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经指南

合集下载

第九章《针经指南》选

第九章《针经指南》选

第九章《针经指南》选第一节窦汉卿的针灸学术思想窦默,字汉卿,初名杰,字子声(约公元1195~1280年),广平肥乡(今河北省邯郸肥乡县)人,金元时代著名的针灸医家。

据元史记载:“幼知读书,毅然有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学习史事,不肯就。

”后因战事纷起,流转他乡,在河南娶医者王翁之女为妻,始入医道,后在蔡洲遇名医李浩,授予铜人针法,通过努力自学和医事实践,“继还肥乡,以经述教授,由是知名”。

“窦氏为人乐易平居,未常品评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争”。

窦汉卿曾被元世祖封为太师谥文贞,故后人称他为窦太师或窦文贞公。

窦氏的主要著作有《针经指南》,另有《铜人针经密语》一卷,今已佚失。

《针经指南》是窦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集中总结。

书中对针灸的穴位、针刺方法、得气、宜忌等方面,作了深入阐述,在针灸理论与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名《针经指南》。

窦氏是我国针灸史上著名的学者。

他重流注穴法,精针刺操作,开创针刺得气的新理论,对后人,特别是明代的许多针灸家影响颇深,如:徐凤、高武、楼英、杨继洲、鲍同仁等,充分体现出他对针灸学的重大贡献。

一、重流注八穴重视“流注八穴”的应用,是窦氏用针的最大特点。

他在“流注八穴序”中说:“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一年。

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但关于“流注八穴”及其应用,窦氏序称“乃少室隐者所传。

”窦氏根据铜台王氏家藏本及宋子华所传,并结合自己的针灸实践,攥写成“流注八穴”的内容。

首先,论述了“流注八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并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流注八穴”所治疗的213证。

指出“流注八穴”治疗时,要先刺主证之穴,如病未已,再取与其相应的穴位,重在得气和停针待气,方能使气上下贯通,以提高疗效。

如喉咙闭塞,可先取照海穴,后取相应的列缺穴,然后停针待气,使在下的照海穴和在上的列缺穴,效应相和,使与咽喉肺系相关的肺经、任脉、肾经、阴蹻脉,经气皆通,以达到调气攻邪的目的。

《针灸大成》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针灸大成》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针灸大成》原文及翻译针灸大成简介针灸专著,又名《针灸大全》,10卷。

明杨继洲(济时)撰,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杨氏根据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简称《玄机秘要》),参考明以前20余种针灸学著作,并结合作者针灸临床经验编成此书。

本书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为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又一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卷一·针道源流》原文《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

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

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

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名。

白氏云:『《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

』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

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疏,引援或至于未切。

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冰为有功。

《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

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

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而醇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

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玄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

《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

针灸医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针灸医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4
第六章 《针灸 资生经》选
5
第七章 《针灸 问对》选
第八章 《针灸 大成》选
第九章 《肘后 备急方》选
第三章 《针灸甲乙经》选
第一节皇甫谧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针灸甲乙经》文选
第四章 《千金要方》选
第一节孙思邈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千金要方》文选
第五章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选
第一节王惟一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选
第十章 《针经指南》 歌赋
第十一章 《百证赋》
第十二章 《席弘赋》
第十三章 《行针指 要歌》
第十章 《针经指南》歌赋
第一节窦汉卿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标幽赋》 第三节 《通玄指要赋》
第十一章 《百证赋》
第一节 《百证赋》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百证赋》
第十二章 《席弘赋》
第一节席弘的针灸学术思想 第二节 《席弘赋》
内容摘要
《针灸医籍选读》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理论课程。本书以提升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 为主要目的,可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针灸理论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 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的能力。与本书配套的数字化内容可在全国中医药教育云平台免费浏览。
目录分析
针灸医籍选读(全国中医药行 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
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能力
专业
行业
学生
类专业
学术
资生
中医药
针灸
理论 针灸

针道之论第一章·针道的本源(2)

针道之论第一章·针道的本源(2)

针道之论第一章·针道的本源(2)腔调中医今天以下文章来源于居下馆,作者姚志军居下馆居下如土,生命芳华和你一起,寻找能点亮生命的那一盏灯。

姚志军,寻灯人,居下馆馆主。

中医的发展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创新。

这两者的催化剂就是分享。

愿意分享、敢于分享、不吝分享,才能百花齐放,共同进步。

本系列文章研究和撰写所费时间甚多,也是抱着分享成长的态度。

如果您觉得本文值得分享,请转发朋友圈分享出去。

如果觉得不值得,当然就不必分享,这也是一种反馈。

谢谢大家!第1章针道的本源(2)从此以后到明代,针灸的研究就逐渐走向了重视容易推广的灸法,重视简单快捷的要穴模式和时间针法,重视发展各种繁复的补泻手法,经络的研究也是走向简单的穴位归经。

而且各种自我否定的观念混杂。

《肘后急救方》成书东晋,认为针刺太专业,大量推荐了以灸为主的急救方。

《备急千金方》《千金翼方》成书652、682年。

强调“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强调针药并用。

最早提出膏肓灸法。

《外台秘要》成书752年。

不录针法,唯取灸法。

《膏肓灸法》成书1150年前。

专门研究膏肓穴的取法和灸法。

《扁鹊心书》成书1146年。

重视扶阳,认为大病宜灸。

《针灸资生经》成书1180-1195年。

善用灸法,如不灸则用火针。

《子午流注针经》成书1153年后。

现存关于时间针法的最早著作。

《针经指南》成书1280年前。

认为八脉交会穴为针道之要,并归纳出“手指补泻十四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成书1289年左右。

