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考研真题详解 第16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圣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皖西学院中文系卢佑诚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考研张少康讲义与考研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一、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1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2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4先秦时期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二、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分期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孔子以前,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音乐、舞蹈、绘画、歌谣以及雕塑艺术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这和后来有文字记载的对文艺问题的论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从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局面,为多种文艺思想派别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成为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两派,分别从文艺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两方面,为后来两千多年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1.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一)文学的起源1.最初的文艺的产生是与人们为取得生活资料的努力奋斗和丰硕收获分不开的,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功利相联系。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第一篇: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批评史名词解释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
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
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
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圣才出品】
第17章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一、填空题1.“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出自近代著名诗人________的《夜坐》。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龚自珍【解析】龚自珍的拔俗特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无援的,他的不少抒怀诗,充满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夜坐》云:“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妲娥诗与听。
”在难以忍受的压抑情境中,诗人想放眼青空一舒心绪。
然而入眼的景象,是庸才妒抑奇才,是万马齐喑而只有朝廷一种声音,是边域将有事而中原人才寥落的倾危形势。
2.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意思是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二、名词解释1.《己亥杂诗》(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已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桐城派(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答: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
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
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
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
第3章道家的文学观3.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一)关于“象”“象”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
1.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3.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4.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关于“无”和“有”1.老子强调了“无”和“虚”的作用,“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2.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三)关于“虚静”“虚静”是从心理多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1.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3.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1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1.1 复习笔记一、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一)南宋文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比较重视对文学特征的探讨,并对违背艺术本身规律的错误倾向,展开了比较尖锐、比较激烈的批评,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
(二)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的新发展1.在北宋南宋之交,江西诗派有了新的发展,由比较规矩、死板的诗法论变为比较自由、灵便的“活法”论,并从一个新的角度发展了“悟入”说。
其代表人物是吕本中。
2.吕本中所提出的“悟入”说,虽并非他的发明,而是对江西诗派悟人说的发挥,但也有其新的特点,他的“悟入”是针对“活法”提出来的。
他主张的“悟”,不全是顿悟而是在渐悟基础上的顿悟。
(三)南宋道学家的诗论南宋道学家的文学思想也比北宋前期道学家的文学思想有所进步,不再对文学采取贬斥和否定的态度,也注意到了文学本身的特征。
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朱熹的文学思想上。
1.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是南宋最有名的理学思想家。
2.朱熹的文学思想(1)朱熹主张文道一贯,文即是道。
(2)朱熹在诗论方面也要求把体现义理放在首位。
他充分肯定诗歌的抒情特点。
并能脱开汉儒以美刺释比兴的框框,对比兴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解释。
他认为“兴”和“立像以尽意”相似,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意藏于象中,这正是文学的美学特征。
(四)陆游和杨万里陆游和杨万里扩大眼界,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生动具体地再现生活的真实,以自然天成为最高审美标准。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从实际创作中体会到要注重诗歌的社会内容、真实抒写自己感情。
他提出“工夫在诗外”,而不是在诗内。
诗人要写好诗不能只在具体的艺术技巧上下工夫,而必须重视文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把自己的切身遭遇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有高昂强烈的爱国激情,疾恶如仇的鲜明爱憎,满怀“愤世疾邪之气”,这才是写好诗的关键。
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诗情,从而获得创作的冲动和不可抑制的激荡,这才是真正的诗家“三昧”。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12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12.1 复习笔记一、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一)复古主义文学思想1.原因:朱元璋是在恢复汉制的号召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的,所以明初在文化思想上竭力推崇汉唐盛世,复古思想较为浓厚。
2.特点: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比较推崇汉魏盛唐,在文学理论上没有多少新的特色。
