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故事解析之二:刘备托孤的故事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刘备在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张飞。
他们带着刘
禅来到白帝城,将他托付给了当地的百姓。
这个故事也因此而得名“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这个
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儿子的深情厚爱,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和张飞对刘备的忠诚与担当。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白帝城百姓对这个孤儿的慈爱和保护。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那个乱世,刘备的
托孤之举,无疑是一种无奈和苦衷。
但在这种苦难之中,他依然将儿子托付给了忠心耿耿的人们,这种信任和托付,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呢?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白帝城百姓对这个孤儿的慈爱和保护。
在那个动荡的
年代,他们没有因为孩子的身世而对他冷漠,而是用爱和关怀包裹着他,给予他温暖和力量。
这种对弱者的关爱,是一种怎样的人性光辉呢?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历经千年,仍然给我们启示和感动。
在当下社会,我们也
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普通人,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对待家人和弱者,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精神品质。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让我们铭记这
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让爱和关怀在世间永远流传。
愿这个古老的故事,永远在人们的心中发出温暖的光芒。
刘备的管理沟通
刘备的管理沟通一:刘备赞美黄忠备《三国》第49集里面,当关羽收复了长沙,刘备进驻长沙后在诸葛亮的组织下对以前的人员进行了一次清理。
当问到黄将军在哪里的时候,关羽说黄将军说身体不适没有来迎接。
刘备说那先不要打搅他吧,等他好点再去拜访,而诸葛亮则主张刘备立即去探望黄忠。
刘备见到黄忠的时候,黄忠正在练习射箭,其实我想并不是在练习,而是在发泄心中的不满。
刘备见到黄忠首先是行礼,然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在下刘备,拜见黄老将军”。
黄忠看刘备已经来了,不欢迎也不好,干脆就来一个“此地无茶,到屋里请吧”。
此时再看看刘备,刘备说:“不妨,就在此地跪坐直谈”。
于是和黄忠开始了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当刘备说我是来请将军出山相助的时候,黄忠的表现是我也老了,并且厌倦了这样的生活的时候,刘备这样说:“黄将军,您不老,您仍然很善战,您更是没有厌倦这样的生活,为何呢,您看,首先将军的名字是“黄忠”,里面有一个“忠”字,就代表您忠贞和忠义,其次您的大名为“黄汉生”,“汉生”啊,意为为大汉而生,而此时大汉仍然在动荡中,所以您肯定不会厌倦;其次,您和我的二弟关羽大战三百回合仍然没有分出胜负,关羽一直在赞您很勇猛啊,要是他在您的这个年龄肯定不是您的对手;而我的三弟张飞和大将赵云也大赞您的箭法非常的好,就连他们二人也自叹不如啊”。
这也说明您没有老啊!刘备话说到此处,看看黄忠表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开始的阴沉转为笑脸了。
刘备看时机已经成熟了,又卖了一个关子。
说:“我们为了大汉的统一稳定而努力,请黄将军一定要仔细的想清楚在做决定,我们不会逼迫您做任何的决定”。
然后准备离开,此时黄忠有反应了,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疑惑,事情到此结束了,就这样,刘备又获得了一员大将。
从这个场景中我们分析下刘备是如何沟通赞美人的,我们分析了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很厉害的地方:第一、柔和的身段很重要,切忌居高临下的姿态场景中,刘备先是行礼,然后尊称了一句黄老将军,最后再使用了一句“在下”,看看这个身段多柔和,多有礼数,后面的尊称和自我在下的称呼,使用的多好;更厉害的是最后刘备说了无妨,就在此处跪坐而谈,看看“跪坐”,多经典。
学习永安托孤启示
学习永安托孤启示古人托孤,是一件很慎重的事。
托的好,帝业得以延续;托的不好,江山易人。
刘备虽名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但到他这一代时,家境已败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的地步。
几十年惨淡经营,刘备在军阀林立的混乱局面中立住了脚,三分天下有其一,在他花甲之年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而今大业未成,又遭新败,自己却将撒手人间,刘备当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受。
此时,刘备之子刘禅已有十七岁,论年龄,不算年幼,但刘禅是个没有本事的人,俗称“扶不起来的刘阿斗“。
对于儿子的德才,刘备自然心中有数,不可指望独撑局面,必须要有人加以辅佐。
然而此时,于刘备情同手足的关羽、张飞先后去世,遍观蜀中,唯有诸葛亮是可寄托之人。
刘备与诸葛亮,从三顾始到托孤止,他们的君臣关系被传为千古佳话,这种和谐的君臣关系成为历朝历代效法的楷模。
刘备对诸葛亮,先是降格以求,后是施之于重任;诸葛亮于刘备,不仅仅在于他的竭尽禅思,屡建奇功,更在于他对于刘备的忠心耿耿。
正是基于对诸葛亮的深刻了解,刘备才把辅佐刘禅的大任交于了诸葛亮。
然而,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话,却引起人们许多猜测。
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有人说,这是刘备故意考验诸葛亮的话,意即刘备临终时,仍不能对诸葛亮百分之百的放心。
这就是所谓的刘备托孤之谜。
有的人在描述这段历史时,甚至不惜添油加醋,说诸葛亮听了这番话,诚惶诚恐,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跪在地上,直到把头都磕破了,才赢得刘备的信任。
时下理论研究盛刮“新意”风,文不惊人死不休。
理论研究,史学严加搞出新意本应提倡,但切忌形而上学。
没有新意硬要搞出新意,新意便被扭曲。
刘备对诸葛亮有十余年的了解,用现在的话。
亦可说为考查,因此,把辅佐之事托付于诸葛亮,是建立在对诸葛亮深刻了解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