提出《天星十一穴歌诀》,透刺法,37对配穴,按时间刺八脉交会穴的飞腾八法。

《金兰循经》刊于1303年。

此书“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十四经发挥》成书1386年前。

把任督二脉归为正经而成十四正经,同时讲354个腧穴分归于十四经中。

《神应经》成书1425年。

主要内容为548证及214配穴,其应用穴位与官修著作和历代经典有所不同。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大纲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大纲

《针推医籍选》教学大纲(供针灸推拿制本科专业用)Ⅰ前言《针推医籍选读》是专门研究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关论述的一门课程。

它收录了《内经》及《内经》后不同时期医家的著述,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针灸的多方面知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经典针灸理论和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现行针灸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手段。

该课程对于加深本专业学生对传统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的理解,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推医籍选》作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针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的含义,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为指导临床服务。

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推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针灸外向型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即理论课36学时。

Ⅱ正文上篇《黄帝内经》选第一章《黄帝内经》概论一、教学目的:1、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不同经络、腧穴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不同刺法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临床特点。

针经指南-元-窦汉卿

针经指南-元-窦汉卿

针经指南-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元窦汉卿序夫医者以愈疾为良,其愈疾之理,莫妙乎针。

故知针者,有决病之功,立效之能。

且夫之士,宜审而刺之,莫纵臣瞻,妄为施设,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要在定孔穴以精于心,以取神功而应于手,信知除见于目下,决病在于手中。

是以轩岐开端,越人知要,素问隐其奥,难经彰其妙,况为针者,岂曰小补之哉。

人受阴阳以生,一岁之日有三百六十五日,肢节亦分三百六十有五穴,象周天之度也。

古神圣成天之功,立民之命,爰作针法。

针某穴,疗某病,手得之,心应之,非天下之至神,孰能与于此。

卢扁尚矣,此法罕传。

余先人心友窦先生,以针法活人甚多。

尝着八穴真经,演之为论为赋,钩深索隐,披泄言蕴,后学之士,得此一卷书而熟读之者,思过半矣。

余于壬辰冬,被旨来南,遍历闽中诸郡,求其所谓针法者,皆不获。

旧箧中得先生之遗书,敬用锓梓,以广其传。

先生名杰字汉卿,古肥乡人,官至太师,以医学传于世云。

时元贞元针经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知迎随,须明逆顺;况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气。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闭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疑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拟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窦默与《针经指南》.ppt

窦默与《针经指南》.ppt
窦默与《针经指南》
一、生平和著作
1.生平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金元时人。 生于金承安元年(1196),卒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 广平郡肥乡县人 。
2.著作
(1) 《铜人经密语》、《子午流注》 ,二书均未查见 (2) 《针经指南》 本书后被窦桂芳收录于《针灸四书》中,主要载有《标幽赋》,《流 注通玄指要赋》及流注八穴、手指补泻、叶蜇宫图(避忌)等。 书中翻胃心痛用劳宫、虚劳咳嗽用魄户、颈项强痛取承浆等,为窦氏 的创新。本书对《内经》的某些内容也有诠解,弥补了王冰的不足。 本书用“赋“这种文体来陈述针灸学内容,为普及针灸创造了条件。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午前卯后:指辰巳两个时辰,即7~11时。 太阴生:太阴,指月亮。生,升起。太阴生,即阴历每月初一之 后,全晦的月光由缺渐半而圆。 离左酉南:即未申两个时辰,13~17时。离是八卦之一,属火,居 南方,在地支为午,故离指午时。以十二地支午、未、申、酉的方位 来说,午在南方,未申在西南方,酉在西方。自午左转,经未、申二 时到酉,也就是未时在午时之左,申时在酉时之南。故将未、申时称 为离左酉南。 月朔死:指阴历每月十五之后,月光由圆渐半而缺,再转到朔(初 一)的全晦。死,降落。 本句将每日午前卯后的时间,比之太阴之逐渐生长,宜用温补法; 每日离左酉南的时间,比之太阴之逐渐消亡,宜用凉泻法。
由此可知,交经八穴为窦默倡用,却非其首创。 窦氏所用交经八穴,计有主治213证(后为明初《普济方》所引录),明 《针灸大全》亦载有窦文贞公"八法主治症",计234证,并列举各证之相应 配穴。后《针灸大成》增加了杨氏经验37证。 有关交经八穴与日时干支相配的应用,在窦氏的文献中并未查见。逐日 按时推算开穴的方法,当为元明时医家的发展。

《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

《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

《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补法∶左手掐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针入透于腠理,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吹分寸,待针头沉紧时,转针头以手循扪,觉气至,却回针头向下,觉针头沉紧,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吸出针乃闭其穴(谓一手急然孔是也。

)虚羸气弱痒麻者补之。

泻法∶左手掐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针入腠理,复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气至分寸,觉针沉紧,转针头向病所,觉气至病退,便转针头向下,以手循扪,觉针沉闷,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吹气一口,徐出其针不闭其穴,命之曰泻。

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

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员夫泻必用方,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

及复后其方吸而转针,及复后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

夫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

行谓行不宣之气,移谓移未复之脉。

故刺必中其荣,及复后吸而推针至血,故员与方非针也。

余不知圣人之意,请后之明达之士详究焉。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内经》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正其理,无是其道。

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凡刺者,故浅取之。

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

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

秋冬各致一阳者,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

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

春夏温必致一阴者,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得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

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

呼吸补泻补泻者,言呼吸出内以为其法。

然补之时,从卫取气也。

取者,言其有也。

《素问》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

外别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

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

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是取其气而不令气大出也。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也,置其气而不用也。

