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祝福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2祝福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 3 第一单元 2 祝愿教案2祝愿三维目标:1、训练学生归纳小求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绘、动作描绘、语言描绘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正确掌握祥林嫂的形象特点,理解造成人物惨剧的社会本源,进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实质。
4、品尝文章细节。
第1课时一、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认识文学知识1、字音累积钝( dùn )响寒暄( xuān )朱拓(tà)间( ji àn )或悚( sǒng )然踌蹰( chóu )( chú)不更(gēng )事谬( miù)种淡( dàn )然俨( yǎn )然雪褥( rù)瑟(sè)瑟有声尘芥( jiè)堆形骸( hái )面颊( ji á)沸反盈( yíng )天贺家墺(ào )荸荠( bí)( qí)絮絮( xù)哭泣( yè)驯( xún )熟桌帏( wéi )讪讪( shàn )咀嚼(jǔ)( júe )赏鉴渣滓(zhā)( zǐ)瞥( piē)拗( niù)可是蹙( cù)缩门槛( kǎn )窈( yǎo )陷惴惴( zhuì)歆享( xīn )( xi ǎng )牲醴( shēng )( lǐ)踉跄(pán )( shān )2、字形累积寒暄(吵闹)烟霭(平和)穷途末路(回头)形骸(惶恐弹劾)惴惴(推测湍急)3、字义识记俨然∶形容隆重严肃。
讪讪:不好心思的样子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恼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
声音象水开锅同样沸腾翻腾,充满了空间。
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小说三因素是仔细的人物刻画、完好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绘。
小说的情节包括初步、发展、热潮、结局四部分。
高中语文 1.2 祝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祝福》一、学习目标1、深入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主题。
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问题2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三、目标检测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配餐作业A 基础题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B 巩固题《祝福》前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填空,并说说所填词语表现的意义。
第一次逃到鲁镇时的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①,但两颊②。
第二次到鲁镇时的肖像:她头上③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④,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⑤了。
临死前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⑥,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⑦,黄中带⑧,而且⑨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⑩似的;只有那眼珠(11) 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C提高题以“___________的她(他)”为题,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要抓住人物某一典型特征,通过其前后的变化,反映主题。
字数200字左右。
学案执行时间周授课教师年级班级姓名《祝福》二、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2祝福鲁迅导学案(1)
2 祝福 2《祝福》导学案【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2、3【教学方法】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 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 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检查预习】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2、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习过程】1、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 填写祥林嫂年表。
祥林嫂年表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
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情的呢?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2祝福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2祝福1教案祝福课题:《祝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剖折人物的方法,分析祥林嫂这个典型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了解典型环境与祥林嫂性格的关系。
3.德育目标理解本文通过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重点:本文结构的安排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小说三次对祥林嫂的不同描写;对“祝福〞的含义理解。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小说《故土》《孔乙己》,其中活泼可爱而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设疑自探1、小说的情节结构怎样?2、小说的记述顺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3、小说的景物描骂有什么作用?4、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四.解疑合探1、明确:指导。
学习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说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祝福》的结构是按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
小说一开头描写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既有对阴沉黑暗的年底景象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典型描写,这就提示了悲剧主人公一祥林嫂所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悲剧的开展提供了背景。
这是情节开展的序幕。
序幕之后,首先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结局一“我〞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亲闻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消息。
反映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死的冷酷,社会上对祥林嫂悲剧的冷淡,也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激愤,从而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补充修改片〞的回忆,展开对悲剧主体局部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一单元2祝福
2祝福,[学生用书P10])诗海拾贝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
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人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从诗的结构承继关系来说,是对自己处世态度的进一层具体剖析。
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与人民的憎和爱。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2.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二、鲁迅的名句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2.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答客诮》) 5.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无题》),[学生用书P 10])1.字音辨识 (1)单音字悚.然(sǒng ) 俨.然(yǎn ) 牲醴.(lǐ) 窈.陷(yǎo ) 雪褥.(rù) 形骸.(hái) 驯.熟(xùn) 贺家墺.(ào) 桌帏.(wéi) 渣滓.(zǐ) 蹙.缩(cù) 歆.享(xīn ) (2)多音字拓朱拓.tà强倔强.jiàng 开拓.tuò 勉强.qiǎng 烙炮烙.luò槛门槛.kǎn 烙.饼lào 槛.车jiàn 间间.或jiàn 监监.生jiàn 中间.jiān监.督jiān2.字形辨认⎩⎪⎨⎪⎧惊huáng (惶)彷huáng (徨) ⎩⎪⎨⎪⎧烟ǎi (霭)和ǎi (蔼) ⎩⎪⎨⎪⎧瓦léng (楞)lèng (愣)神⎩⎪⎨⎪⎧pìn (聘)礼pīng (娉)婷 ⎩⎪⎨⎪⎧dùn (钝)响chún (纯)正 ⎩⎪⎨⎪⎧miù(谬)种绸móu (缪)3.词语辨析 (1)毕竟·究竟二者均为副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2祝福
《祝福》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体会倒叙手法的作用。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体会本篇小说主题,学习分析小说主题的一般方法。
