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难点解析与精读精练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难点解析与精读精练 苏教版

《短文两篇》难点解析与精读精练【难点解析】《短文两篇》难点解析1.《黄鹤楼》中用精美的语言描写了黄鹤楼的结构特点以及雄伟高大,那么作者是如何借助描写将之表现出来的呢?[解析] 《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语句是:“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这段描写十分生动,从空间上看,由上而下,由外而内。

作者首先引导我们从外部,观察黄鹤楼,“耸构巍峨”可见其雄伟的外形,“上倚河汉”耸入云天,在夸张中极写其高大;“下临江流”矗立江边,表现其地理位置之险要。

再者是走进黄鹤楼的内部,看其结构特点,飞檐翘起,四门大敞。

然后是写在黄鹤楼中所见之景,“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这一特征进行描写的。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既有比喻,也有夸张。

从表达方式上看,既有生动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

2.学习《于园》一课时,有同学认为“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两处可以删去,因为它们并没有具体描写于园的建筑艺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解析] 不可删去。

我们知道《于园》这篇短文主要表现园林工匠高超的建筑艺术,突出了磊石三奇。

这可以说是正面描写。

那么作者为什么又要交代上面两段文字呢?这其实是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交代了“我”之所以能够成游的原因。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如果不是有声望,有地位的人投名帖,是不能够进入园子的。

进入于园,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就衬托出园子的与众不同,可见其在瓜洲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再看“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更是将于园与其他诸园进行对比,进一步写出了“我”游于园之后的感受,进而表现于园建筑之奇。

这两段话言简意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文两篇蝉、贝壳》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文两篇蝉、贝壳》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 课:《短文
两篇蝉、贝壳》
短文两篇《蝉》《贝壳》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生命的诞生!
生命!!!
字词准备
收敛脆弱
颤动断续
宽恕卑微零落一丝不苟
色泽响彻聒聒给字词注音、解释断续收敛宽恕怒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收拢,合拢。

liǎnshù
宽容饶恕,不计较。

xùnù蝉有关蝉的古诗:《蝉》《在狱咏蝉》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ruì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①秋风。

①藉,依靠。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行道树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般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间,我又看到它们,忽然发现它们长得竟是如此繁盛,如此葱茏。

它们不再孤单了。

沿着人行道的黄砖一路延伸,间隔着挺立着的这许多高一脚的矮一脚的树,它们不仅为着我们所吸进的空气而忙碌着,同时也在为离它们很近的我们——我们的生命——增添着很需要的绿色。

在它们的生命里,也许早就知悉了未来的路,不然,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们的叶子怎么会绿得这样鲜活和明亮呢?我走近一棵行道树,仰望它们的时候,我看见了它们的眼神。

几百年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是沧桑的痕迹。

可是,它们没有因此变得衰老和疲惫。

相反,它们因此而更加骄傲和自豪。

它们骄傲地生长着,面对着我们人类的世界,用自己挺拔的身躯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在枝头。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鸟笼里传出“啾啾”的叫声,十姊妹居然破壳而出了!我们欣喜万分,一会儿打开鸟笼喂它们吃奶,一会儿又用树枝逗它们玩。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39张PPT)
10
骈句是指对偶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艺术, 重视声韵的和谐。骈句是结构相似、内容 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 句是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散句相对 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 都是散句。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 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 全合乎要求。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室
禹 锡

1
你们有属于自己的座右铭吗
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
“铭”的呢?
2
题目解说
铭,是一种文体,多刻写于器物之 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文辞精 练,有韵,读来 铿锵有力;体制 短小,最短者不 足十字,与格言 颇相似。
3 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34
填空: 4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5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 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
35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 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 的情趣,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 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27

治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学







远大抱负












趣 28
9.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 有”,这些矛盾吗?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知识梳理考点清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爱莲说》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 án)。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 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只喜爱莲——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第一段:作者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的心意。