针灸医籍选重点总结

针灸医籍选重点总结

概论黄帝内经:①腧穴的数目:人体365穴来源于365天P5②腧穴的含义(别称)P5单or多选③黄帝内经的常识:年代(西汉)4、P11确定疗效的标准:“气调而止”。

气调是是否有效的标准原文1 医经选1.1 《内经·灵枢》选1.1.1 九针十二原第一(节选)P17②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名词解释)②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

速迟的含义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填空P18顺口的)③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选择)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对于这句话如何让理解?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问答)结合解释和按语回答⑤持针之道包括哪些方面?(多选)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⑥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这句话指什么?P20(选择)1.1.3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①P23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

邪是指风邪(选择?填空?)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②P25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选择)一些脉象针刺的要求③P26歧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解释)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填空?选择?)④针染于巷(名词解释)1.1.4 根结第五(节选)①P29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

“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专题辅导——《针经指南》学习辅导题(三)

“读经典、学名著”大型读书活动专题辅导——《针经指南》学习辅导题(三)
维普资讯
上海针灸杂志 2 0 0 8年 】月第 2 7卷第 】 期

49 ・
文章 编号 :0 50 5 ( 0 8 O - 4 -1 10 -9 7 2 0 ) 1 0 9 0 0

学 习 园地 ・
‘ 经典 、 ‘ 读 学名 著 ’ 型读 书 活 动 专题 辅 导 ’ 大
说 , 为后 世对 针灸 得气判断的有效方法。 成 7 《 幽 赋》 : 况 夫 阴 阳, 血 多少 为 最。厥 阴 、 .标 载 “ 气 太
阳, 少气多血 ; 太阴 、 阴 , 血多气 ; 少 少 而又气多 血少者 , 少 之分; 气盛血多者 , 明之 位。 意 即: 阳 ” 多血少 气的是厥 阴 、 太 阳; 多气少血 的是太 阴、 阴 、 阳; 少 少 多气多血 的是 阳明。 8 标幽赋》 : 且 夫先令针 耀 , .《 载 “ 而虑针损 , 次藏 口内. 而 欲针 温。 目无外视 , 手如握虎 ; 无内慕 , 心 如待贵人 。左 于 重 而多按 , 欲令气散 ; 右手 轻而徐 入 , 不痛之 因。空心恐 怯 , 直立侧 而多晕 ; 目沉掐 , 卧平而没 昏。 说 明针 刺前必须 背 坐 ”
6 .窦 氏非常重视针 刺得气 , 在《 幽赋》中作 了形象 并 标
而生 动的描述 : 先详多少之宜 , “ 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 而l 术 来 , 涩紧而已至。既至也 , 沉 量寒 热而 留疾 ; 未至也 , 虚实 据 而候气 。气之至也 , 如鱼吞钩饵之 浮沉 ; 气未至也 , 如闲处幽 堂之深邃 。 他把“ ” 得气 ” 这个抽象 的概 念具 体化 、 形象 化, 阐发 了“ 气 ” 疗效 预后 的密切 联 系。窦 氏的 “ 至” 得 与 气
做好各种准备 , 以保 证 针 刺 的安 全 。具 体 包 括 针 具 须 完 整 清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针尖朝病所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抵住 有针感处,手持针柄左右慢慢摆动(45º角),促使 针感传导扩散。 3.应用: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通玄指要赋47条并所属经脉及穴位详细信息[宝典]

通玄指要赋47条并所属经脉及穴位详细信息[宝典]

通玄指要赋47条并所属经脉及穴位详细信息[宝典] 流注通玄指要赋《针经指南》1、行步难移,太冲(肝经)最奇;太冲:平肝熄风、健脾化湿直刺0.5~0.8寸,可灸足背,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2、人中(督脉)除脊膂之强痛;人中:醒神开窍、清热熄风向上斜刺0.3~0.5寸、点刺出血、指掐,不灸人中沟中、上1/3交界处3、神门(心经)去心性之呆痴。

神门:宁心安神、补益心气、通经活络直刺0.3~0.5寸、不可深刺,可灸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 4、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督脉);风府:醒神清脑、熄风开窍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突直下 5、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胆经)。

风池:祛风解表、开窍醒脑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深部中间为延髓,严控角度深度,可灸6、耳闭须听会(胆经)而治也;听会:开窍聪耳、舒筋活络张口直刺0.5~1寸,可灸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7、眼痛则合谷(大肠)以推之。

合谷: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直刺0.5~1寸,孕妇不针,可灸手背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8、胸结身黄,取涌泉(肾经)而即可; 涌泉:醒脑开窍、滋肾益阴直刺0.5~1寸,可灸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曲时凹陷处足底,2、3趾间缝纹端与足跟两线的前、中1/3交界处 9、脑昏目赤,泻攒竹(膀胱)以偏宜。

攒竹:疏风清热,通络明目平刺0.5~0.8寸,紧灸眉头凹陷中,目内眦直上10、两肘之拘挛,仗曲池(大肠)而平扫; 曲池:散风清热、调和营卫、通络止痛直刺1~1.5寸,可灸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11、四肢之懈惰,凭照海(肾经)以清除。

照海:滋阴宁神、通调二便直刺0.3~0.5寸,可灸内踝下缘凹陷中12、牙齿痛吕细(太溪-肾经)堪治;太溪:益肾滋阴、培土生金直刺0.5~1寸,可灸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13、头项强承浆(任脉)可保。

窦默与《针经指南》.

窦默与《针经指南》.

