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组织体系的逻辑梳理

合集下载

05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05美丽中国建设-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

【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05 美丽中国建设【热点背景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

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努力方向。

专题05 从党的会议看中共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必备

专题05 从党的会议看中共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必备
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 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少 数民族的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抗日英雄、开国将领,为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 ,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 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 ,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自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10月至今浙江选考主观题考点分布
2016.10 2017.4 2017.11 2018.4 2018.11 2019.4 2020.1 2020.7
中共一 大和民 族工业 短春
早期政 治制度 和《诗 经》
上海租界 维新变 和近代社 法 会生活变 迁
1984中国 亚非会议 1840鸦片 和平共处 农村和城 和对外开 战争等和 五项原则 市改革 放格局 一国两制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探索 时间:
1956 内容: 经济领域 1,《论十大关系》 2,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等 提出场合: 1,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1956年5月,最高国务会议 3,1956年9月,中共八大
必修3-P79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 时间:
1956 内容: 思想领域 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出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必修3-P89
时间: 1956 内容: 科技领域 方针: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提出者: 科学规划委员会
1956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探索(表现)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导论导论不仅起到开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统领全书的功能。

在导论中,首先阐述了农业的概念,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性。

其次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以及现代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

然后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农业经济思想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4.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5.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主要农业经济思想6.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第一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本章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它们可以分别用表格、图形和函数式来表示;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动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在分别讲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应用,即农产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循环变动导致的蛛网类型以及最高价格限制和最低价格限制政策问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2.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3.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要具备哪两个条件?5.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7.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8.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9.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0.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11.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规模较大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商业街区

规模较大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商业街区

01.国际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Development Outline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在成立100周年之际在英国曼彻斯特发表《国际合作 社联盟关于合作社特征的声明》,内容如下:
定义:合作社是人们为满足自身共同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方面的需求和愿望, 而通过一个共同拥有、民主管理的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一个自治组织。
5)类型繁多,综合的/单项的;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覆盖全国/地区/县或更小 范围。有一种农产品,就有一个合作社;农业经营有一项新需要,就会出现合作组 织。
合作组织和合作组织之间的会员相互交错。如生产大豆的农场既是大豆协会的 会员,也是供给合作社、销售合作社和信贷合作社的会员。
01.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要
为了形成规模优势、保障合作社利益,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逐步增强,并 使这些国家逐步形成涉及农业产、供、销、信贷、保险和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相 对比较完整的合作社体系。
合作社除了由农户提交股金, 有的还吸收一部分政府的财政补贴, 合作社与政府 的关系比较密切, 是连接农民与市场和政府的纽带和中间组织。
社会主义体制的出现及变革对合作社的历史和作用也带来了很大变化。前苏联 和东欧国家在城市里利用合作社使私营商业过渡为国营商业, 在农村利用各种层次的 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苏东巨变后合作社的发展探索遇到困难。
01.国际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Development Outline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日本,市场销售的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由农民合作组织—— 农协提供,其中米面占95%,水果占80%,家禽占80%,畜产品占51%;农协提供 了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资料,其中肥料为92%,饲料为40%,农机为47%,农药为 70%。日本几乎全部、美国和法国80%以上、德国70%以上农业生产者加入了以供 销为主的各类农业合作社。美国1/3农产品、法国2/3谷物和猪肉、荷兰90%牛奶、 丹麦90%左右猪肉和牛奶都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

浅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浅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第16卷第12期 南方农业2022年6月Vol.16 No.12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Jun. 2022116罗宇昕.浅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J].南方农业,2022,16(12):116-118.浅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罗宇昕(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摘 要 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合作社是新时代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要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统领。

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与农民合作社的自有特征、运行特点,分析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价值,提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具有合理产业内容、完善的分配与管理制度,并能够有效组织农户;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包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充分条件、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抓手、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内涵;意义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5/ki.1673-890x.2022.12.038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1]。

以互助性为本质特征的农民合作社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共同富裕的重要组织方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

农民合作社办社质量提升事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过渡,事关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产业振兴,对于保障农民利益联结、增强小农户抵御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现实价值。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与途径作者:方皖阳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8期方皖阳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正在寻求转型、升级来度过这个阶段,这就需要从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层面进行创新,只有把体制创新作为基础支撑才能真实有效的提升管理效果,进一步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实现了逐年增加,发展情况良好,但仍旧不能忽略中国农业处于大国小农业状态和很多问题的存在,这需要从传统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上创新,从而满足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农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