我们研究历史,既要看历史的渊源,又要看历史的发展,既要分析历史的具体事件,又要联系历史背景,切不可在一些细节上钻牛角尖,更不能为新意而新意,把历史研究引向死胡同。
刘备托孤的故事
刘备托孤的故事
刘备托孤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则故事。
刘备,字玄德,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他在年轻时就有着为国家和人民尽忠的强烈愿望。
在一次征战中,他遇到了关羽和张飞两位出色的将领,结为兄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中的“蜀汉三义士”。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蜀汉的兴起并不容易。
在一次战争中,刘备被敌军追杀,危急时刻他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请求他代为扶持蜀汉王室。
诸葛
亮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将自己的家人作为抵押,保证将来一定会为刘备守护好他的儿子。
最终,诸葛亮的努力和智慧帮助刘备完成了蜀汉的统一大业,刘禅成为了蜀汉的皇帝。
刘备托孤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托孤”美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
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刘备,字玄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人物,他是汉室宗亲,也是蜀汉的开国皇帝。
刘备以仁德和谦和的为人处世而著称,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关于仁义道德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成语故事一,刘备借东风。
刘备在三国时期与曹操、孙权等英雄豪杰争霸天下。
在一次作战中,刘备的军队因为风向不利,无法渡过长江,孙权的军队却利用东风顺利渡江。
刘备知道东风对自己很重要,于是派人去向孙权借东风。
孙权知道刘备的困难,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刘备借来东风,成功渡过了长江,最终取得了胜利。
成语故事二,刘备托孤。
刘备在临终之际,把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关羽。
他对诸葛亮说,“蜀国虽小,但我儿才幼,望先生尽心辅佐,以成帝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在临终前还是把国家和家庭放在了一起,表现出了他对国家和子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成语故事三,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
当时,刘备在逃亡途中,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便三次前去拜访他,希望他能出山相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诸葛亮的才华非凡。
成语故事四,刘备义释。
刘备义释是指刘备在三国时期,曾经放过对手。
在一次作战中,刘备俘虏了敌军将领马超,但他却没有杀马超,而是释放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有仁德之心,能够宽容大度,不忍心伤害别人。
成语故事五,刘备慷慨解囊。
刘备慷慨解囊是指刘备对贤才慷慨相助。
在三国时期,刘备曾经慷慨解囊,帮助了许多有困难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刘备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他人,乐于助人。
总结。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关于仁义道德的成语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刘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有仁德之心,宽容大度,善待他人,乐于助人,这些品质才是真正的英雄所应具备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导读: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白帝城托孤来历白帝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
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
但是刘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
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托孤用意刘备托孤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
”但是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
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
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
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
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
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
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相传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白帝城托孤给刘备的儿子刘禅。
这段托孤的故事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一生忠义仁勇,备受人们敬仰。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如意,经历了很多坎坷和挫折。
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承了皇位,但由于年幼无法理政,蜀汉政权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自然要为国家的未来负责。
他深知国家的命运系于儿童皇帝刘禅,便决定亲自前往白帝城托孤。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托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举动,也是一种政治仪式。
