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德育创新
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
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使得整个国家都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文化习惯等方面。
但同时互联网也给人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不能对互联网简单地进行排斥或者禁止。
更应该针对互联网的利弊并存,发挥其优势,做好德育工作。
一个成熟的德育工作者应该具备互联网意识,了解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德育思路和策略,寻求新途径。
在这方面,德育工作者应当注重自身的培养和学习,积极跟进互联网科技。
其次,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运用互联网科技手段进行创新。
比如利用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等平台,将传统德育、礼仪、道德课程等内容进行更新,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意识和使用习惯。
此外,德育工作者还需要大量运用网络技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特点的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制作出富有感染力,激励性的形象视频和图文教育资料,使德育教育更具生动性和可行性。
再次,由于互联网发展极快,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对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及时了解,紧贴时代需求。
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研究、教学和管理方法,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交互式教学、个性化教育以及虚拟现实的参与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德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做到事半功倍,让教育效果更好。
最后,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需要注重个性化,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其受到数字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
德育工作者应该围绕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德育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教育,更好地进行德育工作。
信息时代下高校德育创新理念和内容
信息时代下高校德育创新理念和内容
高校德育创新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把德育工作放在高校教育的核心位置,让学生成为自身学习、发展、成长的主体。
2、聚焦学生的心理、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为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将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责任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坚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德育创新内容:
1、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学模式,推行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加强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3、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建立有效的心理辅导机制,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组织方 式等
、
这 些 要 素 不 是 孤立存
、
如 何 应 对 网络 文 化
积极 开 展 大 学 生
。
而是 相互制 约
。
相 互影响
”
相互转 换
,
显示 出
这 是德 育 工作 者 不可 推 卸的 责任
网络 文化 的特殊规律
一
、
网 络文化的 内涵
、 。
二
多元 的文 化
。
、
网 络文化对大学生德 育的影响
,
网 络文 化 是 一 种 全 新 的文 化
文化纵横
年
月 干
总第
期
浅 谈 网 络文化 对大 学生 德 育的影 响及 对策
文 通 化 师 范 学院 房咏梅 广 西 师范 学 院 陈鹤松
摘要
网络 文 化 是 一 种 全新 的 文 化
、
多元 的 文 化
,
,
本文 在剖 析 网 络 文 化 内洒 的 基础 上
,
探讨 了
。
网络 文 化 对 大 学生 德 育 的 积 极 影 响 和 消极 影 响
图片
给德 育工 作者 获取 国 外 的 德 育 思 想
了 条件
。
理论
方法创 造
。
”
换言 之
,
“
狭 义 的 网络 文 化 是 指 在 电 脑
。
因此
,
网络 的发 展 使德 育 内容 更 具 国 际 化 育时空更 具形 晌力
互联 网 上进行 的文化 活 动
”
闭
,
一 络文化 住大 举生
笔 者 比较 认
在 研 究 已 有 网 络 文 化 概 念 基 础上
网络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创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明 白什么是对 的, 么是错的 , 什 这是最 重要 的 , 是非对错的标准 只有 靠 他们 自己来确立。”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 曾说过 :在 中学 阶段 , “ 学生只 是伏案学 习; 在大学阶段 , 他需要站起来 四面观望。” 大学 , 在 自学 能力 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与产生 , 不开对信息 、 都离 知识 、 情报 的选择 、 收 集 、 析判断和综合运用 , 分 面对互联 网给高校德育 工作带来的挑战 , 高 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 时期 出现 的新情况 、 问题 , 新 转变教育观 念 , 分发挥网络 的积极作 用 , 充 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 工作 的水平 , 增强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 的实效 。 当环境 对人 的影响处在一种 自 发状态 , 没有 中介 因素介入 、 没有防 范引导机制时, 环境对人 的影 响只能是一把双刃剑 , 这种情况就如 同伏 尔泰所说 的“ 环境可 以把人变成魔鬼 , 可以把人变成羔羊” 人类正是 也 。 通过教育或道德教育来接近 自己向往 的生活方式 ,并且把这种理想传 输 给年轻一代 , 期望他们也向这一 目标努力 。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 , 道德教育必须遵循 以下几个原则 : 一是阶段性 原则 。由于个体的道德需要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的, 这决定了个 体在不 同的年龄发展阶段 , 其道德品质的表现水平是不同的 , 如果忽视 这个 问题就难以实现预期 的效果 , 因此 , 道德教育必须按照个 体不同的 道德水平进行具体的道德 教育。 二是合理性原则。 根据个体道德需要 的 不 同层 次 、 阶段 、 型, 类 采取合理的措施 , 进行 合理 的处理 , 合理 的需要 应给予合理的满足以及正 确引导不 合理 的 、 不切实 际的需要 向合理 的、 切合实际的需要转换 。 三是教育性原则。 这是个体道德需要水平提升的 重要基础和前提 ,网络道德 教育要 在以下 三个道德需要 的层次上发挥
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形势分析及创新对策
略高地, 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 让网络文化
为素质教育服务。 针对网络发展的新形势, 德育工作者要积极 参与到网络中去, 建立 自己的主页 ;通过构筑“ 防火墙” 对网上 的不良信息进行隔离和过滤, 净化网上环境, 以技术手段使青 年学生最大限度地少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利 用这种优势, 将各种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德育资源上网, 也 可选择性地提供一些网站, 让学生在指定的网页上“ 冲浪” 同 。
