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太极拳前脚转动的虚与实
定 非 得 提 到 耳 朵 旁 边 ,虽 然 这 一 手 提 到 耳 朵 旁 边
在 实 战 中 是 有 可 能 发 生 的 ,所 以这 是 一 种 典 型 " 了 I ' - B 的拳式 。 极拳 的 用法并 不是 一 个拳 式一 个招 式 、 太 一 个 招 式 一 个 用 法 ,杨 澄 甫 先 生 就 多 次 指 出 太 极 拳 每
的 不 同 表 现 而 已 , 者 没 有 本 质 的 区 别 , 体 内 的 反 两 其 应 也 是 一 样 的 。 步 单 推 手 可 以 证 明 这 种 情 况 。 这 定 在 种 推 手 中 ,我 以 两 脚 前 后 分 开 、 身 躯 居 中 的 步 形 站 立 , 对 方 向我 身 躯 正 中 攻 击 时 , 些 情 况 下 我 的 身 当 某 躯 可 能 转 动 幅 度 很 大 , 身 躯 后 坐 很 多 ,前 脚 几 乎 伸 直 , hF上 表 现 为 前 脚 大 “ ” 一 下 ; 些 情 况 下 我 # T. f 虚 了 某 也 可 能 身 躯 转 动 幅 度 很 小 , 至 几 乎 没 有 转 身 , 躯 甚 身 几 乎 没 有 后 坐 , 脚 膝 盖 仅 略 微 后 移 一 下 。 种 情 况 前 两
1实 脚 转 是 所 有 武 术 一 种 共 性 的 动 作 .
代 太 极 拳 界 是 一 个 颇 具 争 议 的 问题 。 有 主 张 实 脚 转 的 , 主 张 虚 脚 转 的 , 种 不 同 意 见 者 中 都 各 有 杨 澄 有 两 甫 先 生 的 后 人 、 属 , 各 能 说 出 充 分 的 理 由 。 主 张 亲 都 实脚 转的人认 为 ,实脚 转既符 合 实战又 有强 身健体
虚 脚 转 是 太 极 拳 特 征 性 的 传 统 , 澄 甫 先 生 的 《 极 杨 太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
”会造成膝关节痛。
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
”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
”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
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
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
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
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
”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
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
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
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
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
(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
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
杨氏太极拳练法要领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拳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内外兼修、柔中有力、缓慢连贯的特点。
它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强调意念的引导和内气的运用,以达到调整身心、提高健康、增强自我防护能力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杨氏太极拳的练法要领。
一、站桩练法站桩是杨氏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功夫的基础。
相对静止中的杨氏太极拳是通过站桩体位的稳定性来达到,因此站桩的练习非常重要。
1.身体站立稳定,脚踩虚守实。
双肩下沉,胯部自然放松,骨盆内收,保持腰椎部位挺拔。
2.手臂自然张开,掌心向下。
手腕、肘部放松,手指微微张开。
根据个人的柔韧度,角度可为45°~90°。
3.目光注视远方,保持平静。
注意调整呼吸,呼吸要深而自然,以缓慢的腹式呼吸为主。
二、太极拳基本步法太极拳的步法主要有四种:进步、退步、左右顾盼步、盘旋步。
1.进步:以右脚为例,右脚缓缓向前迈进,落地后脚心要着地,脚尖略微向外旋转,重心逐渐向前移动。
2.退步:与进步相反,右脚向后退,脚后跟先着地,再脚尖着地,重心后移。
3.左右顾盼步: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右脚同时跟进,重心略向左侧移动,以此类推。
右脚向右侧迈出一步,左脚跟进,重心略向右侧移动。
4.盘旋步:身体向右侧转动,以腰部为轴,右脚跟着左脚作圆弧形的轨迹前进。
左脚向右偏转,右脚原地调整角度。
三、太极拳技术要领1.虚实:强调胸背挺起,腿部蹲低,重心下沉的实劲。
同时上半身要保持放松、柔软,有“虚”的感觉。
2.以腰御身:杨氏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用,通过腰部的旋转带动上下肢的运动。
将腰身看作一个中轴,上下左右的运动都要通过腰部进行转换。
3.气贯顶会踵:通过意念引导内气流动,将气引从头顶沿脊椎下行,最后至脚跟。
气的运用要与动作配合,通过意念的引导让内气穿越全身。
4.慢、连贯、圆:太极拳动作以慢为主,通过缓慢的动作来加强身体协调性和控制力。
动作之间要保持连贯性,避免断续或刻意停顿。
动作要尽量做到连贯圆滑,让身体每个部位都能够流畅地移动。
太极拳的虚实变转
太极拳的虚实变转太极拳虽然强调处处要分清虚实,但总得有个主次。
究竟以哪一部位的虚实为主,来统摄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的虚实呢?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虚实变转。
太极拳的虚实变转重心变转是太极拳阴阳变化之关要,拳论明示:变转虚实须留意。
”“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
”重心变换就是重心阴阳变换,虚实变转。
对于初学者和资深拳家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变转虚实在技击运用中是立于不败的中定学,如何变换重心已在前面多篇中有所讲解,但不够详尽。