一、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思路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中国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保障之一,并且“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核心就是农业发展。

农业行政管理是农业发展的统筹指导核心,针对目前农业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相应的证词调整,在落实农业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下,进一步提升农业行政管理的效果。

1、创新目标。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发展都在加紧建设,力求加快发展中国农村、农业经济的成长,但农业的各项发展和市场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不能脱离市场发展规律,并且还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作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例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在这些基础上,还必须根据中国农业的具体情况,来实现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

首先需要针对传统的农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有效优化,在保证农业结构的统一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农业管理的效率,实现农业管理组织在管理上的弹性化。

另外,在农业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有效优化下,需要强化建设配套制度,例如相关农业的法律建设和相关部门的服务建设。

农业管理人员只有积极的发现创新管理方法,应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有效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创新方向。

遵循市场化是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农业行政管理中合理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有效的缩减管理服务成本,强化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框架下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保障机制作者:郭素芳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3期摘要: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实际上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大量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单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

在新型城乡关系中,农村要素流向城市,城市要素也流向农村,会形成一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

乡村通过汇集各种要素,引发创业热潮,催生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以此推进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我国还面临诸多阻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因素,需要构建要素主体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功能互补机制、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套机制以及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机制,以保障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特别要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关系;要素流动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8)03-0033-07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一战略的提出,指明了新时期我国乡村发展的方向,反映出我国城乡关系的重大战略性调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重塑和谐的城乡关系,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过去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虽然对推动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就在于始终没有把政策重点放在农村,从乡村内部着力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更多地强调城市对农村的扶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由于把农村置于从属地位,农村只能被动地接受城市发展的带动和辐射,其内在潜力难以发挥。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则更加注重城乡平等,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并注重发掘乡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这一思路标志着我国全新城乡关系的确立,即由过去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转变为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由乡村对城市的被动依赖转变为依靠内生动力的主动作为。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对于帮助提高农民收入、组建合作组织及实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合作經济;组织形式一、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合作化为主的组织形式(一)第一阶段,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成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1.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互助组农业生产互助组,是我国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的困难,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组织。

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

2.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特点从建国至1953年底,主要发展互助组,特点是保持生产资料私有制,收获完全归个人,在个体经营基础上实现集体劳动。

就其集体劳动这一点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因为它不改变农民土地私有制权,所以深受农民欢迎。

分为临时互助组,一般由三五家组成,是忙时互助闲时收,还有常年互助组是比较固定,有少量公共财产。

(二)第二阶段,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仍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农业合作化的决定性的过渡形式:初级社从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的阶段。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

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

“三农”工作十四论

“三农”工作十四论

“三农”工作十四论作者:肖玉明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8期肖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三农”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笔者试将其要义归集为以下十四论。

一、战略重位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凸显,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难度大,农民增收形势严峻,“三农”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历史经验表明,“三农”矛盾突出全局被动,“三农”形势向好全局主动。

我们要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不动摇,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筑牢农业农村这个基础,稳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二、乡村振兴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突出。

我们要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顺应农民新期盼,明确思路举措,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要按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优先任务,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大真金白银投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三链同构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链同构 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作者: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年第07期编者按:6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这是全国省级政府首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长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讲话精神,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本刊特精选文件中部分重要内容发布,以飨读者。

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坚持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全面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现河南省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转变。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聚焦短板,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监管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融合发展。

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以小麥、玉米、稻谷、油料等四大产业为重点,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

推进粮食科技进步,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水平。

引进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强化新动力,激发新活力,提高粮食产业质量和效益。

坚持龙头带动、集聚发展。

发挥粮食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产业链集群、价值链枢纽、供应链纽带。

主要目标。

到2025年,河南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主食产业化率达到65%以上,粮油精深加工产值占粮油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大幅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能力,基本建成以小麦、玉米、稻谷、油料等为重点的产业链健全、价值链高效、供应链完善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速河南省由“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村官考试必看)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村官考试必看)

农业农村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1、“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 年起至 2009 年 2 月 1 日共发布了11 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 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民生事业的建设方面强调了五个重点,下面哪项不是重点方面()。