上, 有的甚至落后于学生。因此, 教师的教育工作就很难做到 学生的心坎上。 所以网络文化下德育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 教 师必须不断学习, 更新观念,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学习和掌握 网络技术, 从而了解学生在网络中的需求和兴趣, 并通过自 身 参与影响学生的网络活动,以适应网络文化对学生道德产生
的新挑战。 其次在网络文化中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行不通 了, 教育者再也不能以传统说教者形象出现了, 而应当顺应形 势, 充当网络传播中的“ 把关人”引导并帮助网络使用者选 , 择、 辨识和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 因此,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
色情与暴力始终是社会的两大毒瘤,危害着社会的和平 与稳定, 更是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 库,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学术信息、 娱乐信息、 经济信 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 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 使网络成为信 息的万花筒。 英国哈罗德 戴姆莱贝教授发现,因特网上非学 “
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英 国的儿童保护组织在因特网 上找到的儿童色情页面竟然达4300余个。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 ” 度来分析, 模仿性和激情性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特征。 青少年 往往因模仿成人(包括网上的黄色 、 暴力等垃圾文化) 的不轨 行为而走向犯罪, 甚至对自己的非道德行为也失去耻辱感。 据 不完全统计, "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的黄色信息 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 为或动机。” 这一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构建策略的思考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构建策略的思考在网络文化迅速发展与普及的今天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只有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优势才能使大学生德育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不论对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意义深远,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中的作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网络文化一种新兴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典型体现。
也可以说,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的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
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在形态上存在虚拟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高于传统文化的传输速度,同时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享、融合,有助于促进各文化间的互动影响,使得信息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交流的自由性。
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坚持把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为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网络文化环境。
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重在建设,立足加快发展,积极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现状目前,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备受关注,媒体网络也常报道有关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新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令人堪忧。
(一)大学生德育目的的功利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德育目的制定的依据是教育的目的,而中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德育目的所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具有工具化和功利性。
(二)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目前中国高校的德育过程中,学生丧失了其主体地位,使德育过程蜕变为以知识灌输为内容的技术过程,德育工程转化为一个无视受教育者的单一灌输过程。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路径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新路径探析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大众传媒和消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更加青睐新媒体传播形式,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在这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打造新的德育工作路径。
一、加强信息传播,促进思想引领新媒体平台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桥梁,更是引导思想和观念的演讲台。
大学生在接受新媒体信息的同时,也需要接受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思想引领,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德育工作者需要抓住新媒体传播的机遇,积极做好信息传播和引导工作,制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和措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维护大学生的心灵健康和人生发展。
二、建立微信、QQ群,便捷管理微信和QQ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社交工具,也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传播渠道。
德育工作者可以在微信和QQ上建立相应的群组,将学生按照专业分组,建立便于管理和及时传播信息的自主模式,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
同时,通过微信和QQ群组的建立,德育工作者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群体管理,制定一些关于德育工作的宣传策略和群体活动。
大学生可以在群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分享经验和建议,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三、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多元化德育工作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是不同的,德育工作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展多元化、规模化的德育工作。
例如,通过微博或其他平台推广书法、诗歌、社会公益等多种德育项目,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建设、文化挖掘和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关注德育工作。