在打拳修炼、技击实践运用中,重心变换决定着身形中正和上下一条线的优势地位。
不注意脚下筑基功夫的稳固,有悖于拳法的规范,难以进入高层次的修炼。
深一步阐述太极拳的动静之机,不能离开脚下的阴阳变转。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离开阴阳,就没有太极拳。
虚实腿变转以减加法进行阴阳变化。
弓步变坐步、坐步变弓步、前进后退操作方法一样,均为先减后加。
实腿为l0,从l0逐渐减为0,不着力而虚净;虚腿变实从0起,逐渐由1加到l0为实。
请记住虚实变转为渐变,这是太极拳虚实变化的规律;左右腿倒换重心是突变,不可突变。
变转脚的操作,实脚变虚脚,一定由大趾、二趾、中趾、四趾、小趾逐渐变化,再前脚掌、脚心、脚后跟而左后下,右脚为右后下。
虚脚变实脚起始于脚后跟,从脚后跟再前脚掌、脚趾舒展。
这种脚法艺术,是所谓的“太极脚”,日久功夫增长,进入高层次,脚下阴阳变转无须再去后、中、前掌逐一舒展,熟能生巧一想即逝。
对方进攻,空接手,脚下为阴,以拳势为l动,左脚左后下,有脚右后下,对方脚下有左旋或右旋之感,站立不稳。
如对方攻来,接手为l动。
续走2动,攻者即出,这是无数次实践验证过的。
请练家注意,在脚法修炼中,不可用力踩地,小力踩亦不可;脚底以拳法规范,脚平松着地,与大地融为一体;脚下要轻,自然轻灵,脚似离开地面有“离虚”之感。
功夫日趋长进,体能空松,手上空灵,进而脚下有“腾虚”之感。
从此,日复一日,随心所欲,运用自如。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特点一,虚实。
《太极拳经》云:“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这就是说太极拳也就是虚实,明白虚实就明白了太极拳。
不分虚实的太极拳不能练出技击的功夫。
二,活步。
此趟太极拳每一动势均意念深远,其理在于一进一退隐于身法之中,其步随身必动,永无双重之病。
当今太极拳众说纷纭克服双重,有的甚至终身未悟双重之病,其根本在于未得以真传。
三,腿蹬平动。
其每一动作全部是由支撑全身的腿完成的,也就是全身放松而根在脚,运动也就是发劲全部靠腿,单凭一腿蹬完成所有发劲过程。
四,一动全动,一静必静。
其整套108式皆无丝毫牵强,如波涛之动,又如山峦之静,节奏分明又一气呵成。
五,源于阴阳理论,符合生理规律。
《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也就是阴阳理论始终解释着拳理,拳始终根于阴阳论。
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拳。
杨氏大架太极拳108式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式第六式白鹤晾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式右搂膝拗步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手挥琵琶第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十六式十字手第十七式抱虎归山(含“斜揽雀尾”) 第十八式肘底看锤第十九式右倒撵猴第二十式左倒撵猴第二十一式右倒撵猴第二十二式斜飞势第二十三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四式白鹤晾翅第二十五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六式海底针第二十七式扇通臂第二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三十式上步揽雀尾第三十一式单鞭第三十二式左右云手一第三十三式左右云手二第三十四式左右云手三第三十五式单鞭第三十六式高探马第三十七式右分脚第三十八式左分脚第三十九式转身左蹬脚第四十式左搂膝拗步第四十一式右搂膝拗步第四十二式进步栽锤第四十三式转身撇身锤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锤第四十五式右蹬脚第四十六式左打虎式第四十七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八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九式双峰贯耳第五十式左蹬脚第五十一式转身右蹬脚第五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五十四式十字手第五十五式抱虎归山第五十六式斜单鞭第五十七式右野马分鬃第五十八式左野马分鬃第五十九式右野马分鬃第六十式揽雀尾第六十一式单鞭第六十二式玉女穿梭一二三四第六十三式揽雀尾第六十四式单鞭第六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六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六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六十八式单鞭第六十九式下势第七十式右金鸡独立第七十一式左金鸡独立第七十二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三式左倒撵猴第七十四式右倒撵猴第七十五式斜飞势第七十六式提手上势第七十七式白鹤晾翅第七十八式左搂膝拗步第七十九式海底针第八十式扇通臂第八十一式白蛇吐信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锤第八十三式上步揽雀尾第八十四式单鞭第八十五式左右云手一第八十六式左右云手二第八十七式左右云手三第八十八式单鞭第八十九式高探马穿掌第九十式十字腿第九十一式进步指裆锤第九十二式上步揽雀尾第九十三式单鞭第九十四式下势第九十五式上步七星第九十六式退步跨虎第九十七式转身摆莲第九十八式弯弓射虎第九十九式进步搬拦锤第一百式如封似闭第一百零一式十字手第一百零二式收势第一百零三式还原。
关于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讲解
关于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讲解太极拳大家都不陌生,严格说来太极拳也是徒手操的一种。
太极拳的种类众多,最常见的有杨式太极拳、八卦太极拳等,咱们这本书中介绍的就是杨式太极拳。
从理论上来说,太极拳的练习适合任何年龄的人学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是,也由于太极拳的套路各有特点,所以针对行的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陈式太极拳的拳法中有跺脚、跳跃等动作,这些动作就只适宜青少年练习,不太适合老年人学习。
而我们本书中介绍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比较简单,运动量适中,老幼皆宜。