A.农村的电网建设 B .乡村道路建设C.三农支持保护体系建设D.农村沼气建设3、《农业法》于1993 年 7 月 2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2002 年 12 月 28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2003 年 3 月1日新《农业法》正式实施,对原法做了较大调整、充实和完善,新增了()章A.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B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C.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农民权益保护4、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A.市级县级 B .县级市级C.县级县级 D.市级市级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一部关系九亿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组织制度的重大立法措施。

该法规定有()以上的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A.十分之一 B .五分之一C.三分之一 D .二分之一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承包林地的承包期为()。

A. 30 年 B.30-50 年C. 30-70 年 D .50-70 年7、除法律规定外,森林资源属于()所有。

第十章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十章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 ❖ 按照组织所服务的行业可分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业合作经
济组织和服务业合作经济组组织
(三)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
❖ 合作社是合作经济组织最普遍的称法。1995年的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 代表大会对合作社做出了最新的最权威的定义: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 组成的自治性的协会,以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其经济、 社会和文化方面共同的需求和渴望。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代表大会也 指出,合作社价值观念的基点是: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合 作社成员相信诚实、公开性、社会责任感及关心他人这些信条所具有的 伦理价值。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 包括成员自愿的加入和退出、民主平等管理、互助共赢和利益共享等基本特征。 2.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
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即经营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从而农业经营的个体经 济就是家庭经营经济,这一特征使得农业合作经经济组织在发展的初期,尤其 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更带有社区性和综合性。 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有较大难度 农业经营是一种典型的分散经营,尤其是传统农业,其商品化率很低,农民的 合作欲望和合作意识很低,这说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有着密切的 关系。 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由于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差,同时由于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不高,这严重制约了 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和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和 信息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
一、合作经济与合作经济组织
(一)合作经济的存在意义及其本质
1. 个体经济和协作经济是人类社会两种基本的经济组织方式 ❖ ①个体经济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要素和产品交换主要通过市场来完成;协作经济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_概述及范文模板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_概述及范文模板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农业合作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农民基于互助合作的原则,通过成立合作社或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集体开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

它既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又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变。

本报告将对农业合作化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管理形式、农业合作化带来的利弊与挑战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所涉及内容的概述,并解释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和剖析农业合作化在中国乡村地区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

通过对历史背景、组织与管理形式以及利弊挑战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提供对相关问题有更全面认识的读者参考,同时对未来农业合作化发展方向和政策进行展望和建议。

此外,本报告还将促进人们对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

2. 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2.1 农业合作化的起源农业合作化是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活动,旨在提高农村生产力和解决农村问题。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国家。

在这个时期,农民面临着土地瘟疫、贫困和不公平的土地分配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先进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探索新型的农村组织形式。

2.2 农业合作化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并尝试解决土地问题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的合作化政策和措施,并鼓励农民组建自己的合作社。

由于深受政府支持和激励措施,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起来。

合作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产和管理单位,在整个农村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合作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解决了农民之间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了集中采购、销售和技术支持等服务。

【最新精选】布尔逻辑运算符及其意义

【最新精选】布尔逻辑运算符及其意义

布尔逻辑运算符及其意义逻辑运算符包括6个。

And 运算符Eqv 运算符Imp 运算符Not 运算符Or 运算符Xor 运算符===========〔And〕如果两个表达式的值都是True,则result 是True。

如果其中一个表达式的值是False,则result 是False。

下列表格说明如何确定result:如果expression1 为且expression2 为则result 为True True TrueTrue False FalseTrue Null NullFalse True FalseFalse False FalseFalse Null FalseNull True NullNull False FalseNull Null NullAnd 运算符还对两个数值表达式中位置相同的位进行逐位比较,并根据下表对result 中相应的位进行设置:如果在expression1 的位为且在expression2 中的位为result 为0 0 00 1 01 0 01 1 1============〔Eqv〕如果有一个表达式是Null,则result 也是Null。

