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导学习型教学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分为《被偷走的pipe》和《黄金国》两部分。
文章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展示了科学家阿西莫夫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在科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通过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家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类文章,对于科学研究的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科学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此外,本文涉及到一些科学术语和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掌握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
2.难点: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讲解,营造科学研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阿西莫夫的图片、文章内容展示、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解释等。
2.参考资料:关于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的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的科学类文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阿西莫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阿西莫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为学生阅读文章做好铺垫。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教案》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教案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法学法:比较阅读法,语言揣摩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恐龙的世界图片展示中国考古人员新近在甘肃省永靖县发现的巨大恐龙足迹化石证明,这种一亿年前的恐龙,两步就可跨过一个篮球场,是日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恐龙足印。
揭示课题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1、恐龙无处不有 2、被压扁的沙子二、作者作品简介: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
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
18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
1949年获博士学位。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三、检查预习正音:hái zhě jiénàn sù遗骸褶皱劫难追溯释义: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推荐精选]2018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2018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2课型讲读课文教学目标.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教学环节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导语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1)hái zhěnàn sù(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x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阿西莫夫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除了长篇小说以外,他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两篇短篇作品。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篇小说,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幻小说的标准写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幻想象力,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
课前准备:在课前,老师应该把两篇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机器人的智慧》和《女孩与机器人》的相关资料整理好,并且把两篇短篇小说分别复印发给每一个学生。
第一步:导入新知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下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对作品产生兴趣。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读一段科幻小说的开头,带领学生感受科幻小说的神秘感和惊喜感。
最后,通过自己的解释及学生的参与,讲解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步:阅读两篇短篇小说老师让学生认真阅读两篇短篇小说:《机器人的智慧》和《女孩与机器人》,并通过全班朗读、小组讨论和老师点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这一步中,应该着重地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设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探讨小说内容,启发他们独特的思考模式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步:了解阿西莫夫的写作特点和方法接下来,老师可以用之前讲解的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和方法,结合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再次深入讲解。
从科幻小说对未来的想象,人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智慧等方面,作出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细致地品味、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步:课堂展示这一步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所展示的独特思想和主题,还可以帮助学生互相交流、相互鼓励。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想象,可以通过学生的展示,让其他同学对理解这两篇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加深对阿西莫夫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和《奇妙的克隆》。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能欣赏到阿西莫夫优美的文字。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一些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好奇心,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开始趋向成熟,有能力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但是,由于阿西莫夫的文章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比较深奥,所以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科学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而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5分钟)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文章中的重点科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科学知识。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篇文章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是《被剪掉的猫头鹰》和《阳光下的蒸发》。
文章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科学道理。
这两篇短文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富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篇文章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但对于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科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科学道理。
[精品K12]2018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导学习型教学案
