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压课件(2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山科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分析PPT课件
不能对采场上覆岩层的结构状态作出更全面的描述。
18.01.2021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8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预生裂隙梁”假说低应力区 高应力区 假塑性变形区
12
3
Ⅱ
Ⅲ
Ⅰ
σ1
σ3
σ3
σ1
优点:煤层超前破坏以及临近采场的部分岩层出露前可能预先产生 裂隙这一点,已经为实践所证实。
②假说没有正确的揭示采场支架与围岩间的力学关系, 无法解释采场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往往与支架本身力学特性有 关的现象。
18.01.2021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6
绪论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1.3.2掩护“梁”假说 ①采场是在一系列“梁”的掩护之下。这些梁在冒落前能将
人数所占比重超过30%以上,每年顶板事故影响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5%,
达到3000万t至4000万t的巨大数字。
40%
60%
35%
50%
30%
40%
瓦斯 25%
30% 20%
顶板 20%
水
15%
运输
10%
其它 10% 5%
瓦斯 顶板 水 运输 其它
0% 2004
2005
0% 2004
2005
图1.1 中国煤矿安全事故比例
关键层定义:在采场上覆岩层中存在多个岩层时,对 岩体活动全部或局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
18.01.2021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23
绪论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山科2014
2014/5/10整理:以下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修订本)》谭云亮版一、名词解释1、传递岩梁把每一组同时(或近乎同时)运动的一组岩层看成一个整体,称为传递力的岩梁,简称传递岩梁。
2、直接顶初次垮落; 长壁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采煤后,直接顶跨度不断增加,其弯曲下沉也不断增加。
一般在直接顶跨距达6m~20m后,直接顶初次跨落。
3、支承压力:煤层采出后,在围岩应力重新分布的范围内,作用在煤层、岩层和矸石上的垂直压力称为支承压力。
4、支承压力显现:在支撑压力作用下发生的煤层压缩和破坏,相应部位的顶底板相对移动及支架受力变形等现象统称为支撑压力显现。
5、采动空间:采动后,在煤或岩层中形成的空间。
6、围岩:采动后在采动空间周围的岩体称为围岩。
7、周期来压:岩层周期性运动在采场的压力显现称为周期来压8、初次来压:采场各岩层初次运动在采场的压力显现称为初次来压9、直接顶是指在老塘已经冒落,在采场内支架暂时支撑的悬臂梁岩层。
10、基本顶: 指运动时对采场矿压显现有明显影响的传递岩梁的总和,第一次来压后,在采场推进方向上能保持传递水平力的不等高裂隙梁。
11、冲击地压: 两个都可以参考答案<一>: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参考答案<二>:矿山采动诱发高强度的煤(岩)变形能瞬时释放,在相应采动空间引起强烈围岩震动和挤出的现象。
12、矿山压力:采动后,作用于岩层边界上或存在于岩层之中促使围岩向已采(或正采)空间运动的力。
13、矿压显现: 采动后,在矿山压力作用下通过围岩运动与支架受力等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矿山压力现象。
14、沿空留巷: 工作面回采后沿采空区边缘维护的为下一个工作面使用的原回采巷道。
上工作面回采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上一区段的运输(下)顺槽重新支护留给下一个工作面的回风(上)顺槽使用。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
PZ mzzfz A
( Lk Ls ) 2 1 LS fz (1 ) 2 2ni L2 2ni LK K
fz-直接顶悬顶系数
Ls-直接顶悬顶距
ni=-控顶区内支护合力 作用位置(Li)与控顶 距(Lk)的比值
Li ni LK
(2)采场支架对老顶的工作状态 1)老顶岩梁的结构特点
压力特点:a、断裂线附近应力集中;b、以断裂线为界分
为两个应力场;c、两个应力场中压力分布背向发展。 显现特点:a、岩梁断裂时,伴随压力的集中,该部位移近速度突 增;b、断裂扩展或显著沉降,顶底板移近出现停滞甚 至反弹; c、断裂结束后,内外应力场中的压力显现以 断裂 线为界呈背向转移变化。
4.2.2 正常推进阶段
c x y (c )(1 ) f h y0
2f
tg
1
y0 x0
y
dxtgα
αy 0 T1
¦ y
xtgα
h-y0
0
h