此外,德育工作者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德育知识竞赛、德育小游戏等活动,增强了解和参与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四、借助网络舆情,及时回应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众舆论和民意的一个重要来源,德育工作者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反应和回复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发布信息,纠正社会公共伦理和学校专业道德的误区和偏差,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舆论氛围。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实践创新
背景介绍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些变化,需要创新实践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实践的创新途径和方法。
通过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创新策略。
研究成果将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德育实践现状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缺乏实践创新德育课程缺乏吸引力互联网对高校德育实践的影响03020103缺乏持续性的实践体系现有实践模式的不足01理论与实践脱节02缺乏个性化指导开发移动学习应用建立虚拟社区建立在线德育课程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德育实践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实现德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借助互联网创新德育实践的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德育水平。
多元化评价以评促学总结词详细描述案例一:某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德育实践总结词拓展渠道、丰富内容、提高质量详细描述该高校通过开发或引入优质的在线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案例二:某高校利用在线课程进行德育教育案例三总结词科学评估、精准把脉、优化策略详细描述该高校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满意度、效果等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为进一步优化德育实践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面临的挑战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德育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滞后,无法满足学生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互联网上信息泛滥,虚假新闻、恶意炒作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虽然互联网技术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抵触。
对策建议创新德育方式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提升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研究结论互联网对高校德育实践的影响德育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实践的有效性研究不足与展望研究不足未来研究方向。
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
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不仅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在网络时代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亟须新的途径来进行德育工作。
本文将浅谈关于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首先,网络时代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学校、社区等集中式的教育机构进行,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限制。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学习,无论是通过在线课程、论坛、微博还是微信等平台,都可以实现跨时间和空间的交流。
这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其次,网络时代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供借鉴和利用,例如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课程、网络课堂、教育APP等。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进行德育教学设计,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德育工作的质量。
再次,网络时代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直观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德育工作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来实现,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而在网络时代,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设计,可以更生动、直观地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内容。
例如,通过录制和制作微视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这种直观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网络时代还提供了德育工作评价的新途径。
传统的德育工作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和纪律考核为主,而在网络时代,可以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学习记录、在线互动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德育工作策略,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并不是所有与网络时代相关的新途径都是积极、有益的,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上的信息不完全可靠,存在大量虚假、低质的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扭曲和迷惑。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使得社会道德风气的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相比,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传播速度更快,从而为道德教育创新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网络暴力和信息泄露等现象也难以根治,这使得道德教育面临更大的考验。
我们需要更积极地探索新媒体时代的道德教育创新方式,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自我修养。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伦理意识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道德意识教育,例如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
其中,新媒体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传播平台和传播途径,例如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手机应用程序传递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大学生道德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通过新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创造力。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开展有创意的道德教育工作。