接下来通过描写莲的种种可贵之处,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最后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第二段: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对比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文学常识】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享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语)的盛誉。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集》等。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讥讽世俗的散文,选自《周敦颐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鲁迅的作品正是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样的时代背景,通过揭示社会 的黑暗面,呼吁民众觉醒和抗争。
文学流派与特点分析
鲁迅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流派,注重揭示社会现实和人 性弱点。
其作品语言犀利、讽刺辛辣,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 力。
鲁迅的作品还体现了强烈的民 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后世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风筝》一文中,风筝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不仅代表了童年的
欢乐和纯真,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追求。这种象征手法的
运用,使文章更具含蓄美和意蕴。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秋夜》中“我”的形象塑造
孤独而坚韧的斗士
通过描述“我”在寒冷秋夜中的孤独和坚韧,展现 了一个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士形象。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01
细腻入微的描写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
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02
情景交融
两篇文章都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03
象征手法的运用
80%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枣树”、“小粉红花”等 象征性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孤独 感和抗争精神的表达。
《风筝》中的童年回忆和亲情观念
童年回忆的呈现
通过描述“我”和小兄弟在春 天放风筝的情景,展现了作者 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亲情观念的体现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和 小兄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 解,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
极践行。
THANK YOU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ppt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ppt优质课件

•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
了。
——[英]莎士比亚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
阅读理解 《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秋风 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 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 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 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 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简而 丰。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 也不马虎。
1、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十分恐惧不安。(
心)惊肉跳
②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③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丧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


灰心丧气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训诫( ji)è屡次( )迂lǚ回( ) yū
啜泣( chu)ò耸立( )s纳ŏ罕ng( )
颤抖( cha)`n瘦骨嶙峋(
)línxún
头晕目眩( x)ua落n`下( )着眼là( )

小思,原名卢玮銮(wěiluán)。原籍广东番禺, 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 毕业,后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 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 《不迁》、《彤tóng云笺jiān》、《香港文学散文 等。
贝壳
席慕蓉,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 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 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 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 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主要作品有诗集《七 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拓展阅读
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第17课 《短文两篇》(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

《爱莲说》 语气词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 噫!宜乎众矣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火眼金睛探“高频词
1、找出两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或某一类词,完成表格,
文题
反复出现的词 文句 或者一类词语
《陋室铭》 反复出现的词: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谈笑有鸿儒; “有”和“无” 和露只有;无白丁;无丝竹;无案 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比较两篇短文在言语形式,思想主旨方面的异同,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刘禹锡的“陋室”与周敦颐的“莲”
1.阅读两文,看图填空。 刘禹锡的“陋室” 内:室主状态 所做的事: 远离的事:
外: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志趣追求:高雅脱俗的情趣
志趣追求: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刘禹锡的“陋室”与周敦颐的“莲”
2.略读《爱莲说》,按表格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并根据提示梳理各部分内容
(2)梳理内容
群花可爱
爱花:菊、牡 丹、莲花
展开描 写莲花
感慨三类人的 现实状况
评花:三种花象征三类人
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积累了常见的文言字词,疏通了两篇短文的大意。并 依据一定的标准提炼了两篇短文相似的行文思路,由此发现了两文共 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将某种精神、品格、思想、 感情寄托在某一具体的物上,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火眼金睛探“高频词
2、比较:只保留“有”的语句,去掉“无”的语句,表情达意上有何区别?
改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何陋之有?
明确:“有”是作者想要表现的,“无”是作者不想关注的,主动与 之隔绝的:从“有”和“无”的强烈对比中,强调的是自己的“有”, 为自己“有”这样的“德”而自豪自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

《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 请找出来,并谈谈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 好好的的活过.” 不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命长短,都要好好地活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 那烦人的聒聒”,怎样理解这句话?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
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 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 然短暂,蝉却执著地等待,我对它的敬意 油然而生.

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
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 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 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 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 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 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作业: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这是一颗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说说你对这句话理解.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什么丰功伟绩,她只想像那
颗小小的贝壳一样,用 仔细、精致、一丝不苟 来塑造执著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 人们.
试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之处: 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自然。 不同之处: ①、<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奔主题; 、 <蝉>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 好活着; ,<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的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 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 <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生命意义的阐发 中,没有直接表白;<贝壳>的作者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 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 望。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抒 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 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 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作家作品
莫顿·亨特 (1928—1988),美国作
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 员。在二战期间,他曾驾机执行国对德 国的侦察任务。
冒险
着眼于那最初 的一小步,走 了这一步再走 下一步
脱险
启示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 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 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 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 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 情况。
积累字词
jiè sŏng yū péng
训诫 耸立 迂回 蓬乱
chuò nàhǎn
啜泣 纳 罕
lín xún
瘦骨嶙峋
qiào
xuàn

