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2007年版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A、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B、成因: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
第三,由于多年战争的破坏。
(2)国民经济的恢复:A、措施: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如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B、完成: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存在的现状: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一五”计划建设(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3)重心:东北地区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第三,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得到苏联援助。
(4)成就地图册分析成就:A、工业建设方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3)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黑白照片,如“大跃进”时期的生产场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家庭合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氛围。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与成就。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提高他们的历史感悟。
2.结合课堂讨论,撰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意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500改革中的一个方面,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
4.请同学们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项改革举措,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观察报告,字数800字左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与成就,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分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观。
3.教学步骤: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共24张)
3、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 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 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 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文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经济机构处于瘫痪 B、国民经济严重滑坡 C、经济取得一定的成就 D、行之有效的经济 政策和制度被废除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恢复经济 (49-52)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 进口的国家。 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三:生产关系 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 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现代化炼钢
思考: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 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 什么影响?
信息:58年全国生产钢108万吨, 只有800万吨合格>
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土地 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 分配。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鼓 足 干 劲 加 油 干 放 开 肚 皮 吃 饱 饭
!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 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 活状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共34张)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教学重点 • •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 • 教学难点 • •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 其教训的总结。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 薄弱。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 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 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 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 的的特殊经济区。 经济特区的特点:p58 建立:时间、地点 性质:
(2)城市改革
原因:
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不利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活力 尽失。 可能性:农村改革的推动
措施: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 所有制 整阶段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有制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开端 • 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1 辛亥革命 结果 任务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 维护共和制度,发 治,建立了资产阶级 展资本主义经济。 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半封建社会历史。 的政权,迅速恢复 国民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发展生产力,实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四个现代化。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背景分析本节课所讲述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0年,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计划的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曲折。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变,经济建设体制的改革,这都是本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现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
第二步:阅读教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教材,着重掌握以下知识点:•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第三步:课堂探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前后中国经济的变化;•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方法。
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总结归纳老师可以梳理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掌握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特点,了解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在教学中,我把小组讨论等活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换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了解不深,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方法和特点也理解不透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会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设置更具针对性的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3)措施(1949-195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4)意义: 到1952年,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为以后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1)背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任务一】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1)原因:A. 重工业基础薄弱B.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C.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3)结果:超额完成(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任务二】三大改造(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时间:1953年-1956年(3)原因:(结合历史纵横P51)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相符合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的需求(4)基本途径: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5)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6)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失误(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表现: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认识:主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和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②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新中国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起步——“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结果: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
②主要内容: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三面红旗: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之后又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认识: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严重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③结果:导致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
(3)经济调整: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农村工作中纠“左”;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③结果:到1965年,调整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3.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的破坏。
(2)表现:1967年和1968年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整顿: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和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
【疑难突破】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离。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设计
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过渡: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不久,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困难。
问题情境5: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自主学习:(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情境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课堂小结】
两大运动相互推动酿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严重失误,最终导致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作业布置复习本课内容,简述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反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引言分析第一部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1949-1956)取得的巨大成就。
党领导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二、探索期间(1956-1966)和文革期间(1966-1976)经历了曲折过程。
十年探索期间,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失误。
十年文革期间,错误地确定了社会主要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劫难。
三、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部分在学习建议中,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一方面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理论上理解我国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一方面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通过经济现象和社会变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回忆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艰难经历,导出主要是客观方面的原因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历史背景(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的长期掠夺和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除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全面瘫痪,公路、海运严重堵塞。
极其严重,人民生少十分困苦。
(3)到1952年,我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一五”计划(1)特点:优先发展(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任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实施:广大农民参加,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高潮。
(3)意义:到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在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①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②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八字方针:内容—、巩固、充实、提高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失误:(1)路线:内容—,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必修2】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人教版)
2、“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之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原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 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外部:苏联经验
结果:超额完成
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5时32分49秒17:32:4918 January 2021
•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5时32分49秒 下午5时32分17:32:4921.1.18
•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1.1.1821.1.1817:3217:32:4917:32:49Jan-21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武汉钢铁公司
十年建设时期的 主要建设成就
贵阳 柳州 黔桂铁路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毛泽东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提示:党和国家依然未改变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也没有找到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
文 革
探究:文革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 状况及其原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情 ,
文革 认清主要矛盾
实
防止阶级斗争扩 事
大化,以经济建 求
设为中心
是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经济恢复:(1949-1952年)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中共八大(1956年) 两个运动(1958年) 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经济好转:(1962—1966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注重史论结合,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分析。
2.书写规范,字迹清晰,确保作业的整洁、美观。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3.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汲取?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心得体会。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书籍,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拓宽知识视野。
5.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成就,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故事。每组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你们知道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哪些曲折吗?”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强调本节课的学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重点讲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复杂性,避免片面理解。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3.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认识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是历史的必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精品
被炸毁的矿井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 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பைடு நூலகம்北? 长春 目前实施什么战略?鞍山
沈阳
振兴东北!
1958年,中共中央 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 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 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 的大军,工厂、学校、 机关、农村、军队…… 几千万人在钢铁战线上 日夜苦战。全国城镇到 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 不息。为了提供炼钢原 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铁 锅砸了,把铁锹扭弯, 连秤砣也不放过……森 林被大量砍伐,用来作 为炼钢的燃料……
问题1: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2: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问题3:这对主要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4: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53~57)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56~66)
1、成功的探索指的是什么?成功体现在哪里?
