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3苏教版
【苏教版】(新版)2019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二首——《枫桥夜泊》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作品,由题目可知讲的是诗人夜晚停船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闻。
全诗讲述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枫桥,月落秋霜之夜见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听见的哀愁的声音,进而由此产生了对自身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
在介绍作者时,我联系了诗人张继所在的时代,介绍有关的历史时代背景。
在备课时,我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最后感受诗人愁家国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联系,便于知人论世。
令我意外的是,当我讲到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玄宗末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徙他乡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
这样的小插曲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突然活跃起来。
在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愁”这个字,为全诗找准情感基调。
接着,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人很忧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这一部分,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诗人此时的孤寂与哀愁。
以“诗人愁的是什么?”来联系之前对诗人的介绍,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
加深刻。
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苏教版(新版)2020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二首——《枫桥夜泊》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二首——《枫桥夜泊》《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歌作品,由题目可知讲的是诗人夜晚停船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闻。
全诗讲述了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在枫桥,月落秋霜之夜见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听见的哀愁的声音,进而由此产生了对自身的愁、对家乡的愁、对国家的愁、对百姓命运的愁。
在介绍作者时,我联系了诗人张继所在的时代,介绍有关的历史时代背景。
在备课时,我这样安排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最后感受诗人愁家国的理解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联系,便于知人论世。
令我意外的是,当我讲到唐肃宗是唐玄宗的儿子,玄宗末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家由盛而衰,诗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客徙他乡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
这样的小插曲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突然活跃起来。
在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关注“愁”这个字,为全诗找准情感基调。
接着,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人很忧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这一部分,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然后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诗人此时的孤寂与哀愁。
以“诗人愁的是什么?”来联系之前对诗人的介绍,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
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易错题集(1) [%~@&*]1-A 一种杀虫剂是由药液与水按1:15的质量比配制而成的,如果配制杀虫剂400千克,需要这种药液多少千克?1-B 一种杀虫剂是由药液与水按1:15的质量比配制而成的,现要加水60千克,需要这种药液多少千克?[^#%~@]2-A 有花生1000千克,可榨出380千克油,花生的出油率是多少?[~^%&#]2-B 花生的出油率是38%,现有花生750千克,可榨出花生油多少千克?[^&%@#]2-C 花生的出油率是38%,如果要榨花生油760千克,要准备花生多少千克?3-A 一台洗衣机原价1000元,现售价900元,这台洗衣机打几折出售?3-B 一台电视机原价2500元,现打九折出售,现售价多少元?3-C 一辆自行车打九折后售价比原价便宜了25元,这辆自行车原价是多少元?4-A 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19,制300立方厘米的冰需要多少水?算术方法:方程方法:[^%~&@]4-B 刘大爷家今年产小麦和棉花共2850千克,棉花的产量是小麦的213,刘大爷家今年产棉花和小麦各多少千克?[%~&#*]算术方法:方程方法:m5-A 用12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参考)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二首——《枫桥夜泊》在备这首诗的时候,我觉得让学生来体会诗人的“愁”很难,所以感到很棘手,在网上看了几篇有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收获不多,总觉得二升三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感悟能力,毕竟在他们的脑海里,由景抒情的文章他们一般只会体会出高兴、兴奋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哀怨忧愁的似乎很难,更何况是古诗呢!面对这样的古诗,我想只能从诗句中的字词理解,进而来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
在课上,我简要地复习了一下上次所学的古诗《山行》,背诵、提问等等,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的引入新古诗的学习。
开始教授《枫桥夜泊》了,我直接挑明了作者的情感,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所学的新古诗,跟《山行》可不一样。
虽然两首都是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可作者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大家要注意体会哦。
”开门见山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接下来的听范读过程中,我都注意让孩子们聆听,听听录音老师是怎么读的,语速如何,哪儿停顿,哪儿缓慢,并让大家在书上标好记号。
在反馈意见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小耳朵果真听出了不少地方,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看来,孩子们已经站在了这首诗的门口。
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他说:“我听了之后,觉得作者好像在叹气。