α x+dα
x
αJ
αyg
x
o
x
X
0
T2
o
¦ y
o
?h ¦ y
x
x
o
塑性区 弹性区
?h ¦ y
?h
图4.3 煤体塑性状态下力学模型
第三阶段:从老顶岩梁端部断裂到岩梁中部触矸为止。 特 点:压力分布与显现变化剧烈,压力与显现分布总体一致。
我们可以以“板”的理论推断两侧支承压力分布和发展的 规律。 “岩板”运动及破坏的发展过程。 (1)两侧支承压力分布发展变化规律 走向与两侧规律是同步发展的,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2 3 3'
S2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之第三章
L1
(a) 图3.10 传递岩梁的形成
(b)
P28
最大挠度和曲率 嵌固梁
max
L4
32 Em
2
max
L2
2 Em 2
简支梁
max
5L4 32 Em 2
max
3L2 2 Em2
通式表达
L4
32Em
2
L2
2Em 2
P29
两岩层在外载(上部岩重)作用下的运动组合分析
图3.12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
P37
周期性运动阶段 从岩层初次运动结束到工作面采完,顶板岩层按一定周期有规律 的断裂运动,称做周期性运动阶段(如图3.12(c)~(f))。
(c)
? h'
(e)
? h'
b1 L'
b2
c1
? hi
(d)
? hA
a1 LA = C1 L1
(f)
? hA
a2 c2
图3.12上覆岩层运动
C
An An-1 A3 A2 A1
H m 2 m1 m2
B
¦ 1 ¦ 3 ¦ 1
¦ 3
A
m
Lk L1 L2 L3 Ln-1 Ln
图3.9 上覆岩层运动情况 A-冒落带 B-裂隙带 C-缓沉带 P25
思考
相邻的两岩层是同时运动组成一个岩梁,还是分 开运动形成两个岩梁呢
?
回答
用两个岩层沉降中最大曲率和最大挠度判断。
m h
i
lo
li
(a)
(b)
(c)
(d) P4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件
RT RB
2 -- 恒阻支柱
1 -- 增阻支柱
R0
εΔh
0
2021/7/21
➢矿压与矿压显现的辩证关系
矿压的存在是绝对的,而显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压力显现强烈的部位不一定是压力高峰的位置。
图中所示,在A处顶板下沉量比B处大,但支承压力高峰却是在B处。
2021/7/21
Kmaγ x H
B
A
(a)
(3)采空区处理方法
采用强制放顶减小岩梁厚度,可减小运动步距(c值、 b 值)。采空区充 填减小岩梁运动空间,可使其运动不明显。
2021/7/21
2.3上覆岩层在推进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初次运动阶段
从岩层由开切眼开始悬落,到对工作面有明显影响的一、二 个传递岩梁第一次断裂运动结束为止。
2021/7/21
C
B
1 2
A (b)
D
C
BA
(c)
2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2.1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基本形式
(1)弯拉破坏的运动形式
mi
h
li
lo
2021/7/21
(2)剪(切)断破坏的运动形式
岩层悬露后产生很小的弯曲变形,
悬露岩层端部开裂→在岩层中部未开
lo
裂(或开裂很少)的情况下,突发性
整体切断跨落。
c—岩梁的周期来压步距,m; a—岩梁的显著运动步距,m; b—岩梁的相对稳定步距,m。
一般情况下,周期来压步距为初次来压步距的0.5-0.25倍。
2021/7/21
各次周期来压步距并非都完全相等,而是呈一大一小的周期性变化。这个 变化将随来压次数的增加,差值愈来愈小。
采动后,在矿山压力作用下通过围岩运动与支架受力等形式所表现 出来的矿山压力现象,称为“矿山压力显现”。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PPT课件
顶板工作结构
1.梁式结构——将顶板视为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梁,按梁式结构承载变形 破坏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2.板式结构——将顶板视为一个板或经断层裂隙切割后多块板相互咬合组 成的板,按板式结构承载变形及强度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海姆公式: ( 1 静水压 ) 0.5
金尼克公式:1- (弹性侧压 理 0.2 论 -0.3 )
0.2 5 -0.4 3
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由构造运动引起。 分为:现代构造应力和地质构造残余应力 构造应力的特点:
1.构造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 2.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 3.构造应力具有方向性。 4.普遍存在于坚硬岩层中。
扎身煤海献青春 立足矿山采光明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
第一讲:绪论
矿山压力的基本概念
矿山压力: 采动 采场、巷、硐支护物 力