通过托孤,诸葛亮向世人表明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也为刘禅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安排。
他首先设法稳定了白帝城的局势,确保了刘禅的安全。
其次,他对刘禅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教导他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待人接物。
同时,他还安排了一批忠诚可靠的官员来辅佐刘禅,确保了政权的稳定和延续。
在托孤的过程中,诸葛亮还向刘禅传授了许多治国安邦的理念和道理。
他告诉刘禅要以民为本,要明察秋毫,要诚信待人,要明智决断。
这些教诲无疑对刘禅的成长和未来的治国大有裨益。
最终,经过诸葛亮的精心安排和教导,刘禅顺利继位,成为了一位明君。
他在位期间,治理有方,国泰民安,被后人称颂为“孝明皇帝”。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佳话,更是一段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智慧和仁义道德的故事。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未来需要经过精心的培养和教导,需要有明智的领导者来引领,更需要有人心向善,忠心耿耿的臣子来辅佐。
这段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希望我们能够汲取教训,珍惜当下,为国家的未来做出更多的贡献。
刘备托孤
刘备托孤今天我们为大家讲的故事是刘备托孤。
说起刘备,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但是这个孤是谁呢?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
在刘备病危之时,将他托付给诸葛亮的故事。
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大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好,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了永安宫,看到刘备病得不成样子,慌忙拜倒在刘备跟前。
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
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你。
"刘备说完,泪流满面。
诸葛亮也哭着说:"望陛下保重身体。
"刘备用眼睛看了看左右的将官,见马谡也在身边,就叫暂时退出,对诸葛亮说:"这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对于他,丞相要慎重考察。
"说完,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
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
"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
"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
"诸葛亮问:"有什么事吩咐"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使国家安定,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
"(其实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
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
管理故事解析之二:刘备托孤的故事
管理故事赏析之二:刘备托孤的故事【故事原文】刘备永安托孤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他把诸葛亮召至永安宫,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
诸葛亮泣拜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又嘱赵云“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故事解析】这个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流行的一个版本是都说刘备狡猾,临死怕孔明挖自己儿子墙角,将了孔明一军。
是呀,孔明即使有这个想法,面对自己老板这么深情的告白,即使想单干,也不行啊。
刘先生把诸葛先生的脾气禀性摸的清清楚楚,即使你有着想法,让我这感情的炮弹这么一打,你也得乖乖的为我们老刘家卖命。
是呀,诸葛先生整个一生就注定为刘先生卖命了,从茅庐开始就注定了自己的后半生。
但是凭孔明的智慧,刘备再狡猾也是不能逃出诸葛先生的手掌的,即使是刘备托孤的话传遍大江南北,来个替天行道的口号,以及众多哥们的支持,孔明自己当老板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没有选择。
在上个故事中我们谈到人分为三种,有权利归属型,有集体归属型的,有个人成就型的。
显然诸葛先生同刘备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属于权利型的,不适合当最高的领导。
有相才,诸葛先生本身对这点也最清楚,所以即使在多么利于自己当老板的情况下,他还是在那里死心塌地的为老板服务。
从旁人的角度来说,好像是一种愚忠,但是从他本人角度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显然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
对于管理者来说,他要的是有领导的支持,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领导是最大的追求,所以当这个条件满足时,他的才能就能最大性的发挥,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对他来说,刘备托孤儿是对他最好的激励,倒不是说他不愿意做老板,是因为他最高的目标不是老板而已,他认为当老板要干这干那,反而不如他这样一个打工的实惠。
管理者传达信息重要的也是要把握这个双方都能满足的度。
认清属下的真实需求,并给予其相应的支持。
刘备托孤守家业
刘备托孤守家业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没错,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在赤壁之战中也不负厚望。
他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联盟,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战后,他似乎退居二线了。