2.手指补泻十四法
概念:“手指补泻”指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 摄、按、爪、切。 历史发展:

《素问· 离合真邪论》 《难经· 七十八难》 《针经指南 · 手指补泻》—— 窦默继承了《内经》、《难经》的理
论,整理归纳为“手指补泻十四法”,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但惜语而不详,
以致后代文献各有分歧。

《针灸大全· 金针赋》——针刺十四法 《针灸聚英》、《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文献,各有阐释。
杨继洲著 《针灸大成》时精简为“十二法”,后又精简为“八
法”。 意义:这些手法在当代临床上还有应用。
3.阐释针刺得气的理论
针刺必须得气的认识,早见于《内经》。如《灵枢 · 九针十二原》: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刺之而
年,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
由此可知,交经八穴为窦默倡用,却非其首创。 窦氏所用交经八穴,计有主治 213 证 ( 后为明初《普济方》所引录 ),明 《针灸大全》亦载有窦文贞公 "八法主治症 ",计234证,并列举各证之相应 配穴。后《针灸大成》增加了杨氏经验37证。 有关交经八穴与日时干支相配的应用,在窦氏的文献中并未查见。逐日 按时推算开穴的方法,当为元明时医家的发展。
窦默与《针经指南》
一、生平和著作
1.生平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金元时人。 生于金承安元年(1196),卒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 广平郡肥乡县人 。
2.著作
(1) 《铜人经密语》、《子午流注》 ,二书均未查见 (2) 《针经指南》
本书后被窦桂芳收录于《针灸四书》中,主要载有《标幽赋》,《流
动,其气易往。”