矿压显现: 力学现象
矿山压力控制: 减轻、调节、利用、改变的方法
矿山压力对煤矿开采的意义
• 生态环境保护 • 保证安全和正常生产 • 减少资源损失 • 改善开采技术 • 提高经济效益
直接顶的离层
1.离层原因
直接顶教软,易发生弯曲变形 未及时支护或支撑力不足
直接顶的初次跨落
初次跨落——直接顶第一次跨落(初次放顶) (标志:跨落高度大于1-1.5,长面大于1/2面长)
初次跨落距——第一次跨落时,直接顶的跨距。 直接顶跨落距受直接顶的强度、厚度、节理裂隙影响,是描述直
接顶稳定性的综合指标。
原岩应力
原岩体:地壳中没有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岩体。 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板块边界受压 地幔热对流 地球内应力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第六章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关键层PPT课件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第二节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一、关键层的概念
• 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是针对
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而提出来的。
• 1996年,在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理论
基础上,钱鸣高院士及其课题组提出了岩 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 瓦斯抽放-------煤层气开采(抽采) •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根据矿井水文地质
条件、涌水量、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 程度,……类型。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煤矿绿色开采的特点之二
• 从开采的角度采取措施,从源头消除或 减少采矿对环境的破坏;而不是先破坏 后治理。因而,矸石的井上处理与土地 复垦是属于环境治理问题,而不属于绿 色开采问题。
岩层间将不会出现离层。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第三节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一、岩层移动的有关概念
采动后岩层各点的移动 地表相邻两点的移动和变形
1.充分采动与非充分采动
当采空区尺寸相当大时,地表最大下沉值
达到该地质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此时称为充
分采动。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2.移动与变形 岩层移动会导致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
从而形成采场覆岩移动的“横三区”与“竖三 带”。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沿走向剖面,测点先向采空区方向移动, 然后又转向工作面推进方向移动,最后基本恢 复到原来位置。
图6-9 开采后上覆岩层沿走向方向 水平与垂直移动轨迹图 本科生课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沿倾向剖面,测点基本上沿着与层面成垂 直的方向向下移动。
第三章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之第三章《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之第三章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山东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资源工程系山东科技大学资环学院资源工程系本章提要本章特点学习难点有较多的基本概念有较多的基本规律矿岩层运动和破坏形式的判断方法岩层纵向组合运动的分析方法岩层推进方向岩层运动各阶段的参数特点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基本形式上覆岩层在推进方向上的运动规律上覆岩层纵向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上覆岩层运动参数的确定P1§ 3.1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基本形式3.1.1上覆岩层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3.1.3上覆岩层破坏形式的判断3.1.2 岩层运动发展至破坏的力学条件3.1.4岩层破坏形式的转化§3.3上覆岩层在推进方向上的运动规律§3.4 上覆岩层运动参数的确定§3.2上覆岩层纵向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P23.1.1上覆岩层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一弯拉破坏的运动形式1 运动过程上覆岩层悬露如图3.1(a)在其重力作用下弯曲如图3.1(b)端部开裂如图3.1(c)形成“假塑性岩梁”如图3.1(d)自行跨落如图3.1(e)P3(b)(a)(c)(d)P4(e)岩层运动由弯曲沉降发展至破坏的力学条件是岩层中的最大弯曲拉应力达到其抗拉强度。