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微视频、博客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道德伦理知识。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评价工作。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公正、科学、全面的道德评价和反馈机制。
这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已经至关重要。
高校网络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新思路
关键词 : 高校 网络 文化 ; 大 学 生德 育 工作 ; 道 德 素 质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1 l 高 校 网络 文化 基 本 内涵 网络 文 化 是 一 种 新 的 文 化 创 作 、 传播 方式 , 通 常是 指 以 计算机 、 手机 、 互联 网等为 载体 , 通 过文 字、 图像 、 音频 、 视 频 等媒介传播文化 、 思想 。 网络 文 化 是 社 会 文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已经 成 为 社 会 各 界 的共 识 党 的 十 七 届 六 中全 会 通 过 的 《 中共 中 央关 于深 化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推 动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大 发 展 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 加 强 网络 文 化 建 设 和 管 理 又 作 了专门部署 , 并强 调指 出: ” 加 强 网上 思 想 文 化 阵 地 建 , 是 文 献 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5 9 6 2 ( 2 0 1 3 ) 0 3 —0 0 1 4 —0 2 的世 界 , 人 们 在 网络 世 界 里 不 必 承 担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压 力 和社 会责任 , 这 就 势 必 会 弱 化 高 校 大 学 生 的 道 德 意 识 和 担 当 意 识, 使 其 缺 乏基 本 的 网 络 诚 信 意 识 , 甚 至丧失 现实生 活学 习 中所 必 要 的伦 理 道 德 ; 网络是一个 开放 的世界 , 多 元 文 化 和 多重 社 会 思 潮 交 流 交 融 交 锋 , 有甚者一些充 满色情 、 暴力 、 低
考试
EX A M I NATI ON S
高校 网络 文 化 视 阈 下 大 学 生德 育 工作 新 思 路
郭 旭 黄 燕
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刍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未来社会中,网络会成为主要的社会神经系统,并且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网络相比较人类社会其他的发明而言能够给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个体带来更大的影响。
而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衍生物,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
网络文化环境改变了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的背景,而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做出重新审视、认识以及思考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德育教育工作做出创新的重要前提。
一、网络文化环境中的德育教育应当尊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本源价值当前许多大学生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都会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网络能够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带来如此大的转变,从本质上来看,是由于网络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并让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道德生活追求都得到满足,这体现了网络文化对人生存发展的道德本源需求的适应性。
网络文化带给人们的环境对于让德育工作体现出以人为本、推动德育工作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紧跟时代步伐适时更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道德教育工作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这项工作对社会个体社会化发挥着推动作用并对社会关系产生着调节作用。
网络文化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道德情感产生着负面影响。
其主要表现为道德虚无、责任感缺失以及道德情感淡漠等,甚至出现侵害他人、违法犯罪的行为。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已经十分广泛和深刻,而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已经得到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普遍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我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变革发展任务,所以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更直接地体现出了为社会发展而服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虽然体现出了德育教育工作的工具价值,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本身的本源性需求。
而这一偏重道德教育工具性和忽略人本性的问题在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
自由或是规范?—网络文化视域下德育创新的反思
由” 。因此 学校道德教育要认清 网络文 化本质 , 真正搭 建“ 自由” 台, 平 唤醒学生本质 的道德欲求 。这里 , 笔者 将 先抛开学校 道德教 育本 身 , 详细分析 网络文化 的本 质。
一
、
“ 自由” 或是“ 规范” ?—— 重探 网络文化本性
难 ”] 口 。无论是对于网络文化 的特征分析 , 是对 于 网 还 络文化 的问题本身 的诉求 , 人们 总是讲 “ 自由” 以 网 冠
不恰当。严格的说, 网络文化本身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 , 网络文化作为大众文化 没有逃脱“ 统治” 的本性 , 其实是“ 规范” 性的存在 , 甚
至泯 灭 了“ 自由” 。学校 , 制约 了网络 文化 下道 德教 育 的发 展 。笔者 认 为学 校 道德 教 作 严重
S p 20 e ,0 9 N 5 Ge e a 9 O. n r l1 5
甘
肃
理
论 学
刊
2o 0 9年 9月
Ga s h o y Re e r h n u T e r s a c
第 5期 总 第 15 9 期
—疆嚣疆珑篓暖踞
自由或 是 规 范 ?
网络 文化视 域 下德 育创 新 的反 思
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_‘ 1‘ ] 由于网络文化 在本质 上具有 开放性 、 自由性 、 多元性 、 享性 、 共 平等性 和非权威性 的 特征 , 以在 现实 的网络生存 和网络 社会 的具 体运作 所 中 , 想 保 证 相 应 的 规 范 的 合 理 遵 守 将 是 十 分 困 要
种“ 规范” 的存在 , 不是 “ 性 而 自由”相 反泯 灭 了“ , 自
络文化打破了时空的界 限 , 了全球文 化交流 , 促进 使世 界多元文化 可以共享 , 丰富 了人类 的文化 资源 。从 文
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创新的四大模块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改变了传统的德育
工作模式。
现在,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针对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应该有一套创新的模块,以实现德育工作的效果。