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怂恿,并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并出生入死。
所以庞统战死,刘备“言则流涕”;法正病故,刘备“流涕累日”。
法正死后获得的待遇,甚至比关羽还高。
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难怪赤壁之战后整整十五年间,我们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
也难怪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干脆一言不发。
诸葛亮保持着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曾长叹一声说:如果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
就算东征,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并不赞成伐吴,却无法有效地阻止,因为刘备只听法正的。
他对诸葛亮,不过是“相敬如宾”,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
法正不在了,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后诸葛亮”。
问题是:何以如此?因为理念发生了冲突。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却只有利益。
诸葛亮是有理想的,这才放弃曹操、刘表和孙权,跟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连性命都难保的刘备。
那么,刘备有没有理想呢?原先或许是有的,但是后来就忘了。
忘记的时间,大约是在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之后。
此时,咸鱼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而没有理想了,这才不伐魏而伐吴。
什么“汉贼不两立”云云,不过是称王称帝的幌子。
刘备忘了的,诸葛亮没忘。
然而尴尬的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谁都不能说穿。
刘备要装着没忘的样子,诸葛亮也不能提醒。
于是只好心照不宣: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分内的事,刘备则依靠庞统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问题是现在法正已死,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许靖、刘巴、马良也都去世。
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赵云和魏延。
能够托孤的,则只有诸葛亮。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白帝城托孤的故事源自三国时期,刘备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刘禅,将他托付给了白帝城的守将张飞。
这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展现了刘备作为一位父亲的担当和责任感。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战乱不断,刘备身陷困境,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刘禅,决定将他托付给白帝城的守将张飞。
这个决定不仅展现了刘备的智慧和果断,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担当和责任感。
白帝城位于巫山之阳,是一座险要的城市。
刘备将刘禅托付给张飞后,自己则带领着部队奔赴战场,与曹操作战。
在战场上,刘备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最终成功击退了曹操的进攻,保住了蜀汉的根基。
而在白帝城,张飞对刘禅的教育和保护也是无微不至。
他不仅传授给刘禅武艺,更教导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他的品德和能力。
在张飞的呵护下,刘禅茁壮成长,成为了一位有德有才的君主。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刘备作为一位父亲的担当和责任感,也彰显了张飞对刘禅的呵护和教育。
这个故事不仅是三国历史中的佳话,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
在乱世中,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子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而子女也能在艰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种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令人敬佩。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也给我们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父母之爱是无私的,他们愿意为了子女付出一切。
而子女则要在成长过程中,不忘父母的教诲,不负父母的期望,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总之,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是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它展现了父爱、师德、国家大义等多重意义,也传递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个故事不仅历久弥新,更是对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深刻启示,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眼前人,传承美德,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
刘备有关的成语故事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东汉末年蜀汉的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之一。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被后人奉为仁义之君的典范。
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也因此在汉语中留下了许多与他有关的成语故事。
成语一,刘备托孤。