杨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杨氏太极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弟子杨健侯,杨班侯及其子杨澄甫孙杨少侯、等人共同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发展而成的。
杨氏太极拳具有拳架舒展简洁,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流畅;练习方法上由强到柔,刚柔相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另外,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练法简易,平正朴实,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在百姓中此拳的开展比较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都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需严格按照要求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在今河北永年广府。
河北永年广府古城位于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比较悠久、自然风光比较秀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水城、古城、太极城。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非常独特,概括起来说就是动作轻柔流畅、动作速度适中、动作招式虚实结合、身体动作圆润连贯、腰部带动四肢运动、换位的时候转动时腰部下沉。
(一)杨氏太极拳的基本招式1.起势动作一:两臂慢慢抬起,向前平举,与肩同高。
掌心要相对,虎口向上,同时眼睛要直视前方动作要领:(1)两手臂平举的时候,要注意与肩同宽,同时肩膀要放松,不要向上抬起。
手指微屈,不要绷得很直,另外两手肘也要注意,要稍微有下坠之意,不要挺的笔直;(2)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注意配合好自己的呼吸,呼吸要自然,身体要挺直,不要前仰后合的,在做的时候也不要倾斜;(3)要做到收腹挺胸,不要耸肩。
杨式85太极拳虚实腿拳架异同
杨式85太极拳虚实腿拳架异同
第一式:预备式;实腿拳架与虚腿拳架动作、要领相同。
为了以下的动作能容易说明和理解,假设预备式是面向正南站立。
第二式:起势;实腿拳架与虚腿拳架动作、要领相同。
第三式:揽雀尾;揽雀尾左掤是面向正南还是面向西南(西),一时间争议很大,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实腿拳架的左掤是面向西南,而虚腿拳架的掤是面向正南。
它们手法、步法的具体做法分别是。
揽雀尾是由左掤、右掤、捋、挤、按组成。
(一)左掤:首先从两个拳架揽雀尾掤的手法区别上来说。
实腿拳架的手法是:由起势转揽雀尾势的掤,左手由胸前向右侧抄起,随身体右转随弧形向左侧掤;同时右手掤于胸前,随身体右转随弧形向右下侧采。
其用法是:当对方用左手向我胸部击来,我身体重心随即移于右腿,同时腰向右转带动右脚跟向右磨转,将右脚尖向外撇45度,使对方的左拳落空。
于此我左手抄执对方的左肘腕中间,随身体右转随弧形向左侧掤(可参阅杨澄甫于1934年撰写的《太极拳体用书》);右手同时由胸前由里向外拿住对方的左腕部弧形向右下侧采。
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什么实腿拳架左掤不面向正南方,而面向西南呢?如果向正前掤对方的左臂,对方势必要用“右打虎势”使右拳击打我的左“太阳穴”。
如果我左手掤,右手随向右下侧采,同时我身体右转,就会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从而破解对方用右手的反击能力,故实腿拳架左掤面向西南。
杨氏太极拳九诀全解(五)虚实诀
杨氏太极拳九诀全解(五)虚实诀
杨氏太极拳九诀全解(五)虚实诀
太极网
五、虚实诀
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动。
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注释:
第一句,在推手时,全凭精神贯注,虚实变化的巧,并要探听对方的虚实劲路如何,以使随机应变,要想晓得对方的虚实,要用手臂动作的感觉力,审慎试(拭)听。
第二名,练太极拳的人,如果不知道虚实的道理和作用,就会脱离太极
拳的锻炼原则。
虚实,就是一空一实,也就是一攻一守,此理不懂,就得不到体用合(一)的地步。
第三句,此句说明,与对方推手时,要在掌中得到对方的窍要,探听对方的虚实究竟,逢虚则守,遇实则发,如果中实,得着而不知发放,就等于坐失良机。
第四句,与对方推手,自己要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还要掌握对方的虚实情况,虽然应本着遇虚当守,遇实则发的原则,可是得着对方的实,更不能忽略对方的虚尚在,免得上对方引进落空之当。
如我以虚迎对方之实而实紧随在后,若以实破对方的虚,虽然以实当先,但虚守仍不离我身,能掌握虚实变化的原则,才不致有落空或被对方所制的危险。
太极拳练架子之虚实变换
太极拳练架子之虚实变换
虚实转换在练架子时会经常遇到。
虚实转换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可以直线生硬转换。
虚实变换,不是简单地使重心直线地从一只脚交给另一只脚。
实脚的整条腿应像灌满了水,虚实转换时,实腿的水徐徐灌入虚腿去,虚实此消彼长。
--------------------------------------------------------------------------------
第二:力从脚生。
转换的力量从脚底再传至腿。
比如将重心从左腿转换到右腿时,力从左脚生,经左腿发力,将重心移到右腿。
第三:注意松胯。
比如将重心从左腿转换到右腿时,左胯不能顶,一定要松下来。
松胯才能腰身轻灵。
第四:裆走后弧线,腰裆走水平8字。
第五:先移重心后转腰。
不可以先转腰后再把重心拖过去,这违背了节节贯穿的基本顺序。
另外要注意:上述虚实变换是指重心的虚实变换。
在太极拳中,重心的实腿是发力的虚腿,重心的虚腿是发力的实腿。
一条腿既是虚也是实,正所谓虚虚实实。
学习者一定要拎得清。
轻则灵重则滞
慢是为了轻,轻是为了灵,松是为了柔,柔是为了整。
松柔、完整、轻灵铸就了太极拳的灵魂!
求松求柔,至松至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太极拳“至柔至刚”的灵魂。
太极拳制胜的法宝是速度。
练就遍体松柔.就能够瞬间把全身的力量爆发于一点。
练就松柔之后要培养“灵机”。
练拳要轻灵,轻灵之后就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杨式太极是虚腿转还是实腿转?
