、情感和经验的艺术形式。

当这两门学科交织在一起时,我们便能够探究文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对文学和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关注,从而衍生出了大量有关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文学人类学书籍是探索并解释文学作品与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

书籍如同导航,指引我们进入文学和人类学的交汇点,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这些书籍深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从而揭示了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在文学中的反映。

首先,一本文学人类学书籍常常会引入概念和理论框架,用来解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动态。

例如,一本书籍可能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角色和社会阶层,引入性别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分析男性和女性在文学中的形象塑造,以及他们在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

其次,文学人类学书籍会透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多样的资料来支持其理论观点。

这些书籍会引用大量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特定社会和文化情境。

此外,作者还会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去深入了解现实世界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并将其与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角色联系起来。

文学人类学书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案例研究。

这些案例研究会选择特定的文学作品或作家,深入剖析其作品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背景。

例如,一本书籍可能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例,探讨作品中的城市生活、阶层差异和现代主义思潮的表达。

通过案例研究,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并将其联系到社会和文化的现实情况。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文学人类学书籍还可能涉及到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

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推荐_毕业论文选题_

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推荐_毕业论文选题_

人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推荐
教育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
试论黑格尔费尔巴哈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创生的逻辑关联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关联《岭外代答》的人类学解读实验
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
族群的认同、诠释与重构
论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内涵与品格
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
从文化救险到娱乐至上
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人类学向度
人类学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
影视人类学的文化阐释
“渝派纪录片”代表作《进城》的影视人类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人类学专业
多重证据法研究
杨骊2009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本文以多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尝试。

论文着重分析了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的学术史、理论源流、学术价值以及实践意义,考察多重证据法如何利用实证与阐释之间的巨大张力,在人类学的视阈进行文学与历史的对话,从跨越实证与阐释、融合人文与科学的维度来评述多重证据法的方法论价值。

族群身体叙事
张颖2010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本文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视作一类独特的民族志文本,将其置于“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下,研究这一文化事件所承载的多重模式的族群身体叙事,并以此来重新认知与定位多元的“族群身体”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价值。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歌谣人类学研究
龙仙艳2010级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
内容简介: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且后者是源,前者是流。

本文在文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下,苗族古歌的歌谣人类学研究是对“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的个案考察,通过对其歌辞与民俗、唱者和受众、功能和传承等整体研究系统地探讨无字民族的口语诗学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