首先,建立网络时代的德育理念,在此基础上,以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为基础,将德育
的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们在网络时代中积极向上、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而不是
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
其次,结合现代技术和社会发展,融入德育的内容,利用新型的学习方式,结合现代
教育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进德育工作。
第三,利用网络时代德育教育媒介,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德育
教育,增强对德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最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在现实生
活中学习德育知识,培养学生们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块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建立网络时代的德育理念,结合现代技术和社会发展融入德育内容,利用网络时代德育教育媒介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以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只有把这四大模块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探索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探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环境的东西日益丰富,学生们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文化信息的接触面也在悄然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园里的德育工作显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
如果不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会逐渐下降,而新的挑战和压力也会持续涌现。
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在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新的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首先,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关注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
在学生社交生活中,网络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往的德育教育方法与工具无法有效地控制学生网络下的言论和行为,这也给校园德育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网络文化所带来的重要价值。
网络世界是一个拥有多元化语言和文化的空间,德育教育需要重视把网络文化和学生的本质相结合。
因此,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深入挖掘网络文化所蕴含的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寻找发布多样化的德育信息的途径。
网络文化环境渗透了我们的生活,信息和内容的多样性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可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来宣传和教育。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邮件、短信群发等方式,发布与网络文化相关的德育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借助网络文化环境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养成自主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最后,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互动性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网络文化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
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开设校园公共微博、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以搭建一个互动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在网络文化的现实影响下交流和分享自己对德育工作的看法和体验。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互动特点,开展在线德育课程、互动教学等活动,让师生之间互动式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总之,面对网络文化环境带来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我们需要关注网络文化的价值,依据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依赖程度和关注度,创新德育教育的宣传方式,不断发掘网络空间的教育资源。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新探索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新探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化环境,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展开新的探索。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课程来加强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知。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生面临各种网络安全威胁,如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等。
学校可以利用课堂教育、讲座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行为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区共同加强对学生网络使用的监控和引导。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也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冲击和诱惑。
学校可以与家长和社区合作,共同加强对学生网络使用的监控和引导,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关心和教育学生的网上行为的机制。
另外,学校可以开设网络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包括信息、信息筛选、信息评价和知识创新等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学校可以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规范,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建立网络平台管理团队,监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网络主题活动和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展示正能量和积极形象。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展开新的探索。
通过构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课程、传播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网络使用的监控和引导、开设网络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以及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和规范,学校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新-论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创新 精品