杨式太极是虚腿转还是实腿转?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
”傅仲文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老师众多的弟子,都可以佐证这一点,要想功夫上身非实腿转不可。
可以说实腿转或称实脚转是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之传。
”杨振基先生所著《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第33页写道:扬式太极拳动作转换方向时,不是以实腿扭转的。
要求实腿变需后腰带虚腿转,虚腿是以脚跟为支点,前脚掌随腰转动,没有独立的转脚掌的动作。
拳诀上说:“变转虚实须留意。
”这种虚实转换法对减轻膝关节磨转的负担有良好的效果。
实腿磨转法练久了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
练扬式太极拳的人膝关节应越练越轻灵,越练越灵活。
如果越练膝关节越觉得沉重,转动不灵,甚至疼痛难忍,除去存在特别的原因外,与练法时实腿磨转有一定的关系。
人的膝关节是比较脆弱的地方,必须运动得当,注意保护,否则练出毛病,不能大成。
这种两脚由实变虚,腰带虚腿脚掌转动的练法,贯彻到以后的动作中去。
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
有人说:“实脚磨转,练久了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
”并认为“实腿(脚)转”这种练法容易练出毛病,不能大成。
这是缺乏科学依据和事实根据的臆断。
美国纽约的一所医科大学曾在国际医学期刊上指出,太极拳是“载重运动”之一,能有效的减少跌倒机会,预防及改善骨质疏松情况。
太极拳为人类带来健体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太极拳是“载重或承重情形下的有氧运动”,进行太极拳时,身体的血压、心跳等会产生有益的运动效果变化。
这和傅钟文老师“实腿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
”这论述是不谋而合的。
引起膝关节损伤,不是太极拳,更不是“实腿(脚)转”的原因,而是“老步”和“软步”的关系。
这是所有武术都易犯的毛病。
故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著名内家拳家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中,其中二项就是“老步”和“软步”。
杨式太极拳必须要掌握哪些要领
杨式太极拳必须要掌握哪些要领杨式太极拳必须要掌握哪些要领杨式太极拳的要领有很多,那么大家知道杨式太极拳必须要掌握哪些要领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杨式太极拳必须要掌握哪些要领松腰练习杨式太极拳一定要做到松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因为练习杨式太极拳的.过程中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用意不用力此拳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
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杨式太极拳的口诀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
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
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
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
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
由己仍是从人。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
枰彼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矣。
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沈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杨式太极拳的“碾脚”
杨式太极拳的“碾脚”太极拳的练习很注重细小动作的配合,当然无论是练哪套拳法,脚功都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碾脚”。
欢迎阅读!简述杨式太极拳的“碾脚”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有展脚、扣脚、拧脚的动作出现,在杨式太极拳中称之为“碾脚”。
不同的脚法变化,重心的虚实变化也截然不同。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展脚”是实脚踏地,前脚掌微离地面,重心移于后脚掌,以后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小腿垂直于地面,脚尖向外转动:“扣脚”是实脚踏地,前脚掌微离地面,重心移于后脚掌,以后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小腿垂直于地面,脚尖向内转动:“拧脚”是实脚踏地,重心移于前脚掌,以前脚掌为支撑点、受力点,后脚掌微离地面,小腿垂直于地面,向内或向外转动。
无论是哪种脚法的变化,都是以脚掌的局部为支撑点和受力点。
都要首先确定脚的支撑受力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动作转化,确定重心的微微移动范畴,也就是虚实之间的微调。
此时,转动脚一侧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都处于自然放松、灵活的状态,在完成脚法的变化时就尤其显得轻松灵活。
其根在脚其病在脚拳论表明。
其根在脚,由脚而生腿和腰,传统太极拳都很注重脚下功夫的训练,从开始练习就要打下牢固的基本功。
一套杨禹廷83式传统太极拳,脚下便有二十几个步型,名为太极拳,而拳(捶)的动作不多,有上、卸步搬拦捶、撇身捶、肘底捶、指裆捶等11个捶式,掌型多于捶。
83式拳以阴阳分为163个阴动,163个阳动共326动。
从起式到收式脚下326次阴阳变化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少一个变化脚下便出现双重,双重为病。
拳论提醒我们:“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练拳双重,周身能畅受阻,技击只有失败。
双重为阴阳变化的过渡,知识瞬间而逝,长时间的停留就会成病,明理的拳家不会带病修炼。
杨式太极拳实脚转动杨式太极拳转脚的动作有很多称谓,无论是“实腿转动”还是“实脚转动”,虽然叫法不同,含义是一样的。
杨式太极拳“实脚转”原则
杨式太极拳“实脚转”原则杨式太极拳“实脚转”原则]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变“单鞭”是虚脚转还是实脚转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杨式传人中一直争论不休,甚至杨家门人、亲族传人说法也不同,各执其辞。
主张虚腿转者认为,“实脚磨转法”久练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造成膝关节疼痛,并说“虚转实不转”的练法是杨家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而持“实腿转”练法者认为,实腿转负担重,久练可增强腿部力量,从而可以增强体质,增加下盘功力。