刘备托孤,是指刘备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让他替自己辅佐年幼的儿子,保住蜀汉江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自己的能力,更要有眼光和胸怀,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来辅佐自己,保住自己的事业。
成语二,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应该有不畏艰险,不怕失败的胆识,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
成语三,刘备借箭。
刘备借箭,是指刘备在对抗曹操的战争中,因为箭矢不足,便借箭于黄忠,从而成功地打败了曹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应该有善于借力,善于利用资源的能力,能够在困难的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成语四,刘备入川。
刘备入川,是指刘备在战乱中,率领部队进入川地,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应该有胸怀天下,有志向远大,有勇气去开拓新的领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成语五,刘备携民。
刘备携民,是指刘备在战乱中,带领自己的百姓逃离战乱,寻找安居之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应该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能够为自己的百姓着想,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利益。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领袖,他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在汉语中留下了许多有关他的成语故事。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反映了刘备的伟大形象,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智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让我们牢记这些成语故事,学习刘备的品质,不断提高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历史趣谈刘备托孤之谜 并非真心让位于诸葛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刘备托孤之谜并非真心让位于诸葛亮
导语: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
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感情的色彩实际上并不那么浓厚,至少没有了去抱诸葛亮脖子的角色;而刘备在托孤现场的言行就完全是针对诸葛亮和李严赵云等人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诡诈。
危难之际:刘备的遗产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和他的老祖宗汉高祖刘邦一样,相似的地方极多:“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而更出奇相似的是,两人一样经常打败仗,一样的逃跑起来连老婆、儿女都不要了,刘禅实际上不是刘备的长子,他到底丢了几个儿子,只有天知道。
和刘邦一样,刘备锲而不舍终于建立了蜀汉帝国。
这时他已六十一岁了,比刘邦还大六岁;刘邦起兵时是四十七岁,花了约七年的时间;而刘备起兵时是二十三岁,花了三十八年的时间,只是占据了一小部分中国。
两人一样的不太会打仗,所以屡战屡败,但是二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刘邦好歹当过乡级干部(亭长),可刘备起兵前以卖鞋谋生。
但刘备读过几天书,对知识分子的礼遇又是多次向儒生的帽子里撒尿的刘邦远远不能比的。
刘备也是一个标准的白手起家的大英雄,两人若换个位置,刘备一定不比刘邦差,而刘邦则一定比不过刘备,理由: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之刘备临终托孤
三国演义之刘备临终托孤刘备,三国时期蜀国的创立者和主要领袖,智勇双全、贤明公正,被后世誉为“仁者之君”。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临终之际,他为了确保自己的事业能够得到延续,特别托孤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禅,并交代了一系列重要事项。
刘备临终之时,面对诸葛亮、关羽等亲近的大臣,他神色庄重地说:“臣今将去,留下儿子刘禅继承我蜀国丞相之位。
孩子年幼,需要你们众臣齐心协力,帮助他治理国家。
”这是刘备在临终前最关键的托孤之举,也是他对自己儿子的期望和对蜀国未来的考虑。
刘备托孤之后,他继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几点期望,他说:“孔明,你是我最亲信的谋士,我深知你的聪明才智。
望你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多加培养刘禅的才干,使其能够成为一位贤明的国君。
同时,你也要继续与东吴等其他国家保持和好的关系,确保蜀国的稳定和发展。
”刘备将国家的未来寄托给了诸葛亮,信任他能够帮助刘禅成长并维护国家的繁荣。
除了托孤给儿子和交代给诸葛亮,刘备还留下了一系列的遗嘱事项。
他命令各位大臣加强对刘禅的教育和管教,希望他们能够帮助他的儿子成长为一位明君。
同时,他要求继续与东吴和曹魏保持和平,避免再起战争,以保障国家的安宁。
此外,他还嘱咐大臣们要重视农业、商业和民生事务,确保人民的福祉。
刘备的临终托孤不仅体现了他对子嗣的父爱之情,更表现出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之心。
他所做出的安排以及他对继任者的期望,都是为了保证蜀国能够延续并得到良好的发展。
他的托孤承诺了自己在世时所立下的理想,也体现了他对自己境况的全面认知。
总结而言,刘备临终托孤是他在最后一刻所作的重要决策。
他传承了国家的权力和责任给刘禅,并委托诸葛亮等大臣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此举凸显了刘备的睿智和深思熟虑,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和子嗣的坚强信心。
刘备的临终托孤成为历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鼓舞着后世人们对家国情怀和传承责任的深思。
刘备托孤的故事
刘备托孤的故事刘备,蜀国的开国皇帝,谦虚善良、勤勉老实的他,从一名文武双全的将士到一位将统一三国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传奇。
刘备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他的父亲刘皇叔多次冒险谋取财富,但都以失败告终,只能偷渡到家乡,又遭其他家族追捕,绝境中生活,不得不拿自己的孩子当作“奴隶”去贩卖以谋生。