【课前学习】一、文学常识积累: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3.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小说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二、课文梳理: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据此按时间顺序重新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序号情节内容起止段落时间1 序幕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1~2旧历年底祭灶日(腊月二十三)的夜晚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旧历年底祝福的前一天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一年的冬初到新年过后十几天(时祥林嫂二十六七岁)4 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一个新春(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没几天)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后又过了两个新年6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祥林嫂死后(恰巧是)祝福日2.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年龄服饰面貌眼睛初来鲁镇二十六七岁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只是顺着眼再来鲁镇三十来岁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有泪痕,眼光无精神临死之前四十上下头发全白,手拄竹竿,下端开了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课堂探究】一、结合课前学习第二题第1小题回答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2祝福学案1
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本文第一人称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背景资料《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封建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的《祝福》正是通过描写妇女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来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从而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2.关于《彷徨》《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徘徊于阵营之外,“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路历程。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结合初中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自练自测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
2.积累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钝.响( ) 寒暄.( ) 朱拓.( ) 间.或( ) 悚.然( )踌蹰..( ) 不更.事( ) 谬.种( ) 俨.然( ) 雪褥.( )讪.讪( ) 瑟.瑟( ) 尘芥.( ) 形骸.( ) 脸颊.( )沸反盈.天( ) 荸荠..( ) 絮.絮( ) 呜咽.( )..( ) 蹒跚驯.熟( ) 瞥.见( ) 咀嚼..( ) 窈.陷( )..( ) 渣滓拗.不过( ) 蹙.缩( ) 门槛.( ) 惴.惴( ) 歆享..( )牲醴..( )(2)解释下列词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2 祝福 鲁迅教案(1)
最新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导语: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复习小说的文体知识,包括小说三要素、记叙顺序、结构安排等。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设想: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前为“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
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鲁迅先生要以文学作为启蒙的工具,唤醒民众。
因此,他的很多作品其主题都是批判封建思想的。
这样的批判旨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积极向上的东西,抛弃封闭、落后、愚昧的东西。
因此,要联系鲁迅思想和他的作品整体思想倾向,来指导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4、要把环境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影响作为重点,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祥林嫂周围的人们为什么对她这样冷漠、残酷?从中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心态?5、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A.小说的故事情节;B.人物性格形象;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6、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每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为“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
一、导入: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二、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2 祝福 鲁迅教案(2)
教育学习+K12祝福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全文。
一、导入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们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着而又犀利,那么是谁让祥林嫂落到了那么悲惨的境地?让我们走进《祝福》,走进我们民族的昨天,也走进鲁迅先生伟大的心灵。
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补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1年12月)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2.《祝福》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2课祝福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理解本文使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作者作品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创作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是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反映的是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各种压迫尤为惨重。
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
五四运动前后,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经常刊登颂扬“节妇”“烈女”的记事和诗文。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当时被迫牺牲于所谓“节烈”的妇女不少。
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祝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祝福无题①鲁迅血沃中原肥劲草②,寒凝大地发春华③。
英雄多故谋夫病④,泪洒崇陵噪暮鸦⑤。
【注】①这首诗作于1932年1月23日。
②沃:灌溉。
中原:这里泛指中国。
劲草:《后汉书·王霸传》:“疾风知劲草”。
这里指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的革命力量。
③凝:凝固,冻结。
华:同花,春华就是春花。
④英雄:这里是反话,指国民党新军阀。
多故:多事。
谋夫:指国民党政客。
⑤崇:高。
崇陵即高大的陵墓,这里指南京中山陵。
噪:吵嚷。
噪暮鸦暗指国民党政权内部争吵。
鉴赏:鲁迅当时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是:国民党于1932年1月在广州和南京成立合组政府后,蒋介石借故回了奉化,汪精卫托病去了上海,新任行政院长孙科有职无权。
国民党内部互相倾轧,矛盾重重,对外实行反革命军事和文化“围剿”。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形象而精确地状写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反动派妄图绞杀革命,但结果却与他们的愿望相反,是“肥劲草”“发春华”。
这里将“沃”和“凝”对举,“肥”和“发”相映,辞显旨深,功力深厚,通过情感、意象、哲理的融为一体,将垂死与新生力量的争斗、消长、发展趋向鲜活地展现出来,入木三分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点,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
与此相对照的,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斗和日趋没落:“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形象地勾画了一幅群丑图,把国民党反动派内部的分崩离析和蒋家王朝的日暮途穷揭露无遗。