两说争持不休,因为杨澄甫留下来的一百二十四张铜版照片及《太极拳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
1963年3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傅宗文演述的《杨式太极拳》一书问世后,因为在该书第十八图中“揽雀尾”变“单鞭”的按后抹转是虚腿磨转,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无头公案,由此便引起了一场“十八图风波”的激烈争论。
“实脚转身”的练法,是杨公澄甫晚年对拳架套路的重大改动,也是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的一大特点。
实脚转身不单是某一个动作的局部问题,而是涉及到传统套路中凡是转身动作都必须遵循的带全局性的重大原则问题。
但是杨澄甫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书中记载:“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向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呈转动之势。
”杨澄甫在这里讲用法时提到虚脚转换。
且1943年由杨澄甫高足陈炎林先生编写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谈到揽雀尾向单鞭过渡时也是这样写的:“接上式(指揽雀尾)左腿略曲,右脚尖抬起,重心后坐,寄于左腿。
”可见,陈炎林先生也是主张虚腿转的。
三是上海傅宗文老师1963年出版的《杨氏太极拳》一书,谈到揽雀尾向单鞭过渡时是这样写的:“重心渐惭移于左腿,身体左转的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踏实,重心随即移回右腿。
”也还是主张虚脚转换。
加之杨家亲族传人中也有人提出“虚转实不转”是杨家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2005年下半年,上海傅宗文先生的弟子奚桂忠写了一本《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一书,专门就揽雀尾变单鞭“实脚转身”的问题,谈了他自己的看法。
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吧!杨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一、欲转先沉杨澄甫所传大架子实腿转身,即在承重腿实现转身。
如弓步时重心落于前腿则前脚碾转,又如分脚或蹬脚转身时用独立腿碾脚转身,碾脚转身需松沉下气不可向上耸起,坐实松透,立身中正。
建立起通天彻地的一根力轴,身体旋轴而转,求得中定的劲势统领全局,即以腰为主宰的整体运动形态。
太极拳主张虚则灵灵则变,实腿转变貌似与此相悖,实则不然,这恰恰是杨氏太极拳的高深奥妙之处,太极阴阳学说有“阴中寓阳,阳中寓阴”之说。
正因为太极拳讲究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所以在实际对战中的步法往往让对方琢磨不透。
二、进退步收于中而发于中脚收至支撑腿内侧,再由此迈出,水平面是圆弧垂直面也是圆弧,如此脚的运行轨迹则成球面。
进退有序,脚踏中门而入既沉稳又有力,便于破坏敌方的重心。
被誉为“脚踏中门夺他位,就是神仙也难当”,这与形意拳完全相通。
三、点起点落,迈步如猫行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地面不允许有丝毫的拖拉痕迹,神似猫行轻柔矫健悄无声息。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形意拳上步如犁地,八卦拳行步如趟泥,这是三大内功拳的步法特点,虽然提法不同形各有异,其本质却是一样的,都要求含意而行,不允许空起空落。
通过对以上三点的了解,相信大家对陈式太极拳有了更深的了解,接下来,小编再简单介绍下杨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练杨氏太极拳的好处一、慢前心静体松,周身轻灵练拳伊始,以口诀导引意识,使身心两方面都具备慢练的基础。
如:心中默念“坦坦荡荡,静静松松,手心空,足心空,心中空”等,一切都放下、都舍去,实在进入清净拳境,感觉似乎在艳阳下、乾坤间、花草里,又似乎在海上,摇晃晃,恍惚惚。
如此克服心浮气躁、心烦意乱、心猿意马,自然能“慢”下来。
二、慢中运行动作,以意导气,以行应意在精神聚敛后,要用一些意念观注感觉体验。
杨式太极拳的实腿转体
杨式太极拳的实腿转体
杨式太极拳在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有虚腿转体的练法,也有实腿转体的练法,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内在的东西。
在这套传统杨式太极拳中,涉及实脚碾转的地方就有三十多处。
可见“实脚转体”不是某一个动作的局部问题,而是我们练习这套拳的特点。
在练法上,实腿转体要求:第一,实脚内扣或外碾时,实腿脚、踝、膝、胯外侧要保持在同一个垂直侧面,同时旋转。
两肩两胯要端平,上下对齐,腰胯同时联动。
第二,转动时是以腰为动力,脊柱为轴,保持尾闾正中,不偏不倚,不扭不斜。
第三,实脚转体时,要保持头正肩平、虚领顶劲。
脚掌外碾时,实腿胯根要外旋里收;脚掌内扣实,实腿胯根亦要收住而不至于外凸。
实腿转体时,膝盖放松,单腿屈膝支撑时,膝盖不可过脚尖。
实腿转体有着许多优点:第一,实腿转体增加了腿部肌肉群的耐力,使下盘稳固提高了平衡能力和锻炼的效果。
第二,从劲力上讲,实腿转体可以使拳势在转换过程中,劲力仍由脚而生,下传上达,节节贯穿。
粘连黏随的劲力连绵不断,内气潜转平稳。
第三,实腿转体避免了荡裆而形成的漂浮和散乱,因为身体重心的移动皆由脚下而来,
裆和胯的随意摆动,会直接导致劲力传导方向和路线的改变。
第四,实腿转体实际上是“寓桩于拳”,在每势衔接和转体时,都能保持桩功不断,使静的桩功变成动的桩功。
同时,实腿转体在各个关节都放松的基础上,练的是韧带对身体的掌控能力,因而说太极拳练的是筋骨而非皮肉。
第五,在技击方面,实脚转体更能体现闪展腾挪、动作敏捷、攻防得机得势等特征。
摘录:扎西《感恩太极》。
传统杨氏太极拳“实腿扣转”和弓步练习的正确方法
传统杨氏太极拳“实腿扣转”和弓步练习的正确方法实腿碾转是传统太极拳的显著特点之一。
初学者若不得要領,常会发生膝关节疼痛的现象。
而在分析其原因时又不免涉及到正弓步时实腿屈膝的程度。
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分以下两个方面谈及,供拳友们参考。
大家知道关节是人体中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个关节。
它位于大腿股骨下端关节面與小腿胫骨上端关節面之间,由数条结构复杂的韧带、关节盘(俗称半月板)、髌骨(在半月板后紧贴股骨关节面)及滑膜囊组成。
膝关节对人体腿部功能的实现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1、保护股骨、胫骨的关节面。
使其在长期活动中不受损害。
例:屈膝活动或当股骨受力向下压向胫骨,或胫骨受力向上顶向股骨,都是经过膝关节传递作用力。
它可避免上、下两个關节面直接相撞摩擦而造成的损伤,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
2、固定股骨和胫骨的运动方式及移动范围。
例:膝关节只能前弓;股骨、胫骨不能有横向的大位移,并且也不能相离拉開,以保持人体下肢的正常功能的需要。
3、弓腿屈膝,膝关节向下传递作用力时承受一个分力的作用,使人体能下蹲变矮,协助支撑人体的重量。
4、当人体要弹跳时膝关节能在屈膝、蹬直中在肌肉的作用下给上肢一反作用力,起到一个很好的弹性垫用。
由于膝關节的结构特殊,它只能使腿部两个骨节做伸屈运动,不能做横向的或上翻的活动。