论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创新一、网络文化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目前,在我国中学,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文化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互联网正影响着中学生的精神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网络信息所拥有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时空的无限性等特点,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德育工作除了面对多元、复杂、嬗变的网络文化,更处在快节奏的社会潮流驱赶之下,德育方法、德育手段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与生产不同,德育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自有其发展规律,而不是靠外在的添加剂催熟,更不能用一般指标量化。
网络又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它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发展机遇,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渠道和手段,另一方面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冲击、新情况、新课题。
我们必须积极面对,正确引导,科学管理。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对道德认知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并且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体系。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这比传统的家长、老师强制灌输的方法,更能促进他们道德认知的发展。
二、网络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新时期,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使德育环境焕然一新,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自由性、快捷性等优点,为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这不仅体现在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得以创新,更体现在德育工作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以及管理含量的提升。
1强化网络培训,优化德育队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需将德育内容融于网络之中,这便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教育艺术,而且还须具有一定的德育信息加工和制作技能。
高中德育教育要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网络工作人才,让他们发挥自身一职多能的优势,利用网络为学生道德养成办实事、树典型。
要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利用网络及时了解高中生的思想状况,开展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网络 物质 文化 指 网络环 境所 依赖 的信 息技 术 、 硬 性 。 网络上 庞大 的信息 量 , 为人 们 提供 了多重 选 择 , 件 资源 以及 派生 出来 的相 关 物 质 财 富 ; 网络 行 为 文 人们 可 以在 自愿 和 自我 约束 的基 础 上进 行 信 息 的接 化 指人们 借 助和依 赖互 联 网所 开展 的行为 活动 。 网络文 化作 为 一 种 特 殊 的 文 化 , 与 传 统 文 化 相
也 可 以是多 向 的 。在 网络世 界 中 , 人 们 只 要 在 遵 守
、
网 络 文 化 的 内涵 与 特 征
相关 法律 的前 提下 , 就 可 以平 等 而 自由地实 现 “ 沟 通
无极 限 ” ; 三是 开放 性 。网络 文化是 全 方位 的 开放 系
网络 文化 是建 立在 信息 技术 基础 之 上 的 以互 联 统 , 打破 了传 统 文化 的地 域 性 和 时空 性 , 不 受地域 、
NO V. 2 01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6 0 6 0 . 2 0 1 4 . 1 1 . 0 2 2
网 络 文 化 视 域 下 的 大 学 生 德 育 创 新
杨 永 生
( 河南 科技学 院 校长 办公 室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3 )
作提 出了全新 的要 求 。从 网络文 化视 域 下研 究 大学 技术 , 通过 Q Q、 微博 、 电子 邮件 、 论 坛等平 台 , 可 以进 生 德育 , 不仅 有利 于促 进高 校 网络文 化 的健 康 发展 , 也 有利 于推 动大学 生德 育 的创新 。
一
行 同步 或异 步的 交流互 动 , 这种 互 动可 以是 双 向的 ,
1 . 有 利 于丰 富教 育 资 源 网络 文 化 的开 放性 极 大地 丰富 了德 育 资 源 , 为 德育 的取 材提 供 了一 个 取
间中, 人们 借 助 文 字 、 声音 、 图像 等相 互 “ 交往” , 不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3—1 3
作者简介 : 杨永生 ( 1 9 7 6 一) , 男, 河南浚县人 , 讲师 , 硕士, 主要从事高校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 。
7 8
杨永生 : 网 络 文 化 视 域 下 的大 学 生德 育 创 新
摘
要: 网络化的兴起 对大学生的德 育工作产生 了深刻影响 , 有 利于丰富教 育资源 、 拓展 教 育路 径 、 增 强教育效 果,
但 也 带 来 了 多元 价 值 冲 击 、 不 良信 息 泛 滥 、 心 理 问题 增 多等 负面 效 应 。 应 坚持 用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引领 网 络 文 化 建设 , 从 更新理念 、 搭 建平 台 、 完 善机 制入 手 , 推 进 网络 文化 视 域 下 的德 育创 新 。
比具有 独特 的特 征 : 一 是虚 拟性 。从 表 现形 态 上 看 , 受、 制造 和传 播 。
二、 网 络 文 化 对 大 学 生 德 育 的 影 响
( 一) 积极影 响
网络文 化所 包含 的许 多具 体行 为是 在 现代 科 学技 术
“ 凭空 ” 创 造 的 虚 拟 空 间 中发 生 的。在 这 个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e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2 0 1 4年 1 1月
网为载体 的新 的人 类 生 存 方式 , 泛 指 一 切 由网 络 派 空间、 种族 、 意识形态的限制, 能够 即时地将文化信 生 出来 的文 化形态 和文 化产 品… 。 网络文化 包 含 着 息传 播 到全球 各 地 , 最 大 程 度 地 实 现 了义 化 信 息 的 。网络 文 化 的 全球 共 享 , 革 命 性 地 改 变 网络精神文化 、 网络制度文化、 网络物质文化和网络 全球 共 享 J 行 为文 化 四个层 面 。其 中网络精 神 文化 指 网络 环 境 了人们 获取 知识 的途径 , 也 使世 界进 入到 了 “ 知识 爆 下 的价值 取 向、 道德 观 念 、 社会心理等 ; 网络 制 度 文 炸 ” 的 时代 ; 四是 自主性 。网络 文化 为人们 提 供 了丰
学 校作 为文 化传 播 的前 沿 阵地 , 使 得 网 络 文化 已 经 行 为也就 成为 了一 种 特殊 形 态 的虚 拟 行 为 ; 二 是 交
成 为大学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部 分 , 深 刻 地 改 变着 青 年 互性 。作 为 网络 文 化 的参 与 者 , 人 们 既 是 文 化 的 接 大 学生 的思想 观 念 和 行 为方 式 , 并 对 传 统 的德 育 工 受者 , 也 是文 化 的 制造 者 和传 播 者 。人们 借 助 网 络
关键词 : 网络文化 ; 大学生德 育; 创新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6 0 6 0 ( 2 0 1 4) 1 1 — 0 0 7 8— 0 3
随着人类 社 会 步 入 信 息 时代 , 互 联 网技 术 越 来 需见 其人 、 不 需 闻其 声 , 即使 素 昧 平 生 也 可 以长 期 越 广泛 而深入 地渗 透 到社会 生 活 的各 个 领 域 。高 等 “ 交往” 。在这 样一 种 数 字化 世 界 的环境 中 , 人 们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