2018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x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x 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了解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3. 掌握文言文表达方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1. 掌握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 能够理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内容;3. 能够运用文言文表达方法,掌握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1. 阅读理解法:仔细阅读短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词表达;2. 归纳总结法:通过阅读,归纳出阿西莫夫的创作特点;3. 写作练习法:通过模仿阿西莫夫的文风,练习文言文表达。
【课堂导学】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作家?他的作品主题是什么?请简单回答。
二、预习导航1. 阅读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 预习课文,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三、阅读解析1. 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阿西莫夫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科幻作家,被公认为是科幻小说的三大巨匠之一。
他擅长上世纪40-50年代的科幻小说,被誉为“机器人三定律”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阿西莫夫有许多著名作品,比如《机器人系列》、《太空漫游系列》等,他的作品以逻辑严密和科学性强而著称。
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理解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黄金时刻》和《翼上之城》都是科幻小说,反映了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思考。
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出阿西莫夫对自然科学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的独到见解。
四、深入学习1. 阅读文言文《黄金时刻》,理解短文内容,归纳出阿西莫夫独特的文风和表达方式。
黄金时刻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黄金时刻来临时,并不以它在世界上的地位高低为因素。
事实上,地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时国家全体人民的努力,必定会顺利行之。
因此,一个黄金时期开始时,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人民脱离先前的烦扰,犹如一只恩公致意的公鸡,睁开了羽毛,伸展着脖子,准备迎接第一缕阳光,充当这个黄金时期的标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表格式)
四、精读 赏字词
生活。
五、思辨 知编排
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短文两篇,说说把《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编排在一起的
原因。
明确:作者都是阿西莫夫。都是科幻作品。文章内容都涉及恐龙。都说明了“不同学科领域
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
六、比读 明异同
比较科幻作品与玄幻作品的区别
作业布置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
赏析科普类说明文中限制性词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说明括号中的字词能否删去。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所有的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学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2.梳理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体会事理性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筛选提取说明文的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精品教案(表格设计)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
请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一下恐龙。
(200字左右)
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指示代词是表示指示概念的词,即用来指示或表示人或事物的代词。
常见指示代词有“这”“这里”“这些”“这么”“这样”“那”“那里”“那么”“那些”等等。
“指示代词”一般是承前指代,因此分析它们的指代内容时,结合前面的句子分析归纳即可。
要注意的是,在找指代内容的时候要准确,不能有所遗漏,也不能范围过大,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素材积累:
卫生纸的由来
人类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在无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卫生纸的发明也是如此。
在近一百年前的二十世纪初,美国史古脱纸业(ScottPaper)公司买下一大批纸,因运送过程中的疏忽,造成纸面潮湿产生皱折而无法使用。
面对一仓库无用的废纸,公司所有人都不知该如何是好,在主管会议中,有人建议将纸退回供应商以减少损失,这个建议获得所有人的赞同,唯有公司负责人亚瑟·史古脱却不这么想,他想到在卷纸上打一排小洞,让卷纸变成容易撕下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纸巾。
史古脱将这种纸命名为“桑尼”卫生纸巾,卖给火车站、饭店、学校等放置于厕所中,因为相当实用方便而大受欢迎,并慢慢普及到一般家庭中。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阿西莫夫,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要作品。
2. 通过学习阿西莫夫短篇小说,了解科幻小说的基本元素和阅读方法。
3. 能够理解和掌握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感受科幻小说的奇妙世界。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 掌握科幻小说的基本元素和阅读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掌握科幻小说的基本元素和阅读方法。
2. 理解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声朗读一则科幻小说,引导学生进入神秘幻想的世界。
2. 引导学生探讨科幻小说与现实的关系,简述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分类。
(二)讲解1. 讲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 分析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3. 探讨科幻小说的基本元素和阅读方法。
(三)活动1. 集体朗读《机器人心理测验》和《时空赌徒》两篇短篇小说,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2. 分组讨论,分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受,收集大家的想法和见解。
3. 编写读后感,展示个人的理解和思考,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四)练习1. 阅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2. 写作练习,以讲述一个有关机器人的故事为主题,结合课上学习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五)总结1. 总结科幻小说的基本元素和阅读方法,掌握科幻小说的阅读技巧。
2. 总结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阿西莫夫的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主题和情节,展现个人理解和思考。
2. 阅读其他科幻小说,整理基本元素,总结阅读方法。
3. 增加阅读量,多写读后感,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导入、讲解、活动、练习、总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创作成就,掌握科幻小说的基本元素和阅读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幻小说,通过阅读科幻小说,让学生感受科幻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选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包括《皇帝的新装》和《打赌》。
两篇文章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科学的力量和人类对未来的探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作品,对科幻小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本文涉及的科普知识和科学思维,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普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普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科学原理,进行创新思维,写出具有科幻特色的短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科幻电影片段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幻特色。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思维和创作手法。
教师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科学原理,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一篇科幻短文。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
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