峭壁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解释词语
训诫:告诫,教导。 纳罕:惊奇,诧异。 迂回:回旋,环绕。 心惊肉跳: 形容担心祸害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头晕目眩:头脑昏迷,眼睛昏花。 灰心丧气:因遇到困难、失败而意志消沉。 嶙峋:原指山石一层层的重叠不平,文中形容人瘦削。 啜泣: 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 会摔死的!” “看见了。”我说。 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合作探究
3、“你能办得到的。”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能办得到的。”
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 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 什么变化?

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课件

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课件
首先,想到了贝壳里的生命(注意“生命”前 的修饰词),为了这个生命,上苍用心营造了精致 的贝壳,而且是一丝不苟。 其次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总比贝壳 里的生命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那岂不是 更应该好好的面对它,创造它吗?
句子赏析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 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短文两篇
《蝉》 《贝壳》
作者简介
小思
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 (luán),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fān) 。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 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 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 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 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 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 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 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 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 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贝壳
托物
一个人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 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 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 令人惊叹的东西。
寓理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 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 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 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 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 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了什么?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 好好的活过”
总结
蝉的生命
托物
人生的生命
寓理
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
手法:
先抑后扬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品味句子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 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2、“雏形”与“具体而微” 有什么区别?
“雏形”是指未定型前的形式, “具体而微”是指具备了整个 形体,两者形容的外形很有差 别。
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 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 多,经历也愈多,感受 也愈多,生命也就愈 益多姿多彩.
九、板书设计:
奇妙——低回品味——喜悦、新奇 珍 重 第
神圣的事业
面对行道树,我们惟
有牢牢记住他带给我们的人 生启示:在追求中完成自己 的生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 的价值。愿我们像行道树一 样,拥有高贵的心灵,美丽 的人生。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Ⅰ:
• 1、作者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怎样?(试用 文中的句子回答) • 2、作者认为“第一次的感觉真好,真奇 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 (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 3、作者在文中一共写了几个“第一次”? 详写了几个?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散文代表作:《步下红毯之后》《我知道你是谁》
阅读文章,完成要求:
1、把不能理解的语句勾画 出来。 2、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找中
心句的方法:认为关键的句子画 出来,对比各句,看看那个更能 概括文中的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 的人)。
本文最富哲理的句子: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 把深沉给予我们。
美丽的公园
川流不息的车流
你注意过行道树吗?
作者简介: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作 家,江苏铜山人。著有散文、 小说、戏剧多种。被推为 “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 一,其作品“柔婉中带刚劲” (余光中语)。“笔如太阳 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 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评论界赞)
听读课文
1、把不能理解的语句勾画出来。 2、你能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译文

七年级下语文《短文两篇》译文

《短文两篇》译文班级姓名学号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lóng zōng,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于园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子。

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葆生的叔父在瓜州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象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狮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短文两篇》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第十八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两课的学习明白: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重点难点】重点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抑后扬”和“直接切入”的方法。

难点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知识】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某某香禺,1939年在某某出生。

1964年毕业于某某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X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某某的文艺活动》获得硕士学位。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某某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某某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某某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委并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容简介:席慕容,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语即大江河之意)等。

祖籍某某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出生于某某某某,后随父母由某某迁至某某。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著作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蝉小思【导入新课】“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是:
1、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计划课时】
2课时。

【备课时间】
9月15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行道树》。

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三、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体感知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2、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3、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五、研讨与赏析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是指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大大跌落了。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4、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采用了对比手法:
⑴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
⑵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五、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

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

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七、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2、预习《第一次真好》。

〖板书设计〗
默默无闻
行道树
无私奉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第一次真好》。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重点〗
1、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2、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3、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

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感悟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出示思考题:
⑴“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⑵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⑶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⑷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⑸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

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3、课堂集中讨论、解答: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
明确。

⑴“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⑵“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⑶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

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

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

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⑷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

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更加充实。

⑸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

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读与赏析
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4、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四、体验与反思
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

如舍己为人等。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

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

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

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
初中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2、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柚子树话题生命中
第一次真好的第一次愈多,
第一次养“十姊妹”生命愈有意义
【课后记】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