”“叹气”,多朴素的词语,可他却已经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我为他的精妙词语而鼓掌。
围绕着“叹气”,我就开始讲解古诗。
一些费解的字词解释,我一边口述,一边做板书,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并开始不约而同地做笔记了。
由景抒情,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明白诗人的“叹气”,我从“残月”“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客船”这六景,和“乌啼”“钟声”二音入手,让孩子们来亲临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配上插图,加上诗句的讲解,孩子们开始点头:“是啊,诗人在叹气。
”“所以,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字来写的,那就是……”我马上接着孩子们的体会,步步深入。
“愁。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棒!你们已经读懂了。
”我由衷地赞叹他们。
后来,孩子们已经能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读出诗人忧愁的情绪。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二首》教案2份和教学反思3份
3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写诗中的生字:偷、迹、浮、萍、振、意、欲、忽。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21篇)
《古诗》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21篇)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精选2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反思篇1低年级古诗教学既要落实识字、写字教学任务,又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在遵循儿童认知特点的前提下,以读为本,采用随文识字,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理解诗歌内容时,采用诵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手段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句的优美。
1.将识字、学词、理解词义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例如在学习生字“危”时,通过讲述“危”的字理帮助学生牢牢记住“危”,同时出示“危”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又理解了“危”在诗句中的意思是“高的,陡的”。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掌握“读诗句、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两首古诗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进行想象。
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在想象画面中渐渐感悟到古诗的意境。
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生想象自己仿佛一抬头就看到星星在眼前眨着眼睛,一伸手就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更是想象到了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有着肥肥壮壮的牛羊。
富有童真童趣的想象,正是学生个性理解的再现。
3.借助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
在理解难词难句时,借用课文插图或课件图片来帮助直观感受。
例如在理解“敕勒川”“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词语时,通过图片介绍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但是图片的选用一定要恰当,不能滥用图片,不能剥夺学生的想象力,最好在学生想象之后,或者学生想象遇到困难时加以运用。
《古诗》教学反思篇21、描述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
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课反省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山行》和《枫桥夜泊》固然都是描绘秋季,可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却天壤之别。
学生能体验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绪变换吗?能在自己的习作里试着感觉光景的情绪么?为了便于比较,把练习一的《夜书所见》提上来,故成古诗三首。
一、从韵律中比较诗的情素。
1、检查,能不可以把诗读得像唱得那么好听。
2、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室里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这三首相同描绘秋季的诗也大不相同。
请你拿起笔来,专心地圈圈点点,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很吃惊,一个学习不扎实被我连罚了三天作业的孩子,信口开河:“《山行》的作者特别快乐,《枫桥夜泊》的作者特别悲伤,不,悲伤,不对,忧虑;《夜书所见》的作者也很快乐。
”我追问:他对谁快乐?一个学生加以增补:他看到小孩在玩,感觉很高兴。
根据他的增补,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快乐、忧虑、情味”三个词。
接下来,学生找出了地址的不同:山上、船上、篱笆旁;时间的不同:夜晚、子夜、夜晚;作者的不同:杜牧、张继、叶绍翁以及朝代的不同。
最后一点,班级里有笑声传出,潜台词很显然:这么小儿科的东西也讲。
我把孩子的情绪转了一下:“这确实是少儿园小朋友都能找到的差别,可是却特别重要,你们知道吗?”于是,作者以及朝代也被我板书在黑板上。
我特别欣喜地发现:经过昨天一节课的唱和练习,不过是平声拖音仄声短促屏息存气语义不停的小技巧,诗的情绪不需要多讲就被他们发挥得酣畅淋漓。
二、从文字中发现情素的物质载体那么我们从哪些字、哪个词读出了诗人不同的感情呢?我让学生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依据“唱、看、听、摸”的方法,专心体验诗的情素。
“读诗是有技巧的。
你看,我们像唱歌相同读诗,一下子就体验到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假如你再依据“看——听——摸”的次序,你就能抓住诗的灵魂了。
请你任选一首诗,试一试看!”我进一步对他们作认识释:“诗是能够看的,第一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诗是能够听的,再用耳朵听一听有哪些声音;诗仍是能够摸的,还要用你的皮肤摸一摸诗的温度,这样,你就能经过文字走进诗人的心里世界了。
【苏教版】(新版)2019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二首
_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二首
备课中发现,两诗有很多的共同之处:都是写秋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也有相同的,如“霜、枫”。
都不是单纯的风景写真,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
两诗所描写的景和抒发的情都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
自古文人多悲秋。
张继也是其中之一。
《枫桥夜泊》只一“愁”字,就透露了心情。
也有例外的,有如刘禹锡所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不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么?