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此后他投身写作,并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三、【初读感知】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恐龙无处不在》
一、【整体感知】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2、【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着一群庞大的生物,他们曾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你知道是什么吗?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2018年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6
2018年春部编版⼋年级语⽂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学设计66、《阿西莫夫短⽂两篇》名师教案教学⽬标:知识⽬标:读课⽂,积累说明⽂的⼀般知识。
能⼒⽬标:梳理⽂章的⾏⽂脉络,提炼⽂章的逻辑结构,培养说明复杂问题的语⾔能⼒。
情感⽬标: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品味⽂章的逻辑之美,培养科学探究的主动精神。
教学重难点:1.提炼⽂章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的逻辑思维,并⽤准确的语⾔条理清晰地阐释。
2.引导学⽣品味阿西莫夫科普⽂的魅⼒。
教学⽅法:1.迁移教学法。
中学⽣都很喜欢读科普⽂章,⽐如《百科知识》、《科技博览》等等,课前让同学们谈谈⾃⼰的阅读感受,⾃然迁移到本⽂中来。
2.导读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型,在教师有效的导读引领中充分发挥学⽣主动阅读、探究的能⼒。
3.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课前准备:学⽣:预习“读⼀读,写⼀写”,结合课⽂和课下注释学习⽣字词。
搜集整理⾃⼰曾经读过的科普读物,并总结⼀下⾃⼰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查阅有关阿西莫夫的⽣平,课外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教师:充分准备阿西莫夫的⽣平资料及作品资料。
教学流程:(⼀)迁移导⼊——话科普师:(开场⽩)据了解,同学们在课外都很喜欢读《科技博览》、《⼩⽜顿》、《⼗万个为什么》、《有趣的科学》等等,你能不能介绍⼀下你读过哪些类似的书籍?并给⼤家分享⼀下你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话科普)以上这些书籍都有⼀个共同特点,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主,⽽且能够将深奥复杂的知识讲得深⼊浅出、通俗易懂。
这样的⽂章我们称之为“科普⽂”,是说明⽂的⼀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科普⽂,板书:“阿西莫夫短⽂两篇”。
作家作品介绍:阿西莫夫背景补充:恐龙灭绝(⼆)导读探究——理思路由于本⽂所探讨的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互相影响的问题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其间贯穿着作者的横向联系、纵向对⽐等逻辑推理,复杂⽽深刻,所以,教学本⽂读懂⽂章是关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明白所介绍的事理。
2.学习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并能逐步自主实践。
3.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明白所介绍的事理。
2.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
【教学难点】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你们对恐龙感到好奇吗?恐龙真的曾经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生活过吗?看起来高大威猛的恐龙又是因为什么在地球上永远消失的呢?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了解更多与恐龙有关的科学知识吧。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让学生对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作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是世界知名的科幻文学和科普作家。
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数的趣谈》等,重要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2.整体感知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给读不准的字词注音,理解词语。
(1)字词正音臀(tún) 骨骼(gé) 漂移(piāo)流逝(shì) 褶皱(zhě) 携带(xié)两栖(qī) 彗星(huì) 潮汐(cháo xī)劫难(jié) 致密(zhì)陨石(yǔn)追溯(sù)(2)词语解释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等相关知识,拓展视野。
借助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过渡:这两篇文章虽然从题目来看好像毫无关联,但是读后我们发现文章都和恐龙有关系,两篇文章说明的是同一个问题吗?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x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x 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4)劫难(5)追溯(6)遗骸2、解释词语。
(1)遗骸:(2)追溯:(3)劫难:(4)致密:(5)天衣无缝: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合作探究】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精读精练】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
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
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
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
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于地核。
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
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地核():蜕变():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主题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答:18、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9、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20、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答: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22、“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答:(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
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
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
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
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上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
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
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
到震前2-3天,位格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匣来。
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3、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同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地震是自然_____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24、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__相同的两个短句。
(1)_提供了有利条件;(2)_提供了有利条件;25、第③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和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
26、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1)_______(2)_______27、从全文内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
28、本文主要说明了()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B.预测地震的方法c.预报地震的方法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能力提升】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教学后记】参考答案第十八课明确:1、(1)t鷑(2)zhě(3)xī(4)ji椋)sh郓2、(1)遗体、遗骨(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4)细致精密(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
4、恐龙化石无处不有5、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