如果表达式都不是Null,则根据下表来确定result:如果expression1 为且expression2 为则result 为True True TrueTrue False FalseFalse True FalseFalse False TrueEqv 运算符对两个数值表达式中位置相同的位进行逐位比较,并根据下表对result 中相应的位进行设置:如果在expression1 的位为且在expression2 中的位为result 为0 0 10 1 01 0 01 1 1===============〔Imp〕如果expression1 为且expression2 为则result 为True True TrueTrue False FalseTrue Null NullFalse True TrueFalse False TrueFalse Null TrueNull True TrueNull False NullNull Null NullImp 运算符对两个数值表达式中位置相同的位进行逐位比较,并根据下表对result 中相应的位进行设置:如果在expression1 的位为且在expression2 中的位为result 为0 0 10 1 11 0 01 1 1==========〔Not〕如果expression 为则result 为True FalseFalse TrueNull Null此外,Not 运算符改变任何变量的位值,并根据下表设置result 中相应的位:如果在expression 的位为则在result 中的位为0 11 0=========〔Or〕如果两个表达式中至少有一个为True,则result 为True。

专题71:时事背景之乡村振兴(解析版)-备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专题71:时事背景之乡村振兴(解析版)-备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专题71 时事背景之乡村振兴【时事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实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居于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科学合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弘扬乡土气息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整个乡村社会更加互助发展,乡邻和睦,乡风文明。

【拓展练习】一、单选题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完成下面小题。

1.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传统二元城乡关系体系下,乡村地区持续衰落,“乡村病”问题突出。

下列属于“乡村病”的是A.生产要素地域差异化B.乡村人口明显老弱化C.农村住宅日益奢华化D.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化2.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

该目标体现的地理内涵是A.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B.推动乡村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C.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建设宜居乡村D.因地制宜开发资源促进产业发展【答案】1.B 2.A【解析】1.生产要素地域差异化本是城乡之间的差异,A错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公需课:课后答案(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公需课:课后答案(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解读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剩余时间:1时58分20秒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建设(D)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A、50B、100C、150D、2002、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B)亩耕地红线。

A、16亿B、18亿C、20亿D、22亿3、“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创建(C)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A、300B、400C、500D、6004、关于乡村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的建设目标,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培育3000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B、支持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C、建设30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D、培育20万名农村创业创新导师5、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原则,以下表述错误的是(B)。

A、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B、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C、坚持农民主体地位D、坚持改革创新6、关于“十四五”时期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的建设目标,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800个绿色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B、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C、300个以上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D、2000个以上农产品品牌7、《“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A)所县级供养服务机构,拓展乡镇敬老院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A、1B、2C、3D、48、关于《“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战略导向,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B、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C、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D、立足农村农民共同富裕9、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这是我国的(A)决定的。

A、国情农情B、农村改革C、农业产业特性D、市场经济发展10、以下不属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乡村的是(D)。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资料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资料

农业农村基础知识(一)1、农业社会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逐步产生和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有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市民与农民关系,但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三农”问题。

因为在农业社会,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工商业是补充,并由农业决定的;乡村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是政治和军事和商业中心且数量很少;农民是社会成员的主体部分,官僚、土绅、手工业者、商人等人口数量很少。

2、工业化进程中“三农”问题演变的历史轨迹我国从建国以来,随着“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不断演变,“三农”工作围绕着“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一主线不断拓展。

3、新中国建立以来,各阶段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城乡居民和工业化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与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矛盾。

②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和工业化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的矛盾。

③20世纪90年代——满足温饱的农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改善生活需要与过低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矛盾。

④进入新世纪以来——富足以来的农民群众日益扩张的全面发展需要与滞后的农村公共服务和不均的农民发展机会的矛盾。

4、“三农”问题的基本含义“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

5、造成农民素质不适应的原因①工业化提升、城市化提速的趋势,凸显农民阶层的素质问题。

②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凸显农民阶层的素质问题。

③促进社会结构优化的要求,凸显农民阶层的素质问题④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凸显农民阶层的素质问题。

6、农民收入难增的问题更加突出,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②消费需求快速升级,农产品需求增长困难③农村贫困状况发生很大变化,贫困农民脱贫难度加大7、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政府主导下,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筹划,建立以公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三农”领域,形成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社会。

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图谱、发展路径与对策

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图谱、发展路径与对策

中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图谱、发展路径与对策一、前言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一项政策,农业农村标准化工作是其题中之义,因此,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

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产业融合不断加深、农产品消费日益升级的背景下,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补齐农业标准供应短板、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难题的现实需要,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建设农业标准体系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方向。

深入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与对策研究,对推动我国农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化不断深化的结果。