基于《针经指南》探析窦汉卿针法特点

基于《针经指南》探析窦汉卿针法特点

558 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19,Vol.12,No.4㊃学术论坛㊃作者单位:501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莫曦雅(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莫曦雅(1989-),女,201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痛症㊂E⁃mail:moxy0103@基于‘针经指南“探析窦汉卿针法特点莫曦雅【摘要】 基于窦汉卿针灸著作‘针经指南“,从广义针刺手法的角度探析窦汉卿针法特点,主要包括:(1)以明经辨证为基,三因制宜;(2)以脏腑气血为本,注重调神;(3)倡用毫针,取穴严谨,强调得气;(4)总结针刺手法,增加补泻要素,发展寒热刺法㊂窦汉卿的针法特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现代针灸临床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㊂【关键词】 针刺手法; 针刺补泻; 针灸理论; 针经指南; 窦汉卿【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4.021 窦汉卿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针灸大家,先后于清流河王氏处得方脉之书㊁于山人宋子华处得 少室隐者”所传 交经八穴”㊁师从李浩习得铜人针刺术㊂窦汉卿博览群书,精于经典㊂在承袭‘内经“‘难经“要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为金元时期针灸的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㊂他对针法的阐发系统详尽,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且文辞流畅,朗朗上口,他的一些观点对后世针灸学尤其是针法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积极的推动作用㊂拟以其著作‘针经指南“为基础,探析窦汉卿的针法特点㊂1 以明经辨证为基,三因制宜‘标幽赋“为‘针经指南“的开篇之作,窦汉卿开宗明义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1],阐明了经络的重要性㊂‘丹溪心法“云: 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通过对 形诸外”的各种异常反应及病变进行针刺㊁艾灸等治疗,以改善和消除 有诸内”,使人体回到阴阳气血调和生理状态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㊂由于经络具有外联四肢九窍,内系五脏六腑,运行全身气血的功能,是实现针灸 调外以治内”的基础,其在针灸治疗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自明㊂窦汉卿认为医者必须以精确掌握经络为根本,‘标幽赋“在首韵提出 须向经寻”的观点后,第二韵就将十二经络循行方向㊁起止点㊁气血流注经络的顺序娓娓道来,足见其对 明经”的重视程度㊂医者通过观察人体经络气血的浮沉㊁盛衰,从而 司外揣内”以探知内在经络㊁脏腑的阴阳㊁寒热㊁虚实,发挥经络的诊断作用,在此基础上正确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机㊁病位病势,以了解疾病的发生㊁发展,判断疾病的转归㊁预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㊂窦汉卿以此为基,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下手处,认水火是根基”[1],窦汉卿一再强调对经络全面㊁正确的诊察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根基㊂通过诊察经络从而清楚准确的辨明阴阳㊁表里㊁寒热㊁虚实,才能抓住病因病机,对证施治㊂发展到现代,王居易等针灸大家同样极为重视对人体经络的诊察[2]㊂窦汉卿将天地人一体的中医思维方式与针灸相结合,在针刺深度方面体现出三因(因岁㊁因季㊁因人)制宜的思想㊂如‘标幽赋“中提到的 察岁时于天道”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就是根据年岁的变化和患者的体态身形相应的调整进针深度,并在‘针经指南㊃直言补泻手法“中引‘素问㊃刺要论篇“原文,进一步阐述了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的观点㊂其中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以阴养阳,以阳养阴的理论把针刺深度与人体阴阳相结合,将针刺深度调节脏腑阴阳的功能做了全面的阐述㊂ 明标与本,论刺深浅之经”[1],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㊃注解标幽赋“中解为 日法寅卯辰上为标,申酉戌下为本,巳午未上为标,亥子丑下为本”,提出了根据时辰㊁人体部位的不同,针刺的深浅也应相对变化的观点㊂这些都是窦汉卿针法思想中因时㊁因季㊁因人制宜的体现㊂2 以脏腑气血为本,注重调神‘灵枢㊃本藏“: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指出了经脉是气血的载体,具有沟通内外,内养五脏,外濡四肢的重要作用㊂窦汉卿的医学思想本于‘内经“‘难经“,认为针刺以气血为本,通过刺激经络来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从而使得人体气血和畅,阴平阳秘㊂如‘标幽赋“中 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㊂先详多少之宜”,在说明十二经的经络气血多少后,指出针刺当考虑经络气血的情况,以气血多少为刺法立论;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1],也体现了针刺需以气血为本的思想㊂在气血调和的状态下,精血互生互养,气能生精摄精,精能化气,最终精气化神㊂作为神的物质基础,针灸调节气血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调神㊂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9,Vol.12,No.4559‘素问㊃宝命全形论篇“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窦汉卿承袭该观点,强调针灸治神的重要性㊂治神之初,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1];针刺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相应处理,施针要从治神的方面来考量, 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1]㊂在强调注重患者 神”的同时,对于医者的 神”也有要求㊂窦汉卿认为,医者在进行治疗时,应心平意静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做到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幕,如待贵人”[1]㊂3 倡用毫针,取穴严谨,强调得气针具早在‘灵枢㊃九针十二原“中就有详细记载,从鑱针到大针长短不一,形状相异,各有特点,用途不同㊂九针是古人根据自身对天地㊁阴阳㊁四时㊁万物的认识,比类取象,创制的治疗疾病的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3]㊂在九针当中,窦汉卿对毫针最为推崇,于‘标幽赋“中专用一韵描述毫针的特点㊂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㊂七星上应,众穴主持”,王国瑞[4]释为因毫针对应的七星能随时间运转,为众星之主,故而毫针斡运璇玑最为常用㊂现代有学者认为,由于毫针应天上的北斗七星,对应人体头面部的七窍,是最为实用的部位,故临床用途最广,首推毫针[5]㊂笔者认为,正如‘灵枢㊃九针十二原“云: 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由于毫针具有针尖细长㊁破皮轻快㊁提插柔缓㊁可久留针,以扶正祛邪㊁宣痹止痛㊂故窦汉卿认为毫针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1],从而大力提倡㊂准确的定位取穴是针灸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窦汉卿在取穴方面有如下特点㊂首先重视取穴的准确性: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1],并在‘针经指南㊃气血问答“篇中详述同身寸的取法: 以中指㊁大指相屈如环,取侧纹两角为寸㊂”其次,通过选择合适的体位以加强取穴的准确度 或屈伸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如环跳穴必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如承浆穴则应自然安定以取之[6]㊂第三,强调选穴需严谨慎思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表现了窦汉卿在选穴方面的细致考量,审慎比对的特点;第四,根据病证灵活变通,在行补泻手法时建议同侧取穴 随病左右而补泻之,左则左补泻,右则右补泻”[1];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1],病于络而不病经时,络脉有病左取右㊁病右取左的特点; 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1],则体现了三阳经从头走足故循经而治的远端取穴思想㊂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7]㊂有关针刺得气的描述最早见于‘灵枢㊃九针十二原“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强调得气是针刺起效的关键㊂窦汉卿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得气进行了更为系统详尽的阐发㊂首先描述了 气至”和 气未至”时,医者指下之感:气未至时, 轻慢滑” 似燕处幽堂之深邃”,气之至则感受为 沉紧涩” 如鱼吞钩饵之浮沉”,以生动形象的对比手法将抽象的医者指下之感翔实化,极具指导意义;然后进一步提及留针与否的相关处理: 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1],也说明了留针的重要作用之一为候气,且是否留针应根据临证具体情况来决定;最后明确提出得气与针刺起效的相关性: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㊂”[1]4 总结针刺手法,增加补泻要素,发展寒热刺法‘内经“的问世标志着针刺手法的形成[5],如‘灵枢㊃官针“是有关针刺法的专篇,文中描述了九刺㊁十二刺㊁五刺等26种刺法;‘灵枢㊃九针十二原“则提出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双手配合进针法;‘素问㊃离合真邪论篇“ 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 以闭其神”,就描述了扪循㊁切㊁推按㊁弹㊁抓等用于补法的左手术式㊂又如‘难经㊃七十八难“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㊂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既强调了左手术式的重要性,又扩大其适用范围㊂窦汉卿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习得的针刺手法,进一步整理㊁精炼㊁创新,在‘针经指南㊃手指补泻十四法“中提出了十四种针刺手法,见表1㊂该篇将散载于古籍中的各种手法进行了总结归纳,使针刺手法规范化,便于后世学习㊂这些手法既有刺手的基本手法,也有押手的辅助手法;既有用于进针出针的手法,也有用于行针的手法;既有对前人刺法的传承,也有自己的改进㊂如弹法,在‘内经“中为适用于补法的左手术式,窦汉卿则将其改进为弹针,同样适用于补法,作用是快速行气;如退法,窦汉卿将‘刺法论“中的退针法进行升华,将其作为了出针的一般原则;如盘法,未见于‘内经“及‘难经“,窦汉卿将其发挥为在浅刺的基础上施于针尾的圆圈式盘旋,是一种用于腹部的浅刺手法㊂后世多名针灸大家都对此十四种针刺手法进行了注释,并做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许多窦汉卿所载的针刺手法沿用至今㊂可以说窦汉卿为针刺手法的标准化㊁规范化㊁系统化以及针刺手法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㊂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补泻刺法的描写,由于‘内经“是多人㊁多时期作品的集成,不同的作者对于补泻刺法有不同的理解㊂现代学者多将‘内经“中针刺补泻法归纳为 