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既是民间的,也是文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既是民间的,也是文化的
——评周益民的“民间文化系列课”
周益民君上了《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又上了《谜之谜》和《绕绕复绕绕》,接下去据说还准备开发《打油诗》。我忽然想同他说:嘿,你那月亮里的儿童爬出来了,爬到了地上。
爬到地上的儿童仍然是儿童,只是身上沾满了泥土。
一
对周益民君这些课的开发和实验,或许有人会觉得“纯属好玩”。但唯好玩而已,可以在公开课中弄个噱头,真要到了“家常课”中,却如何使得?对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他们面临的是对教材内各个文本的按部就班的解读和教学,能脱离教材体制,由着教师的兴致去改编、创新,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奢侈的梦想罢了。这似乎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也似乎成了普通教师的冤屈所在。不过,公开课的价值,不仅仅是“名师”们的教学技术,更是他们授课背后的意识和理念,或者是教师作为思想者对教育的一种态度。因此,武断地以“教育的现实”去棒杀公开课的理想追求,正如不假思索地用“新课改”的术语去鼓吹其中的教育意义一样,都是可笑而幼稚的。如果说《皇帝的新装》中的看客说的是统一的谎话,那么,现在我们好似多了几种声音,却依然是在说谎话,依然在做着看客的事。对益民君而言,他绝没有他的粉丝们鼓吹的“热闹”、“自由”那般简单,在这些课例的背后,他的思考,出奇的冷峻,也出奇的刻骨。
故我们要评论一节课,断不能被它的表象所迷惑。益民君的这些课,仿佛有些调侃:他绕开了教材的选文,自作主张地准备了一些文字与孩子一起学习;而他的课堂,似乎玩气十足,不理会一般人为之拘谨的套路和方法。这些是浅显的特征,而我们的思考,则须“浅入深出”,从他的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中探寻出一种对于教育乃至对于人生的态度和追索。
这样的态度和追索,在我看来,首先是益民君对语文教学的平民化立场。
按理说,在学校的教育教学,都须是平民化的。因而,语言的教学,也须得立足民间、面向民间。不过倘我们观察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理解,或者师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态度,我们仍不能不得出结论:语言的教学,它的基础很不平民,仍然依附着一种权
力意志。语言的教和学,在大多数的场合,都为着培养“合格的公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屈就于文本的意识形态的解读,由着“教参”的指引,把本就良莠不齐的课文文本沿着道德伦理的方向拽。自然,这其中,也有教师凭借自身的才智将这些文本在课堂内演绎得精妙绝伦。可惜文本的落后性(要么落后于时代,要么落后于生活),使得这些教师的辛苦劳作只换来了学生的尽情观赏,而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持续的语言美的感受,更毋庸说借助语言而做的生活思考了。因此,益民君的“平民化”的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另辟蹊径,而是对现行教材、现行语言教学思想的反动。
当然,“平民化”并非简单的媚俗,不是靠着调侃和对文本的肆意窜改为乐。在益民君的语言课堂内,“平民化”更多地体现在他对于民间文化的价值趋向和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因此,无论是他对于语言素材的选取,还是他在教学中所把持的态度,都具有强烈的回归民间的意愿。
就说语言罢。对语文教师而言,“平民化”的起码要求是他对语言的朴素而又本真的理解。益民君是彻头彻尾的文学青年,故他的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文学教育”的痕迹。只是倘先前他的“诗化语文”还带有诗情画意的梦想的话,最近的这些课例中,语言的“文学性”则已经踏踏实实地回归到了民间。在他看来,无论是颠倒歌,还是谜语或是绕口令,都显然是与童谣一般的“最质朴、最自然、最原始的声音”1,因此在语言教学上选用这类文体,正反映了他的语言观:即最精粹的语言,必须植根民众,植根生活。
这对于教师而言,可不是一般的语言观。它一下子将语言教学的视野,从伦理的或是经典的文本拉到了广阔的社会——一个既包含历史,也包含现实思考的社会。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分别引入了诸如对歌、相声、快板、西河大鼓等民间语言艺术形式,这等于是向学习者传递这样的信号:即语料的选择及语言的学习,必须来自时代,来自民间。因此,与其屈就教材选文来进行教学上的修补,还不如直接在民间文学的大海中寻找宝藏。而这一做法,使得语言的教学,可以如活水一般不断新鲜,不断创造力量。
“平民化”使得教师建构起了一种在正统教育话语下特殊的文化身份,他摆脱了长期以来教师的概念性形象,而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贴近了他所身处的社会,并无时不具有对权威的批判精神。纵观益民君的这些课例,我们可以分明看到,他并不迷信“经典”,亦不排斥时尚。在《绕绕复绕绕》一课中,他用“初入江湖”、“小有名气”、“名动一方”等游戏一般的“级别”来作为评价的等级激励孩子去学习、使用语言;又如在《这里有个颠倒的世界》中,为了教授学生的节奏诵读法,他还荐入了周杰伦的歌曲。1周益民. 想念那话语之乡——《童年的月亮爬上来》教学记录.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4C
这使得语言教学的课堂,被置于时代背景中,也同时使课堂内语言的使用,不仅反映了生活,更体现了对人、对社会的一种批判。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有一席话:
可见,颠倒歌让人痛快,除了它好玩有趣,有一些颠倒歌其实还是绕着弯地、曲折地说出了人们的心里话,说出了人们的愿望,耐人咀嚼。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流传有不少这样的颠倒歌,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是非颠倒的怪事,诉说自己的不满。
又如在《谜之谜》中,有一处设计:
如果把谜语也比作一个人,你觉得那是一个怎样的人?(神秘、智慧、机智、幽默)明明要让你产生错觉,你怎么还心甘情愿去猜?
所以,谜语总是和快乐、笑声联系在一起,即使皱着眉头,也是一种思考的愉悦。再说,“我”看出了你绕的弯子,没有产生错觉,可见“我”是个智慧之人。难怪古今中外的人都喜欢猜谜,谜语成了世界上许多民族共有的民俗文化现象。
在这里,益民君不仅将语言现象作为一种对象在课堂内与学生进行交互研究,也同时将对语言的理解升华到了对人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看,他的语言课堂,已经摆脱了技术教学的层面,而直接被置于了社会的大问题之中。语言的教学,来自社会,回归对社会的思考,正在此处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
“平民化”使得益民君的课堂展现了一种文化视野,而不是简单的课程建构。因此,我们可以粗略地说,他的这些课例实践,实际上是在做着文化启蒙的事。
以教育的方式启蒙人,大致是教育者历来的梦想,虽则事实上并不能如愿。这里的原因,有体制的问题,有民众的基本素质问题,亦有长期以来一个民族形成的刻板性格、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问题。因此,在教育的领域启蒙人,鼓吹西方的自由思想自是要遭到权力意志的压迫和民众的冷漠,用“知识教育”去启蒙人,现在看来,也只助长了物欲化和思想的僵化。对学校的孩子来说,他一走出校门便要遇着一个持强烈的传统文化特性的人群,因此,简单地以西方的教育模式来促进启蒙,到底因为“不合国情”而显得力不从心。
故“文化启蒙”的重要性顿时凸现。我不晓得益民君在设计和教授这些课时,是否考虑到了对人的文化启蒙,但观察他的教学作为,我们依然为他在传统文化上的追索而兴奋不已。
严格地说,当益民君向学生推介颠倒歌、绕口令这些民间语言艺术时,他已经在传播一种传统的文化意识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他仍以他对文化教育的观念,来对学生进行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