2009 年,中粮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提出农业全产业链的概念;2017 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将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作为重要示范工程来推进;2020 年,受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致使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为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这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产业链模式的打造[1]。

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模式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还会提升农业对其他产业和农户收入的辐射带动效应 [2],尤其是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进一步形成企业新的价值链和盈利模式、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以及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3]。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

Ә经济与管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宋冬林㊀谢文帅(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㊀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应当以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变革为逻辑主线进行全面深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土地改革为起点㊂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着内在的历史逻辑㊁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㊂借鉴历史经验,新时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应当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构农业微观基础,坚持以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为实践抓手,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实践准则,搭建起新型农业合作模式,最终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㊂关键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治经济学逻辑;生产力;生产关系作者简介:宋冬林(1957 ㊀),男,辽宁庄河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谢文帅(1993 ㊀),男,河南信阳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㊂中图分类号:F32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4403(2019)05-0082-11收稿日期:2019-04-19 DOI:10.19563/ki.sdzs.2019.05.012引言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通常选择两种不同的实践路径㊂从所有制的角度看,一种是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剥夺农民的方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建立起资本主义现代农业;另一种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方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建立起社会主义现代农业㊂从资源配置方式的角度看,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农业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另一种是通过计划机制实现农业资源的调拨和分配,建立起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模式㊂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是走向资本剥夺农民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之路㊂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实践方式,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始终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逻辑主线㊂十九大以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农业现代化依然是 新四化 中的薄弱环节,依然面临㊃28㊃着如何处理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依然面临着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问题㊂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和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确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一种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更关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㊂基于此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和审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究竟发生了什么,又为什么会发生 ;有必要梳理和阐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总结和吸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回答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 应当选择何种路径,将要走向何方 ㊂㊀㊀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逻辑㊀㊀(一)基于简单商品经济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1949 1953)建国初期,面对全国约有三分之二地区和2.9亿农业人口仍然受到封建土地制度束缚的严峻形势,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中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历次土地改革的经验并充分考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土地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在1950年6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将其作为全国开展土地改革的统一法律依据㊂在实施组织上,党和政府采取分期分批次的方式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每一期都尽量选择在冬季农闲时期进行以减少对正常农业生产活动的扰动;在实施流程上,每一期土地改革通常经历发动群众㊁划分阶级㊁没收分配土地财产㊁复查总结和动员生产等环节;在实施策略上,各地区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主要采取先试点后全面展开的逐步推广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相适应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地保障土地改革的稳妥实施㊂截至1953年春季,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㊂近3亿农民分得 7亿亩土地,300万头耕畜,4000万件农具,3800万间房屋,53亿公斤粮食 ①㊂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建立起基于简单商品经济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使广大贫困农民获得土地㊁农具㊁耕畜等大量农业生产资料,比较彻底地摧毁农村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对农业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并实现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㊂同时,国家通过土地改革重塑国家与农民㊁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重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基层文化体系,并通过农村供销合作社占领农村市场和建立新的城乡交流机制,强化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控制,以便农业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新中国优先发展工业化的战略目标㊂(二)基于传统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1953 1978)1.