迎随补泻” 徐疾补泻” 呼吸补泻” 开阖补泻”㊂黄龙祥[5]认为,‘内经“中 迎随”是对补泻的统称, 徐疾”是对针刺补泻主要特点的概括, 呼吸” 开阖”也并非独立的补泻手法,而是补泻手法中的组成部分,可以理解成补泻的要素㊂‘内经“问世后,其内所载的补泻手法一直沿用,到了唐代,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翼方㊃用针法“中写道 重则为补,轻则为泻”,将轻重作为一对重要的要素纳入补泻手法中㊂至金元时期,窦汉卿在补泻手法方面,总结前人的呼吸㊁开阖的补泻要素,又进一步发挥,增加了捻针方向以及生成数作为重要的要素㊂在‘针经指南㊃气血问答“中明确了捻针的方向, 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标幽赋“中所提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则体现了将左右捻转结合其他针刺基本手法以实现迎随补泻的思想㊂‘直言补泻手法㊃生成数法“则560 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9,Vol.12,No.4表1 ‘针经指南㊃手指补泻十四法“中十四种针刺手法特点名称操作手适用时间具体操作临床作用动左右皆可进针前两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周掐动宣散气血退右手出针时出针前先退针至皮下,留针片刻,再出针出针时的一般操作搓右手行针时向左或向右转针,如搓线状寒热刺法的要素之一进右手进针时男左女右,边转边进气不至时催气助气盘右手进针后环形盘转针尾,向左插为补,向右提为泻适用于腹部浅刺时做补泻手法摇右手出针时一边动摇针柄一边出针引邪气外泄弹左右皆可行针时用大指甲轻弹针尾用于补法以促气行撚(捻)右手行针时向左或向右捻转针柄气不至时以引气㊁行气循左手进针后依经络上下往来抚摩气不至时使气血循经至扪左手出针时以左手手指迅速掩闭其穴补法推针时使气勿泄摄左手进针后用大指㊁次指㊁中指三指指甲循经按压下针后气滞或涩时,用以消滞行气按右手进针后手指捻针紧按如诊脉,不使针进退补法时助气添气爪左手进针时左手大指甲用力掐穴令右手持针插穴准确准确取穴切左手进针前大指甲于穴位处左右按压宣散气血,保护营卫表2 ‘针经指南㊃寒热补泻“‘卫生宝鉴㊃寒热补泻法“‘针经指南㊃生成数法“中寒热刺法的特点手法名称呼吸生成数针刺深度出针冷补鼻吸口呼生数以补之先深刺至阴分(六七分㊁肝肾之部),得气后再缓慢引针至阳分(三四分㊁心肺之部)速以手扪穴,使气不外泄热泻鼻呼口吸成数以泻之先浅刺至阳分(三四分㊁心肺之部),得气后再缓慢进针至阴分(六七分㊁肝肾之部)不需扪穴,使邪气得出将口鼻呼吸结合河图生数㊁成数与五行的对应作为补泻的又一重要要素,以鼻中吸气㊁口中呼气合生数作为补法要素,以鼻中呼气㊁口中吸气合成数作为泻法要素,使补泻手法更为完整,也充分凸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㊂在金元之前,寒热刺法一直寓于补泻刺法中,‘素问㊃针解篇“中有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是关于寒热刺法的最早论述;‘灵枢㊃邪气藏府病形“提出 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㊂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灵枢㊃经脉“则有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论述,都主张治寒者运用针刺补法,热者选取针刺泻法㊂窦汉卿将寒热刺法从虚实补泻手法中独立出来并进一步完善㊂结合‘针经指南㊃寒热补泻“与‘卫生宝鉴㊃寒热补泻法“以及‘针经指南㊃生成数法“的相关原文不难发现,窦汉卿将寒热刺法作为多种单式手法的组合,属于复式针刺手法,结合了患者的口鼻呼吸㊁生成数㊁进针的速度与深度㊁捻转的方向与速度㊁进针退针的次数㊁出针的速度与是否按压针孔等多种要素,见表2㊂后世医家在窦汉卿寒热刺法的基础上进行提高与发展,创立了烧山火与透天凉的针刺手法㊂5摇小结窦汉卿在总结汲取前人针法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跟师学艺㊁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执简驭繁,以歌赋的形式表达其学说,条分缕析㊁文辞精妙,易于记诵,便于流传㊂有学者探讨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之源流,认为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受‘素问“‘难经“影响较多,但似未受到‘灵枢“影响[8]㊂也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继承㊁发展和体用,为窦汉卿解读针灸经典㊁总结师传经验进而形成其针灸理论体系,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哲学思想指导和研究模式㊁研究方法的范本[9]㊂其针刺原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㊁辨证论治㊁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其针刺特点则是严谨而变通㊁重视得气与调神;针刺手法既简洁明了又幽深奥妙,对后世针灸的发展起到了传承创新㊁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㊂有学者以窦汉卿著作‘通玄指要赋“为基础,从选穴方面分析其学术思想,认为窦汉卿深谙‘内经“经典理论㊁重视特定穴㊁选穴少而精,丰富了金元时期针灸治疗学的内容[10]㊂此外,窦汉卿首倡的 八脉交会穴”至今仍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如电针八脉交会穴治疗抑郁症[11]㊁针刺八脉交会穴加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12]㊁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13]㊂参考文献[1] 元㊃窦桂芳.针灸四书㊃针经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 王居易. 认祖寻根”是培育㊁构建经络医学理论的源泉和坚实的基础[J].北京中医药,2013,32(10):723⁃727.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19,Vol.12,No.4561 [3] 王俊平,李树娟,杜元灏.‘灵枢经“之九针浅析[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6,5(2):77⁃79.[4] 明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0.[5] 黄龙祥.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6] 明㊃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7] 王华,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8] 李宝金,李桃花,刘清国.窦汉卿针灸学术思想探源[J].中国针灸,2008,28(7):540⁃544.[9] 李宝金,黄龙祥.窦汉卿针灸理论与儒家理学关系初探[J].中国针灸,2018,38(2):203⁃207.[10] 张永臣,贾红玲,张学成.窦汉卿及其‘通玄指要赋“学术特点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4):357⁃359,368.[11] 朱艺.电针从八脉交会穴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价值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4):108.[12] 赵然,乔林静.针刺八脉交会穴加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8):891⁃894.[13] 张婉瑜,徐白甫,靳勇,等.八脉交会穴配穴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远期疗效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8,34(5):13⁃17.(收稿日期:2018⁃09⁃05)(本文编辑:禹佳)作者单位:430060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朱光建(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朱光建(1994-),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研究㊂E⁃mail:351721498@从邪正盛衰解析 脾王不受邪”朱光建【摘要】 脾王不受邪”语出‘金匮要略“,指脾土充盛,不易感受他邪,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多有脾土旺盛时出现消化道疾病,正气强而感邪,故存疑虑㊂本文分析了 脾胃” 正气” 邪气”之间的关系,认为正邪强弱是相对而言,只有做到饮食有节㊁情志平和㊁劳作有时,顺应四时之规律,避之虚邪贼风,保持人体内外调和,才能最终做到 不受邪”㊂【关键词】 脾王; 不受邪; 邪正盛衰【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4.022 脾王不受邪者,指脾土当令之时,脾气强而不受邪㊂但有临床研究[1]系统性回顾全球17个国家32份关于胃肠道疾病在不同季节和月份的发病或复发数据的研究报告,发现许多消化道疾病在季节交替或长夏当令时更容易发生㊂在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流行性[2]时,发现不同病毒检出率呈季节性变化,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出率高峰在秋冬交替之时,肠腺病毒则在6月份,即长夏之始㊂‘素问㊃金匮真言论“亦云: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㊂”理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皆脾土旺盛之时反而患消化疾病,故存疑虑,当深思而辨之㊂1 原文分析1.1 正气与邪气概念正气[3]是一种功能,其主要作用于人体的抗病祛邪㊁适应环境㊁调和康复等方面㊂‘说文解字“: 正,是也㊂”‘新书㊃道术篇“: 方直不曲谓之正㊂”其于人,为中正平和之意㊂正气者,人之真气也,气血精津液皆可谓正气㊂邪者,非正也,邪气[3]即致病因素,具有致病性,根据来源,有外邪与内邪之分㊂‘素问㊃太阴阳明论篇“云: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㊂”由风寒暑湿燥火等相侵者,为外邪;饮食起居不慎致使邪气滋生者,为内邪,如瘀血㊁痰饮及内生五邪等㊂正气与邪气相对,两者共同组成了发病的内在因素和重要条件㊂1.2 原文解译‘金匮要略㊃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㊂”‘说文解字“解: 实,富也㊂” 王,天下所归往也㊂” 受,相付也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基于脏腑经络辨证学术思想的杂病方书,其从整体观念出发,有特定的脏腑传病规律㊂此段中,肝木之邪传所克之脾脏,应当先固脾土,然四时季末之月脾使当令,脾土旺盛而不受相传之邪,故不用补之㊂由此看出, 脾王不受邪”是指脾充实不受肝病所传之邪,传病与否和脾脏功能的强弱密切相关㊂2 脾脏功能‘素问㊃厥论“言: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㊂”‘灵枢㊃邪客“云: 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㊂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