传统杨氏太极拳的正弓步中,实腿承受着体重的大部分,在实腿碾转过程中腿与脚的承重力是不减少的,且大多情况要增加承重力。
因此,稍不得法,时间一长就会使膝关节疼痛。
其原因有如下三个:1、劳累对初学者,习拳中双腿常需屈膝下蹲,与日常生活不同,使双膝着力,过累而疼痛。
这种现象个把月后会随着腿力的提高和膝关节的适应而消痛。
2、实腿碾转时要领不对杨氏太极拳中虚、实腿之分是相对于支撑人体重量的多少而定的。
正弓步时前腿弓、后腿蹬,前脚承受体重约六成,后脚承受体重约四成。
(见《杨式拳“单鞭”时两脚承重比例的实验》一文)则前腿为實腿,后腿为虚腿,实腿碾转的基本要领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实腿的脚尖翘,以脚跟为轴碾转(不减少该脚的承重),碾转中必须使脚尖、膝尖、手尖、鼻尖及眼神等同时转,而身法仍要保持中正。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实腿架与虚腿架(1)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套路——实腿架与虚腿架(1)《和美太极》中国太极微刊杨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史上素有露禅闯天下,班侯打天下,澄甫传天下之说。
杨露禅创杨氏太极拳,代表性的拳架有少侯架和健侯架。
少侯架,也称小架、快架、用架、技击架;健侯架,也称中架、慢架、练架、功力架;少侯架和健侯架被称之为杨氏太极拳的母架。
杨澄甫通过继承、改造父兄的拳架,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汰劣存优,在其晚年时定型了体用兼备的85式大架套路,也称澄甫架,是杨氏太极拳的子架。
澄甫架无论从传统性、经典性、技术性还是传播性来讲,都堪称杨氏太极拳的主流拳架。
近百年来,通过其亲族成员及入门弟子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诸多流派,这十大流派是:杨派,杨澄甫的四个儿子杨振铭(108式,视频演练杨振铭)、杨振基(91式,视频演练杨振基)、杨振铎(103式,视频演练杨军)和杨振国(94式,视频演练杨振国)。
杨氏太极拳嫡传杨军老师示范103式亲族传人傅派(傅种文85式,视频演练傅清泉)和赵派(赵斌85式,视频演练赵幼斌)。
入室弟子陈派(陈微明80式,视频演练林柄尧)、牛派(牛春明81式,视频演练孟宪民)、李派(李雅轩115式,视频演练陈龙骧)、褚派(褚桂亭85式,视频演练宋玉鹏)、崔派(崔毅士108式,视频演练崔仲三)和董派(董英杰85式,视频演练董虎岭)。
董虎岭大师演练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此外尚有国编派(国编套路88式,视频演练李德印)。
同一套拳架,缘何有如此之多的套路流传,他们之间有何关联?有何异同?各自又有何特色?笔者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流派所传套路的有关专著和拳谱,细心观摩各流派代表性传人的拳架演练视频,分析、体悟其套路结构和拳势特色,发现还是有些规律性的脉络可循。
本篇重点讨论澄甫架各传承流派的虚实转换特点。
近代太极拳先驱王宗岳先生在其《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说说太极拳的“虚、实”
说说太极拳的“虚、实”杨澄浦公对虚实的定义是:承重腿为实,非承重腿为虚。
李亦畲的五弓图、虚实图也有对虚实的解析。
能看懂这张五弓图,对太极拳的“双重”问题就不会有什么疑虑。
李亦畲的虚实图,我到觉得没啥大意义,好像是画错了,明显双重了。
这不是本文要讲的。
本文主要说虚实。
太极拳的虚实,分三种:1,“我“的体态姿势的虚实。
这个主要是从承重结构上来说。
承重腿为实、非承重腿为虚。
但是,承重腿不是承受全身重量,可以承70%体重、80%、100%体重。
非承重腿也不是一点不承重,可以承10%体重、20%体重、40%体重。
这就是“实非全然站煞、虚非全然无力”。
这没什么神秘的,根据自己身体条件、功力来。
实腿承100%体重、虚腿承0%体重最好,也是理想状态。
此状态下,练拳效率最高。
因为,非承重腿由于不承重,能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放松,就是养精蓄锐,得到充分修养。
打拳,就是两腿不断轮换修养的一个过程。
2,气的虚实。
老子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人在常态时是气停于胸,上实下虚。
这导致头重脚轻,也不利健康。
练太极拳,气沉丹田,使气充实于腹,下实上虚,有利于五脏六腑的健康。
3,临阵对抗时,对方的虚实。
临阵对抗时,对方用于攻击的部位称之为实,有手脚肩胯肘膝踝臀称为八锋。
对方的头、胸、两肋、下阴称之为虚,是我主要打击的部位。
实战时,避实击虚,就是指避开敌人八锋,打击敌人虚处。
古谱云“亂行最怕人狂,指虛一觸則傷”。
4,杨家老谱32目中有虚实诀。
虚实诀虚虚实实神中会,虚实实虚手行功。
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
虚实自有实虚在,实实虚虚攻不空。
这首虚实诀,可以对照李亦畲的五弓图,就容易明白了。
主要是指两腿、两手的虚实是不断变化的。
简单说,就是重心在两腿之间的不断变化、两手着力的不停转换。
有空再解析虚实诀,在此不细说。
浅议太极拳的虚实
浅议太极拳的虚实一、太极拳也叫虚实拳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虚”。
从动作局部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
虚与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太极拳中,无论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在有虚实。
“单鞭”中的弓步,主要是由左腿来负荷体重,因此,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两手的虚实,意念着重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着重于左手,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
“单鞭”中左手为实,右手为虚。
因为,这时意念着重于左手。
就整个左手来说,也要分虚实,左掌内侧为虚,外侧为实。
因此,就整个单鞭动作来说,左右手和左右腿都有虚实之分,左手又分为虚实。
“云手”中两脚移动,移左脚时,重心在右脚上,右脚为实,左脚为虚;移右脚时重心在左脚上,左脚为实,右脚为虚。
太极拳运动中身体各部虚实的出现及其转换是不固定的、短暂的,完全随着拳姿的变化而变化。
但也应该看到,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实脚支撑体重后,虚脚还要起到一个支点的作用。
既要分清虚实,又不要绝对化。
根据动作的虚实变化,劲力有柔有刚,张弛交替,动作做到终点时,也要求各部位关节和肌肉保持少许伸缩转化余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每个瞬间都是在几种相反相成的力量作用下,在相互牵制和对抗中进行。
比如推手时,掌根向前用力,同时肘部向下沉,肩窝向后缩,上体放松,这样两臂如棉里裹铁,沉而不僵;手臂后收时,肩力放松并向后带,手腕也微微放松,小臂自然而圆活地旋转,动作轻而浮,活而不散,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相济,虚实变化,动转自如,刚柔虚实辩证统一。
根据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原则,练习时,由脚而腿腰而手总须完整一气,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当左手上捧时,脚蹬在地面上,地面产生反作用力于腰腿手而产生力量,这同时含有“有上即有下”,左手上捧时右手下按。