即:(3.1)2 力学条件图3.1弯拉破坏的运动形式P5二剪(切)断破坏的运动形式弯曲变形端部开裂(图3.3(a))整体切断跨落(图3.3(b))1 运动过程P6(a)(b)图3.2 剪切运动的基本形式P72 剪断的充要条件当采场推进至岩梁端部开裂位置附近,剩余抗剪断面上的剪应力超过限度,虽其中部还未裂开,只要岩层下部有少量运动空间,岩层即被剪断。
3 显现特点动压冲击支架阻力不够顶板沿煤壁切下如图3.3(a)台阶下沉如图3.3(b)P8(a)(b)图3.3 剪断运动形式对工作面的威胁P93.1.2 岩层运动发展至破坏的力学条件悬跨度达到极限跨度中部裂断弯拉破坏深入煤壁的两端部断裂力学过程弯坏的力学过程,就是其支承条件由双嵌固梁向简支梁发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的坚硬顶板可能整体切断,威胁生产。同时,跨落的大块造成中底分 层假顶管理困难。为此可采用上行式开采程序。若先采底分层,一方面 坚硬岩层离采场位置较高,又有较大的残余厚度作为垫层,可防止坚硬 岩层剪断;另一方面,最后采顶分层时,坚硬岩层受重复采动影响,已 形成裂缝,突然剪断的可能性较小。
2014-5-10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a)
弯拉破坏的发展过程:随采场推进,上覆岩层悬露(a)→在其重 力作用下弯曲(b)→岩层悬露达到一定跨度,弯曲沉降发展至一定限 度后,在伸入煤壁的端部开裂(c)→中部开裂形成“假塑性岩梁” (b) (a) (d)→当其沉降值超过“假塑性岩梁”允许沉降值时,悬露岩层即自 行跨落(e)。
(a)
(b)
(a)
(c)
(b)
(a)
(a)
(c)
(b) (b)
(d)
(b)
(c)
(c) ( c)
2014-5-10
(d) (d)
(e) (e)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4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岩层运动由弯曲沉降发展至破坏的力学条件是岩层中的最大弯曲 拉应力达到其抗拉强度。即: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20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1.4 岩层破坏形式的转化
岩层破坏的弯拉破坏和剪切破坏两种形式是随地质条件和采动条件 的变化而相互转化的。 (1)当工作面推至端部开裂位置附近,提高推进速度可能会使原来 呈弯拉破坏运动的岩层转变为剪断破坏。这就是在日常来压较均匀的采 场,高产后往往出现切顶事故的原因。 (2)改变开采程序。坚硬岩层覆盖的厚煤层,下行式开采时,顶分
L LG
图3.6 工作面前方构造断裂面对岩层运动形式的影响
图3-6
2014-5-10
工作面前方构造断裂面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对岩层运动形式的影响
22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2.2 上覆岩层纵向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3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悬露岩层由弯曲发展至破坏的力学过程和条件,可归纳为:
①工作面推进至岩梁悬跨度达极限值L0时,梁端弯矩MA为:
MA
q1 q2 L2 0
(a) L (b)
b d
n
n
m
Ⅱ
Ⅰ
1.5m
a c a' c'
b d b' d'
1.5m
Ⅲ
m
mE
Ⅲ
n
2 1
Ⅱ
Ⅰ
L
m
L
a c
¦Σ ¦Σ
n
¦Σ '
b d a' c'
n
h
b'
(d)
n
¦Σ '
d'
n
层间剪应力与离层
层间剪应力与离层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c)
2014-5-10
24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2
(q1 q2 ) L2 0 MA q1 q2 2 12 A L0 t 2 2 m W 2m 6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4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5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6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岩层剪坏的力学过程和条件
2.1 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基本形式
(a)
2.1.1 上覆岩层运动的两种形式
(1)弯拉破坏的运动形式
(b)
(c)
(b)
(c) (a) (a)
(a)
(d) (b) (b)
(b)
