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区域特色文化对诚信建设的借鉴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西南区域文化中诚信元素的借鉴与探析
丽水市总工会范小巧
[摘要] 浙西南区域固有的特色文化为推进诚信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在推进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特色文化,借鉴特色文化中的诚信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到社会诚信建设中,必将对促进诚信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诚信;浙西南;特色文化;融合
有人说,文化就如同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方式和方法的综合体。就其发展而言,在人类文化演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化都在其内部生成众多的元素、层次与类型,由此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浙西南区域文化由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植入了闽文化、徽文化的基因,经过丽水人民千百年的提炼,已经成为浙西南特有的文化。其中,浙西南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历史文化人物、红色革命斗争史等特色文化无不凝聚着与人为善、诚信为本的元素。这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诚信体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面对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豆芽、添加剂等事件,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直言:“诚信的缺失、道德
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确实诚信的缺失令民众的集体焦虑日趋严重。在诚信体系建设中,虽然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惩罚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讲此等措施更多体现的是“亡羊补牢”的补救性意义。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政策制度乃至法律法规若缺乏良好的文化影响和严密的操作体系,往往容易沦为个别掌握权势而用心险恶之徒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利器。而文化的力量,心灵的畏惧,却是影响人类行为价值观,固守人类内心除恶向善的灯塔。
一、浙西南民间故事传说内含丰富的诚信文化元素,是长期以来影响浙西南人民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浙西南民间故事,在处州府志、各地县志中,均有不少记述。1986年,地区和各县(市)成立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组织千人采风队,深入各区乡普查和编辑民间故事集成、歌谣集成和谚语集成。至1988年,共搜集各类民间故事9674篇,歌谣6452首,谚语21377条,约计1000多万字。至1990年11月,各地“三集成”均出版,共350万字。丽水民间故事传说具有浓厚的区域特色和诚信思想。如《凤阳山的传说》、《鲤鱼山的传说》、《玉柱峰》、《婆媳岩》等等,都是基于特殊山川地貌的,或与神灵鬼怪相关联,或于道家佛家相衔接,即增强了故事的魔幻色彩,又拓宽了故事的流传范围,更重要的是故事中融入了与人为善、心诚至上、诚信为本、为人纯朴的理念,使故事与山川共同源远流长。
浙西南自古商业经济并不发达,这也注定了丽水人民在浙西
南一带生活和营生均为人纯朴、诚信和谐。庆元是我国历史上菇民人数最多的县份,菇民经营遍及浙西南及闽北等地。有关香菇的民间故事传说数不胜数,《五显神与香菇》、《忖忖乌》、《木郎》、《吴三公》、《解缙》等,反映了浙西南菇民聪明智慧、诚信经营、讲究道德的文化特色。而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这个少数民族推崇善良、诚信、友爱、勤劳的特色。在大量的畲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如神话《三公主的凤冠》、《阿郎与龙女》、《盘松与蓝鸠》、《插花姑娘》等,既具有较浓厚的畲族风韵,又具有浓厚的心灵美、倡诚信特点,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庆元乡村史料记载,在没有公路的时候,经常会有来自福建和温州方向的小贩,有的小贩一年会来几次,有的则一年来一次,不定时。他们挑来一些货物主要有:干海鲜、糖果、餐具、金瓶罐、针线、纽扣、鱼苗、菜子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小贩挑来出售的货物,并不一定都完全收取货币,有部分则直接以本村的特产进行交换,如笋干、笋衣、木材等。这些小商品交易,男人一般不去参与其中,遇到妇女与小贩因秤尾翘的高低而争论时,男人总是退到一边,根本不与插嘴。因为,他们认为,小贩每年都要来,诚信没问题。
在信息不发达的历史时期,这些内含诚信文化元素的丽水民间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深深地影响着丽水人民的行为价值观。现今社会,虽然信息网络比较发达,各类新故事层出不穷,但不乏粗制滥造、随意杜撰者,不仅影响了读者的价值观念,还混淆人们心中固有的诚信思想。作为富有诚信元素的本土民间故事,作为影响老一辈人思想价值观念的道德理念,在新的历史时
期,在诚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当下,我们应该客观地借鉴和分析民间故事传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更加科学合理地揭示其所反映的诚信理念,好好地传承和弘扬民间故事,让其依旧成为固守浙西南纯朴人民心中的那一座灯塔。
二、浙西南民间谚语内容丰富、哲理深刻,内容涉及为人处世、诚信做人、勤劳致富等等,以其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和辐射力,至今仍以独特的方式在浙西南大地上广为流传。
谚语是是人民劳动经验的总结,更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浙西南历史悠久,人文历史底蕴非常深厚。据初步统计,浙西南目前共搜集、整理各类民间谚语达21300多条。
民间谚语是群众在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获成熟经验的口头表达。这些谚语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在人们心目中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浙西南民间谚语简练通俗、富于经验、蕴藏哲理、富有浙西南山区特色。从众多的谚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与诚信有关者,如“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流行于庆元)、“钱财好比山坑水、莫笑别人穿破衣”(流行于景宁)、做人就要做硬马(流行于丽水莲都)。丽水本地的谚语如:亲眷款对款,邻舍碗对碗。意思是礼尚往来,增进感情。其它的还有“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人背信,名声低。”、“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有小信人,方可大信”等等。浙西南有关诚信的谚语集中反映了浙西南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用鲜明的褒贬之词加以评述,从而使人们得到深刻教育,
颇具地域性;语意浅显易懂,直白生动,准确妥贴,哲理性强,而且文采斐然。
谚语的主要特点是言简意赅,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在构建诚信体系中,我们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本土谚语,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诚信意识,而且有利于弘扬独具特色的浙西南诚信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一辈人讲:你这个做法,用丽水话讲就是如何如何。这其中体现的就是本土谚语的巨大魅力。很多与诚信有关的道理,很难用普通话准确地表达,即使表达了也很难准确的说明问题。因此,在建设诚信社会、和谐社会中,我们应积极有效地推广和使用本土诚信谚语,并在其中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少本土谚语的含义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信、守德、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经常接触思想正确、勉励性强的诚信谚语,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能促进人们矫治不健康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三、浙西南历史名人及其留下的文化遗产,遍地散落着诚信思想的光辉,值得我们仔细研读、好好借鉴,从而实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为当今诚信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浙西南不仅山川秀美,而且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不乏,从唐代的叶法善、卢约、杜光庭,到明代的刘伯温、叶宗留、何镗,再到现代革命志士黄桂芬、黄景之、王桂五。本文以杜光庭为例阐述观点。
杜光庭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文学家、书