深度剖析太极拳的虚实
深度剖析太极拳的虚实虚实是太极拳对称关系之一,练习太极拳要分清虚实,这样才能练好腿脚功夫,及太极拳节节贯穿要领。
练太极拳,先要明白什么叫“太极拳”。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开篇就道出了什么叫太极拳,“阴阳”也,即“分虚实”。
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在《太极拳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如猫行”。
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无论内外、上下、左右都体现了虚实规律,特别是练太极脚上功夫时,虚实无处不在。
太极拳中的“虚实”变化包括重心的变化太极拳中的“虚实”变化包括重心的变化、内劲运用的变化等很多方面,在这里先谈重心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行拳走架中,始终要分清虚实,在虚实的转换中完成整套拳的习练。
那如何做到虚实分清呢?也就是在行拳走架时,如何转换自己的重心位置,使支撑身体重量的两腿做到“全实”、“全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杨澄甫在《太极拳练习谈》中说:“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
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
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
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在行拳走架中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在行拳走架中充分体现,练太极拳的虚实能提高太极拳技击能力。
我把支撑身体重量的两腿之间分成1~5个点,也就是在行拳走架时,重心如何在这5点之间转换,做到“无过不及”。
重心转换在行拳走架中基本分2种情况1其一是二脚着地的时候,二脚是“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二脚的虚实转换,也就是基本在2点与4点之间转换。
前弓不能过2点,后坐不能过4点。
例拦雀尾,由掤、捋、挤、按组成。
右掤是前弓,重心在2点,捋是后坐,重心转换到4点,挤又前弓到2点,然后按先后坐转换到4点再前弓转换到2点。
2其二是要换步,也就是前进、后退,或是变换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
”会造成膝关节痛。
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
”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
”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
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
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
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
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
”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
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
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
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
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
(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
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
傅老师很开心,他曾说:“不管谁纠正都好,可以消除以前的坏影响。
”傅老以后在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1989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亲自纠正了“单鞭18图虚腿(脚)转”的错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他说:“我以后可以坦然去见杨老师了。
”我被傅老的高度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赤诚之心。
关于“虚实腿(脚)转”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请教过傅钟文老师,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
”傅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老师众多的弟子,都可以佐证这一点,要想功夫上身非实腿转不可。
可以说实腿转或称实脚转是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之传。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
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
”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优劣,无疑是竞技胜负的重要因素。
通过站桩使下盘稳固,足膝有劲,气沉丹田,心静神清。
如是方能在竞技运动中气不躁动,腰腿稳固有力,足膝轻捷灵活,进退操纵得宜,身法中正厚重。
借以获得以静御动,克敌制胜的目的。
反过来,“桩无拳不灵,桩以拳显神”。
内家拳通过外形动作的开合和内在劲路的虚实、刚柔变化来显示韵律节感,事实上,外家拳如少林拳等,因为快速而不能寓桩于拳内,因而不得不另设桩功项目,以补拳之不足。
而大成拳等心意拳,名曰拳而无拳,只有桩功,虽能练功,而不足以尽显其神,不足以充分表达武术的艺术、美学功能。
都或多或少的带有缺憾。
杨家太极拳是广义的内家拳之一,然而自杨禄禅以下,杨班侯、杨健侯至杨澄甫、乃至傅钟文等历代的杨家太极拳传人都末见传习桩功。
是否杨家太极拳不重视桩功,即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训练,抑或根本不知道“桩”为何物呢?恰恰相反,杨家太极拳这一武林绝学,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锻炼。
正是通过“静、松、匀、稳、缓、合、连”,以腰为轴“实腿(脚)转”的运动形式科学地解决了太极拳“拳桩合一”的问题。
正如傅(钟文)沈(寿)两位老师说:『太极拳为什么要慢,为什么要“实腿(脚)转”,其中的道理之一就是“寓桩于拳内”,“实腿(脚)转”就相当于桩。
所以太极拳不必再专门设站桩修练项目,没有必要画蛇添足。
』“拳桩合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出现,隐桩功于拳术内,即拳中有桩,化有为无,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训练了神经。
它又借意念操练拳术,“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现意念于桩外,即桩中有拳,化无为有,又锻炼了肌肉、筋骨。