探索阶段(1953 1958):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后,建立在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个体农业很快重新出现阶层两级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富裕农民凭借资金㊁工具等方面的优势,经济地位快速上升,而大部分贫苦农民由于缺乏足够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难以进行农业扩大再生产,当遭遇天灾人祸时,就面临再次失去土地㊁沦为佃雇农的危险㊂针对这种情况,农民自发组成以换工为主要合作形式的季节性劳动互助组和常年性劳动互助组㊂然而,由于农民的自发趋势,较早推行农业互助组的地区很快出现农业互助组涣散㊁萎缩的趋势㊂[1]为此,国家在1953年先后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巩固和发展农业互助组织的基础上引导其走向更高级形式的初级农业合作社㊂初级农业合作社坚持农民土地所有制,实行统一经营并采取按劳分配与按土地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农民以土地入股并拥有退社自由㊂截至1954年春,全国初级农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到170个㊂②随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确立,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被视为是一种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的富有生命力和前途的过渡形式,而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才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㊂1955年下半年,在先后经历两轮快速发展和调整之后,伴随着对㊃38㊃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①刘正山.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115.②刘正山.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144.第二轮调整进行 小脚女人 和右倾保守思想批判,农业合作化运动迎来第三轮快速发展㊂1956年6月,国家发布‘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高级农业合作社实行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实行统一经营并采取按劳分配,农民只拥有名义上的退社自由㊂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浪潮㊂截至1956年底,全国96.3%的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其中87.8%的农户加入高级农业合作社①,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㊂从农业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个体农业向合作农业的过渡,反映出党沿着农业合作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的积极探索和努力㊂2.建立阶段(1958 1978):人民公社1957年冬,全国范围内发起的兴修农田水利运动,要求在更大行政范围内统一规划并组织动员大量农村劳动力和资源,同时协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后在相关农业合作社之间的分配使用㊂由于单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劳动组织和生产发展方面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协作的发展要求,1958年3月,成都会议通过‘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采取改变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方式,由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小社并入大社来满足兴修水利㊁搞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㊂随着农业生产 大跃进 高潮的到来,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农村广泛开展㊂截至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共有人民公社26576个,参加农户占全部农户的99.1%,70多万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2万多个人民公社所代替,平均大约2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成一个人民公社㊂②人民公社作为一种新的农村基层组织,具有 一大二公 一平二调 的基本特点,采取政社合一㊁三级管理的行政体制,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推行 组织军事化㊁行动战斗化㊁生活集体化 的劳动生活组织方式㊂人民公社建立之初,实行公社㊁生产大队㊁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并将生产大队作为基本经济核算单位㊂不久,部分人民公社将基本经济核算单位提升到公社一级,取消工资制实行供给制,建立起全民所有制,推行平均主义并无偿调拨农民或农业合作社的财产,出现一种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㊂1959年4月,中央通过‘关于人民公社的十八个问题“,及时批评纠正人民公社化过程中的 共产风 并正式确立人民公社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的基本制度㊂之后,除部分地区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影响下将基本经济核算单位从生产队向生产大队乃至公社过渡外,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基本上得到坚持㊂(三)基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农业生产方式(1978 至今)1.探索阶段(1978 20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现实需要㊂客观地讲,在以人力为主的生产力条件下,人民公社将农民组织起来有利于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有利于国家掌握农业生产剩余产品的分配决定权以便更好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㊁原材料和产品市场㊂特别地,人民公社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采取按劳分配,能够有效避免农村两极分化,能够将农村劳动力快速组织动员起来开展各项社会经济活动,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㊂然而,在行政强制力量推动下快速建立的人民公社忽略了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也没能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㊂结果就是,看似先进的生产关系却不能有效地改变以体力劳动和手工工具为主的农业生产力现状,无法满足农民在发展生产基础上想要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诉求,严重压抑和挫伤农民的生产热情,进而影响和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㊂人民公社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决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㊂1978年,安徽凤阳梨园公社小岗村生产队18个农民私下搞大包干到户,拉开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下,1979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农业生产中联系产量㊁包工到组的生产责任制给予肯定,但仍然不支持在全国范㊃48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5①刘正山.当代中国土地制度史(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147.②博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526.围内推行㊂1980年9月,针对包产到户㊁包干到户的自发实践,党中央内部在经过 阳光道和独木桥 之争后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1980年 75号文件 ),指出不同地区可以在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和尊重人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自行决定是否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㊂由于农业发展依然受制于 左 的问题,1981年3月,中央由国家农委牵头组成34个联合调查组,对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农村地区进行调查并得出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是一项好政策的基本结论㊂1982年1月,中央下发‘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㊁包干到户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㊂1983年1月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明确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㊂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取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建立起来㊂2.