答客诮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鉴赏:鲁迅很爱他的孩子,有人就这一点同他开玩笑,他作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诗中头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道“冷酷无情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好汉,疼爱孩子的男人为什么不可以是大丈夫!” 这里说爱儿子的怎么算不得大丈夫呢?用议论式的诗句增强了表达的效果,突出了自己对孩子的疼爱之情。
接下来运用反问和比喻相结合的手法写道:“你可知道山中兴风狂啸的猛虎,尚且频频回顾它心爱的孩子?”进一步形象地表达了对孩子的爱是一个大丈夫应有的情怀。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祝福教案新人教版
2.祝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三、文本研读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情节、人物、环境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明确:序幕(1—2) 鲁镇的年底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高潮(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2《祝福》教案doc
《祝福》教案教学重点: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2、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3、理解本文环境描写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4、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环境描写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我们又会认识怎样的人物形象呢?二、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三、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祝福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本文第一人称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背景资料《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封建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的《祝福》正是通过描写妇女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来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从而推进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2.关于《彷徨》《彷徨》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徘徊于阵营之外,“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路历程。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
他在《彷徨》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结合初中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自练自测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是、、。
2.积累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钝.响( ) 寒暄.( ) 朱拓.( ) 间.或( ) 悚.然( )踌蹰..( ) 不更.事( ) 谬.种( ) 俨.然( ) 雪褥.( )讪.讪( ) 瑟.瑟( ) 尘芥.( ) 形骸.( ) 脸颊.( )沸反盈.天( ) 荸荠..( ) 絮.絮( ) 呜..( ) 蹒跚咽.( )驯.熟( ) 瞥.见( ) 咀嚼..( ) 渣滓..( ) 窈.陷( )拗.不过( ) 蹙.缩( ) 门槛.( ) 惴.惴( ) 歆享..( )牲醴..( )(2)解释下列词语。
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结构全文分为六部分。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看看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2.以日记的形式,记述“我”在鲁镇的所见所闻所感。
3.根据故事情节整合信息,为祥林嫂写传记。
4.文本采用倒叙手法,在序幕之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有何作用?5.概述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6.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探讨祥林嫂的悲剧原因。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寒暄.(xuān)悚.然(sǒng)负疚.(jiù)窈.陷(yāo)B.踌.蹰(chóu)新正.(zhēng)倔强.(jiàng)炮烙.(lào)C.草窠.(kē)歆.享(xīn)荸荠.(qi) 陈抟.(tuán)D.踝.骨(luǒ)谬.种(miù)朱拓.(tà)间.或(jiàn)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形骸鄙薄安份守己间或一轮B.蹙缩蹒跚食不裹腹吞吞吐吐C.简练雪褥歪门斜道连绵不断D.聘礼懒散少不更事瘦削不堪3.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的一组是( )①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比她更长的一支竹竿。
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③一个十多岁的能打柴的小叔子。
④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是谁先动手打人的?”警察问道。
“是他!”一位旁观者简洁..地说。
B.哪知天有不测风云......,铆足干劲的开发商还没等施展开拳脚,危机就来了。
C.在手足口病流行的非常时期,小孩子整日躲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真是走投无路....。
D.偌大的一个广场,人山人海,竟没有一个我熟悉的人,想要找人聊天都百无聊赖....,连能搭讪的人都没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发扬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B.在今年自主招生的面试选拔中,对于沪浙苏以外地区的考生,同济大学主要依据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C.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D.著名作家梁晓声依然以执着的态度,直面转型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痼疾,字里行间灌注着作家深沉的“劝世”“醒世”“忧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6.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瑟瑟作响的雪花声,有三点作用,请分别简述。
7.选文第二段从开头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和最后一段从开头到“拥抱了全市镇”属于什么描写?简要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8.最后一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9.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讽刺,或沉郁悲哀。
结合选文第一、二段文字具体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忆韦素园君鲁迅现在有几个朋友要记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
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预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
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
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
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
“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
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
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
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
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
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
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
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
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
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
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
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记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
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
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
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
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
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