3.明初文学理论批评上比较重要、影响又比较大的是高棅(1)高棅,字彦恢,后来改名廷礼,号漫士。
他是明初研究唐诗的专家,他编的《唐诗品汇》是明初诗歌创作上复古崇唐思潮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对后来前后七子文学思想有直接的启导作用。
(2)高棅的诗学思想①对严羽《沧浪诗话》以盛唐为法作了进一步发挥,确立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以盛唐为正宗的思想,并强调了辨体的重要性。
a.辨体的目的:为了正确认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精粗邪正,长短高下”。
b.辨体标准:提倡“盛世之音”,在艺术上崇尚“雅正冲淡”,并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为典范。
②《唐诗品汇》中已初步体现了格调说的思想。
(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1.明代从弘治、正德之交到隆庆、万历之际的近百年间,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模拟文艺思潮占据文坛主要地位,这是明初以来文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2.前七子及其理论(1)成员:李梦阳,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还有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并称为前七子。
(2)文学思想的核心:复古(3)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歌理论批评方面①他主张古体学习汉魏,近体学盛唐,其目的是要取法乎上,学习古代最优秀的作家、作品。
②他指出宋诗之不如唐及唐以前古诗,其根本问题是在以理易情,以理语代替形象,专在文辞上下工夫,这就和诗歌的艺术特征相违背,而和非文学的一般实用文章没有区别了。
(4)李梦阳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
第8章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8.1 复习笔记一、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一)齐梁文学概况1.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
2.齐梁文学的不良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1)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
(2)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面较为忽视。
(二)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1.对齐梁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1)这一派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为代表,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把产生华靡淫丽文风的根源一直追溯到以屈原作品为主的《楚辞》。
(2)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主张一切文章,都要以“教化”为本,认为“诗、书、礼、乐”乃“道义之门”,学习六经以为文,可以实现“家复孝慈,人知礼义”的目的。
①他虽然也指出了六朝文学片面追求形式美的缺点,但其持论极端偏激,不能正确反映六朝文学发展的实际。
②他指责的六朝文学的重缘情、重艺术,恰恰是六朝文学发展中的优点和有价值的贡献。
③他这种儒家复古主义文学观,直接影响到隋末唐初的王通,并对中唐以后的文艺思想发展有较大影响。
(3)王通的文学思想是对李谔的进一步发挥①王通在《中说·天地篇》中强调“文”必须“贯乎道’,“济乎义”,合乎“雅”而“及理”。
诗歌也必须“上明三纲,下达五常”,和汉儒一样把文学当做经学的附庸。
②从这个标准出发,王通对南朝诗人从人品到创作都给予了否定评价,抹杀了南朝重要诗人对文学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极不公允的。
③王通肯定颜延之、王俭、任防等,都只擅长于非艺术文学的一般文章之写作,而在诗歌等艺术文学创作方面则成就一般。
(4)王勃的文学思想是对王通的继承①王勃,字子安,是王通的孙子。
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在诗歌创作上为唐诗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16.1 复习笔记一、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一)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概况1.康熙时代文坛上最有影响的是朱彝尊和王世禛,被称为南朱北王。
从文学思想上说,朱彝尊重学问,王世禛重性情。
2.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四个主要流派:以王世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二)朱彝尊及其思想1.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人。
在诗文词的创作和理论上都很有成就。
2.朱彝尊的文学思想(1)朱彝尊的文学思想核心是重道、宗经、博学,提倡“诗言志”的传统,同时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内心之“不得已”。
(2)其论诗的基本思想和论文一样。
从大的方面看,他主张以言志为中心的“诗教”传统,这和他论文之本道宗经思想相一致的。
(3)从“本乎自得”的思想出发,他批评复古派的主张,认为诗歌创作必须要从诗人内在的心性出发。
(4)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诗歌创作,朱彝尊都认为要以博学作为基础。
有深厚渊博的学识,才能在创作上自由驰骋。
(5)朱彝尊对诗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明代诗歌的发展,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他在充分肯定前后七子成就的同时,指出了他们在创作上模拟蹈袭的错误。
他在肯定公安派理论的核心价值时,着重批评了他们忽视传统、陷入空疏浅俗的弊病,而对竟陵派则和钱谦益一样,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二、王世禛的神韵说(一)王世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康熙时期最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与朱彝尊并为当时文坛主要人物,称为南朱北王。
有诗论著作《渔洋诗话》(二)王世禛的神韵说1.王世禛诗学思想与朱彝尊的差别(1)朱彝尊是主张宗经明道重学的,诗歌创作上则提倡“言志”传统,强调“自得”,要有不得不发之情,故诗皆“类发乎心性所得”,同时肯定“温柔敦厚”、“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
所以要求诗人要有深厚的学问。
(2)王世禛则偏重于诗歌的艺术方面,要求诗歌创造超脱空灵、意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从各个不同方面阐述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传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第16章清代前中期的诗文词理论批评一、填空题1.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2.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3.曾国藩倡导的________是著名的挽救复兴旧文学的工作。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桐城中兴”运动【解析】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并影响了清朝末期半个多世纪。
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
正式提出“桐城派”的,其实是曾国藩。
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二、名词解释1.诗为“活物”(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
出自明代钟惺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
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
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
”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
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
