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

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

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傅老师很开心,他曾说:“不管谁纠正都好,可以消除以前的坏影响。”傅老以后在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1989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亲自纠正了“单鞭18图虚腿(脚)转”的错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说:“我以后可以坦然去见杨老师了。”我被傅老的高度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赤诚之心。

关于“虚实腿(脚)转”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请教过傅钟文老师,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傅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

老师众多的弟子,都可以佐证这一点,要想功夫上身非实腿转不可。可以说实腿转或称实脚转是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之传。”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优劣,无疑是竞技胜负的重要因素。通过站桩使下盘稳固,足膝有劲,气沉丹田,心静神清。如是方能在竞技运动中气不躁动,腰腿稳固有力,足膝轻捷灵活,进退操纵得宜,身法中正厚重。借以获得以静御动,克敌制胜的目的。反过来,“桩无拳不灵,桩以拳显神”。内家拳通过外形动作的开合和内在劲路的虚实、刚柔变化来显示韵律节感,事实上,外家拳如少林拳等,因为快速而不能寓桩于拳内,因而不得不另设桩功项目,以补拳之不足。而大成拳等心意拳,名曰拳而无拳,只有桩功,虽能练功,而不足以尽显其神,不足以充分表达武术的艺术、美学功能。都或多或少的带有缺憾。杨家太极拳是广义的内家拳之一,然而自杨禄禅以下,杨班侯、杨健侯至杨澄甫、乃至傅钟文等历代的杨家太极拳传人都末见传习桩功。是否杨家太极拳不重视桩功,即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训练,抑或根本不知道“桩”为何物呢?恰恰相反,杨家太极拳这一武林绝学,十分重视下盘腰腿基础功夫的锻炼。正是通过“静、松、匀、稳、缓、合、连”,以腰为轴“实腿(脚)转”的运动形式科学地解决了太极拳“拳桩合一”的问题。正如傅(钟文)沈(寿)两位老师说:『太极拳为什么要慢,为什么要“实腿(脚)转”,其中的道理之

一就是“寓桩于拳内”,“实腿(脚)转”就相当于桩。所以太极拳不必再专门设站桩修练项目,没有必要画蛇添足。』“拳桩合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出现,隐桩功于拳术内,即拳中有桩,化有为无,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训练了神经。它又借意念操练拳术,“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现意念于桩外,即桩中有拳,化无为有,又锻炼了肌肉、筋骨。人自虚而无,则能心静而体松,即可生神、凝神;而生气、敛气;而生精、积精。此自无而至有也。炼精而化气,炼气而化神,炼神而化虚。此自有而至无也。有中无,无中有,反复历炼,从而使精、神、意、志、筋、骨、劲、气得到全面的锻炼,以期求得太极拳术领域内的特殊力量,即所谓的内劲。太极拳的慢动作以及“实腿(脚)转”这一“寓桩于拳,拳桩合一”拳术运动科学训练方法的出现,克服了拳桩分离的弊病。从而找到了一条“大成修炼”科学之路,这一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杨家太极拳几乎所有的式势都是“实腿(脚)转的。”

有人断取引用王宗岳十三势歌句“变转虚实须留意”句,来证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的。不知是否有意遗漏下句“气遍身躯不稍滞”句。因为后句即是前句的注释,上下两句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引用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中『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句,及《十三势行功心解》(见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九二五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中『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句,来解读此句,就非常明确了。可见“变转虚实须留意”并非指

腿的转换要“虚腿(脚)转”,而是“意气须换得灵”或“气遍身躯不稍滞”的注脚,可见有人是“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了。

有人说:“实脚磨转,练久了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并认为“实腿(脚)转”这种练法容易练出毛病,不能大成。这是缺乏科学依据和事实根据的臆断。美国纽约的一所医科大学曾在国际医学期刊上指出,太极拳是“载重运动”之一,能有效的减少跌倒机会,预防及改善骨质疏松情况。太极拳为人类带来健体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太极拳是“载重或承重情形下的有氧运动”,进行太极拳时,身体的血压、心跳等会产生有益的运动效果变化。这和傅钟文老师“实腿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这论述是不谋而合的。

我们知道腿是人类进化和从事生命活动的器官,它与人体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脏六腑在脚底都有相应的投射区。两脚有足三阴(脾、肝、肾)和足三阳(胃、胆、膀胱)六条正经运行,其中脾经和胃经是人的后天之本,主管人的消化吸收和营养;膀胱经是从头到脚防御外邪的入侵;肝经和胆经则主管人体气血、精神、情志的调节;而肾经则为先天之本,贮藏精气,主管人的工作精力和“生老病死”。加上奇经八脉,还包括主管人体活动的阴跷和阳跷。主管阴阳平衡的阴维脉和阳维脉。祖国医学和日本医学界都认为大拇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可疏肝健脾;第四趾属胆经,防治便秘、胁痛;小趾属膀胱经;脚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