教学时,我摒弃了以前教了一首再教一首的做法。
两诗同步教学,对比领悟诗情,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细读,结合字理,理解诗意
课始,出示古诗两首。
很多学生已经会背,所以初读节省了很多时间。
学生交流反馈,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
还有哪些诗句意思没读懂,请提出来。
这一环节很重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根据学生的问题,定向,讨论。
学生提出的大多是字词方面的问题。
结合字理,进行识字,顺便疏通诗句的意思。
学生的焦点问题之一:”愁”,重点指导:1、拆字组合启发学生灵活识记:看到天大旱,田野里的“禾”苗像被“火”烧焦一样,农民“心”里很“发愁”。
2、出示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掌握了字义。
理解诗句意思,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远上寒上石径斜”让学生在图上作图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让学生通过插图理解。
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_。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
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二首1、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
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2、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3、在拓展练习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习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池上》、《所见》两首古诗。
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
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学生能初步理解大意就行;但我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我想古诗教学应体现“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4、本课的作业设计也别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
本课古诗是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古诗,诗意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我在设计作业时就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种作业形式来重现诗歌情境。
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特征,因此比较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活泼的作业设计中入情入境,这样的设计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乡村小孩的喜爱之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多元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语文版】(新版)2019年秋季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
(教学反思参考3) 古诗二首—早发白帝城
这是一节全校公开课,我课前准备从“猜谜导入——初读古诗——理解古诗——
简析古诗——熟读成诵——即兴作画——推荐读诗”七个环节来教学这首古诗。
课前,我还担心小小的一首诗内容安排太少,会出现冷场。
但是,课上的实际操作时,我才发现并不多的内容实践起来是那么艰难。
[^~*&@]
细细反思,我感觉原因有如下几点: [~*^%@]
(1)学生对交流这一课堂手段不够适应,只停留在皮毛之上,没有深入分析,也并没有掌握一些简单的交流方法,如交流的步骤:先交流疑点,再查找资料,后讨论通过。
所以,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内容可答,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2)学生的课堂语言不够完整,回答问题时不能完整流畅地解答。
(3)课堂纪律有待规范化,从读到听,从一个同学的回答到另一个同学的回答,从听讲到齐读,从上一状态进入一状态总要浪费不少时间,从眼神和动作上可看出有一部分学生并不专心,也并不想听,有时还想乘机制造一些小混乱。
(4)最后一点是语文教学只停留在朗读、听讲、分析、再读、去感悟的基础之上太枯燥了,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愿意听的学生寥若晨星。
在课堂,我与学生仅仅配合完成了七个环节中的前四个,虽教学重点已完成,但效果并不理想,表现在知识的传递停留在灌输模式之内,学生情绪低沉,课堂容量偏小。
如今,反思学生,反思自我,真是感到无从下手又心中急切。
再三考虑,是否该这样去做:让学生多见世面,多经历标准化教学(示范课类),加强交流合作的意识,让自己的课堂融入鲜活的、引人的元素,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啊!。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以读悟情,以画悟境
本学期开学初,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我们的学习步伐很快地就迈进到第二个主题单元《春天的脚步》了,这个主题单元中的开头便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绝句》和《村居》,这是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以来所接触到的作为主题课文的为数不多的古诗之一。
昨晚在备课时,仔细观察了一下课文中的插图,思考了一下可以利用图文结合来引导学生体会诗可所描绘的景色,再加上我略会一点点简笔画,稍微再练一下,上课应该没问题。
于是上课的时侯,根据每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我让孩子们自己在本子上画画,而我自己也在黑板上画,通过自己画图,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进一步体会到了诗里面所描绘的景象,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再次体会诗里面所带来的浓浓春意和春天里孩子们欢快的心情,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我想,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读,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老师指导、鼓励,孩子们在不断的朗读中也是在不断地体会诗里面所表达的感情的过程。
然后再来便是画,我个人觉得每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能通过一幅画把一首诗的意境正确地表达出来,那便算是懂了。
语文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参考 古诗二首—绝句
教案精选、尽在百度文库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两首—绝句
《绝句》这首五言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色图.这首诗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寓情于景,显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机和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情.反复诵读此诗,给人一种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带着对这首诗的喜爱,我饶有兴致的开始了教学.
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在游戏导入,激发兴致后,又紧接着让孩子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想想哪句古诗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来了.孩子们在小组里面大声的朗读着,说着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热闹.“我觉得春风花草香这句诗最有春天的感觉,因为春风一吹,花儿都
开放了,草儿也从土里钻了出来,探出脑袋张望这美丽的世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觉得这就是春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呢?”“很高兴,很欣喜!”“那你能将这句诗大声的朗读出来吗?”“能,……”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在孩子们个性化的解读中,我完成了对本诗的教学.让孩子们的自主、自由的解读代替老师的枯燥乏味的解释,但同时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给予指点引导,并
进行朗读的指导.
或许是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或许是孩子们的表现很好,或许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本堂课孩子们和自己的状态、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富有诗意的春天.