捻法名词解释

捻法名词解释

捻法名词解释
捻法名词解释为:捻法,释义是刺法名、推拿手法名,出处是《针经指南》。

①刺法名。

捻同捻,指入针后,以拇、食指持针作前后交替动作使针转动的手法,现称捻转法。

《针经指南》:“捻者,以手捻针也,务要识乎左右,左为外,右为内,慎记耳。

”《针灸大成》:“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

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

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指出本法有行气的作用,以使气至病所,提高疗效。

②推拿手法名。

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一定部位,对称用力作均匀和缓的捻线状搓揉。

《保赤推拿法》:“捻者,医以两指摄儿皮,微用力而略动也。

”《石室秘录·摩治法》:“手足疼痛者……执其两手捻之者千下而后已。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手捻鼻两孔,治鼻中患。

”可调和气血以祛除病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窦汉卿目录序夫医者以愈疾为良,其愈疾之理,莫妙乎针。

故知针者,有决病之功,立效之能。

且夫之士,宜审而刺之,莫纵臣瞻,妄为施设,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要在定孔穴以精于心,以取神功而应于手,信知除见于目下,决病在于手中。

是以轩岐开端,越人知要,素问隐其奥,难经彰其妙,况为针者,岂曰小补之哉。

人受阴阳以生,一岁之日有三百六十五日,肢节亦分三百六十有五穴,象周天之度也。

古神圣成天之功,立民之命,爰作针法。

针某穴,疗某病,手得之,心应之,非天下之至神,孰能与于此。

卢扁尚矣,此法罕传。

余先人心友窦先生,以针法活人甚多。

尝着八穴真经,演之为论为赋,钩深索隐,披泄言蕴,后学之士,得此一卷书而熟读之者,思过半矣。

余于壬辰冬,被旨来南,遍历闽中诸郡,求其所谓针法者,皆不获。

旧箧中得先生之遗书,敬用锓梓,以广其传。

先生名杰字汉卿,古肥乡人,官至太师,以医学传于世云。

时元贞元针经指南针经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知迎随,须明逆顺;况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气。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铒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闭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疑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拟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带冲,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根据而列两支。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以觐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异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更穷四根三结,根据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合;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阴维,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根据归。

静以久留。

停针候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针治心内之呆痴。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脾痛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

泻阴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死朔而速冷。

循扪弹怒,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得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

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足而立行。

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

刺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取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