“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奥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真题详解(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第18章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18.1 复习笔记一、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近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开始了中西文学思想的直接交流和融会,而梁启超和王国维则是这方面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梁启超及其文学思想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人物,是开一代新风气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2.梁启超的文学思想(1)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是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
(2)“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后,于1899年所写的《夏威夷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输入中国,改造中国传统的诗歌,使之具有“新意境”、“新语句”,但是又不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具备这样三条,就可以成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
“诗界革命”,就是要运用诗歌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的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旧风俗,提倡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政治体制,以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备受欺凌面貌。
(3)梁启超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小说界革命”,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发表于他所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1902)上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一篇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著。
①突出地强调了小说在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彻底改革中之重要作用。
②十分具体地分析了小说特有的高强度的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a.“熏”和“浸”,都是指小说的艺术熏陶力量,不过前者是从空间上说的,后者是从时间上说的。
“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其整个精神为小说境界所支配;“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
b.“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熏”、“浸”的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章节练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圣才出品】
第11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一、填空题1.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对宋诗特点的概括是:以________为诗、以才学为诗、以________为诗。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文字;议论【解析】《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2.严羽《沧浪诗话》指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________,非关理也。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诗有别趣【解析】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有一则名言:“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大意是:作诗要别有一副才调,与读书并无直接关系;诗要别有一番情趣与说理并无直接关系。
体现了严羽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心得。
二、名词解释1.《沧浪诗话》(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册。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2.诗有别材(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
《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
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3.别材别趣(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别材别趣是宋代严羽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0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一)理学与禅宗之学1.由于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人民苦难的加深,佛教特别是禅宗之学,也有了大的发展,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3.理学把文学当做宣传礼教的工具,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重道轻文,甚至只讲道而不讲文;禅宗则和庄学相结合,追求超脱现实、玲珑透彻的艺术境界,特别强调含蓄深远的艺术美的创造。
这两种文学思想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遂成为宋元明清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北宋时文与古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重政教还是重艺术的不同主张的分歧。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
“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它是与“古文”相对而说的,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这是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美文体。
2.随着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的深化,提倡古文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对西昆派诗文的激烈批评。
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一)欧阳修及其理论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是北宋前期文坛领袖。
2.欧阳修的理论:“穷而后工”(1)“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
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壮志,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2)他在主张“道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
“工”,就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他既肯定内容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注意形式的重要性及其相对的独立性(二)梅尧臣及其理论1.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
第9章唐代后期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9.1 复习笔记一、自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一)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1.白居易(1)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2)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位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诗歌理论批评家。
他代表了和殷璠、皎然等重艺术一派不同的另一派文艺思想,其核心,是强调文艺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
与他这种文艺思想一致的还有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
2.社会学派(1)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主要成员,形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他们以乐府诗形式写现实的时事,并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2)“新乐府”诗创作与以韩、柳为代表的“古文”创作之繁荣,都是中唐儒学复古思潮的产物。