家境的苦困,让刘备的父亲最终把他托付给他的叔叔刘禅,让刘禅带领他入学。
可惜是,刘备有着聪明的头脑,但因为家境的贫穷,很多时候他都没有办法拿到书本去学习,只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勉强理解知识。
由于读书有困难,刘备十几岁时,跟随叔叔刘禅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以想见,家庭资源有限,刘备完全没有能顺利通过考试的希望,果然官僚机构纷繁复杂,不仅没有考取贵族,还欠了很多钱给官府。
接下来,刘备只能返回老家,此时,他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搬到孟获家里,成为孟获的小夫,在孟获家里,刘备受到良好的熏陶,孟获对他宽厚慈爱,他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孟获的儿子孟优他们一起学习,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而当时的长安社会又正处在动荡和变革的时期,刘备学习到了许多辩论政治的技巧。
后来,刘备投奔孙策,开始学习军事知识。
渐渐地,他对于军队的管理、斗争技巧等方面,也变得一清二楚,谁又能够拒绝他的请求?于是,他的资历就不断增高,成为孙策的高级将领,而后他还有机会跟随刘表,在徐州学习更深入的政治知识。
刘备日渐成长,他很快就担任了刘表部下的统帅,任务压在肩上,也让他懂得了如何处理自己部下的军队,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此时,刘备已确立起了自己的地位,就在他正愉快地享受着自己的地位时,孙策不幸被刺杀,令刘备十分惋惜,但他也意识到,他必须要做出变革,让自己的努力不至于白白浪费。
于是,刘备开始招兵买马,以及做好准备,率领部下出征,攻打曹魏,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不久,他收服了曹操,自此,刘备就站在了大局的发展方向上,准备正式组建自己的国家蜀国。
刘备攻打曹魏后,蜀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也越称得上“君主”、“皇帝”的称号,蜀国也开始统一三国。
管理小故事之从刘备摔子感悟领导艺术
从刘备摔子感悟领导艺术故事:作为领导艺术,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艺术方式和方法,但是,有些艺术是可以效仿和思考的。
比如,“刘备摔孩子”,就是一种艺术,可以说,这是一种摔出来的领导艺术。
三国演义中,话说曹操即将攻城,刘备拖家带口,领着数万百姓们撤离樊城。
赵云领命保护刘备家小,张飞断后。
一路艰难行进,被曹兵追至,一场恶战,混乱中散失了家小。
这时,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赵云,却反身再度杀入曹军,力尽艰险救出阿斗。
他把阿斗藏于怀中,连连苦战方得脱险。
赵云好不容易寻见刘备,当面把阿斗交还刘备。
刘备接过阿斗,掷于地上,愤愤然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闻听此言,赶忙抱起阿斗,泣拜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于是,民间便多了一段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意思是说,刘备是个伪君子,这个举动是有意做给赵云和其他人看的。
就连书中提到的后人诗中也说:“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
”启示:我认为,刘备摔孩子是基于政治的领导艺术,并非“收买人心”,而是在失败的情况下,一种凝聚人心的感召艺术。
一、政治家的胸怀和谋略。
刘备能从一织席贩履之徒,成为统领军队,与曹操抗衡的领袖人物,可见他的用人御将的能力,也自然少不了政治家的胸怀和谋略。
在当时自己还不够强大的状态下,一个忠心耿耿的骁勇善战的赵子龙,当然要重于自己的亲儿阿斗。
当时的刘备是真的为赵子龙担心,所以,阿斗回来了,刘备便情不能自禁,将其掷于地上,也是情理所致。
二、刘备摔阿斗,也是变相责备赵云莽撞,而并非全是为了收买人心所做之秀。
何况,刘备这一摔并非要摔死阿斗,而是心里确实觉得为阿斗差点损了赵云的性命,很是悔恨而已。
要打天下,要保存实力,那么也就顾不得孩子了。
三、远大政治目标所致。
赵云是为刘备屡立战功的大将,刘备爱赵云是真爱,他非常明白,孩子没了可以再生,可赵云天下就只有一个。
打天下可以没有阿斗,却不可没有赵云这样的忠臣良将。
要恢复汉室,要实现政治理想,爱才是第一选择。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以及为关羽报仇,决定亲率大军攻打东吴。
经夷陵一战,蜀军大败,刘备也兵败退到白帝城。
次年,刘备病重,下令让诸葛亮等人到白帝城相见做最后的嘱托。
当诸葛亮带领两位皇子及马谡等人匆忙赶来时,刘备已病入膏肓。
见到众人后,刘备先让马谡退下,再让诸葛亮坐在床上交代后事。
刘备先是询问马谡此人如何,又叮嘱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只是让刘备无须担心。
刘备又嘱托他尽心辅助后主刘禅,如果刘禅不是当皇帝的料就让诸葛亮自己称帝。
诸葛亮听后泪如雨下,答应他一定会尽力辅佐以报当年知遇之恩。
在嘱托完所有事情之后,刘备突然感到心血上涌,然后与世长辞。
白帝城托孤展现了刘备的帝王气度与诸葛亮的臣子忠心,也成了君臣“信任与忠诚”的千古佳话!。
六年级想象刘备托孤的故事
刘备托孤的故事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
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
)”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
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
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刘备的人,他带着很多士兵去打仗。
可是仗打得不太顺利,刘备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他知道自己可能好不了啦,就带着一些重要的大臣来到了白帝城。
刘备有个儿子叫刘禅,还很小,刘备很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刘禅没办法管理好国家。
小朋友们,你们说这时候刘备该怎么办呀?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托孤白帝城哟。
刘备在白帝城把他最信任的大臣诸葛亮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说:“我走了以后,我的儿子刘禅就交给你啦,你要好好帮助他,让国家变得更好。
”
诸葛亮含着泪答应了刘备。
刘备还对其他大臣说:“你们也要听诸葛亮的话,一起为国家出力。
”
然后,刘备就闭上了眼睛,去世了。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有点伤心呀?