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乎童蒙之心启。

针经指南流注通玄指要赋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

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善回阳而倒阴。

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

理繁而昧,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日迎随而得用。

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神门去心性之呆痴。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眼痛则合谷以推之。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脑昏目赤,泻攒竹以偏宜。

但见苦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牙齿痛吕细堪治,头项强承浆可保。

太白宣导于气冲,阴陵开通于水道。

腹痛而胀,夺内庭以休迟;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

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股膝疼,阴市能医。

痫发颠狂兮,凭后溪而疗理;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

期间罢胸满血膨而可已,劳宫退胃翻心痛以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黄,然骨泻肾。

行间治膝肿目疾,尺泽去肘疼筋紧。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鼻窒无闻,迎香可引。

肩井除两臂难任,丝竹疗头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冷泪,临泣尤准。

髋骨将腿痛以祛残,肾俞把腰疼而泻尽。

越人治尸厥于维会,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殒。

圣人于是察麻与痛,分实与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

以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

观二十七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证,件件皆除。

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已判,彰往古之玄书。

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

冷痹肾收,取足阳明之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

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针经指南针经直说手太阳小肠经:踝中(脘骨是也。

)肩解(背后缝是也。

)手阳明大肠经:上柱骨(缺盆外横骨是也。

)(颧外是也,颧谓项骨也。

)足厥阴肝经:足跗(足面是也。

)胁(腋下是也。

)(屈心是也。

)巅(头心是也。

)人迎(气颡上两旁动脉是也。

)股(大腿是也。

)督脉(从人中入巅下项是也)足少阳胆经:颊车(宁车卷两二穴是也。

)髀厌(膝下腿上节处是也。

)辅骨(膝外是也。

)绝骨(外踝上是也。

)三毛(大指上三毛是也。

)马刀挟瘿(胳肘底胳KT 是也。

)足少阴肾经:内(腿肚是也。

)痿厥(节弱是也。

)手少阴心经:锐骨(掌下节骨是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心包(包裹心之肉是也。

)大动(心动是也。

)手太阴肺经:胃口(贲门是也。

)腋下内(臂节是也。

)足太阳膀胱经:膊(肩后是也。

)膂(脊内旁肉是也。

)髀枢(髀骨节是也。

)足阳明胃之经:颐后下廉(颐下周环是也。

)乳内廉(乳内中间是也。

)贲响腹胀(气上撞是也。

)上曰膺下曰胸,骨(骨是也。

)身以前(只是身前身后也,又曰面前皆后是也。

)手少阳三焦经:膻中(胸乳之间是也。

)足太阴脾经:核骨(孤拐骨是也。

)骨(胫足骨是也。

)得后(大便是也。

)与气(下气是也。

)若拟得与下气注解为说文理,反害经意,不可宗则。

王冰之解《素问》,后之明者,多有议论取舍,岂止此一云焉。

针经指南络说络一十有五,有横络、有经络,一万八千。

有孙络,不知其纪。

络穴说络穴正在两经中间,假令立身叉手取之,大指次指端尽处,手腕后高骨缝间列缺是也。

内为手太阴肺经,外为手阳明大肠经,列缺穴交两经之中。

若刺络穴,表里皆活,他皆仿此。

络穴辨流注六十六穴内,无此一十五络穴,一十二经,每经络各有一络穴,外有三络穴。

阳跷络在足太阳经,阴跷络在足少阴经,脾之大络,在足太阴络,此一十五络穴之辨。

针经指南交经辨足厥阴肝经上内踝八寸,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足太阴脾经,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予问:脉之理果是气耶,果是血耶?答曰:气血之波澜,身体之橐,此说特未契理。

脉者陌也,魂魄之生,气血之府也,天地之祖,万物之宗,此说极有气味,吾常拟此。

予问:经之理,果何意耶?答曰:经者气血经历之路也,故曰经。

予问:身寸之寸拟何寸为寸?答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纹两角为寸,各随大小取之。

问:手太阴经起自肺何耶?答曰:食入于胃,输精于脾,播气于肺,此之谓也。

问曰:周身之穴各有两,如补泻时只刺病所?两穴俱刺耶?答曰:不然,随病左右而补泻之,左则左补泻,右则右补泻。

问曰:何为络?答曰:横者为络,络穴一十有五。

问:针经云,灸几壮,针讫而复灸何也?答曰:针则针,灸则灸,若针而弗灸,若灸而弗针。

问曰:荣卫之理果何为耶?答曰:难经云,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问:捻针之法有左有右,何谓之左?何谓之右?答曰: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如内针时须索一左一右。

针经指南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配合(系昼夜百刻十二时定体之图说)手太阴肺经配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上:手太阴肺经,五穴为阴穴,大指内侧角起,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肺属金,在支为未,在干为辛。

手阳明大肠经,六穴为阳穴,从大指次指内仙角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

大肠属金,在支为卯,在干为庚,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配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中:手厥阴心包络经,五穴为阴穴,从中指之端起,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心为巳,在干为乙。

手少阳三焦经,六穴为阳穴,从小指之端,去爪甲角起,关冲、液门、渚、阳池、支沟、天井。

三焦属火,在支为寅,在干为甲,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手少阴心经配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立手为下:手少阴五穴为阴穴,从小指内侧角起,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心属火,在支,在干为丁。

手太阳小肠经,六穴为阳穴,从小指之端,去爪甲分起,少泽、前谷、后溪、腕骨、少海。

小肠属火,在支为辰,在干为丙,此之谓阴阳表里支干配合也。

足厥阴肝经配足少阳经相为表里:足厥阴肝经上内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此所谓交经五穴为阴穴,从足大趾端起,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