(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1.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1)“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这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主导思想。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对他前期所写作的讽谕诗的一个理论总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①“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反映人民疾苦,使百姓的病痛“稍稍递进闻于上”,让最高统治者有所了解。
②“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端,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改革。
(2)白居易“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诗歌主张,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强烈地表明了他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
它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发挥其应有功效。
(3)从唐代诗歌的发展来看,这是对以杜甫为代表的关心国计民生、表现社会政治内容诗歌的创作经验之总结,也是他和其他新乐府诗作者诗歌创作的指导原则。
2.白居易在他的创作实践中,非常清楚地体现了这一文学思想(1)他坚决反对掩盖现实矛盾、粉饰太平的歌功颂德之作。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就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就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就是合乎她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与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瞧,就就是提倡一种“中与”之美。
她赞美《关雎》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就是一种“中与”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就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评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评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作者:赵如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五四”运动之后,学界才开始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进行系统性的研究,而后国内出现了多部篇幅巨大的研究著作,对于普通中文系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稍有困难。
张少康先生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是一本成功的大学中文系教科书,有着清晰的脉络,重点突出分量适中,以文献考证作为理论的坚实基础,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点评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015-01“五四”运动之后,学界才开始对中国文学批评史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1927年陈中凡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诞生,开创了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先河。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三、四十年代为研究高潮时期;五、六十年代为低潮期,研究者们想努力另辟蹊径;八、九十年代为第二个高潮,各种批评史著作纷纷出现。
这些著作大多理论性很强,篇幅巨大,对于普通中文系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稍有困难。
张少康先生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出现在第二个高潮期。
而本文着重介绍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是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卷的基础上压缩改编的,是一本成功的大学中文系教科书。
本文试从以下角度对其进行点评。
这本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将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展开,科学的阶段划分和概括性极强的“概说”使得全书有着一个清晰明了的脉络。
第一,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的历史分期,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昌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其中,近代部分是改编的时候增加的。
这样的划分无疑是清楚明了的,让读者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很直观的认识。
第二,著者对每一个大历史阶段加写提要性的“概说”,这样就使读者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线索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第一篇: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题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答: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
庄子认为言不尽意。
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
言的目的在于得到意,但语言本身并非是“意”,只是帮助我们得到“意”,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言”本身,那就得不到真正的“意”,所以必须“忘言”。
“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如《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2、发愤著书说答: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性灵说答: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
他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旨”。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特点: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4、兴观群怨答:“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禛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相关试题:神韵说[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神韵说【解析】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
神韵说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的消遣娱乐功能。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他强调“兴会神到”,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2.赵翼、蒋士铨与________并称“乾隆三大家”。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袁枚【解析】清代中叶,袁枚与蒋士铨、赵翼并称“乾嘉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其中袁枚是浙江人,赵翼是江苏人,蒋士铨是江西人,三人都是江南人,诗风大致相同,三人中以袁枚为主。
他们的诗不拘一格,有时喜欢在诗中发议论,深入浅出,清新明快。
3.曾国藩倡导的________是著名的挽救复兴旧文学的工作。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桐城中兴”运动【解析】“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
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
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
这场运动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二、名词解释1.诗为“活物”[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诗为“活物”是古代诗学概念。
出自明代钟惺的《诗论》:“诗,活物也,游、夏以后,自汉至宋,无不说诗者,不必皆有当于诗,而皆可以说诗。