《托孤白帝城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托孤白帝城。
后来呀,诸葛亮一直记着刘备的嘱托。
他很努力地帮助刘禅管理国家,打了很多仗,出了很多好主意。
虽然很辛苦,但是诸葛亮从来没有放弃。
小朋友们,诸葛亮是不是很忠诚、很厉害呀?
刘禅也在大家的帮助下慢慢长大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像刘备信任诸葛亮那样相信好朋友,也要像诸葛亮那样忠诚、努力。
小朋友们,记住这个故事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故事赏析之二:刘备托孤的故事
【故事原文】
刘备永安托孤
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他把诸葛亮召至永安宫,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儿子刘禅若可辅佐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可取代之。
诸葛亮泣拜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又嘱赵云“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遗命刘禅与丞相从事,应“事之如父”。
【故事解析】这个故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流行的一个版本是都说刘备狡猾,临死怕孔明挖自己儿子墙角,将了孔明一军。
是呀,孔明即使有这个想法,面对自己老板这么深情的告白,即使想单干,也不行啊。
刘先生把诸葛先生的脾气禀性摸的清清楚楚,即使你有着想法,让我这感情的炮弹这么一打,你也得乖乖的为我们老刘家卖命。
是呀,诸葛先生整个一生就注定为刘先生卖命了,从茅庐开始就注定了自己的后半生。
但是凭孔明的智慧,刘备再狡猾也是不能逃出诸葛先生的手掌的,即使是刘备托孤的话传遍大江南北,来个替天行道的口号,以及众多哥们的支持,孔明自己当老板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没有选择。
在上个故事中我们谈到人分为三种,有权利归属型,有集体归属型的,有个人成就型的。
显然诸葛先生同刘备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属于权利型的,不适合当最高的领导。
有相才,诸葛先生本身对这点也最清楚,所以即使在多么利于自己当老板的情况下,他还是在那里死心塌地的为老板服务。
从旁人的角度来说,好像是一种愚忠,但是从他本人角度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显然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领导者。
对于管理者来说,他要的是有领导的支持,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领导是最大的追求,所以当这个条件满足时,他的才能就能最大性的发挥,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对他来说,刘备托孤儿是对他最好的激励,倒不是说他不愿意做老板,是因为他最高的目标不是老板而已,他认为当老板要干这干那,反而不如他这样一个打工的实惠。
管理者传达信息重要的也是要把握这个双方都能满足的度。
认清属下的真实需求,并给予其相应的支持。
重要的是让对方感觉到满意,这样管理效果才最佳。
但是有的时候管理者很难发现属下的需求,即使刘皇叔也难以全面了解诸葛先生的需求,所以有的时候就让诸葛先生有无限大的权利,实际上是让孔明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老板的刘备才能给予其相应的帮助。
而我们的管理者如何才能全面了解属下的需求呢?最好的
一个办法是让属下自己管理自己,甚至让属下管理你这个老板。
所谓的员工管理老板,就是让员工制定计划,并根据计划来实施,而作为老板不可能顾及所有情况的条件下,让员工自己来提出愿望,然后老板给予相应的条件来满足其要求。
员工管理老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在这里老板能得到效率提高的好处,能费用较低的了解到员工的自我需求;而员工也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从某种角度来说,老板狡猾的都不用鞭子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双方都获得自己所需的效率,是一个最优选择。
【点评】管理的一个重要要求是管理双方都能从中得到好处,并有满意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