( c) (c) 2014-5-10
(d) (d)
(c) (e) (e)
(c)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3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电子教案
2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2.1 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基本形式
2.2 上覆岩层纵向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2.3 上覆岩层在推进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2.4 上覆岩层运动参数确定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2 qL o 8
B
2014-5-10
( a )嵌固状态 (a )嵌固状态 n q2= mir1 i=1
(b)简支状态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 b) 简支状态
11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岩梁在上覆均布载荷和本身自重的作用下,岩梁中部O点开裂的条件是 其弯矩达到使拉应力超限的数值。
2
o
Lo
一端由工作面煤体支承,另一端由边界煤体支承的两端嵌固“梁”。其上覆 qL 24 岩层重量可通过该“梁”传递至两端支承点(即工作面前、后方煤体)上。
2
o
12
(a)嵌固状态
n q1= mir1
i=1 m h A 1 O B
n q2= mir1 i=1
Lo
2 qL o 12 2 qL o 24
q1=m1r1 A O
而简支梁其端部和中部弯矩则为:
端部 中部
MA 0
qL20 (q1 q 2 ) L20 M0 8 8
比较嵌固梁与简支梁的弯矩,可看出,嵌固梁端部与中部弯矩之 和正好与简支梁中部弯矩相等。梁端开裂后,端部弯矩向中部转移。 只要梁端部拉开后,支承条件迅速向简支梁转化,且中部拉开导致 弯拉破坏是必然的。
推至控顶距之外。支架缩量可按在煤壁处出现台阶下沉 而支柱又不致被压死考虑。
两种岩层破坏形式在运动发展过程,采场矿压显现特 点以及控制要求方面存在重要差别。研究这两种破坏形 式形成的力学条件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判断方法,十分 必要。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0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n q1= mir1
i=1
2.1.2 岩层运动发展至破坏的力学条件
(1)弯拉破坏的力学过程及其条件
m h A 1 O
B
岩层弯拉破坏的力学过程,是其支承条件由嵌固梁向简支梁发展的过程。 回采工作面的倾斜长度通常较悬露岩层的极限跨度大得多,悬露岩层简化为 qL
t max t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5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悬露岩层中部拉开以后,是否会发生跨落,由其下部允许运动的 空间高度决定。只有其下部允许运动的空间高度超过运动岩层的允许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23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2 上覆岩层纵向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2.2.1 岩层运动和组合的力学分析
m/2
M+dM M q a c b d a c
¦Σ ¦Σ
n
m/2
¦Σ ¦Σ max
1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1 上覆岩层运动和破坏的基本形式
2014-5-10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2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a)
采动后,促使围岩运动的矿山压力取决于悬露岩层的面积、厚度及 压力传递情况。随采场不断推进,矿山压力的大小和分布不断动态变 化。巷道和采场支架上的受力是围岩运动的结果,受力的性质、大小 (b) (a) 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与上覆岩层运动更是不可分割。
对于嵌固梁来说,其端部和中部弯矩分别为: 端部 中部
q1 q2 L2 qL2 0 0 MA 12 12
q1 q2 L2 qL2 0 0 M0 24 24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2014-5-10
12
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沉降值,岩层运动才会由弯曲沉降发展至跨落。否则,将保持“假塑
lk
性岩梁”状态,如图所示。
L0 (a)
lk
lkL0 (a)源自L0 (b)图岩层弯曲破坏形成“假塑性岩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