其皆可以说诗者,即在不必皆有当于诗之中。
非说诗者之能如是,而诗之为物,不能不如是也。
”原是他对《诗经》的作品能被历代不同读者反复研求阅读,新意迭见现象的抽象概括,而其意义也普遍适用于诗歌的接受批评。
钟惺认为《诗》是一种流动不居的“活物”。
“活”是作品本身的一种客观属性,这不仅是因为诗歌作品意蕴丰富深邃,还因为诗歌的艺术形式有被断章取义的灵活性。
诗之为“活物”,又是读者对作品意蕴的赋予和追加。
2.性灵说[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
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在审美上主张风趣。
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
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3.桐城派[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吉林大学2012年研]答: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
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
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
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
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三、简答题1.理事情。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理事情”的出处及含义“理事情”出自叶燮的《原诗》:“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
《原诗》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的问题。
它用“理、事、情”三者来概括世界的万物事理。
至于“理、事、情”的具体含义,叶燮认为“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
据此,“理、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其本身的发生及各种各样天然的姿貌状态。
三者有机统一,随其自然而发展。
而诗歌等文学作品则以“克肖其自然”“为至文之立极”,即为创作的最高标准。
(2)“理事情”的内涵及其理论贡献①“理事情”的内涵叶燮认为理与事是指诗人对自然、人世的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是常人所不能言不能述、唯诗人能言能述之事理。
叶燮同时也否定了诗歌言理与事即意味不能与理、事“有毫发之或离”的误解,强调诗人通过描写独特的社会自然现象及迥异于凡众的个人感受,超越常貌以追求神意契合,赋予诗篇中的“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的特性,从而写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因此叶燮的“理事情”说,不仅论述了诗歌表现的对象,也包含了对诗歌的艺术要求。
②“理事情”的理论贡献从叶燮的理、事、情的内涵来看,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所说的“神”“形”“势”。
苏轼的“常形”“常理”说,和王夫之的不仅要写出“物态”、还要写出“物理”,即是说的“理”和“事”,而所谓“情”并非感情的情,而即是指“势”,也就是指事物特有的态势。
文学作品中对物象的艺术描写,不仅要真实地描绘其“事”、其“形”,还要善于体现其“理”、其“神”,并展示其“情”、其“势”。
从这方面说,叶燮的理、事、情说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中有关艺术形象描写的一个总结。
2.你如何评价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清代文人与学者身份一体化程度较高,突出的表现即许多人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张惠言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他既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亦是著名的词学家,编有《词选》一书,标举“意内言外”之旨,以比兴寄托说词。
对张惠言借用“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的评价主要有:(1)词“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认为词是以写男女爱情为主的,可是就在那些委婉含蓄的字句之中,就引起了人的兴发感动。
当那些里巷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写到极点的时候,由于写得真诚,写得富有感发力量,结果就产生了一个作用,就可“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那些有品德、有志意、有理想的人,他们内心有所追求向往却不能实现,这种感情很难用显意识的文字明白地说出来,甚至他们在显意识中本来也没有打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但结果却竟于无心之间在写男女爱情的小词之中表达出来了,有一种婉转低徊、深微隐约的意致,即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
(2)张惠言的说法有很多局限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
”“传曰”就是引证前人的话,张惠言在这里所引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话。
但许慎所说的“词”是“语词”之“词”,因为汉代还没有小词这种文学体裁。
可见张惠言“传曰”这句话是断章取义,他只是借用“意内而言外”这个意思。
他认为词中男女爱情这些“言”是为了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的“意”的。
总之,中国诗词自古就有“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象,它成为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一手法在思想情感表达上的意义。
但以“意内言外”四字来解说“词”体的含义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婉约是其最主要风格,但其可用于各种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四、论述题略述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
[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桐城文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1)初创时期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
明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
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
戴名世是桐城派孕育过程的继往开来者,提出了“言有物”“修辞立其诚”的见解,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方苞“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
他在《读史记八书》《书史记十表后》中提出了“义法”主张。
方苞授徒数十年,成为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
刘大櫆,主要活动在乾隆时期,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
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等最为著名。
其徒有阳湖陆补孙、陆邵人、董估成、董思诚、张琦,武进董士锡、谢士元、汤春帆,无锡秦小岘,山阴王绍文、钱塘戴熙等数十人,自成“阳湖派”——实为桐城派初创期的别支。
(2)兴盛时期时间为乾隆年间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代表人物是姚鼐,以及其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
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
他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提出了桐城派的旗号,阐述了方苞、刘大櫆以及姚鼐之间理论继承关系,揭示桐城古文形成。
姚鼐中、晚年先后主讲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四十余年,传授古文法,培养写作人才。
他为文提倡“考据、义理、辞章”兼备,编《古文辞类纂》。
世人称为古文读本最精赅之书。
桐城派至姚鼐,文章风气始遍及全国,形成“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
姚氏门下以上元梅宗亮、管同和桐城方东树、姚莹影响较大,世称“姚门四杰”。
其次桐城刘开、新城陈用光、娄县姚椿、宝山毛岳生等亦在高足之列。
弟子再传弟子,以致南北诸省,皆有桐城派传人,形成了一个声势颇大的古文流派。
(3)末流时期时间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代表人物曾国藩及“曾门四大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
曾氏自称私淑姚鼐,世称“湘乡派”,实为桐城派的变体。
不在弟子之列而膺服于桐城派的有侯官严复、林纾、陈衍、吴宗祺等,时称“侯官派”,实为桐城派末期又一支流。
继曾国藩“四大弟子”之后,马其昶声誉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