百度文库、教案精选。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多篇汇编】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二、授课重点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式了解“惜、晴柔”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三、学习难点1、书写难点:无:四笔写成,第三笔撇不超过第一笔的`横,从竖中线上起笔,第四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正中心起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无”不要写成“天”。
树:左中右结构,两边高中间低。
“木”和“又”的捺变成点,注意穿插和避让。
爱: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爪子头”,注意“点,点,撇”的方向。
下半部分是个“友”,不要写成“又”。
角: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刀字头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
下半部分“用”中间的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尖:上下结构,上方”小“字竖钩变成一条短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2、朗读指导:本课为古诗,同学们要学会:(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2)借助停顿符读出古诗的节奏。
3、理解诗意:同学们在试着说古诗大意的时候,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先读出诗句,再说出诗句的意思。
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借助提示对古诗进行理解,也有少部分学生可以不借助提示准确说出自己的理解。
在古诗朗读方面,“惜细流”学生读错率较高,通过老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纠正读音。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
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系诗文的方法,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古诗二首教学反思3.docx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三《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黄莺在树荫深处啼鸣。
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形成幽雅的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还另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大官。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4.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5.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借助以上的五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对诗句中春意盎然的涧边景色和凄凉的野渡晚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诗作所表达的感情有了明确的认识。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 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 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苏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本课是唐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
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地学习本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感受到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当学生感受到两位巨匠描绘的意境而陶陶然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们提出再吟诵“李杜”其他诗歌的要求,利用“积累运用”中的两首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人物背景。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
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
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
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福泉市第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苏教版
1。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故事内容,和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性. 2。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复述故事.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查漏补缺 1.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这些生字你们还记得怎么认读吗? (1)复习上节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指名认读. (2)听写词语:一人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①听写内容:莫非、粘胶、小胖驴、厉害、里屋。 ②集体评改. 2。梳理关键问题。 师: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老婆婆说的“漏”是什么?(生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用听写的方式 及时查漏补缺,强化记忆。“‘漏'是什么”是课文的关键,此时梳理,引出后面老虎与贼 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衔接自然顺畅.本环节设计将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
▶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识字:利用字形识记“漏”;利用偏旁部首识记“婆、贼、颠”;结合象形识记“纵
",探究字理,换词理解。 写字:左右结构的字较多,集中指导。“喂、胖、驴、贼、狼、抱、胶、粘”,左右占
位相似,可迁移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让学生谈谈写好这些字应注意的要点.“厉"字是半包 围结构,可与同音字“历、励”进行比较来掌握.
(教学反思参考 2)古诗二首
《池上》 《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课堂上老师通
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 的古诗。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
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 理解还是有难度的。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 握。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 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 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 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 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 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 栩如生,跃然纸上了。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 采白莲的画面,然后。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 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二唐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为了让学生爱上古诗,我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一、给古诗教学换一种教法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
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
《绝句》易学好懂。
于是我把第二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1、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字典,同桌还可以商量。
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基于《绝句》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也增强了课堂氛围。
三、以读为本,拓展课外唐诗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还不断尝试新的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课外唐诗与课内唐诗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四川省广元市第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苏教版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二首《池上》《池上》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诗,读来朗朗上口。
课堂上老师通过这首小诗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到了“童年”的话题。
因为这是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
现在的孩子正处于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更易激起孩子情感的共鸣.虽然这首古诗难度不大,学生初读便能理解大意,但对诗中的意境及一些关键词的正确理解还是有难度的。
如《池上》中“偷"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将会影响对诗主旨的把握。
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呢?于是,我把“诗中有画”的审美方法巧妙地融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诗人王维诗的评价,它代表着诗与画互相融合的完美境界。
而这首小诗就用浅显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
《池上》就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
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教学《池上》时,我让学生先美美地欣赏一组表现荷塘美景和小娃偷采白莲的画面,然后。
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领悟了“偷”字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小儿天真无邪的特点和白居易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课尾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出示了一组描写儿童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古代诗歌,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想象诗的意境,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用彩笔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给画面配上诗句,让诗画合一。
想通过孩子们创作的“诗画合一”,培养孩子们书写规范、端正,同时增加趣味性。
但本节课还有一些遗憾。
古诗中生字的恰当处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低年级学生进入古诗意境?这些问题都让我不断思索,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思考,促使自己进步。
《所见》袁枚诗作的《所见》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3)古诗二首
1、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
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2、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
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3、在拓展练习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习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池上》、《所见》两首古诗。
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
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我认为语文教师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学生能初步理解大意就行;但我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我想古诗教学应体现“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4、本课的作业设计也别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
本课古诗是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古诗,诗意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我在设计作业时就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种作业形式来重现诗歌情境。
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特征,因此比较注重作业的分层设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活泼的作业设计中入情入境,这样的设计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乡村小孩的喜爱之情,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他们在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多元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总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提倡自主阅读,尊重个体感受,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恰当运用激励等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学生都以各种形式表现出对古诗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小组合作学习时个别学生自控力较差,今后教学中应多训练学生
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