了解:时间、标志、背景 时间、标志:1953年开始实行“一五”计划(53~57)
思考:为什么起步不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原因:①②③) 背景 50~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年恢复时期)——创造条件 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迫切性
“一五”计划(53~57)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 的初步基础 两个基本任务: 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53~57) 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56~66) 三、“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66~76)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讨论: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给了 我们哪些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教学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从三个历史时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即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引言部分以一个被誉为“纺织大王”的民族资本家的对白,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将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同时并举,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进程。
同时指出:这一过程中,在取得巨大成就之时,由于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出现了严重失误,为本课的中心内容作了铺垫。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本目教材介绍了从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在经济领域里的重要工作及成就。
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及其成就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三个主要问题。
(1)国民经济的恢复①教材首先介绍了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严峻形势并简要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②然后介绍了党和政府用了三年时间来努力恢复残破的国民经济,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指出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的历史作用,为后来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①教材首先介绍了一五计划实施时的背景,中国近代工业虽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帝国主义的阻挠,连年战争,没有实质的突破,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启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②然后介绍了基于上述情况,党和政府一面着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面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于1953年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一五计划中,为了加快工业化速度,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建议教师对这一方针的必要性做一定分析,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方针的理解。
③教材还简列了一五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社会主义改造①首先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建议在此适当说明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要性。
②介绍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即鼓励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成立合作社,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③介绍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途径,采取“赎买”政策,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将私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④指出了三大改造的社会影响。
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由此而使我国的历史发生了重大转变,即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也最终确立起来。
第二目:探索与失误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的重大实践。
包括在八大上确定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人民的基本任务;八届二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等主要问题,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经验和教训的概括总结。
(1)中共八大①关于八大:教材介绍了大会基于对国内形势和社会矛盾变化的正确分析,确定了当时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又正确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接着教材对八大的这些决议进行了简要评价,指出: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同时也指出: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教材首先介绍了八届二中全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制定了一条行动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由于教材对总路线评价过于简单,建议教师在此增加适当评价。
已形成对其较为全面的认识。
②接下来教材介绍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一些具体表现。
③然后教材简要揭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的原因,指明了其严重危害。
建议在此对失误的原因做一些补充的分析和评论,加深对其失误根源的认识。
(3)国民经济的调整①教材介绍了党和政府对经济建设实践中失误的纠正。
首先纠正了在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建议教师补充说明几条具体调整措施,然后对整体国民经济提出了一个“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说明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结果,1962年得到初步恢复,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建议教师在此对这一阶段探索失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适当的补充分析和总结。
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本目概要介绍了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周恩来和邓小平与“左”倾错误抗争,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整顿工作及其结果。
建议在本目教学中,不必过多展开。
(1)文革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指出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大大超出了文化范围和文化手段,扩大到了经济领域后,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许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企业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和农民停产“闹革命”,卷入混乱的政治斗争当中,甚至是武斗,使国民经济损失惨重,仅1967年和1968年两年时间里,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超过一千亿元。
(2)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1971年9.13事件后,毛泽东对文革有所控制,让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但是由于周恩来患重病,建议教师补充说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使周恩来的调整工作被迫中断。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周恩来病重后,毛泽东恢复了邓小平的工作。
邓小平上任后,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路,建议在此解释这一思路的实质,即全面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结果使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的状态。
但不久,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满,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局势再度陷入混乱。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1.教学设计本课是将老教材中三课书的相关内容综合而成,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的头绪较多。
而由于内容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刻,所以建议教师在这些问题上,适当补充一些分析和评价,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加深认识。
导入:带领学生简要回忆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艰难经历,导出主要是客观方面的原因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建国以后,我们的客观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一些主观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建设又经历了一些新的曲折过程。
再引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建国以后我国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我们又是怎样走上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的,由此导入新课。
在讲解第一目知识点(1)时,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残破的程度,建议教师对战争破坏这一原因,做一点补充分析。
指出:国民党在后来发动的三年大规模内战期间,除了直接的破坏以外,特别是在战争最后阶段退往台湾之前,将能够转移的各种形式的财富全部转移,不能够转移的,则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破坏。
因此,建国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到处废墟,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通过这一补充说明,反衬中国共产党在后来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领导人民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这一事实,就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具有组织管理经济的能力,还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增强教学效果。
在讲解第一目知识点(2)时,在对“一五计划”背景做铺垫,特别是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针时,可引用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的那段论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描述,让学生充分感到迅速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此外,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其他重要性再作一些适当补充。
如:它对于当时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又如,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由此进一步加深对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认识。
在讲解第一目知识点(3)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作一点分析。
首先要明确,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
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
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
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
在讲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历史影响──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这一问题时,建议教师作一定的解释。
因为一些知识较好的学生会依据他们在政治课中所了解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知识(在这一时期,特别是中国当时的国情,所有制不宜采取单一形式),由此而对这一影响产生置疑。
教师应指出:当时之所以强调生产资料的普遍公有制,是因为当时我们对社会主义传统理论的片面认识造成的。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这一过程,彻底消灭了剥削,使社会经济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目的,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社会主义属性和巨大历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在讲解第二目知识点(1)时,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背景做一定的补充分析。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另外增加一些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讲解第二目知识点(2)时,对当时出现的那些荒谬的事情,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展示,以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适当揭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并分析其根源,以使学生对这两件事形成更准确认识。
指明“大跃进”的失误在于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以钢为纲,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其思想根源在于严重忽视经济规律,把经济工作当成群众运动去搞,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在于一是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造成浮夸风;二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损害了农民的实际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思想根源在于片面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在讲解第二目知识点(3)时,建议教师要明确指出:虽然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做得还很不够。
因为还没有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错误的根源所在,总的指导思想也没有改变,更没有找到新的、正确的道路,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在文革中犯了更加严重错误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