发展阶段(2012 至今):农地 三权分置 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的双重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农地承包的方式实现农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来解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户分散利用之间的矛盾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由生产队转变为基本农户,将生产单位的内部监督家庭化,实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联合劳动,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㊂但随着城镇化㊁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面临的农地产权主体和客体模糊㊁集体土地所有权虚化以及农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农户对农地缺乏长期稳固的承包经营预期,进而导致农户采取短期化的农地投资行为并消极对待农地经营权的流转㊂特别是,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适度规模的需求时,就有必要构建和完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㊂十八大之后,2014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新一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㊂2014年11月,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明确指出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㊁承包权㊁经营权三权分置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㊂农地 三权分置 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确权颁证进一步分离农地承包经营权,能够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以及放活经营权㊂[2]与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 二权分置 相比,农地 三权分置 能够更好地厘清农地主体和权力边界,更好地强化农地经营权,更好地维护承包权人的法律地位和实现经营权人的用益物权,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高效流转,有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㊁机械化㊁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㊂在农地 三权分置 改革的背景下,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和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宣布农地承包期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2018年1月,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2019年2月,中央发布‘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㊂二、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逻辑(一)始于农地所有制变革,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调整首先从变革农地所有制着手,为实践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和恢复战后农村经济以巩固国家政权①,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开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道路铺垫㊂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之后,国家在农业互助组的基础上采取初级农业合作社的过渡模式,建立起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进一步通过大社合并小社建立起三级所有的人民公社㊂与此同时,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地集体所有制,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个体所有㊁独立经营转变为集体所有㊁统一经营㊂改革开放后,农地关系的调整主要集中在农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相分离[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前㊃58㊃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逻辑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62-711.提下,采取农民与集体签订农地承包合同的方式赋予农户农地经营权,并将集体组织成员身份作为获取农地承包权的资格㊂十八大以来,农地关系的调整主要集中在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农地 三权分置 改革通过对农地的所有权㊁承包权和经营权依据环节的不同进行分离设置并制定相对应的权利运行规则,从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农地关系㊂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历程表明,农地关系的调整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㊂在初级农业合作社时期,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转变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和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对农业的要求㊂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以集体为依托㊁以集体成员资格为条件的弱关系,不同于农民和土地之间通过某些产权要素建立起明确对应的强关系,这种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弱关系使得农民的劳动投入与最终产出分配之间呈现一种低关联,容易导致集体农业生产中劳动者人浮于事的现象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经营权建立起农民和土地的明确对应关系,使得农民的生产投入与剩余分配之间高度关联,能够有效地发挥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㊂农地 三权分置 沿着农地产权要素明晰化的改革路径,能够更加明确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而建立起农民与土地的多层次对应关系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加快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发展要求㊂[4](二)围绕农业经营管理方式,调整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农民与集体关系的调整取决于农地关系的变迁,体现出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㊂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看,农村集体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农业生产的过程㊂土地改革后,建立在农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农户采取自愿互利的方式组成农业互助组,形成一种小规模的非正式集体㊂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中央积极引导个体农户自愿建立以土地入股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形成一种农地私有公用㊁农户可以自由退社的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契约型集体㊂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高涨的社会主义热潮使得农民的自愿结合被国家意志下的强制入社所代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快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来,最终形成一种农地公有公用㊁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式集体㊂人民公社实行集体所有制和政社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将农村经济集体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结合起来,强化农民对集体的政治依附和经济依附,最终发展成一种高度公有化㊁高度行政化的全能型农村集体㊂总体而言,随着农村集体的确立和巩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与集体的关系从经济层面扩展到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各个层面㊂改革开放后,农民与集体的关系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日益松散的趋势㊂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初期,农户自主经营㊁自负盈亏的经营格局,推动农民自治组织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㊂[5]农民与集体关系的松散趋势的主要表现是: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家庭经营取代集体经营,农民自主决定作物的种植种类和种植比例而不是接受集体的统一计划安排;在分配关系上,包干制取代工分计酬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从生产队统一核算转变为农户 缴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非农集体经济上,农民与乡镇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乡镇政府成为乡镇集体企业的实际控制者㊂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完善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㊁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业税的取消,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并出现持续的农民市民化㊂此时,进城落户的农民已经丧失农村集体成员资格以及建立在成员资格基础上的各种权益;保留农村户籍的城镇常住人口仍然拥有农村集体成员资格但已经基本脱离与农村集体的实际联系;在乡务农农民主要依据市场预期进行生产和经营决策,与农村集体的经济关系主要集中在各项惠农政策和农业补贴的落实上㊂(三)转换农村经济运行机制,调整农民与市场的关系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农业的生产和流通都要服从国家的计划安排㊂在生产环节,国家制定人民公社的年度农业生产计划指标,然后由人民公社将农民组织动员起来并分配相应的生产任务;在流通环节,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制度控制农产品的交易,同时通过供销合作社垄断主要农业生产物资的供给渠道和农副产品的购销渠道㊂改革开放后,国家从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对农村经济运行机制进行改革㊂在生产领域,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家庭成为㊃68㊃㊀哲学社会科学版㊀2019㊃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