人自虚而无,则能心静而体松,即可生神、凝神;而生气、敛气;而生精、积精。
此自无而至有也。
炼精而化气,炼气而化神,炼神而化虚。
此自有而至无也。
有中无,无中有,反复历炼,从而使精、神、意、志、筋、骨、劲、气得到全面的锻炼,以期求得太极拳术领域内的特殊力量,即所谓的内劲。
太极拳的慢动作以及“实腿(脚)转”这一“寓桩于拳,拳桩合一”拳术运动科学训练方法的出现,克服了拳桩分离的弊病。
从而找到了一条“大成修炼”科学之路,这一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杨家太极拳几乎所有的式势都是“实腿(脚)转的。
”有人断取引用王宗岳十三势歌句“变转虚实须留意”句,来证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的。
不知是否有意遗漏下句“气遍身躯不稍滞”句。
因为后句即是前句的注释,上下两句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引用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中『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句,及《十三势行功心解》(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九二五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中『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句,来解读此句,就非常明确了。
可见“变转虚实须留意”并非指腿的转换要“虚腿(脚)转”,而是“意气须换得灵”或“气遍身躯不稍滞”的注脚,可见有人是“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了。
有人说:“实脚磨转,练久了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
”并认为“实腿(脚)转”这种练法容易练出毛病,不能大成。
这是缺乏科学依据和事实根据的臆断。
美国纽约的一所医科大学曾在国际医学期刊上指出,太极拳是“载重运动”之一,能有效的减少跌倒机会,预防及改善骨质疏松情况。
太极拳为人类带来健体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太极拳是“载重或承重情形下的有氧运动”,进行太极拳时,身体的血压、心跳等会产生有益的运动效果变化。
这和傅钟文老师“实腿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
”这论述是不谋而合的。
我们知道腿是人类进化和从事生命活动的器官,它与人体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脏六腑在脚底都有相应的投射区。
两脚有足三阴(脾、肝、肾)和足三阳(胃、胆、膀胱)六条正经运行,其中脾经和胃经是人的后天之本,主管人的消化吸收和营养;膀胱经是从头到脚防御外邪的入侵;肝经和胆经则主管人体气血、精神、情志的调节;而肾经则为先天之本,贮藏精气,主管人的工作精力和“生老病死”。
加上奇经八脉,还包括主管人体活动的阴跷和阳跷。
主管阴阳平衡的阴维脉和阳维脉。
祖国医学和日本医学界都认为大拇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可疏肝健脾;第四趾属胆经,防治便秘、胁痛;小趾属膀胱经;脚底是肾经涌泉所在。
此外,人的脚掌上密布了许多血管,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感受器,包含了人体的整个信息。
所以杨家太极拳以“实腿(脚)转”的形式加强两腿的活动,在“载重或承重的情形下进行有氧运动”,使身体各器官产生高效有益的运动效果变化。
自然地激发近二十条经脉的经气。
人体的经脉,内联五脏六腑、外贯四肢百骸,经脉通畅,则气血运行流畅,达到阴阳贯通,匀平一统的健康境界。
我们知道,脚离心脏最远,双脚当展腿伸足活动时,肌肉时而放松,血管扩大,血液容易向下流;肌肉时而收缩,血管收缩压迫,把血液推向身体的上部。
正如一位著名的心脏病学权威通过研究指出,“对于血液循环,从而也是对于心脏能起很重要助力作用的是四肢肌肉,特别是腿部肌肉的泵力作用。
”腿部的发达肌肉对心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援系统”,每块发达的肌肉相当一个“辅助心脏”。
它使心脏的跳动更加缓慢、均匀、有力,更加健康。
所以现代的医学研究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祖国医学也认为“人类衰老是从脚开始的”;“万病从脚起”;“如果一个人的脚力很弱,则他的寿命很短。
”俗说:“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脚。
”“抗衰老的密码在脚底”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资深的心脏病医生都很注意查看病人的大腿。
他们认为:大腿肌肉坚实的人,必然有一颗强壮的心脏,大腿肌肉松驰的人,心脏也是软弱的。
所以杨家大极拳特别重视下盘功夫的锻炼。
要求练功者全身松沉、正中挺拔、头虚顶、裆提落、松腰落胯、曲膝下蹲,“实腿(脚)碾转”,庄伟沉穆的姿势不仅传递了松弛平衡、稳健自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圆融松沉,稳固厚重,虚实分明,“实腿(脚)转的载重型”的步型步法,使下盘腰腿稳固有力,足膝轻捷灵活,从而充分地锻炼了人的“第二心脏”,使心脏有了强劲的“支援系统”,从而也为练功,为“阶及神明”达至大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人把练拳膝关节受伤归罪于“实腿(脚)”转,更是站不住脚的。
傅钟文老师在《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一书中明确指出“初练太极拳的学者,不少人反映练拳后膝痛,一痛就是几个月,半年。
这是由于杨式太极拳是实脚碾转,如转动时膝与脚不在一条线上,而是膝用力裹扣来带动脚的碾转,这样膝在先脚在后,长久的过度牵拉,造成膝内侧肌腱、韧带的慢性损伤而产生痛。
所以初练者须注意实脚碾转时膝与脚一起转。
”从这一段文字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其一,就是杨家太极拳是“实腿(脚)转”的,其二,引起脚痛的原因,是初学者没有掌握正确的实脚碾转方法而引起的,并提醒初学者,须注意碾转时膝与脚一起转。
所以脚痛或引起关节损伤的原因,祸不在“实腿(脚)转”,而在于没有正确掌握实腿(脚)碾转法。
正象吃饭维生,因吃饭的方法不正确,而引起噎食。
就责怪吃饭,就“因噎废食”一样,是荒唐可笑的。
当代著名的太极拳专家沈寿也曾权威地指出,引起膝关节损伤,不是太极拳,更不是“实腿(脚)转”的原因,而是“老步”和“软步”的关系。
这是所有武术都易犯的毛病。
故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著名内家拳家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中,其中二项就是“老步”和“软步”。
所谓“老步”就是两腿虚实不明,步法迟涩不灵,上下难以相随,前进后退无方,折叠转换双重,举措张罔失措之谓也。
所谓“软步”就是软裆萎膝,叠步“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跟之谓也。
(详见笔者著作《内家八桩传真》武林1999年二期始)。
论拳法,不能舍身法而言步法,亦不能离步法而言身法。
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云:“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