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别离
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
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 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 心无后期。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爱情说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 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 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 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 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 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 此事。
诗的前半部分毫不留情地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 恨之因),后半部分情不自禁地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 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 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 或者说,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 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揭示“恨”之内涵
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 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 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虽说意在“决绝”,还是 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
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特殊性质的爱情悲剧,李、杨两
人既是悲剧承担者,又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这就使得现实
主义诗人白居易不能不“怒其作孽”,而“哀其可怜”,不 能不在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谴责与同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 证,恨是遗憾,也是怨恨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 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与怨恨。 一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二是作者和百姓在恨,恨李隆基不理朝政,重色误己、 误民、误国。李隆基酿成大错却不知悔过,更加让人大 恨痛恨。 三是后人在恨,后朝多少皇帝不以之为戒却重蹈覆辙, 终成千古之恨。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
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
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 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 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 境中去找。
道士施法,
寻觅玉环
临邛道士鸿都客 …… 梨花一枝春带雨
讽喻说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璬入长安, 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 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法号“太 真”,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 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 “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 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錡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 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 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 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
讨历史教训,谴责李、杨的荒淫导致安史之乱,
看来是理所当然了。
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 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 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 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 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 《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 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 歌》则是其中翘楚。
玉环送钗,
天人永隔
含情凝睇谢君王 …… 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女之长恨
唯将旧物表深情பைடு நூலகம் 钿合金钗寄将去。
托物寄词、重申前誓 照应玄宗的思念,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天人永隔之恨,
点明题旨,
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 时,“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 诗人将富有意味的时间、地点,与古人常 用来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两种美好 事物会同在一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由“恨”而转入“期盼”,写得婉转动人, 感人至深。
长 恨 歌
白 居 易
解题
玉环进宫, 隆基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 …… 不重生男重生女 ——恨之内因
汉皇重色思倾国
重德思贤才 思倾国,果倾国矣! 揭示故事的悲剧因素
提纲挈领,统领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 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 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焦急与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凄美、寂寞、哀怨……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程千帆《古诗今选》)
讽喻说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 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写玄宗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 娇媚,李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 “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长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 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杨贵妃之死。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 剧的主人公。 ——长恨之直接原因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结尾,写对绵绵 长恨的描绘,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 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 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长恨之情状 陈鸿《长恨歌传》中曾说到白居易创作动机: “ 不但感 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16岁 →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王妃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27岁 → 册为贵妃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 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 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 后,粉色如土。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 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鬓发腻理,纤秾 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 泉,诏赐藻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 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 ——陈鸿《长恨歌传》
爱情说
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 诗类中。而且,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 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 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 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 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 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 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 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 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 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摸鱼儿 雁丘词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 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 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 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 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 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 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 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 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
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
——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迷恋美色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杨家显贵
父亲→齐国公 母亲→凉国夫人 哥哥→殿中少监 堂哥杨国忠→右丞相 大姐→韩国夫人 三姐→虢国夫人
八姐→秦国夫人
杨家显贵
京城歌谣: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 看女却为门上楣”
逃难途中,
玉环被杀
骊宫高处入青云 …… 不见玉颜空死处 ——恨之直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 概括、简洁
天宝十四载(755)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以悲凉景色烘托人物悲思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通过美景写哀情。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 表现玄宗内心的痛苦。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表现出人物内心 的愁苦凄清
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乱后回京,
痛思玉环
君臣相顾尽沾衣 …… 魂魄不曾来入梦 ——皇之长恨
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时间 白天的思念 夜晚的思念 物是人非 景物 写景抒情 物非人亦非 四季的思念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白日里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从黄昏到黎明 夜间 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 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爱情说
白居易之作《长恨歌》,据《长恨歌传》说,是为了“惩尤物, 窒乱阶”,但读了全诗,反而对“乱阶”的杨贵妃有更多的同情和 怜悯,谁还忍心憎恨呢?事实上,诗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风韵十 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其审美趣味。 且看全篇,首先着力刻画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无比,超出了 常度,为历史所罕见;然后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回肠荡气的悼念, 天人永隔,玄宗心灵上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以致长久地感到无 比的痛苦;最后叙述方士觅魂,作为仙子的杨贵妃的心理状态被描 写得极其隐约迷离,缠绵悱恻,至为动人。 自居易通过对于李、杨爱情故事的动人描写,歌颂了与普通人 感情相一致的纯洁无瑕的爱情交流,这和梁祝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 爱情故事一样,都“属于人民的精神情绪的表现”。诗中虽也写到 李、杨误国,但并不十分显著。
其他主题说
感伤时代说
所谓“长恨”,不仅仅是作者对李、杨悲剧之“恨”, 更主要的,是对统治阶级不能保持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社 会兴盛面貌,反而只是在盛世中纵情享乐而招致了家破国衰 局面的“长恨”,是对一个全盛时代衰亡的“长恨”。
感伤人生说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咏叹,表达诗人的内心痛苦:不仅是 爱情的不幸,还有命运的无常……
讨伐杨氏以清君侧
陕西马嵬驿 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 “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 堂前梨树下”(李肇《国 史补》) 时38岁
已追随皇帝17年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一个关键的情节, 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探讨主旨
•爱情说。“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
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了人类一些美好的品德, 歌颂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讽喻说。“主要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迷
不悟。”
•双重主题说。“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
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 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 通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这一对男 女的生离死别的不幸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讽喻说
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
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临
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 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陈玄礼等求诛杨 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 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讽喻说
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正是提倡“ 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白居易作《长 恨歌》又何尝不是为没有能够担当中兴之任的铁 腕雄主而喟叹呢?其主旨在于联系社会现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